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课实效性

2024-10-04

政策课实效性(共8篇)

1.政策课实效性 篇一

形式政策课

——参加党课培训班有感

能参加这次党课培训班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才申请入党刚超过半年的时间,这次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一起聆听党委副书记的教导,机会非常难得啊。并且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十八大、对共产党员的信仰,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对十八大上提出的人民新期待有很大的共鸣,因为它切实的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展望。“经济平稳发展、缩小收入差距、遏制严重腐败、切实改善民生、发展民主政治、优化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几天的沙尘天,之前的雾霾天气着实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令人担忧。令我们欣喜的是,党员领导集体也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对“深水区”改革作出部署、促进社会公平、加强党的兹省建设等。并且我们也看到了总书记在反腐倡廉工作上的坚定决心,身体力行弘扬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看到了财务公开等一系列新面貌,新风尚,由于夹杂着泥土香味和花草芳香的春风吹入老百姓的心田,使人们在感恩胡主席、周总理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坚定了迈向美好明天的步伐。

同时,老师也分析了一些近段时间国际国内的矛盾冲突。“在国际上,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结构性矛盾呈现,与周边环境摩擦力增大”。的确是如此,菲律宾和中国争夺南海,日本和中国争夺钓鱼岛的归属权,使本来平静的生活泛起了一些波澜。而祖**亲一直不为所惧,“几步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邪易帜的邪路”,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来应对各种挑战,我们都对共产党充满了信心,相信这些争端最终都会圆满解决。

关于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怀有的信仰,我以前真的没有过多的考虑过。不过那些前赴后继的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信仰教会了我,感动了我。那是以村民的幸福为幸福的书记们,那是为村庄建设殚精竭虑的书记们,在他们的带领下,小岗村走上了致富之路,河西村成了别墅林立的世外桃源。他们可以舍弃自己的小家为大家,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只为了村庄的茁壮。沈浩、李林森还有那些数不清的优秀党员干部们,你们随然肉体殒灭,但精神会与我们同在,指引我们,告诫我们,这就是共产党员。在汶川地震中,用身体为学生撑起生的希望的共产党员谭老师;在洪灾抢险签下“誓与大地共存亡”的武警官兵。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值得我们敬佩一生,那就是“无私”。还有忍痛离开年迈老母亲两次援藏并在藏任职的孔繁森,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气节?退休后放弃进程安享晚年而选择扎根大山兴办林场的杨善洲,22年惨淡生活,22年不离不弃,这叫什么?这就是终身为人民服务!

优秀共产党员们的先进事迹引发了我们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为了什么,身后留下了什么。”入党,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在社会中开辟一条生存之道。它意味着责任。入党表明你比普通民众肩上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国有难,党员应该当仁不让伸出援手,付出更多,百姓有苦,党员应该尽己所能排解或者成为百姓的手和嘴向国家反映实情,陈情达意。我们应该以党员身份为骄傲,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服务与民众。当干部,不失为了以权之便谋私利,不是为了克扣国家公款塞鼓自己的腰包。当干部是腰围百姓的生活幸福着想,把他们满足的笑容看得比金钱更重要,那么他一定是位称职的名留青史的父母官。身后留下什么,取决于思想的高度和付出的多少。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践行信念的决心,那么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生后也会留下你勤恳付出的坚实的脚印。

善洲老先生的一句话震撼了我,他说:“一辈子很短,贪图享受物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辈子也很长,把它全部奉献给人民,就有了信仰的印记,一辈子就成了永远。”在他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渺小,我没有他那么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终生为人民服务的博爱。我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难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我会从今天开始脚踏实地,端正心态,朝着无数优秀党员指引的方向前进,践行属于我的信仰!

2.政策课实效性 篇二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机制完善是保障。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学校党委分管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划工作,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建设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要保证资金到位、课时到位、师资到位。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政工干部相结合、省市党政领导和学校党政领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领导小组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汇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交校党政联席会议上讨论研究。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制度,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大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近两年多来,不少省市党政领导走进校园,给大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许多学校党政领导走进大学生课堂,上“形势与政策”课,深受大学生欢迎,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校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紧跟形势,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性、现实性、政策性较强,它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正确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直面社会中的种种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而应根据教育部每年每学期下达的时事教学要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了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很多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作为教材,以《半月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主流媒体的时政资料作为学习参考,就是很好的尝试。

三、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敏感,最具有思想个性的群体,他们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对国内外形势的敏感度和参与度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活跃的,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听课、思考、提问、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要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努力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建设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专题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讲授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切以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而不能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我讲你听。为了改变单向灌输法调动不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积极倡导“双向交流法”,除了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开展启发性教学外,每节课还必须留下一定的双向交流时间,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如果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提问学生。

四、拓展教师队伍的层次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应是拉得出、讲得好、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还可以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其次,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成“传、帮、带”的梯级结构。青年教师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再次,要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人人讲授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辐射性

有的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品,弱化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以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使大学校园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及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专题网站、广播台播放时事要闻、时政分析,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中“红色”社团的优势资源,大力扶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为代表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挥它们的载体作用和带动作用,使社团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知识、受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78-79.

[2]蔡景华, 陈胜国.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 2006, (1) :62-63.

3.政策课实效性 篇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00-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世情、国情、社情和党情,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完善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1 思想保障

明确课程定位,统一思想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订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因此,只有明确课程定位,统一思想认识到中央精神上来,才能确保其他保障机制的有效落实,进而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科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要贴近学生,把握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以问题为导引来决定如何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保障

规范教学管理,齐抓共管出实效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必修课,应由思政教研室、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统筹安排,建立相互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责任明晰,齐抓共管。思政教研室需要从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教务处需要具体落实课程学分、学时,统一安排课程考核等;科研、人事、财务等部门需要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经费划拨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配合。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 该课程没有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变化中,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选择关系世界局势、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与学生分享,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该课程与思政课、其他学科的相互衔接关系,要考虑到本专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授课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建立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建立教育教学长效机制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式、小组讨论式、专题研讨式以及情境模拟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宽松、乐学、好学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大课堂专题教学中,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校进行热点追踪分析;还可以成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团”,就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在校园中巡回宣讲。这样将小课堂与大课堂、专题教育与系统教育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开设网络平台、设立专题网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建立起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3 制度保障

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针对该课程特点,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考核方式多元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国内外热点时事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设置考题,采用论文写作形式,或者撰写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形式,或者日常课堂表现与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等形式,多角度考核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所达到的效果。同时将考核成绩结构化,在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出勤)、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纳入对学生课程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双重评价。

加强督查评估,强化教学管理 其一要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员制度;由教务处、思政教研室、学生工作部门等对教师教学、课堂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管理;其二要建立教学评估机制。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学习,并做好听课记录、对所听课程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其三要实施考核制度,将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晋升评职评优等的重要指标;其四,要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完善教学服务,增强教学实效性 完善的教学服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针对教学设备欠缺、专项经费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教师之间、高校之间可以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改善教学质量;学校财政可以提供教学专项经费,在科研立项、教学建设、课酬发放、资料购买、学习进修等方面给予支持。

4 队伍保障

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该课程时效性强、开课量大、覆盖面广,特别需要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根据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匹配,队伍建设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等作为特约报告员,充实和补充这支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高、专业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规律有深入研究,可以进行教学大纲编写、示范教学等;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密切,熟悉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能够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际教学;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可以发挥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榜样作用,现身说法,有助于学生增加知识量、提高能力。这样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具有普适性高、互补性强的特点,会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

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要经常性地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定期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政治理论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优化队伍结构上,也注重打造教学梯队,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发挥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一支创新意识强、奉献精神高、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从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督查评估、完善教学服务、建立优质队伍等方面,真正落实思想保障、教学保障、制度保障和队伍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施萍.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教育探索,2010(2).

[2]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4.形式与政策课感想 篇四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周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从这句话中便可看出一个人的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社会的影响。其实,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而且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每个国家,每个地方的都互相影响着,都有着各种联系。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了解精通,而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有着充分的了解,应该走出去,去拥抱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样才不会被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所抛弃。对周围的形势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才班级:12级管理班 姓名:孙孟茹 学号:2012052118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另外,老师更是采用新颖的方式引导我们自主了解目前的形式发展。通过以模仿新闻联播的方式,不仅使我们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我们语言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帮助我们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引导和帮助我们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引导和帮助我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班级:12级管理班 姓名:孙孟茹 学号:2012052118 体系。培养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国际体系转型为我国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广大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我国在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障碍与挑战。这些障碍和挑战是我们今后20年中影响我们地位变化,甚至会导致我们上升过程中断。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压力和挑战,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作为当代青年,班级:12级管理班 姓名:孙孟茹 学号:2012052118 我们要 培养一种理性的、平和的心态,冷静面对现实,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

5.形势与政策课感想 篇五

通过大一一学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

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走向问题便自然地为大家所关注了。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9~10%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才能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农村,现阶段农民依旧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抓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但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让很多人伤透脑筋,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但是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超过10%的速度拉动下,中国每年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才能勉强满足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低1个百分比,就会造成巨大的失业/待业人数。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因未找到自己满意或合适的工作而待业。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是多么触目惊心!为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用真才实学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形势政策课作业 篇六

1.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第一,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党和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城镇居民就业

2002-2006年四年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2007年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上半年全国城

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2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计划的70%。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出同期GDP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此外,各地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下大力气降低今年以来由于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好转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热点不断

200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6%和8.6%,持续和巩固。分别是2000年和1985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第二,更加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

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之后,从2007年起,农村低保制度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从而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安全网”。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2068万人。

第三,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从2004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从2006年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四,更加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9.7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14.5%和12.1%。五年来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2007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1标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39.2%和35.8%,极大地便利了出行。城乡居民的信息通信更加畅通,城市居民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增加。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中国模式”为何受世界瞩目,如何看待其贡献。“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中国平稳渡过此次危

机,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将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的表述:“中国

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 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 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

争力的结合体。

“中国模式”的惊人之处在于,中国近30年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

较快增长。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

一、曾经贫困的国家,能取得如此持续的发 展本身是一个奇迹。“中国模式”在实践中也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自然环境严重恶 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的腐败问题未得到有效遏止,内需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如果经济不能保持高速增长,日益增长的失业率加上尚未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可 能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

韩国经济学家、西江大学全成兴教授认为,所渭“中国模式”,是指上世纪7O

年代末开始为实现经济建设这一新的国家目标而推进的各种战略性构想,以及

由此派生出的发展模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过强有力的领 导实现政治稳定,渐进性改革,在创新中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史沿草等等。“中国模式”对于韩国的借鉴意义是多元的,比如“政治安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渐进式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必须摆脱一味“追随发达国家” 的发展模式。高盛公司顾问拉马用汉字“淡”来解释“中国模式”。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

火一样,中国式的发展试图完美地实现“效率”与“公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中国希望通过“中国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英国 金融时报 发表文章指出,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模式”更多地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西方国家在市

场失灵之时不得不纷纷将金融机构国有化,中国人戏称发达国家如今有了越来越多 的“国有银行”,证明“中国模式”可以与西方“叫板”。

3.当前中美关系有何特点?如何构建中美互信?

中美关系的特点: 1.总体而言,中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超出它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双方定位不对等影响到它的正常发展。

2.中美关系定性不明确,处于非敌非友的不确定状态;正确认识美国是制定中国对美政策的关键。

3.中美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产生的矛盾是软性矛盾,不具有对抗的必然性。

4.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不平衡发展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因素在中美关系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5..中美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政治影响,但两国领导人的正常会晤对发展两国关系仍具有关键意义。

6.中美关系深受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但中国越发展,越强大,中美的共同利益越多,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小。

7..“9.11”事件为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和合作的领域,但它难以消除中美两国的矛盾。

8.军备控制正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9.如何构建中美互信:

7.政策课实效性 篇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路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但有时看问题容易简单化甚至偏激。同时, 大学生又是最敏感、可塑性很强的群体, 他们总是鲜明地感受着正在发生着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 他们急需接受正确的理论武装和指导, 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理想信念, 使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认知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课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 其背后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 这门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既有现实问题, 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 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 又有国内形势动态等, 所以,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过程本身必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知识运用的过程, 是提高大学生认知的一个途径。

3.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 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 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从教育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 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并转化为科学的方法论来认识面临的形势;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问题, 最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把握现实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1.科学规范教学管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组织环节的管理等都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原则, 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管理上处理好教育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变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目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大部分是由兼职老师讲授, 授课形式也多采取讲座、报告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 所以尽管它是一门必修课但很容易在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上被忽视, 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2.大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以实际问题为轴心, 表面上看是种种事实和现象的罗列与展开, 但究其深层则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形势与政策”课并非就是论事, 而应是寓理于事, 以事论理, 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和应用, 这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正确认识时事并准确把握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 同时, 面对转瞬即变的形势发展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发展。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部分为党政兼职老师, 平时工作繁忙, 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同时加大各领域专家队伍的建设。

3.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强, 涉及面较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内容上形成了两个矛盾, 一方面形势的快速发展与教师拥有背景素材滞后的矛盾, 另一方面信息的迅速广泛与学生求新求深的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以及学生中的热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 根据需要扩大知识量度, 借知识的力量由浅表入深层, 既适应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 让知识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 开阔他们的眼界, 又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 使学生学有所思, 听有所获, 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发布后, 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影响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强化课程的目标意识, 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 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首先, 通过课程建设的长期探索, 根据有利于课程建设和与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逐步健全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成立了“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 确立了学生工作处直接管理, 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教学工作,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文学院及各院党委共同配合实施的工作机制。其次, 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规定了每学期16周, 每周一学时排入课表, 本科期间的学习, 计2个学分。同时, 根据教育部每年的精神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 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和设置, 统一编写讲义、制作音像课件、制作资料库, 编印学习资料, 订阅《时事报告》, 逐步建立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第三, 学校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 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 针对该课程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提前针对每讲内容请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的专家为专兼职教师作辅导, 进行讨论研究;实行上岗教师试讲制度, 对新授课的老师必须提前进行试讲, 学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指导, 合格者方允许上讲台;实行听课督导制度, 学校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查听课, 及时反馈意见;实行学年考核制度, 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通过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课堂讨论、学习论文等综合考核的方式, 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促使师生更加重视,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

2.加强教学内容针对化建设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 时刻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宣传教育相结合, 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 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 与学生唯物辨证思维方式的形成相结合, 紧密结合实际, 帮助同学们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近两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 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要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专题库。而且我们坚持“形势与政策”课与学生成人成才需要相结合, 如在国家自主创新中增加了“自主创新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专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专题等, 适应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认同感, 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考虑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将不同年级进行区分, 如在新生中我们着重增加了大学生担纲与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的讲座,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的意识与责任, 在毕业生中我们增加了学生就业政策的宣讲等讲座, 即使是经济问题这一普遍讲解的内容, 针对不同学院学生的理解和需求, 我们也会分出不同的内容, 针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 我们会请有经济理论背景的讲座, 让学生与专业相结合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 其它学院主要进行普适性宏观性经济问题的讲座,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 我们试点安排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内容, 配合教学热点、难点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更加深入地了解形势。

3.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8.政策课实效性 篇八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医学类高职;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在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医护人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形势与政策”课应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笔者结合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谈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现状。

一、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是:

1.学习能力的挫败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进入本科院校无望,怀着失望情绪和自卑心情作为最后一个批次的高校录取学生。相对来说,知识基础稍薄弱,学习能力稍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烦躁、畏惧情绪,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面对学习的挫折感和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不少学生悲观失望、紧张、丧失自信,直接影响在校期间学习的热情。

2.较强的逆反心理

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遭遇了生活和学习挫折后的高职生得不到关心、帮助和理解,进而产生破坏、对立的反常心理,懒散和拖拉是不少高职生的通病,早上睡懒觉、作业拖拉、学习不主动。

3.性别比例不平衡

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医护专业为例,60人的班级,女生约有50~55人,在人数上女生占绝对优势。

4.专业特色鲜明

医学类高职院校浓厚的医学特色,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在专业学习中十分重视实践技能的操作,容易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医学特点需求,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更高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关心国家、关心患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在校接受“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现实反映。

医学类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效度弱化,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功效。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1.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形势

2011年曾经对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的200名高职生做过调查,“在大学期间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92.8%的学生认为是工作单位问题;89%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后的待遇问题。面临699万大学毕业生的2013年,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严峻现实,再加上好多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某些偏见,部分高职生产生了自卑情绪,自觉低人一等,有社会悲观情绪存在。

2.部分高职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有偏差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我国的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80后”高职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甚至部分高职生对党的一些方针政策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缺乏吸引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工作者照本宣科,大篇幅介绍国家或者本省的文件和政策内容,理论和现实两张皮,不能有效融合、相互佐证。脱离现实生活,即失去了深入浅出阐释理论观点的基础,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与需求实际相脱离,不能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疑问,让学生体会不到“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指导价值。

4.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

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理解力和领悟力稍欠缺,对政策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计划性不强。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空洞、给人洗脑”的课程,从心底抵触。表现在行动上有厌学情绪,随意逃课、无故旷课,课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等;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教条说教,与自己的职业无关,没有学习积极性。

5.已就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令人担忧

以医院为例,作为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选择地,虽然受整个社会不良道德环境的影响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弊端的消极影响,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事故频发、因看病难等产生对医护人员的误解,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社会关注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接受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没有帮助学生有效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理念,没有认识到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没有形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职业特点、转变自身职业定位的认识,以至于在工作中态度冷淡、言语刻薄、缺乏责任心,给人职业道德低的不良印象。

总之,只有认识到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恩平.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

[2]黄羽新.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3]徐惠琴.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特色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7(09).

上一篇:这样真好的600字作文下一篇:商住综合规划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