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4-10-06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共10篇)

1.《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一、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很多的人观念还需要转换,采取的措施还需要加强。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多媒体计算机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研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教育家彼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教师、学生哪一方面来说,均具有实践价值。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二、研究目标

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基本目标的着落点都是学生。可以这样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双重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所以我们强调和力求实现的是以下目标:

(1)创建既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本质特点的学习环境;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案例资源库;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应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与应用模式。

(2)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8)通过本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学思想观念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技术的管理与研究水平。

三、研究意义

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和“研究性学习”是两个独立的元素,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当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会产生远胜于两者相加的效果,因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放到信息技术环境中去,使它们环环相扣、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最优化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中,互动内容显得丰富而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可以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可以较快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直达主题。人机互动可以随时分析人们的交流意向,产生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曾经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体现“自主”,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而言,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不必与传统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其内容的把握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1、过程性原则:在力求科学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自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研究整个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评价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为主。

3、社会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

4、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可以确定地说,“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实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就是围绕某个专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跨学科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5、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环境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研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1)请学生演示所自学的内容。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试行了在课堂上把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完成,并向全班演示操作效果。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式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式学习。随着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设置上我们试行了指导学生在教师自己建设的网站中学习。将教师手中的现有资料投入到网站的建设之中,然后启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充实正在建设中的网站。在网站中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自己创新立意的空间。

(3)学校对教师的指导。

以报告会、专家讲座、座谈会、发放学习材料等形式,将树立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作为起步,帮助教师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第一是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时代意义;第二是执行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的专门课程。

开展比较研究,明确和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实质。

推荐成功个案,明确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方法。学研并行,学思结合,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纳入学校“七认真”、“教学能手”等考核。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时,教师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实施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7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指导教师常常会利用讨论区BBS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共享研究的阶段成果或最终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应用的BBS是一般树状结构的讨论区,这类讨论区在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研究中存在一些固有的弱点:

(2)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

(3)文献法:检索、整理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4)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研究现行教学中影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因素,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实验法:选择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在教学情境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条件下进行。

(6)个案研究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研究“学”与“教”的个体差异性,揭示某些规律及本质。

(7)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提出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一般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的一般策略,定点试验,观察讨论,修订完善。实验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

(1)建立研究机构。由教学副校长、教研处各主任、教务处各主任、各教研组长、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等共同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课题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3)确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向,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完成课题申报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研究阶段( )

(1)收集研究学校现行研究性教学的各种信息,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参与研究工作,按预定的设计日程进行工作,开展课题的研究。

(2)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在研究作进一步的修正写完善。

(3)对课题组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 )

(1)各课题实验单位的研究人员形成结题报告并上交课题负责人,比较整理出优秀成果,物化优秀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

(2)评价、总结实验研究报告。( )

(3)成果整理、推广,资料归档,最终写入课题终结报告。( )。

(4)申请结题( )。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创新 篇二

一、突破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决定着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智模式由后天的经验形成,其中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如果教育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简单的灌输,会养成学生因循守旧、思维僵化的心智模式。如果教育理念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备求新求异的心智模式和人格特质。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做只有一个答案的单选题,或者课堂的提问常常是提出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容易形成心智枷锁,也就是说学生找到了这个答案就以为问题解决了,不再刨根问底。而实际上许多问题可能不止一个答案,可能经过一番独立思考跳出了思维框架会有更好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变思考方向来突破心智模式,锻炼创新思维。

如发散思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锻炼。思维导图最初是用来记笔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帮助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工具。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电脑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逐级展开相关概念的联想。具体是把联想到的关键词用线连在一起,并配上颜色和图像。随着思维的发散,引申出越来越多的关键词。而思维导图可以把思维发散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来,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够为中心主题寻找到更多的、富有创意的想法。

二、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研讨会,甚至是网络讨论会。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讨论、探究,获得对具体知识的深入理解。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途径单一,把教师和学生分离开来。而信息时代下的学习共同体更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种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多途径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本质上是学习模式的建立,体现学习是主动思考、探索、解惑的过程,学习活动成为“再创造”“再探讨”的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拓展新思路的能力。

我们知道,大部分创新产品的发明都需要许多想法,每个想法又来自不同的团队成员。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团体提出的想法好于个体提出的想法。学生的学习要想具备创新性,也应立足于书本知识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应鼓励创造性合作,头脑风暴法是常见的能够提升团队创新潜能的方法。头脑风暴是一群人围绕着一个领域进行自由思考、畅所欲言,从而产生很多新观点和解决方案。它的中心原则是所有观点被记录但不进行批评,直到讨论结束再进行评价。信息时代使我们的教学有条件采用电子头脑风暴法: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不同,学生只需将想法输入电脑中,然后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从而诞生出新的想法。这一方法能提炼出一个团体的思考结晶,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获得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并且有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相互合作与讨论,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娱乐中学习

在新媒体的促进下,人们更多地与他人交流互动,探索的动机和潜力得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更多是从游戏出发,通过游戏、社交网络或上传资料,为发明与创造提供时间、空间和原材料。已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游戏能够增强情绪技能、行为技巧以及认知及元认知技巧。可见,一定程度的游戏对于娱乐、专注和内部动机都有好处。信息时代让学习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电子游戏的空间里可提供许多学习机会,使得通过电子游戏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数字化的绘画、建筑物的设计、幻灯片的演示、材料的编辑等,通过鼠标或触屏操作,可以集中注意力,带来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使用手机等技术设备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随时与外界通讯,接触到开放、有趣、有吸引力的网络世界,在线解决疑惑等。手机等技术设备进入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创新的机会。数字资源比纸笔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

对于渴望参与到时代前沿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培养书本读写之外的能力,他们还要掌握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策略。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摆正态度,辨证对待学习的娱乐性和严谨性,减小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诸如网络成瘾、分心等弊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我校2014届数学组承担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情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目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一年来,我们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思想、观念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具有整合的思想,掌握了新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思维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感

染、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上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环境。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电脑室;学校还具有校园网,每班均有一台SCT一体机,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力的研究条件,使我们能充分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教育技术和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建立了校园内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博客、教研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76个班级进行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教是根,研是本。一年来,我们年级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等作专题研究与探讨;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引导教师共同探究教学中的困惑,就不同知识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并每周组织一次观摩课。这些课,科目课型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在每节课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

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

4.以赛促练,共同提高。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把点辐射到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当中,让更广大的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并服务于教学,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实现课题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加说课比赛、片段教学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场案例设计点评等活动,以竞赛促研究,以竞赛促发展,促进了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5.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数学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实验,使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所设置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均能得到较充分体现,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阶段性主要研究成果(待填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大为提高,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其中有★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发表。在校园网上开辟成长博客,建立教师博客群组,开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讨论及校际公开课精彩教案专栏,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前交流看法,提宝贵意见,听课后谈所感所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向“名师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存在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完美的统一,经过组合、重构,相互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是如何进一步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全校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如何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有利于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增效减负建立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安排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课件资源库的储备,继续为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通道。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继续尝试构建具有“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以民主

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为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不定期召开教学沙龙,举办教学论坛,组织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整合”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学习、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凤城四中

黄秀君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2、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13年3月—2013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13年6月—2013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13年11月—2014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14年9月—2014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3—2013.5)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6—2013.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2013.11—2014.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8—2014.12)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5.《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的目的已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是要教会一切人学会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往往立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同时,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会。可以避免“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现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

二、概念解释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探究研讨、合作互助,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 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2、教育学原理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3、心理学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过程的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4、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五、主要研究目标与难点

主要研究目标: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策略研究难点: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从精神深处共同卷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策略和基本原则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2、研究策略

〈1〉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文环境

〈2〉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合理调配小组成员 〈3〉处理好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和教师适时有效指导的辨证关系 〈4〉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

3、基本原则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 2 展奠定基础。

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索,全身心投入。

此外还有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建构性原则等。

七、实施步骤与安排

1、实验学校:马延中学

2、实验时间:2005.11——2007.12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11——2006.1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

宣传活动,组织机构,落实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素质需要的摸底调查工作,提出课题计划,制定课题方案成立研究小组,并布置落实任务。

(2)实施阶段:2006.1——2007.7为理论结合实践具体实施阶段,在本校

内增加实验班的班级数,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3)总结阶段:2007.7——2007.12对整个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

出实践报告和相应的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八、组织分工;

1、校领导小组

组 长:宋修武(校 长)副组长:于记江(业务主任)

2、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宋玉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负责课题方案,开题报

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对研究计划的调整、推广、总结等)

副 组 长:王 芳(负责课题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对研

究计划的调整、推广、总结等)

组 员:郭丙军(负责探究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方法)

蔡淑贤(负责探究分组方案)

姚淑玲(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实施合作学习)

6.《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冠山联校南关学校郭荣秀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已有多年的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们在教师的观念更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运用网络环境的能力、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整合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由此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初步的理性熟悉。使我们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就以上几方面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题目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改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信息高速、及时、全面反馈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被动、封闭、强化性学习(填鸭式)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更不适应现代经济时代的要求。

学生参与教学,冲破封闭,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已成为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的四大要素。2005年9月,我校安装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进行了联网改造,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经历了前期预备工作阶段和实施阶段,前期预备工作阶段的具体做法是:(1)请有关信息技术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普及有关知识及课题发展、研究状况;(2)组织动员,组建研究队伍,为了更好的实施和落实,制定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具体做法是:(1)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和相关案例材料。校园网的接通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们的思维伸向了世界各地,使我们的眼界看遍五湖四海。从网上我们学习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把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并形成文字、电子文档收录在文件夹内。现已搜集、整理了大量研究资料。从而使我们从一种模糊的研究向规范化研究迈出了一大步。(2)参观学习,以感性的方式拓展教师的思维。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型的参观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开阔教师的眼界,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识就是从学习和实践熟悉中积累起来的。我们把实际的研究纳进到我们学习研究的日程中来了。

每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南关村的苗圃园,了解了那里科技发展的新概况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在欣赏美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会到了那里的设计思想的发展理念。从具体的设置到远景的发展、从个体的培育到整体的规划、从设备的控制到人才的治理,我们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视觉和思维都是强大的冲击。

往年我们又组织一次大型的纠正错别字活动。动员3―― 6年级的学生到各个街道、商店、餐馆、小卖展、医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统计一些常用的繁体字、错字、别字、简化字等,通过上网搜集熟悉一些繁体字。同时规劝他们正确书写汉字。从中我们熟悉到:眼界就是思维、眼界就是学问,眼界就是思路。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①语文组建立了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活化语文教学的授课模式,开阔学生的读、写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终极进步语文教学质量。

②数学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数学教学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科学化,基本题材的档案化,基本过程情景化,知识输出的高效化,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化。

③英语组利用网络资源,创设听、说、读、写、议的环境,进步英语会话模拟环境的质量,进步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进步学生在英语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综合校本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科间、教师间的资源共享,进步知识输出效率,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现行的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从题目的提出开始,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课题,自行确立研究方案,进行实际实施,写出探究报告。在这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题目,制定了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并以实物模型制作说明,调查报告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课题研究的发展。从而达到了课题研究和教学发展的和谐和同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能力。

研究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促进或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达到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主要内容:在部分学科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进而探索一条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全面进步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同时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分析

取得的理论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初步总结出一套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功,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题目而展开的。发现题目也是一种能力,有题目才能有思考,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十分留意题目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目标,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设置题目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题目。

2、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

进行猜想并大胆提出假设是针对题目提出的解决方向,是多样化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轻易使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探究假设:

通过探究,不但可以得出结论,还可以进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素养。

4、得出结论:

结论可以是一些规律,也可以是对事物的熟悉,学生在各种不同思路的引领下,互相讨论,深进研究,原有的知识再次巩固、应用,往往能够找到题目的答案,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得出结论时,通过表述锻炼了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交流结论:

通过交流结论,课堂效率进步,学生思维更加开阔,经过比较还可以找到最佳途径解决题目。

6、应用结论:

应用结论是对获得知识的巩固练习,并在牢固把握的基础上进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以题目为核心,在题目驱动下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并进步、扩展,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探究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应用结论

上述模式只是一个低级研究性学习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细化,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往。

取得的实际成果(一)论文:

1、王秀英老师撰写的《运用信息技术,进步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2、郭荣秀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假日生活调查点滴体会》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3、魏银萍老师撰写的《小议探索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征文活动中获市二等奖。

4、陈晓琳老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探讨英语教学》

5、王建彬老师撰写的《浅谈学生的体育爱好――喜欢和风俗》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二等奖。

(二)课例

1、赵凤云《》录像课

2、刘丽琴《》录像

3、岳巧林《》录像(三)课件:

1、王凌云老师制作的《识别交通符号》

2、王彤霞老师制作的《七巧板》(四)实施案例:

白凤仙老师的《》案例,在年、11月“"研讨会上获三等奖。

四、研究结论:

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建构一种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和谐自然的整合,顺利实现了学科教学改革转轨,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进而进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题目意识的进步。终极使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进步课堂教学效率。

五、讨论与建议:

1、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拓展大量的空间,优化课堂结构,又可令枯燥、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寓教于乐,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重点、突破学习和把握的难点,进步教学的效果有独特的作用和上风,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

2、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学生是在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

建议:

其一、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在真正吃透大纲和教材后才能确定,切忌”灵机一动“"信手拈来”。

其二、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尽不能为用而用,装点门面,一定要用其所用,重实在效。

其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持之以恒,并且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高效的教育功能。

总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在创新思维的思想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为我们拓宽了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环境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结合,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开发者。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培养学生研究题目、提出题目、分析题目、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进开展。

历史上的今天:

7.《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七

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新形式下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型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总结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的主动性差,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弱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我调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个班50多个学生,而家有电脑的只有2、3个,平时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电脑操作极不熟练,学生难以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与工具,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和时代脱节。

(2)学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知识的来源狭窄,阻碍了学生自身能

力的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用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在学习的交流类型上比较单一,或者根本没有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地点比较固定,学生的依赖性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协调,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应该具有与之协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新学习工具的使用中胸有成竹,更快更好地习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前传统教育形式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协调,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引进使学生与教育环境逐步协调,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不仅得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交流,满足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

必须不断地加强,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树立积极地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在网络中文明交流。

(2)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现在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它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课标上明确提出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音响逼真的功能来渲染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自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像得到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自主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普遍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更是知之甚少,刚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真是吃了一惊,很多同学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这可怎么教?回到办公室,问到以前的教师,他们就告诉我,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给学

生基础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精讲,比如对小学生教鼠标功能的时候,交给他们最基本的指向、打开,拖动等,而对于鼠标左右键的的拖动的不同,则不具体讲解,作为学生的研究内容,因为讲的太细化了,往往学生连最基本的都忘了。

四、总结

8.《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二、调查的时间和对象、方式

1、

2、在我校课题研究小组的统一安排指引下,对七至九年级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发出320份,收回320份。

4、调查方式:阅卷法、谈话法。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问题设置

自主学习体现人数及配比

其 它

学习中遇到不懂处

自己查书思考的108人,占34% 大部分是等待老师上课解答或向老师请教。

如何参与课堂活动

自主思考、讨论、请教107人,占33% 多数是课堂上有问才回答

学习情况

自主的120人,占38% 布置才看,我乱翻一通现象严重。

查找相关资料

主动者120人,占38% 有兴趣才找和没条件占62%。

希望怎样学习

自主学习,有问题向老师和他人请教132人,占41% 等待讲解占59%

作业自主性

能主动完成任务64人,占20% 不得不完成20%,能完成任务55%,完不成5%

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形成内在的自主学习品质,多数还只是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这一点可能与长期一来升学观念有关,这一观念在师生心中,早以根深蒂固,时常左右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独立性不强,对实现理想的愿望与责任感是茫然的!不能达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效果!(二)合作探究学习方面 参与上课讨论

经常参与160人,占50% 有时参与36%,没兴趣占14%

作业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与师生一起讨论170人,占53% 放弃或小试后放弃150人

是否常与别人计记交流

喜欢与别人讨论交流144人,占45% 有时讨论和不讨论176人,占55%

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有良好的开端,有待提高和加强引导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积极的,但在谈话中发现,有些学生不能积极承担合作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共同完成和互助性学习不足,农村教室中小组合作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三)学生对学法的选择

掌握学习方法

自己有一套方法和借鉴别人的方法121人,占38% 除交之外别无办法占62%

喜欢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153人,占48% 靠老师教或家教164人,占52%

学生对学习方式选择和方法是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学生尝到了好的学习方式的甜头,有些人漫无目的,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不习惯主动获取知识。

(四)对教师方法方面

对老师采用多种多样方法教学的看法

认为很好,气氛活跃,有积极性和主动性211人,占66% 只有少数态度不明

你喜欢的老师

幽默、风趣、不拖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积极性233人,占73%

(五)学生对课堂教学意见和建议

四、结论与启示

为了能在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搞好校本教研。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与启示。

9.《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11月被立项为市级-般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语文阅读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①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②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③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④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乃至我市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生”、“流失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三生”,整体提高我校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文是文化,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工具性是着眼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议实践的能力;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离。

2、“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

“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性的,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教材知识正确性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专家、教师的权威性压迫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已有知识对接,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从而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教学方面: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条新路。

2、学生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

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构筑起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以“感知——领悟——展示”为基本教学过程,以自主建构思想为核心,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的教学操作体系,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选择课型为呈现方式,探究符合农村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阅读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配制,争取达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

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进行阅读方法(泛读、精读、研究性阅读)的科学指导与训练,要持之以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用。特别注重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花大力气探索自主合作阅读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课题组人员分工:

姓名

年龄

职称

职务

课题具体分工 李建英

中一

教师

主持课题的研究

魏广利

中一

校长

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经费保障

郝希壮

中一

主任

开展活动、材料搜集 魏玉丽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魏 娜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王士丽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青海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齐建敏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海波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陆希刚

中一

教师

阅读教学中现代技术运用用

及网上阅读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A、申报课题,请求市规划办组织课题研究专家委员会评估、立项和审批。

B、研究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C、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D、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E、培训研究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课题方案

F、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紧密结合“课题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3、形成最终结果(2009年5月—2009年7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成形的教学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论文集、案例集,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验收。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成功的课例展示、经验推广。

3、案例集、论文集。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开题报告

10.《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三、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

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五、研究对象

初三、四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

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

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初三、四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

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依据烟台差异教育课题,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互教优势全面提高探究、表达、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确立了xx为物理课题负责人。并确立研究对象为全体初三、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阅了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详细给出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起步阶段的具体操作:

(一)进行小组合作分组,选拔组长及成员分工

(二)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

(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数次成绩之平均为其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老师学习借鉴。

3、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向各级刊物推广。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刘晓棠、王绍荣、张学波

十、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获得多次优质课,在省市发表过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

4、我校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

十一、成果形式

上一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个人责任书下一篇:土石方运输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