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024-07-28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精选9篇)

1.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如何探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必然给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巳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旧教学模式的弊端

旧的教学模式片面地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看作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把知识比喻成水,把学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积累模式。这一种模式曾被许多教师广泛应用,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他的局限性: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等。因此,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有其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实践依据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 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一兴趣一愿学一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一没兴趣—不愿学一学不会。

四,模式探索基于以上有效教学规律探索: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变学会为

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新《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本校教育特点,探索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境质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基本结构:

情境质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刨设各种情境(如:新授课,刨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刨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练习课、复习课,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

自主学习: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

贵的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体探索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请教老师(同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猜想、观察、实验、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模型,自觉形成基本技能。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一起动手,找来一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巩固深化: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针对性极强的练习题,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体验得出心智,获得成功体验。

拓展延伸:教师设计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诱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逐步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将以这种教学模式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模式的有效作用。

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作为教师, 我们在每一课前做的教学准备工作便是备课。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 明确学习的主体以及我们为什么教, 要怎样教, 要教些什么, 学生要怎么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设计, 目的要明确且方法要适当, 这也是教师写教案的全过程。从备课的形式上, 又可分为个人备课以及集体备课这两种形式。个人备课, 是传统的教师自己研究教材,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编写教案。集体备课则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根据同一本教材当中的单元内容以及同一课时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集思广益,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 这种集体的备课行为, 便是集体备课。

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单独备课当中, 个人对于课改内容的研究, 以及对教材的钻研是备课工作有效完成的前提, 但是针对某些问题, 多数都是按照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见来设计教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又缺少了针对某些问题的集体讨论, 久而久之, 个人备课将难以脱离自己习惯的教案编写、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在集体备课当中, 又有一部分教师缺乏个人的钻研, 而集中讨论却是建立在个人钻研基础之上的, 通过个人研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 使自己心中有数, 在集中讨论中才能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提出优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缺少了个人钻研的集体备课, 则只是众多教师听取发言人在说课, 达不到集体备课的目的, 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另外, 集体备课普遍都是以本组的骨干教师发言为主, 不仅在内容上能够做到整体性的把握, 还可以让各同组成员信服。但是这方面又不利于培养新教师, 新教师本来经验就不丰富, 又缺少发言的机会, 导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三、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

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 深入钻研课程教材的基础之上, 通过骨干教师带动新教师的互助合作, 给新教师创造发言的机会, 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与此同时, 有效的小数学集体备课模式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我在下文探讨了几种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给广大数学教师进行参考。

(一) 集体备课模式之经典模块

经典模块, 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模块的备课。教师可按照数学的学科特点, 找到经典模块, 让每位教师选择模块独立进行备课工作。集体备课中, 分别负责各模块的教师讲述该模块的重点, 先由各位教师一起讨论, 给予各自的修改意见, 再由备课小组的组长将修改以后的备课稿件总结之后给教师复印分发, 最后教师按照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与修改。对于重点问题, 要做到集体讨论, 针对细节要按照各班级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来完善。

另外, 还要每月轮换经典模块, 使本年级本学科的所有教师在一学期之后对每个经典模块都能够有深入的研究,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二) 集体备课模式之案例叙事

这种集体备课模式, 可以由以前教过这些课程和当年要教此课程的教师来共同研究, 一起讨论。首先要由以前教过这些课程的教师为要教此课程的教师来说课, 其内容可以是教学的难点、重点以及要怎样准确地把握等, 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表现出的各种问题, 还可以将自己在教学当中遇到的困惑讲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只要是对教师的工作有借鉴意义的内容都可以讲述出来, 联系到教材当中的内容, 力求做到详细和具体。将要教此课程的教师在仔细研究课程以及听取往年教过此课程的教师讲述的前提下, 可以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踊跃地提出来, 和教师共同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过案例叙事这种集体备课模式, 可以使新教此课程的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学生的起点, 借鉴有益的教学成果, 在有经验的教师精准提炼出的教学经验当中,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的效率。

(三) 集体备课模式之现身说法

作为教师, 深入地研究教材, 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 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志。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 在实践的教学当中, 由于学习的主体都是小孩子, 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与成人有着一定的差距, 每个学生在知识、思考、经验、兴趣、灵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教学的过程既丰富又多变, 而且还极具复杂性, 有很多问题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事先预想不到的。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教学设计有时会相符, 有时又会出现偏差。因此, 我们在上完课以后, 回到办公室要将教学当中意想不到的一些事情以及问题, 讲给还未讲授此课的教师听, 用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现身说法, 这也是对集体备课当中涉及不到的一些问题的补充, 使还未去上课的教师能够吸取经验, 根据难以预料的问题重新整理教学设计, 进行二次备课。

现身说法这种模式, 没有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的约束, 本来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办公室都在一起, 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 可以时刻地了解各自之间教学的缺点和优点, 也便于更准确地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四) 集体备课模式之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备案模式, 是曾教过这些教材的教师将编写的教案和教后反思复印分发给新任职教师进行参考。新教师通过研究教过此教材教师编写的教案以及教后反思, 通过教案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后反思, 提前预知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这些资源在自己备课时, 针对这些问题将相应措施融入到自己的教案当中, 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更能够把握住学生思维的动态, 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思维去进行引导。

另外, 我们自己也要养成写教后反思的好习惯, 通过反思, 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并在日后的教学当中, 积极改进。与此同时, 针对一些教师的优秀教案以及教后感, 还可装订成册, 以便其他教师的参考, 使新教师能够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 进一步创新, 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子荣.浅议小学数学如何备课[J].学周刊, 2013 (13) .

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篇三

一、 做好课前功夫,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备课是一个老师上课之前的必要工作,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接着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重要解析,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传授,突出重点。再者就是要对黑板的板书内容以及课后的练习进行设计。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完整顺畅。

而课堂教学,理论上来说,就是要创建课堂教学的情境,对知识点进行巧妙的引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并且在最后对本堂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者留有悬念疑问,让学生进行课外训练。以下就来简单介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1)讲授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等。(2)发现模式:创建情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的了解,通过提出疑问和猜测,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地位。(3)自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便于以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还有掌握模式,探究模式,双体互动模式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我们的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用一种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所以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一样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所以,要通过多种模式,来实现其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仅是老师一味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必然会对这些枯燥的公式和习题产生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了给课堂充满教学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多提问,对关键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突出,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喜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当然,学生的主导作用不能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等。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智力与思维的发散必不可少。教师应该以教学大纲为纲,以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为重点,收集或编写相应的试题,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教师给学生的相应思维锻炼,达到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的培养,对立体思维,平面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给予全面发展。

三、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起网络教学,很多人觉得只有在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中使用得比较广泛,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教育也可以使用网络教学。跟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不同的是,因为小学生自觉性还不够强,所以需要一定的约束性,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通过集体联网,进行网络授课。因为目前网络教学在我们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得不多,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

而比起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却在各小学学校运用得比较频繁了,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等特点。具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正是因为其容量大,生动等特点,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都像在看电影的方式,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结束之后,大脑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此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同时在观看视频之前,老师可以对本次视频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点,在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因此,只要教师做好提点和引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四、与时俱进,坚决推进素质教育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说,我们一直在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升学考试那一座大山,并且数学考试又占了升学考试总分很大一部分分量,所以,如何能够把素质教育和考试的顺利过关相结合,成了我们老师教学的一个重大挑战。

老师就必须充分把握当前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快乐中学习,也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坚实。在当前这种素质教育和分数相结合的教育形势下,教师的合理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很多知识都是未知的,学生对新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求和好奇,但是盲目地学习,会对本来就比较繁重的小学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负担,最后搞得筋疲力尽不说,还耽误了最终的学习目的。因此,此时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在收获新的知识的同时达到了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做到素质教育和学习成绩的相得益彰。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是要逐步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小学的数学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教育形势,给学生以全面的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让理科学习不再枯燥。

4.初探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篇四

摘 要: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时间紧、压力大的困境,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厌学的不良情绪,为了让高中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高中教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寻找解决突破口,让高中生对学习数学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地树立创新和探索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育模式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纷纷意识到了自身教学方式的单一等一系列不足之处。所以不断地进行教育方式上的改革,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教育方式,由于课堂过于紧张,往往使得课堂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之中,但是,现如今,高中数学教师经过不断的教育教学探索,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教学特色但又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过去“黑板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社会下的教育环境,因为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往往关注于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所以说曾经陈旧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当今高中生所厌弃,所以许多高中数学教师紧抓学生这一心理,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比如说,数学教师在讲题的时候,可以采用自愿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该题目,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活跃高中生的大脑思维,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案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中学校都开始在课堂中配备多媒体设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好好把握住学校为教学过程所提供的这一方便,那么,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将自己所筛选好的重点内容做成PPT,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所了解,而且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此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给予解答。不仅如此,利用课件进行授课,还可以让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几何问题一目了然,利用三围坐标系展示图形的立体感,让学生明白易懂。

三、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教师留给学生课后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天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不要求多,主要求精。因为本身就有学习压力的高中生对于过多的作业往往会感到厌烦,当然,这也非常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学习,再者看来,太多的作业无法让学生把每一道题的精华部分全部吸收,往往是一知半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对一些题目进行筛选,选择几个类型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做完一道题之后,学会举一反三即可,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把做完的作业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做题的思路讲给学生听,其他学生在听完之后可以做补充,最后教师可以做一次大的总结,让学生完全把该题目弄懂。

虽然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对其过度的紧张,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日常的学习生活。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要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教导学生,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将自己放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善于去倾听和感受其他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最好采用“幽默式”的教学模式,因为欢乐可以带给学生乐趣,并由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以培养自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谈“教学案”的理论基础与编写: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2]薛春科.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加速高中课程改革:推介鹿泉一中“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1).[3]李志厚,马丽.学案式教学的知识生态学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3).(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都县高级中学)

5.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观摩 篇五

学习心得

邹友明

2010年的9月24——26日,我有幸参加了宜宾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观摩课活动,于宜宾教院现场观摩了天津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长青老师、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吴正宪老师、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现场教学课,深受启发。各位老师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对“新教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她们娴熟的教学技巧、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艺术,令我感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三位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分析时,都从以下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包括《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四、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

五、知识结构;

六、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包括课时安排、例题讲解、练习处理和其它补充。各位教师不辞辛苦,将最宝贵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她们是那样的认真钻研、细致周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众位教师的讲解,不约而同的传达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强化教材资源意识。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学习的材料。教师应着眼于课程目标,对教学材料要深入理解、有机组织,应有所取舍、有所增 1

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资源,如主题图、例题、练习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课外学习资源,如教师自己编写的复习题、巩固练习题、综合实践活动等,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审美的情趣、求知的意愿、协作的意识等。

例如:《总复习》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觉得难以把握的章节。而柏继明老师老师主讲的此一单元的教材分析,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柏继明老师制定了“关注差异,让不同学生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重视情境创设,体现一个‘趣’字;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倡导分层递进,突出一个‘练’字;重视培养学习习惯,落实一个‘养’字”的复习策略,采取了“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提高课堂复习效率;适当强化重要概念的记忆,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积累和数学知识的比较、辨析和掌握”的教学技巧,将课本上的习题划分为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并做出相应补充,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与提高,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使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也得到增强” 的教学目标。

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与学习权力,倡导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的对话与交流,即: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意志,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是全册教材,乃至于小学阶段的难点。徐长青老师就对此做出了新的诠释。

针对课本51页的例6(看图片,计算浸没在量杯中的西红柿的体积),徐长青老师认为“应该让学生经历排水法的过程”。他在提出“怎样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问题后,启发学生探索测量方法;设计一个小组实践活动,全班分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成员做好分工;课前让每个小组同学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橘子、苹果、石块、土豆等,同时教师提供一些测量的工具,如量杯、水,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学生测量出不同物体的体积后,可以在班上交流,说说测量的过程。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要在提出对策的基础上,找出优化的策略(可行、简便);要重视学生的估算。”这样,学生亲自参与策划、记录、测量,体验会更加深刻。与之对应的习题,是练习九的第12题(学生任选一个实物,用尺子或容器测出它的体积。并用这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徐长青老师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而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操作时,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如果

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中既重视了教师的启发、点拨,又突出了学生的讨论、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味盲从与谨小慎微,多了独立钻研与质疑问难,少了思维被禁锢的烦恼,多了自由创造的喜悦。

众位优秀教师已走在了课改的前列,她们将自己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宝贵经验毫不吝啬的与大家分享,为我们这些初次接触五年级课本、茫然无措的人作出了指导,指明了方向。她们正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6.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六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有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现行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要上好课,备课是保证。传统的备课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讨,教师备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变个人自备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才能,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师生的互动和在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调控,这些只有在课前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把握教材就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公式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

三、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来,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知识。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转化过渡要自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四、挖掘智力因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不应忽视的。教材中的“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由于这些题较难,学生做起来可能无从下手,有些老师对这些题要么不讲,要么教师以讲代做。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立足启发为主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要注意引导学生变换一种角度思考,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推理、交流,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认真研究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0年1月

认 识 物 体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2011年4月

第一册《认识物体》说课稿

何成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经历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符合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学生联系生活找出属于这四种图形的实物,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其特征,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以有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而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感受片面与曲面的不同。

2、在认识物体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操作发现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区别学生喜欢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认识和能够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拄和球。

难点: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并能明确图形之间的区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交流着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思想,我将结合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联想迁移,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二、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美丽的城堡)学生观察城堡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老师出示长方体积木,请学生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可能回答有6个面,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在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等。再由其他学生补充说明,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老师给出名称。(板书:长方体。)接着依次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按照同样的方式提问学生,学生可能给出这样的回答:比如正方体上有很多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一面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上面和下面都有一个圆而且两个圆一样大。球上没有角,很光滑。经过总结老师给出图形的名称。(板书:正方体,圆柱,球。)老师指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为认识物体且板书认识物体。

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字。老师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根据所指说出名称。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摸一摸和说一说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探究在比较中感知图形的特点,并且认识图形。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找朋友。

将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连一连说说理由,并且找出其它的一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说明结果后,老师用多媒体呈现答案,并且要求学生介绍找朋友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在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时犹豫,老师可以及时引导说明可以根据是否能在物体上找到长方形来区别。通过找朋友这一简单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说出生活中的物体,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数一数。

要求学生数左边图中各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长方体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2个第三层有2个第四层没有。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不管胖瘦高矮都是长方体,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图形,确认表格中的四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2再次确认没有漏数。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什么图形有几个,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加问还可以怎么分,引导按照颜色的不同分。

这一步骤要让学生在一堆图形中辨认出不同的图形及时的巩固了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排一排。

一个学生拿一个图形,8个学生拿着8个图形在教室里排队,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图形,说说是从哪边数起的,照这样数第几个是球第几个是蓝色的,第几和第几都是正方体。分清了左边,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右边数起的情况。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排一排的过程中复习左右以及第几的知识,也巩固了图形的知识。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亲身体验。

3、总结归纳。

游戏:请学生来说说一个物体的样子,让全班学生一起猜是什么物体,要求大家判断第一个学生对物体的描述有没有错误。最后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要求学生在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这一环节鼓励孩子尝试记忆物体的特征,促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11年4月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活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新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给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老师时而穿针引线,巧妙点拔,适时评价。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展。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宜四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间充分交流,又不至于因人多嘴杂而忙中生乱收获甚微。

2、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随处可见的 “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3、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011年4月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心得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通过本期的教学有的也有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011年7月

“9加几”教学设计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原理,能快速而正确地计算9加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启思1、2 7 4 8 /\ /\ /\ /\ 1 □ 1 □ □ 1 1 □

2、出示卡片:10+1 10+3 10+5 10+2 10+8 10+7 10+6 10+4 师:为什么你算的那么快呀?(10加几就是十几)

3、设疑激趣(9加几的口算卡一组)

不一定等学生算出来,快速地换卡。让学生谈谈感受,并揭示课题。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说?

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计算9加几吗?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情景导入----主题图

(1)这是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现在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师:那9+4=多少?看看谁既能算出结果,还能说出怎么想到结果的。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数数法:1、2、3……

12、13依次数。(2)接着数:从9数到13。

(3)凑十法: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再想“10+3=13”……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到的,也有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比如把外面的一个拿到里面,凑成10,外面的合成13。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师指导。

师: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师:我们把这种凑十的方法就叫做“凑十法”。小结:方法优化。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盒子里本来可以装几个,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凑成10个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重访主题图,观察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课件出示: 9 + 7 = 同桌互说“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再指名说,教师课件演示。

2、师:这道题我们是把9凑成10,再加6算出结果的。想想,你还能把7凑成10来计算这道题吗?

3、做练习纸上的第一题。(生独立完成,师选一两名学生作业展示)

4、小结;说说怎样计算9+几的? 从几中拿出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和剩下的数合成十几。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2题)先让学生说说算式怎么列,再圈出10个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加数少1。齐读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3、试试9+ □= 1□,随便报个加数,得数是多少?

4、练习纸第2题和第3题。

5、重算9加几口算卡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比如:“8+5”怎样把8凑成10?“7+6”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011年6月

《9加几》说课稿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小学整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动手操作、学会进行9加几的计算。而理解“凑十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特做了以下教具准备:红圆片、黄圆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细来说说自己对本课的教学构想。本课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出示学生喜爱的兔博士,用兔博士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9+()=10 10+5= 10+3= 3能分成()和()8能分成()和()

通过兔博士引入课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9加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谜语导入,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谜语导入,寻找信息

“同学们对于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小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打一动物”。

学生很快猜出是鹅。接着出示一幅鹅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可能会发现: 有9只白鹅,3只黄鹅。

有两只张开翅膀的,10只不张翅膀的。有4只头朝左的,8只头朝右的。……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接着让学生帮忙来解决一道数学题:白鹅和黄鹅一共有多少只?你会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9+3或3+9,并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9+3如何计算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二步: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列出9+3后,引导学生用自备的学具自己去摆、去想、去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从9接着数,10、11、12; 把圆片放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1、2、3……直到12;或2个2个地数,2、4…^ 如果有学生出现凑十法,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并请学生用投影摆圆片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规范,不够严谨,只要学生表达出凑十的想法即可。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所期望的“凑十法”也没有关系,我会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试着让学生摆弄圆片去做,若还是不行,我就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凑十法”的方法。即“先从3里面拿出1个与9凑成10,10再加2得1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理解3能分成1和2”

第三步:归纳算法,选择最优

“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小一道题,竟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题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到用 “凑十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在对比中感受数学的简捷之美。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算一算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向日葵、枫叶图,培养学生看图解加法算式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本题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练一练第一题,通过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计算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题采取游戏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第3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先让同桌互相以讲故事的形式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这些题从具体的图到算式到应用,步步提高,具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通过让学生谈论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新知,进行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上数学,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

2011年6月

《9加几》教学反思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7.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模式的构建 篇七

一、模式构建的基础———确定一个基本中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 为主体、为中 心, 这是任何阶段任何学科都无法改变的核心要素, 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一旦偏离, 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无从谈起.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教师教学引导和组织的对象.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始终难以有效落实在有效的操作策略上.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速度, 无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保障, 往往将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能力拒之课堂之外, 而是越俎代庖地扮演了学生的角色.

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相关知识时, 教师并没 有引领学生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规律, 而是直接通过自身的演示, 多媒体技术的演变直接将其存在, 特别是教材中揭示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虽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但这种知识的获取却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而是教师的直接告知, 其掌握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模式构建的支柱———切实围绕两条路径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备课制度的确立, 是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两个重要维度.课堂教学中教学首要任务不在于怎么教, 而在于教什么.而模式的构建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确定有效模式的教学内容

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教学的内容.教师在研读教材遴选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为起点, 这样选择出来的内容才是确切的, 才能契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诉求.毫无删选, 一味追随教材内容, “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形成的教学内容, 不但浪费时间, 也会严重 制约学生 学习的兴 趣.因此, 面对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到学生已经理解的不讲, 自己通过自学能够理解的不讲, 即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不讲, 如此做到“三不讲”, 从而将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着力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上, 有效模式的构建也就有了内容层面的支柱.

2.强化有效模式的备课制度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要想获取更高的教学效率, 构建属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不能是教师的个人行 为, 而应是集 体智慧的 碰撞交融 的成果.因此, 有效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发挥个人智慧的基础上, 更好地融入集体中进行集体备课.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资源的分享, 实现优势的互补, 并在解读教材、探究教法、实施评价等众多细节中精细加工, 为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模式构建的关键———强化三个关注要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强化三种不同纬度的 关注, 即“关注教材研读, 选择确切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课堂目标”“关注评价, 激发学生的后续动力”.

确切优质的教学方法源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 理解, 只有在教材内容特质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链接, 教学方法才能从中寻出.同时要关注学生彼此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课堂教学一刀切, 尤其是在农村学生之间的个性认知差异更为明显, 势必造成更多学生无法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提升.因此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 应该多设置坡度问题, 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取成长空间和渠道.

例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教师通过对教 材中内容编排, 特别是定理的揭示过程以及在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特征进行细致研究之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设置.运用现有的方格计算小正方形的面积, 并在割去、补充的方法运用下求算大正方形的面积, 从而帮助学生为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四、模式构建的核心———关照四个主要维度

农村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这样四个 维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探究主旨.

8.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模式;课堂;多维分析

课堂是实施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满足,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有效的课堂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付出代价,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构建出适合的人本化目标,并将数学知识生活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构建有效模式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构建人本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人文精神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的重要性,通过有效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而忽视了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其实不然,数学教学在彰显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强调人的本性,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真、善、美的追求放在重要的位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拓展到最完善的程度,最终培养出知识型与文化型的双重人才。

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数学与生活脱节,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去应用数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应用数学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的价值目标。

在具体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当学生感受到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对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现象能够予以解释,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在教学前,教师应抓住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善于从中寻找数学问题,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感受数学思维,并积极地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进而服务于数学教学,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与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数学能力。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主要包括:运用实物演示、带领学生做游戏、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等。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数学教学大纲,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形成一种教师在台上枯燥地讲,学生在台下无味地听,学习氛围死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效果也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多媒体具有声像合一、交互性强的优点,在教学中若能合理地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加快掌握知识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度,做到合理适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要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有效的课堂模式,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沈萌萌.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实践建构[J].亚太教育,2015(4).

[2]林德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分析[J].教师,2014(26).

作者简介:叶志坚,男,1976年7月20日出生,浙江省乐清市人,大学本科,小学高级,副校长,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及数学教学。

9.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作为热点理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它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教师安排了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二)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 提供参与机会, 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时就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笔者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适度的评价,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给予纠正,在鼓励下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因为我知道,错误的做法往往蕴涵创新的思维,错误的行为往往会孕育创新的火种。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上一篇:叙事作文:一次特殊的考试下一篇: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