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四校联考试卷(精选4篇)
1.政治四校联考试卷 篇一
广东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题试卷
广东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嫉妒/忌讳 投奔/奔波 行辈/行将就木
B.拜谒/摇曳 悱恻/绯红 窈窕/挑灯夜战
C.滥觞/国殇 睥睨/媲美 宁愿/宁缺毋滥
D.应届/应答 铁箍/沽酒 佣金/蜂拥而上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三下五除二”“打小算盘”等词语就与珠算休戚相关,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中国文化和行为准则中去。然而时过境迁,珠算被日渐冷落。前几年,珠算甚至还被清除出小学的数学课程,这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珠算的式微。因此,我们对珠算的研究和传承不能裹足不前,而应与时俱进。
A.休戚相关 B.时过境迁 C.式微 D.裹足不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们认为,高校应当编写通识类教材,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考虑采取设置研究小组为中心进行授课。
B.在英国巨石阵景区游客中心里,游客可以通过看电影来“穿越时空”,体验和探索巨石阵建造的奥秘和青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C.国内不少城市将“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但大多数城市却只是把“宜居”简单理解为“绿化”,而对此缺少人文思考。
D.昨天,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主体圈梁合龙,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进入全面设备的安装。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本诗语言的张力达到特别的高度,以至可以存在多种理解。
②诗歌要求表现心灵的理想境界,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比喻和象征。
③通过比喻和象征,诗歌语言获得更大张力,本来难以言传的心的幻想得以再现和传达。
④中国古代诗歌是运用象征和比喻的典范,如李商隐的《锦瑟》。
⑤诗人美好的想象、敏锐的情感会以象征、比喻的形式在鲜明的语言形象中具体化、生动化。
⑥它韵味悠长,可打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的心,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魅力。
A.②③⑤④①⑥ B.④①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②④⑤⑥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雅善谈论。宗族劝之仕,谓之曰:“卿清亮质直,可作郡纲纪,与府朝接,自当显至,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统悖然作色曰:“诸君待我乃至此乎!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恺①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若污隆之间,自当耦耕沮溺②,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言者大惭。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于是**振骇,云雾杳冥,俄而白鱼跳入船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充又谓曰:“昔尧亦歌,舜亦歌。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曲乎?”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其父堕江,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投水而死,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漱天,云雨响集,雷电昼冥,沙尘烟起。众人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仿佛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③,觊其来观,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选自《晋书·隐逸传·夏统》,有删改)
注:①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以元恺泛指辅佐帝王之大臣及贤人才子。②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③中国古代王公大臣出外时的仪仗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睦于兄弟,雅善谈论 雅:文雅
B.士女骈填,车服烛路 烛:照亮
C.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奋:奋力
D.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 觊:贪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幼孤贫,养亲以孝闻 B.诸君待我乃至此乎
统于是以足叩船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
C.念与屈生同污共泥 D.太尉贾充怪而问之
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崩殂而葬
7.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B.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C.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D.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夏统同族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如果可以在郡府为官,和官府权贵结交,一定会很显贵。
B.夏统认为自己处在一个世事混浊的时代,因此应该像春秋时的长沮和桀溺一样避世隐居,不能出来做官。
C.夏统应太尉贾充的要求,展示了驾船在水面自如往来的本领,此时风大浪高,云雾缭绕,观者无不惊心。
D.夏统选唱了《慕歌》《河女》《小海》三首歌曲,歌声清越激昂,这也表现了他对忠孝等高洁情操的追求。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3分)
②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4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能表现夏统“木人石心”的两个具体事件。(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余丈,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2)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志士仁人, , 。
((《论语》十则))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4) ,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需要。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首先就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清醒而深入的认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E.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15.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打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等,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请依据文意,谈谈你对这种呼吁的理解。(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l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小狐狸买手套
[日]新美南吉
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
一天早上,小狐狸刚要出洞去,突然“啊”地喊了一声,两只手捂住眼睛。狐狸妈妈先是一惊,然后笑着告诉小狐狸那是雪。小狐狸开心地跑了出去。它跑着跳着,溅起的雪粉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过了一会儿,小狐狸回到洞中,说:“妈妈,手冷,手发麻了!”狐狸妈妈一边往小狐狸两只冻得发紫的手上呵气,一边用自己暖和的手,轻轻握着小狐狸的手,说:“马上就会暖和起来。妈妈给暖暖,很快就会暖和的。”
狐狸妈妈心里想:可爱的小宝宝,要是手上生了个冻疮就可怜了。等天黑以后,去镇上给小宝宝买双合适的毛线手套吧。
夜幕降临了,狐狸母子俩从洞里走出来。小狐狸钻在妈妈的肚子下面,一边走着,一边眨着滴溜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看这,看看那。
不久,前方出现了一点亮光。小狐狸看到后,就说:“妈妈,星星掉到那儿了,是吧?”
“那不是星星。”狐狸妈妈说着,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
尽管小狐狸在妈妈的肚下催促,可狐狸妈妈回忆起以前的经历怎么也不敢往前走了。它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买手套的好办法。
“宝宝,伸出一只手来。”狐狸妈妈握住小狐狸伸出的那只手,不大工夫,那只手变成了可爱的小孩手了。小狐狸把那只手伸开,握住,又掐,又嗅。
“真奇怪啊,妈妈,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手,宝宝。去了镇上有很多人家。首先要找挂着黑色大礼帽招牌的人家,找到后,咚咚地敲敲门,然后说‘晚上好’。人就会从里面把门打开个缝,你从门缝里把这只手,哦,就是这只小孩手伸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副合适的手套。’明白了吗?可不能把另一只手伸进去啊。”狐狸妈妈耐心地教导着小狐狸。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狐狸不解地反问道。
“因为人要是知道你是狐狸的话,不但不卖给手套,还要抓住往笼子里关呢!人哪,真是可怕的东西啊!”
狐狸妈妈一再叮嘱着,把带来的两个白铜钱,塞进小狐狸的那只小孩手里。
小狐狸在映着雪光的原野上,摇摇摆摆地朝着镇上的灯光走去。
镇上,家家户户都已经关了门,只有柔和的灯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映在街道的积雪上。
小狐狸终于找到了帽子店。小狐狸按照妈妈教的,咚咚咚敲了敲门,问道:“晚上好。”里面响起咯噔咯噔的声音。然后,门嘎吱一声开了一寸左右的缝。一道灯光穿过门缝,长长地映在街道的白雪上。
小狐狸的眼睛让灯光一晃,一下子慌了起来,把不该伸进去的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双合适的手套吧。”
帽子店的人看到这只手,不由得“哎呀”了一声。他想:这是狐狸手呀,狐狸买手套一定是拿树叶来买了。于是,他说:“请先交钱。”
小狐狸握着两个白铜钱,老实地交给了帽子店的人。那人用食指弹弹,然后互相敲敲,发出叮叮好听的声音。然后从柜子里取出小孩用的毛线手套,放到小狐狸的手里。小狐狸说了声“谢谢”,离开了帽子店。它顺着来的路一边走,一边想,妈妈说人是可怕的东西,可今天的事却并没感到人有什么可怕。
当它正要从一个窗户下走过时,忽然听到人的声音。啊,这是多么慈祥,多么好听的声音呀!
“睡吧,睡吧,
躺在妈妈的怀里,
睡吧,睡吧,
枕在妈妈的胳膊上……”
小狐狸想,这声音肯定是小孩妈妈的声音。因为每当小狐狸困了想睡觉时,狐狸妈妈也是用这种慈祥的声音,摇着它睡着的。
接着,是小孩的声音:“妈妈,这么冷的晚上森林里的小狐狸冷不冷?”
又是小孩妈妈的声音:“森林里的小狐狸啊,听着狐狸妈妈的歌儿,在洞里就要睡着了。好宝宝快睡吧,看看宝宝和狐狸哪个睡得快。一定是宝宝睡得快!”
小狐狸听到这儿,忽然想起妈妈来了。它飞快地朝着妈妈等候的地方跑去。
(选自作者同名小说,有删改)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5分)
18.狐狸妈妈对小狐狸一再叮嘱,有必要吗?请联系文本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1题。
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
楼乘震
“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30多年过去,中小学校园里,诵读英语的远比捧读语文课本的多得多。就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大学汉语改成选修课。当年那辈懂得语文之用的大家们多已作古,只有徐中玉先生是难得的长寿之人,身板依然硬朗挺直,国字脸,剑眉,硬挺挺的短发,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刀刻上去的,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老人家对现在语文的衰落,只喃喃一句:“大学不能‘失语’。”
徐中玉年少时,家里困难。因为师范科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他便考取了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先得去小学当两年教师,才能接着考大学。十七八岁的徐中玉,做了两年“孩子王”,然后考上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美好的大学生活因为日军侵华,被搅得支离破碎,学业却在受难的日子里毫不松懈,一口气读到了硕士。抗战胜利后,徐中玉回到山东大学任教。由于公开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被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指为“奸匪”,密令将他解聘。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在上海学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中,徐中玉的“硬朗”是出了名的。
1955年“肃反”运动中,施蛰存先生被批斗,徐中玉仗义执言,当众为其辩护。1957年,徐中玉被划为“右派”,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老友劝他不要一味硬顶,但他却抱着宁折不弯的决心,说:“我横竖横了(上海方言,死也这样,活也这样)。”批判会上,每当有不合事实、乱戴帽子吓人的发言时,他都据理争辩,甚至反唇相讥,以致后来被定为“极右分子”。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悔改”。一次批孔大会中,他忍不住站出来称赞孔子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绝非民族罪人,结果他被当作“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又遭批斗。
他的大部分文章,无论是古代文学研究,还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都贯穿着忧患意识。凡是他觉得于国于民于党有利的话,从腐败之风到文化失落、教育困境、道德沦丧,该讲的他都讲了。在和他共事半生的钱谷融先生眼里,“中玉兄不但热心公益,勇于任事,而且敢作敢为,只要义之所在,他都挺身而出,绝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他的学生、著名文艺理论家毛时安感慨道:“倘若有什么词汇能概括先生形象特征的话,在我看来,最准确的莫过于‘风骨’二字。”
粉碎“四人帮”后,已年过六旬的徐中玉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把中文系办得红红火火。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推广《大学语文》课及教材。
1952年,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语文被取消,从此中断了20多年。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联合徐中玉发出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
1981年,《大学语文》教材问世,至今已出第十版,印数累计3000多万册。编撰教材之外,由徐中玉担任主编、会长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这些努力,奠定了数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基础。说起往事,徐先生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有人曾问徐中玉:“现在一些大学的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徐中玉回答:“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对于以上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来衡量。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绝不可忽视、削弱。”
(选自《环球人物》2013年第32期,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引用苏步青校长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20.为什么说徐中玉老人“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5分)
21.作者写徐中玉老人,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下面是它的徽标,公司通过形象的徽标可以让消费者记住公司主体和品牌文化。请写出该徽标的构成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5个字。
23.阅读下面一则报道,按要求完成题目。
“经济普查,从标哥查起。”12月24日夜,南京,在临时搭建的数米高的露天红帐内,陈光标站在一沓沓百元人民币堆出的“钱桌”旁,指着身后、左、右的三面“钱墙”说:“我就是要用这种夸张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并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红帐、红色百元大钞、黄色聚光灯,加上陈光标的浓眉、红色领带,一眼望去,就是典型的陈光标风格,依旧浓墨重彩,依旧“景”不惊人死不休。
他说,这就是陈光标的“演播室”,16吨的百元人民币用一辆东风大卡车运来后,20个人“搭建”了5个小时才完工。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全面启动。“摸清家底惠百业,经济普查靠大家;经济普查知根知底,科学发展有理有据”,陈光标说,这样的陈氏号召宣传方法,更容易引起老百姓关注,也节省了宣传经济普查的报纸版面,节约纸张也算是环保。
但无论陈光标自称的初衷如何,“标哥”式的手法拿出来,随之而至的质疑声也会不绝于耳,比如,作秀、夸张和炫富。从2010到2013年,每年陈光标都会摆出“钱墙”来撑“慈善捐款”的场面,之前是“钱堆”、“钱墙”,现在是用钱搭建出的演播室。听到作秀和夸张两个词,他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就欣然承认:自己做得“过”一点,才能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慈善的注意。而提起炫富一说,陈光标看了看手里的一沓钱表示:“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炫富,因为我的钱来得阳光。希望标哥晒钱的作用,能引领更多企业家一起晒钱,在五年一次经济普查时拿出来晒一晒,看看有没有生虫、发霉的。”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2分)
(2)根据文意,概括陈氏宣传法的特点及其好处。(4分)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奏”一词原本用在表现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在作为网络热词,更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潮涨潮落,春华秋实,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节奏;甚至一个人的成长,一个行业的发展,一种制度的演变,一个国家的进步等,也往往都有自己的节奏。
请以“自己的节奏”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广东省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题号 |
考点 |
分值 |
答案 |
说 明 |
1 |
字音识记 |
3 |
A |
jí/jì,bèn/bēn,hánɡ/xínɡ。B.yè,fěi/fēi,tiǎo;C.shānɡ,pì,nìnɡ;D.yīnɡ/yìnɡ,ɡū,yònɡ/yōnɡ。 |
2 |
词语使用 |
3 |
A |
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不合此处语境。B.时过境迁:指时间过去了,境况也随之改变了。C.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D.裹足不前:多指因有所顾虑而徘徊犹豫,不敢前行。 |
3 |
语病辨析 |
3 |
C |
A.句式杂糅,应改成“考虑以设置研究小组为中心的形式授课”或者“考虑采取设置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授课”;B.搭配不当,应改为“体验青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巨石阵建造的奥秘”;D.语序不当及成分残缺,应改为“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的建造全面进入设备的安装阶段”。 |
4 |
语言连贯 |
3 |
A |
本段选自马奔腾著《禅境与诗境》,论述诗歌通过比喻和象征达到表现纤细幽微情感这一中心。第②句提出论述的中心,③⑤解释,④①⑥举《锦瑟》诗来证明。 |
5 |
文言实词 |
3 |
B |
A.雅:非常。C.奋:举起。D.觊:希望。缘:沿着。 |
6 |
文言虚词 |
3 |
C/D |
A.以:因为,介词/用,介词。B.乃:竟然,副词/就,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C.与:和,跟,介词。D.而:就,连词,表顺承。 |
7 |
文言断句 |
3 |
A |
(略) |
8 |
内容理解 |
3 |
B |
夏统不出来做官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污隆之间”(污浊混乱与昌隆兴盛之间)的时代,而不是污浊的时代。 |
12 |
信息筛选 |
5 |
CD |
A.“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人的看法;其次“其它动物则不需要”偷换概念,原文是“其它动物则不能”。E.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 |
13 |
内容归纳 |
3 |
D |
A.因果关系不成立。B.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理论的不可行。C.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
9.【翻译与理解】(10分)
(1)①为什么要把在山林中经受艰苦困厄当作是幸福的,在钱塘江边终此一生呢?
[3分。“如何”1分,“甘”和“毕”用作动词1分,大意1分。]
②伍子胥劝谏吴王,谏言并不被采用,(最终)被杀,(尸体)被抛入钱塘江,吴国的人痛惜他的忠烈,为此创作了《小海唱》。
[4分。“见”1分,“为作”1分,“不纳用”“投海”两被动句1分,大意1分。]
(2)①族人劝夏统做官,他非常生气,并从此不与族人往来。
②洛阳的达官显贵们出游时气派非凡,但夏统却看也不看。
③贾充刻意向夏统炫耀自己依仗队伍的气派,并让衣着艳丽的妓女围绕着夏统的船,但夏统也视若无睹。
[3分。一点2分,两点3分,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夏统,字仲御,是会稽永兴人。幼年丧父,家里贫穷,侍奉母亲,因孝而著称,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很擅长说话。同族的人劝他出去做官,对他说:“您清廉、高洁、质朴、正直,可以在郡里为官,如果和官府多接近,自然就会很显贵,为什么要把在山林中经受艰苦困厄当作是幸福的,在钱塘江边终此一生呢?”夏统听了后勃然大怒,说:“你们各位竟然像这样对待我吗!假如让我处于太平盛世,我应当与元凯共评议同出入;如果遇到混浊的时代,我一定想着和屈原一样自沉江河;如果处于污浊混乱和昌隆兴盛之间,则自当像长沮和桀溺一样归隐田园,哪能在朝廷官府间使自己受辱委屈求生呢?”劝说他的人非常惭愧。夏统从此后就不再和本族的人见面。
后来夏统的母亲病重了,他就到洛阳去买药。正好碰上三月上巳这天,洛阳王公以下的人都一起出游到浮桥上,男女并驾齐驱挤满了道路,华丽的.车子、服饰照亮了大路。当时夏统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太尉贾充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人。夏统一开始并不回答。贾充又问了一遍,他才慢慢地回答说:“我是会稽人夏仲御。”贾充又问他“您在江边居住,很识水性,能撑船搏浪吧?”夏统回答说:“可以。”夏统于是操舵正橹,在江中盘旋,船头高高地飞起,调整船尾,奋力撑一下长梢,船就直往前三次。在这个时候风大浪高,云遮雾绕,一会儿功夫就有八九条白鱼跳入船仓。观看的人都感到恐惧,贾充的心里尤其觉得奇怪,就又靠近他的船和他说话,夏统的回答像回声一样。贾充想让他出来做官,夏统则低着头不说话。贾充又对他说:“过去尧也唱歌,舜也唱歌,您能唱你们当地的民歌吗?”夏统回答说:“先祖大禹寓居于会稽山,在这里接见各部落首领,教化僻远的小国,最终在这里去世并葬在此处。大禹的恩泽广泛地散布开来,圣明的教化还依旧存在,百姓感叹赞颂,于是创作了《慕歌》。又有孝女曹娥,刚刚满十四岁,他的父亲堕江而死,她仰天痛哭,在江中流悲伤地叹息,最终投江自尽,百姓们为她的孝义而哀痛,为她唱出了《河女》的歌曲。伍子胥劝谏吴王,谏言并不被采用,(最终)被杀,(尸体)被抛入钱塘江,吴国的人痛惜他的忠烈,为此创作了《小海唱》。我今天想唱这三首。”众人都说:“好!”夏统于是用脚敲着船板打拍子,引吭高歌,声音清越高昂,大风应声而起,卷起海水喷向天空,电闪雷鸣,光影交加,雷雨大作,岸上沙尘烟雾般地涌起。众人都很恐慌,阻止夏统,夏统才停止唱歌。众人都相视而言:“如果不来洛水边游玩,怎么能够见到这样的人!听他唱《慕歌》,便仿佛见大禹的容颜。听他唱《河女》,不觉涕泪横流。听他唱《小海》,可以说子胥、屈原就站在我左右啊。”贾充想炫耀自己带来的文武仪仗队,希望夏统前来观看,就下令竖起朱红大旗,高举各种仪仗,将骑兵排列成行,队伍肃然待立。不一会儿,军鼓号角响声大作,胡笳长鸣,车马涌动,在大道上纵横驰骋,又派歌伎舞女穿着艳丽的服装,点缀着耀眼的首饰,绕着夏统的船三周。夏统还是像原来一样正襟危坐,好像是什么也没有听见。贾充等散去后说:“这个吴地的小子是木头人石头心啊。”夏统回到会稽,最后竟不知去到哪里。
10.【古诗赏析】(7分)
(1)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1分)。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1分)。
[3分。]
(2)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1分)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4分。]
【参考鉴赏】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11.【名句名篇默写】(6分)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4)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6分。每空1分。任选三句作答,多答的按前三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
14.【筛选信息】(4分)
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4分。每点1分。]
15.【理解分析】(4分)
①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道德水平不尽如人意,这说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德等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②许多人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这说明只有通过礼的教育,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礼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可操作的层面,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4分。每点两分。其中恰当引用文中观点1分,结合题干中材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6.【分析综合】(4分)
①小狐狸在雪地里玩耍冻紫了手;②狐狸妈妈带小狐狸去镇上买手套;③帽子店的人知道了是小狐狸依然把手套卖给它;④小狐狸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后飞快地跑向妈妈。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鉴赏评价】(5分)
用了反复的手法。(1分)划线句子描写了小孩妈妈动听的声音,表现了小孩妈妈的慈祥和对孩子的爱;(1分)也侧面描写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深深的爱。(1分)同时为下文小狐狸忘记了要找妈妈做铺垫;(1分)让整篇童话笼罩上了一层爱与温暖的氛围。(1分)
[5分。意思对即可。]
18.【文意探究】(6分)
示例一:有必要(1分)。狐狸妈妈“以前的经历”告诉她人类是可怕的(1分),人类社会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许多缺少大爱之心的行为(1分),家长们也会教育孩子要善于保护自己,尤其在陌生人面前(1分),一再的叮嘱体现了狐狸妈妈竭力想保护小狐狸(1分),充分体现出一种最纯粹的母爱(1分)。
示例二:没必要(1分)。虽然狐狸妈妈与人类之间曾经有一些可怕的经历,但并不需要因此怀疑人类的善良和博爱(1分),小狐狸买手套时虽然伸错了手,但帽子店主人就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小狐狸(1分),说明人类的善良和大爱才是最美好的,甚至是可以跨跃族类的(1分)。人狐异类,但在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中却能相互理解与包容,给人以特殊的感动和强大的力量(1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再告诉小孩子现实是多么可怕,孩子就会害怕现实,不容易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不利于孩子认识社会,融入社会(1分)。
[6分。观点,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原因,2分;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揭示小说的深层意蕴,3分。]
19.【理解分析】(4分)
引用苏步青校长的话,是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观点来表明语文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1分),引出后文徐中玉老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力倡导(1分),印证了徐中玉老人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的正确思想(1分),吸引读者(1分)。
[4分。]
20.【分析综合】(5分)
首先,这句话是对徐中玉老人外形特征的一个总结,老人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依旧挺拔刚正,就像是一位军人。其次,老人一生成就非凡,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足以让他顶天立地。最后,老人一生历经苦难,但他不畏强权,正直敢言,充分体现也他正直坚强、不卑不亢的风骨。
[5分。写一点两分,两点4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文意探究】(6分)
①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一位有风骨,有远见卓识,对大学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②赞颂了徐中玉老人的风骨和谦逊,表达了作者对徐中玉老人的无比敬意。③针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漠视,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担忧,更呼吁人们重视母语教育。
[6分。每点两分,意思对即可。]
22.【图文转换】(6分)
示例:百度徽标由“百度”的汉字、拼音及熊掌(或“足迹”)图案构成。“百度”源自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熊掌”暗示猎人搜寻熊(或“足迹”代表搜索信息的踪迹);象征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6分。徽标的构成2分,“百度”一词的出处1分,“熊掌”或“足迹”的暗示意1分,徽标的象征义2分。超出字数3字以上扣1分。]
23.【压缩】(6分)
(1)示例一:陈光标高调晒财产助推经济大普查
示例二:陈光标16吨人民币搭“演播室”
[2分。人物及事件1分,宣传的特点(如“16吨人民币”“高调”)1分。超出字数扣1分。]
(2)特点:大量的金钱作为背景,现场浓彩重墨;言语高调自信;作秀、夸张、炫富。
好处:更易引起百姓关注;环保节约;更易达成推动普查或宣传慈善的目的。
[4分。“特点”“好处”各2分,答对1点得1分。]
2.政治四校联考试卷 篇二
C.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D.文化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8、“入乡随俗”表明了()高二年级政治学科试卷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通性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9、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10、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互联网D.教育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请把答案填涂进答题卡中。
1、关于文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山东省在其召开的全省大遗址保护协调会议上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优先规划建设包括①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②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曲阜“三孔”和邹城“三孟”等儒家文化建筑在内的“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据此回答11--13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题: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1、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文化传2、2013年全国音乐选秀节目陷入全面混战,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央视综合频道的《梦想星搭档》等节目产生了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反映“音乐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12、“儒家文化”邮票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不①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与经济相互决定 耻下问”等。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这充分说明()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B.传统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能产生深刻影响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C.孔子的思想学说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
D.儒家思想完全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自然科学知识
13、孔子提出“为政在人”,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人治观念已经沉淀到民族精神的血液,以其C.社会科学知识D.语言和文字水平
强大的惯性冲击并干扰着当前法治秩序的建构和存续:长官意志、家长制作风和父母官思想在国
4、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
家公职人员队伍中大范围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批条子、打招呼在行政管理实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
践中时有发生;特权意识浓厚以致违法乱纪更是不一而足。这说明()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传统文化往往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②传统文化是糟粕,应全面剔除③对传统文化应“推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陈出新,革故鼎新”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应因时而变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古人云:“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现代社会要求保护野生动物,做到人与自
5、你能从下列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然和谐相处。这表明传统文化()①民族传统文化②民族团结精神③文化创新能力④法制的不断健全⑤民族风俗习惯
A.内涵基本不变 B.鲜明的民族性C.具有相对稳定性 D.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5、新时明广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
6、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7项新增世界遗产。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
现了鲜明的时代持色,是新时期广东人民开创新事业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 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力量 ①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到丰富与发展
7、巨型小黄鸭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2007年创作的,它的足迹遍及荷兰、A.①④B.②④C.①③ D.③④ 美国、巴西、日本、澳洲等地。作为和平的象征,它爱环游世界,散播快乐与爱,所到之处均引
16、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来“粉丝”们的热烈追捧。2013年9月6日大黄鸭正式亮相园博园,开启首次京城之旅。这告诉
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我们()四校联考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能够()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7、日前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增收了诸如“团购”、“云计算”、“PM2.5”等新词语和其他词语3000多条,增补新义400多项,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涌现的新事物、新变化。这表明()A.文化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B.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文化创新的障碍 C.文化创新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D.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18、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 “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9、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通过调动一切视听手段,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方式,把历史的细节带进现实。节目别具一格的讲述风格深受百姓喜爱,开创了科教栏目的新样式。这体现了()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B.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创新源于人民群众的需求20、“中国式”一词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到此一游”„„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中国式”行为,我们应该()①在传播、继承、创新中华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面向世界,西化中华传统文化
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④不抛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④剔除外来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过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23、“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活动()
A.缘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B.是政府改造落后文化的表现 C.表明腐朽文化在我国已经泛滥成灾D.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24、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③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25、材料一: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材料二:雷锋精神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世界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值得我们尊重。正如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11分)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12分)
26、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材料二: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文化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5分)(2)根据材料二,请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4分)
四校联考2013—2014学第二学期《文化生活》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1)①文化作为一种
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要向雷锋学习。(4分)②文化的影响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国家号召向雷锋学习,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学雷锋的环境并激励着我们成长。(4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雷锋精神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2)①“各美其美”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分)
②“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③“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微型机和活力。(6分)
26.(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们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5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进行文化创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5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分)(2)①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辛亥革命精
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4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组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辛亥革命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5分)
3.四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篇三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高二历史备课组 修连招
1、下列《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国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 | 约3600 | 75% | 25% |
美国(1850) | 约2300 | 87% | 13% |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越小
②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未开始工业化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的解读,引导考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思路分析] 从数据的时间上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英国工业化程度最高。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农村,远远高于法美两国,说明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因此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流动和跨国公司没有关系,故排除②项.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故排除④项。
[答案]A2、有观点认为,“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力量相对薄弱 D.法德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的观点,体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学习领会巴黎公社革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巴黎公社,难度中等,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讲题视频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思路分析]“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说明巴黎公社的政权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同时它对抗的国家的力量大,所以导致革命运动的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A项错误;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法德资产阶级的没有联合镇压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近代控制奴隶贸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变迁考察欧洲殖民活动,引导考生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活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近代世界的奴隶贸易和西欧殖民活动。
[思路分析] 解析根据所学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相去甚远,故欧洲殖民与工业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排除B项;根据材料,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排除D项。
[答案]A
4.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如果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而且也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这表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的影响。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试题。
[思路分析] A项,材料虽然强调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故A项错误。B项,材料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与材料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D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5、某学者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一战的背景,体了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理解一战的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读,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传统的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仍然掌握世界霸权,但是英国霸权地位受到了德国和美国的冲击。
[必备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国关系特征来分析。
[思路分析]A.英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霸主,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德国和美国实力上升,要冲击它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希望维持现状。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C.德国当时是要冲击英国的霸权地位,所以不可能维持现状。
D.美国也是要挑战英国的霸权,也不可能维持现状。
[答案]A
6、下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投资热情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苏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考查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苏联(俄)1918—1937年的国民经济建设。
[思路分析]A项,1918—937年,苏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故A项错误;
B项,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项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7、“大国一致”原则,一方面因范围小(五大国),如能达成一致,可迅速采取措施以维护和平;另一方面,在大国意见不一致时,否决权能避免大国迎头相撞而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该原则()
A.无实质意义 B.有强权色彩
C.可操作性强 D.缺乏时效性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分析,对比一战后成立的国联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认识到联合国的作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史事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
[必备知识] 本题考查联合国六原则的相关知识。
[思路分析]结合联合国和冷战方面的知识。A选项正确,原因是:大国一致原则指的是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但是.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即“大国一致原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否决权”实质上是一种少数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利,这让少数大国能够抵制或阻止多数大国。正因为这项原则,让安理会不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美苏两国的直接战争。
B选项错误,原因是:“各国和睦相处”原则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结合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冷战中苏美两国都没有遵守过“各国和睦相处”原则。
C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不于涉他国内政”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
D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美苏冷战期间曾爆发数次军事冲突,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并不适用于美苏两国.[答案]A8、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
A.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 D.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的叙述,引导考生认识美苏冷战背景下双边关系发展的特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得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进行理解与辨识,并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具体措施。
[思路分析]A项,题干表明是在冷战期间,据史实可知冷战期间美苏没有从对抗走向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可知两国都为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做出一系列措施。故B项正确。
C项,材料未涉及小国的做法。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冷战加剧。故D项错误。
[答案]B9、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却异乎寻常地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级结构的固化 B.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C.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的变化,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变化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思路分析] 材料中的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既 “新中产阶级”在西方却异乎寻常地增加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以前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的影响完全不同。故B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不可能固化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没有关联,故排除C D项。
[答案]B10、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组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原料生产及出口国组织、全球性的经济协调组织纷纷涌现。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经济发展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前提
C.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 D.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的分析,认识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反映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思路分析]A项,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
B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政治上外交协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
C项,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后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依然是掌握资源的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D项,结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目标出现了战略性的调整。
[答案]D11、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是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APEC;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贸;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
[思路分析] 试题分析: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经济区域化集团组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的是世界性的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D项。
[答案]D12、2013年,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了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等史实的分析,引导考生认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从国际角度理解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旨在引导考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分析,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历史现象。
[关键能力]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拓展国家间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即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主导”说法绝对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13、周朝的分封制使王室的实际管辖范围扩大,形成了国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有别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因为在后者的宽松制度下国王只能算部族联盟的大首领。这表明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符合时代潮流 B.内外服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
C.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 D.分封制与宗法制配合密切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的比较,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对中国国家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本题以商朝和西周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情境导入,要求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比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作用与周朝的分封制的作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提及相较分封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较为”宽松”。同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通过控制分封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原来的附属国,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明显加强。相较之下,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故选C。
A选项,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中对地方管理制度无关。
B选项,内外服制度为建立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D选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对比,与宗法制无关,与材料不符。
【答案】C14、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此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
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 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
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 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体现了复杂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背景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排除B项;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未行分封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D项。
【答案】A1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评价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基本观点,体现了学习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思想家潘恩的观点、代议制民主优点与直接民主优点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可知潘恩强调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各有优点,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直接民主的优点,排除A项;联邦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与民主形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潘恩主要是强调国家治理的方式需要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优点相结合,并非代表某一阶层或者利益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16、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名称的变迁,体现了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考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联系,探究历史问题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背景。
[思路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
4.政治四校联考试卷 篇四
海南加州学校高三地理备课组戴文博
2014年海南省高三四校联考截止到4月9日16时30分已经全部结束,地理为所有科目考试的最后一场。纵观本次考试,从试题集体命制到考试的实施,从考试的题型、分数分配到考试的时间安排基本依照海南省高考常规进行组织。本次地理试题由海南国兴中学吉晓霞、海南师范大学附中龚振、海南嘉积中学姚汝庆、三亚一中吴飞四位老师命题,试题总体平和、符合考试常规习惯。全卷不偏、不怪,但存在部分难度较大试题,便于使试题合理形成梯度,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差距。本次考试与2013届高三四校联考地理试题相比难度有所下降,但不乏新意。需要同学们调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并判断。全卷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关注生产、生活中地理。试题集中考查了等值线、地球运动、天气系统、水循环、地质构造、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交通、选修等问题,知识覆盖度广,符合新课标地理试题的考试方向,凸显了地理试题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试卷结构完全符合海南高考,其中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主观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其中最后一道主观题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选择其一作答。选择题第一组,开篇以我国某日化公司研制成功的国内首款玉米环保洗衣液为背景材料,考察环保洗衣液的推广作用以及石家庄与上海相比作为洗衣液生产基地的优势,本题组试题难度不大,只需联系基本的环保与农业知识即可过关。本组试题情景设置趣味性强,有利于吸引学
生,增加其对于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以便于更好进入考试状态。
选择题第二组,通过设立一个新情境——比较费用(即一个区域某一生产要素对于另一区域的该要素的比值),以及某区域的比较费用表考察学生对于新名词新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并联系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试题难度中等,试题摒弃了“背多分”的考试局面,倡导知识的灵活应用。
选择题第三组,以2013年底我国提出的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胎政策为背景,与国家最新大政方针相结合,不失为本试卷中的一个亮点。试题较好的考查了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本题组第5题难度中等,第6题难度较大,对于学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
选择题第四组,以22届冬奥会在索契开幕为背景,第7题考查了索契独特的地理区位,难度较小,第8题结合地球运动考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等基础知识,难度中等。本情景在今年各大教辅材料中频繁出现,但设问角度不完全相同,防止学生以原有的思维僵化的处理问题。
选择题第五组,以某区域等级公路分布为主线,考察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和成因等知识点,难度较小。学生只要认真分析所给区域图,答案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选择题第六组,对于等值线图的考查是历年来亘古不变的高频考点,也是基本考点。本次试题以我国东南部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11题考查两点之间相对高度值的计算,学生只要认真梳理出繁杂的等高线数值,经过基本的计算即可得出答案,难度较小。12题给出四幅描述图
要求考生选出描述正确的示意图,结合侧蚀、坡度、河谷宽度、下蚀等知识点,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命题,同时选项设置有四项选两项的,有四项选三项的,还有四项全选的,更加大了本题的难度,本道题难度很大,考生失分率较高。
选择题第七组,将等压线与锋面结合的题型已经考过多年,学生应非常熟悉。本题组以两个不同时刻等压线的疏密变化情况与冷锋的移动为考点,考察基本等值线和天气系统的掌握情况。本题组难度较小,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结合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即可作答。
选择题第八组,以云南高黎贡山植物物种丰富度为背景,考察自然地域分异规律。试题角度新颖,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题组难度中等,15题只要看清图中给出的图例,对照所给出的选项一一分析排除即可。16题考察自然带山地垂直分异中热量的影响,可采用直选法直接选出答案。
选择题第九组以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图为背景重在考察褶皱、断层的形成时间顺序。17题打破了普通考查地质形成时间的一般思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本题断层切断向斜,很容易判定两者的先后顺序,但难在看出断层右侧岩块相对上升,顺地势形成河流。在断层陡坡的坡下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18题考查基本的水循环,难度中等。
选择题第十组,以三地夏至日直立竹竿影子朝向为背景考察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19题判断纬度高低属常见类型题,难度中等。20题再创情境:某开发山开发别墅海景房宣传四季可观海上日出,然而入住后被住户告上法庭,增加了地理试题的趣味性,拉近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失为又一个亮点题。
解答题第一题以茶马古道为背景,分析藏区与西南地区茶马交易的原因。本题难度较大,答案谈到“藏区人民以肉为主食,过多脂肪不易分解,饮茶能帮助分解脂肪”、“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等采分点学生基本没有想到,着实使得本题的难度增大。虽题目引子中提到“茶叶具有减肥、美容、降低血管内壁脂肪沉积的作用”但学生普遍认为这与地理无关,均未将此点写在答题卷上导致失分。本题讲地理与生活紧密结合,并含有历史的影子,创新性较强。本人认为这道解答题不太适合放在解答题第一题的位置上,应该作为选修题目前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出现更为合理,从选择题到解答题试题过渡应该平稳,第一题应该出现难度较低或适中的试题更加合理。
解答题第二题考查冬季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的原因,学生只要从两个方面——自然(气温适宜候鸟生存,水源食物充足,位置适中便于迁徙)、人为(保护动物)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提示学生重在基础。
解答题第三题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学生只要清楚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即可作答,从气候干燥、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分析即可。本题难度适中,同样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选修题中,【旅游地理】设问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原因并评价有利条件,【自然灾害与防治】考察华北地区干热风的分布特征与具体应对措施,【环境保护】以近期热点雾霾为背景,分析重庆出现雾霾的自
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道选修题难度相近,较好体现了公平性。
【政治四校联考试卷】推荐阅读:
四校联考政治试题08-25
2024年中考初三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07-29
五校联考政治试题07-03
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09-11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政治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10-05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试卷及答案07-21
联考地理试题09-22
高中期中联考综述06-28
高三地理联考试题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