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

2024-08-04

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通用9篇)

1.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 篇一

《材料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310310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应专业:材料物理

课程总的教学时数:64学时

课程总学分:3 学分

课程简介:

材料物理是介于物理学与材料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旨在利用物理学中的一些学科的成果来阐明材料中的种种规律和转变过程。本课程试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物质的微观结构、组织形貌、原子电子运动状况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能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即突出了物理学的主干,从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出发, 并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阐述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质和它们在各种外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本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主要介绍金属结构理论;缺陷物理;材料强化;导电物理基础;材料的介电行为;铁电物理;磁性物理;材料的相变;非晶态物理;低维材料结构。授课教材:《材料物理》王国梅、万发荣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材料物理学概论》,李言荣、恽正中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材料物理导论》,熊兆贤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材料物理导论》,徐毓龙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材料物理学是材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典型固体材料的结构、物理现象、性质、形成机制和应用,了解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发展状况;

(2)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材料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概论2学时

第二章材料结构理论

教学重点:晶体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初步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材料结构的实验表征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原子结合与结合键,晶体结构与晶体学,准晶、非晶和液晶,材料结构的实验研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了解材料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离子键、共价键、极化键、金属键。

(2)掌握晶体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初步计算方法。

(3)了解准晶、非晶、液晶的概念。

(4)熟悉材料结构的实验表征方法。

第三章缺陷物理

教学重点:点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其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面缺陷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缺陷物理概述,点缺陷,原子扩散理论,离子晶体中的点缺陷及其导电性,位

错,面缺陷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点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其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2)了解材料中原子的扩散现象和扩散机制。

(3)了解离子晶体中的点缺陷及其导电性。

(4)掌握位错概念及其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5)了解面缺陷和晶界能。

第五章导电物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能带理论

教学难点:半导体的物理效应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导电物理概述,材料的导电性能,半导体与p-n结,半导体的物理效应,半导

体陶瓷的缺陷化学理论基础,能带理论的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

(2)了解材料的导电性能与材料的结构的关系。

(3)了解一些功能材料如p-n结和晶体管。

(4)了解材料中光电的相互联系及其应用。

第六章电介质物理

教学重点:电介质理论,电介质的极化响应及行为,电介质的电荷转移、电导、损耗及击

穿等特性

教学难点: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电介质概述,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变动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及损耗,极化

驰豫,动态介电系数,固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电介质的极化响应及行为。

(2)掌握电介质的电荷转移、电导、损耗及击穿等特性。

(3)了解电介质的概念、分类及四大基本常数。

(4)掌握电介质理论。

第七章铁电物理

教学重点:铁电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铁电体的电畴和电滞回线

教学难点:铁电体的电畴和电滞回线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铁电物理的一般性质,铁电体的电畴和电滞回线,铁电相变与晶体的结构变化,铁电体物理效应,铁电物理效应的实验研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铁电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了解自发极化产生的机制、铁电相变与晶体结构的变化。

(3)了解极化状态在各种外界条件下的变化,即各种物理效应:介电响应、压电、热释电、电致伸缩、光学效应等。

(4)掌握铁电体的电畴和电滞回线。

第八章磁性物理

教学重点:物质磁性的来源、原子磁矩的计算和材料中原子磁矩的计算规则,磁性分类、顺磁性和抗磁性概念及居里-外斯定理

教学难点:磁畴与磁畴结构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磁性物理概述,原子和离子固有的磁矩,物质的抗磁性和顺磁性,铁磁性的分

子场理论,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铁磁体中的磁晶各向异性、磁致伸缩,磁

畴与磁畴结构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物质磁性的来源、原子磁矩的计算和材料中原子磁矩的计算规则。

(2)掌握磁性分类、顺磁性和抗磁性概念及居里-外斯定理。

(3)了解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和亚铁磁性的超交换理论。

(4)了解铁磁性物质内部的能量和磁畴的形成。

第九章 材料的相变

教学重点:相变的基本类型,有序-无序相变,朗道相变理论

教学难点:朗道相变理论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相变的基本类型,马氏体相变,有序无序相变,朗道相变理论概要,相

变微观理论简介,相变的实验研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变的基本类型和划分的依据

(2)了解马氏体相变和朗道相变理论

(3)了解相变微观理论。

第十章 非晶态物理基础

教学重点:非晶态固体的结构,非晶态半导体

教学难点:非晶态半导体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非晶态固体的结构,非晶态固体结构模型,非晶态固体的形成,非晶态

半导体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非晶态固体的结构特点以及非晶态半导体的电子态和能带模型

(2)知道非晶态固体的形成(3)了解非晶态半导体的电导

第十二章 低微材料结构

教学重点:薄膜的结构和缺陷,薄膜的表面和界面

教学难点:界面结构和界面特性、电接触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薄膜的形成,薄膜的结构和缺陷,薄膜的表面和界面,薄膜的尺寸效应薄膜和

基片的附着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薄膜形成的理论基础,掌握薄膜的尺寸效应

(2)知道附着机理和附着的基本概念

(3)了解薄膜的内应力

四、作业

该课程原则上每次课都布置作业,除了教材中的习题,也可以补充一些典型习题。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其中平时成绩是平时作业与出勤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

执笔人:

责任人:

2013年8月

2.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 篇二

一、学案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案的编写不同于原先的以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 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 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 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的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 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然后“灌”给学生, 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 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例如, 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中, 对问题的提出可通过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 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做电源, 观察小灯泡发光的亮暗程度。 (2) 在电路中分别接入铜丝和镍铬合金丝, 观察小灯泡发光的亮暗程度, 紧接着再根据这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样学生一向认为很难的“提出问题”和“猜想或假设”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 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 学案的实施, 看似教师在课堂上变“懒”了、讲得少了, 实则不然, 课下教师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二、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

“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 从生活实际取材, 按照由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 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反作用于生活。教师可以把具体的知识落实到学案上, 再结合合适的课件教学, 使教学直观形象。例如, 学习流体压强时, 让学生自制风车, 理解飞机机翼原理;观察马路上当汽车快速经过时, 车周围的纸片树叶往哪个方向飘, 思考当火车进站时乘客为什么站在线外?这样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上学, 而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的课堂比较沉闷, 总是教师在讲, 但是真正听讲的学生没几个, 就算是优质课, 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 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 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 达不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学案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 教师只是引导者。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搞得有声有色,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力, 我们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 为了集体, 每个小组成员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增强小组的整体实力主动给成绩弱的同学辅导, 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 并且能代表小组发言, 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 当后进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 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 学生动起来了, 学习就好办了, 学习气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

四、学案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 分好小组

课堂上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讨论时有些小组成员, 争得不亦乐乎, 只顾说自己的, 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 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 看似讨论热烈, 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个好的组长能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让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 所以, 在选择小组长时一定要把好关。

2. 备好课

3.医用物理学实验的教学原则 篇三

关键词:医用物理 实验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21-01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验贯穿于其中,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和论证无不来自科学家一次次精心设计和操作。物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实验,因而物理学的学习也离不开实验。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物理学及物理实验作为基础课,其目的是:一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物理理论的实验基础以及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方法;二是系统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值得我们重视。

1 医用物理实验的现状促使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改革

1.1 实验内容照搬普通物理教学体系,不能应用于医学实践中

目前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医学物理学教材,强调大学普通物理教学的体系,重视的是物理系统的完整性,以力、热、声、光、电等系统为其基本教学内容,导致医学针对性不强。这些基础的物理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很有利,但是与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联系不密切,如果教师也不能加以有效地指引,学生就会觉得和医学脱节,学习起来缺乏动力,因而导致学习效能低下。

1.2 学生对与医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实验缺乏兴趣,导致不重视实验课

由于教材体系的缘故,学生从思想上并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对其今后学习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学生对实验中要求掌握的实验思维方法、技巧及实验作用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表现为学生实验技能较差,基本操作出现错误,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做实验。

1.3 教师教替代了学生学,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首先花上较长的时间讲解物理的原理,实验的方法;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上也对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等内容交待得十分细致;学生使用的仪器也是已经由实验老师事先调试完成,只是等待学生采集几个数据就算完成实验过程。教师讲得过多,包办代替过多,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的收效并不很大。

1.4 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不重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

目前的医用物理实验,绝大多数仍然属于阐述物理基本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对于启发诱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提供解决思路的综合性实验仍然不多,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十分不利。

2 医学院校物理实验应该采用的教学原则

2.1 学以致用原则

医用物理实验应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注重物理实验与医学技术的融合。医学院校物理实验内容不能片面强调物理科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该走物理学科的普遍原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医学借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而又有其相对复杂的一面,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医学上也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基础。比如基本量度实验,就可以适当增加物理学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手段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例如在一些院校开展的“人体若干参数的测量及回归分析”[1]、 利用显微镜测量蛔虫卵大小的“微小物体长度的测量”实验[2]等等,都紧密结合了医学的实践,使学生既掌握了和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原理,也掌握了和医学有关的仪器的操作使用。又例如利用医用传感器测量脉搏波、呼吸波、心音、压力,利用原子光谱仪分析研究药物成分、结构以及进行医学检验。再如对血液粘度的测定、细胞流变性的测定和超声医学测量等实验[3]。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2 “双主”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原则同样应该引入到医用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然愿意多做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教师给定实验题目,实验方法也只是提纲式地列出主要几点,而不是一一给出实验步骤,并且留下许多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减少讲授内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由教学主体变成教学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独立读取数据完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维及判断能力,对实验内容、仪器操作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出现做了就忘,没有实验收获的现象[4]。

另外,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可以增加参观医院的X射线放射治疗室、CT诊断室、B超室、彩色多谱勒诊断室、核医学诊断室等内容,让学生对物理学在现代医学的诊疗上的应用有一个感官上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感到好奇,了解物理课程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医用物理的兴趣。

2.3 素质教育原则

实验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并依此原则指导教学。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应该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而展开。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提供现象、提供事实,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到物理的基本原理上。这样,既使学生解决了在医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使学生能从一些现象中挖掘事物本质规律,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基本科学素质,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2.4 现代教育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从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入手,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为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可以用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一些成功的實验、一些操作上的规范动作及流程、一些不易捕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高清晰地反复地展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随时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光晔.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6).

[2] 吴杰.医学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

[3] 喀蔚波.医学物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2,19(4): 198-199.

4.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 篇四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原子物理学》是物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着重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近代物理关于微观世界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解释它们的宏观性质,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本课程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微观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目的:物理学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已经从原子层次深入到了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等层次,原子物理学又作为进一步学习原子层次以下其它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起点,通过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及核结构图象,原子的能级与辐射,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光谱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等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原子物理学中的实验事实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从原子结构模型出发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个初步认识,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掌握原子能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知识;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了解伏兰克-赫兹实验;了解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了解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理解原子的空间取向量子化;了解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与轨道的相互作用;理解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了解泡利原理;理解原子磁矩及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射线的衍射。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发展史以及学习上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3学时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学时 1.2 原子核式结构 1学时 1.3 同位素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α粒子散射理论与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其应用。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对认识原子结构的作用;(2)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

10学时 2.1 光谱—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1学时 2.2 氢原子光谱和原子光谱的一般情况 1学时 2.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和关于原子的普遍规律 1学时 2.4 类氢离子的光谱 1学时 2.5 夫兰克-赫兹实验与原子能级 1学时 2.6 量子化通则 1学时

2.7 电子的椭圆轨道与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 1学时 2.8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与原子空间取向的量子化 1学时 2.9 原子的激发与辐射 激光原理 1学时 2.10对应原理和玻尔理论的地位。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里德伯公式计算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谱线;(2)量子化通则及索末菲量子化条件。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2)掌握氢原子的玻尔理论和索末菲量子化条件,建立量子化概念;(3)掌握原子轨道磁矩概念,了解磁场对原子的作用;(4)了解史特恩-盖拉赫实验,掌握空间量子化条件。第三章 量子力学初步 2学时 3.1 物质的二象性 3.2.测不准原理

3.3 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 1学时 3.4 薛定谔波动方程 3.5 量子力学问题的几个简例

3.6 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描述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2)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描述。本章教学要求:

介绍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描述结果,其它内容在量子力学中学习。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 8学时 4.1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1学时 4.2 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的贯穿 1学时 4.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2学时 4.4 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2学时 4.5 单电子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1学时 4.6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与*蓝姆移动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规律;(2)单电子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3)电子自旋概念的建立和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碱金属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了解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2)了解光谱的精细结构及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3)掌握单电子原子跃迁的选则定则;(4)掌握描述原子中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第五章 多电子原子 8学时

5.1 氦及周期系第二族元素的光谱和能级 2学时 5.2 具有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 2学时 5.3 泡利原理与*同科电子 1学时 5.4 复杂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 1学时 5.5 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1学时

5.6 原子的激发和辐射跃迁的一个实例——氦氖激光器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LS耦合矢量模型讨论多电子原子的原子态;(2)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氦及第二族元素光谱的实验规律;(2)掌握角动量耦合的意义和原子状态符号的书写。第六章 在磁场中的原子 6学时 6.1 原子的磁矩 1学时 6.2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 1学时 6.3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的结果 1学时 6.4 顺磁共振 1学时 6.5 塞曼效应 2学时 6.6 *抗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原子的磁矩;(2)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3)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轨道磁矩概念,了解磁场对原子的作用;

(2)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理解正常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第七章 原子的壳层结构 2学时 7.1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7.2 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1学时 7.3 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内在联系;(2)周期表中原子内层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3)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内在联系;

(2)掌握周期表中原子内层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第八章 X射线 5学时

8.1 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1学时 8.2 X射线的发射谱 1学时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1学时 8.4 X射线的吸收 1学时 8.5 康普顿效应

1学时 8.6 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X射线的产生机制及原子内层电子结构;(2)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X射线的产生机制及原子内层电子结构;(2)了解莫塞莱定律的物理实质;

(3)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射线的衍射。第九章 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 9.1 分子的键联 9.2 分子光谱和分子能级 9.3 双原子分子的电子态 9.4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9.5 双原子分子光谱的转动结构和分子常数的测定 9.6 组合散射(拉曼效应)9.7 多原子分子简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双原子分子的电子态;(2)双原子分子光谱的转动结构和分子常数的测定;(3)组合散射(拉曼效应)。

*本章教学要求:可根据需要选讲。

第十章 原子核 8学时 10.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学时 10.2 原子核的放射衰变 1学时

10.3 射线同实物的相互作用和放射性的应用 1学时 10.4 核力 1学时 10.5 原子核结构模型 1学时 10.6 原子核反应 1学时 10.7 原子核裂变和原子能 1学时 10.8 原子核裂变和原子能利用的展望 1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放射性衰变规律及对衰变常数、半衰期和平均寿命的理解;(2)核反应中的守恒定律、反应能阈能和反应截面。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理解结合能的意义并能熟练计算;(2)掌握衰变规律及衰变方程;理解衰变常数、半衰期和平均寿命的物理意义;

(3)掌握反应能的概念;掌握裂变和聚变的基本特点和条件;(4)掌握几种类型的反应方程;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第十一章 基本粒子

11.1 基本粒子和粒子的相互作用 11.2 粒子的观测 11.3 守恒定律和对称原理 11.4 共振态

11.5 强子分类和层子模型 11.6 关于电磁相互作用 11.7 弱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粒子的分类;

(2)对基本粒子的守恒定律和对称性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可根据需要选讲。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知识的直观性、实践性和逻辑结构性,兼顾具体与抽象,采取讲授兼讨论、演示(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兼探究等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从微观结构的考虑入手,揭示与之相关的宏观现象与规律的本质。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及有关问题;掌握原子能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知识;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按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将课程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对部分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后续课程的不同,可以适当升、降一级,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 材:褚圣麟编.《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书: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顾建中.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周尚文.原子物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4]C.赫兹堡.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科学出版社,1959.[5]W.C.理查兹等.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海森堡.原子核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58.[8]R.高特里奥等.近代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81.[9]E.h.威切曼.量子物理学.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上学习资源:

1、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6/dianzijiaoan.html

2、http://web.gdei.edu.cn/wlx/jiaoyanchengguo/jpkc/29pmtkakt q5eo.xhtml

3、http:///ec-webpage-show/check CourseNumber.do ?courseNumber=15571062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需在高等数学、力学、电磁学、光学之后开设,同时又是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固体物理等后继课程的前导课程。建议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为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70%+作业和课堂表现30%

八、其它问题说明

5.《认识固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盛水的水槽、干抹布。

教师材料:白板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也了解了固体,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关于固体的高难度的谜语,看看咱们班同学谁最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吗?

2、出示两则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1)山上水里到处有,有大有小硬骨头,开山凿取搞建设,房基路面处处留。(2)不用砖瓦起高楼,铁壳地板尖尖头,载人运货容量大,江河湖海任遨游。

3、说一说: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4、导入:看来,关于固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共同来寻找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奥秘吧!

二、实验探究,研习性质

(一)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固体,快打开袋子,看一看都有什么?

2、学生汇报。

有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4、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那就让我们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3、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小组内的同学要明确分工,注意合作。(2)按表格中的顺序把固体轻轻地放到水里,放一样,观察一样,记录一样。

(3)注意不要把水洒在桌上,实验结束后及时把材料收起来。

4、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土豆、玻璃球、汤勺、硬币、曲别针会沉,木块、铅笔、塑料瓶盖、树叶、泡沫会浮。

6、谈话:实验结果和大家的猜测完全一样吗?

7、教师小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预测和事实往往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更要尊重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三)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

1、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固体大小、轻重的关系

(1)谈话:还记得刚才的实验,土豆是沉,还是浮?(沉)(2)猜一猜。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土豆借我用一下,现在我把这土豆切下一小块,如果把它放到水里,猜一猜,它会是沉,还是会浮?

(3)学生预测。(土豆块会浮)。(4)把土豆块放到水里,学生观察,(5)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土豆块沉到水里了)。(6)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固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大小轻重决定的。(7)教师实验:把一长一短两根蜡烛放到水里。(8)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固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大小轻重决定的。

2、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形状的关系 A、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你们看(师拿起土豆和蜡烛),蜡烛在水中就会浮,土豆就会沉,它们到底有哪里不同呢?(2)学生学生汇报。(材料不同)

(3)总结:看来,固体的沉浮和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沉浮也不同。

B、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还会与什么有关呢?老师这里有一团橡皮泥,把它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呢?

(2)学生预测。(橡皮泥会沉到水里)(3)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学生观察。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橡皮泥沉到了水里)(5)把橡皮泥捏成碟子状,放到水里。(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

(7)思考:两块一样的橡皮泥,一块沉到了水里,另一块却浮起来了,这是为什么?(8)学生汇报:它们形状不一样。

(9)小结:固体的沉浮不仅与材料有关,也与形状有关。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四)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

1、播放《驴子过河》的动画片。

2、思考:看完了动画片,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小马,它的盐到哪里哪去了吗?棉花又为什么变重了呢?

3、学生汇报。

小马的盐溶解到水里了。棉花不能溶解到水里,它会吸水,所以变重了。

4、说一说哪些固体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三、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收获?

7.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七

医学物理学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可以说, 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目前, 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学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相当多的医学本科院校医学物理学课程设置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甚小, 而涉足医学更少;大多数的医学专科学校或医学本科院校的专科班基本上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这既与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进程不相适应, 又不利于培养具有开发研究能力的医学人才。针对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 用5年的时间, 对我校的医学物理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更新教学内容, 改变上课学期, 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与其他大部分医学院校一样, 临床等专业的医学物理学课大一刚开学时上, 教授理论学时一般为32-56学时。为使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更多的医学物理学基础知识, 精选教学内容, 改变上课学期, 改进教学方法尤为关键。

1.1 精选教学内容

物理学知识与思维方法已经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检测、诊断等一系列工作中, 因此要适当增加临床案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研究, 深刻体会现代医学对物理学知识的依赖和促进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由于我校各专业医学物理学理论授课仅32-44学时, 因此我们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案例版教材, 书中案例丰富, 深入浅出,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用书。上课时我们重点讲述与医学密切联系的章节, 促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改变上课学期

由于所用的教材与所精选的教学内容与医学联系密切, 学生没有医学知识是不能完全消化教学内容的, 所以我们把医学物理学课程拖后一学年上, 即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医学物理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医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经问卷调查显示, 改革上课学期和教学内容后, 学生对医学物理学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相比增加了20%, 而认为医学生学习物理没什么用途的学生下降了10%。

1.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及多媒体教学课件、黑板等。其中学生是主体要素, 教师是主导要素, 多媒体教学课件、黑板等是客体要素。只有把主导教师的教与主体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教学三要素的作用, 才能真正地搞好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充分发挥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体意识的激发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激发。采取了开设选修课, 课余进行科普知识讲座, 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考查等, 讲解物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等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学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知道科学是由分享人类共同需要、情感和动机的人完成的。在七年制学生的双语课堂上给学生放映部分英文原版影片《居里夫人》, 学生很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访问进修、攻读学位、在职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近5年有三位教师到其他院校做高级访问学者, 一位教师攻读了硕士学位, 有四位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学培训班的学习。在学科发展前沿进行了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章节, 分别采用了先进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浸润式双语教学法等。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充分保障了教师主导因素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的实现。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屏幕字迹大而清晰等优点。但是, 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 机械地将多媒体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生自始至终看到的都是大屏幕的图像, 容易导致思维不集中, 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多媒体。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手段多样化, 重视形体教学、情感教育的作用, 达到了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增强吸引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以学生发展为本,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也研发出许多科研成果, 但世界级高端人才很少, 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也很少。教育研究者已认识到这是长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割裂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方式缺陷和知识面狭窄造成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两翼。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

教师将人文科学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成为学生的人格修养, 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医学生, 学生将来工作面对的对象是特殊的人-病人, 所以医学院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对人文、对社会最为敏感的教育,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 只有这样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才能对病人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 才能更好的作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学中挖掘学科的发展史、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美、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救死扶伤精神、工作中治病救人的实践体会等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应的会有更强烈的献身医学的精神, 随之而来的是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

3 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改革, 不断探索,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出21世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而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仇小强.大众化阶段重塑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6:13-15.

[2]续佩军, 张芳.物理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4 (2) .41-47.

8.《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探索 篇八

摘 要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是微电子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其具有理论性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慢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结合学校微电子专业建设课程的需要,本文对《半导体物理学》课程进行探索。

关键词 半导体物理学 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01-01

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随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子信息学科的各个领域,电子、通信、控制等诸多学科都融合了微电子科学的基础知识。《半导体物理学》是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但是,《半导体物理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慢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微电子专业的《半导体物理学》课程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重庆邮电大学采用的教材为电子工业出版社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该教材具有知识体系完善、涉及知识点多、理论推导复杂、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统计物理以及数学物理方法等多门前置学科的基础知识。另外,我们开设的学生对象为微电子相近专业的学生,因而在课程内容设置时有必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及其知识结构等问题。虽然微电子学相近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等课程,但是大部分专业未开设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及热力学统计物理等前置课程,学生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在《半导体物理学》课程内容设置上,需要将部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及统计物理学等相关知识融合贯穿在教学中,避免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跳跃。

从内容上,依据课程大纲《半导体物理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着重介绍半导体的电子状态及对应的能带结构,电子有效质量、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与非平衡载流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费米能级、迁移率、非平衡载流子寿命等基本概念;后半部分对典型的半导体元器件及其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半导体物理课程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推导与结论同相关电子元器件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半导体物理学》中涉及的理论及模型,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半导体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在传统黑板板书基础上,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模拟微观过程,使教学信息具体化,逻辑思维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半导体物理学》课程特点,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1)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某些重点知识点,设计几个小题目,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增强学生上课积极性及独立思考能力;(2)学期末提交针对课程总结的课程论文,使学生在对课程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半导体物理学》是微电子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要实现《半导体物理学》这门课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汤乃云.微电子专业“半导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2]陈国英.《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

基金项目:(1)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2014);(2)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GX.006);(3)重庆邮电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适应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集成电路工程大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JG1505;(4)重庆邮电大学宜伦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班(2015YL-04).

9.物理学教学计划优选 篇九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理科学的基础概念,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思辨、探究和创新精神,发展其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准确交流、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提高其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意识,培养珍惜环境和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计划

1. 高二上学期

第一单元:力

主要内容:牛顿三大定律、摩擦力、重力、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第二单元:振动与波动

主要内容:简谐运动、机械波、电磁波,应用于声音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第三单元:理论力学

主要内容: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与能,应用于机械运动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第四单元:热学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热现象等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2. 高二下学期

第五单元:电学

主要内容:电功、电流、电路、磁效应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第六单元:光学

主要内容: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透镜、光谱分析及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第七单元:量子力学

主要内容: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外拓展。

三、教学手段

1. 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平台,引入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

2. 利用实验手段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问和思考。

4. 采用情景化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四、教学评估

1. 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

2. 在学期过程中,每周布置作业,每月进行一次月考。

3. 通过实验考核和课外拓展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实验表现等方面。

五、教学效果

1.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物理理论和相关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科学道德意识,提高其珍惜环境和生命的意识。

结语:

上一篇:高三校园捐书倡议书下一篇:辛酸的母爱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