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2024-10-14

全纳教育实施方案(通用8篇)

1.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篇一

全纳教育:通向未来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出现的大批身心难以完全复原的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句话显得更加现实和具体。从国际经验中找寻答案,我们看到了全纳教育这一可以期许的未来。今年11月将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正是全纳教育。 ――编者 全纳教育:通向未来之路 社会给予他们何种程度的接纳,他们便会以何种程度的发展回馈社会。图片摘自美国“活力儿童”网站 -周满生 前不久,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为国际教育大会举办的九大地区会议之一。会议分析了全纳教育的政策趋势、实施效果及面临的挑战,分享经验和成效,为国际教育大会制订行动路线和方向指南提供政策建议。 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香港译为和谐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独立设置、与主流普通教育结合到全纳教育的转变。在某些情况下,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又是完全独立设置的。近些年来,批评者或者从人权的角度,或者从效率的角度对这种分割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和批评。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遇到的主要挑战是普通学校的组织、课程、教学和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特殊需要。教育体制缺乏变化成为实施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障碍。学校需要改革,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法需要改进,教育制度需要探索不同途径来适应儿童的需要,以各种方式、途径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些因素促成了全纳教育概念的产生。随后,全纳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宽泛,远远超出特殊教育的范围,涉及各种学习困难和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包括超长儿童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此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这个定义难以把握,“与全民教育的目标交叉重复,既宽泛又模糊,把人搞糊涂了”。也有人认为定义似乎过于理想化,不容易转化到政策制订和政策实施层面,难以操作,全纳教育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精炼。 全纳教育的主要倡导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高级官员雷纳多・奥帕提解释说,全纳教育包括所有儿童和青年,考虑到所有地区多样化的需要,有必要提出一个宽泛的概念。一年多来,国际教育局先后召开9次区域性会议,通过大量宣传和解释,全纳教育的理念日益被接纳,被认为是获取有质量的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 全纳教育通向全民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在早期的全民教育文件中,更多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全纳教育被视为整个全民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这表明,在学校和在基础教育计划中要创建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也有能力学习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必须容纳所有儿童,友善对待儿童,保护儿童健康和消除性别歧视,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教育效果,受到儿童的欢迎。发展这种友善对待儿童的学习环境是世界各国努力增加入学率,提高学校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通路,是满足所有儿童、青年、成年个性化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侧重于易受伤害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全纳教育通过整个教育制度,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评价手段、学校观念、教育原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作用、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变化产生深刻、渐进的变化。 它是一个不断消除各种学习障碍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过程。全纳教育涉及国家长期的教育政策,而且同其他社会政策密切相关。它在正规、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一个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全纳教育课程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多样化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一步说,全纳教育要求全纳社会作保证,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为穷人、社会边缘人群、少数民族、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原住民和社会隔离人群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要确保提供有效的教育,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尽管存在着受排斥群体难以辨别、承认存在受排斥群体可能引起政治麻烦、全纳教育花费高昂等问题,国家决策人也必须全部承担起全纳教育的.责任。政府在全纳教育中的作用包括厘清概念、提高认识、采取法律行动、提供高层次的政治支持、改变现有政策、革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进行机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等。 全纳教育关注什么 当前世界各区域对全纳教育的辩论可以归纳为7个方面:1.在特殊教育、与主流普通教育结合、全纳教育中寻求平衡;2.社会和谐和全纳教育的辩证关系;3.谁来规划设计和实施全纳教育;4.全纳教育与各国承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和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什么关系;5.全纳教育与促进、保障实现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是何关系,家长是否有选择权;6.如何有效地设置全纳教育课程;7.全纳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际教育局为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准备的框架方案列出了四项分主题,即全纳教育的方法、范围和内容;全纳教育的公共政策;全纳教育的体制、联系和转变;全纳教育中的学习者与教师如何加强学习。・ 本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也讨论了7个全纳教育议题,并作出倾向性结论,准备向国际教育大会提交。结论包括: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特殊需要儿童的全纳教育已列入国际日程许多年,现在进一步受到关注,但目前在亚洲许多国家,特殊需要人群教育仍旧被排除在主流教育群体之外。 从亚太地区情况看,课堂规模,考试和评价标准是实行全纳的最大障碍。教师、家长和儿童自身的能力建设最为重要。设备、资源和设施对促进全纳教育也非常重要。因此,制订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性别、种族和其他特殊需要人群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必要专业技能和知识问题。制订确保在全纳课堂里不实行隔离教学的政策。 各国应该关注特殊教育学校对全纳教育的支持作用。应该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全纳教育应该在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各级教育实施。不同部门、机构应加强合作保障全纳教育的有效实施。 此外,会议建议亚洲地区建立校内外特殊需要儿童数据库,有效监督全纳教育的进展。 艾滋病与健康教育 各国必须禁止歧视或排斥被艾滋病感染的儿童,应该制订保护和反歧视艾滋病感染儿童的法律、政策和规章。 艾滋病感染儿童和青年应该与他们的同龄人一起就近入学,在家庭附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要为所有儿童开设有质量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包括健康教育、性教育以及预防毒品教育,在正规和非正规场所实施。为所有艾滋病感染儿童提供免费的检测、咨询和治疗等服务。 此外,媒体要承担起防治艾滋病教育的作用,通过向公众宣传,纠正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必须保证艾滋病感染儿童和青年的隐私不被泄漏。 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 亚太地区存在着数千个母语不是他们生活国家官方语言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实施注重质量教育的一个主要障碍。语言问题又同文化、宗教和学校采用的整体教育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会议建议亚太各国,制订法律法规允许地方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要增强地方的适应性;招聘教师和教师培训的政策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能力建设;教育体制要促进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对话,促进理解和宽容;为了更好地掌握国家语言和国际语言,在初等教育早期阶段积极采用母语教学;母语教学与官方、国家或国际语言的教学要协调开设。 移民和难民儿童的教育 移民工人子女,特别是家长害怕被当局抓捕的非法移民子女,通常不能享有平等的入学和受教育机会。 儿童的非法状况不应该影响他们的受教育权。在难民营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心理-社会帮助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应该教授他们的母语,而且要根据难民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避难国语言的机会。 在避难国主流学校,难民儿童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际社会应该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为了避免其他儿童、教师和家长欺侮和歧视难民儿童,在学校和社区应该开设相应的平等意识教育。 社会包容 在国家和整个亚太地区层面,面对各种被边缘化的群体,非常有必要提高对社会全纳的理解与认识,包括其涵义、范围和影响。 各国应该继续努力在学校和社区减少和避免对各种被边缘化群体的社会排斥。为受战争、内乱和自然灾难影响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重新审视为边缘化群体提供的现有教育水准,建立真正以学校为基础,保证教育质量的机制,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讲授科目同国家发展要求密切相关,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不断支持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人。 性别平等教育 性别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性别歧视是目前亚太地区学生学习的重大障碍。 有关部门需要掌握有性别差异的教育数据和具有性别敏感性的指标;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全民的受教育权,特别要反对性别歧视;在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以及教材内容中都要融入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在招生、在校生巩固率和课程计划等方面要注重性别平等;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官员的聘任和安排上要考虑性别平衡;教育制度要积极面对文化、宗教、社会传统等产生的性别歧视的挑战。 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灾难风险减少(DRR)教育是本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新加设的一项议题。“灾难风险减少包括危机评估、危机教育和危机信息管理、土地使用规划、环境管理、重大设施保护、科学技术在早期预警等领域的应用”。此项议案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亚太地区办事处提出,得到中国、印尼、老挝等国代表的大力支持。 与会者认为,自然灾害是将一部分儿童排斥在教育制度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应确保灾害多发区域的处境不利儿童和因灾难而转移的儿童能够公正入学,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提供临时校舍。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儿童提供必需的灾难、风险和应对灾难的知识和相关技能,要把减灾教育融入学校课程计划,包括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各国政府有责任通过强制性的建筑标准和建立具备高度抗灾能力的学校设施,以确保学校安全。(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纳教育(lnclusive Education)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视多样性,消除学习障碍,以终身学习为依托,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全纳、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2.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篇二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数学能力的稳定性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国外学者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幼儿园阶段的数感能预测儿童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中(八年级)甚至高中的数学成绩。儿童5岁时的数学能力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在学校的数学成绩。国内的研究发现,小班开始时儿童(3岁)的数学能力能够显著地预测其三年后(6岁时)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除了对数学能力发展本身的影响,数学对于其他学科,儿童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刚刚进入小学时候儿童的数学得分能极显著地预测儿童小学后期的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而在控制了儿童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后,研究还发现,5岁时儿童的数学得分与其日后的学历、收入、理财能力存在着显著相关。

2. 数学困难的累积性

与数学能力的稳定性相对应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负面累积性。一方面,不少儿童在进入幼儿园甚至更早就表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然而,这种学习困难并未受到大家的关注,更枉谈及时的教育干预。这种早期的数学学习困难和对数学的负面经历,很可能降低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导致小学阶段干预有效性的大大降低。随着在园和在校时间的推移以及学习进度的发展,早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数学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适应正常学习进度的可能性。

3. 及时干预的有效性

尽管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波动性和根本的改变性并存的情况。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效果与干预的及时性密切相关,干预时间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高品质的学期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儿童数学认知和学业技能的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干预,可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预防日后学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业失败,促使儿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为此,国外对数学认知能力的研究日益聚焦于学前期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与学习,对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也展开了跟踪研究。在我国,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数学学习困难,我国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小学三年以上的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极少。

综上所述,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关注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如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充实全纳教育研究?如何鉴别和诊断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如何发现和明确学前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数学能力缺陷?如何对这些数困儿童进行适宜的早期数学教育干预?这些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既充实了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与学习的认识,又可能为制定适宜的教育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能帮助广大幼儿教师为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提供行动指南,即通过为早期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为其日后融入正常的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也为提高日后的工作能力、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将反过来提升幼儿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信心、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2]Morgan,P.L.,Farkas,G.,&Wu,Q.Five-yeargrowth trajectorie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9,42(A):306-321.

3.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篇三

摘 要 全纳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一种全新尝试,并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和经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全纳教育的实践时,必须要对理念的内涵和实施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积极的探讨,才能够确保教育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全纳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全纳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全纳教育 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 实施策略

全纳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没有歧视、没有分类、也没有排斥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最初是针对残疾人的教育问题提出的,在提出之后就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并在世界教育领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时至今日,全纳教育理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形成之初的意义,由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延伸到了教育中各类需要关怀的人群,并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其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全纳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也得到了高校体育教育人士的重视与关注,部分高校甚至已经在近些年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意识的开展了关于全纳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融入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

然而,全纳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并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和经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全纳教育的实践时,必须要对理念的内涵和实施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积极的探讨,才能够确保教育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針对全纳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全纳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全纳教育在提出之初,指的是针对残疾人的没有歧视、没有分类、也没有排斥的教育。如今随着全纳教育对象的拓展,全纳教育的定义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如下:“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力、特点以及学习预期,消除教育过程中一切形式的歧视。”而关于全纳教育的概念,我国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全纳教育是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要能够容纳和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促进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要理解全纳教育必须要注意科学认识以下三点问题:

首先,全纳教育的目标是要向所有学生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以此来促进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全纳教育理念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正常的学生,只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或者说是个别学生有一些特殊的教育需要。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向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实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此来促进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全纳教育中的全纳,指的并不是简单的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学校生活环境和教学活动之中,而是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将学生真正的融入教学之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最后,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坚持的核心,但是,要注意全纳教育中的教育公平指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一模一样、毫无二致的教育,追求一种绝对的平等,而是指的是所有的学生在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上的平等,指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具体的教育的形式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状况进行差异化、多样化的安排。

二、全纳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注意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全纳教育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观念,全纳教育的概念在最初被提出时,其根本的目标也是要改变教育者对于教育活动的态度与观念。因此,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转变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让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要注意对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通用性的设计。通用性设计,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尽可能的在最大的范围内,为不同能力的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通用性的设计,不但可以在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统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灵活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安排和调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具有特殊需求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不要完全的将特殊学生隔离在统一的教学安排之外,否则就违背了全纳教育的要义,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所有学生中一份子,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区别只在于你我之间学习的需求不同,而不是你与我之间的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健,曹烃.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J].体育科学.2014.03.

4.全纳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促使教育的全球化时代也已经到来。这种主张教育民主、平等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成为了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汇,不仅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而且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自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的哈尔滨召开了“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哈尔滨宣言》指出:要达到全民教育这一目标,所有的国家教育应对满足一切儿童的基本需要予以关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并号召世界各国开展全纳教育。

第48界国际教育大会对全纳教育的界定:全纳教育是一种转变学校及其他学习中心,让所有儿童,包括男童和女童、少数民族学生、受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毒感染的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 这对传统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不但要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还要改革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因此,全纳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全纳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全纳教育的解读

此次培训中,从一些普校教师那里了解到,一少部分学生已经在普校开展了随便就读,初步展现出全纳教育思想的萌芽。但这只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全纳教育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着眼,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着手,才能逐渐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质上的融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才能落实和实现全纳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全纳教育需要正确教育观念来指导和支持,基于培训中各地教师所提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树立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作为在实施全纳教育时指导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理论支撑。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是指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与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受教育过程而需要满足的需要。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就是用此种观念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改革朝着融合的方向一步步深化,保证“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教育的实现。

全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1、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平等即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还应该包括学习条件的均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最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2、全纳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如何开发这部分人才资源与提倡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提倡“有教无类”,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他们、培养好他们,把满足特殊需要看作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看作是在中国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伟大实践。

3、全纳性教育目前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教育概念,它体现着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全纳教育对新的特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关注部分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特别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生活(children that learn together ,learn to live together )的氛围。“全纳”意味着全部纳入并学会如何和他人共同生活,“全纳”意味着与“他人共存”,“全纳”更意味着联系、联合、合作、包容、围绕、卷入、环绕,“全纳”意味着反对排斥、歧视、贴标签的现象。

三、全纳教育的实施要求

1、教师自身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全纳态度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里,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但他们的特殊需要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接纳特殊儿童的意识和态度,教师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全纳教师要有更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爱心,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教师要形成全纳的教育观和学生评价观

全纳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情况,从而促成所有学生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不要用单一的、绝对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要力求将发展性评价法引进学生评价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标准要灵活。通过教育、教学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3、学校及社会应该普及全纳教育思想

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学校应组织师生学习全纳教育,普及全纳教育思想,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

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家庭、社区及社会人员的参与,需要调动学生周边一切可使用的教育资源,这需要社会普及全纳教育思想,减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和阻碍。

4、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其实施力度

全纳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即除了具备普通教育的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管理班级等各项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发现和教育超常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能力。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及师范院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全纳培训,制定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全纳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为保障全纳教育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其进行监督和执行,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阻碍了其实施,有利于宣传和保障实施力度。教育立法的颁布实施会给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全纳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实际的几点建议

此次培训中,从各位教师那里了解到,在新疆全纳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人所意识和了解,但很多人对此还比较陌生,与特殊教育做的较好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的差距。结合新疆的教育实际情况,对实施全纳教育从宏观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师资力量的培训

从全纳教育实施的要求中可发现,全纳教育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加大全纳型教师的培训,主要从全纳教育基本理念培训及针对各类特殊教育需要的处理知识普及进行培训,并加强教师群体的交流合作。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政府宣传、残联宣传、学校宣传及教师宣传,为消除社会和师生对残疾人的排斥,应发动一切力量传播全纳教育理念。宣传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宣传残疾人获得的巨大成就,让大家知道残疾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受教育权。

3、制定实施全纳教育的政策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呼吁各国政府为全纳教育立法或制定政策,我国应尽快制定各项法律,通过立法的手段使全纳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并建立系统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配合,确保全纳教育的实施。

4、加大教育投入

本次培训中来自克拉玛依的教师就表示,在他们那里已经开始出现随便就读,普通学校已经开始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体现全纳教育已经开始萌芽,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原因是该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投入大,学校有能力为去满足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而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出现随班就读的现象,但比较少,且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的教育基本处于忽视,不够重视,教师也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见,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实施的力度和进度,为保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应该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投入,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保障全纳教育实施过程能顺利进行。

5.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篇五

二、依据实际状况实施差异性体育教学

全纳体育教学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活动。全纳体育教学就是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学资源。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会因自身身体状况及运动水平等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通常,体育教学特殊的对象包括:智力上超常的学生与低常的学生、身体上带有残伤的学生、身上有疾病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以及其他问题比较特殊的学生。全纳体育教学面相所有的学生,包括特殊学生,也包括体育、智力正常的普通学生。教师应积极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重视差异,了解差异,并因材施教。首先,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教师教学的内容有若干影响因素,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运动技巧的学习情况及情感态度等,都是进行分类的依据。为此,做到宏观和微观上的控制协调是促进差异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保证宏观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深度、广度等方面的适当调整,从而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其次,教学过程要呈现出差异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知识与运动技巧,提高其运动能力。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授课的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强化普通与特殊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

6.全纳教育实施方案 篇六

——2014年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2014年4月,我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全纳教育的概念,开始是针对特殊学校对特殊儿童实施隔离式的教育而提出的,后来从特殊教育领域迅速拓展到普通教育领域。从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状况和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很有必要把全纳教育理念延伸到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人类的民主、平等及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在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Inclusiveeducation”(全纳教育)这个概念,拉开了全纳教育运动的序幕。会议对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基本原则: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校应该提供一种有效教育,反对排斥和歧视学生。全纳教育最根本含义是“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不能因学生存在身体、智

力、社会、情感、语言、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或某些障碍,而不接纳他们。

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应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纳教育成了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语和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减少被排斥的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学生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

在以分数定成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一直以来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是中考的“失败”者,中职学生总体文化成绩不太理想,基础较差,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他们不应该因此被放弃。根据全纳教育内涵的理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而人的智能和天赋是多元多维的,很多中职生在动手操作能力、运动能力、语言、音乐等领域具有优势特长,如何因材施教,推进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学校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应该尊重、理解、关心学生的多样性,使学生有真正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曾提出“公平理论”。在职业学校实际生活中,公平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而且,未来社会是高度法制化的社会,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职校生,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教师要善于进行“移情换位”,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接纳、信赖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心理、处境,贯彻机会均等原则,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

(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重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诊断、导向、激励、发展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树立“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才”的观念,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和条条框框的行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表扬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欣赏学生,自觉成为学生潜能发展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育者;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理想,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师生平等的氛围。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弱势群体,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要蹲下来看待学生,创造师生平等的氛围,做学生的知己和真心朋友。在教育策略上应 “重激励、善引导、不揭短”,家长工作的方法应“多报喜,巧报忧”,让家长与老师一起对学生多加鼓励,不断强化其好行为,使其自尊、自信,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对学生多一点期望、信任、关注,时常对学生“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关注、和蔼的话语、耐心的倾听”,使师生间心理相容、情感共振,以期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多层面的激励学生。

1、目标激励。教师要帮助中职生设置切实可行的目

标,根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低起点,小步子,帮助其制定阶段性小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做到积小目标为大目标,积小进步为大进步,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达到一个一个的目标。

2、优势激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会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会有优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差生不缺训斥和挖苦,只缺表扬和赞赏”。“言为心声”,所谓“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要充分挖掘中职生的闪光点,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真心地称赞真诚地欣赏他们,多用鼓励性评价。

3、参与激励。针对一些中职生精力旺盛、喜欢活动的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活动,抓准时机,让中职生从中重塑自我。在学校众多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中职生参加,将其过剩的精力转移到活动中来。同时,实施“一切从今天开始”的鼓励原则,不揭短,让学生重塑自我,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榜样激励。榜样激励就是利用先进典型、感染和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矫正修养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形成新的行为,也可以消除和抑制一些行为。

(五)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扬长”教育 “上帝关闭了他一扇门,必定为他开启另一扇门”,学校可根据职业特点、学生兴趣,规划设计系列“活动德

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科艺节、技能节、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同时学校可成立文学社、DJ社、心理社、电视台、街舞社、动漫社、摄影社、漫画社、合唱团、舞蹈队、醒狮团、技能队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时代特色、为学生所喜爱、感兴趣的活动。为他们特长和才华的展示提供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组织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体验成功。

7.全纳教育视野下英语课堂的构建 篇七

一、掌握后进生心理特征, 分析成因

(一) 缺乏英语学习的信心:畏难心理

刚入学时, 没有任何学生就是铁定的后进生, 他们最初也有学习英语的热情。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量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 在遇到一些学习障碍时, 他们怕受挫折, 打了退堂鼓, 丧失了信心和勇气, 导致成绩也不断地下降。

(二) 学习能力减弱:自卑心理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教学内容的增加以及知识点的难度加大, 很多学生面临着词汇难以记住、遗忘率高等问题, 久而久之, 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并且开始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感, 以致于有的学生完全放弃学习英语。

(三) 学习目标不明确:冷热无常心理

提升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是明确学习目标, 但是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一时热情, 没有长期目标,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受不稳定情绪支配, 学习热情冷热无常, 一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四) 不良情绪:逆反心理

后进生的学习一般来说都是“被动的学习”。如果因为某件事得不到老师的理解或信任, 就会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自然而然就会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 讨厌学习英语。

(五)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懒惰心理

后进生多数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总是课前不预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听课效果差, 课后不复习, 作业质量不高, 且抄作业现象屡禁不止。

二、对症下药, 开发非智力因素

(一) 多给后进生表扬, 多让其体验成功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 要比批评和嘲笑他高明得多。”鼓励和表扬往往比指责、批评的效果好得多, 为此, 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尤其对后进生而言, 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教师都要给予真诚的表扬与肯定, 如:Well done!Good job!等等。后进生一般由于胆怯心理难以开口, 尽量把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他们回答, 当他们回答正确时, 对他们进行及时地评价和表扬。长此以往, 后进生能渐渐消除畏难心理,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 发掘优点, 发现后进生的长处

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与后进生多接触后, 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每次上课我设计简单的问题时总会叫他们回答, 并让班上所有同学见证他们的进步, 慢慢地, 我发现以往上课不认真的他们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 而且每回答一个问题, 脸上都会洋溢着笑容。作为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而且要学会欣赏, 并不断地给他们表扬和鼓励。这对于教师是举手之劳, 而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进生, 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三) 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激发后进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明确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我根据班上几个后进生的特点,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阶段目标, 而且经常检查和修改目标, 一旦发现给他们订的目标过高或过低, 就及时帮他们修正,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后进生都觉得英语太难, 背的多, 难度太大, 所以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一现象, 我采取多种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让后进生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如:用口诀或chant帮助记忆;开展竞赛, 调动学习热情, 等等。

(四) 用春天般的爱来感化后进生, 打开内心的那扇门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他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下有爱迪生。”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 更要爱那些后进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的、上课纪律差的, 要倾注更多的爱, 就连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更要注意, 这样才能温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 尽量让他们缩小与中等生乃至优等生之间的差距。

三、根据学科特点, 采取科学方法

(一) 给予更多的爱, 争取“笨鸟先飞”

大多数后进生都较为懒惰, 别说“先飞”, 基本上是“不飞”。作为教师, 我就要带着他们起飞。如:我教的六 (1) 班的学生, 有几个学生刚升入六年级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无法辩认, 于是我把这几位较差的学生叫到了办公室里私下和他们进行了思想交流, 他们都说:“记忆力较差, 记单词比较困难。”然后我就教给他们方法, 以及记单词的一些小窍门, 同时也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 由原来的一次性记忆一个单元的词汇变成一次记忆4~6个单词, 这样他们觉得记忆单词比较轻松, 于是渐渐地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在考试中成绩也会有所上升。

(二) 反复激励, 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后进生的进步过程中充满了反复, 教师不管怎样用心, 毕竟不可能总在他们身边随时辅导、及时纠正。因此, 为了能使后进生真正达到进步的目的, 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首先, 我在小组活动座位安排时, 总让后进生与较好的学生坐在一起, 让他们遇到困难时随时可以寻求帮助;其次, 我设定了学困生帮扶计划, 每个后进生都有一个“小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 后进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 “小老师”的学习也会更加出色。他们之间互相促进, 班级的学习热情整体提高。

(三) 督促后进生课后复习

我对后进生的作业经常是面批, 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而且有助于他们养成按时交作业的习惯。

(四) 争取后进生家长的配合

8.全纳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篇八

摘 要:全纳教育最早在特殊教育领域提出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并已发展为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全纳教育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学前全纳教育亟待研究。关注学前阶段的“特殊儿童”的需求,对这些儿童的学习和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其中,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又是“特殊儿童”中的典型。通过梳理全纳教育和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脉络,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全纳教育;数学学习;困难

一、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数学能力的稳定性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国外学者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幼儿园阶段的数感能预测儿童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中(八年级)甚至高中的数学成绩。儿童5岁时的数学能力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在学校的数学成绩。国内的研究发现,小班开始时儿童(3岁)的数学能力能够显著地预测其三年后(6岁时)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除了对数学能力发展本身的影响,数学对于其他学科,儿童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刚刚进入小学时候儿童的数学得分能极显著地预测儿童小学后期的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而在控制了儿童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后,研究还发现,5岁时儿童的数学得分与其日后的学历、收入、理财能力存在着显著相关。

2.数学困难的累积性

与数学能力的稳定性相对应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负面累积性。一方面,不少儿童在进入幼儿园甚至更早就表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然而,这种学习困难并未受到大家的关注,更枉谈及时的教育干预。这种早期的数学学习困难和对数学的负面经历,很可能降低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导致小学阶段干预有效性的大大降低。随着在园和在校时间的推移以及学习进度的发展,早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数学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适应正常学习进度的可能性。

3.及时干预的有效性

尽管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波动性和根本的改变性并存的情况。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效果与干预的及时性密切相关,干预时间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高品质的学期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儿童数学认知和学业技能的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干预,可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预防日后学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业失败,促使儿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为此,国外对数学认知能力的研究日益聚焦于学前期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与学习,对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也展开了跟踪研究。在我国,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数学学习困难,我国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小学三年以上的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极少。

综上所述,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关注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如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充实全纳教育研究?如何鉴别和诊断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如何发现和明确学前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数学能力缺陷?如何对这些数困儿童进行适宜的早期数学教育干预?这些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既充实了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与学习的认识,又可能为制定适宜的教育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能帮助广大幼儿教师为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提供行动指南,即通过为早期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为其日后融入正常的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也为提高日后的工作能力、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将反过来提升幼儿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信心、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2]Morgan,P.L.,Farkas,G.,&Wu,Q.Five-yeargrowth trajectorie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9,42(A):306-321.

[3]周欣,黄瑾,赵振国,等.大班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J].2009(11):35-39.

作者简介:程阳春(1988—),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曹进(1971—),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小学特高级教师。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6)《全纳教育视野下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6YB185),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项目《工作记忆对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NSYB-15-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风电设备运行管理下一篇:育才学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