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2024-09-06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精选11篇)

1.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一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论文

[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章从语用与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语用因素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语用原则

一、前言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着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着名语用学家Sperber & Wilson (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2.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二

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差异,语用失误

广告属于语言的一种, 而语言是深深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的, 语言的研究也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 ( Malinowski, 1923 ) 要理解语言, 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而翻译更是要求对语言的充分理解, 因此我们在广告翻译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是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 语言迁移与跨文化语用失误密切相关。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的语言规则, 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 ( Selinker, 1972) 。这是母语潜在的影响学习者认识目的与方式的结果。在广告翻译中, 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的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 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告翻译中常见的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的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

比如说对于一则公益广告的翻译“Thieves love crowds; Watch your wallet, bag, camera…”, 如果我们直接套用其表达方式译为“小偷喜欢拥挤的人群, 注意你的钱包, 手提包, 照相机……”, 就会使汉语读者感觉有些古怪, 不对胃口。因为英语中是以提醒顾客从自身保护入手, 而汉语习惯于从注意可疑人员方面入手, 所以可以简单译为“谨防小偷”。另外, 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则黄金首饰店广告:“OK!本店的黄金确实OK!”不巧的是, 黄金的成色即以多少k来衡量的。如9999金就是24k, k值越少, 成色越差。因此该例中的Ok就是零k了, 谁还要呢?

(2) 混淆相同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的不同语用意义。

有些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同的语言意义, 但在两种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却是不同的。有一种补钙产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 在翻译的时候该广告把“老年人”翻译成“old people”, 这种广告放到西方市场上, 产品的销路肯定欠佳。因为虽然old和senior这两个词都可表示人的年纪老, 具有相同的语言意义, 但senior不仅指年龄大, 也可能指在社会地位、阅历、知识层等方面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相反, old给人的感觉是老态龙钟, 没用的、死脑筋、观念旧的人, 所以西方的老年人很忌讳被别人叫做old, 他们希望被称为senior citizen。

2 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形成的。就广告翻译而言, 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禁忌语的不恰当使用, 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同等都可能会造成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

2.1 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一致, 导致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 必然也会影响到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面对国外顾客的英语广告一定要迎合目的语国家顾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不能照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首先, 对自我认识的不同。西方人从小就接受“individualism”的观念, 推崇个人主义, 强调个性化, 以自我为中心。相反汉语文化强调群体观念, 注重集体利益, 追求大同思想。在汉语广告中, 我们经常听到“老少皆宜”,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用了都说好”诸如此类的广告语, 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广告的出发点是所有的消费者, 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广告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广告往往是针对消费者个体, 许多产品都特别强调其多样性以供不同的消费人群选择, 所以“especially for you”是西方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字眼。因此, 在广告翻译时, 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 适当的给予调整。

其次, 欧美国家人们讲究实用精神, 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重事实, 重创新;而中国人善于强调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崇尚自上而下的权威, 崇尚传统, 广告中经常会出现“荣获称号”, “……认证”, “中华老字号”之类的字样, 这样的广告对于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很有吸引力。而西方人对于这样的广告会不以为然, 相对于官方, 他们更相信自我的判断, 而相对于传统, 他们也更注重创新的东西。在汉语广告的翻译过程中, 如果将这种观念照搬到英文广告中, 很难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

2.2 忌语的不恰当使用

译者应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喜好和禁忌, 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应让翻译的广告去适应受众的文化。每一个国家, 民族都存在种种这样那样的忌讳和民族风俗, 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 否则就会影响到我们翻译的广告的功效。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但在许多国家被视为恶魔与灾难的化身;大象在欧美国家是呆头呆脑, 大而无用的象征。中国人喜欢喜鹊, 认为喜鹊是报喜鸟, 代表了吉祥, 幸运, 爱情。中国古代更是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 因而许多婚庆公司喜欢命名为“花喜鹊”, 而殊不知在英语中, 喜鹊是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厌烦的人。在苏格兰, 人们甚至认为喜鹊上门预示着死亡。所以在翻译含有这些动物名称的商标广告时, 一定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禁忌。

2.3 联想意义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 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 这正是许多广告翻译中忽略的一点。如我国古代喜欢把美人形容成“玉”, 一些化妆品广告因此喜欢使用“美如玉”“还您玉颜”这种说法, 如果直译为“sweet as a jade”肯定会影响产品的销路, 因为“jade”在英文中代表过时的趣味, 庸俗轻佻的女子, 而英语里习惯以百合和玫瑰形容女子的花容月貌, 应译为“sweet as a lily or a rose”。所以在广告翻译过程中, 应尊重民族心理, 把握广告词语的联想意义。

2.4 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同

日本丰田汽车的知名度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 其广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其对华广告也是出手不凡:“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极其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而在与美国做交易的时候, 该广告又改成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并非每辆车都生而平等) , 很巧妙地套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第一句“No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 以此引喻丰田汽车比别的车质量要好。这种针对不同的国情不同构思的广告无疑会给产品带来巨大的效益。

3 结束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广告作为一种面对大众的重要宣传手段, 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用语和社会文化, 其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 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广告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准确敏锐的理解、表达语言;又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 对于中西方博大精深, 涵盖古今的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 从而尽可能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 译出广告的内涵和韵味, 真正实现广告的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 B.The Problems of Meaningin Pri mitive Language in Supplement to Ogden C.K.and Richard I.A.[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2]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商务英语的语用等效翻译研究 篇三

【关键词】语用等效 英语商务 翻译 应对方式

现今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集群,经济已经飞速发展起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已经大致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产营销路线。就长江中下游地区2015年间发布的‘外贸经商情况概述中可以知道:2015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实现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市场产业值已经高达210亿美元,同比往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而光是对美贸易出口额已经在4.8亿美元左右,增幅度高达31.21%。

一、研究依据和理论背景

1.研究依据和方法。本文认真筛选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范围内的20家对外贸易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了解这些企业内从事商务英语行业,及符合翻译人员要求的从业者和销售人员的资料。并通过对十来名口译工作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详细的调查分析内容包含了商务英语的文案翻译,合同翻译注释,翻译工作者的资质技能,对译后文案的审阅和校对,甚至是相关品牌资料的明细注释,不同翻译内容难易点的解答,口头翻译人员和陪同口译人员目前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上遭遇的难题困境等。

有鉴于此,该文章通过有机的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务英语翻译实际市场走向,切合该行业的工作指标和发展路线,通过对翻译人员在翻译,词汇量,应对能力,语序功底,对文段,情景等的掌握度,各种文化信息交流和补漏的状况面逐渐分析开来,借以更好的促进商务英语翻译的反馈和解决。

2.国内外理论研究背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半叶左右,国外就有哲学理论专家提出了关于语用学思路的概念,随之而来,英国当地几位语言分析学家协同美国一位哲学家先后经过自身理解编写了相关书籍,以补充完善该概念的完整性,并从而促成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通常而言,我们从语用学可以了解到,语言的意义不单纯旨在语句本身的表象上,其可以经由交流人员本身在特定背景参照,特定情况下呈现出来的社交表现意图,并赋予该语句以深刻或者其他的含义。

二、商务英语等效原则的运用

有别于旧式文学文本的翻译注释,英语翻译的文本较之其有着很大的不同,英语翻译更加着重于翻译功底和实用性、目的性。至于英文翻译中商务信函及合同的翻译问题,翻译人员需要尽最大可能的贴合原著的意思,既是要最直观的传递出信息的核心意义,同时,英文翻译中对相关品牌翻译又需要到一些附加的市场流通理念,对于其运营的理念及背景都需要有一定的掌握。这篇文章很好的将商务英语合同及商标翻译进行了真实的分析探究。

1.合同和商务信函类的语用等效探究:信息的转换,语境解码,语效等同。

(1)翻译人员先要将原文通读并知晓其信息要传递的目的所在。举例来说:假设某公司的业务工作者的信函文本:‘We were in pressed by the selection of your products that were displayed on Web.用中文直接翻译就会得出:‘我们对你们挂在网页上的商品有着很深的印象。而按照国外翻译家及理论工作者莫娜贝克在其著作中提到的,进行翻译工作时,不光要依据词汇表面的意思,还需要深层剖析句子内在的含义,对语法语境的掌握也尤为重要。既要保证语句的通顺,又要统灌全文。

(2)翻译人员其次要进行的是对原文排班和深入剖析文本潜藏的含义,对语境和相关过程进行描述。通常来说,要详细阐述的话,语境的涵盖范畴相当宽泛,其既要含有交际的背景依据(诸如时间地点),对话的性质,参与交流彼此间的各种价值观思想的联系,也要对不同情绪状态经验进行划分。由于复杂的情感表达有些时候无法通过简单的翻译文字上传递出来,所以就需要到翻译人员在进行译文时倾注更多的心思,借鉴相关例子来分析完成。

(3)翻译人员翻译完成原文资料及进行语境转化后,还要对翻译好的文本进行‘语效转化工作。

2.对品牌名称的翻译类语用等效的探索:优先语效,对等功能,原文兼顾。美国有著名语言学、翻译学家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概念,也就是‘功能的对等。就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常见的品牌商标翻译来说,由于文本和相关条例上字数较少,且信息高度集中,并且语效等同上有着很高的难度,使用语用学的相关论调,对这类型文本的翻译工作旨在完成其母语情景下品牌又甚至是广告标语的语境传递的宣传概念,换言之就是之前提到的表达型与诱导性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的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务英语在合同,信函,商标品牌乃至陪同口译方面的工作还亟需完善,有待提升整体行业实力。通过文章的描述可以看出,等效理论在商务英语中的使用效果非常显著,本文经过详细探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以期在今后相同的学术研究中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雄.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商务英语语用翻译的等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4.文化语境与英汉商标语用翻译 篇四

文化语境与英汉商标语用翻译

商标的语用意义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翻译的准确性在于把握其语用意义.文章主要从语用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语境下商标语用意义的异同及其对语用等效翻译的影响.

作 者:党兰玲 DANG Lan-ling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08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7(2)分类号:H315.9关键词:文化语境 商标 语用意义 语用等效

5.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 篇五

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

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因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就为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习语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习语语用翻译的研究可以从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角度出发,充分尊重语用翻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达到中英习语翻译的等效.

作 者:马丽丽 张宏瑜 MA Li-li ZHANG Hong-yu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6(1) 分类号:H313 关键词:习语   语用等效   文化差异   翻译  

6.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六

略谈《水浒传》中自我称谓语的语用翻译

本文以<水浒传>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借助语用翻译的.理论,对其中的自我称谓语的翻译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在翻译自我称谓语的时候要在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别.

作 者:马轶男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8(2)分类号:H059关键词:自我称谓语 《水浒传》 语用翻译

7.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七

1 英语语用移情理论的相关概述

所谓的语用语言移情的含义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可以的运用一些方式来对听话人去具体的表达和显露出其具体的想法意图, 同时听话人又可十分准确的理解其中的意思[2]。例如, 有两位同时去参加宴会的客人, 而他们恰巧坐在了相邻的位置上, 将这两位客人暂且的用A和B来表示, 而在交流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将尊重和礼貌显现出来, 就有这样一句话:

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m placed next to you.假设这是A对B说的话。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是一种移情说法, A从这句话中要表达的就是其认为坐在B的旁边十分荣幸, 话语中有对于B的抬举的意思, 假如说这时候A不用这种说法, 而是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re placed next to me”, 这句话的语气我们同样可以理解, A的意思就是说你坐在我身边是你的荣幸, 这时候就会让B感觉A这个人趾高气扬, 用中国人的话说就不像是善类。而同样的一句话, 给人的感觉和效果却是恰恰不同的。再例如, 当朋友邀请自己去参加聚会的时候, 假如自己想要去参加或者说十分乐意去参加, 而再回应的同时从对方角度来回答, 例如在选择come和go之时, 就应该使用come, 如例 (69) , 如果不用移情说法, 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说话, 选用go进行回答“I’ll he delighted to go.”即使不在主人家里举行便宴, 这也不恰当[3]。

2 英汉翻译中译者的语用移情

孙致礼先生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解决策略包括“融化”与“活现”两种, 在对待文化翻译中的归化问题主要采用的是这两种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 将原文中的文化形象采用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对其进行替代, 结果便会相应地将原文的文化意象有所改变;将源语文化形象用以目的语的形象进行替代主要原因在于使译文能够适应目的语读者, 从而使其接受顺应的译语文化, 这一翻译过程便可称之为归化。这种翻译策略各有利弊, 不利在于如英国学者Hawks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 将“阿弥陀佛”翻译成“God bless my sol”。弊端在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中国佛教文化, 这种翻译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西方普通读者错认为中国也同样信奉上帝, 这种翻译方法属于以假象以及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而利处在于, 在英文译汉语的过程中, 译者会移情于汉语文化的读者, 因此,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将原文语言中所包含与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以及文化用地道汉语后者英语表达出来。

3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问题

归化翻译的含义就是根据具体的地区来进行语言翻译, 从而让翻译出来的文章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的读者, 奈达是其中的倡导者, 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他提倡“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他后来又用“功能对等”) , 如语义对等 (Semantic Equivalence) , 语言对等 (Linguistic Equivalence) 和文体对等 (Stylistic Equivalence) 等, 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 (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 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比如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若要求文字对应, 应该译成“你的猜测和我的一样好”, 但这根本不是原本意思;若求功能对等, 可以译成“我和你一样不知道”。译文要达到“动态对等”, 也就是说一文的表达形式以及具体的文化也都要纳入当地的语言文化规范[4]。例如奈达对于中国成语“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可以译为“Homer sometimes nods”, 而英语成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可以译为“对牛弹琴”。具体地说, 归化的翻译根本上就是在语法、词汇等方面上,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要求最大程度的保留本身作品的内容, 在译文中用最贴切同时自然的对等语来表达, 达到一个等效作用[5]。

4 英语主用移情理论下英汉翻译中归化问题的策略

英汉翻译中所提到的归化就是让作者能够尽可能地靠近读者,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主要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从而使得外语文本能够尽可能地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 主要强调的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作者中心思想, 在翻译的过程中, 当出现文化差异而导致当原文与译文不能通达的情况时, 译者就应该采用译语文化来替代原语文化的翻译方式, 并且将其变成大部分读者所熟悉的译语文化。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在翻译上经常被翻译成“爱屋及乌”。这种翻译处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译文的畅达[6]。

对于赞成归化翻译的翻译者来说, 对于其所翻译的作品主要目的自傲与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从而能够让读者更加简单地接受及理解其作品。所以, 单单是基本词汇内容上的对等是不够的, 其最终目的是更深层次的将原文本身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思想达到对等。因此, 如果用异化翻译法译出的短语或句子不能被译语读者理解或接受的话, 就只能采用归化翻译法来译。英语中的许多短语、习语可用归化法译成我们所熟悉的表达。例如:Talk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曹操, 曹操到) , 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班门弄斧) 等。汉语以及英语中均包括很多的谚语及俗语, 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心意义, 但喻体形象却完全不同。面对此种情况时, 译者可以用归化翻译法来改变喻体形象, 从而能够确保在目的语中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如:笑掉大牙 (to laugh off one, s head) 等[8]。

归化翻译有效减少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但凡事都会过犹不及, 翻译时应违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过度的归化会导致译文中出现大量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译语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 这种方式难免会对原文异国情调造成一定破坏,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比如“as wise as Solomon”翻译成“智如诸葛亮”, 尽管两种表达方式均是用来形容智慧过人, 但Solomon和诸葛亮两者具有各自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把Solomon翻译成诸葛亮, 虽然表达出了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但却将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造成破坏, 甚至读者可能根本不认识Solomon。

5 结束语

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具体在译文过程中到底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方式, 要根据具体的源语文本、作者意图、翻译目的及读者要求, 来具体决定语用哪种方式, 来更好地表达出其要求同时更好地达到一个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瑾, 华先发.论沙博理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形成的主体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54-158.

[2]车雪.归化与异化:二语习得中的政治张力[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6) :54-56.

[3]赵德全.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 :99-100.

[4]李成华, 孙慧明, 张庆祥.从源语、译者、读者的关系看中医翻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 :223-225.

[5]梁海波.偏见理论下对鲁迅文学翻译策略转变的解读[J].语文建设, 2014 (8) :70-71.

[6]张云勤.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片名的异化翻译趋向[J].外国语文, 2014 (1) :123-126.

[7]陈文杰.《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电影文学, 2014 (6) :150-151.

8.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式菜名翻译 语用学 跨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所经营的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中式餐饮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现在中式菜名的翻译很不规范,同一菜名存在多种翻译方法,这给中国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与世界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因此,对中式菜名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所以称为跨文化言语交际。”Yule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Leech(1983)在对普通语用学下定义时,作了语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的区别。现在给跨文化语用学下定义时也采用这一区别。不同的人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何自然赞同Baker,M(1992)等人的观点,把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对比语用研究;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总之,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语言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David 1991)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发展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对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应用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界已被普遍认可。本文讨论的语用翻译策略主要是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在了解了源语言和接受语文化的基础上,译者的任务就是跨文化翻译。译者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好中西文化差异,遵循受众的社会文化习惯(Toury,2001)。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时,尤其要体现中国特色这一文化概念。餐饮文化是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要生动形象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绝非易事,既要从语义文化层面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又要从语用文化层面准确地把握原文和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贾玉新,1997)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此类中国特色文化词汇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所指不同或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理解而引起誤解。引起这种误解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同一词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范围不同,另一种是不同文化对同一词或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倾向。Levinson,S.C.(1983)认为,要使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既有效度又有信度,首先要考虑跨文化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某一语用现象在两种文化中有多大的可比性。

中国特色餐饮词汇的菜名不止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还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翻译菜名不仅是翻译语言,也是传递文化。作为翻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

二、中式餐饮菜名的特点

中式菜做法讲究,命名也很有特色。或以原材料和烹饪方法命名;或以菜的色形味命名,或以中国人喜闻乐见、象征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的动植物命名,或以地名人名命名,或以历史典故命名。(王学泰,2010)

作为饮食文化的餐饮菜名,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生活观念、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其最终目的还是吸引顾客,招揽生意。本文列入分析范围的是来自突出中国特色的中式菜名,这些菜名英译本的主要读者是外国人,外国人到中餐馆吃饭首先关心吃的是什么,即原料;味道怎么样,即口感;其次关心这道菜的做法(刀工和烹调方法);最后才关心菜名的寓意和包含的文化。(张全,2010)

三、跨文化语用学对中式餐饮菜名翻译原则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中式餐饮菜名翻译作为跨文化文本应采用意译法,有的学者却认为应准确反映原文,传递原始信息。由于菜名的英译文本读者是带目的性阅读的点餐者,意译更有助于反映菜单内容并引起顾客的注意,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式餐饮菜名的英译,应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一)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菜名的翻译原则

翻译菜谱,要求真务实地译出菜的核心内容,让进餐者知道吃的是什么,以满足受众基本的信息需求。例如“牛肉豆腐”,英译为“beef with bean curd”。此时,作为强调菜肴原料的菜单文本,忠实地译出原文风格是翻译突出主题的关键,意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语义。再如“葱油鸡”译作“chicken in scallion oil”,“芥末鸭掌”译作“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从这两道菜的菜名中,点餐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其主配料的成分,表明菜色的食材和原料,进食者也可以吃得放心。

(二)以烹饪方法为主的菜名的翻译原则

以烹饪方法为主的中式菜名命名也是一种直接命名的方法,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构成和特色。这类中餐菜名展示的是菜肴所用的原料,涉及刀工和烹调方法,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同原料为主的菜名翻译原则一样,外国友人在理解方面也不会有困难。比如“京酱肉丝”翻译成“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Bean Paste”,“糖醋排骨”翻译成“Spare Ribs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原料在菜肴英译命名中有所体现,但同时也包含着烹饪方法,该译文忠实于原文,保留了源语的语义,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烹饪方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炒猪腰片”译为“Fried Sliced Pig’s Kidney”,“青椒肉片”译为“Fried Sliced Pork and Green Chilli”,“红烧牛尾”译为“Stewed Ox Tail with Brown Sauce”等等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调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便实现了翻译文本的目的。

(三)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菜名的翻译方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外国顾客,突出菜肴的形状或口感,有助于增加与顾客的互动。例如“芝麻酥鸡”译为“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水煮嫩鱼”译为“tender stewed fish”,“茄汁鱼片”译为“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黄酒脆皮虾仁”译为“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这类突出口感形状的译法,可以增强菜肴的吸引力,同时也到达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目的。(刘宓庆,1999)

(四)体现菜肴出处的菜名的翻译

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例如“北京烤鸭”译成“Beijing Roast Duck”,“川式酸辣汤”译成“Sichuanese Sour and Hot Soup”,“潮州卤水鹅”译成“Chaozhou Style Braised Goose”,这类翻译方法一般是介绍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和主料。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流畅、更简洁、更清晰、更直接、更常规,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五)以吉祥物或药膳命名的菜名的翻译

以吉祥物命名的菜肴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反映了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百鸟朝凤”原是宫廷中的一道名菜。传说乾隆为母亲祝寿,把100种鸟放在御花园里,一时鸟语花香,鸾凤和鸣,皇太后大喜。御厨心领神会,用“母鸡、鸽蛋、蟹黄”等为原料,精心做成“百鸟朝凤”的图案,用象征的手法,寄托海晏河清、万众归心的含义,皇帝赞赏备至(原虹,2003)。以吉祥物命名的菜肴有很多,翻译时应尽量展现其文化内涵。例如:

全家福: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 and mixed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狮子头:Lion’s Head——Pork meat balls

金玉满堂:Shrimp and Egg Soup

游龙戏凤:Stir-fried Prawns and Chicken

以药膳名为菜肴命名,意在向顾客传递享受美食并养生的信息。人们把中药与饮食巧妙结合,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中药与饮食巧妙结合,可以构成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作用的药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枸杞粥、杜仲腰花、银杏全鸭、西洋参炖鸡”等等。这类菜肴原料和烹调方法,以及药理作用,是不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顾客最为关注的。

构祀银耳:Tremella Soup with Chinese Wolfberry Seeds

冰糖燕窝:Steamed Edible Birds Nest with Rock Sugar

银杏鸡丁:Sauteed Diced Chicken with Ginkgoes

龙眼山药糕:Steamed Cake with Dried Fruit s and Herbs

天麻炖母鸡:Stewed Hen with Herbs(with the function of preventing dizziness and curing headache)。

在上述中式菜肴翻译中,意译是主要翻译方法。突出菜肴的中国特色,是商家的商业目的。

四、结语

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基于菜肴的命名特点来确定翻译方法,并突出翻译的语用功能和现实意义,可以在实现商业目的的同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作为翻译工作者,要辩证地看待语用学和跨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使译作更有诚信,从而译出水平,译出特色。

参考文献:

[1]Baker M.In Other Words[M].Routledge,1992.

[2]David,S.Pragmatics:A Reade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Hatim,B.& Mason,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Longman,1998.

[4]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5]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shanghai FL Press,2001.

[7]Yule,G.Pragmatics[M].Lond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996.

[8]陈家基.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J].中國翻译,1993,(2).

[9]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0]范东生.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

2000,(4).

[1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3]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

[1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7]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8]张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2010.

9.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九

基于20北京奥运的中国旅游翻译机遇与挑战研究

北京举办年奥运会将为中国旅游翻译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并且将在很大程度改进和完善中国旅游翻译研究的学术思想.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旅游翻译界却未意识到我国旅游翻译研究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性,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除我国旅游翻译研究自身还处于发展中、体系不完善外,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等相关领域也未深入有效关注这个问题.文章通过对奥运会自身的效应分析,探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旅游翻译研究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国旅游翻译在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后三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对中国旅游翻译界提出了希望.

作 者:彭羽佳 王立龙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刊 名:铜陵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LING COLLEGE年,卷(期):20087(3)分类号:H315.9关键词:旅游翻译 北京奥运 机遇 挑战

10.语用推理模式研究 篇十

语用推理是语篇理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语篇接受者在语言解码后,还需要运用一系列推理规则,从语言信息前提和语境前提中推导出一个结论,即语篇的.隐含意义.语用推理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在一般的逻辑推理中,仅借助于前提就可以推导出正确结论;语用推理则需要依靠语境信息.这使语用推理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语用推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探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语用推理模式.

作 者:刘金玲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语篇   理解   语境   推理   模式  

11.翻译思维与语用学 篇十一

【关键词】翻译思维语用学关联理论

一、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从事翻译研究者都知道严复的那句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可见翻译绝非易事。如果我们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间的沟通看作是一种交际,那翻译则不是简单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它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同种语言内的交际。在这种跨语言交际中,译者是作者和读者交际的桥梁,他需要理解和传达的是别人的思想,需要识别和转换的是别人的语言风格和语用习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解码成另一种语言并进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信息的过程,即作者(信息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然后向译者(信息接受者)发送;译者收到信息后再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完成这一轮交际活动。译者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使翻译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许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地给“翻译”下定义,但似乎从未达成过一致的认识,于是出现了翻译无定论的说法。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思维研究的启示作用不可小觑,语用学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语用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在翻译创造的全过程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的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不但对解决翻译中有关语言使用的各种问题有所帮助,而且还帮助译者在译文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上做出可取的选择,因此可以被运用到翻译思维研究与实践之中。

二、关联理论和翻译思维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语用学理论,它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翻译的新论之一。这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和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者常常间接的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他们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语境的知识,结合他们提供的话语信息,通过推理得出他们意图传达的交际意图。因此,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常常与他提供的话语信息(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于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或读者)就需要越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信息,通过推理达到对说话人意义的正确把握。例如,要实现“拒绝被邀请”这一交际意图,就可有多种表达方式来传达:我们可以直接说“不行”,也可以通过很多间接的、委婉的方式来实现,如“我很想去,不过我今天不太舒服”、“对不起,我已经和别人约好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语言交际的间接性和话语字面意义与交际意图之间的隐含性。

交际的实质是什么?关联理论对交际者与听话人的沟通起如何的作用呢?关联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以互知(mutual knowledge)为理论依据的代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即把交际看作是推理的过程。交际者(作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Relevance 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那什么又是交际的推理特性呢?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传递---解码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推理过程。例如:

甲:请问苏珊小姐还要多久才回办公室?乙:她正在向杰克请示工作呢!

在上例中,乙并没有直接回答,相反告诉甲这样一个信息:苏珊正和杰克在一起。假如杰克办事利落,那么,甲不难推断出“苏珊很快就会回来”;假如杰克办事拖拉的,甲就可以推断出“苏珊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因为句子的意义不仅要依赖它的语义内容,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该话语的语境信息,因此说话人利用相同的话语可以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那么该怎样选取正确的语境信息来作为话语理解的前提呢?

这一选择过程受制于关联原则,即对最佳关联的获得,使得交际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都获得最佳关联。一句话要获得最佳关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听话人可以不耗费不必要的努力就推理出所得结论;(2)当听话人需要耗费努力才能推理出所得结论时,那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对听话人有利。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人继续推理,直到他得到的解释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这一个解释才是对该话语或信息的正确解释或理解。

不难看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我们也应当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推理性质的交际过程,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于翻译行为包含了两个推理过程,它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同种语言内的交际。翻译的全过程同时也涉及到两个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推理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话语、他固有的原文语境信息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进入第二个推理过程后,译者的身份变为说话人,他根据原文话语、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传达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传达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推理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而在第二个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传达给译文读者。

可见语境在翻译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同一话语由于语境不同,听话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因此翻譯中切不可断章取义。由于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语境差异常常会产生各种问题,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曾有精辟论述:“译者要么尽量的撇开作者而使读者向作者靠近;要么尽量的撇开读者而使作者向读者靠近。”前半句要求译文读者在原语文本的语境下理解译文;后半句是指改变原语文本以符合译文读者的语境。

例如: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都对《红楼梦》第六回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谚语进行了翻译,他们就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霍克斯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撇开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从而使译作带上了基督教色彩,从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译文读者靠近;而杨宪益先生同样是利用了这一个谚语,但把其中的“God” 改成了“Heaven”,即“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保留原文中的佛教色彩,从而使译文读者向源语文本《红楼梦》靠近。

其实,解决语境差异在翻译中引起问题的途径不拘一格,各种翻译策略都可以使用,具体翻译策略的选取主要是看它在当时的交际语境中能否更有效地传达原文意图、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阅读期待和文化期待。

三 总论

总而言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本身主要是一个语用概念。语用翻译不仅涉及到语码的转换,而且译者要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因此,译者的任务不但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而且更要高度地重视文本的语境问题。总而言之,语境在翻译中是理解与表达的重要依据。译者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反复推敲。译文语言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惟有如此,译者才能准确达意传神,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2]Leo Hickey,《语用学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Peter Newmark,《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Wolfram Wilss,《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中央水泵房自动控制下一篇:酸菜鱼的说明文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