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念信息

2024-10-14

情感思念信息(精选11篇)

1.情感思念信息 篇一

窗外,雨一直下着,细细碎碎的,让人感觉些许的忧伤,寂寂的光阴如水般流淌。悠悠,湿了一番心事。轻叩记忆的门环,翻阅曾经的文字,那旧日里的人与事,原以为早就如那黄鹤般搁浅在九宵云外,却不曾想,今晚又如此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这就是微思念吗?不显山,不露水。如一缕月光,若隐若现穿过窗帘,眼前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影像,那样的遥远,又那样的清晰,似曾相识,又似陌生。让人欲说还休,欲语无言。那曾经的过往,仿若秋天的落叶,记录着秋的信息,秋的生命,在讲述着生命轮回的故事。翻看曾经的日志,散落的文字里,如秋雨般缠绵悱恻。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人情的冷暖,此时滴落一地。

心海里,总是有一些人让你思念。这思念,无关风月。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在听见一声声归鸿声时,总是会闪现出那似曾相识的背影,即熟悉又陌生,此时,心,会不自觉的轻轻一沉,这一沉,是感叹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还是感叹往事如风,风过无痕?那丝丝缕缕的风影,为何,却依然能暖我今生的梦。

人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逢,一个回眸,一次驻足,都是一种机缘。有缘人会从相逢开始,接着相识,相赏,相知,相扶,相伴,一直到老。而有人,不知会在人生的哪个路口,会寂然失踪,悄悄然,消失在你的生活中。再好的朋友,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会渐行渐远,甚至由于某种误会,会产生恨,产生怨,然而,即便是恨,是怨,由于彼此融入对方的灵魂,此人,依然在心上,温暖独好。

“于万千的人群中,于无涯际的时光里,一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奔赴到你的人生中来,有几分运命,也有几分注定”

还记得那渐行渐远的人儿吗?还记得这人叫什么名字吗?还能记起对方的音容笑貌吗?也许,有时甚至都不记得和对方说过什么话。然而这份微思念,却依然还在心里,云淡风清的夜晚,心里会涌现出丝丝柔情,这柔情,提醒对方曾在你的生活中出现,曾让你感动过,此时此刻,心会生出无限的柔情,尽管物是人非,尽管渐行渐远。

伫立窗前,看窗外风卷落叶,此时,仿佛能听到落叶的吟唱。岁月轮回,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谁对谁非,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红尘过往,最终都沦为指尖墨香,烟云散尽,独留这一地思念。张爱玲的同学炎樱说得好: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生活中,这微思念的人,是不是也是前世的自己的化身?

2.情感思念信息 篇二

信息综合征:大学生成长的新烦恼

大学生由于不能处理好与信息的关系而产生的“信息综合征”表现为:信息迷信, 即信息的功用被夸大、走形, 甚至被无限扩大为“信息就是一切”;信息依赖, 即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依赖大大超过了正常的需求, 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信息焦虑, 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选择、鉴别信息的能力, 面对“信息爆炸”无所适从, 产生了“信息焦虑症”。

信息情感扭曲给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不可轻视。一是导致大学生主体的异化, 使大学生丧失了控制信息的能力, 沦为追逐信息的工具。二是导致大学生创造力的弱化,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随着技术的运行而思考, 甚至可以说技术的程序化思考代替了大学生大脑的富有个性、激情和创造力的思考。同时越来越多的“视听化”方式的信息获取, 使得大学生以“看”的直观体验代替了“思”的创造性体验。三是导致大学生情感虚化, “数字化生存”和“符号化生存”使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不受约束、不负责任而为所欲为, 长此以往, 表现出逃避现实、以自我为中心, 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四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格分化, 由于大学生交错生活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而未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人格分裂和角色混乱将不可避免。

健康信息情感:大学生选择的关键

避免大学生产生“信息综合征”, 培养他们健康的信息情感是关键。一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积极的信息情感体验, 这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正常的信息需要, 从而使其形成良性循环, 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二是要提高大学生信息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 为各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息情感品质,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信息情感要有健康的倾向性, 使用信息目的明确、动机纯正。所建立的信息情感要持久稳定, 不能反复无常;要含蓄深刻, 不能肤浅表面。

信息情感主要包括信息道德感、信息理智感和信息美感。信息道德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是否符合虚拟信息世界的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诉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要求大学生将虚拟信息世界里的伦理规范逐步地分析、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追求。信息理智感是指大学生在信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是否符合其求知目标的冲动、愉悦和幸福的感受, 它是与大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主要表现为其对信息世界所承载的知识和真理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 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和真理的乐趣。信息美感是指对信息世界中美的反映而得到的一种情感体验, 大学生既可通过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所承载的内容之美, 也可通过高级的信息技术享受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形式之美, 这些都极大地愉悦着大学生的身心, 滋养着大学生的情感。

多维实现:培养健康信息情感的路径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处理好人与信息的关系。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充分认识人与信息的主客体关系, 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宰与控制。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熟悉信息社会, 并在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人与信息的主客体关系, 有效地驾驭信息, 使信息为己所用。

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要防止信息时代大学生所产生的信息情感扭曲, 必须超越信息的技术层面, 加强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大学生信息情感的培育中, 不能忽视对理想、精神和信仰等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 要重视人文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回归和重建, 从而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实现大学生在信息世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倡导亲身体验, 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大学生健康信息情感的培养, 是大学生在信息世界里的精神上的成人教育, 是一种信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适当的环境中引导大学生进行亲身的信息体验, 是大学生健康信息情感培养的必由之路。

发挥信息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信息认知与信息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的提高, 将极大地促进其健康信息情感的培养。在进行系统的大学生信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的信息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信息情感的培育, 这种情况应改变。

3.信息技术与情感生活 篇三

从生活的外在层面向着更内在层面剖析,从我习惯了的演化论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人类的情感方式变化太缓慢了,通常以“百年”为时间单位。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信息技术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于是,我们内在的情感生活与我们外在生活的技术方面,二者之间可能不协调,甚至不可能协调。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脑结构至少有三个层次:⑴ 脑干系统和小脑,大致形成于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演化阶段,故可称为“爬行动物脑”,它主导着哺乳动物身体的心脏、呼吸、消化、腺体分泌等等系统;⑵ 外缘系统,也称为“哺乳动物脑”。根据晚近发表的报告,哺乳动物脑很可能形成于哺乳动物之前,例如,脊椎动物演化阶段。外缘系统主导着我们的情感,诸如恐惧、悲哀、幸福,故而又称为“情感脑”。在这一基础上,它与大脑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认知功能一起,形成了对人类行为产生极大影响的高级情感,例如“正义”和“仁爱”;⑶ 大脑,只有大约1亿年的历史,它主导着我们的语言逻辑(大脑左半球)、社会认知(大脑右半球)、计划和阴谋(大脑前额叶,又称为“新脑”)。

靠着高级情感的维系,人类社会的规模远远超越了任何哺乳动物种群。社会网络的实质,仍是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流。但是请注意,现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了一种新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千差万别的社会网络,可根据两项特征加以分类。其一,局部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由局部网络节点的平均纽带数目与它们全部逻辑可能的纽带数目之比来描述,以“聚类”(cluster)的字头C代表,它刻画的其实是社会网络任一局部的纽带密度。其二,社会网络内的任意两节点之间的距离(即它们之间的联系至少要通过多少已有联系的节点才可实现),如果这两个节点遍历全部网络,我们可计算这些距离的平均数值,不妨以符号L表示,它刻画网络节点之间的社会距离。

直观而言,情感交流是否紧密,与C的取值呈正比关系。因为我们情感的作用距离比较近,在所谓“强纽带”的关系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是直观而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或许与L呈反比关系,可以不依赖于C的取值。例如,新信息的传播更常借助“弱纽带”关系。

根据上述的两项特征,如果一个网络具有很高的C值和很高的L值,我们就说它有“大世界”拓扑结构。直观而言,它对应于“穴居”时代的社会网络。每一洞穴之内的猿人之间有较强的情感联系(C较高)而洞穴之间的猿人之间社会心理距离较远(故网络整体的平均距离L较大);如果一个网络具有很小的C值和很小的L值,我们说它有完全随机的拓扑结构。直观而言,完全随机的拓扑结构对应着“互联”时代的社会网络;介于这两类拓扑结构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的谱系,它们都有相对而言适中的C值和相对而言适中的L值,统称为“小世界”网络。

半个世纪以来,通过真实社会网络的实验和虚拟网络仿真的研究,我们知道,与洞穴时代和互联时代相比,某些特殊信息在小世界网络里有最快的传播速度。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报告,这些特殊信息包括:⑴ 价格,⑵ 名声,⑶ 病毒。

可见,在互联时代,至少有三类过程将变得更快:⑴ 社会的市场化将更加迅速,⑵ 各种与名声有关的信息的传播将更加迅速,⑶ 传染性事件的传播将更加迅速。另一方面,由于“互联”有相当大的随机性,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可能会更冷漠。

事实上,千差万别的幸福感,可归纳为三大来源:⑴ 物质生活,⑵ 社会生活,⑶ 精神生活。社会的多数成员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大致是沿着物质生活的维度发展到某一水平,然后有了更多的社会生活体验。随着幸福感的增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数目不大,由于不同的体验,可能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依照这样的描述,我们有一条想象中的芸芸众生的典型人生轨迹。

4.情感思念句子 篇四

想念一个人,是偶尔相对无言的尴尬;想念一个人,是对即将见面的美好期待;想念一个人,是紧张工作之余的莞尔一笑;想念一个人,是读到一段忧伤文字的莫名感伤;想念一个人,是阴霾天气里冲着天空展开的笑颜;想念一个人,是打开手机查看他相片的甜蜜心情;此刻,我正在想念你!

假如今生不曾错过你,就不会在这孤独的月下思念,夜太长,思念是一种无言的哀愁,无法抹去。月光浸湿了黑暗,变得透明无比,花语景语皆蒙了一层薄纱,化作寂寞的轻烟。

明明已经错过你,但我却还在想念你。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但我不能再拥有你。明明已经别离,却又再次相遇。当我们再次相遇时,却不得不说再见。

爱的美好与温馨,可以将人的愁苦化解成为快乐;然而,许久以来,我的愁苦,一直在思念你的漫漫长夜里,这份情感的堆积与沉淀,越积越浓,越沉越厚,越来越增加了我对你无尽的思念。

听到你的音,动了我的心;见到你的人,掉了我的魂;转身不见人,浑身都在疼;洗脚都在想,成为你的人。

每个女人都是喜欢被呵护被牵挂,被人惦记的感觉。哪怕是她并不一定喜欢或中意的异性,所以说女人怕緾,习惯了某人每天嘘寒问暖,习惯了某人电话短信不断,习惯了某人每天围着你转,突然有一天,这一切没了,女人就会想念,想念某人的种种好与可爱,这就是傻傻的女人,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女人。

牵挂,一路蔓延。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因为记得曾经的快乐而满脸的幸福。今生,我要把对你的思念,折叠成纸鹤,载满我最真的爱,放飞于蔚蓝的天空,肆意翱翔。

彼此坦然地面对,就像是和老朋友在一起,我们诉说过往与未来;我将实现我的梦想,而你也要追逐你的希望。不再有钦羡的眼神与倾慕的爱恋,不可思议地,我已经可以这样做了;才惊觉,原来时间早已将断断续续的思念,升华为友谊的温馨了。

如果你喜欢我就发条短信给我,如果你中意我就打个电话给我,如果爱我的话,那就保持沉默吧.

有一种幸福叫平淡,有一种快乐叫相守,有一种思念是对你永远的关怀,不管在哪样的生命,你总是我最在乎的最爱。最近你还好吗?挣扎和思念,都怕你听见,如何遮掩,对你痴痴地爱恋,一颗温柔的心跳在黑夜里独眠,想你,是我永远的语言!

要多少次春日的雨多少次旷野的风多少空芜的期盼与等待才能唤回你熟悉的面容。

想你,是一种习惯。 有了你的记忆在心里沉淀。 想你,思念你的心不能改变。 想你,真的真的已经是一种习惯。打开电脑,听着忧伤的情歌,沉浸在伤感的旋律之中,心头的千头万绪也不过是一个你, 想你是一种习惯。触摸着键盘,写着忧伤的情绪。

恍然如梦 悄悄向你轻诉的是我长久的期盼, 慢慢向我显露的是你永恒的挚情。

如果我化作了黄土,长出的青草是为你而绿,开出的黄花是为你而香;如果我化作了一溪清泉,清泉里的鱼儿是为你而舞,泉响是为你而唱。

有句悄悄话 偷偷告诉你—— 我好喜欢你 我真的好喜欢—— 相信我!!

想念对方的时候,对方却不知道。我常常想起你,在路上。在寝室。在教室。在我所能在的地方。想你在做什么,会不会也在想我,有没有觉得我们该见面了,过的好不好。很想,很想。

5.思念如风情感美文 篇五

思念如风,渐行渐远还生。

思念是野草,在心底疯狂地滋长,连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成了草原,脸上却一片平淡,什么情感都看不见。

思念是一阵一阵的熏风,撩拨的心又麻又痒,思绪像风吹过马尾,纷纭成千条线万条线,身体却安然端坐,看不出半丝端倪。

思念是一片一片的细雨,朦胧成了漫天的水雾,心已经成了奔腾的海,激荡着雷霆万钧,面上却依然是温柔的湖,看不出半点涟漪。我早已变得善于隐藏。

生活的酸辣苦咸,将我打磨成了光滑的模样。就像一枚鹅卵石,静静地守着河床,清风明月间,看淡了雪月风霜。等我安然卧于你的手掌,心里开出了花,欣喜若狂,脸却依然平静无波,还保留着顽石的模样。

面具戴的久了,再也看不出本真的样子。本来打算淋漓尽致地尽情享受人生的欢愉,生活却让我变成了一株草,一颗树,安静地穿上绿色的外衣,将五彩斑斓的心遮掩住。

即使某一天,邂逅了你,我却依然是一身低调的`深绿。我的花枝招展早已丢失在凛冽的岁月的风里。内心热情如火,脸上却淡然无波。

尽管如此,我依然感激岁月,感恩时光,在生活的转角,邂逅了你,邂逅了惊艳,邂逅了安然,邂逅了温暖。

阴历的五月踏风而来,云层低矮疏淡,芙蓉浅香扑面,浓浓的麦香治愈着沧桑,心灵安详,栖息远远的云端之上。

鲜嫩的荷叶钻出了水面,柔软的新绿,像初生婴孩娇嫩的面,水上浮萍蔓延,水边菖蒲蔚然成林,在风里飒飒作声,响成一片,似你多情的眼,闪烁着浪漫,虽无言,却浮想联翩。

爬山虎宽大的叶片在风里舞,遮住了整面的墙,在阳光下发着莹莹的光。墙角是一片竹林,曲径通幽,红砖铺成的小径上影像婆娑,似你嘴角浅浅的笑,忽隐忽现。你站在安静的水边,你站在柔柔的柳下,你站在古朴的石旁,你站在我能看到的每一个方位,凝望。于是,我笑了。是风吹开了水面,粼粼的波纹;是手触摸着面颊,深深的悸动;是雨敲开了玄窗,朦胧的灯光里剪影瞳瞳。

不思量,自难忘。一片深情,幻化成淡淡的笑容,你懂,便是最好的馈赠。我把有你的时间,用文字的丝线,串成长长的链,挂在手腕,挂在脖颈,挂在心间。

岁月静好,生命安然。你传递来的温暖,融化了冰雪的铠甲,还原了我温柔的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隔着时光,慢慢地读你,一遍一遍,思念泛滥。

流年似水,生命如歌,桨影绰绰,旖旎如波。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琴韵渺渺,思念悠悠。墨香穿过纸背,飘然而来,翰墨书香,浑然天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笔笔,一划划,端方可敬,温润如玉。

你从陶渊明的田园走来,带着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你从李清照的溪亭里走来,带着帘卷西风的神采;你从苏东坡的大江赤壁里走来,带着竹杖芒鞋的豪迈。

6.思念瘦情感语录 篇六

我能想到最快乐的事,就是和你在一起,照顾你,陪伴你,就算你撒娇,就算你蛮不讲理,我也会满心欢喜,谁让你是我的爱人呢,而我的责任就是一直让你开心和欢笑,对不对啊?

冬季到来冰霜爬满窗,大姑娘火炉旁绣鸳鸯,鸳鸯早已成双你却不在身旁,听说雪花飘散你就会回来,雪花又在飞扬冬来冬往无奈天各一方!注意,天气凉了,多加衣服。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冷冷的夜里,找不到你的安慰,只怪当初誓言太美,让相思成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思念原来可以如此,如潮如浪,如斧如刀,势要在坚硬如铁的心中凿出只能彼此通行的道。

如果没法忘记她,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在爱情的世界里,总有一些近乎荒谬的事情发生,当一个人以为可以还清悔疚,无愧地生活的时候,偏偏已到了结局。如此不堪回首的不只是爱情,而是整个人生。

如果说下雨的日子里,人们最先想起来,要去找的东西是雨伞的话, 那么你在难过和疲倦时,最先想起来去找的东西,就是我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思念是簿衣袖口昨夜揩湿的泪痕尚在,思念是枕上案边心病难医的剩药犹存。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将此情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思念纯净的如高原蓝天,美艳的如五月花开,厚重的如果压枝头,执久的如江河行地。

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

因为我是全心全意地对她,我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光一样。你碰不到,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夜晚来了我还依然睁着眼睛,是因为我看见了你留在月光下的痕迹。

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不要吝啬对他人的赞美和问候,因为很可能你简单的一句话,将会成为照亮他人生旅途的繁星点点之一。

我允许你离开我的世界,但是真的不要太久,否则你再也回不来了。

我真的很想念那个城市,我想再去到那里,再走走每一条街,去吹吹那里的风,我知道我放不下,每次想到那座城,想到那些片段心里都会难受,想去又不敢去,如果再去是不是会一直不能重新开始。

你要好好的去飞,不需要对我想念,有一天 当你看过世界,再决定你降落的地点。

也许爱过的人只适合沉淀在心里,关上门,想念的时候偶尔打开看一眼,再关上门,这样就足够了。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想念你。

有一种感觉总是在失眠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缘分总是在梦醒后才承认是永恒,有一种目光总是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有一种心情总是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

我已经不下百次梦见你,几乎每个夜晚你的身影都会入我梦来。现在,我们天各一方,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想念你。我只有祈求上苍赐给我忍耐力,并且不要把我们重逢的良辰推得太远。

想念的定义并不是几个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表达的,而“想念的滋味”就更非一言尽之。我常常在想,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想念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呢?以至于在那么多不经意的时刻,眉头一紧,它会爬上心头。大概,岁月是一条不归河,在每一个时刻来临之前,我们只有翘首盼望,然而,当过往的日子,它们像风一样逝去,想念也就被我们固化成一种信仰。每一个落日的黄昏与日出的清晨,都不曾忘却。

想念仿佛一本古老的单行典籍。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由穿梭。文字的表达经过岁月的打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然而它依旧保留着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思想与最为原始的方式。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体味到其中的韵藉,即“想念”的滋味。

想念仿佛一支精巧的芭蕾独舞。在幽静的空间里,翩翩起舞。伸出手臂,踮起足尖,高昂起头,转动身躯,回忆、回忆,它在自己的舞蹈中陶醉了。

想念是甘甜的。比如童年,比如少不更事的借口,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幼小的生命里没有“错误”与“失败”的概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欢歌笑语充溢着年轻的脚步。

想念是感伤的。在千千万万个雨滴的召唤下,泪水也禁不住地流下来。心里会在“突”的一瞬间,觉得有刀割一般的疼痛。失去的,总是想追回,然而一切都太晚了,能够抓回的,早已失去了从前的意义。

雨已经住了,但雨水还没有干。我走在路上,看见潮湿的斑斑点点,就想起刚刚过去的薄薄的雨。仿佛记忆与生活,总会在某个角落里,留下一个交汇点。我循着它,可以追溯到幸福与痛苦。

牵挂一个人,你会为其乐而乐,为其忧而忧,你更会从心底滋生出许多莫名的惆怅。

牵挂一个人,你会忆起失意时他温暖的话语,忆起伴嘴后他悔痛的表情,忆起你哭泣时他的失措惊惶,忆起你任性时他的大度宽容,忆起你烦心时他幽默的笑话,忆起你调皮时他甜甜的笑声。

牵挂一个人,你会忆起昔日彼此相处时的温馨,忆起与之挽臂徜徉、同歌轻唱的快乐,忆起寂寞时他悉心的陪伴,忆起痛苦时他耐心的开导。

一份牵挂,平衡了情感天平的失重,一份牵挂,填补了内心深处的虚空,分手的时间越久,离别的距离越远,牵挂的份量越重。

有了那份牵挂,孤寂跋涉的路有了,欣慰的精神伴侣,有了别人对你的牵挂,平淡无奇的岁月就多了幸福的满足和美丽的风景。

这么多年来,每次都是她说放手,他说不放,可当那天他真正放手的时候,她却比什么都疼。

对不起,我,想你了,很想很想。不过你放心,我不会去打扰你,我只在一个人看着夜空时偷偷的想你。呵呵,你不会知道的,永远不会。

主动久了会很累,在乎久了会崩溃。沉默久了会受罪,想念久了会流泪。

多遥远,多想念,多纠结,多无法描写,疼痛和疯癫,你都看不见。

看曲终人散时过境迁,叹繁华一世却抵不过柔情万千。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7.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初探 篇七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 情感教育本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 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 情感教育决定着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评价, 这不仅是因为情感发展直接决定着个体的道德素质, 也直接影响着个体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 (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情感发展水平) 。

2. 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组成部分应该包括认知素质教育和情感素质教育。情感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不可分割, 只有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换言之, 情感教育一方面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高性价比”的必然选择

信息社会呼唤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 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正是“高情感”的基本要素。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学生情感教育中, 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发展, 消除高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是实现现代教育“高性价比”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境, 化抽象为形象, 变复杂的过程现象为直观可见的具体场景。同时, 课程内容总是蕴含着大量情感因素, 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较好地表现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其感染力、熏陶力乃至震撼力, 促进学生深入领会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 网络环境弥补了传统教育环境中人际交往的劣势

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闭锁性, 传统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如此, 信息技术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实践证明, 情感教育的理想方法之一是对话, 传统环境下教师很难与每位学生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 而且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面对面交流中吐露心声。网络可以为师生对话提供富于安全感和平等感的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方式 (如邮件、聊天室、留言板、BBS等) 可以与教师展开丰富多样的心灵对话, 这种网络对话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其自尊心, 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际, 以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学习, 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的交际价值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原则及策略

1.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平等性原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创造相互尊重信赖的教学氛围, 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 才能使情感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在师生人格的平等上, 也体现在对易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上。

(2) 导向性原则

青少年的情感意志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极强, 因此, 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遵循导向性原则, 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 积极创造条件, 创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情感发展的引导。

(3) 渗透性原则

情感教育是学生的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 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 将外在的价值标准转化为自身信奉的内在价值。这种转化许多时候都没有明显的可见的界限, 而是与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 因此, 情感教育必须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强化对价值标准的内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实现这种渗透无疑是更加可行的,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环境充分地发掘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例如, 自然学科中的唯物辩证主义观、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社会学科中的爱国主义等, 将其直观、形象、准确地呈现给学生, 在认知重构和技能习得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责任感。

(4) 优化控制原则

优化控制包含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环境下, 情感教育内容的优化控制也就是遵循适时适度原则, 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要适度, 呈现信息和强化信息的时机要适当, 这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呈现原则是相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反馈的优化控制上, 信息技术环境为及时的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促使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具体可测。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策略 (1) “情境—陶冶”情感教育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 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通过多媒体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富于美感的学习情境, 在完成认知或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 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一般来说, 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包含三个步骤:情境创设→整体感知→总结内化。

(2) 协作式情感教育策略

协作式教学策略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策略之一。协作式教学策略一般分为小组讨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5种形式, 学习者的情感培养主要在师生交流或学习伙伴交流过程中进行, 要充分发挥协作式学习的优势, 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和学习者自身的独立探索,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将这些积极的情感因素转化成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3) 自我认同感培育策略

自我认同感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判断和自身把握。多项调查表明, 自我认同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成就表现也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 应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 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借助信息资源尝试创新实践或者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开展一些培训活动, 都是提升自我认同感的可能途径。

摘要:目前,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情感的作用, 这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本文对有关情感教育理论做了梳理, 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8.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的创新情感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点燃 创新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标呼唤人文的精神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运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非物质化信息手段诱发并点燃学生的创新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的涌动与成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发阅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只需教师稍加引导,课堂上的朗读情趣就能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首先用DV播放自编的一首儿歌引入:“一只小青蛙,整天呆在井里,把天比作井口大,你想知道为什么?请跟老师一起来朗读。”然后和学生朗读课文,孩子们兴趣盎然,主动地进入阅读中。

二、触摸到位,引发心动

心理研究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先看实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搭石》一课中要求对具体“美”和心灵“美”的感受,对于刚踏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我是这样尝试的:在课件中设计一个操作环节,让学生利用鼠标自己亲自来搭一次石,全班同学兴奋不已。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触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体会到美的延伸,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看得见的具体“美”和看不见的心灵 “美”都得到了感受。教师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频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巧用肢体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甚至还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为教学服务,这样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增进课堂和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情绪,提高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我教《长城》一课时,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趣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丰富的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四、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情感

课堂本是启迪心智、放飞心灵、陶冶性情、提升精神的处所,因而学生应该在老师的辅助下自主地学习。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得心应手了。如教学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之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利用道具(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用电脑)制作草船借箭的面积图,把二十条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做完发到我们班的Q群里。课堂上让学生亲自移动鼠标,结合课文的描写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自我发挥,他们的心智得到启迪,放飞了梦想,心灵、性情得到了熏陶,本是课文的难点学生也迎面而解。

五、课堂放手让学生主宰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

(一)书,我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作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二)问,我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破,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己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嘉。

(三)话,我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身边可用的信息技术,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卢家宏.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戴相龙,李彦福主编. 聚焦课堂教学,2007.

9.永远的思念情感散文 篇九

实在无法入睡,冰儿索性坐起来,望着墙上三十多年前的全家福,对照片里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在天上还好吗?”照片里站在在母亲身边的是十几岁上初中的冰儿,上小学的二妹,母亲怀里抱着小妹。两个上班的哥哥站在父亲的身后,在县城接受最好教育的弟弟紧紧挨在父亲身边站着。

小时候,全家挤在一铺大炕上,有时一起身,再回来地方就没有了,那时冰儿多想有个自己的房间。现在,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好想有人和自己挤一挤,哪怕有人骂自己几句,打自己几下,也是好的。可是,什么也没有,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兄弟和妹妹都有自己的家,各忙着自己的事情,有时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要是父母健在多好,就能在二老过生日时或过年时团聚。

冰儿看着那时照片上的自己,胖胖的脸蛋,梳着长长的辫子,站在母亲的身边。冰儿听见母亲说话了:“小丫,你冷吧?盖好被子,要知道自己疼自己。”母亲当时的年龄和冰儿现在的年龄一样大,但是沧桑得多。齐耳短发,大大的眼睛,额头的皱纹就像刀刻的一样,粗糙的一双大手像枯树皮一般。怀里抱着的小妹妹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了。母亲总是那么忙,难得抱抱小妹妹。那时小妹妹总是缠着冰儿,可冰儿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吃饭时,冰儿端着碗,拿着小勺给小妹妹喂饭。小妹妹真听话,一点都不挑食,一勺勺粥,一勺勺菜,都大口大口地吃下。冰儿恶作剧般给小妹妹喂了一口红辣椒,小妹妹顿时辣地大哭起来,冰儿赶紧哄,怕在外面忙碌的母亲听见。冰儿还做了一件可怕的事。

冰儿拿着板凳,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妹妹到河边洗澡。在河边放上小板凳,让小妹妹坐在上面,小板凳没放稳,冰儿一起身,小板凳就倒了,小妹妹一头栽倒河里。冰儿慌忙把小妹妹从水里抓出来,小妹妹没有哭。冰儿听大人说过,要是人被水淹了,就头朝下把水空出来。冰儿双手抓住小妹妹的一双小脚,呛的水从小妹妹的嘴里喷出来,小妹妹哇的一声哭了。冰儿把小妹妹抱回家,母亲连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只是把小妹妹紧紧地抱在怀里。

小妹妹越长越可爱,哥哥姐姐们一回家,她就掀起小棉袄,让哥哥姐姐把手放里面,暖和暖和手。看见冰儿有空,就拿着梳子走到冰儿跟前:“大姐,给我梳。”她太小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冰儿故意给她一本书。小妹妹不知怎样说才能让冰儿听懂,就换了一种说法:“大姐,给我扎。”冰儿还是装作听不懂,拿起针就要扎。小妹妹只好躲到炕角,自己梳着头发,用手拢起头发学着编小辫。母亲走的时候,小妹妹才十三岁,母亲多么放心不下:“哪怕让我再多活五年,把老闺女拉扯到十八岁,撇下她,我有罪啊!”

冰儿觉得嘴里有股咸咸的味道,热热的液体从眼角流出,淌到嘴里,冰儿没有去擦满脸的泪水,而是吞到肚子里。冰儿愿意尝这又苦又咸的味道,这种味道提醒冰儿还活着,心脏还在跳动,自己还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墙上和母亲并肩坐着的父亲说话了:“小丫,你要开朗些,年纪轻轻的别老是愁眉苦脸的。活一天就要活得有意义。有时间多看看书,学习学习。好好工作,干出一点成绩,谁也不敢小瞧你。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有点业余爱好,练练书法,到外面看看大自然的景色,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多交朋友,别人有事搭把手,对人要宽容,人家敬你一尺,你要敬人家一丈。”

听说人走后,魂魄在家里守三年,冰儿相信这是真的。她继续做父亲爱吃的饭菜,盛在碗里,放上筷子,和父亲一起吃。一有空就放父亲喜欢听的歌曲。有父亲陪伴,冰儿一点也不孤单。

睡梦中,父亲的大手牵着自己的小手。不管是走亲戚还是出门开会,总是愿意领着冰儿。有一次,父亲在屋里开会,冰儿在操场上玩。天上下起了大雨,冰儿在雨中玩得更欢了。父亲在屋里急坏了,会议一结束,马上跑到操场把冰儿抱进屋里,给心爱的女儿擦干头上脸上的雨水,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冰儿换上:“傻丫头,下这么大的雨,怎么不知道往屋里跑。”父亲心疼地责怪冰儿。冰儿小时候一直想有个小妹妹和自己玩,妈妈真的生了两个妹妹,冰儿高兴得不得了。

娇小的二妹站在冰儿的前面,白净的瓜子脸,和冰儿一样梳着两条长辫子。冰儿的手自然地搭在她的肩上。

二妹比冰儿懂事多了,用自己捡废品攒下了的钱,买了一袋鱼皮花生藏起来,等小妹过生日的时候送给小妹做礼物。被冰儿发现了,就和小妹妹一起吃得一干二净,二妹气地大叫。

二妹不仅懂事,还挺能干。冰儿和父母哥哥弟弟上地干活,中午回家一看,只有六岁多的二妹做好了饭。熬得大米粥,炒的土豆丝,忙的满头满脸都是汗水,瘦削的小脸抹得像只小花猫,那顿饭全家人吃得格外香。

父母身后是两个哥哥。有哥哥真好,小时侯邻家的小女孩儿好羡慕冰儿,她们一个哥哥都没有。冰儿从不怕别人欺负,有哥哥护着呢。哥哥出去玩,冰儿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哥哥掏麻雀让冰儿玩,冰儿看到麻雀幼雏,当时叫光腚子家雀,粉嫩的皮,好像都能看到内脏,眼睛还没睁开。冰儿嫌哥哥们太残忍,闹着让哥哥放回去。

有哥哥真好,冰儿不用上山捡柴火,不用劈柴挑水,也很少上地,就是上地,只是干一些轻快的活。过年的时候,母亲让哥哥们干家务,让冰儿好好地玩。

哥哥们真是了不起,从小就跟着母亲上山捡橡子,捡木耳,采蘑菇。大哥十几岁就能到几里外的地方挑水。那时是辘轳把的井,上面缠着长长的铁链。井很深,冬天,井口是滑滑的冰,别人看见大哥就帮着把水桶从井底用辘轳摇上来。大哥太小,路又滑,挑回家的水只剩下两半桶了。

哥哥们假期还上山倒套子,带着咸菜,玉米煎饼。把馒头省下来带回来给弟弟妹妹吃,一干就是好几十天,带回来馒头有的都长绿毛了,那时的馒头可是人间美味。

父亲的身边站着英气逼人的弟弟,他开心地笑着。弟弟学习特棒,也很会来事,给母亲挠痒,给父亲捶背,深受父母的喜爱。

冰儿做过两件对不起弟弟的事。一件事是弟弟吃煎饼,弟弟牙不好,冰儿用剪刀剪着往弟弟嘴里送,剪子一下剪到弟弟的嘴唇,鲜血不停地流,冰儿捂住弟弟的嘴,不知怎么办才好。幸亏父亲下班回来,及时把弟弟送到卫生所。

另一件事,弟弟要喝水,冰儿懒得动,就让弟弟自己到缸里用瓢舀水。冰儿只顾在炕上玩。听见弟弟大哭,跑到外屋一看,弟弟双手死死抓住缸沿,小小的身体在水里直扑腾。冰儿用力把弟弟抱出来。缸外面摞着两个板凳,弟弟踩着凳子迈着腿到缸里舀水喝,要是头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10.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感渗透 篇十

旧教材里面比较关注学生的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而对于情感的目标涉及不多。其他学校使用的新教材在情感这点上做了大量改进,增加了对情感的教育,基本上每节课都有一个情感目标。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传统文化教育,包括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感教育,均有涉及。在有大量的情感教育目标的教材面前,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情感,只注重技能的教学注定信息技术课堂的失败。教师非但不能忽视里面的情感教育,而且单纯的照本宣科也不可取,更要在其中挖掘情感,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去提炼。

二、重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课堂中如果仅仅只有知识点的教学就会让课堂流于形式,或者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在课堂中渗入情感,给课堂设置一个情感主题,让学生被这个情感线牵引,甚至激发共鸣的时候,学生便会乐于参与其中,有学习的热情。同样,在课堂中渗入的情感也不应该是生硬的,教师应该跟随课本中蕴含的情感,将情感的氛围自然地带入课堂,然后感染每个学生。在《图文并茂赞帽山》一课,其实看到标题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这节课蕴含的情感是对美丽家园的赞赏,知识点是文档中图片的插入。假如只是教学这篇文章讲什么,我们有哪些图片,该如何插入,学生自然会缺少代入感,他们也只会机械地去插入图片,从而忽视图文并茂的文章带来的美感。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完全可以替换内容,把文章改为家乡的知名景点,并配以美文。学生觉得内容贴近生活,有兴趣去细细品味。教师也不必着急讲解知识,跟学生先共同欣赏美文,去触摸文章作者的灵魂,然后与学生一起感受美景,文章所涉及的美景的图片,是否如同文章描述中的那样精彩。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出来了,有美景共赏,有美文同品,其乐也融融。

《丰富多彩的节日》也是富含情感的一课。知识点是网络搜索,编者也是想通过搜索与保存让学生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传统。这节课中,如果没有让中国传统节日这个主题渗透课堂的话,课堂的衔接将会非常生硬。如果没有加入学生的热烈讨论,这节课会无话可讲。要想同学积极参与,必须用情感点去刺激,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也就是说的学习氛围。感同身受的学生有热情去学习,收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能从本节课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并有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这节课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利用课外活动辅助拓展情感领域

在有些课时中,情感无法在课堂中集中体现,但却能在课外活动中集中体现。作为课堂的延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有课堂无法替代的优势,而且在其中渗入情感,学生是真正身临其境的。这种情感有感而发,而且能无限拓展。

例如《图象处理》一课,知识点是照片的剪辑。要创作先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教师准备或者网上下载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没有一种情感的认同感,总感觉这不是我的作品,无法投入感情。一旦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去采集素材,势必截然不同。同样,摄影也可以作为一项技能点,多角度拍摄自己的生活照片,拿来课堂上使用,进行编辑处理成完美的艺术照。在拓展情感的同时还能多掌握技能,可谓多多益善。

11.情感思念信息 篇十一

新课程制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其中情感目标在其他学科中一般都有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教师便于落实和实施, 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实践课程, 这方面的素材相对较少, 纵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这一目标的落实大多流于形式, 总有一些牵强附会。

怎样落实这一目标, 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的话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资源虽然不多, 但教师可挖掘课本中的隐性资源, 抓住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 巧妙融入情感因素, 实现这一目标的软着陆。

一、任务设计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多年的实践表明, “任务驱动”法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 那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就要有敏锐的情感意识, 考虑到情感目标的因素。大家都知道,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不能像传授知识和技能一样直接教给学生, 更多地是要让学生感悟, 让他们浸染其中而内化。在画图模块的教学中, 当学生认识了工具后进行主题创作时, 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照着课本中的范画操作, 这种单调、枯燥、无味的练习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练习的兴趣, 不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果在设计任务时, 让学生自己先构思一幅画, 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创作, 教师必要地指导一些构图和色彩等方面的知识, 当学生创作出一份自己想要的画面时, 那种内心的感受是相当强烈的。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满足后的那种愉悦让生命得以充盈, 对技术的学习由衷的喜爱, 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新鲜感、创造的成就感, 这种情感早已融进了生命本身, 滋润着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的心灵。这种无痕无声的情感虽没有刻意渲染, 但起着春风化雨般效果。

又如在六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二十年后的我”名片设计中, 从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 重点对他们进行了理想价值观的教育, 让他们自主设计自己美好的人生。在应用技术的同时, 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之中,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种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针对身心特点设计的情感目标远远超过了技术本身, 而情感目标始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 并贯穿应用技术进行设计的整个过程, 显然这一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其影响和效果肯定是深远的。

二、课堂导入时

一节课伊始,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们经常在这一时段创设情境, 进行新授课的学习, 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单元起始课更是如此。同样, 此时也是情感激发的最佳时机, 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中巧妙地融进一些情感因素, 其效果不言自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表明, 在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知觉表象占优势, 他们喜欢绚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 这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很便捷地实现, 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深受感染。例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发挥Powerpoint的演示功能, 并不是单纯地只是将文字, 图片和视频等几个技术要点的堆砌, 而是在播放的时候插入有关家乡的美景, 配以优美的家乡歌曲及赞美家乡的诗文, 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 优美的乐曲, 熟悉的画面, 多感官的刺激, 把家乡美景有声、有色、有形地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 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 家乡是多么的可爱!让学生在认识技术的同时, 引起情感的共鸣,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 受到情感的熏陶。情感的教学目标在看似无痕的教学情境的渲染中得以完美的落实, 自然真实, 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认识画图》一课时, 用多媒体出示也不是单纯地电脑绘画作品,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发表在报刊网络上的电脑绘画作品, 用自己身边的榜样进行激励。让技术贴近生活, 容易使学生克服心理上对电脑绘画的畏惧, 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在欣赏美丽的美术作品的同时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增加对学科学习态度的积极性, 对技术的学习的信心倍增。同样是展示, 但选取的范本不同, 只是小小的一点挖掘, 情感目标就有据可依, 落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实践操作时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在一堂课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同样, 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认识, 离开了学生自我实践、体验过程就不能转变为自我体验和自我认同。价值观的确认, 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实践, 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这一时段, 正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段。

如在教学《播放影音文件》一课时, 在学生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究时, 由于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 播放的内容选择了安全教育或感恩教育的视频片段, 学生在探究技术的同时浸染在安全或亲情的情感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这种效果虽不是显性的, 但学生的心灵或思想肯定会有所触动, 有所收获, 这就是心理学中无意注意的作用。还是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进行第二层次的操作探究内容 (播放网络上的影音文件) 时, 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引导和尊重, 针对社会热点元素引导播放一些如“神七飞天”等增加民族自豪感的视频片段, 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境界,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科学的热爱。这一时段, 通过教师的尊重、引导, 升华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同时有效地达成了探索技术, 应用技术的教学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在《发帖和回帖》一课教学实践操作中, 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相当浓厚, 在完成注册进入论坛后, 学生容易放任自流, 此时只要正确引导,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提前选择论坛中的热点问题“家庭作业是否太多”进行发帖或回帖, 参与讨论, 有了网络的互联, 且在论坛中名字都是个性化的, 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 文明上网, 拨动了学生内心相应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感交流的同时, 思维得到训练, 真正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易疏不易堵, 卢梭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 应使儿童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这里的情形正是这样, 这样学生才有理由喜欢你的课。

四、评价欣赏时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内容的学习后, 学生一般都会以作品的形式呈现近期的学习成果。在这一时段如能及时充分的引导和激励, 情感目标将能淋漓尽致的得到实现。

如在Word综合练习制作一张小报, 在作品展示阶段, 学生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只是应用了技术, 根本没有考虑到排版布局, 风格美化等因素, 在此情况下, 我们通过互评, 让学生找一找闪光点, 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 让学生学会审美, 培养学生对美得追求, 引导学生形成做事精益求精的风格和态度, 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在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找出自己的设计中不足之处, 体验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才会树立信心进行后续的修改和完善。美无处不在, 需要引导和培养。

在《录制声音》一课学习结束时, 收集部分小组有特色的作品进行展示, 并故意用夸张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传递鼓励、激励的信息, 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和他们一起享受和欣赏他们自己制作的多种形式的作品:朗诵、唱歌、口技等, 在此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带给人们的快乐。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明白了, 通过学习技术, 能够感受到技术所承载的生活和情感;通过利用技术来展示着自己的创造力, 张扬自己的个性, 丰富情感的体验。从学生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中完全可以观察到情感目标达成的深度。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 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 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 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如果对课本和教学中的课件中的隐性内容进行深挖, 抓住课堂上的不同时段实现情感教学目标软着陆,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完全可以一扫人们认识中的纯技术、毫无生趣的印象, 呈现出一个充满人文情感气息的崭新的课堂。

上一篇:消费者喜欢吃薯片的原因下一篇:学校应急演练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