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局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10-17

档案局下一步工作计划(共8篇)

1.档案局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一

四、明年工作思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培育省级中心镇的要求,以“增投入、快建设、优管理、夯基础”为载体,深入实施“产业优化、区域统筹、生态建设、民生关爱、管理创新”五大战略,以把船寮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功能齐全、产业鲜明、商贸发达、社会和谐的浙西南现代化生态型工贸名镇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力争明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个亿,比今年增长4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比今年增长10%左右。同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集聚化程度,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老集镇改造力度,形成和完善“一核一轴三区”(“一核”: 城镇发展核心区;“一轴”: 330国道船寮段发展轴;“三区”: 大路片区、芝溪片区、石盖片区)的镇域空间布局。

为了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和要求,明年我们将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在省级中心镇培育上寻求突破。

坚持把中心镇培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省级中心镇发展要求,有的放矢,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步伐。目前,我镇“三大要求、八大目标”完成情况良好。赤岩洋和戈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三项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产业发展、投资增长、税收增长同比目标任务均有大幅度提高,城镇就业目标顺利完成。土地政策严格实施,旧村改造加快推进,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10年我镇的人口集聚率达到9%,远远超出了3%的考核指标。

一是致力于规划完善。重视规划引领,对已修编完成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完善。同时,对产业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

以及工业用地、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中心镇建设发展规划体系。健全各项规划管理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确保规划严格执行。

二是致力于平台建设。始终把两个平台建设作为中心镇发展的主要任务来抓。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切实加快园区平台建设,竭力破解企业投产难、投产后产量不高等难题,力促入园企业早投产、早出效益。努力推进人口集聚。大力实施中心村培育、危旧房改造、农民异地转移等工程,促使人口向规划区内集聚。加快启动大路村扶贫小区建设,争创省级下山脱贫示范区。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按照省级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拓展空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中心镇。

三是致力于自我发展。依托“一镇一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扩大管理权限、搭建融资平台、加大投入力度等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为中心镇发展服务。统筹安排好中心镇的建设项目,加快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商品房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奥华家园(木器厂区块)商品房建设进度,启动开发大路、白岸等居住安置小区;抓紧上马老镇政府地块商住房项目,全面扩大住宅市场供给。扩大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抓紧成立镇综合执法大队、环卫所、国税分局等组织,进一步增强中心镇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能。

(二)在工业经济增量提质上寻求突破。

把工业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工业园区建为主线,整合资源,集中要素,全力实施工业五五行动计划。

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

设园区道路网三期工程,不断完善供电、供水、广播电视、网络等功能,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园区尾留政策处理攻坚,妥善处理留地分配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对入驻企业的审核管理和服务,引导小项目进驻标准厂房,为大项目、骨干项目和高科技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狠抓企业开工投产。大力营造亲商重商、合力扶工的社会氛围,坚决制止和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的不法行为,为企业开工投产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入园企业建设,力促6家处于停工状态的企业正常施工建设(对围而不建的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坚决予以清退,腾出发展空间),7家续建新建企业投产。加快浙江一重二期、恒通建材、中天阀门二期、巨丰五金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力争12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8亿元,新增规上企业5家,完成制造业投资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000万元。

三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金、招工等方面的难题,扶持企业度过难关、走出困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突出锻造、鞋革、阀门等产业的改造提升,争取2012年新增产值超5千万元企业3家。盘活资源(闲置厂房、土地),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视园区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营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网络,不断优化企业入住功能,为企业开工投产创造条件。

(三)在依托项目带动上寻求突破。

坚持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力争启动和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完成一套

完整的项目引进、推进和领导机制。不断优化项目帮扶联系。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一对一”联系项目制度,不断强化对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和储备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项目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推进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严格项目考核。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根据项目谋划、项目申报、资金争取、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评选项目推进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把事关长远发展和群众根本利益的项目作为工作重点,以大投入引领大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力争明年能顺利推进中部污水处理厂、县汽车检测中心、船寮初中扩建、金温铁路扩建、镇文化中心建设等当前在建项目。全面完成三溪口水电站、东部垃圾填埋场和高铁等工程的政策处理以及自来水管网建设等建设项目,不断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

三是统筹区域集镇建设。进一步拓宽中心镇框架,推进东西延伸、南北相向战略实施,形成以赤岩洋工业园区、新开洋文教区为中心,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的新格局。以提升船寮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为抓手,努力打造三溪口水电站防洪堤城市景观轴,改造和提升镇区主题公园、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地标等城市景观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系统。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林业绿化工作,形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农村新面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改善、社会稳定维护、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力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把我镇建设成为浙西南现代化生态型工贸名镇提供有力保障。

2.档案局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二

最近几年, 产业工人的职业病防治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科学的防治方法一直是职业卫生学研究的重点。煤矿生产因为环境上所存在的原因, 造成作业现场的条件较差, 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 主要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5大类, 是煤矿工人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尘肺病的危害又是重中之重。

我国的职业病发病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中, 我国占一半。而煤矿工人又占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的一半。据卫生部统计, 2012年报告的职业病27420余例。而尘肺病就有24206余例, 尘肺病报告病例数占2012年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8.28%。煤炭产业工人尘肺病报告病例13399例是报告例数的73%。

2007年河南农民工张某就职业病开胸验肺事件, 揭开了患职业病的维权困境。随后, 人大修改了《职业病防治法》, 卫生部也修改了尘肺病诊断标准, 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现状调查。

二、现状

1、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 如《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 把职业病的防治提高到法制的高度。规范了煤炭企业业主的行为。

2、迫使煤炭企业业主重视对职业病的防治

许多煤炭生产企业建立了职业病危害预防系统, 基本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置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3、开始了对职工的职业病健康监护

多数煤炭生产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每年都对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对尘肺病疑似病例和确诊的尘肺病人进行复查。与此同时, 对配齐了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和技术措施。

4、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 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 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在全市开展了“防治职业病, 幸福千万家”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

5、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深入煤矿生产现场监察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深入煤矿生产现场监察, 能够督促煤炭生产企业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视, 并推动煤炭生产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对职业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按照《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引起后果和要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如实告知劳动者, 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 不得隐瞒。但事实上不少煤矿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明确说明。在小煤矿中招工难, 煤矿业主也不愿告诉职工过多的职业病情况, 仅仅对职工进行简单的下井安全及防护知识培训, 未正式开展全面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由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导致大部分煤矿工人缺乏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技能, 缺乏对职业病防治的维权和自我保护。

2、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煤矿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煤矿在建矿井和煤炭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职业卫生的各种技术设施没有按照“三同时”规定进行同时设计、施工和验收, 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 投产后不能满足要求, 主要表现为安装数量较少或者未按要求安装防尘设施, 没有达到应有的防尘效果。另外, 企业未按要求对职工开展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 导致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 生产施工时也未养成使用防尘设施的习惯。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不到位, 使煤矿工人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3、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矿企业大都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但是大部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管理, 专业知识不足, 管理水平低, 职业病防治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多数企业也建立了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包括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制度,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但是绝大多数煤矿企业制度不全, 未按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要求制定全部的13项制度, 且实际工作也未完全按照制度要求执行, 大部分制度形同虚设,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定。

4、煤矿工人流动性大, 职业健康体检未按要求进行, 职业病得不到及时诊断

煤矿行业由于工作环境复杂艰苦, 体力劳动强度大, 煤矿工人流动性极大, 而用人单位并未按照规定对每位员工进行岗前体检, 定期体检和离岗体检, 使得煤矿工人身体健康得不到及时监护, 职业病无法及时发现, 待到病情发作时才进行职业病鉴定, 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治疗, 导致煤矿职业病死亡人数增多。

5、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 政府对煤矿的监管主要是对安全生产的监管, 避免突发性的安全事故, 而职业病又因具有迟发性而被忽略。虽然国家立法层面上十分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 但基本都停留在职业病鉴定和对患者的治疗层面, 煤矿监管部门没有把职业卫生的日常监测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监管。

四、下一步工作开展努力方向

1、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教育培训

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得如何, 关键看管理者对职业病防治认识是否到位。因此, 对煤矿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对职业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经费的投入和应用。同时, 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其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重视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 增强法律意识和职业卫生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发展职业病防治队伍, 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

依法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职业病防治队伍的主力, 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研究所、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公司以及企业内部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等, 这些机构承担着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指导、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统计等工作。引进社会力量, 增加经费投入, 充实人员和设备,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 加大投入

职业病防治经费对搞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煤矿企业为节约成本, 而不愿在职业卫生工作方面投入经费, 导致职业卫生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如果政府出台政策, 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 鼓励煤矿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 从经费上保证职业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等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实质性开展。

4、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完善协调机制

只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 煤监机构真正把职业危害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之中,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督察煤矿企业开展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防护设施等工作, 建立惩罚机制, 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重视职工健康, 维护职工正当权益。如果未按照法律要求和政策规定开展上述工作的, 按照规定严惩不贷, 若发现一名职业病患者, 即按安全事故进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煤矿行业职业卫生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 必须加强煤矿企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与各级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促进各部门有效协调, 全面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中, 我国占50%, 而煤矿工人又占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的50%。作者通过实地调研, 总结出目前煤矿职业卫生相关问题以及努力整改方向, 希望能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的向前发展。

3.档案局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三

一、当前宁波就业形势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就业增长趋缓

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乐观,但从绝对量看,较去年同期呈现下滑态势,分别下降5%、7.4%、2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去年略有增加,达3.16%。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比继续攀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难以缓解。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为1.39,比上年同期高0.13,其中中级技能及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14和4.59。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占求职者总数的52.9%,而求人倍率仅有0.5左右,远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既有技能型劳动力紧缺的老问题,又凸显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的新问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三)新劳动合同法影响逐步显现

第一,劳资纠纷案件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数达到4947件,同比增长74%,由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

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据测算,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后,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15%左右,原来用工不够规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第三,企业用工灵活性受限。由于裁员的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企业担心增加新员工后万一不满意时裁员受限。因此,招工比以往更加谨慎。

(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尚未体现

2001年以来,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显示,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用人需求占比达到39.46%。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虽然劳动力需求也较为旺盛,占比分别为13.42%、13.22%和11.26%,但比例较往年相比没有增加,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还未能体现。

(五)大中专毕业生持续增加

由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及薪资条件相对有吸引力,近几年外地生源毕业生流入数明显大于本地生源毕业生流出数,构成了“人才洼地”效应。2008年,宁波市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影响当前就业的几个突出因素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就业总需求。宏观经营环境的严峻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二季度宁波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57,比上年同期降低30.96个点。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加大以及对未来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开工率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导致用工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影响就业需求结构。宁波市产业以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空间小,议价能力弱。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受冲击较大。传导到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素质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受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产业组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但转型也相对容易,产业升级与转换较快,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如可通过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扩大临时用工规模、企业内部挖潜甚至裁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过剩与结构不合理。从户籍人口看,目前宁波市农村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非农户籍人口为1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也已经转移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外来人口看,由于宁波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就业机会多,外来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在劳动力增长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外来低素质打工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人才引进与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宁波市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下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一契机,通过宏观调控、产业调整、自主创业、政府托底、市场服务和预测预警六大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一)宏观调控“保”就业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制定中要着眼于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就业,使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调整“优”就业

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现代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化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以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研究推进“双证书”教育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双证书机构的合作,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双证书人才的培养数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城乡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更多的培训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的培训市场;对于政府补贴或购买的培训,要参照政府采购的模式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同时将求职技巧纳入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劳动者求职能力。

(三)自主创业“带”就业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要推进实施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一是要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助,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在继续推进小额贷款的同时,面向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尝试开辟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再就业人员可以优先申请。

三是要调动毕业生创业活力,尝试在各类学校开设创业政策解读课程,配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档案,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

(四)政府买单“托”就业

重点针对各类弱势群体,政府要在就业服务上发挥托底作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岗位、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就业,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上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扶持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五)市场服务“统”就业

第一,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将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功能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硬件基础,同时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职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服务环境。下一步将研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职能合并的可行方案,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局面,由统一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做到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

第二,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向基层不断延伸,共享信息,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平等开放的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增强社团在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尝试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切实提升求职效率。

第四,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网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继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贯彻执行困难家庭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政策,保证其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尝试为毕业生提供临时居住房屋等措施,让毕业生顺利求职、安心工作。

(六)分析预测“领”就业

建立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当前宏观经济趋紧,就业状况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注重开展调研,收集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通过一定的预警预报制度确定可能产生的失业数量,及时制定好失业调控的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

4.下一步内控实施工作计划 篇四

第一、继续按照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按计划目标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整改与测评、项目总结与报告等各阶段内控实施工作任务,确保内控实施与评价工作平稳、有序、顺利进行,保证内控管理工作机制得以长效运行。

第二、深入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将制定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助于单位的进一步治理,更有效的实现发展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发展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5.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五

导语:按照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各项工作部署,以《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为基础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梳理分公司工作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分公司健康发展。

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一)XXX业务。我部对信用卡业务开展了检查,客户档案,密码信封,库存XXX及成品XXX的帐实相符。

二)加强了内控合规建设。对内控合规员开展了调整和落实,根据个人金融部现实情况,规定==副主任牵头,==等几位同志为个人金融部的内控合规员。并计划部门内每季度召开一次案件形势分析会,强化全辖风险及自身风险的认识。此外规定合规员在每季度的案件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会议上评估。

三)强调业务学习和规章制度学习的重要性。每月至少部署2天时间开展部门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对外围系统的柜员开展全面清理。因近期全辖业务人员变动较大,为加强内控,我部对全辖信用卡系统和零售信贷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柜员及时开展了清理和更新,并将清理和更新情况登记备案。近日,工商银行临沂分行为进一步提升全行的内控管理水平,保持各项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采取三项措施,强化全行的内控管理工作。

1,加强内控精细规范化管理。在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不足和内控管理漏洞的基础上,由内控合规部牵头制定了《临沂分行加强内控精细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在全行进行实施。方案要求全行内控管理工作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并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内控管理,操作规范标准,细化控制管理环节,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完善内控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罚措施,力求做好内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目标。依此方案各专业部室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内控精细规范管理的工作计划。

2,加大对市行部室内控管理考核挂钩的力度。为了强化市行部室落实内控管理职责,从今年起,把上级行及外部监管部门的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以倒扣分方式计入各部室经营绩效考评得分。考核时,根据发现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将问题分为一般问题,较严重问题,严重问题,重大违规问题四个层次及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进行考核,按项目分别统计,累计扣分。

3,加大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等重点业务的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特别是力求信贷业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全面扭转管理粗放的被动局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并实现全年无案件,无事故的总体目标,确保信贷业务和其他各项业务全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规范)将于20××年1月1日起实施,为推动、指导各教育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意义

XX年,我国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任务更加突出。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系统性。各单位要认真分析当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对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加快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特别要做好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重大风险的控制。

(二)注重有效性。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三)注重时效性。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

三、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任务

(一)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内容。各单位应按内部控制规范要求,根据单位职能,对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业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将各项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的每个业务环节,并依此细化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范围和分工。

(二)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分析要从各项业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入手,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按照各项业务确定具体的风险点。风险评估的内容既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又包括业务层面本身的各项业务流程。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着重在四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二是规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轮岗和评价等机制。

(四)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各单位要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的同步集成,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的局面,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集成在统一的平台,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

(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各单位要将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切实开展内部控制测试评价,编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六)重视评价结果运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和考核内容,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绩效考核挂钩。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形式将测试评价结果上报单位主要负责人,促进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执行。

四、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责任。各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牵头做好内部控制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合理确定本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单位要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要求,尽快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建立领导负责、责任部门主抓和相关部门协调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机制。

(三)加强宣传培训。各单位要加强宣传培训,让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重视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内控文化,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内控制度建设环境。

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为了使财务工作更好地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服务,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各项财务制度,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拟定以下财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财务会计工作应发挥好“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者及公司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财务部是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核算、监督指导部门、其管理职能是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下达企业财务预算,并对预算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其核算职能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核算,其预警提示职能是对于董事长、总经理反馈公司资金的营运预警和提示。

切实做好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项工作,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目标和任务

(一)依时完成日常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严格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完善公司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与方法。

2.完成指标的预算及制订工作,并做好公司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拟稿工作,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3.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制度,分清资金渠道,认真审核每笔原始凭证,正确运用会计科目,细化成本核算,编制会计凭证,进行记账。做到“三及时”:即及时编制有关会计报表,及时报送税务等部门;及时装订会计凭证;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出纳要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办法和银行结算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及时准确登记银行、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4.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

1.拟定公司的资金预算并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批。

2.拟定公司的资金筹集方案并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批。

3.调度公司资金,确保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集中使用。

4.加强公司的存货管理、应收帐款管理。

(三)制定公司财务预测和预算,积极参与公司决策

1.制定全面预算,提供全面、准确的经济分析和建议,为公司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2.按财务预算科学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利用效率。

(四)严格落实财务控制工作

1.严格抓好采购环节的财务控制、存货控制、现金控制等控制环节,确保公司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实现财务预算,实现公司总体目标。

2.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机制,使财务控制工作渗透到公司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的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五)财务分析

及时利用财务业务、会计、统计、市场等信息资料,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财务成果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公司财务活动的业绩,有效控制财务活动的运行,正确预测财务发展的未来。

三、加强素质养成、推进队伍建设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和日益加大的竞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日显重要。

1、认真学习会计法、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牢固地依法理财的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财经纪律,抵制不正之风。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扩大知识面。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现阶段财务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认真学些税务、金融、等相关性知识,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

6.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六

为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要求、市国资委《关于构建市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京国资发[]13号)、京城控股《关于报送企(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机计(通)[2013]29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电院股份)管理现状,现制定机电院股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目标

根据财政部、市国资委、京城控股文件的要求,结合机电院股份“十二五”发展战略的要求,提高效益,回报股东,惠及员工。按照“全面启动、分批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测试、梳理机电院股份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

建立涵盖公司的决策层、执行层、作业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机电院股份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二、基本内容

(一)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内控管理体系

对照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的《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对机电院股份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内控体系和内控规范的全面接轨。即基于风险管控的基本要求,对现有的企业内控流程进行升级建设;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内控管理体系。

(二)构建以内控信息一体化为目标的实施体系

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管理活动内控流程为基础,逐步实现主要内控流程信息化运行。即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由“人控”到“机控”,主要管理和业务内控流程能够达到上线运行规划要求。

(三)构建以内控评价为重点的持续改进体系

通过内控流程的实际运转,分析评价控制缺陷和薄弱环节,对内控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跟踪,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直至内控流程符合规范、规划要求。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流程制度体系

1、梳理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确定企业业务和管理活动所有潜在重大风险,包括风险名称、风险类型、风险涉及的活动或流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影响、风险的责任部门等若干要素,要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清单),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

和控制办法,将风险数据库各风险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在业务流程设计中,明确业务流程运行标准、运行授权和风险控制办法。建立基于风险防范的、覆盖企业主要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标准化流程体系。

2、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在流程梳理、流程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制度体系全面整合梳理,对流程涉及单证和文挡的格式、内容、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

1、建立内控标准的执行检查体系。包括检查机制、检查责任、检查流程和检查办法。要围绕内控流程标准的关键控制点,根据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责任,设计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检查办法,配合流程标准,出具内控检查标准。

2、建立内控定期的自我评价体系。结合内控执行检查,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3、建立内控的自我调整与完善体系。建立内控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调整分析、调整授权、调整审批、调整试运行与调整评价等,保持内控的适应性。

(三)健全内控组织体系

1、健全内控决策组织。明确董事会、总经理等内控决策职责,理顺内控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强化决策责任评价。

2、健全内控管理组织。审计部是公司内控管理组织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内控建设工作。事业部、管理部室、投资子公司是内控建设的责任部门,负责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审计部:是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日常组织与协调职能管

理部门。组织开展内控评价、履行报告程序。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等业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2)财务部: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分析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3)总经理办公室:协调董事会与内控工作机构的信息沟通,设计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规范的计划与考核管理、制度管理、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4)人力资源部:完善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开放式的用人机制,建设精干、高效、不断进取的员工队伍,保持公司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5)总工程师办公室:规划、建设、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高公司技术创新水平,保持公司技术领先优势,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6)运营管理部:完善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公司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并监督投资公司经营活动,确保投资安全,控制投资风险,提高公司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7)投资管理发展部:完善环保类项目投资、环保企业并购项目和相关的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8)市场部:完善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公司市场管理运作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保持公司营销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9)上市办:研究与制订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子战略,对战略执行情况和战略调整提出建议,组织实施公司上市工作等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10)国际部:完善国际市场的开拓,促进和保证公司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树立公司品牌国际影响力,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等业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11)事业部:完善事业部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12)投资子公司:完善投资公司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四)优化内控环境体系

1、优化内控文化。要在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植入未雨绸缪、风险意识等内部控制特征,形成“人人讲内控、人人实施内控、人人受制内控”的内控文化。

2、优化人力资源。要通过培训进修、招聘等手段,培养内控管理人才,做好内控人才储备。

四、工作安排

(一)实施进度

7.纠结的下一步 篇七

互联网 +VS需求当先

站在“互联网 +”的风口,面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等竞争高地,物流业内的人忙碌于转型升级,有的准备上市,有的征地扩产,有的打造平台创新。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关口,站在“互联网 +”的风口上顺势而为能否腾飞起来?其实答案无法确定,因为“互联网 +”并不是谁吃都管用的灵丹妙药,实际上“互联网 +”也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只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升级。DT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数据处理、挖掘与分析,包括图像处理技术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细节。

盘点互联网 +物流的平台,包括零担物流平台、公路港平台、快递平台、最后一公里平台、物流园区平台、物流运力资源平台、物流人脉商业平台……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未来平台化发展的商业价值,其实这些平台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间交错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物流的商业生态圈。

这些物流的平台化企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平台化的商业业态还尚未成型,物流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比较传统,真正实现转型还有待时日。

今天,互联网车队、互联网整合物流园区、互联网的物流交易平台、以及美国打车软件Uber开始应用到物流领域,这一切都是互联网模式融入到传统物流的商业模式,蕴含着重要的商业潜力。

在众多不同类模式平台纷纷上线的同时,我们不要光看繁花似锦的表面,更要关注其中的问题,“互联网 +”的种种模式不是短期的一种躁动,也不是短期的一种追逐式的炒作,如果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不能实现长期效益,那么这种所谓的“互联网 +”也不能可持续性发展,终将导致失败。

物流业需要接地气的平台,要满足这样几个要素:一是来自于制造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打造的供应链式的运作模式,二是满足专线司机配货需求解决平台的配货功能。不真正了解这些客户和群体的需要,所谓的“互联网 +物流”,只能说是个华而不实的样子货。

小米作为一家手机产品企业,最高一天发货量达96万次,仓储最高存放值产品价值40亿元,所以小米也是一家物流公司,针对“互联网 +”推动下的趋势,要满足物流需求,小米网物流总监王海洲提出了三个观点。

一、作为客户一方从他们对物流的需求看,物流企业中能够满足所有产品配送需求的企业会更受市场青睐,比如,大的家电,小的电子产品,同时也包括冷链和生鲜等配送需求,这种全方面的多种服务的企业可以是自身所拥有,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 +的模式打造出的平台型企业。

与此同时,物流与服务更加紧密化,“送装一体化”的需求越发明显。

二、快速的配送需求仍是“互联网+”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这不仅仅是一线城市的需求,同时也是二三线城市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所共同需要满足的。

三、对于物流行业需要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行业内,同时跨界竞争也在进入。

对于互联网企业进入物流行业,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技术和理念的优势,物流企业的优势是对行业细节与问题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优势各占一半。真正实现“互联网 +物流”,两者不可或缺。

因此,如何运用“互联网 +”推动产业的发展,解决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先行一步,抢占市场的契机。

智能化VS成本当家

做企业须盈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成本才是企业的命根子,企业不能赔本赚吆喝,搞到最后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那样也忒失败啦!

今天在“互联网 +”的感召下,物流智能化火爆起来,与多年前物流园区开发的势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似曾相似东西。最初,很多物流园区的招商引资,本意是压缩物流成本,但是如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终端销售都不在当地,这种物流园区的投资与建设无疑是增加了物流成本。

这种增加物流成本的失败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引为教训。真正的物流智能化应该通过“互联网 +”,使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物流成本。

一如一直在争论的我国未来的仓库要不要做到自动化,自动化的成本和“半自动化 +半人工”的成本相比到底有多大的优势一样,都是本着成本的前题在思考。

3年前京东大物流规划部亚洲一号项目部总监王银学根据需求与成本的关系做出的判断———几年后国内的输送和分拣的市场会超过立体仓库的份额。

按2014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自动输送和分拣的市场已经超过了立体仓库。对此,王银学再次做出了预判,3年之后,智能存储的市场会超过自动输送和自动分拣。

这种判断是根据控制成本的曲线所得出的,“对于一些有需求的仓库,如果在自动化投资方面没有来得及做或是没有完善的,可以跨越直接进入向物流数字智能化方向发展转型。”在王银学看来,物流装备和物流技术的趋势,一定是跨越的发展。

在智能化被确认为方向的大前提下,注重客户体验与注重时效和成本一体化是被打包预算的,换句话说就是兼顾发展的原则。如果仅仅为了智能化,而降低了客户的体验,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那这个平衡将会被打破,其结果不外乎也是个赔本赚吆喝。

对于王银学关于“整个智能化的存储市场会超过输送和分拣市场”的这种预判是不是意味着京东在这3年里就有这个计划?对此,王银学说,不仅是京东,据他了解,很多企业都在做智能存储。

做企业往往更加关注自身的投入支付的成本,对于智能化物流,这样一个大成本的投入,既包含先期的基础设施投入、人力培训,同时还有持续不断的维护运营等各种成本。

不管是人力还是机器,自动化物流还是未来的智能化物流,作为物流的客户方,未来几年,智能物流的需求将是一种推动力和引导力,作为物流的从业者,应当去分辨社会物流的需求是否真的到了智能物流的时代,因此需要把握住投入的时间节点,以免整个企业和行业受到冲击时猝不及防。

8.汇源下一步 篇八

从179亿元跌到30亿元,巨大的价差,朱新礼肯定不甘就此出售。或许,朱新礼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果汁业务做得更强更大,让其显现出更大的价值,再择机而为

2009年3月18日,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等待之后,商务部终于做出了裁决,让2008年还是风风火火、春风得意的朱新礼在转眼间就跌进了冰窖里。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对于汇源的并购,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务部做出了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下游果汁业务的决定。

裁决一出,舆论哗然,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绝于耳。不过对于当事人朱新礼来说,争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调整汇源的重心。

上游产业急刹车

事实上,从2008年9月宣布将果汁业务卖给可口可乐起,朱新礼就开始把汇源集团的重心从下游的果汁业务转向上游的果园。

按照朱新礼的说法,汇源集团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集团。从果树种子、果苗、果园、水果加工、果汁罐装,到消费者的货架,再到品牌和营销网络,汇源均有涉及。这次出售给可口可乐的主要是下游业务,主要包括果汁、饮料和灌装。前端还有果园、果树、苗子、种子、水果加工等很长的部分。在这一块,汇源集团还有6000多名员工,近20个工厂。

换言之,原材产地、浓缩汁、果浆等业务并不在出售之列,仍然由朱新礼旗下的汇源集团负责。

熟悉汇源的人都知道,相比下游的终端业务,果园、浓缩汁等业务一直被朱新礼视为汇源最为核心的业务,也是汇源赖以起家的资本,也是朱新礼在各个公开场合夸耀最多的业务。

放弃激烈的市场竞争,专注于原材料环节,朱新礼的算盘没有打错。据公开资料,汇源2008年毛利润同比下降22.2%,2008年上半年纯利润达3.67亿元,可如果不计算2.5亿元来自可换股债券股权公平值变动收入,以及所得税大幅下调42.5%等因素,其核心盈利实际上下降了19.1%。而在上游,竞争并不充分,一旦进入某些水果产地,就等于获得了垄断优势。

与朱新礼的言论步调相一致的是,汇源上游产业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2008年9月14日,投资7.2亿元的果蔬饮料食品加工项目在湖北钟祥开工;9月20日,安徽砀山水果加工工厂建工投产;9月28日,决定在辽宁本溪兴建果蔬汁加工项目;12月13日,投资2亿元在“红果之乡”河北隆化建厂;12月20日,考察宁夏平罗县枸杞项目,并顺利推进。

截至2月,按照汇源集团总裁助理曲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汇源在全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家果汁加工厂。按照计划,汇源还将在河北衡水、海南定安等地考察、筹建水果基地及加工项目。

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上游业务的需求,汇源在2月初甚至还计划面向全国招聘240多名人才,涉及工厂总经理、品控经理等职位。曲冰更是对记者表示,这只是汇源集团人才计划的第一步,“随着其对上游水果基地投入力度的加大及加工项目的陆续投产”,未来还会有更大范围的岗位招聘。

而今,这一切憧憬与计划的前景随着商务部的一纸裁决而变得微妙了起来。

从2008年下半年到现在,朱新礼花在上游果园上面的投资已经累计达到了20多亿元人民币,而在年景尚可的2008年上半年,汇源果汁的纯利也只有3.67亿元。因此,短短半年内这么大的投资,显然与汇源在果汁业务领域的实力不相匹配,以汇源目前的实力,无需也无力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发展上游产业。

从原材料到市场终端,汇源覆盖着整个产业链条中所有的环节。长长的产业链,不但需要非常强大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强大的资金链去支撑。显然,朱新礼比谁都清楚这不是一桩省心的生意。

这只能说明,朱新礼似乎是在倾其全力发展上游原材料产业,所需资金也并非来自汇源果汁利润,而是来自果汁业务卖给可口可乐后所得。而在收购被否决后,朱新礼显然失去了发展上游原材料的资金来源。

有待证实的消息也表明,在收购案被否的当天,朱新礼即召集汇源集团所有大区经理开会,内部宣布暂停了上游果园业务。

“下游上市公司部分受关注度太高了,要盈利,对得起股东。”朱新礼说。

重回红海

从目前来看,朱新礼对于果汁市场的反应还算不慢。

2009年3月19日,也就是汇源并购案被否决的第二天,汇源集团高调宣布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柠檬me”的饮料。与汇源传统产品不同的是,这款新产品是一款低果汁饮料产品——这恰恰是汇源的短板。

据了解,这是汇源在2007年推出“奇异果”饮料之后在低果汁饮料市场上的第二款产品。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此举表明,汇源将会在低果汁饮料市场上发力。

事实上,尽管汇源旗下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低果汁饮料,以及植物蛋白饮料、瓶装水,但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只有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2008年上半年,两者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3.8%和42.4%。国内饮料行业一位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认为,汇源虽然在纯果汁、中等果蔬汁方面占优势,但是这两块加起来还没有低浓度果汁(25%含量以下)市场大。汇源果汁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回到低浓度果汁市场上竞争。而在这块市场上汇源只占6%的份额,占有率远远落后于人。其前面有5个大品牌,包括康师傅、可口可乐、农夫果园等。

营销专家包·恩和巴图认为,由于竞争对手低浓度果汁市场深耕已久,汇源想实现超越,难度很大。

即便是被认为是传统强项的中高浓度果汁领域,包·恩和巴图也认为,汇源并非高枕无忧。

在包·恩和巴图看来,虽然目前来看,汇源是中高浓度果汁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占据着这一领域的接近半壁江山。但是,由于中高浓度果汁市场一直处于成长期,消费者还处于教育阶段,市场规模并不大,国外强势品牌还处于观望状态。

包·恩和巴图的观点得到了上述果汁领域企业董事长的认同,他认为百分百果汁很酸,不太适合中国人口味,所以大品牌还没有真正发力,但其他品牌进入汇源优势市场只是早晚的事。

其实,对于这一领域的觊觎,竞争者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美国的大湖果汁,早已在天津安营扎寨,生产“高果”、“中果”以及“果蔬”饮料,现在已将“大湖”、“朗明”、“茹梦”等品牌植入消费者的大脑, 同样布局的还有韩国的“乐天”、 本土品牌“华旗”等。

这其中,最让汇源担心的还是可口可乐。2007年年底,可口可乐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纯果汁产品,与汇源竞争。而其对汇源的高价并购,也说明了其对于中高果汁市场的看好。

包·恩和巴图估计,鉴于可口可乐有在短期内成为低浓度果汁市场强势品牌的经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可口可乐将会把中高浓度果汁市场的竞争推向白热化。相比于对手的跃跃欲试,汇源的状态似乎并不是太好。

有业内人士介绍说,由于汇源上下对这一并购案的通过充满信心,在忙着布局上游产业的同时,朱新礼也一直在做着交接准备:按照可口可乐的要求,理顺财务流程;全国各个分厂也在根据要求,改进销售流程。其间,可口可乐还派了几个高层加入汇源,正式接手汇源部分工作,以便完成两家公司在文化、渠道和销售方面的对接。汇源果汁业务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发展几乎停滞,处于等待可口可乐接收的状态。

而今,“禁购”事件打击之下重新匆忙上阵的汇源究竟有多大的战斗力实属难以预料。

包·恩和巴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汇源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四处出击,而是巩固在中高浓度果汁领域的领导地位。

为了更好地应付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包·恩和巴图建议汇源避免过度、过早发展新业务。

在包·恩和巴图看来,中国企业的一大通病就是喜欢发“横财”。也就是,特别愿意横向发展,迷恋多元化经营。汇源也毫不例外,在其发展过程中尝试过很多新的业务,比如牛奶、矿泉水等,都没有成功。现在汇源进入的领域更多,如果醋、沙棘产品(果汁、果子、果油、罐头、胶囊等)、杏仁露(花生露、核桃露)、纯净水等领域,正在苦苦挣扎。

过于多元化显然不利于企业在主业上获得成功。伊利早在1998年时,除了主业外,还有包装水、速冻水饺、蛋糕、面包、饲料、房地产等诸多业务。当年,他们的营业收入也就8个亿左右。后来,他们果断砍掉与乳制品无关的业务,向牛奶、奶粉、酸奶和冰淇淋集中,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企业,年营业额超过了200亿。

包·恩和巴图认为,伊利的经验或许更值得汇源借鉴。

再卖难题

毫无疑问,在禁购案后,朱新礼一下子从这种游戏中的最大赢家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不过,梦想和现实中游弋了半年之后,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朱新礼似乎并没有放弃卖掉汇源的想法。

这不,在可口可乐宣布放弃并购之外,朱新礼又开始忙于寻找新的买家。

这并不奇怪。早在并购之初,朱新礼就表示,当初进入果汁领域之时,就在想着如何把果汁业务给卖出去。

由于儿女均不愿意接班,卖掉汇源果汁——这一市场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的业务,对于朱新礼而言,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问题在于,很不幸,朱新礼现在面临的是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精明的朱新礼十分清楚,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再也找不到可口可乐这么好的买家了。

“当初可口可乐之所以高溢价收购,是出于中国整体战略考虑:通过收购汇源,进一步拉开与直接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在非碳酸饮料领域的差距,这种绝对的领先可以保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形成压制局面。”接近朱新礼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随着交易不断被人“超高溢价”,可口可乐还答应了朱新礼一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如:汇源集团将继续成为汇源果汁的上游浓缩汁供应商,汇源的大部分土地和厂房以租借的形式供可口可乐使用,每年仍要支付高达数亿元的租借费用。

就连朱新礼自己都表示,“如果与可口可乐签约再晚20天,汇源果汁只能卖30亿港元”。

30亿元,也被认为是众多竞购者对于汇源果汁价值的真实估值。

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可口可乐出局后,统一、达能以及三大国资企业中粮、国投和华润都向朱新礼抛出了橄榄枝,表达了希冀接手的意愿,但是收购价值大多集中在30亿元左右。

从179亿元跌到30亿元,巨大的价差,朱新礼肯定心有不甘。因此,可以预料,即便汇源困境重重,朱新礼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以这个价格出售。

上一篇:装表员简单下一篇:高考作文素材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