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2024-11-15

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精选8篇)

1.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一

高考数学命题变化趋势及备考建议

天利考试信息网特邀专家:江苏省时杨中学 刘长柏

根据20高考江苏卷数学科考试说明,年高考江苏数学卷的命题,从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总体上保持稳定,试题仍由必做题与附加题组成。 文科(选测历史)考生仅需做试题中的必做题,理科(选测物理)考生需对试题中的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作答;理科附加题部分的考查内容与要求没有变化。考试说明只是在对数学基本能力的一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上有所变化。

1.对比变化:

与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更为明确,具体内容为:“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或近似计算。”从中还可以看出,对运算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强调灵活选择与设计运算途径。数学试卷中对知识的考查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层次,B、C两个层次是考查的重点,而函数与数列及其它C级要求的知识点还是考查的传统难点。

2.命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

更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我省高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另外,高考数学试卷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3.体现新课程改革

“既注重对考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考查,又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9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命制,将既体现推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又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4.命题展望

(1)集合的考查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考查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来发展,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命题的真伪,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有准确的记忆和深层次的理解.

(2)向量作为一项工具将广泛应用于高中各个学科当中.特别是与解析几何、函数、立体几何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向量将不再停留在问题的表述语言水平上,其综合性程度将会逐渐增强.向量和平面几何结合的选择填空题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

(3)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向抽象函数拓展,函数与导数结合是高考的热门话题.函数的图象要注意利用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注意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反函数的问题一般不需要求出反函数的解析式,只要将问题转化为与原函数相关的问题来解决就简单多了.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考查,大多是以基本函数的性质为依托,结合运算推理来解决,能运用函数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函数式的大小比较,方程解的讨论等.尽管《考试大纲》对映射的要求不高,但在高考里有加强的趋势,我们在复习时也要给予重视.因为三次函数的导数是二次函数,所以,对于三次函数的命题是有可能的.其他新颖函数将是高考命题的设计点,这是因为导数成为高考的热门话题.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定理极有可能在考题中出现.

(4)三角函数的变换的考查要求较旧教材有所降低,近年对此部分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强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问题: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及化简,等式的证明问题,与周期性和对称性有关的问题,三角形中的问题等.

(5)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重要工具,三者的综合求解题对基础和能力实现了双重检验,三者的综合求证题所显示的代数推理是近年来数学高考命题的新的热点.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对基本的运算技能要求比较高.Sn与an之间的关系经常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灵活应用.递推数列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内容之一,常考常新.

(6)不等式的重点考查有四种题型: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涉及不等式的应用和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突出不等式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借助不等式来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的放缩法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放缩中的“度”的把握更能显出解题的真功夫.

(7)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线面之间的角与距离的计算作为立体几何考试的重点内容,尤其是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的位置关系的论证.基本题型为:证明空间的线面平行或垂直;求空间角与距离.立体几何的线面关系是重点考查内容,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一道试题可以用二种方法并用的训练,特别强调用向量法解决问题.应知道,在立体几何里,垂直是热点,中点是常考,正方体是基本的模型.

(8)直线以倾斜角、斜率、夹角、距离、平行与垂直、线性规划等有关的问题为基本问题;对称问题(包括对称、直线对称)要熟记解答的具体方法;与圆的位置有关的问题,其常规的解答方法是研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圆锥曲线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概念和性质,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坐标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已知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有关性质;通过曲线满足的性质,探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涉及圆锥曲线的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是高考的常考常新话题.

(9)高中内容中的概率与统计,是大学统计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每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中,排列组合与概率是重点(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独立事件),文科为概率计算,理科多是分布列,数学期望.在选择填空题中,抽样方法是热点(尤其对于文科试题).

(10)文理科难度差异比较大,文科试题考查等式的多,理科试题考查不等式的多.重点的区别在于数列、不等式、函数、概率与统计等知识.

5.高中数学新增内容命题走向

新增内容:向量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初等函数的导数和应用。

命题走向:试卷尽量覆盖新增内容;难度控制与中学教改的深化同步,逐步提高要求;注意体现新增内容在解题中的独特功能。

(1)导数试题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导数的.概念、求导的公式和求导的法则;

第二层次:导数的简单应用,包括求函数的极值、单调区间,证明函数的增减性等;

第三层次:综合考查,包括解决应用问题,将导数内容和传统内容中有关不等式和函数的单调性等结合在一起。

(2)平面向量的考查要求

a.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及基本运算技能。要求考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和内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b.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

c.和其他数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可和函数、曲线、数列等基础知识结合,考查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一般由浅入深,入手不难,但要圆满完成解答,则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计算。

(3)概率与统计部分

基本题型:等可能事件概率题型、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题型、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题型、独立重复试验概率题型,以上四种与数字特征计算一起构成的综合题。

复习建议:牢固掌握基本概念;正确分析随机试验;熟悉常见概率模型;正确计算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6. 关注试题创新

(1)知识内容出新:可能表现为高观点题;避开热点问题、返璞归真。

a.高观点题指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或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或体现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方法。高观点题的起点高,但落点低,也就是所谓的“高题低做”,即试题的设计来源于高等数学,但解决的方法是中学所学的初等数学知识,所以并没将高等数学引进高中教学的必要。考生不必惊慌,只要坦然面对,较易突破。

b.避开热点问题、返璞归真:回顾近年来的试题,那些最有冲击力的题,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2)试题形式创新:可能表现为:题目情景的创设、条件的呈现方式、设问的角度改变等题目的外在形式。

另请注意:研究性课题内容与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命题内容的关系、应用题的试题内容与试题形式。

(3)解题方法求新:指用新教材中的导数、向量方法解决旧问题。

7.备考建议:

1. 适当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变化, 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要训练如何灵活选择较简运算途径解决繁杂计算的能力。

2.重视A级要求的知识点。从得分角度来看A级要求的知识点是更容易拿分的点,不应轻视,每年高考都会直接考查一定数量的A级要求的知识点。

3.控制附加题的训练难度。根据考试说明,附加题的考查要求,难易比例都没有变化,要重视附加题,但不要盲目地增加附加题的训练难度。

4.要训练在难题中得分的能力。高考中难题得全分是很困难的,但难题中有较容易的部分,要将这部分的分数拿到手,不宜全部放弃。

5.加强填空题的训练。

6.用好课本例题、习题

复习时,考生要“回归”课本,浓缩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熟练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提高解题速度。考生复习课本时,既要注意内容、符号表达上的统一,也要注意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同时,许多高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原型,即由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因此,考生必须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7.抓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

8.

2.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二

【笔者语】为了迎战高考、科学拟定备考策略, 本文解读了《考试大纲》对物理的考点规定, 指出了物理试题的命题亮点, 分析了高考考点的难易度、选材方向和题型要求, 预测了2014年高考物理试题命题的趋势, 探讨了高考最新动向和备考策略.

考点一、质点的直线运动

1.【考纲解读】

质点的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专题, 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 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等为Ⅱ级要求.考查的重点是:加速度、x-t图象、v-t图象、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

2.【考题预测】

从高考试题看, 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考查的命题并不多, 更多的是与牛顿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结合起来, 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主要题型为选择题、解答题, 其中解答题多为中等或较难题.

样题预测我国第一艘航母已经投入使用, 这让国人自豪.在航母上都搭载有战斗机, 因此战斗机的起飞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若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度为L=300m, 某种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a=4.5m/s2, 飞机速度要达到v=60m/s才能安全起飞.

(1) 如果航空母舰静止, 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后开始加速, 要保证飞机起飞安全, 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时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2) 如果航空母舰匀速前进, 在没有弹射装置的情况下, 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飞, 航空母舰前进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解析:题中虽未指明, 但质点的概念已经蕴含其中. (1) 中飞机可视为质点; (2) 中飞机与航母均可视为质点.运用质点的直线运动公式求解即可.

(1) 设战斗机被弹射出来时的速度为v0, 由运动规律可得

解得v0=30m/s.

(2) 设飞机起飞所用时间为t, 在时间t内航空母舰航行距离为L1, 航空母舰的最小速度为v1.对航空母舰

对飞机

解得v1=8m/s.

3.【复习指导】

建议复习时要从加速度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等知识.在判断v-t图象或x-t图象时, 要注意分析运动的特点, 纵横轴分别代表的含义, 以及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有时写出速度公式或位移公式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试题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 涉及内容更广泛, 与高科技相联系的情景会有所增加.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二、相互作用

1.【考纲解读】

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平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探究) 为Ⅱ级要求.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知识, 另外也要注重电场力、磁场力及复合场的平衡问题.

2.【考题预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 预测2014年高考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1) 对摩擦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点的考查; (2) 纯静力学的考题, 物体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通常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 (3) 连接体的平衡问题, 通常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 难度稍大的题目本专题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但也有综合性计算题.

样题预测滑块m放在粗糙的斜面体M的斜面上, 用水平推力F推着斜面体和滑块一起向左加速运动, 如下图所示.若物块与斜面体保持相对静止,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滑块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方向可能垂直于斜面向上

B.滑块一定受到了三个力

C.滑块可能受到了两个力

D.滑块受到的合力方向一定水平向左

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滑块一定受重力、支持力作用,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 当a=gtanα时, 滑块恰好不受摩擦力, 滑块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当a≠gtanα时, 滑块将受摩擦力, 故选项A、C正确, 选项B错误;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所受合力水平向左, 选项D正确.

3.【复习指导】

复习重点应集中在对物体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上.涉及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常见力的特点、受力分析、力的运算等.其中力的动态变化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考的热点, 要注意加强受力分析的训练, 掌握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如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题型不会发生变化, 仍然是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的创意设计.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三、牛顿运动定律

1.【考纲解读】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为Ⅱ级要求.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解决动力学问题、追及相遇问题在动力学中的应用是常考内容, 在历年的高考中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本专题常以综合性计算题形式考查.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专题内容的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能力型, 易与实际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 还常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试题大多综合运用牛顿定律知识求解, 解题的关键是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 且贯穿始终.

样题预测2013年2月26日, 埃及卢克索发生一起观光热气球爆炸坠落事故, 共有19人遇难.这可能是人类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一起热气球事故.科研人员乘气球进行科学考察, 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900kg, 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 科研人员发现气球因漏气而下降, 及时堵住.堵住时气球下降速度为1m/s, 且做匀加速运动, 4s内下降了12m.若空气阻力和泄漏气体的质量均可忽略,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求至少抛掉多重的压舱物才能阻止气球加速下降.

解析:气球因漏气导致其浮力变小, 所以气球做向下匀加速运动, 为了阻止加速下降, 因此抛掉压舱物体, 减少重力, 确保安全.在此过程中, 已知时间、下降的位移、初速度, 由运动学公式可求出加速度, 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抛掉的重物.

设漏气后气球所受浮力为F, 加速下降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抛掉的压舱物的重力为

3.【复习指导】

在复习中, 一定要熟练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这两种类型的问题, 同时要学会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 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生活、科技、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 结合电场、磁场有关的综合问题的考查.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牛顿运动定律与曲线运动、电磁学等知识点综合起来, 以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关问题为命题背景, 突出表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命题趋势强烈, 同时对与v-t图象相结合的问题要予以足够的关注.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四、曲线运动

1.【考纲解读】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及其应用为本专题的Ⅱ级要求知识, 包含了位移、加速度、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理解平抛运动并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匀速圆周运动及其重要公式等.注意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设法把曲线运动 (正交) 分解成直线运动再用直线运动规律求解问题.从近几年高考看, 常见模型:抛体运动问题;船渡河问题;绳拉物体运动问题.出题形式多样, 选择题、计算题均有.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应用本专题知识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抛体运动及圆周运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仍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趋势.主要考查的有以下几点: (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 平抛物体的运动; (3) 匀速圆周运动及其重要公式, 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等.它不仅涉及力学中的一般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还常常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动力学问题, 功能问题.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 参加某电视台娱乐节目的选手从较高的平台上以水平速度跃出后, 落在水平传送带上.已知平台与传送带的高度差H=1.8m, 水池宽度s0=1.2m, 传送带AB间的距离L0=20m.由于传送带足够粗糙, 假设选手落到传送带上后瞬间相对传送带静止, 经过Δt=1.0s反应时间后, 立刻以a=2m/s2恒定向右的加速度跑至传送带最右端, g取10m/s2.

(1) 若传送带静止, 选手以初速度v0=3m/s的水平速度从平台跃出, 求选手从开始跃出到跑至传送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2) 若传送带以v=1m/s的恒定速度向左运动, 选手要能到达传送带右端, 则他从平台跃出的水平速度v1至少为多大?

在水平方向上有

选手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则选手运动的总时间t=t1+t2+Δt=6.0s.

(2) 选手水平跃出的速度为v1, 落到传送带上1.0s反应时间内向左发生的位移大小为

然后选手向左减速至速度为零又向左发生位移

不从传带上掉下, 平抛水平位移

所以选手从平台上跃出的水平速度至少为4.08m/s.

3.【复习指导】

解曲线运动问题要注意运动的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 各分运动是各自独立的, 互不干扰, 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不会因为其他方向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对曲线运动的复习应注重曲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对圆周运动的复习应加强向心力来源的分析, 加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中对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考查仍是命题的热点, 尤其是这两种典型的曲线运动从知识上与功能关系综合, 从情景上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联系的命题可能性较大.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五、万有引力与航天

1.【考纲解读】

万有引力及其应用为本专题的Ⅱ级要求知识, 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 几乎年年都考, 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居多.考纲要求考生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天体运动与现代航天科技的综合, 人造卫星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高考的热点.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国空间科技力量的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接收,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成功, 会使万有引力、天体运动的知识成为一个特别的考查热点.

样题预测2013年6月7日, 美国研究人员说, 在火星工作的火星车“机遇”号发现非酸性水存在的证据.依据这一发现推断, 在火星形成早期, 星球环境或许更加适宜孕育生命.假设“机遇”号着陆前在近火点800千米、远火点80 000千米的火星椭圆轨道上履行火星探测使命.已知地球质量与火星质量之比为9, 地球半径与火星半径之比为2, 地球半径为6400k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取10m/s2.由以上信息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

A.“机遇”号在近地轨道上的运行速率在7.9km/s至11.2km/s之间

B.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4.44m/s2

C.“机遇”号若要在目标轨道的近火点开始沿绕火星的圆轨道运行, 需要减速

D.“机遇”号环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率约为3.72km/s

3.【复习指导】

当前星际探索成为世界新的科技竞争焦点, 而我国的载人航天已取得了成功, 探月计划也进入实质性进程之中, 因此在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上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成为2014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近年来我们国家在航天方面的迅猛发展, 高考命题易与我国的航天成就紧密联系.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六、机械能及其守恒

1.【考纲解读】

本专题主要包括五个概念 (功、功率、动能、势能、功能关系) 和三个规律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考试大纲》对本专题考点为Ⅱ级要求.功能关系一直都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涉及本专题知识的考题不但题型全、分值重, 而且还经常有高考压轴题, 常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综合, 该类题目一般过程复杂、难度大、能力要求高.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比重不会降低, 仍会以功的计算、动能定理以及功能关系为主, 同时与曲线运动、电场及电磁感应相联系的综合题紧密相连,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应多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训练和应用, 以培养应用知识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样题预测2013年2月15日, 一团亮光划过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 留下白色尾迹, 有视频显示, 当时巨大的橘红色火球掠过天空, 爆炸时散发出比太阳更耀眼的光芒.陨石雨降落后, 车里雅宾斯克州各类建筑的窗户被震碎, 屋顶被掀翻.下面有关陨石雨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陨石坠入地球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B.陨石下落时,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D.“鸡蛋大的陨石砸在地上就是一个坑”, 说明陨石对地面做了功

解析:陨石是从行星际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陨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它涉及地质学、天文学、陨石学、空气动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中许多理论问题.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 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 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选项A错误;陨石下落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 选项B错误;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 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 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选项C正确;陨石落地时, 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力, 地面发生了形变, 陨石对地面做了功, 选项D正确.

3.【复习指导】

关于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考查在历年高考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且常考常新, 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功、平均功率、瞬时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等重要的概念及相关物理量的判断和计算;准确理解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全部内容;熟练掌握它们的运用方法, 牢固树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能量守恒和能的转化观点.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涉及机械能的考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涉及功、功率和功能关系基本概念或机车启动问题的选择题; (2) 以生产、生活和体育竞技项目等实际为背景的动力学和能量的综合题; (3) 以能量守恒为核心考点并涉及弹簧的力学综合题.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七、电场

1.【考纲解读】

电场Ⅱ级要求知识点有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势差、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电场强度、电势差是近几年高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点.电场力、电势能与力学中的运动、平衡以及能量相结合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对电场基本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 对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以及力电相结合的综合试题多以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中, 本专题仍是命题的热点之一, 考查的重点是:静电场的基本知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力电综合.库仑力与其他力相结合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 力电综合与能量相关的问题、与生产生活、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 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 直角坐标系xOy, 在y轴上固定着关于O点对称的等量异号点电荷+Q和-Q, O为坐标原点, A、B、C为坐标轴上的三点, A点和B点在x轴上关于O点对称, C点在y轴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单位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B.C点的电势小于A点的电势

C.负电荷从A点运动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

D.单位正电荷从C点移动到A点与从C点移动到B点, 电场力做的功相同

解析:x轴为两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 所以x轴为一等势线, 单位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等于在B点的电势能, 选项A错.电场线由+Q指向-Q,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C点的电势大于A点的电势, 选项B错.x轴为一等势线, 负电荷从A点运动到B点电场力不做功, 选项C错.C、A之间的电势差与C、B之间的电势差相等, 所以单位正电荷从C点移动到A点与从C点移动到B点, 电场力做的功相同, 选项D对.

3.【复习指导】

在复习中, 始终要围绕两个主线:一是电场力的性质, 二是电场能的性质.做好这类问题关键是掌握好基本模型.注意命题与生产技术、生活实际、科学研究等联系也很多, 如静电屏蔽、尖端放电和避雷针、电容式传感器、静电的防止和应用、示波管原理、静电分选等等, 都成为新情景综合问题的命题素材.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趋于综合能力考查, 且结合力学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以及交变电流等构成综合题.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八、恒定电流

1.【考纲解读】

由新课标考纲对“恒定电流”的要求看, 欧姆定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Ⅱ级要求.从近几年高考对“恒定电流”的考查来看, 电路分析———包括电阻变化、含电容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等动态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运用电路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已成为考查的热点.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将与实际联系紧密, 像超导现象及其在生产、科技方面的应用等, 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是重点考查的一种趋势, 符合现代高考对知识应用和能力考查的要求.基本题型是以选择题、实验题或计算题出现.如以选择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 若以实验题和计算题出现, 则属于较难的题.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 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平行板电容器两金属板水平放置, 开关S是闭合的, 两板间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的油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 G为灵敏电流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 油滴向上加速运动, ?中有从b到a的电流.

B.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下移运的过程中, 油滴向下加速运动, ?中有从b到a的电流

C.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 油滴仍然静止, ?中有从a到b的电流

D.在将S断开后, 油滴仍保持静止状态, ?中无电流通过

解析: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滑片P向上移动, 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 电路总电阻增大,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干路电流减小, 因U=E-I (r+R1) , 可知电容器极板电压变大, 油滴受到的电场力增大, 油滴向上运动, 极板电压变大, 说明电容器充电, ?中电流方向从b到a, 选项A正确, 选项B、C错误;将S断开后, 电容器放电, ?中有电流, 电压减小, 电场力减小, 油滴向下运动, 选项D错误.

3.【复习指导】

复习重点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功、电热的计算,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测量.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电路的动态分析考题出现频率较高, 是高考的难点和热点.复习时注意电路的计算, 包括电阻的计算, 串并联电阻的计算, 电功、电热的计算 (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混联电路等)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计算等.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命题势必会倾向于综合各部分知识的综合题的考查, 例如以动力学为背景的力电综合题, 以电磁感应为背景的力电综合题, 以电路知识为背景的能量守恒问题,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等.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九、磁场

1.【考纲解读】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及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近几年始终围绕带电粒子在磁场、复合场中运动和实际应用问题考查, 如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等, 尤其复合场中的问题更是每年必考, 占分较大.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一般具有较复杂的运动图景, 可以综合考查重力场、电场、磁场的知识, 同时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解题基本方法, 洞察问题的内在联系, 更能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往往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考题预测】

预计2014年高考中, 带电粒子在同一区域内存在电磁场问题和带电粒子在周期性电磁场作用下运动的题目必将成为考查的重点;电磁场在各种科学仪器中的应用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与现代高科技相关的物理情景试题也会不断翻新.

(1) 若L=1m, 其余物理量的大小未知, 求A点坐标及电子经过A点的速度方向.

解析:考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1) 如右图所示, 电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设A点纵坐标为yA, 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t.

加速度

沿x方向有

沿y方向有

由 (1) (2) (3) 式可得yA=2L=2m, 则A点坐标 (0, 2m) .

A点水平分速度

由 (1) (2) (4) 式可得, vx=v0, 而竖直分速度仍为v0.

3.【复习指导】

复习时注意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 同时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电磁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电荷在复合场中运动的这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我们要学会化整为零, 搞清每一段所对应的物理规律进行逐个求解, 各个击破.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问题仍是考查的热点;以生产、科技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为背景命题, 突出由受力分析运动或由运动分析受力的建模方法, 仍是命题的趋势.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电磁感应

1.【考纲解读】

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难点, 也是热点, 其中Ⅱ级要求知识点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来分析, 新课程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有所加强, 考查内容全面, 主要包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和方向的判断 (楞次定律、右手定则) , 特别是经常将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力学规律、电场规律、磁场规律、能量转化问题、数学函数与图象等相结合, 试题的难度和广度均有明显体现;试题的考查形式灵活,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经常出现.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的高考方向与内容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 本考点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 但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却很多, 每年的高考题中对这一章的内容均有所涉及.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以导轨上的导体切割磁感线为模型, 综合考查电磁感应、恒定电流、磁场、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知识点.

样题预测如图甲所示, 不计电阻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竖直放置, 导轨间距为L=1m, 上端接有电阻R=2Ω, 虚线OO′下方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现将质量为m=0.1kg、电阻不计的金属杆ab, 从OO′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 金属杆在下落的过程中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 且始终保持水平, 不计导轨的电阻.已知金属杆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0=1m/s, 下落0.3m的过程中加速度a与下落距离h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g取10m/s2) .试求:

(1) 垂直于导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2) ab杆下落0.3m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热量和通过R的电荷量.

解析: (1) 刚进入磁场时a0=10m/s2, 方向竖直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若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0, 有

联立上面三式代入数据得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2T.

下落0.3m的过程中,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解得Q=0.2875J.

金属杆自由下落的距离满足2gh0=v02, h0=0.05m, 所以金属杆在磁场中运动的距离

3.【复习指导】

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与恒定电流、磁场、力学内容的联系, 综合性很强, 难度大, 复习时特别注意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注意与实际生产、科技常识相结合的日光灯原理、磁悬浮列车原理、电磁阻尼现象、电磁流量计、传感器原理、超导技术应用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搭界平台.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频率较高的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向判定和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其他像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和运动、能量等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及感应电流 (或感应电动势) 的图象问题等.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一、交变电流

1.【考纲解读】

新课标考纲对“交变电流”的考查都是Ⅰ级要求, 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 主要考查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图象和数学表达式、最大值与有效值、变压器及电能的输送等问题.

2.【考题预测】

本部分知识常与电场和力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等.本考点知识也易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联系, 如“电动自行车”、“磁悬浮列车”等.

样题预测如图所示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通入的正弦交流电的输入电压u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图象, 已知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10∶1, 当副线圈中接入两个相同的并联电阻R=20Ω时, 则 ()

A.通过电阻R的电流最大值为2.2A

B.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示数为31.1V

C.电阻在1s内产生的热量为24.2槡2J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约为48.4

3.【复习指导】

本考点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拓展.复习时要注意“三突出”:一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二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图象和交变电流的四值;三是突出考查变压器.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集中在变压器的原理及其应用、交流电的有效值、平均值和远距离输电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3.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篇三

一、200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

(一)显性考杳内容——知识与能力

(二)隐性考查内容——物理思维方法

与知识组块相较,思维方法具有隐藏性、灵动性、主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200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所体现的主要有实验图像分析方法、物理模型建构方法、等效替代方法、控制变量方法、数学演绎方法等。笔者仅就实验图像分析方法和物理模型建构方法展开辨析。

1图像法

实验题几乎都贯穿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图像法。2008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实验部分对图像的考查几乎占75%。作为思维方法和信息载体,图像既能清晰地描述物理规律,又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过程,形象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及变化趋势。常见的实验图像问题包括图像的设计、描绘、分析和计算,其思维滞点的突破口般是函数表达式、特殊点、斜率、截距、正负、面积等诸多图像元素,难点在于隐含条件的挖掘、图像变化与物理过程变化的对接。

例题1(2008年山东理综卷23题)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某磁敏电阳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B,R0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0.6~1.0T,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他部分的影响)。要求误差较小。提供的器材如下: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值Ro=150f2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12c,电流表量程2,5mA,内阻约3012D,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3k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B=________,结合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_____T。

(3)试结合图1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在0~0.2T和0.4~1.0T范围内磁敏电阻阻直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3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1)由图l得B=0,6T时RBI/R0=6 4,则RBl=96012、B=I,0T时RB2/R0=ll 4,则RB2=1710f~,因RB远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电阻R一供电电路为分压式电路;RB远远大于安培表内阻R一测量电路为内接法。

(2)5组数据求得5个电阻,求平均值或作U--I图得RB=1500~、RB/R0=10,由图l得B=0,9T。

(3)在0~02T范围内,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非线性变化(或不均匀变化);

在0,4—1,0T范围内,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线性变化(或均匀变化)。

(4)磁场反向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不变。

【命题意图】:本题以科技前沿为背景,围绕图像展开,充分体现思维能力测试与课程基础测试结合、物理理论与时代发展结合、评价个体知识结构与综合科学素质结合的命题意图,有较强的区分度。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图像分析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模型迁移能力。

【错解归因】:错解一:无法判断供电电路与测量电路一机械记忆教材电路一知识性问题;错解二:无法从图片中获取隐含信息一思维缺乏敏捷性与深刻性一能力性问题;错解三:无

法使用规范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述一习惯性问题。

2,模型建构法

物理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如天津卷单摆模型)、条件模型(如北京卷轻质弹簧模型)、过程模型(如四川卷。扬氏双缝干涉。实验模型)、方法模型(如山东卷电路模型)。以模型方法指导我们的复习和教学,关键之一是理解抽象模型的本质规律,不断积累典型模型,轮动复习;关键之二是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利用模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忌讳之一是机械记忆物理模型,之二是僵化套用物理模型。

【例题2】(2008年上海卷18题)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电路研究灯泡L1(6V,1,5W)、L2(6V,10W)的发光情况(假设灯泡电阻恒定),图(b)为实物图。

(1)他分别将Ll、L2接入图(a)中的虚线框位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发现灯泡均能正常发光。在图(b)中用笔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线补充完整。

(2)接着他将L1和L2串联后接入图(a)中的虚线框位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发现其中一个灯泡亮而另一个灯泡不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

(3)现有如下器材:电源E(6V,内阻不计),灯泡L1(6V,1.5W)、L2(6v,10W),L3(6V,10W),单刀双掷开关s。在图(c)中设计一个机动车转向灯的控制电路:当单刀双掷开关s与l相接时,信号灯L1亮,右转向灯L2亮而左转向灯L3不亮;当单刀双掷开关s与2相接时,信号灯I|1亮,左转向灯L3亮而右转向灯L2不亮。

【解析】:(1)连接线路如图b

(2)由于RL2比RLl小得多,灯泡L2分得的电压很小,虽然有电流通过,但功率很小,不能发光。

(3)如图c:灯泡L2和Ll额定电压相同,灯泡L2功率大得多,故RL2比RLI小得多,灯泡L2分得的电压很小,虽有电流通过,1日功率很小,不能发光。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连接线路)、基本电路分析能力(故障分析)、实验设计能力(电路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命题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层次清晰、区分度高。对探究式教学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错解归因】:错解一:连接线路混乱甚至错误一对分压式理解肤浅、组织能力缺失一基础知识性基本能力性问题;错解二:对电路故障分析不出、表达混乱一电路分析能力缺失、物理语言能力薄弱一基础知识性和习惯性问题;错解三:电路设计错误一信息理解能力弱、物理模型迁移能力缺失一能力,性问题。二、2009年高考物理实验复>-3策略(一)存在问题

1重机械记忆、轻理解迁移。对于每一个实验,大多数学生首先应用的复习方法是机械记忆,对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讨论每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理解,

忽视实验中蕴涵的丰富的思维方法、能力训I练过程。这就直接造成遗忘率高、提取效率低、迁移能力弱。

2重习题、轻动手。讲解——记忆——练习——改锴——再练习,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复习模式,但忽略了最重要环节:实际动手操作。策略是多去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理解、收获过程、收获细节、收获快乐。

3重知识、轻能力。典型表现是物理实验题“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其原因除了知识结构散乱、习惯粗糙、考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以外,根本是能力结构缺失。首先表现为阅读能力薄弱,对材料有用信息的摄取能力差,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模能力差。其次表现为学生思维能力如逻辑思辨能力、数学演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薄弱。

(二)解决措施

1“知识”备考。首先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实验复习内容;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把握实验复习方向。回归教材,教材里的原始实验是解实验题的思维起点——依托教材建构完备的初步实验知识结构,关注容易被忽略的教材演示实验,理解其实验背景与方法,值得关注的有绳波演示、“水流星”节目、布朗运动、反冲现象、单摆振动图像、平行板电容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研究、测定反应时间、缓冲装置模拟、研究向心力、研究牛顿规律等。

其次,以专题形式用螺旋循环模式及时给予知识点以强化和拔高。在第一轮无微不至的梳理和理解后,以针对性强的自编专项小练习滚动巩固,将零散的实验知识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体地建构层级结构。专题复习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很好地诊断、总结、归类,进一步突出放大实验思想原理以及方法,同时也为迁移创造条件。例如由纸带问题模型就可以将几个核心力学实验连接、由等效替代方法可以将很多电路设计形成知识系统。

最后。细节落实过手。“讲必练——练必改——改必评——错必纠——纠必查”,环环落实。高考中思维的深邃和灵敏正是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抓紧“实验原理”,对于十九个学生实验,确保每个实验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

2“能力”备考。首先重视练习。能力形成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精选典例,剖析解题思维历程,关注思维的结点与突破点,讨论交流、规范解题表述。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再学习过程,是将知识结构转化为技能结构的过程。在练习中,评价和反思是关键。

其次重视变式训练。训练自己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发散等拓展辐射型与辐辏型思维。例如在连接线路的训练中利用同样的电学元件,改变供电电路、改变元件位置、改变设计要求、增减新元件如换单刀双掷开关等做多元训练。

第三,重视错误。个错误答案只是错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此系统还包含几类可能的错误。随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发展。昔日累积的“小错误”也会随之变化。“错误“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发生层级跃迁的最有效台阶。

4.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四

一、2006 年高考文综(全国卷 I)政治部分命题特点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与往年比较没有突出变化 , 但在基础性、思辨性、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等方面有较鲜明的特色。试卷总体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命题较为慎重严谨,答案较为清晰明确,题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 ,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选拔功能。

1.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尤其是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点的考查 , 不强调知识考查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1)对经济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商品流通、物物交换(即易货交易)、货币的支付与借贷、非现金结算等(24 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的特点(25 题), 央行职能(27 题)、税收的作用(28 题), 企业发展的措施(38 题第 2 问)等。

(2)对哲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人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思维的特点(25 题), 发展的实质(29 题),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即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1 题),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38 题第 3 问), 内外因辩证关系(39 题第 7 问)等。

(3)对政治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32 题), 国家职能(突出政府职能)(33 题),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34 题), 国家机构的职权(35 题), 主权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39 题第 6 问)等。

2.以社会热点为情景设置试题 , 虽也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但重在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 热点问题仅是载体而已。

热点问题覆盖面广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 , 考查的问题切人角度在、空间大。试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有 : 取消农业税、余秋雨读白字事件、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美国总统大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 ” 规划、个税法修改等热点问题。

3.突出对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拟订了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分 4 个目标 , 而每个目标又分 3 个层次和水平。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考查了大纲要求的考核能力 , 尤其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 38 题第(1)问 , 分析图 8 显示的经济信息。要求考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 , 认识和说明问题 ,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并做出正确的阐释。38 题第(2)问突出 “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 的考查。39 题第(6)问突出了 “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 的考查。

4.借鉴北京文综试题引入了一种新题型——即用什么哲学原理分析什么问题。

如 38 题第(3)问 ,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说明 ,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这类题型思路明了 , 重在考查解题的分析过程和语言组织能力 , 看来容易做 , 实则不易得分。这类题型的一般解法是 : 依据这一特定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 , 按照 “ 观点 + 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

这一观点的 + 意义 ” 模式作答。

5.试卷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主要体现在 : 第 24、25 题源于生活中的智力测验 , 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科学性的分辨能力 ,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第 28 题以古代诗歌立意 , 考查考生对哲学观点的把握 , 体现出较浓郁的人文气息。第 31 题以著名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为材料 , 不仅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 也有引导价值取向的功能 , 通过丛飞的事迹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2006 年高考文综(全国卷 I)政治命题的不足之处

1.过多单纯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卷的能力测试要求相距甚远 , 对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考查过于简单。希望今后的文综高考试卷能在能力测试上加强一些。

2.对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超纲现象严重。如 :“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 ” 教材中没有此内容 , 甚至 “ 逻辑思维 ” 和 “ 形象思维 ” 两名词也没有谈到。“ 转化政府职能的基本趋势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 等教材都没有讲。希望命题者今后能以高中教材为依据来命制试题 , 以避免高考选拔的不公正 , 让高考能够真正考出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个别试题的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 , 会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 影响考生能力和水平的正常发挥。如第 29 题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这句话因余秋雨念白字而在媒体上广为传播 , 但考生不知其意者大有人在 , 且这句话与要考查的内容 “ 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 毫无关系 , 但试题设计者将二者放在一起 , 会误导考生 , 会让考生认为 “ 智者乐水 ” 与 “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以及下面 “ 与水有关的名句 ” 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 这样就使考生难以发挥正常水平。

4.政治学科的生命是理论联系实际 , 解决实际问题。但卷 I 中更多的则是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考查 , 而近期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来。试题无新意 , 缺乏时代感。

5.2006 年考试大纲中新增的两个考点 “ 兼并、破产 ” 和 “ 关税 ” 在试卷中没有涉及。因此 , 如何对待新增考点成为 2007 年备考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2007 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备考建议

1.实行政治学科知识大盘点 , 强化知识过关 , 尤其知识的记忆关。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命题趋向 , 在 2007 年的备考中 , 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穷实基础 , 尤其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对考纲中规定的考点要进行逐一盘点 , 做到点点清 , 堂堂清 , 形成知识体系 , 不遗漏一个考点 , 不搞考点押宝。这样不仅能够牢固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 , 而且也能够提高主观题答题的术语化水平。

2.在逐一掌握考纲考点的基础上 , 适时进行学科内相关知识的整合。(主要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

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对考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向 , 需要对学科内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创新。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

如 38 题第 2 问 ,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有哪些 ? 这里的答案不仅用到了教材第二课 “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的根本途径 ” 的知识 , 也用到了第四课 “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 的知识 , 这样在一个问题中就运用了跨课之间的整合。而 39 题第 6问,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打开国门有何本质不同 , 则运用了第五课知识跨章节的整合。

3.时政热点的学习要以学生平时的自学为主 , 热点专题少搞 , 甚至可以不搞。

从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可以看出 , 热点问题仅是一个载体而已 , 不影响学生做题。2007 年高考备考对热点问题应以学生平时自学为主 , 不搞或少搞热点专题训练 , 可以通过阅览报刊、杂志以及观看央视《媒体广场》栏目来学习时政 , 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 , 提高学生应试水平。

4.平时练习少做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 强化 “ 卷中卷 ” 的训练。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虽说强调了综合能力 , 但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有 ,只保留了试题形式的综合。(如第 39 题)因此 , 三科综合的试卷少做 , 偶尔做一些也只是为了协调好高考时间的搭配问题 , 更多的是要强调 “ 卷中卷 ” 的训练 , 即政治、历史、地理 3 科按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题量分布而设计试题、专科训练。但要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 尤其在学年的后半学期要每周强化训练一次 “ 卷中卷 ”。

5.学生和老师在 2007 年备考时要把近3 年各省市的文综高考卷做一遍 , 特别是 2006 年高考各省市的文综卷 , 借鉴和学习各省试卷中的新题型。今年其他省市的试题题型明年有可能就成为我们要考的题型。

6.对于考卷中超纲的知识 , 我们在呼吁命题老师尽量以高中教材为命题依据的同时 , 也要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 , 把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相衔接的部分加以延伸讲解 , 以减少学生高考时的不适应。

7.新增考点未必在当年必考 , 对新增考点既要当作重点知识备考又不能以此来押宝 , 正常对待即可。

8.要关注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的学习研究。有可能部分试题的内容及知识会被当年夏季高考所借用。如今年高考试卷的第 31 题就在 200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过。

(2006 年考研)20.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 8 年时间内 , 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 而自己却身患癌症 , 负债 17 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 :" 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丛飞的行为表明(BC)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 , 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5.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五

阅读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设题趋势依旧会沿袭2019年高考模式,以细节题为主,简单的推理,词义猜测,主旨大意及作者观点与态度。题材的选择应是贴近生活,时代性强,话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三大主题思想。

七选五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考察方向应是说明文为主。完形填空也是突出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励志性、教育性原则。

历年高考都是以记叙文为主,以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人生启示。2020年高考也会在稳定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话题。

语篇填空,考查学生在语篇中识别并运用相关语法知识解题的能力。难度不会太大。

短文改错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评价和校正能力,对词汇、语法、语篇三要素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错误设置还是会在动词时态、名词、冠词、连词、非谓语动词等。

书面表达将继续考查书信类,应用文写作。以提纲式、半开放式为主要趋势。

命题组提示:

1、英语勤练习,答题规范化。

注重考前的强化训练、模拟演习。同时再次深入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把握高考方向。在高考前夕,要进行强化训练,增强应试能力,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做几套标准的模拟试题,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减少非知识性失分。

2、梳理把握知识重点,科学训练应试技能

最后几个月,对于英语学科,考生们要提高答题思维和习惯的规范性,提升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当然,更要注重归纳和反思,提升考生的应试技能。

3、坚持始终,提升综合技能

提高综合技能是后期备考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听、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提升,更要贯穿后期备考的始终。提升听力技能,要坚持做到天天训练、足量训练,适当进行延时训练。提升阅读技能,要重点提高考生总结提炼信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提升写作技能,要切实过好“三关”,依次为卷面关、内容关和语言关。

4、再次梳理,把握知识重点

在后期备考中,要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复习的重点是以词块为单位,关注语境和应用,带动考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对于语法,提炼常见考点和重点考点,帮助考生提升在语境中解题的能力,并针对上一轮复习中遗留的易错题,提高准确辨析考点的能力,发现陷阱,做出正确判断。

5、专项训练,系统归纳题型特点

6.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六

二、增强“时事语文”意识;用好生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国家和民族肩负的责任。

三、创设语境,变换语境,进行真实语境下过关训练;强化不同类型思维训练,比如训练学生将“水杯,字典”进行相关联想;增强答题时间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

20备考应该注意的是:

第一,更加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

第二,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认识;

第三,渗透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

第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任务驱动一定会坚持;

第六,在当前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大背景前提下,想办法展示“核心素养”;

7.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七

一、试题命制特征

1. 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

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 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 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 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

(1) 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 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 强调分析与思考, 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 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 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 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 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 (3) 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 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 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 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 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 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 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 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 凸显新课程观。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 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 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 也采用了新素材。

4. 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 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

如选择题第13题, “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 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 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 从问题的设置上, 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 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 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 增加乡土气息, 体现福建特色。

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 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 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 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 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 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 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 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 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 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 关注社会热点, 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 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 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 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 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 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 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 其中第 (4) 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 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 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 选修模块单独设题。

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 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 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 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 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 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 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 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 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 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 (1)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 (2) 以课标、考纲为基准, 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 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 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3)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 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联系。 (4) 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 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平时记得住, 考试时用得上。 (5) 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 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 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 重整教材”, 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 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 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 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 做到“论从史出”。 (3) 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 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4)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 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 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5) 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 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 反复练习, 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 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 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做到答得少, 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 最后答题。

3. 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

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 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以“文明史”为总纲, 以“现代化”为主线, 以“全球化”为导向, 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 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 (1) 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3) 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 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 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 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 加强乡土知识教学。

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 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 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 形成系统的知识, 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 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 (1) 古代史:唐宋时, 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 近代史:鸦片战争后, 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 (1820—1879) :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 被推向前台, 中国“船政之父”。严复 (1854—1921) , 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 (3) 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 (闽东南地区)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 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5. 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 学以致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 (1) 适当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密切的热点, 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收看有关的新闻电视节目和浏览重要的一些报刊杂志, 关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方针政策,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融入历史, 树立社会责任感。 (2) 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景, 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 增强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抓主体线索, 选取史鉴价值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紧扣教材, 科学地处理“热点”与“冷点”关系, 鼓励学生思维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养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法;把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的养成和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训练上。 (3) 2011年复习要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谐意识、科技教育问题、民主法制意识、国际意识、责任意识等;周年历史事件有201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20周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等。

6. 加强选修模块内部专题的整合。

8.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 篇八

【关键词】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备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构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作文形式存在。因此,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很有可能出现多种命题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高考作文在题目的选择上则出现了较大的空间。题目的选择因此也更加具有开放性。但就总体来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其实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难以捉摸,还是有迹可循的。

一、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解析

(一)内容贴近生活

语文作文一直都作为考试的重点存在。纵观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后,不难发现,高考作文选题的内容越来越贴近于生活。例如20世纪五十年代时,由于当时社会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当时作文的命题则紧紧地围绕着社会化运动展开,1958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充满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文化大革命”后的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则是越来越多的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命题的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这对于考生来说。可以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使其创造出更具独特性的文章。

2015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6年天津卷题为《我的青春阅读》,这些题目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可以拉近与考生之间的距离,使考生更容易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章。

(二)体裁要求淡化

纵观近些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的变化趋势以及成文要求,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大部分省、市在进行高考作文命题过程中,对于文章在书写要求上关于体裁的限定较为淡化。早年在高考作文成文要求中经常会发现“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硬性要求,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些字样已经开始渐渐的从考生的视线中消失。在2016年的高考作文16套作文的命题中,除上海、山东、江苏的3套试题中提出了“诗歌除外”其他省份均对其没有硬性要求。

(三)注重考生对社会的思考

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受到命题者的思想、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很有可能会以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高考作文的命题,以此来考验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在2015年全国卷I的材料作文中,就以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孩子劝阻不听,最后孩子无奈,选择报警作为材料,让考生以此为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如2016年上海卷题为《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浙江卷:“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等等。由此可见,考生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将成为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出现。

二、高考作文备考指导策略

(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知识进行指导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指导学生应战高考作文。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在写作上存在困难也是因为心中无素材,所以对于所给的题目才会无处落笔、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记录”的好习惯,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正所谓“有所思,才有所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读写训练,以此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学生的要求

语文作文中最注重的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养成多读多写的好习惯,及时地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做到读懂材料,加深理解。当前高考作文中所给的材料大都是蕴含丰富的哲理的,而这些哲理恰恰是高考作文得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生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仔细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容,加深对于材料的理解,在深刻的领悟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后,再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动笔书写。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创新,摒弃模板的束缚。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习惯套用万能的模板,这样的文章虽然可以保证作文的基准分,但是却难以拿到高分。所以为了迎战高考,在高考作文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积累素材,做到多读、多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在学生高考成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但是若要提高语文作文的高考成绩,还需要教师和考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善于抓住作文训练中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则要注重平日的积累,做到多读多写多练习,只有这样作文成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大力.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分析及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崔程程.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变化[J].语文学刊,2015(1).

[3]邱春来.从高考命题趋势谈作文应试策略[J].理论博览·作文研究,2011(8).

上一篇:单位新员工试用期工作计划下一篇:11车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