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2024-07-04

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14篇)

1.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一

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目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当然是“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但细细分析,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

1. 正确、规范地使用现代汉字的需要。现代汉字是1957年简化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汉字,这批汉字是国家规定的、通用的现代汉字,在使用上,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必须遵守,无一例外。

2. 正确、规范地使用普通话的需要。现代普通话同现代汉字一样,都是国家命令规定必须推广使用的。在这一点上,《考纲》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一个考查目标就直指这一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所以,正确、规范地使用现代普通话是语言文字运用题责无旁贷的考查对象。

3. 正确、规范地使用现代标点符号的需要。现代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时期制定并使用的,解放后,做过进一步的规范、明确,到现在它已经成了我们书写任何文字性东西都不可或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青年学生中推广,并要求其正确、规范地使用,既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更是国家语言文字统一的需要。其意义不可低估。

4. 正确规范、恰当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需要。这一点,在《考纲》的第三至第七个考查目标中体现得很明显,这里不再赘述;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表述得很清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考查的目标和考查的目的已如上述,面对这种考查情况,考生如何去复习,方能赢得高分呢?笔者的经验是:重视积累、重视刷题、拓宽知识面。

1. 重视积累。考生要比较好地拿下高考文言文,首先得在积累上有所突破。积累什么呢?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句式,积累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一般而言,考生只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积累上做得扎实、厚实,在“浅易”的层面上读懂高考所给的文言文,完全能够做到。

2. 重视刷题。刷题的过程既是积累文言字词句的过程,也是锻炼、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考复习阶段,考生一定不要忽略刷题。那么,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难度上看,考生刷多少道题方能过关呢?笔者的经验是不能少于100道。少于100道,相关的知识点很难掌握全面,能力点更是薄弱。因此,在刷题上,考生如能认认真真地刷上100道题,则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能过关。

3. 尽可能地广的拓宽知识面。文言文阅读题共出4道,分别为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概括题和翻译题。这四道题中,除过文化常识题外,其他三道题考生答好,凭借的其实全是翻译能力。由此可见翻译能力在作答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重要性。而考生要想在高考复习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前面两个方面是主要途径外,尽可能广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拓展呢?从高考文言文所选阅读材料的特点(全国卷均为史传类文言文)出发来看,考生可从三个方面去拓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典章制度,相关的学术思想。考生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能在这三个方面走得远一些,相信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会大获全胜

2.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二

一、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年段目标

撰写教学设计前, 我再次细细研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更加明确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把握年段目标, 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结合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雨后》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在教学中努力落实年段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1. 落实“朗读。

结合课文相关句子, 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不同形式朗读中初步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想象、配乐读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朗读, 走进课文, 感受雨后的快乐。在朗读中, 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重在感受体验, 以此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诗歌源于生活, 教学中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 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 更深入地体验蕴含的情趣。

2. 落实“识字”。

在“初读课文, 集中识字, 读准字音”教学环节, 我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 通过学生自主识字、同方合作识字等方法读准字音。在“细读课文, 随文识字, 了解词义”教学环节, 借用图片形象感受“树梢”, 通过做动作感受“使劲”, 给“发射”补充词语, 为“短粗”找反义词等方式让学生随文了解“树梢、使劲、发射、短粗”等生字词语的意思, 重点认识“梢、哥、射、短、粗、提、奋、使”等8个生字。在“指导书写, 落实写字”环节中,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再次复现本课时学习的生字词, 以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式复现生字词语, 落实低段教学的识字关。

3. 落实“写字”。

教师在指导“短”的书写时, 出示偏旁“矢”的象形字。“矢”就指箭, 现在我们量物体一般用尺子, 在古时候人们量物体时, 长的用弓作标准, 短 (指着“短”) 的物体就用箭 (指着“矢”) 作标准。通过渗透字源字理教学, 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 通过教师自己提炼的“一看二描三写四比”指导写字四步骤, 注重写字方法的指导, 学以致用, 让学生自主书写“粗、提、使”,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写字能力。通过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 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落实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

4.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整节课中,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 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在认读课文生字词时, 课文中的多音字“场”的词语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周末, 妈妈带我到重百____逛街。学生一口就说出“商场”。学生还说出很多这样的词语:游乐场、操场、广场、场地……在认识“使劲”一词时, 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平时还使劲地干过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道:“我把衣服弄脏了, 使劲地搓掉上面的灰。”还有的说:“我使劲地跑步, 跑得真快。”……

三、在反思中前行

纵观整堂课, 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斟酌的地方, 需要不断改进。

1. 教学中不够机智灵活。

如:在“细读课文, 随文识字, 了解词义”教学环节中, 在学生不能恰当使用“使劲”说话时, 由于我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导致学生在用“使劲”说话遇到困难、思维不够开阔活跃的尴尬局面, 连续请了三四个学生回答, 也没能很好运用, 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时间, 也浪费了一个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好机会。

2. 写字训练时间还不够。

本来这堂课, 预设了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1) 采用集中识字、随文识字的方法重点认识“梢、哥、射、短、粗、提、奋、使”等8个生字, 了解“树梢、使劲、发射、短粗”等词的意思, 学习用“使劲”说话, 会写“短、粗、提、使”4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2) 结合课文相关句子, 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不同形式朗读中初步感受生活的乐趣。本来在写字指导环节, 安排了两个层次: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短”字, 借助教学中自己提炼的“一看二描三写四比”写字四步骤感受左右的避让。其次, 学以致用, 用这样的观察、书写方法, 自主书写“粗、提、使”三个生字。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的把握出了问题, 导致在写字教学这一块我放手不够。在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短”字时比较混乱。没能很清晰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写字的四步骤。加上铃声提前两分钟响起, 使写字教学这块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只完成了一个生字的书写、反馈。后面的学以致用环节没有时间完成了。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 没有完美的教学, 它是一门充满着缺憾的艺术。教学工作中, 我在努力追求课堂的完美, 并以不完美为自己的教学遗憾, 以此推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深入地思考钻研,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在这多彩的课堂中,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同时让我也感受着生命的价值与教师职业的幸福!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提法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文章拟通过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雨后》一课的教学反思来阐述落实语文文字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以期和同行共同商榷。

3.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一、语文课的语言训练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理念和依据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但不是盲目机械的,它应该有理有据。

1.依据课程标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依据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课后的练习,合理选择语言训练点

单元教学目标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解读,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本单元的训练点。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的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文本的内容、课后的练习而确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借助语言训练的手段来突破重点与难点。

3.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课变成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铃铛》时,给学生两幅图,其中一幅是故事的开头,另一幅是故事的结尾。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展开联想,编写故事的中间部分,把首尾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故事。然后,用幻燈片出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有一只美丽而又骄傲的小猫,她有一个很好玩的小铃铛。这个小铃铛是大象伯伯送给她的。结尾:小猫羞愧地拿出小铃铛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小松鼠接过小铃铛,对小猫和其他两个小动物说:“让我们做好朋友,一起玩吧!”这样的语言训练,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培养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

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当前,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要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尽量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多背、多练。只要我们在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上下功夫,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4.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四

赤峰学院

夏长青

摘要:体态语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作用及形式很有独特性。得体生动的体态语弥补了师生交流的不足,同时也呈现各个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灵活、合理、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促进师生交流,教师教学效果会更加生动、透辟、传神。

关键词: 教师体态语; 高校教学; 个性化; 完美

一、非语言交际

高等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越来越站主体,他们注重的是教师学养的高深,接受的是教师教有专长。但毋庸质疑,被学生追捧的教师,不仅是学富五车,更是那些语言富于个性化,语言运用清晰得体的教师的课;尤其是敢说别人不敢说之言,而且言谈语姿呈现个性化,性情化的教师的课。这里就涉及到教学中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的问题。在有关社会科学的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交流是教学中的主体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有声语言。但非语言交际形式又表现出无可替代的辅助性功能和示范性作用。

据调查研究表明,总体上高校教师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表现比较得体。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教师,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的教师们。他们素质高,学问深厚,都是学养深厚的学者,教授。学问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性的,他们的授课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述给学生。但如何把自己的学问顺畅精彩的传达给学生,又甚或如何在“言”(语言的声音,语气语调)“行”(体姿,面部表情)上为人师表、如何把知识传达的美呢?本人认为较完美的表现应该是“抒情的讲述”,并有“完美的态势”,也就是不缺少技巧,只缺少一点艺术。这里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接受理解程度,从非语言交际方面来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非语言交际的含义

人们进行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人们谈到交际交流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但语言只是人们交际中的其中一个手段,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信息,它始终伴随着表情、手势身势、姿势等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一种说,非语言沟通又称肢体语言,指的是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意见的工具,而运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传递信息;一种说,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还有一种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也称“体态语”或“态势语”。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而“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我们称之为“体态语”(body language)。总之,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因素:不用有声语言交流,另外要求用语言之外的动作或表情等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达。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paralanguage)。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一样,与本民族 1 的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如何运用体态语提高教学效果

非言语沟通是人们经常应用并且不被人们注意的沟通表达方式,它比言语交流更常见,也更富有表达力。关于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有人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55%)+语言(7%)。那么体态语有哪些,我们又如何运用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1、身势

身势又叫体姿语,也叫整体体态语。

整体体态语是指通过人整体的动作姿态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包括人体的站姿、走姿、坐姿等方面。

(1)教师的站姿

站姿对于教师在讲课过程来说是很重要的。优美、典雅的站姿是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优美与否,其感召力是不一样的,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大方、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印象。而高校教师侧倾在讲桌上讲课却也“别有韵味”了。这种一只手肘倒在讲桌上,或者一只手揣在裤兜里的形象在教授者看来他(她)是随和的,自然地;但一味的这种站姿会给学生精力不充沛,过于放松的印象。

此外,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要伴随板书的,还要随时参考教案,这时教师如果要是站在黑板和讲桌之间,回头便可以写板书,低头就可以看教案,这样既方便应手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讲课的位置也不能呆板地固定在一点上,应适当地移动位置,或根据需要到学生座位间进行巡视。

(2)教师的坐姿

坐是一种静态造型。教师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学生以优雅、自然、稳重、大方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但在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师坐着授课的情况不是很多见,除非有特殊情况(身体不适或不方便)。

(3)教师的走姿

正确的走姿可以体现一种动态美,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韵味,更能显示出青春活力和魅力。协调稳健、轻松敏捷的走姿能表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适当走动,变换位置,可以改变学生注视教师的角度,减轻视觉疲劳。教师的走姿要优雅、稳重、从容、落落大方、平稳。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是他们知识方面的导师,更是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导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是通过时时事事来影响学生的。

2、手势

手势,又称手语。手在人一生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体的各部位中,手指的运用也许是最为频繁的。据统计,人一生至少要伸屈手指2500万次(《人体秘语》,昆仑出版社)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创造最终的实现都少不了手指的作用——音乐、绘画、诗歌、建筑„„教师的手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激动时可以握拳,类似两拳相击;一般性讲述可以单手或双手张开五指或提示或显示节奏。

作为教师,一般都要用适当的手势来强化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到其分。要根据相关的内容运用。一般而言,手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和空间轨迹构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方面的作用。教师各种不同的手势语,可分成四种类型:用来模拟状物的形象手势;用来表示抽象意念的象征手势;用来传递情感 2 的情意手势和指示具体对象的指示手势。

教师的手势禁忌:忌当众搔头皮、掏耳朵、剔牙等不雅动作,这样会令学生反感,严重影响自身形象与风度;忌用手指指点他人,这样非常不礼貌,而且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忌讲课时敲击讲桌、黑板,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忌玩弄粉笔或扣子等习惯动作;更忌交谈时指手画脚,手势过多过大。

3、眼神

眼神,也叫眼语。眼睛能显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研究表明,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妇女之间在谈话时看对方的次数比男人之间看对方的次要多,而且时间长。一种解释是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心理学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教师运用眼神的方法,最常见的是环顾和注视两大类:环视和注视。环视语是教师在进入教室时必须运用的态势语,它有与教室里的人员打招呼组织教学的作用,所以眼语用得好会起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注视语往往做强调用,点明方位,关注某人提示某人,表示用语者的情感等。

4、面部表情

所谓面部表情,又叫脸语,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情态语言”,也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表情,是体态语中的最基本的一种。

人类面孔具有精确分化的肌肉组织和精细分化的血管系统,并具有接受有机体内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纳器。它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何种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们互相通晓和理解的重要窗口,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人们往往能通过面部形态与情绪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言语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露出来。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时非常注意表情的,而在人类丰富的表情中,“微笑”无疑是最有效的。一个有修养的教师,一般情况下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时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微笑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沟通彼此间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在师生都身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服装打扮

对于服装打扮,有的学者也把它放在副体态语之中。一个教师的服饰与他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意识密切相关。服饰能显示人的个性,对服饰不同样式、颜色、整洁度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大学教师因为工作、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等,许多人不讲究穿戴,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讲究穿戴的条件和空间。

一般说来,教师的着装整洁得体、潇洒大方。女教师着装要幽雅、得体,男教师着装要得体、简约。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例如,一个穿着整洁,衣饰讲究的教师在一定程度无声的提高了学生对他的学识、成就的可信度的指数,更受学生尊敬。当然一个穿着过时,不讲究衣饰的教师,只要他的学问好照样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但学 3 生对他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大学教师所展现的应是庄重、整洁、得体的穿着;当然也不排斥个性化、时尚化的穿戴。因为许多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社会影响也大,社会活动多。所以根据经济情况的允许程度和个人兴趣,或西装革履,或时尚休闲都可以体现教师的心情和个性。个别教师甚或染上彩色头发。因为这里的学生已经成人化,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恰当的判断力,学生对教师的穿着打扮不会盲目效仿。这是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所不同的。

二、如何运用副体态语势提高教学效果

副体态语,亦称辅助性副体态语。包括有声和无声两部分。有声性副体态语又称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另外无声性副体态语,作为教师来说是字体。

(一)伴随语言

副体态语,辅助性副体态语是因为它们常常起到辅助有声语言来表达语义,情感和信息。因为我们这里所讲的体态语是针对大学教师而言的,因此对于说话的内容、说话逻辑层次不做主要说明。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说话的标准程度,话语的清晰程度,语言的简洁程度;音质、音幅、音量和语速。我们需要激情洋溢的讲述,需要清晰响亮的声音,需要口齿清晰的吐字。

第一,标准程度。对于语言的标准化程度——也就是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大学教师所称的现状比较复杂。一组调查数字表明:45岁以上教师普通话的水平在可以听懂、听明白的层次上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以北京某大学的中文系为例,在岗教师178人,江苏、云南、贵州、广东、上海、湖南的教师所占比例为56%,45岁以上教师占15%,而这些教师50到60岁之间的人都是著名学者或教授;但普通话水平确实令人遗憾者多,听他们的课要费力,费神,而且听课质量差。所以要求教师们提高普通话的水平。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北大有个教授是南方人,他在讲课时说到耶稣。据说讲了半个学期,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得都是“野兽”。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标准语音对讲课传授知识效果的重要性。

第二,话语的清新程度。这里所说的清晰,不仅指吐字清晰,也包括声音的响亮程度。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希望把自己的学生讲睡吧。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实现,想要做到声音的响亮还是不难的。无疑清晰响亮的语音会增加您讲课的魅力。

第三,语言的简洁程度。语言的准确、流畅,从一定程度会提高听者的接受力和知识的流畅性,增进思维顺畅,提高授课效率。相反,一个说话慢吞吞,前言不搭后语,嗯嗯、啊啊,不断重复语言的教师,一定会影响他授课的效率和效果。这说明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教师当前的生理心理所处状态。因此,类似于“这个,这个”的口头语要注意;语速要适当。过快,听着费力;过慢,听着无耐心。

(二)字体

教师除了要多加注意自身的服饰、语言修养之外,字体也同样不可忽视。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条件好的学校都要求教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用PPT、Flash来代替板书,教师可以整节课都不写一个字,但是在批改作业、写评语时总是少不了写字。曾看到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在一本书中说过:“一位教师要能‘出面、出手、出口’”。“面”是指仪表、妆容,“口”是指普通话,“手”自然是指教师的字。可见,教师的字体具有很重要的消息传输功能,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性格和工作态度。字体潇洒不羁的教师,很可能是性格奔放、4 不拘小节的人;字体端正而匀称的教师,很可能是传统又严谨的人 „„

教师的一手好字能让学生肃然起敬,由衷的佩服。所以,教师应提高书写能力,把自己的字写规范,写漂亮,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积极手段。

结语

高校教师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最具体、最实际的基础手段。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的最生动烂漫时期。因此教师的知识和人品修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及精神状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知识是树的枝叶,那么教师的讲授传达就是雨露阳光;如果说口头语言有“声”,那么教师体态语则有“形”,只要有阳光雨露,声形并茂,教育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只有用灵活、恰当教学方法及语言表达和态势容姿配合教学内容的讲述,才能使教师的形象与人格魅力得到更充分的呈现。所以我们说大学教师们用“完美的态势,抒情的讲述”,会使大学的校园和讲堂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5.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五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人际间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如果学生们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仍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教学是失败的。语文课本作为学生的学本,就是作为范本让学生模仿学用的。于是,抓住每篇课文中存在的语言训练点,在课堂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怎样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切合实际,把握训练目标

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能力训练的内容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在一节课内,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需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怎样选择呢?总的说,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二、围绕目标,确定训练主线

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后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运用的能力更是阅读课重中之重。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应该:

1、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狐狸三次骗乌鸦的语言,围绕这三段语言来体现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反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爱听奉承话,又积累了语言材料,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段语言描写表达出来的。

2、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理解的内容。如教《水妈妈的孩子》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说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我给学生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主人公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去找水妈妈的哪些孩子?”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大娃去找到了乌云。二娃找到了彩虹„„”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

三、夯实训练,加强积累运用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6.中考作文如何运用优美语言 篇六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天空依旧湛蓝,突然想到,我不能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分析一下这段语言,它的确不失美感。但,当我们读过之后总是会觉得有一些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的一种均衡性、对称性。前面的“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与后面的“天空依旧蓝”很不对称,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显得很不整齐。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7.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七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就是要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还要重视学词, 加强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运用。识字教学要教给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 以及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要大力加强写字的指导与练习, 中国人一定要写好中国字。各年级要狠抓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培养, 直到习惯成自然。识字、写字、学词是贯彻整个小学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一定要夯实这一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 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把握文本内容, 体会情感而得意, 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 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 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 丰富学生的语汇, 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呈现学生学习过程, 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在教学中, 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 读出自己的感受, 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

以上四点既是本次上课的要求、评课的标准, 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改进的重点。另外借这个机会也向老师们提出一点建议, 那就是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 有不小的改革空间, 但毕竟是有限的, 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建议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8.如何对高中语文语言运用进行教学 篇八

一、师生互动,多形式积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师生互动,坚持优美文段展示和每节课前请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的活动,是在教学中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好方法,应该从高一坚持到高三毕业。

1.教师每日赠送学生名言或优秀文段,让学生的思想与真理对话,让心灵接受洗礼。每天给学生抄上一句名言或警句,稍作讲解后,让学生抄在“名言录”中,并要求背诵;每节语文课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背诵名言警句。日积月累,学生“名言录”中的名言多了起来。请看: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

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没有忧患意识才是最大的忧患。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

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叫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命运给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希望之杯。

命运全在拼搏,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尽管你已失去了昨天,但万勿抱怨和泄气,万勿迷惘和犹豫。只要你抓住了今天,便一定会有灿烂的美好的明天。

品格不是由你占有的东西所决定的,而恰恰是由你匮乏的东西所塑造的。

……

学生每天阅读名言、警句,每天和精典相约,与名言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持之以恒地播撒,他们的思想园地必将充满茂盛葱茏的绿意,他们的心灵小溪必定流淌智慧与高尚的清泉。

2.教师每天给学生朗读一段美文,学生听完后忆写下来。

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并且坚持这项训练的好处是学生既受到了美文的熏陶,又能在忆写中很好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得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你倒掉了一杯陈水,但拥有了一些新泉;虽然你失去了一枝蔷薇,但你却得到了一枝玫瑰;虽然你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勤学如春天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怠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缓,年有所耗。

每天的美文选段,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遴选既有人文底蕴又有较好文彩且比较简短的富含哲理的文段。教师朗读速度随训练时间的延长而渐快;每天检查完忆写后,把原文抄写或投影出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忆写文段找差距,析原因,譬如“修辞原因、词语运用原因、句式原因”等,再把原文抄在忆写文对应位置比较品味。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自觉重视语言的锤炼。

3.每天课前用三分钟时间开展“三个一”活动。“三个一”活动即让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让学生说话,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同学感到亲切。天长日久,学生识见的东西多了,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就能逐渐提高。当然,教师须每天督促,并熟悉学生所讲的内容,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恰当的讲评。

二、坚持文段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这步训练主要是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出现错别字、病句,要多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例如,要求学生以“欲望”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有文采、有气势。学生优秀文段:

1.欲望,就像膨胀的气球,愈大愈危险;欲望,就像满天的乌云,愈多愈恐怖;欲望,就像海面上的风景,愈强愈心惊……

2.小草的欲望是冒出泥土,感受春天的气息;幼苗的欲望是沐浴阳光,长成参天大树;雄鹰的欲望是长啸高空,试与天公比高。

……

第二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人文底蕴”。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感觉学生有一定收获后,便推进到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文段写作中重视人文底蕴,呈现阅读的广度。

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求有人文性。

学生的优秀文段:

母爱是游子踽踽独行时,遥望家乡明月倍思亲的两行清泪;母爱是为了儿女的前途辉煌而三迁住地的孟母的一头白发;母爱是防止儿子寒冷而临行前缝在游子身上的密密针线;母爱是岳飞行军前岳母在其背上刺下的谆谆誓言。

第三步,訓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了,语言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文段训练就应“有序”地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在体现阅读积累的广度时,也要体现思维的深度。

要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在选定话题时,应多选思辨性的关系话题。例如“前进与冒进”,“怀疑与否定”等。

关于此类话题,要求学生重视其思辨性,在文段写作中要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此类话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训练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文段。如“前进与冒进”:

冒进之人想一步登天,前进之人却脚踏实地。

前进需要勇气,但勇气过了头变成了冒进。

有备而去就是前进,盲目前冲就是冒进。

前进是高瞻远瞩的憧憬,冒进是好高骛远的痴想。

而且,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学生能写出不少有一定哲理的“凡人名言”。如:

如果说怀疑是病痛的折磨,那么否定就是死亡的洒脱;如果说否定是乌云笼罩的黑暗,那么怀疑便是重返光明的希望。

别人的眼光并不代表你自己真实的价值。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在赏识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而又不迷失自己。

赏识是品其内在,而非观其外形。

只有疯子和愚人会对自己满意,智者从不对自己满意。

夸奖就如楼梯,能带我们到达成功的山头;过度的夸奖犹如走索道,你一昏头,就可能跌入自傲的深渊。

只会品尝甘甜的人,不是美食家;只会看重成绩的人,不是成功者。

把每一次成功都变成起点,千万不要被成功冲昏了大脑!

面对赏识,我们要时刻清醒,不要因一次别人的赏识而停止你前行的步伐。

9.演讲如何运用有声与态势语言 篇九

一、文字语言的排列组合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内容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文字语言、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占的影响力比重最大的是哪种。梅拉·彼埃发现这三种语言在同时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比重分配原则,称为“73855原则”,意思是文字语言占7%的影响力,有声语言占38%的影响力,态势语言占55%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个调查结果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得到。例如,很多人模仿赵本山的小品,但是效果却没有赵本山表演得好,因为模仿者模仿的只是赵本山的台本、声音,很难模仿他的肢体语言。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例如,恋爱中的女孩子说“讨厌你”、“恨死你了”,很多都是反话,此时男孩子不应只听内容,而应判断语气、语调。

在演讲中,如果演讲者说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声音、表情没有体现信心,听众是不相信的。只有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文字语言保持一致性的时候,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一个人在演讲时,不仅要使用文字语言,还要使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如果从头到尾只使用文字语言,而忽略了其他两者,很容易让听众失去兴趣,甚至打瞌睡。即使条件有限,也应尽量与听众走得近一点,尽量用各方面的语言调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要点提示

73855原则:

① 文字语言的影响力占7%; ② 有声语言的影响力占38%; ③ 态势语言的影响力占55%。

二、有声语言的运用

简单来讲,有声语言就是讲话的节奏、停顿、重音、快慢,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抑扬顿挫。该快的时候快一些,该慢的时候慢一些,该轻的时候轻一些,该重的时候重一些,这样的讲话才能体现出演讲的效果。如果从头到尾都平铺直叙,没有一点变化,就无法抓住观众,效果肯定不好。

1.语音、语速

演讲者需要号召听众,让听众兴奋的时候,语速就要加快,语音就要提高,语调就要加重;演讲者希望和听众的心灵对接,让听众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语速就要放慢,语气就要低沉一些。

表达的内容不同,演讲者采用的表达方式也应该不一样。例如,汶川地震后,号召大家捐款的时候,就不能用声嘶力竭的表达方式,而应该慢一些、轻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带入场景,让大家产生同情心。

2.节奏、停顿

演讲时还要注意节奏感。音乐中最美的音符其实是休止符,演讲者同样需要学会停顿。滔滔不绝的讲话效果不好,不仅自己讲得辛苦,观众也听得很累。很多领导人的讲话值得学习,他们的语速较慢,非常有节奏感,这样既可以避免说错,同时能够让听众消化听到的内容。如果演讲者的语速过快,听众来不及记录,更无法消化,效果也就不太好。很多领导的演讲稿中都会出现类似“(此处可能会有掌声)”的提示,其实就是提示领导讲话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感。

要点提示

停顿的作用: ① 避免出错; ② 突出重点; ③ 集中注意力;

很多时候,停顿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领导说:“今天开会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财务,第二个营销,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人力资源的问题。”员工很快就可以获取信息,开会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听到领导讲这个问题时会特别认真。很多人无法让听众把握自己讲的主题,就是因为重点不突出,没有用好停顿。

3.有声语言练习

有声语言的运用可以通过朗诵《沁园春·雪》进行练习。慢慢地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讲话效果就会发生很大转变。

【练习】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峰,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样一首诗词,不同人朗诵的效果是不同的,但只要注意节奏、语音、语调,全身心融入情境中,再加上肢体语言,每个演讲者都可以诠释得很好。

三、态势语言的运用

顾名思义,态势语言即人的姿态、手势等表达的内容。态势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还是一种语言,可以表达一种态度,并且在演讲中产生很好的效果。

态势语言主要包括目光、表情、站姿、手势等。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与听众交流是最好的态势语言。如果演讲者直视听众眼睛时会感觉紧张,则可以看听众的额头、眉心处,既让对方感觉在看他,又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如果演讲者比较自信,则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让听众听到心里。

2.表情

演讲时,演讲者的表情要和演讲内容保持一致。例如,前几年在菲律宾出现香港人质事件,菲律宾总统有一次在讲话中笑着提到这次事件,后来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因为他表情和内容不一致,伤害了很多中国人民的感情。

3.站姿

演讲者站立时要保持精神状态较好的姿态,男士双脚应保持与肩同宽,女士双脚应呈八字步或“V”字形。

4.手势

演讲时的手势很简单,有一个小口诀:一个手指、一个拳、两刀切画个圈。

一个手指

一个手指的动作有两种意思:第一,指向性的、强调性的动作;第二,述职性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可以指天、指地,但不可以指人。

一个拳

拳头表示决心、信心。例如,有“我相信”“我承诺”等表态性质的话语时,都会以拳头表示。号召听众、让听众很有力量的时候,应多用拳头。

画个圈两刀切

所谓画个圈两刀切,是指先总体概括然后分别进行。例如,演讲者说到“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即先画了一个圈,两刀切则是先说“这边的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跟大家一起来见面、一起交流”,然后转向另一边说“这边的朋友,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也对这个课程非常期待,所以接下来,我们马上进入正题”。

这些方法操作起来非常容易,演讲者只要在演讲中稍微注意一下这些口诀,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此外,还需注意一些细小的环节,如场面大的时候手势可以大气一些,场面小的时候手势可以小一些,动作要与现场匹配。

10.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十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口语词汇的掌握,大班幼儿掌握的口语词汇量迅速增加,所能理解的词汇类别范围不断扩大,对词意的理解也逐渐丰富和深刻。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可在本学期我发现幼儿在具体运用中往往会出现“从众”现象,幼儿常常会重复别人的词语,而已有的丰富词汇只限于在教师组织游戏活动中运用,较少运用于与他人的交往。

通过我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原因有两点:1、幼儿不理解词汇的含义;2、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中所用的词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脱离,对此我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醒家长要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在自然的氛围中与幼儿交谈,纠正他们言语上的错误。2、让家长引导孩子用形容词描述在家中和外出和活动时看到的物品。3、建议家长与幼儿玩词汇游戏。如家长说出一个单音字的词,让幼儿找出包括这个字的词。如家长说“纸”,幼儿说“纸盒”、“报纸”、“图画纸”4、建议家长利用真实事例引导孩子用“一边。。。。一边。。。。”“如果。。。。就。。。。。”因为。。。。。所以。。。“有。。。有。。。。还有。。。。”等句式来讲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为了极力促进家中的积极性,我还定时表扬家长检查幼儿。一学期下来还真见成效了。所以有时家长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积极调动和利用。

11.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语言 规范 精准 生动 形象

语言是人们交流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学中师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用好的课堂语言来完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言的艺术性,优化音乐教学语言,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让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一、使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开场白

开场白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用适宜的开场白来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音乐课的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开学的第一节课,音乐教师热情地说道:“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上音乐课,我将带领大家在音乐课的圣殿里遨游,去领略和欣赏世界各地各种风格体裁的音乐,使大家成为音乐艺术的知音!”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在音乐教学中是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艺术是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又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如果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潜势,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从而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激励语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号召性语言为激励语。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陶行知先生也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而相信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音乐教学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善于用激励语的教师,能够在学生心田播撒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二)暗示语

暗示语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或行为施加影响所说的隐喻性话语。暗示语的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比如,在音乐课上演唱歌曲时,当有的学生姿势不正确的话,教师说:“我们的姿势怎样才有利于歌唱发声呢?”在暗示语的提示下,歌唱姿势不正确的学生会立即改过来。通过暗示语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文明的语言和积极正确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注重说话的艺术,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应多诱导少责难,多鼓励少贬斥,不要因言辞不当伤及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之,学生将因怕出错没自信而不愿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运用得体的体态语言,使音乐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广义讲,表达出思想和意图的人的表情、身体姿势与形体动作等,被称之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表达出教师的不同的意图和情感信息。教师将丰富的体态语言运用到音乐教育教学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体态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声乐、器乐技能技巧的音乐教学中,有时口头语言仅起提示、说明作用,而主要靠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进行示范,以供学生模仿、学习。在合唱训练中,音乐教师的表情、身体姿势与形体动作等体态语言更是主要的、胜过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

(一)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二)演唱、演奏、表演动作示范

教师的演唱、演奏、表演动作示范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会有关演唱、演奏、表演的基本要领。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等一系列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所以,在此类课型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性体态律动表演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生发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创造性体态律动动作。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呢?

首先,我认为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全面修养。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古人云:“言为心声。”因此,音乐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文化、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全面修养,做到“言之有新”“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教学语言艺术效果。其次,要注意得当的体态教学语言。古希腊哲学家、演讲家苏格拉底说:“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智,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反映出来。”在讲课时,教师体姿端正,走路稳健,会增加讲课吸引度和知识可信度,保持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体态表达,乃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展示,任何形体及动作上的扭捏造作,矫情招摇,都会伤及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语言上多下工夫,那么,音乐教学就一定会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玉洁.音乐教学应注重语言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7).

[2]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边桂荣.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2.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十二

关键词:组块教学,语言文字,运用,低年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忽视语用训练, 课堂效率低的现象。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以组块为媒介, 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提高课堂实效。

一、拓展成块, 促运用

(一) 词句组合, 学以致用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识字任务, 提高生字的巩固率, 往往孤立地出示生字词, 让学生反复读写,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语言运用、阅读实践, 违背了课标提出的“识用结合”要求。只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阅读中识字、识字后阅读巩固”多活动组块学习, 才能高效识字。

以《四个太阳》为例, 生字教学可以这样处理: (1) 借助拼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指名读带生字文句,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 多形式朗读带生字词语, 交流识记方法。 (4) 朗读带生字词文段加以巩固。 (5) 就难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说句子。 (6) 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7) 鼓励课外阅读, 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如上在多重语境中多活动的生字组块教学是融语言学习识记与迁移运用为一体的层层深入而又丰富的识字学习活动块, 有效地落实了语用训练。

(二) 图文结合, 语用验学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课文中往往配有生动的插图。将图文有机结合进行教学, 不但能辅助内容的理解, 更有进行语言文字迁移运用的妙处。如, 《黄山奇石》一文中有四幅插图, 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教学时可从指导看图导入引出“奇”, 激发兴趣, 让学生看图说话, 感受大自然的美。接着图文对照, 找出每幅插图对应的自然段, 用文本语言介绍图画内容, 然后回到文本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图意写下来的, 最后利用插图, 进行复述练习, 加强语言文字内化再表达训练。

如此图文结合组块教学的方法, 达到了以课文为例进行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目标。

(三) 学科整合, 迁移训练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而实施组块教学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不二选择。通过组块, 将不同学科中主题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 开展动态、开放的主题学习活动, 既拓宽了语文学习领域, 又有助于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迁移运用, 提高课堂效率。如, 一年级下册语文“多彩的春天”这一组课文与《品德与生活》“春天到了”这一主题的内容联系紧密, 可将《识字1》与《春天在哪里》进行整合教学:在学习积累了《识字1》“春回大地”等描写春天的词汇后, 可以引入《春天在哪里》中“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内容, 引导学生用语文课积累的词语来交流。这样的跨学科整合组块, 既检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将积累迁移运用到表达实践中去, 是高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

二、对比组块, 悟精妙

(一) 形近义异组块辨析, 悟语言之微妙

低年级识字量大, 形近字多, 学习难度大。若能适时地将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组合成块, 集中观察、比较辨析, 再以习题为依托进行语用检验, 定能更高效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例如, “青”“静”“请”“蜻”“晴”“情”“请”“睛”分别出现在不同课文中, 这些字在音、形上相似度很大, 可以打破文本界限, 将它们整合起来组成“‘青’字偏旁生字学习块”。教学时先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比辨析、理解区分, 准确识记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编儿歌“星期天, 大晴天, 蜻蜓飞, 翅膀扇, 大眼睛, 圆又圆, 飞到东, 飞到西, 飞到清清的小河边”巩固识记。最后设计选字填空的练习形式进行强化。

这样的形近字组块教学, 在实现高效识字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体悟到了汉语言文字的微妙。

(二) 同物异文组块对比, 悟表达之丰富

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都是有限的, 学习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并围绕这一核心, 进行延伸拓展, 把具有同样核心的几篇文章整合成块, 进行主题对比学习,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以达到由扶到放的目的。这样学习资源拓展的组块教学形式在古诗教学中尤为受用。如, 教学《咏雪》一诗时, 可将“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微风摇庭树, 细雪下帘隙” (吴均《咏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 组合成以“雪”为核心的诗句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表达效果的不同, 最后出示几幅雪景图, 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诗句进行描绘。这样的组块对比、延伸拓展, 大大充实了学生的阅读量, 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走了一个来回,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 又深刻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

三、融合组块, 促提升

就行为操作而言, 语言文字运用有听、说、读、写等形式。单项的听、说、读、写训练肢解了教材内容, 弱化了语言的整体功能, 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因此, 语言训练应走向综合化。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能更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 围绕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两组词语, 可设计以下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1.听写两组词语, 要求听完整再写下来。

(1) 傲慢 轻蔑 恼怒 愤怒

(2) 谦虚 友善 宽容 大度

【语用目标】既让学生巩固字词积累, 又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能力。

2.齐读两组词, 说说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给陶罐和铁罐送一组词语, 应该怎么送, 为什么?

【语用目标】既训练了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有效思维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表达的能力。

3.用表情、动作表演或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词义的理解, 注意观察和体会部分词语的差别, 如“傲慢”与“轻蔑”、“恼怒”与“愤怒”等。

【语用目标】将抽象的词语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活例子, 增进了学生与语言的亲近感, 让课文中的词语变成了自己个性体验的“珍藏”。

4.把对词语的理解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出示铁罐的话, 学生表演读;读陶罐的话, 注意体会陶罐的谦虚友善、不亢不卑。

【语用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表达”的过程,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方法。

5.借助两组词语, 练习复述故事, 组织学生评议。

【语用目标】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复述故事的方法, 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 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可谓一举多得。

这种听说读写组合一体化的语言实践, 实现了一个活动达到多项语言训练的目标, 对于落实低年级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低年级语文只要坚持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 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 以多方式的组块教学为媒介, 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 让学生在感悟品味、揣摩比较、迁移运用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便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完成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施晓莉.凸显“语用”价值芬芳阅读课堂[J].新教师, 2015 (07) .

13.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篇十三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其基础就在于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基本课程,担当着工具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强化教学实践,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其人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语文教学的课程功能,着重提出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14.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十四

读了《灰姑娘的故事》,我感受颇深,这位美国老师共设计了七个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受益匪浅。老师的点拨句句在理,角度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一节课的得到的道理也许成为学生一生良好的行为准则:做人要守时,要诚实守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人生路上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各式各样的朋友;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容易,难的是爱别人的孩子;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爱你,我们也要学会自己爱自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胆的为自己喝彩,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听到的语文课永远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者简介,索然无味。如果现在的语文课都能上成《灰姑娘的故事》一课,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出现一派新气象。

自从我校开展“自主学习”以来,我的历史课堂也活跃起来,学生积极讨论与发言,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还通过教案、学案认真落实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但我知道掌握知识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和载体。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相对比较侧重后两个目标,“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并结合国情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而且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鼓励同学们多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再认识,多角度客观地去评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实习生临床培养规范下一篇:在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