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2024-10-25

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精选8篇)

1.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篇一

如何培养儿童养成好习惯

为了能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很大,许多事情只要反复训练孩子,就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皮质形成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也就形成了,否则等孩子长大了再来纠正那些不良习惯就显得困难了。首先,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是极其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和健康的大事。孩子如果能养成按合理的作息制度生活的习惯,就能够保证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有规律地轮换,有利于脑功能的正常发育。对于1岁的婴幼儿,在他们的生活安排中,吃和睡是主要的,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白天应当在上午、下午各睡约两小时,夜间睡10小时;一天应当进餐4次,每餐间隔3小时左右;活动时间3~4小时。对于2岁的孩子,白天可以只安排下午睡2个半小时左右,晚上睡10个半小时;一天安排进食三餐,每餐相隔3~4小时,再加一瓶奶;游戏和运动的内容更丰富了,活动的时间增加到4~5小时。对于3岁的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可以照旧,晚上可以少睡半小时;进食按三餐安排;游戏和活动的时间可以增加到5~6小时。

睡眠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要使孩子有足够的睡觉时间,还要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因此在培养孩子按时入睡、按时起床、睡前排尿的习惯之外,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入睡,不能让孩子养成边哄边睡、边拍边睡、边摇边睡、边咬住奶头边睡或者一定要大人陪着睡等坏习惯。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些坏习惯,不仅大人做不了其他事,而且一旦不哄、不拍、不摇、将奶头抽出、大人走开,孩子就会醒来,孩子的睡眠质量就不会高。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孩子消化好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家长在安排孩子的食谱时要让孩子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使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有利于孩子获得较全面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孩子定时、定位、定量进餐的好习惯。这样每到吃饭时间,让孩子坐到固定的位置上,孩子自然就有了良好的食欲。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饭到处跑的坏习惯。有的家长每到接近吃饭时间,发现孩子肚子饿了想吃东西,生怕饿了孩子,马上就给孩子先吃一些零食,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饭前孩子有了食欲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这只会使孩子的这一餐饭吃得更好。此外,如前所述,及时培养孩子独立吃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促进体内助消化物质的分泌,而且对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大有好处。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减少孩子患病的重要前提。从小就要注意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还要经常给孩子洗头、洗澡、剪指甲。不过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家长一开始就要细心一些,不要让孩子产生惧怕的感觉,而要让孩子有舒适的感觉,以后还乐意继续做。如果发现孩子有挖鼻孔、吸吮手指、随地大小便等不良行为发生,应当及时耐心地加以纠正。为了使孩子有一副洁白、健康的牙齿,从小就应当让孩子养成注意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孩子到了1岁多,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饭后、睡前漱口了。考虑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孩子会将漱口水吞咽下去,所以应当用凉开水或温开水给孩子漱口较为安全。孩子到了2岁左右,虽然乳牙已经出齐,但是由于受孩子动作发育的限制,要孩子学会刷牙是很困难的,只能暂时还是用漱口的办法来清理口腔卫生。一般是等孩子长到了3岁,就开始教孩子如何刷牙。一方面,要教孩子使用正确的竖刷法,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要从下往上刷,里外都要刷到,每个部位都要反复刷十次;另一方面,要求孩子坚持早晚刷牙,饭后和吃了甜食之后都要及时漱口。

2.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篇二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 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 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德育课程相对单一。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 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 立德育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明确提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 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 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完成了本文。

(三) 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 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 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 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 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 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 一) 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 常常可以看到 “高分低能, 高分低德”的现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 》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 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 其实, 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 很苍白无力的。 ”

( 二)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 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 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 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 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 使学生的修养更高、 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美好人生, 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 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 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 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 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 采用无痕教育方式, 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 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

( 一) 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 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 开阔他们的眼界, 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 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 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 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 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 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 可以悬挂名人名言, 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 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 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 远到伟人、英雄、楷模, 近到教师、家长、伙伴,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 乐于学习, 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 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 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 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 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 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 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 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 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 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润物于无声, 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 只要及时改正,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 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 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 传播好人好事, 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 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 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 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 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 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 只要有一方面突出,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 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 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 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 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 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积极与家长配合, 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 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 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 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 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 从小习惯培养入手,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3, (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 2013, (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 2009, (6)

3.课堂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案例 篇三

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范读激趣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收集资料,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情况呢?(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孩子们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和睦相处。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参观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看一看。请你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字典多拼读几次;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自主识字。)

2.学习生字、新词:坪坝、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教会学生默读课文,交流主要内容,教师顺势板书写作顺序:上学路上、上课、下课、赞美学校。)

三、理解内容,读中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欢快之情。

2.出示课文第一句:“早晨,从山坡上,……还有汉族的。”(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是采用了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板书句式,仿照句式说话。)

3.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结合图片理解“绚丽多彩”,读句子。)

4.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师:同学们会跟小鸟说什么?跟老师说些什么呢?会怎样向国旗敬礼?(想象说话。)

5.“是啊!开学了,又可以见到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又可以在美丽的学校学习新本领,是多么激动高兴事啊!”大家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现在你就是窗外的那只小鸟、蝴蝶或者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悟窗外的安静,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生比赛读好这几句话。

3.读得真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让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想象描述,品读有关句子。)

四、读中悟法,写法迁移

1.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

2.课文围绕我们的民族小学写了三个不同的场景:生机勃勃的上学场景、安静的上课场景和热闹的下课场景。民族小学的学生也很想了解我们学校的生活,请小朋友们任选一个场景,写一写告诉他们我们快乐的学习生活好吗?(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3.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五、摘录积累,背诵课文

1.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教学反思

教学在学生朗朗的背诵声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勤于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新词圈出来,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理顺课文内容;标出排比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把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既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积累起来为己所用,养成圈、点、画、批的习惯。

二、有序阅读

学习本课,学生经过了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写法迁移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初读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三、善于想象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想象那優美的意境。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读起书来有滋有味,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了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迁移运用

4.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篇四

单位:大川头学校 主持人:辛乐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仅能沟通人与外界的联系,沟通人与人的心灵,还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思维,启发人的心智。同时,阅读也能充分调动眼、耳、口、脑,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并且融情及物,陶冶情操。“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从小养成热爱书籍的好习惯。在本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阅读指导课有目的、有指向地引导孩子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兴趣。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1.分年段开展研究: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阅读。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三、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一~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探索阅读方法。内容与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在联系,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

4、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性。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

(二)研究措施

(一)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环境。

1、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建设,并定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3、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每天早中晚“三读”。

4、鼓励学生积极向新少年投稿或参与“书香满园”论坛。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在“每日值周总结”中设置了“书香心语”、“读书时间”等栏目,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通过广播展示出来。

(2)发动各班的小记者报道各班的读书新闻,举行读书新闻发布会等。

(3)将各类读书成果制成展板在学生面前登台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

(二)营造了一个书香班级环境。

1、各实验班根据课题方案和本班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细则。

2、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将图书交流。

3、利用黑板报开辟“班级书香”栏,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读书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三)营造了一个书香家庭环境。

1、用心引导家庭文化,利用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

2、通过编印相关教材、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

3、在学校举办“读书节”的时候开展了“百名家长看学校”活动,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

4、倡议开展了以“书香家庭”为特色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活动。

5、倡导“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

(四)读书活动四步骤:

1.设立了“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自由读。积极倡导学生一、三、五晨间自由地诵读经典,畅谈读书感受。

(2)课堂指导读。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可带入图书馆,也可在班里)。积极倡导学生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交流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几人“同读一本书”后的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各读各的书”后的大杂谈;内容可以是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情节等,也可以讲讲自己读书的收获。

(3)午间休闲读。倡导学生午间休闲时,自由读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最好的休闲方式。

(4)睡前放松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轻轻打开书本,慢慢品尝一番,让书香伴着孩子入眠。

2、倡导三个“共读”——爱读。(1)同伴共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同伴阅读的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可以产生良性竞争的作用。

(2)师生共读。强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每个教师都要做学生读书的指导者,各科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共读一本书。

(3)亲子共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玩读书游戏等。

3、落实课前诵读——会读。

课前五分钟由值日小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周五队日课坚持开展“谈天说地十分钟”(名言警句、妙词佳句、做广告、学推销、说影视、谈时事、聊趣闻等)。

4、组织读书活动——乐读。

组织读书活动,让师生通过活动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快乐与幸福,品尝到读书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这也是课题实验的重要环节,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开展了以下读书活动:

(1)“五个一”工程

每天花一小时读书、每天背诵一个成语(或一条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每周背诵一首诗歌。每周讲一个故事或读一篇美文给同伴或家长听、每月读一本书。

(2)“快乐读书快乐成长”读书节

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

诗王争霸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成语擂台赛、词语接龙赛、歇后语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素材积累展评、讲故事比赛、编演剧本、亲子读书会、新闻发布会、百科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我心中的好书”手抄报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及“我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征集展示活动、“我与好书交朋友”现场绘画赛、自制书签展示活动。

五、研究成果

一年来,全镇阅读指导公开课4节,参加优质课竞赛1节,在市级以上刊物中发表相关论文1篇,非正式发表论文2篇(主要是网上论文交流和教研活动交流),为我校做相关讲座2次,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推广作用。

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富于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扎实、开放的指导方法,是学生的阅读兴趣盎然,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班的孩子们参与面达到了85%以上,获奖面达到5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班的人数,而选派参加各类语文竞赛活动的学生更是80%来自我班,我班的孩子们屡获佳绩,阅读热情高涨。

六、研究反思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困惑,引起我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对推进课外阅读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处理还不够明确,缺乏指导性。

2、学生的阅读方法单一,自主阅读能力较差。

3、要让学生会读、爱读,这还需要长期坚持。

4、农村小学教师课程负担本来就较重,很多教师都是包班上课,完成课题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转变观念,真正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确》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教会孩子们正确地阅读方法。利用好早读、上课读的时间,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书籍。利用班会、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班级设置“图书角”,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创设环境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篇五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六

那么, 当前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笔者对100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这100名学生中, 真正在课外阅读的只有20人;有32名学生在课外根本没有阅读;偶尔阅读的学生有39人;另外9名学生只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这种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怎样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从自身11年的从教经历来看, 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绝不能“一日曝之, 十日寒之”。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引导学生以欣赏的心态去阅读

阅读是一种认识过程,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没有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去阅读, 或者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阅读, 有时只能破坏学生对作品美的享受。欣赏性阅读是阅读的心理走向成熟的表现, 它应该是阅读者主动而积极的理性活动, 在大量纯粹应试的阅读练习面前, 阅读只能是被动的完成, 由于有着较强的功利目的, 因而在文本的心理追求上, 也只是“知其然”、或是“知其所以然”即可, 在这样的心态驶使下的阅读, 虽然可以做到掌握情节梗概、人物特征、主旨思想等, 但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就很困难。而欣赏阅读最重要的支撑力, 就是在心理上构建一个自主阅读观, 不单单把阅读看做获得分数的手段, 更要把阅读看做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 进而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把被动的应试阅读转为主动的欣赏阅读。

有了欣赏的心态,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阅读, 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去品尝作品的“原汁原味”, 领悟作品深远的意境、博大的思想精髓。因为阅读的文本仅是一个文本, 作品内在的东西要读者去悟。这就好比茶, 需要细细地去品, 而不能像解渴似地喝水, 一饮而下。再者阅读是第二次创造的过程, 这需要读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 调动生活的积累、阅读储备, 才能“还原”原作, 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境界, 去欣赏睿智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文化相遇, 从而在精神上得到美妙的熏陶、提升。所以, 欣赏的心态不可或缺, 有了它才有情感上的投入, 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事实上, 学生在积极的阅读过程中, 总是能通过联想活动, 把头脑中已有的认识和态度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信息进行沟通, 由此形成新的意象, 进而升华哲理、意趣, 使之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品位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件艺术品, 学生去欣赏它, 其最朴素、最经济的途径自然是阅读, 这就好比优美的音乐要诉诸耳朵, 美味佳肴需要去品尝一样。

然而, 带着食欲去“欣赏”静物画中的水果, 只会徒然滋长利己的占有欲, 而不可能获得美感。阅读欣赏, 要有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 要能自觉不自觉地摆脱日常意识状态, 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 有宁静的适宜于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杜甫在《望岳》诗中写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荡胸”“决眦”这种安宁坦荡、专注的精神状态正是阅读欣赏所必需的。

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阅读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读, 不必像做阅读理解题那样,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读。那么, 可以不带着问题读书吗?当然可以!笔者觉得欣赏的“起始阶段”, 就是“无问题”阶段。这个阶段感知文本的阅读, 就是一种自由式的、放松的阅读, 它没有任何外在的线“牵”着读者, 也没有任何无形的框框拘囿着读者, 它有的只是文本本身的魅力: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 或是朴素、瑰丽的语言, 抑或是独具匠心的构思。沉浸其中, 心灵之舟会“从流漂荡”而“任意东西”。读书就是读书, 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 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 不必有任何的负担, 这种阅读的过程, 就是和文本接触的过程, 走进生活, 形成表象。这种单方面的“介入”, 就形成第一印象。大概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 初读一篇作品, 即便要求投入感情地朗读, 也未必做得好, 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 因为我们还未认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 又如何去表情达意呢?同样, 即便我们带着某个问题去读, 思想上一直处于一种“追寻”状态——追寻问题的答案, 如此又能欣赏什么呢?

不过, 如果止于上述认识, 把阅读看成无意识的浏览, 那阅读欣赏的层面还是肤浅的。不带着问题去阅读, 可以, 但学生必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作品的“灵魂”交流碰撞的过程。阅读要 “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深入文本而又不陷于文本, 从而使学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进而用自己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 提出见解和分析。因为读者欣赏的过程不一定与作者创作的心理过程相对应, 欣赏者获得美感, 不一定是重演作者的感受和体验。聪明的作者懂得怎样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聪明的欣赏者也不必去苦苦猜测作者的意图、用心, 而要让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相对自由地向前发展, 他完全可以从欣赏的对象中发现作者不觉发现的东西, 对作品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诠释, 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学生阅读当追求这一点并形成一种习惯。

7.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篇七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德育课程相对单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文。

(三)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一)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采用无痕教育方式,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眼界,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可以悬挂名人名言,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远到伟人、英雄、楷模,近到教师、家长、伙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乐于学习,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润物于无声,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传播好人好事,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只要有一方面突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与家长配合,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小习惯培养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2011,(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2013,(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09,(6)

[5]戴雅娟,蒋晓.挖掘新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因子,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3(2)

8.谈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篇八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打开通往知识之门的钥匙,是满足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工具,也是家长送给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今天我就家长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必要性、方法和途径和大家一起探讨,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家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实现自我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其中,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读书是唯一没有杂质的享受,比其他任何兴趣都给人以更持久的欢乐”。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并强化孩子的读书习惯,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同情心,词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习上表现突出。这就启发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得好,“唯有读书才是最可靠的,它一直属于我们,即使在年老或孤独的时候,书籍都可以伴随我们。”

(1)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静心

有的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我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还在家长。我通过两条途径来培养孩子的静心:一是练钢琴,二是让她看书。现在看来,受益匪浅,特别是每次作业,都会认真对待,而不像有的小朋友,每次作业字迹潦草,好像总有人在后面赶他似的。

(2)看书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阅读仅仅与语文有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提倡“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为一切知识和技能都是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以我教书的经验,我们数学里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找出一些数据内在的关系;初中的社会,现在都是开卷考,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分析能力;而英语的语感要以中文的语言能力为基础,一切都源于语文能力。如果从小孩子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面对将来的考试和学业,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渡过,进一步在社会上脱颖而 1

出。所以我们要求孩子多阅读,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孩子不断地阅读,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是没有捷径的。

(3)为口头表达、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求学生表达要精确、到位,语言要上档次、有品位。这些语言来自哪里?靠平时的积累。你别看平时他们好像随便东翻翻,西看看,但总有一些会在脑子里留下痕迹,在他需要的时候会自己跃出来。

还有的学生经常听到作文就叫苦连天,说我们一天到晚做的是同样的事情,走的是同样的路,哪来那么多新鲜事儿来写?有的抱怨家长不带他们出去玩,以致他们没有话题……其实,我认为这些孩子或多或少有点“感情贫乏症”。作文的素材其实多得很,“一切景皆寓情”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发生在你周围的点点滴滴,在于你是否是个有心人。比如:你看到有人在闯红灯,你可以写下你的思考;楼下的爷爷奶奶跟你打了一下招呼,你可以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凡此种种生活细节,都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我们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察力、感悟力呢?

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去买各种各样的作文选,我个人认为这是“急功近利”型的,长此以往,你的孩子的文章永远不会有新意,只会跟着别人走。所以我提议,家长应指导孩子多看文学作品,如世界名著,名家名篇。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你想,《作文选》是孩子写的,高尚的文学作品是大师们写的,你更愿意你的孩子与谁交朋友?孩子们阅读多了,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思考,或者找到一些感情上的共鸣,学会去体会、去感受,这样一来,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新品质就培养起来了,写文章也不会那么头疼了。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家长以身作则,作好榜样。

言教不如身教。家长要爱读书,善读书。家长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孩子是不无裨益的。我想,如果家长在看电视,却拼命叫孩子读书,孩子只会觉得你在娱乐,而要他去做苦差。家长要善于在家庭之中创造读书条件,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读书。

(2)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现在回忆养育女儿时的点点滴滴,最值得欣慰的是我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几乎每天坚持给她讲故事,但最令我遗憾的也是讲故事,因为我也很喜欢偷懒,有时为了让她少问几个为什么,故意把一些难一点的词语换成简单的,或者把我认为她不能理解的事情跳掉,图个省事。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他们。我女儿一年级开始自己看那种带拼音的、一面只有几行字的书,到现在那种一本本厚厚的小说,我问她:“你能看懂吗?”她说能,想想也是,如果看不懂,她干嘛还看!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想平时多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一起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记得上次看《读者》,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卖米》,讲的是一个小女孩陪妈妈卖米的一个过程,我看了后很感动,就把她推荐给了我女儿,当时她说:“呀,这么长!”我就告诉她,你看看吧,妈妈小时候其实也是这样艰苦地过来的。她一听,原来,这也是妈妈那个时代的生活,特来劲,马上就看完了,还问了好几个问题呢。还有一次,也是《读者》上的,叫《头朝下的逃生者》,我也推荐给了她,我说,“你好好体会一下吧,你不是经常担心妈妈不爱你吗?其实,每个母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这种感情甚至在他们还没出生前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不信,你看。”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来了。所以说,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看书只看情节,这种方法对吗?我想,你们不用担心,你想我们大人看书,也不同样看重情节吗?更何况小孩子!你可以鼓励孩子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这样,很多的好词、好句就也很自然地记住了。

(3)家长要科学选书和购书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的家长为了贪图方便,把孩子往书城一放了事,我觉得这种做法欠妥当。第一,那里光线不好,会影响视力;第二,那里书太多,他们往往无从着手,结果像小猴子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第三,并非所有书都是好书,有的像漫画一样的小册子,里面有很多

暴力的甚至色情的内容,小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看了以后可能会去模仿,所以这类书绝不能让孩子上手。

所以我认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家长为孩子挑书,或者陪同孩子去书店,然后让他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籍,父母做好最后的把关工作,这样,孩子会觉得你特尊重他,同时,因为这书是他自己挑来的,也就避免了将它束之高阁的情况。当然,你也可以向你的同事借,或者让小朋友们自己交换着阅读,这些,都是很好的获得书籍的途径。

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所以,家长要选经典书。经典书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书,是人类知识中的精华。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只要是其中的故事,孩子都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百听不厌,百看不厌。选经典书时在选版本上要选少年版,更适合孩子读,还要考虑出版社、译著还要考虑到译者等因素,有时候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翻译过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很多的译者本身就是一些很有名望的作家,像:钱钟书、任溶溶、梅子涵等。还有购书时一定要注意买正版书,盗版书错别字多,质量不高,对孩子影响不好。

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犹太民族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里常处优势,为什么?14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为世界之最。在犹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蜜和充满诱惑力的,值得细细回味、咀嚼。

上一篇:学生评语:幼儿园大班综合评语下一篇:社保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