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精选5篇)
1.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 篇一
第一章绪论
一、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各国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教育学科。
二、比较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朱利安提出的。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在1817年 出版了名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概念。
三、学前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可比性; 2.环球性; 3.跨时间性;
4.跨学科性(内容)
四、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
1.注重介绍和阐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 2.突出介绍和分析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3.分析研究当代外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4.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学前教育理论变化,预测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1、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按研究内涵的大小,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1)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综合的研究。从横向看,它包括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前教育制度、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活动、学前教育方法等;从纵向看,它以学前教育现状为主,追溯历史根源并展望发展前景。(2)局部研究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它可以是对某一项重大的学前教育改革或变化的研究,也可以是对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等或关于外国学前教育的法规、体制等局部的研究。
2、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按比较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1)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既可以把各国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列起来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本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学前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评价等和外国相应的问题并列起来进行研究。(2)总体比较
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等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横向上,它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判明决定和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纵向上,它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比较研究,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章中国的学前教育
一、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二、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
1.托儿所:主要收托3岁和3岁以下的婴儿,托儿所班额较少,一般10~20名儿童,配备2~3名老师。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础阶段,但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按办园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办园、集体办园、个体办园。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
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学前班:一般只招收5~6、7岁儿童,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40人。在农村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学前班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附设在小学内。学前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培养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适当采用上课的形式,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每周不超过12课时,不得搬用小学教材,不要求写字、算数学题,不得布置作业,不考试。4.亲子班:招收0—3岁的婴儿。
三、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根据学期计划和周计划以及各领域教学任务与要求制订一日活动计划,并写出每个活动的具体方案。
2.一般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统一的教学程序和步骤。3.教师重视教具的直观作用,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4.课堂上教师注意与幼儿的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幼儿进行启发和练习;注重幼儿的兴趣,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
5.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
四、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要:①解放小孩子的头脑;②解放小孩子的双手;③解放小孩子的眼睛;④解放小孩子的嘴;⑤解放小孩子的空间;⑥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五、陈鹤琴论怎么做好幼儿园教师(理解)
陈鹤琴提出一个幼儿教师,要有这样一些本领:能讲动听的故事;能编儿歌谜语,如果自己会编,就可以根据儿童生活中所喜爱的实物作为内容,能是教学更丰富;能画图,幼儿园中讲故事、布置教室都离不开画画;能做手工,如纸工、木工、泥工等;能唱歌,爱唱歌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教师一定要会唱歌,才能满足儿童的欲望,陶冶他们的性情;能奏一种乐器;能种花种菜,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要启发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幼稚园教师哟定要带领儿童种花种菜;能玩简单的把戏,即最简单的科学游戏,提高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的品德;能布置教室,可以配合教学,布置教学环境,也要利用自然物,使环境更有生气;能做点心和烧菜,与厨工不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领导大点的儿童做点心和菜,增加儿童的兴趣和实践知识。第三章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1961年日本参议院文教委员会通过了振兴幼儿教育的决议,制定并实施了三次幼儿园振兴计划:1964年日本文部省首次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旨在使5岁幼儿都能入园。1972年再次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旨在促使4、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1990年,日本又实施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以使3岁、4岁、5岁的幼儿都能接受学前教育。
二、日本于1876年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三、日本幼儿园教师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有普通资格证书和临时资格证书两种。
四、1998年6月4日,通过了修改的《教育职员许可法》,调整了课程基本结构,新设了选修学科,使课程结构灵活化;转变了教师的标准观:不求教师素质、能力的完备,而求每个教师都具有特长和个性。
五、井深大的幼儿教育思想:
1.井深大1969年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2.论早期教育的方法: 1(1)“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2).教育与金钱无关;(3)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4)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5)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6)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并将兴趣持续下去;
(7).玩具不宜多;(8)让孩子进行锻炼;(9)带孩子到户外去;(10)不要“骂惯”孩子;(11)溺爱的危害;(12)父亲的重要性 第四章韩国的学前教育
一、1916年兴建的中央幼儿园算是韩国幼儿教育的真正起始。
二、韩国的学前教育教学:
韩国的学前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解)1.“开放式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一是开放的时间。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主要以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为主。二是开放的空间。幼儿园的空间都围绕孩子的需要进行规划和设计,幼儿的活动室均划为若干个明显的活动区域,在活动区域投放与之相适应的玩教具材料,让幼儿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活动,自主学习。三是开放的心灵。教师十分尊重幼儿的活动选择,在活动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信任的。
2.“仁性教育”是韩国最有特色的学前课程:重点指导内容为:(1)培养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和态度;(2)培育自我思考和调节行动的能力;(3)培育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态度;(4)关心地区社会,认识环境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生存的环境。
3.民族的自尊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学前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韩国幼儿园孩子入园、离园时手里都拿着一面韩国国旗,“爱韩国,做世界一流韩国人”的民族自尊教育在幼儿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把民族自尊教育十分自然的糅合到民族传统礼仪、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4.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启蒙教育,各领域教学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来进行:幼儿园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往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礼仪室,里面都是韩式家具,教师和幼儿一起穿上民族服装学习茶道;开辟家政活动室,然幼儿学做小主人、小厨师,做饭让客人品尝;教师还有目的的利用社区资源,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美术馆,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5.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比重很大 第五章以色列的学前教育
一、以色列1949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最后一年为免费的义务教育。
二、以色列学前教育投资的特点
1.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教育部的投资不仅用于幼儿园最后一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也用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
2.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为普及学前教育以色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用于发展各地区的非义务教育。同时中央政府还为新建移民区、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提供大量经费。
3.全社会都支持学前教育:以色列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国家,全社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学前教育,博物馆、社区中心等机构积极为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提供条件和资料;家庭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色列还十分重视居民区内儿童游乐场所的建立。
4.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以色列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宗教团体、和个人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六章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是由德国移民舒尔茨夫人于1856年创立的(美国第一所德语幼儿园)。
二、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英语会话幼儿园。
三、1868年波斯顿出现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四、1873年始,美国幼儿园教育开始纳入公立学校系统。
五、美国幼教改革的另一个新动向是开展早期读写教育。
六、High/Scope课程方案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建立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
七、美国的学前教育教学:
1.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活动中,儿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又有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又有动手、动口活动;既有集体活动,又有小组、个人活动;既有自由活动,又有教师规定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又有室外活动。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五彩缤纷的区域活动:儿童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区域活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开设的活动区很多:(1)戏剧游戏区,开展“医院”或表演“家庭”等方面的游戏,男孩和女孩玩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2)科学区,提供动植物标本、组合或计数材料等,给幼儿提供探索发明的机会。此外还有小肌肉或操作区、大肌肉区、图书区、艺术区、积木区、电脑区、沙水区。
3.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注意从儿童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1)动手活动:教师经常把儿童带到当地的儿童博物馆去,让儿童自己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使学习成为一种探险活动而变得其味无穷,儿童的思维更活跃,想想个更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深刻。
(2)参观活动:教师定期带儿童到当地的各种博物馆如科学博物馆、航天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纪念堂等地参观,使儿童摄入量多质优的表象,丰富了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3)其他活动:教师还时常带儿童到农场去郊游,到马戏团看表演、到水族宫观赏、到公园、街道、广场去散步,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体力、陶冶情感。第七章意大利的学前教育
一、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
(1.蒙台梭利将这一名词改称为“指导员”(或导师):指导员的作用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入、重要得多,因为她要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心灵,她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幼儿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不仅是教会儿童一些知识。
(2.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技巧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而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机警、稳重、耐心、爱心和谦逊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到儿童,要真正的爱孩子。)1.尊重幼儿,深入的了解幼儿的需要 2.用科学家的态度研究儿童: 3.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4.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二、1907年蒙台梭利建立第一所“儿童之家”。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十大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2.不教的教育(自我教育);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5.完全人格的培养;6.尊重孩子的成长不同;7.混龄教育;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9.摒除单一的奖惩制度;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四、蒙台梭利教育原则:
1.环境适应原则:家长能够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提供丰富学习刺激的环境,那么,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智能和品质的成长必将是很好的。
2.独立成长的原则:家长要改变“我教你学、我帮你做”的观念,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生命中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活动的锻炼,变成孩子“我要学、我自己做”。
3.生命自然发展原则:教育者必须学习每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采用符合孩子行为特点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快乐成长的需要,不要揠苗助长。
4.捕捉儿童成长的敏感期原则:蒙台梭利发现在0—6岁里,孩子的动作、语言、专注力、秩序感、数概念等各方面的学习、发展都有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家长若能捕捉到敏感期进行教谕,会事半功倍。5.课程教具具体化原则:孩子的认知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获得的,她发明创造了340多种教具。
6.混龄教育原则:将真实的社会带入孩子的生活,在以大帮小、以小学大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快更全面。
第八章英国的学前教育
一、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第一次提出了“五岁始义务教育”概念。1918年政府又颁布了《费
希尔法》正式承认保育学校属于国民学校制度的一部分。
二、1944年邱吉尔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法令,即《巴特勒法案》。该法案规定初等教育由3种学校实施:①为2~5岁的儿童设保育学校;②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③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
三、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萨切尔发表一份白皮书《教育:扩展的架构》指出:“政府已决定实施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项新政策,这将是自1870年开始实施从5岁起进行义务教育以后,第一次有系统的迈出更早地开始教育的步子。”白皮书制定了实施计划,打算十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为此,提出以下要求:第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二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第三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第四政府将优先考虑为那些因居住环境等其他不利因素而又保育需求的3—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设施;第五当地政府应努力和社区民间团体合作;第六将保育学校的师生比降到1:13;第七加强保育学校和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沟通;第八保育学校将具有及早教育、及早辨别儿童问题和需求的功能。
四、200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2006教育计划》规定2002~2006年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让所有3~4岁的儿童都能接受幼儿园的早期教育;2.制定《全国幼儿保健策略》,确保每一位父母都能获得保健机构的帮助,使幼儿保健与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3.建立社区幼儿园,延长幼儿园学习时间,确保更多的家长,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有时间工作,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广的服务;4.制定《可靠开端》方案,为生活在弱势地区的未来的父母和不满4岁小孩的家庭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五、英国的学前教育体制:英国的学前教育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保育学校和幼儿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由教育部门举办,收2—5岁的儿童。幼儿班附设
在小学里,收3—4岁的儿童,进行1—2年的学前教育。保育学校和幼儿班的开设、经费、教师聘用,均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没有正式的课程,以游戏为主。
2.托儿所 :英国的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托儿所在社会福利机关登记立案。主要招收2—
5岁儿童,依据家庭经济情况交纳费用,一般只收30个儿童,幼儿与保育人员的比例为1:13.3.日托中心 :由卫生部门领导,属于社会服务性质。主要招收由社会救济部门送来的、或因母亲外出工作
无人照管的5岁以下的幼儿。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主要目的。
4.学前教育中心:学前教育中心为父母和儿童提供良好的设备,有些还成立妈妈娃娃班、游戏小组等。它
们提供看护和养育的服务。
5.游戏班:是正规学前教育的过渡性辅助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活
动,使幼儿的到健康发展。游戏班多为半日制,每周活动2—3次,每次活动2—3小时,重视自由游戏,鼓励户外活动,每班不超过40人。
6.家庭保育:这种家庭必须符合健康、安全标准,经地方社会服务部注册。由主妇担任教育自己孩子和别
人孩子的任务,最多只允许照看3个5岁以下的儿童。
7.联合托儿中心:为了父母工作方便设立的,招收0----5岁的儿童,全年开放,早8点-----下午6点。
六、英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1.地方教育当局、2.社区中心3.各种募捐活动4.家长捐款等。
第九章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德国学前教育体制的特点:
1.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园主要招收3----5岁幼儿,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前的幼儿。幼儿园有三种类型:普通幼儿园、特殊儿童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此外,还有父母自办幼儿园、深林幼儿园。
2.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同一个班级中游戏、生活和学习。德国混龄班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一般以3---6岁混龄为主,一个班级2名教师。3.融合教育理念 4.课程的高度自治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设施(理解)
1.幼儿园环境真实自然,一般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有的是宽大的户外场地,大片的草坪和绿树,没有塑胶地面,除了朴素的砖地外,还有草地、沙地、石子地等供儿童奔跑、玩耍。2.各个班有不同特色的小阁楼,为不愿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
3.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强调满足班内不同童儿童的需要,既要有在同一空间满足年龄不一样的儿童的不同需要,还要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的需要,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场所,如不愿午睡的儿童可以选择在活动区域游戏。
4.幼儿园给孩子提供的活动材料、工具都是真实的被我们视为危险的。德国教师认为只有让儿童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儿童才更能学会自我保护、更能学会适应环境。
5.幼儿园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场地。每个班有两个房间,一个是教室,一个是活动室,而且幼儿园的环境共享度很高。
第十一章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1771年,法国奥贝兰创立一所幼儿教育机构,即“编织学校”。这是法国最早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一般的幼儿教育史都把“编织学校”看作是近代幼儿教育设施历史开端的象征。
二.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法案》将幼儿学校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第一级教育机构”,该法领的颁布,基本上确立了法国幼儿教育制度。
三、根据1975年的《哈比教育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补偿、诊断治疗以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
四、法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1.幼儿园:每周开放4.5天,每天开放6小时;按年龄分班,2---4岁为小班,4—5岁为中班,5—6岁为大班;幼儿定期接受医生对其身体与心理的检查;班级规模因地区而不同,城市每班25---30人,乡镇每班10—15人。
2.幼儿班:附设在小学,主要招收3—5岁幼儿,主要办好幼小衔接问题。
3.托儿所:主要招收2—5岁幼儿,实行保教结合。
4.保育室:面向有紧急事情的家长开放。
5.流动车:对偏远地区的幼儿,利用流动车,实行送教上门。
五、法国学前教育与小学衔接
1.理解幼儿的学习阶段:幼儿的学习分为3个时期:①前学习期,2—4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幼儿;②基础学习期,幼儿园大班5岁幼儿和小学1.、2年级6---8岁幼儿;③巩固学习期,小学3、4、5年级8---11岁幼儿。三个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对教师进行相同的培训: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受小学教育方面的培训,同样,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也受学前教育方面的培训。
3.倡导男教师加盟学前教育: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小学男教师比例高于幼儿园,鼓励男性进入幼儿园任教,以便为幼儿提供性别构成比例相似的教育者,减少过度的坡度。
4.监督管理统一起来:把幼儿园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管理。
六、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1.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在《母育学校:作用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母育学校的总目标在于使幼儿的各种可能性得到发展,以形成其个性品质并为他们提供最佳机会,使其能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因此:母育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受学校教育;母育学校的第二个目标是使幼儿教育社会化;第三个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习与练习。因此,学前教育目标应包括:
(1)
2.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案
教师要想要上好一节课, 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而教案起着课堂灵魂的作用。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 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看过形形色色的教案, 虽然各个教案形式不同, 侧重点不同, 但是大致内容没什么差别, 因为教案是按照课本而形成, 其中的知识点也是紧紧结合着, 这个因为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 但是其所要像学生展现的知识点却都紧紧结合教学大纲形成的。
教学设计由几个步骤构成, 首先要分析教学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确立, 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提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的手段, 在形成教案后还要根据课堂具体形式进行反思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内容修改方案。教学设计的样式由教学设想、教学步骤构成。教学设想所包括的内容主要由任务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准备构成。任务分析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分析, 即文本分析, 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 所表达的内容, 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即学情分析, 是指学生的程度, 水平, 接受度等方面的分析。然后确立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设计三到五个,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在对任务分析及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 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是:首先, 行为主体必修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其次, 目标陈述要用可测可查的外显行为来界定。接下来要设置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紧跟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及文本的实际情况, 而形成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也不宜过多, 要确保能够在教学计划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是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内容主要有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 课堂上有可能需要的道具, 以及音频等。理论已经准备完全后, 就是要准备实际操作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即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包括的内容有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和修改。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内容呈现, 是对文本内容与教学设计内容的呈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 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设计理由, 以及教学时间的具体化, 即对某一步骤如导入部分的具体化,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从容不迫, 避免发生提早上完或者拖堂的情况。教学评价, 在课后对自己的课程进行综合而客观的评价, 根据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和修改, 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 并且举一反三, 做到更好。
备课时要有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意识, 即清楚哪些作品是文学作品, 哪些作品是非文学作品, 非文学作品, 即实用文章。教案的设计必须根据文章体裁来抒写。根据不同形式可以分为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戏剧教学、以及文言文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 艾青说“诗歌是文学的顶峰, 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诗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是比较大的, 如何使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 品味诗歌, 这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很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特征, 诗歌具有音乐性、形象性、想象力、跳跃性和凝练性的特点。音乐性, 即诗歌节奏、停顿、韵律尤其特殊性。形象性, 使诗歌具有朦胧、暗示、含蓄的特征, 诗歌无法从表面阅读就理解其感情, 所以要根据意象, 来分析情感。想象力, 即诗歌的写作手法多样, 多见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这要求读者具有充分的想象力, 来探索这些手法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跳跃性是指诗歌的意象之间上下节之间可突破逻辑意义上的关联。凝练性则是情、意上的高度浓缩, 这些特质是诗歌具有典雅, 隽永的特点。
诗歌分为现代诗和古诗, 这使诗歌在教学上必须使用符合其特质的方法。从音乐性来说, 古诗两字一顿要求其按严格的韵律来进行, 现代诗则音节无定制, 韵律可有可无。古诗则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在格律上的要求比较宽松, 而近体诗主要分为绝句或律诗, 押韵对仗要求严格。古人写文章的一般规律是起、承、转、合。在凝练性上, 现代诗比古诗的凝练性弱。现代诗抒情主人公鲜明, 如闻一多、穆旦、卞之琳的诗。如在闻一多的《发现》中, 韵的急速变化起源于诗人情感波澜, 每句节奏统一又有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抓住闻一多的抒情气质及诗人的血性, 该诗的旋律是低徊、平复、扬起到回落, 紧跟诗人情感变化。旋律和韵律是诗歌的呼吸, 诗歌的教学范式是少解多读, 诗歌教学重在品味, 诗歌的朗读可以推进诗歌解读的进程, 先熟读和背诵, 注意声调和音节的变化, 进一步诵读, 领悟诗中的情绪和情感, 再读, 体味作品中诗人的生命和精神, 深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蕴和意向推进。现代诗的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组合, 诗境则是整体性的融合, 即整体的表现出一个诗境、意象, 是画面的组合。诗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有:任意突出言语时间的主体性、过度的生活延生、现实逻辑代替一切、忽视语言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抹杀诗的情味, 文学是一种审美感知, 在解读诗歌时要主要“留白”, 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 也不要试图用现实逻辑去分解诗歌, 去寻找诗歌中存在的逻辑漏洞, 文学是不等于现实, 它表现了现实, 却有不等同与现实。诗歌教学要多读多体验, 多进行审美联想。
散文教学通俗的讲, 是分享作者的个人经验, 品味作者个性化语言。散文教学进行备课时, 要注意两点, 整体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散文之所以称之为散文, 不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形散神不散”的谬论, 其“散”主要是一种自由精神, 散文的语言形式多样, 句式、措辞之美需要用心赏析, 而散文之“文”是一种审美追求, 是其所体现出的人文性。散文要素有情怀、妙思及好辞, 好辞是指明白自然, 语言节奏明快, 修辞华美的辞藻。阅读散文时要注意“三悟”, 即渐悟、顿悟、妙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 其语言特点在那句“来的清, 来的静, 来的悲凉”中充分体现。散文阅读时要注意解文字、理篇章、悟情怀、会妙思、乐神智、超现实, 通过阅读获得超越性体验, 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悟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小说即虚构的叙事, 小说的本质特质即叙事和虚构。从叙事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小说更注重情节波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而外国小说则是心理描写居多。小说的焦点在任务, 其特质是“文学即人学”, 所以各种文体中, 小说最具广泛读者。当下小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 而是教什么。从文本出发, 去感受人物的成长、情节、机遇、性格、环境等, 而回到故事,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 回到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要注重从细节处去挖掘。
戏剧教学既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难点, 又是弱项。戏剧是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文本特点即时空的集中性和舞台性、矛盾的尖锐性和戏剧性、台词的个性化和动作化。戏剧教学的基本要点是关注舞台场、教授基本术语、重视唱和表演语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对戏剧戏曲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又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文言文即用文言写的文章, 文言文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语法特点上, 表现在词类和词序两个方面, 比白话有更多词类活用的现象, 词汇特点上, 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剪短精炼, 典雅隽永, 叙述方式上, 起承转合, 铺排用典等。文言文教学的对策为:引领学生进行文的阅读, 进行文的赏析和品味;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文言文的积累;注重文言文的文化阐释, 把经典文本当做经典来教。
不同教师所写出的教案是不同的, 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 然后怎么教, 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心写教案使自己的课堂变成既能教授学生知识, 又能让学生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周天.教案写作的概念、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9:47-49.
[2]胡绍浚.教案写作浅谈[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94, 01:44-46.
[3]詹珊.教案写作中的语言特色初探[J].福建电大学报, 1999, 01:31-33.
[4]谭晓云.交互性:中学教案的语体学研究[J].当代修辞学, 2011, 02:32-43.
3.《外国档案管理》笔记整理 篇三
第一节 文件定义
文件定义的类型
(一)划分方式
主要是从界定文件形成者范围和定义目的的角度来划分的: 1.专指型
专指公共文件,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美、加、澳大利亚、非洲诸国的文件定义均属此类。
2.扩展型
扩展了文件形成者的范围,界定为任何公私机构,如谢氏的定义。这种类型一般在档案学著作中出现较多,不会出现在档案法规中,而专指型则相反。
3.泛指型
指一切公私文件,即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一切机构、组织和个人”,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档案术语词典》和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档案术语词典》。
(二)特点
1.专指型文件定义:
⑴强调文件及其形成者的“公共性质”,机构活动的“公务性质”,严格排除私有性质的文件。
⑵强调文件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使定义具有法律约束力。⑶多见于各国文件或档案法规中。
⑷由于定义是要贯彻执行的,内涵明确,通俗易懂,易于掌握。2.扩展型文件定义:
扩大了范围,采用该类定义的国家一般把个人形成的文件视为私人手稿,对其另下定义。
3.泛指型文件定义:
⑴文件形成者的范围最广泛,泛指一切公私机构和个人。
⑵所含文件种类和类型最为齐全,把文件物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高度概括为“不管其形式、载体和记录方式如何。”(电子文件)
⑶使用了“信息”或“信息材料”作为定义的属概念,从而突出了文件的信息属性,把文件纳入了信息资源领域,体现了时代特征。
第二节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文件从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人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对文件产生、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文件从其形成到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根据文件的不同价值及其作用形式可将这个完整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文件在每一个阶段因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而与管理形式、保存场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一)准确揭示了文件生命的运动规律,为文件和档案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有利于针对不同阶段文件的价值特点,采用适宜的存放和管理形式。现行阶段:一般保存在形成机关内部,由制作或承办人员或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半现行阶段:保存在过渡性机构,该机构有三种功能,其一是继续发挥半现行文件的原始价值,为形成机关服务;其二是必要时,经形成机关同意,将半现行文件提供给其他机关或个人利用;其三是储存具有第二价值的文件,为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做准备。非现行文件则销毁或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
(三)为实现文件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一阶段的文件质量将直接决定后一阶段档案的质量,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实现管理一体化。
第三节 文件与档案的关系
一、档案源于文件
档案由文件转化而来,或文件是档案的前身。
二、档案是文件的特殊部分
(一)档案是具有长期或永久价值的文件
(二)档案是由特定场所永久保存的文件。
(三)档案是有机联系的文件整体。
(四)档案是非现行文件。
三、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
第二章 外国文件管理内容
第一节 文件管理概述
一、文件管理的含义
文件管理是指对文件在其形成、保存、利用和处置过程中进行的经济而有效的全面管理。
二、必要性和目的
(一)必要性
1.文件的数量和形式的迅速增长和多样化,要求控制文件数量过量增长和研究管理新型载体文件。
2.需要有效地解决制作和保存文件的条件问题(工资、场地、设备等)。3.需要对文件进行淘汰,档案只为文件数量的5%~20%。4.需要使文件的制作、保存和处置既经济又高效。
(二)目的
1.对文件在其形成阶段进行“超前控制,从数量、质量上监督文件的产生,防止不必要文件的产生,使现行文件得到妥善保管、有效利用。”
2.确保半现行阶段的文件得到安全保管,做好文件的处置工作。
(三)总原则
以最低廉的代价和最有效的方式保管文件,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文件形成机关的利用要求。
第三节 影响文件管理的因素
一、现代文件自身的特点
二、文件管理人员的素质特点
三、文件管理活动的阶段性特点
第三章 外国文件管理机构
文件中心的性质、任务和类型
(一)定义
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管理之下的,对各个不同行政机构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经济地保管和提供利用,并在这些文件被销毁或移交到档案馆之前进行系统处置的保管机构。
(二)性质
是一种过渡性的半现行管理机构,它处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的中间位置。
(三)任务
1.负责对半现行文件进行廉价的贮存和有效的保管。
2.负责对文件形成机关及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或经文件形成机关同意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
3.负责对半现行文件进行最终处置,即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或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四)类型
1.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心。2.一个机关或单位的文件中心。
3.商业性的文件中心。如底特律文件中心、麦肯罗文件中心、南方文件中心。
文件中心的业务
一、接收
二、保管
三、借阅
四、处置
文件中心的优越性及面临的挑战
一、优越性
国外档案界因文件中心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将其誉为“现代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型档案机构”。
(一)经济实用
(二)交接简便
(三)三个不变
半现行文件保存在文件中心里,其形成机关对文件的所有权不变、文件的原整理顺序不变、保密规定不变,这既使得形成机关愿意将文件移交文件中心,又能确保机关对文件的利用。
(四)服务快捷
(五)安全保管
(六)保证质量
第四章 外国档案
略。
第五章 外国档案鉴定与档案馆藏
德国迈斯奈尔的档案鉴定理论
1901年,普鲁士机密国家档案馆馆长,提出一套档案鉴定标准。1.鉴定的一般原则 ①决定必须尽当机立断; ②必须避免过激行动; ③过于抽象的概念是不好的;
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许销毁;
⑤供某种暂时目的所使用的案卷,一旦目的达到,一般是要销毁的; ⑥关于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一般是要保存的。迈斯奈尔对档案鉴定理论的贡献
“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论断,年龄鉴定论是档案“禁毁年限”的理论根源。
禁毁界限日期(barrier date;chronological date line),简称“禁毁日期”(“禁毁年份”),即为保存年代久远的数量较少的珍贵档案,而规定一个界限日期,凡此日期之前产生的档案,不论其内容、来源和形式如何,均应加以保存,禁止销毁。
布伦内克对档案鉴定理论的贡献 1.论述了档案鉴定的重要性、必要性,是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
2.总结了古代鉴定的历史经验,认为应有计划地根据鉴定原则和标准来确定文件的价值。
3.认为一切鉴定原则和标准,必须从实践中产生。
4、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把迈斯奈尔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介绍给了各国档案界。波兰职能鉴定论
卡林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职能鉴定论,其主要内容是按照机关在政府机关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机关地位不同,其形成文件的价值也不一样,把档案文件分为A、B两类,A类是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需要永久保存;B类是低级机关的文件,可在保存一定时期后销毁。
美国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
1.第一价值指文件对其形成部门工作事务的有用性。对于行政管理价值,档案人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行政管理级别。即文件形成机关中案卷产生部门的重要性,该部门权力的大小及其职能。
②现行性。形成机关对文件使用的频繁程度和目的。
③必要的工作文件。一个政府、机构或企业事务处理所不可缺少的核心文件。④文件的政治和公务联系。
具有财务价值的文件是指各种财务方针和财政事务有关的文件。
法律价值指文件可以用来证明公民个人的法定权利或公民权以及财产权和职业利益。
科技价值的文件指一些部门从事科研课题或技术研究所产生的科技数据文件,需要专家或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2.文件的第二价值是对文件形成机关以外的其他利用者的有用性。包括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
菲利普·鲍尔的思想(鉴定文件价值的四个主要因素)1.与其他文件的联系,主要指填补现有文件的空白点。2.处理费用。整理、编目的费用、时间。3.保管费用。保管所需人员、设备、材料的费用。
4、存贮费用。权衡保存费用与研究价值的比例关系,如果两种材料基本包含同样的信息,则保存较小的案卷,节省面积。前苏联
(一)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文件价值鉴定的含义、任务和重要性
文件价值鉴定,就是根据文件价值标准确定其保管期限,并将具有永久价值的文件挑选出来送交国家保管。
鉴定的任务:
1.确定含有重要情报的文件,并交国家档案馆保存。2.确定文件的保管期限,永久、定期、短期。3.确定文件的完整程度,补齐短缺文件。
(二)以辩证态度提出了文件价值鉴定的四项基本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历史时代的产物;党性原则——阶级本质;全面性原则——一切因素、语言、书写材料;系统性原则——放入文件综合体中,不能孤立地评价。
(三)在鉴定原则的指导下,确定了鉴定文件价值的基本标准和只起一定作用的标准。
档案鉴定的组织与方法、档案优化、档案馆藏(略)
第六章 外国档案整理与分类
事由原则的含义、特点
档案馆将档案按其内容主题而不按来源机关和原有次序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特点是以相关事由为依据建立档案文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又称为相关原则。
卡缪—多努分类法
卡缪—多努分类法是事由原则在法国国家档案馆具体运用的集中体现。杜威十进分类法
该分类法由主题分类表和相关索引两部分组成,前者确定各个主题和图书的位置,后者是检索主题和图书的工具。
1898年,俄亥俄铁路公司最先应用,创建了《铁路卷宗分类法》,1910年,国务院采用此法。1912年美国总统塔夫脱节约与效率委员会发表《结论备忘录》,建议使用此法整理档案,于是在美国政府机关得到广泛使用。
来源原则 含义、特点
档案馆将档案按其来源或形成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特点是要求在整理和分类时,不能将同一来源的档案与其他来源的档案相混淆,并尊重原有次序。起源——尊重全宗原则
尊重全宗原则,是对法国国家档案馆50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要点:
1.文件组成全宗,即把来源于任何一个特定机构(一个行政当局、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个个人)的全部档案,组合在一起,形成该特定机构的全宗,不能与其它机构的全宗相混合。
2.全宗内的文件按主题分类整理,其中每一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位置。3.主题类的文件则根据情况按年代、地区、字母顺序排列。形成——登记室原则
尊重全宗原则在德国得到了发展,体现为登记室原则,是来源原则正式形成的标志。
登记室原则是普鲁士在1881年7月1日发布的《国家机密档案馆整理条例》中提出的。基本思想:档案馆简单地保持已接收案卷的原则,即怎样收进来就怎样保存。
论证——荷兰档案学者的贡献
1898年,缪勒、斐斯、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对来源原则进行了理论论证,为该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又名荷兰手册,荷兰一百条,1898年在海牙出版,1920年再版,分六章一百条,共13万多字,谢氏誉为“现代档案工作者的圣经”,也是档案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来源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前苏联的档案全宗理论
全宗理论是苏联档案学分类理论的基础,它来源于来源原则,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来源原则。包括:全宗概念体系、全宗构成者的确定、全宗不可分散原则。
英国的档案组合原则
英国在档案整理与分类领域使用“档案组合”作为档案馆档案基本分类和统计单元。詹金逊将法文fonds与英文archive groups相对应。档案组合的概念更广泛,它指的是“一个行政机构活动中产生的一个文件有机整体”,该机构自身完善,能够无需借助于任何外界职权来从事各方面的业务活动。
意大利的历史方法论原则
在档案活动(包括档案整理、分类、编目等)中应遵守历史方法论原则,即档案与机构一致的原则。
现代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 布伦内克的《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理论与历史》一书对登记室原则提出质疑,他认为:
来源思想根本不是只保持固定的来源,而是应为来源和事由建立起一种相当的关系,创造由两者组成的综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来源原则应被理解为来源联系基础上的事由联系(也可译为来源共同性基础上的事由共同性)。其实质是要求在考虑机关来源的基础上,适当地考虑事由原则,创造来源和事由相结合组成的档案综合体。
美国的文件组合思想
来源原则在20世纪前十年才传入美国。1909年列兰德主张在档案分类中采用来源原则,美国国家档案馆在1941年正式启用了“文件组合”作为档案馆内档案的主要分类和统计单元。
以文件来源为基础并特别考虑到有关机关、团体或组织的行政管理史、文件复杂性和数量而组建起来的、组织上和职能上相关的文件综合体。它立足于现代文件的整理与分类。
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
在20世纪70年代,来源原则受到了质疑,一些档案人员对文件信息内容的强调超过了对来源联系的重视。
80年代,戴维·比尔曼、莱特等人开始重新评价并肯定来源原则,他们在加拿大的《档案》杂志上发表《来源原则的力量》一文,建议档案人员不要局限于关注档案主题内容的分析,而应重视对文件形成者、文件格式的研究,通过了解文件形成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件的信息内容,从而建立起一种反映机构职能、组织结构以及其他特征的来源索引。
80年代未90年代初,越来越认可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重要性。加拿大的特里·库克认为,电子时代档案来源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档案人员关注的焦点应从以等级结构中原始文件产生部门为中心的实体来源转变为变动、临时,甚至虚拟的机构中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为重点的概念来源。
第七章
外国档案利用与开放
档案利用向开放的转变
十五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历史学家和档案人员强烈呼吁开放利用档案。意大利的档案学者波尼法西奥在1632年的《论档案》一书中,认为档案馆的性质应当是公开的,首次向档案馆的封闭性提出了挑战。
档案开放利用与开放原则
(一)含义
档案作为国家的公共财产,全体公民都享有利用和要求提供档案服务的权利。
(二)意义
1.档案的人权宣言;
2.档案人员:从特权的保护人转变为为公众提供利用档案的服务员; 3.档案馆:从机密机构转变为公开机构;
4.档案利用:由单纯的行政利用增加了科学利用。
档案利用限制
档案利用限制的含义
是档案开放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和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在对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的档案由国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拒绝或限制向公众提供利用。
限制利用的依据
(一)封闭期制度:是随着档案开放原则的实施由国家规定的一种保护档案、维护国家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是限制档案利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核心是封闭期。
封闭期:由法律规定的文件从形成到开放利用的期限。处在封闭期的档案限制向公众开放。
⑴一般封闭期:无特殊限制的一般性文件规定的年限最短的封闭期。
⑵特殊封闭期:有特殊限制的文件规定的超过起点年限(一般封闭期)的较长封闭期。
(二)保密制度
这是由档案的机密性决定的。见教材。
档案利用类型
一、学术利用
(一)含义、性质和目的 1.含义
研究者直接利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 2.性质
是推理性利用,学术利用主要与思想有关,是一种推理性利用。3.目的 获取知识,查找和选择资料,供智力转化之用。
(二)特点 1.著书立说;
2.学术利用者主要是专家、学者、教授、大学生; 3.学术利用者是内行、常客; 4.人数在各类利用者中占首位。
二、档案的实际利用
(一)含义
是指在档案中查代可直接用于做出决定的资料。
(二)性质 实用性利用
(三)目的
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做好工作。
(四)特点 1.有时效限制; 2.服务工作快速、高效;
3.实际利用有内部和外部利用之分,内部利用指利用者对本机关即档案形成机关档案的利用;外部利用指非档案形成机关对档案的利用;
4.对档案人员要求更高,如不很好服务,会丧失档案来源及其利用者的危险。
(五)意义
有助于提高社会知名度。
三、档案的普遍利用
(一)含义
两层含义:一是促使档案这种文化资源能够为更多的公民所利用;二是宣传档案。
(二)性质
是档案馆向普通公民开展的一种主动服务。
(三)特点 利用者是普通人。
(四)目的
普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八章
外国档案事业行政管理 第二节
外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一、含义
指一个国家整个档案事业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制度,包括各种档案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内容。
二、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指地方档案机构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或监督。
1.法国型 2.俄罗斯型 3.北欧型
(二)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指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档案机构或联邦档案机构的任何领导和监督。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
1.美国型 2.英国型 3.前南斯拉夫型 4.瑞士型
第九章
外国档案教育和学术研究
第一节
外国档案教育
一、档案教育发展历史
(一)起源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
(二)高等档案教育的开端 1821年法国档案学院
(三)社会主义高等档案教育的开端 1930年莫斯科档案学院
二、档案教育的形式和结构
(一)档案教育形式 1.国际性档案培训机构; 2.正规档案院校; 3.档案馆附设的档案院校;
4.大学或学院下设的档案专业或课程; 5.档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培训班。
(二)档案教育结构 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
三、档案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特点 1.层次较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文件与档案管理一体化; 4.继续教育日益重视。
第二节
国外档案学术研究概述
档案学起源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
一、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阶段
二、档案学术研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成果
(一)《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
作者是荷兰的缪勒、斐斯、福罗英。该书又名荷兰手册,荷兰一百条,1898年在海牙出版,分六章一百条,谢氏誉为“现代档案工作者的圣经”。该书科学地阐述了档案全宗的定义;科学地阐述了档案全宗的有机整体性;通过对比分析主题分类系统和来源分类系统,强调后者更适用于档案的整理和分类,从而为来源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档案编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贡献有二:奠定了来源原则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局限有:一所指档案只包括公共档案。二是只依据19世纪以及更早时期的机关登记室的档案管理经验从中总结档案理论和原则,研究的方法相对简单和机械。
(二)《档案管理手册》 作者是英国的档案学者詹金逊。主要成果: 精辟地论述了档案人员的职责,强调这种职责既包括尽一切可能来捍卫档案的安全和真实性,又包括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历史学家和其他研究者的利用需要。特别强调档案人员必须确保档案证据的神圣性;
接受并丰富了来源原则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档案组合”一概念,作为本国档案整理和分类的基本单元。
局限:
反对档案人员参与文件鉴定。
其档案组合概念要求形成机关必须稳定和结构完备,但面对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机关组织结构和职能频繁变动的现实,不再适用。
(三)《档案学》
作者是意大利档案学者卡萨诺瓦。主要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将其分为实用档案学(档案技术)和本来档案学(档案理论);
消除了西欧档案学术语的混乱局面,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档案、文件、案卷等重要概念,并最早将影片、照片和录音档案纳入档案的范畴。
从登记室和档案馆的相互关系入手,首次提出机关档案馆与国家历史档案馆具有渊源关系;
全面论述了档案的多种整理方法,对实践工作很有指导价值。
(四)《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
作者是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被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誉为“现代档案科学形成的标志之一”。
主要成果:
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档案的“文化财富”性质和设置档案机构的重要性,把档案的重要性上升到“衡量国家文明水平的尺度”的重要高度;
创造性地提出“文件双重价值论”;
系统地论述了文件和档案、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密切关系,为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早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美国和欧洲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与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创了比较档案学的先河。
第十章
国际档案理事会
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是档案领域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
1950年8月,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巴黎举行,宣告国际档案理事会正式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是一个由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专业组织,也是档案发展方面唯一的国际性咨询机构。
国际档案理事会自成立以来为各国档案工作的共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工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促进了各国档案工作者和档案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了档案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促进了档案理论与技术的传播和广泛应用;
4.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 篇四
期末重点考点整理笔记(根据历年考试重点)
绩效概念:组织绩效:1.绩效是组织、团队的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2.有效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效率(组织使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和可变性(组织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3.衡量: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法(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能力)。员工绩效:绩效是其行为和产出的综合。
绩效管理:为了达成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行为。(即绩效管理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产出进行管理)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的区别:
①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②绩效管理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沟通,贯穿管理活动全过程,强调事先的沟通与承诺;绩效评估只是管理过程的局部环节和手段,侧重于判断和评估,只出现在特定时期,是一种事后评价。④绩效管理更加人本化,它强调组织与员工共同管理、控制员工绩效;绩效评估则是强调组织、上司来考察评估员工的绩效。
绩效管理的内容: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绩效管理的作用意义:1.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2.绩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意义:①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②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③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环节的关系:a.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分析→工作职责、工作产出→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确定该职位任职者绩效评估标准;b.薪酬体系:职位价值(position)、绩效(performance)、任职者胜任力(person),职位价值决定薪酬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绩效决定薪酬中变化的部分;c.招聘:绩效评估是对人的“显质”(已经表现出的业绩和行为)的评估,还可反观人员招聘的标准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d.培训开发:绩效评估之后,根据绩效现状,结合个人发展愿望,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和未来职业发展计划;e.人员资源管理工作:人事变动;调整组织的战略。
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1.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相脱节。【“战略稀释”:原因最主要是绩效目标的分解存在问题。各部门、各职位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相脱节】;2.绩效管理仅仅被视为一种专业技术。【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其他业务板块相互配合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绩效管理必须基于任职资格制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价值分配以及后续培训 岗位晋升等方面】;3.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不明确。【我们通常将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分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个阶段。绩效管理两大核心目的:改进工作(作为管理的工具寻找企业经营的短板所在并不断改进)、分配(通过绩效评价为价值分配提供依据,分配包括物质激励、培训、晋升等等)】;4.绩效管理是所有管理者的管理责任。绩效管理主体只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人力资源部在绩效管理中只能起到组织、支持、服务和指导的作用;5.组织绩效、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之间存在差异。(差异和脱节,未能有机衔接)原因:①组织、团队、和个人的绩效目标出现脱节;②组织绩效、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三者性质不同。【无论组织、团队还是个人的目标都应当来源于战略的,三者之间应当是层层分解和细化的关系。个人绩效是由员工的职业化行为决定,团队绩效主要是由团队合作的程度(团队建设、跨团队跨职能合作、知识经验共享、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团队高绩效)所决定和形成】6.绩效管理指标没有重点。应当建立KPI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引导员工的行为趋向组织的战略目标。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7.一套考核指标无法对所有员工产生牵引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和客户意识,必须能够为企业内所有部门、员工的要求,才能真正满足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要求;(绩效目标是动态的,随企业经营状况调整,而且针对不同员工、同一员工的不同考核期指标都会有所区别)8.如何避免员工追求短期绩效,忽视长期绩效。必须在企业内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则建立起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和员工发展【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能力】(每个维度包括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和行动计划)在内的综合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实现绩效考核——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从而将企业的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协调在一起;9.绩效管理成为奖金分配的手段。(考虑的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10.忽视员工的参与。作为绩效管理的主体之一,我们强调员工在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以及绩效评价和反馈的全程参与。
绩效管理的原则:1.以人为本。(思想精髓)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2.目标一致。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3.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绩效管理的基本途径);4.有效沟通。作用:①可消除管理中的阻力,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解和抵制;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③实现员工参与,提高参与效果;5.管理与支持相结合(共同管理);6.科学考核。有弹性、经常化、制度化;7.适度激励。制度化与柔性化相结合,以保证激励的公平、及时、全面,针对员工个人特点进行激励;8.持续培训。绩效管理以发展为导向,提供培训机会能使组织保持竞争优势、增强实力,员工能够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前途相结合。
绩效管理体系:1.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控制系统。它与决策系统、组织实施系统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体系。2.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目的是对员工绩效进行指导、管理、考察、奖励和发展。
企业价值链管理: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它包含三个最基本的部分: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要客观地分配价值,必须对价值创造者的贡献度进行准确的评价。
绩效评价系统:1.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体系(岗位适应性,什么样个性与潜能,在某个特定的岗位上更容易产生高绩效)2.以任职资格标准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建立一种能产生高绩效的企业行为规范及标准,员工是否按照这些规范标准去工作)3.以战略为导向的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作用:成为员工的约束机制、发挥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4.以经营检讨及中期述职报告为核心的绩效改进体系(共享学习和持续进行绩效改进的过程。通过绩效分析找出问题,找出改进绩效问题的行动和措施,进行能力提升和潜能挖掘以及寻求资源支持)、5.以提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循环体系。
绩效管理的基础:1.目标管理:(1)基本含义: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将总目标→责任和分目标,并把它们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的标准;指导思想:Y理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特点:重视人的因素(参与、民主、自主),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分解、统一),重视结果】(2)优越性:①员工更清楚组织目标;②强调结果非任务,有助于改进计划工作(预测);③管理者在自己的职位层次上工作,而不是在比其低的层次上工作(减少监控);④有助于公司把握命运(主动适应环境变化);⑤改善上下级之间关系(减少监控);⑥为各个管理层评估各自的绩效提供了参考;⑦鼓励维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3)①内耗;②短期行为;③目标设置难;(4)目标的设置:①预定目标(上下级共同商量确定,领导必须估计客观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②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③确立下级目标。(具体、量化、便于评估);④上级和下级就实现各项目标和目标实现后的奖惩达成协议。(赋予下属相应的资源配置权力,实现责权利的统一);(5)目标过程的管理:定期检查、向下级通报进度、帮助下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修正调整目标。2.工作分析:对职位的描述是绩效管理的基础(设定绩效指标的基础),是最直接影响绩效的因素。(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投入与参与也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共识,承诺)、绩效实施【贯穿整个绩效期间】(指导与过程控制,解决问题,调整)、绩效评估(评估的依据:绩效管理开始时双方达成一致的关键绩效指标,收集的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和绩效反馈四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组成。
绩效计划:1.含义:①是关于工作目标(结果)和标准的契约;②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③参与和承诺是制定绩效计划的前提;2.制定绩效计划(工作标准)的原则:①是否与企业战略相关;②是否可度量或可定量;3.绩效目标的来源:与岗位KPI来源一致,来源于部门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职位应负责任(具体责任人)。绩效管理一定是源自企业经营计划;4.对目标设定的误区:①认为不确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在浪费管理者的时间。(制定目标过程迫使管理者和员工认真思考要干什么和怎么干)②认为目标可以消除变化。③认为目标和计划降低了灵活度(设定目标和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承诺牵引员工主动完成工作,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约束,是因为认为不可再做修正。我们强调目标和计划的严肃性,要求不得轻易改变目标,但并不是完全排除了计划的调整)
绩效目标内容:1.针对KPI的绩效目标(结果指标);2.行为指标(以任职资格中的行为标准为依据)要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评价;3.绩效目标衡量标准的设定:(1)绝对标准(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相对标准(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2)建立标准的SMART原则:S-具体的(specific)——目标是否具体,M-可衡量的(measurable)——目标是否可衡量,A-可达到的(attainable)——目标能否达到,R-相关的(relevant)——目标与工作是否紧密相关,T-基于时间的(time-based)——目标有无明确的时间要求。(3)对目标的设定要区分出层次:①合格标准,指对某个被评价对象来讲,期望达到的一般水平,或者对多个承担同一指标的人来说,这种标准是每个被评价对象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水平。作用:判断被评价者绩效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要求;②优秀水平:只有少数员工经过120%的努力才可以达到的。
绩效管理实施与管理:1.误区:①绩效管理重要的是计划和评估,中间的过程是员工自己工作的过程(沟通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且营造宽松氛围);②对员工绩效的管理就是要监督、检查员工的工作,要时刻关注员工的过程。(绩效管理往往是一种目标管理,经理人员应该花主要精力关注员工的工作结果,也就是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于具体的工作过程,不必过分细致的关心。【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加拿大·贝恩,a.过分关注员工的工作细节,不给员工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对员工相对孩子一样呵护,担心员工无法独立完成工作(权威和优越感,常常认为自己有能力,别人不行,表现为主观、支配他人,或者对他人过分呵护,不给别人独立自主的权力)-管理者“父母”心态,被管理者“儿童”(过分依赖,不愿自己做决策和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b.客观理智,冷静、谨慎、尊重别人,表现对他人的信任,认为自己和别人同样有能力-“成人”心态;c.不成熟、无主见,认为自己缺乏做决策的能力,依赖,退缩和感情用事-】“儿童”心态)③认为花费时间做记录是一种浪费。不做记录:一方面在绩效评估时对工作表现记忆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对事实的歪曲;另一方面,与员工沟通时,没有足够事实依据在手中,容易引起争议。所以在制定了绩效计划后,绩效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做的事情有两个:持续的绩效沟通+对工作表现的记录。
持续的绩效沟通:1.绩效沟通的目的:(1)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2)员工需要在执行绩效计划的过程中了解到有关的信息。(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3)经理人员需要得知有关的信息。(进展,支持,协调,避免发生意外事情时措手不及);2.沟通的方式:(1)正式:书面报告、会议、正式会谈。(2)书面报告:优点:①培养员工理性、系统地考虑问题,②短时间收集大量关于员工工作状况的信息;缺点:①书面报告的信息是从员工到经理人员的单向传递,缺乏双向的信息交流。②容易使沟通流于形式,员工也会由于书面形式浪费时间而感到厌烦;弥补:①将书面报告的方式与面谈、会议或电话等口头沟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将单向的信息沟通转变为双向的信息沟通;②简化书面报告中的文字工作,避免繁琐与官僚;③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交流手段,提高交流速度和效率,增强实时性。(3)会议沟通:优点:①更为直接,可以满足团队交流的需要;②传递有关公司战略目标和组织文化的信息;缺陷:①会议组织耗时费力,对经理人员的管理和沟通技巧要求较高;②有些问题不便在团队中进行公开讨论;③与会者抱着各自目的参加会议,会对沟通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过滤;准备:让与会者准备,给予与会者必要的信息,使他们了解会议的主题,并告诉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组织:尽量多给员工发言的机会,不要急于在会议上立刻做出决策,注意制定会议结束后的行动计划。(4)面谈沟通:优点:给员工一种受到尊重和重视的感觉;缺点:无法进行团队的沟通,容易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等。(5)非正式沟通:①走动式管理:使员工感到压力的减轻,感到鼓舞和激励,注意不要对员工具体的工作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对他们指手划脚、评头论足,否则的话会给员工一种突然袭击检查工作的感觉,员工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逆反情绪;②开放式办公:将员工置于比较主动的位置上;③工作间歇时的沟通:自然而然地引入一些工作中的问题,尽量让员工主动提出这些问题;④非正式的会议(联欢会、生日晚会)
绩效信息的收集:1.原因:(1)提供绩效评估的事实依据(还可以作为晋升、加薪等人事决策的依据);(2)提供改进绩效的事实依据;(3)发现绩效问题和优秀绩效的原因(积累一定的突出的绩效表现的关键事件);(4)在争议仲裁中的利益保护(一方面可以保护公司利益,另一方面保护当事员工的利益);2.收集方法: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3.收集信息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让员工参与。主管应明确告诉他们收集那些信息,最好采用结构化的方式,将员工选择性收集信息的程度降到最小;②要注意有目的地收集信息;③可采用抽样的方法(间隔抽样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绩效反馈:1.准备:尽量不要选择接近下班的时间,主管人员要选择一个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绩效反馈面谈中去的时间,计划好面谈将要花费多长时间。2.原则与技巧:在谈到员工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时,可以谈论员工的某些性格特征,但要注意这些性格特征必须是与工作绩效有关的;“第二手称赞”,指管理人员使用从第三方那里得到的对员工表现的赞扬来对员工进行称赞;3.和不同类型的员工沟通:(1)优秀的员工(往往有比较强的个人发展愿望):鼓励为主。花多一些时间了解员工的未来发展设想,为其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不要轻易做出加薪或者晋升的承诺,以免不能兑现;(2)一直无明显进步的员工:①个人动机不足。充分肯定员工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激将法”;②现有职位不适合。一方面帮助分析什么职位适合他,另外听听员工自己想做什么再做决定;③员工工作方法不对。帮助其分析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3)绩效差的员工:一定要具体分析其绩效差的原因,不要一概认为是个人原因;(3)年龄大、工龄长的员工:肯定他们过去为组织做出的贡献,并且表示亲切关怀。但强调过去成绩不能够被抹煞,可也不能代表现在或者将来的成绩;(4)沉默内向。开放性问题,多征询意见。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体系):1.概念:KPI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2.理解:(1)KPI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考核者绩效的可量化和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2)KPI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3)通过在KPI上达到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3.区别:KPI体系/一般绩效考核体系——为达目标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不会主动采取行动,战略中心/控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根据个人以往绩效,来源于组织战略目标与竞争需要/来源于对过去行为与绩效的修正,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体现关注短期效益兼顾长期发展的原则/以财务指标为主、改进行动与战略需要脱钩;4.建立企业KPI体系的三种方式:部门承担责任的不同(强调部门从本身承担责任的角度,突出部门的参与,可能导致战略稀释现象的发生,指标可能更多是对于部门管理责任的体现,忽略了对于流程责任的体现)、职类职种工作性质的不同(突出了对组织具体策略目标的响应。各专业职种按照组织制定的每一项目标,提出专业的响应措施。增加了部门的管理难度,可能出现忽视部门管理责任的现象。而且依据更多的是结果性指标,缺乏驱动性指标对过程的描述)、平衡记分卡(兼顾了对结果和过程的关注);3.KPI的选择:(1)方式:①外部导向法,即标杆基准法。通过选择业界最佳企业或流程作为基准(确定企业成功的关键领域),牵引本企业提升绩效,缩小差距。标杆基准分类:a.按特性,战略与战术(产品标准、职能标准)、管理职能(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跨职能(客户标准、成本标准)b.按标杆参照对象,个体行为标杆、流程标杆、系统标杆;②成功关键分析法。寻找企业成功的关键点,并进行重点监控,通过寻找关键层层分解选择考核的KPI。【鱼骨图】指标筛选的原则:有效性(客观,集中反映要素的要求)、量化性、易测算性;③采用平衡分析卡思想的策略目标分解法。通过建立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行监控。【a.确定企业战略;b.业务价值树分析:战略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就要通过业务价值树分析,对战略方案和计划进行评估,并按照它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分别建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并以此找出企业中数目有限的关键战略价值驱动因素,进而确定关键的岗位和部门;c.关键驱动因素分析。第一进行关键驱动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找出对企业整体价值最有影响的几个财务指标;第二就是将后置的财务价值驱动因素与前置的非财务价值指标驱动因素连接起来。(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的引入的基本程序: 1.说明愿景。指明公司的发展目标。
2.有效沟通。通过有效沟通,组织内部上下级对目标达成共同认识,形成认识的一致性,把达成目标作为我们工作的平台。3.业务规划。不同工作在业务完成中贡献度大小不同,按大小排序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4.反馈学习。平衡计分卡的因果关系,从结果出发,进行溯源,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平衡计分卡的所谓“平衡”是指在长期与短期目标之间、在外部计量和关键内部计量之间、在所求的结果和这些结果的驱动因素之间、在强调客观性测量和主观性测量之间保持平衡。】 4.具体岗位绩效指标的确定:(1)制定:对结果的关注和对过程行为的关注。高层(结果>行为),基层相反。越是基层员工越难与企业或部门的KPI建立直接的联系。员工除了对企业的目标承担流程责任外,还应当对部门的业务管理承担责任,以体现对部门的贡献。而且员工的日常工作也应该纳入绩效考核范畴。(2)筛选:第一次为去掉互相重复的指标、岗位完全无法控制的指标时、影响不太大的指标、管理成本过高或者计算过于复杂甚至不能计算的量化指标;第二次将指标根据对于企业经营和经济效益影响力的大小进行排序,选择最重要的几项指标作为最终确定的岗位KPI。(指标不能太多,分配权重比较分散,体现不出激励。)团队绩效测评:1.每个成员都具有双重角色:职能角色和团队角色,四种类型:建议者、协助者、攻击者和调和者;2.质量圈: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团队组织形式。承担企业质量问题的责任通常是由8-10名员工以及主管组成的工作群体;3.影响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团队的领导、团队的目标;5.确定考评要素:数量、质量、成本、时效性。
4道简答题: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的区别:
①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②绩效管理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沟通,贯穿管理活动全过程,强调事先的沟通与承诺;绩效评估只是管理过程的局部环节和手段,侧重于判断和评估,只出现在特定时期,是一种事后评价。④绩效管理更加人本化,它强调组织与员工共同管理、控制员工绩效;绩效评估则是强调组织、上司来考察评估员工的绩效。
建立标准的SMART原则:
S-具体的(specific)——目标是否具体,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M-可衡量的(measurable)——目标是否可衡量,绩效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 A-可达到的(attainable)——目标能否达到,绩效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R-相关的(relevant)——目标与工作是否紧密相关,绩效目标应该具有行为向导;
T-基于时间的(time-based)——目标有无明确的时间要求,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平衡计分卡的运作的基本程序:
1.说明愿景。指明公司的发展目标。【阐明愿景,达成共识。将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表述成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企业全体成员就组织使命和战略达成共识。】
2.有效沟通。通过有效沟通,组织内部上下级对目标达成共同认识,使部门及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总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把达成目标作为我们工作的平台。【沟通与培训,设定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与报酬激励相联系】
3.业务规划。不同工作在业务完成中贡献度大小不同,按大小排序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设定目标,分配资源,建立标尺,使战略新举措保持一致)【以平衡计分卡全面设定的多角度的战略目标为依据分配资源和确定工作优先顺序,有利于采取那些推动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的新措施,并在工作有目的的加以协调。】
4.反馈学习。平衡计分卡的因果关系,从结果出发,进行溯源,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明确对愿景共识,提高战略反馈,促进战略考察与学习。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学习。以信息反馈和反思的基础,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从四个角度监督短期绩效,并根据结果及时和保持地修改,调整战略,将学习融会于工作中。】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1、问题:请具体论述平衡积分卡的四个方面。
解答:
1、财务方面,反映企业如何满足股东的需要,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利润预测的可靠性等。
2、客户方面,反映企业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代表性的指标有: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产品交货率等。
3、内部流程方面,用来反映企业是否较好地完成了其核心工作,具体指标包括产品制造周期、单位成本、收益率、废品率、及其利用率等。
4、学习与成长方面,用来反映企业改进与创新的能力。具体指标有员工满意程度、员工培训次数、员工建议数量等。
(1)财务角度——其目标是“我们怎样满足股东”,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所有的改善都是为了最终达到预定的财务目标。财务方面是所有目标考核焦点。税后利润、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各种财务比率。
(2)客户角度——目标是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必须创造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份额、老顾客回头率、新顾客获得率、客户满意度和从客户处所获得的利润率。
(3)内部流程角度——其目标是解决“我们必须擅长什么”,应本着满足客户需要来制定业绩衡量指标。生产制造过程的业绩衡量指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成品率、次品率、返工率;产品设计开发的指标:开发所用时间、开发成本、销售额,“时间平衡法”(研制某新产品到新产品投放市场并可以平衡研制投资的利润所需的时间);对售后服务的衡量指标:对产品故障的反应速度,服务成本、一次成功的比例。
(4)学习/成长角度——其目标是解决“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在学习和发展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必须尊重尊重、重视和尽可能采纳第一线员工对改善经营程序和业绩的建议和想法。此外还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改善企业内部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学习/成长角度的目标包括培训支出、培训周期、雇员满意度、雇员忠诚度、每个员工提出建议的数量、被采纳建议的比例等。(相关制度有员工的培训、晋升、换岗。)
四个角度之间的关系: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财务角度),财务(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客户购买量和满意度(顾客角度),为使客户满意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能力(内部流程角度),公司的技能和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公司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本(学习和发展角度)。
题目知识要点:
目标管理法的创始人是 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法的四个步骤是计划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结果 和反馈。
4.下哪一种绩效管理工具更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D)。
A.目标管理法 B.平衡计分卡 C.关键绩效指标法 D.标杆管理法
9.以下哪种方法是量表法与关键事件评价法综合运用的产物(C)。A.描述法 B.强制分配法 C.行为锚定量表法 D.目标管理法
请简述绩效评价方法的种类。
绩效评价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描述法。绝对评价包含量表法和目标管理法。相对评价即比较法,包含排序法、配对比较法、人物比较法和强制分配法。
标杆管理最早在 施乐公司 应用,标杆管理是通过向业内外最优秀的企业形象来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 模仿创新 的过程。
1.选择关键绩效指标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指标的有效性、指标的重要性和 指标的可操作性。【有效性、量化性、易操作性】
团队激励计划包括利润分享计划 和 收益分享计划。
1.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依次是(B)。(P27)A.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计划 B.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
C.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辅导、绩效评价与结果的应用 D.确定评价内容、确定评价主体、确定评价方法、确定评价周期
8.以下哪种方法对于避免评价误差、提供必要的反馈依据作用最显著(D)。A.描述法 B.强制分配法 C.行为锚定量表法 D.目标管理法
2、下列哪种绩效评价方法的成本最高?D A、强制分配法 B、关键事件法
C、排序法
D、目标管理评价法
9、以下哪项不适合用平衡计分卡的是(A)
A)刚起步的小企业 B)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 C)战略导向型企业 D)具有指标创新能力和意愿的企业
案例分析题:
关于绩效面谈:
(1)说明员工绩效面谈的作用
1)使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管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通过绩效面谈,使得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考评方法、程序有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下一轮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
2)将员工绩效考评的情况反馈给员工。考评者要将员工绩效的真实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对员工的成绩、优点进行表扬;要指出员工的问题、缺点,使之改正。
3)依据考评结果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是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共同的事情,考评者要给被考评者一定的指导。
围绕绩效面谈,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到:
1)对考评者以及被考评者明确考评的目的;
2)明确绩效面谈的目的;
3)加强对考评者的面谈技巧的培训。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表面上看,是“绩效面谈”使得小王感到苦恼和不安。实际上,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1)公司的绩效考评系统:公司上下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清;
2)小王的上司对小王有偏见;
3)小王的上司没有很好的绩效面谈技巧,不敢对小王谈论问题与缺点。
(3)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公司在建立开放式的绩效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应当做到: 1)考评前绩效目标制定要明确、客观、量化;
2)考评过程中要公正、公开、公平,考评者要注意员工绩效信息的收集。
3)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评结果的反馈,考评者与被考评者要就考评的最后结果达成一致,共同制定员工的绩效改进计划。
1、请指出案例中体现了考评制度设计的那些内容?
2、请指出该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请说明运用绩效分析方法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的主要步骤。评分标准:(1)内容:(本题共10分)
①考评主体:规定了考评者和被考评者。(2分)
②考评方法:采用了多角度评价的考评方法,涉及上级、本人、人事部、下级等方面。(2分)
③考评指标:包括业绩、态度、能力三个方面。(2分)
④考评时间和期限:规定了月末位考评时间,月度为考评期限。(2分)⑤考评流程:规定了员工与部门经理考评,人事部汇总等考评执行流程。(2分)(2)主要问题:(本题共10分)
①员工只参与评价,没有参与目标制定。(2分)
②参与人员的评价权重不合理,一般而言,自评和下级评价的权重不宜过高,绩效评价应以上级评价为主。(2分)
③人力资源部考评角色定位有问题,人事部不应直接参与考评,而应对整个考评的流程进行监督。
④考评期限不合理,部门经理的考评期限不宜太短,应按季度或考评。⑤考评反馈应由员工的直接上级进行,人力资源部可以负责分数的汇总,但不能直接把结果反馈给员工。(2分)(3)主要步骤:(每项2分 最高10分)①通过绩效考评明确绩效现状。(2分)②根据工作说明书分析绩效标准。(2分)③确认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的差距。(2分)④分析绩效差距产生的原因。(2分)⑤在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基础上,确认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2分)⑥针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拟定培训计划。(2分)
2、A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乡镇化工企业。2008年10月份,该公司在某咨询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和引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职务说明书、绩效目标管理卡、绩效考核体系、薪酬和发展系统四部分。然而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总监却遇到以下五个问题:
①虽然整个系统非常科学和实用,但管理者仍然反映不知道如何对部属进行迅速、合理和真实的评估;
②每当考核完毕,被考核人经常以结果不公平为由,直接向人力资源部申诉,要求公平和公正,搞得人力资源总监疲于应付而影响了其他工作;
③一部分员工对绩效评估提出质疑:绩效评估是不是就是繁琐的填表和交表?是不是就是为了找员工的不足与缺陷? ④管理者对评估结果的描述和运用简单,而且缺少变化,让部属感到无所适从或不被重视;
⑤管理者认为考核过程太繁琐,耽误很多时间。问题:(1)如何改进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
(2)评价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意义。解析:(1)A公司绩效考评工作改进的办法主要有:
①加强培训工作。使管理者和员工了解绩效评估系统。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使他们明白,通过评估,对其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会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管理者
和员工不应把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看作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还可以建立绩效评估申诉制度。
②培养员工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公司发展方向统一起来,提高他们对公司的荣誉感和忠诚度。
③加强沟通工作。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不合,促进绩效评估的公平,同时还可以促进员工积极的投入到绩效考评系统中来。
④提高考评人员的考评技巧和方法。考评者需提高以下技巧:准确制定出部属的工作要项和工作目标;了解绩效评估方法、程序和评估标准;如何做绩效评估面谈及相应的技巧;如何制订绩效改进计划;如何实施对部属的辅导。
(2)有关人员的培训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意义: ①通过对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绩效评估系统的意义,知道绩效评估将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绩效考评中来。并积极与上级沟通,纠正考核中不合理的地方,促进考核系统的完善,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性。
5.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 篇五
(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三)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
(四)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从20世纪80年代后地位发生动摇。
(五)交往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教育概论》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劳动生产,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从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总之:目前我国比较倾向于交往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阶段
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三.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3.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4.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在与人周围环境相互影响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产生的结果。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分: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2.从作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者与领导者。
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通常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因素。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文化功能: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A.教育促进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B.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化。C.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教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理论形态,只有零散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
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文献;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教育家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教育概念,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1.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2.1632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3.赫尔巴特 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4.英国 洛克 《教育漫话》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思想 2.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提倡儿童教中心。
4.布鲁纳 1963年发表《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
5.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 出版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领域三大目标
6.前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主张
(四)当前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育学概念:就是人们在长期进行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和研究教育经验,形成的一定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产生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通过研究,揭示内部教诸因素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等)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
2.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
3.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时间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三.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三)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四)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五)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或改革和教育学科研究。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有哪些?
1.认真阅读,全面掌握和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
3.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和国外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现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A.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对文化发展和经验教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B.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
C.在设定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的标准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
2.教育目的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3.具体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教育方针是阶级或者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3.教育目的有时候市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有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但教育目的由个人或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被政府或政党采纳后,一样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概念: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门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
★教育目的的结构组成部分:
A.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素质所作出的决定
B.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概念:是指作为教育目的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1.规范功能:
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政党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2.调控功能:
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都具有指导,协调作用。3.评价功能:
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对人的培养目标进行选取的基础上,以一定形式对选取的目标进行的确定和确认。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从个人发展出发,根据内资啊需要来确定的个人价值观。
2.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工具价值观。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性。2.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科学的重大贡献,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是指为促使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全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德育 培养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德育 向学生传授系统教育科学知识和 技能,培养和发展智力才能和智力活动。
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2.实践能力:既包括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开放思维: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空间范围,具有豪赌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4.崇高理想: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才具有方向性。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A.各育均有相对独立性
B.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技,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他们与成人有着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他们是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
(三)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由于青少年儿童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
1.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把发展过程本身主要看成是机体的成熟,即生物成熟的结果
2.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心理过程的发展作为主题,或者侧重于认识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注重人格的发展。
3.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它把过程主要解释为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环境对人发生影响的结果。★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发展阶段性的呈现。4.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人的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以及年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造成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3.教育4.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四.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童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童年期:6-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小学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机技能;发展有注意的能力,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发展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对自己完整态度,学习与同辈的相处,学习辨别是非,发展良知 德性;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2.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少年期:(11,12--14,15)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3.青年早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青年早期:(14,15--17,18)也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为职业生活做准备,学习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定向,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提高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概念: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学习的分类:学习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基本活动,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常见的分类: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知识获得的途径看。
A.接受学习: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B.发现学习:是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来划分。
A.自主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特性。
B.他主学习:主要特点在于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
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划分。
A.有意义学习:是新知识被原有的观念同化,认知结构重新构建的主动过程,记忆也是以理解为基础。
B.机械学习:表现在学习者缺乏同化观念的相应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4.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看。
A.竞争性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B.合作性学习: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5.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6.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二)现代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A.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B.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C.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2.合作学习
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3.探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自主探索学习。
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第四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的本质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A.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 B.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C.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
D.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教学工作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只有具备教师多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才能顺利完成教育任务,这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创造性
A.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
B.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
C.教育教学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三)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明显不同是教师以自身的言行品德影响和感染学生。
A.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户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B.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备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C.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长期性
A.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B.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都需要长期反复的培养,教师需要长期的劳动,才能帮助完成学生发展的这一过程。
(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
(六)个体性和集体性 二.教师职业角色 1.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3.教师是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形象
(一)教师的道德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
(二)教师的文化形象
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传递着维护者
(三)教师的人格形象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的三者统一。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素质。一.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道德
1.忠于事业,甘于奉献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二)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
A.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伦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法,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B.学科教育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现实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4.一般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
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学技巧
A.导入的技巧B.强化的技巧C.变化刺激的技巧D.发问的技巧E.分组活动的技巧F.教学媒体运用的技巧G.教学分组活动的技巧H.沟通与表达的技巧I.补救教学的技巧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育加工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交往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F.自我调节能力G.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A.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
B.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
C.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即策略
A.职前教育B.入职培训C.在职学习D.以评价促发展E.自我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
1.教育关系2.心理关系3.伦理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1.专制型2.放任型3.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罪佳实践。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学校教育有积极作用:
A.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B.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D.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E.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有重要意义。
(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动地位,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重要,关键的作用: 教师应做到: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师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权利。
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署假期的带薪休假。E.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这是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民主权利。
F.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这是教师享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 权利:
1.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
A.学生机会权:是指受教育者由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是接受任何等级教育的起点,资格或身份
B.学习条件权:是指受教育权在发生和发展起点阶段的基本权利,也是继续享受学习成功权的前提性权利
C.学习成功权:是受教育过程结束时的结果权利,即获得学习成功的权利。2.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 A.免于恐惧的权利 B.免受歧视的权利 C.免受控制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A.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B.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C.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D.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 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he”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
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
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章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6.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7.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8.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发展阶段性的呈现。9.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人的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以及年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10.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造成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3.教育4.人的主观能动性。
3、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6、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第三章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新角色:(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三)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8、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9、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五章 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11、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CSE评价模式 第四节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指定行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孔子 “学”“思”“行”
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
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A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A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C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要求: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道尔顿制优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 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特朗普制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本要求: A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B写好三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课外辅导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
(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赫尔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17、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18、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3、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4、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5、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6、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7、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8、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9、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0、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1、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3、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4、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5、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7、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
18、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的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9、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
(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4、中学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5、中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7、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②要注意多段性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B、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D、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
11、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重知、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重情、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重行
12、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3、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3、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5、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6、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7、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8、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
9、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10、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1、怎样设计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12、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13、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步骤: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
(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14、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
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8、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㈠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㈡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
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8.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9.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