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 教学设计

2024-10-26

望大陆 教学设计(精选9篇)

1.望大陆 教学设计 篇一

《望大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望大陆》这首诗,感受诗歌的抒情韵味。通过简单介绍诗人平生以及写作本诗的背景,初步体会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2、认识“兮”“殇”两个生字,知道这首诗歌的特点(楚辞体),感受诗人“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终又不相见的悲痛之情。

3、通过对作者平生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在情景中诵读,感受作者人在台湾,心系故乡的思乡之苦,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诗人平生及写作背景,背景音乐。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诗人(激发学生兴趣,引起相同体验)

课前调查,家长在外打工同学,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打工在外的亲人,一般都会做哪些事情?(打电话问候,回家过节,回家过年)--导出,中国人浓浓的乡情。

简要讲,冯骥才这篇文章。

①如今,报知春节迫近的已经不再是腊八粥的香味,而是媒体上充满压力的热火朝天的春运了。每入腊月,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很快就势头变猛,愈演愈烈;及至腊月底那几天,春运可谓排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此时我都会想,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过年的景象?

/ 5

②我们一直把春运当作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③前些年在火车站碰到的一个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吧,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子赶火车回家。火车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这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夜赶不回去,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回家过年。

④为此,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应该说,那些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而能赶回家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总算可以到家,可以和家人团聚,但是还有很多人是无法一时回到家,与亲人团聚的,他们,只能望长空,空悲切,用明月,千里寄相思。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与乡愁有关的,人生漂泊,四海为家,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浪迹天涯的游子,便心起归航,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举头„„,低头„„);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又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 2 / 5 的春风;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长相思;而到了现代,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眼中,乡愁便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那么在于右任老先生那里,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大陆》这首诗。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链接,了解于右任写《望大陆》的背景。

3、通过学习链接中“羁留“一词,了解于先生的苦衷,从而理解只能“望故乡,望大陆”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苦,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也许有学生会想到以身殉国的问题,可用司马迁的话来解答。人固有一死,或重天泰山;或轻于鸿毛)

(板书课题:望大陆,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课文,小组内相互学习生字新词,师再检查。之后再次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指名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读通顺,指正。通过认识“兮”,了解本文采用的是楚辞体的写作方式;通过对“殇”的字形拆解,记住“殇”的读音与写法,从而了解“国殇”的含义。

3、学习体会诗歌1小节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我故乡)(2)指名学生读1小节,评价

(3)师生交流得出要带着舒缓、悲伤、绵绵的思念、低沉等语调读这篇课文。

引出古诗:

/ 5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眼,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简要解读这首诗,用古诗解读望故乡的深情。古诗句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古诗句2: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简要解读这以上诗句意思,鸟兽尚能如此思乡,何况是人呢?

4、学习体会第2小节情感。

(1)简要介绍(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于先生的家人都在大陆,终没有能团聚)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希望祖国统一,好让更多的人能家人团聚。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位大诗人,在自己弥留之际,也作出了一首千古名诗,希望国家能够统一,引出古诗: 《示儿》陆游 诵读余光中《乡愁》

(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要死后葬于高上之上?

2、他为什么不回故乡,或是故乡的亲人与他团聚?

3、诗人远望故乡时的所想——在背景音乐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说一说,诗人在望故乡时,会想象自己亲人的哪些事)

5、学习齐读第三小节(1)男生读第三小节诗词

想:诗人都望到什么?(见到“天”“地”望不到边,给人视野宽大,心胸开阔感觉)(2)让学生明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盼望统一(3)齐读最后一句诗词。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意思(强烈期望两岸统一,而有生之年又看不到而失 4 / 5 望,及未能见到亲人痛楚心理)

(4)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指导学生练读。

(5)指导结合板书“山之上,国有殇”,在全诗词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爱国思乡)

三、拓展升华

在音乐声中,让学生想象余先生望故乡时,他的家在在做什么? 交流

四、教师范读。全课结束。

/ 5

2.望大陆 教学设计 篇二

古诗《望洞庭》出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之手,该诗形象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傍晚洞庭湖的美景。本课件的设计充分发挥了Flash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仔细分析了《望洞庭》一诗的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说课稿、教师教案等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符合新世纪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它不仅能够作为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使教学的效益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课件框架由课文朗读、生字学习、课外拓展、诗词解析、能力体验五部分构成,课程的教学安排与知识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受教育者在图片、声音、视频的环境下热爱学习,体会学习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课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准确无误、脉络清晰,突出了诗中字、词、句、意境、情感的教学重难点。课件图片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力求创意新颖,画面主题突出、鲜明与协调。课件具有知识点准确无误、内容充实丰富、画面布局清晰、图文声像并茂、色彩搭配合理、使用灵活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

二、Flash型多媒体课件的定义

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Flash多媒体课件是指利用Flash软件应用多种媒体技术的教学课件,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软件。它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学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Flash型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与传统多媒体课件相比较而言,Flash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将各种多媒体元素(图、文、声、像等)融合,并在集成性、交互性、保护性、方便性以及文件大小、视觉效果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

集成性:Flash多媒体课件的集成性能非常好,只要导入Flash支持的任何对象,不管是图片、歌曲还是视频动画,它都能收入Flash元件库中保存,即使先前的原文件被删除,都不会对制作对象有任何影响,消除了制作者的后顾之忧。

交互性:Flash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更好地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性:Flash课件在制作时的原文件类型为.fla,打包或发布后的.exe或.swf是不能用于编辑的,而要将.exe或.swf转换成.fla是比较麻烦的,所以,Flash课件具有较强的保护性。

文件大小:Flash软件绘制的图形、图像均采用矢量图形技术,矢量图形可以任意缩放尺寸而不影响图形的质量,即不会造成图片失真。所以,Flash生成的课件(.exe或.swf)都非常小巧,适合于网络的传输与共享,并且能够在IE浏览器、Flash播放器、多种影音播放器等平台中播放。由于其体积小,可以拷贝到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设备当中,其能够快速地传输数据,携带起来又非常的方便。

视觉效果:Flash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在该软件中可以轻松绘制出丰富多彩的图画,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已有的图形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该软件还自带了很多漂亮的动画按钮和声效,可以使用逐帧动画等多种方式对动画进行相应的创作,从而不断丰富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视觉效果。

四、《望洞庭》Flash课件的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的系统。它主要包括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反馈分析等环节。

1. 教学对象的分析

《望洞庭》Flash课件的应用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课件色彩上主要选择饱和度比较高、比较鲜艳的颜色,此外,选择灵活多样的课件表现形式,例如配音、动画、游戏等。

2.教学目标的分析

首先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诗歌中的生字,掌握其读法和写法,并学会组词,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关键诗句,理解古诗大意,进而背诵全诗。最后是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写法和读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制作了生字笔画顺序动画,并配以生字的部首、字义、组词等内容来展现这一重难点。

3.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望洞庭》古诗的学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件的“课文朗读”、“生字学习”、“课外拓展”、“诗词解析”四个模块逐一呈现,使学生通过使用本课件,掌握古诗《望洞庭》中的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望洞庭》一诗的意境之美与诗人刘禹锡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拓展与提高,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评价反馈分析

本课件根据Flash型多媒体课件自身独特的功能与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连线题、选择题、主观输入题),并以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热爱学习,教师还能在课堂上及时地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进而掌握所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时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7]。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益处。

五、、望洞庭》Flash课件的模块设计

为给《望洞庭》Flash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完整的思路与制作方案,笔者特意创设了如图1的模块结构图。为课件各个模块的后期制作带来一定的指导。

《望洞庭》Flash课件主要模块的详尽分析与叙述如下:

1.首页

首页页面简洁明了,并且标明《望洞庭》一诗是四年级语文下册书中的内容,为课件使用者展现出一个人站在群山环绕的凉亭广场上眺望远处的场景,这正好与《望洞庭》的“望”字不谋而合。

2.课文朗读

该模块以准确的语音语调为学生朗读全诗,使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涵与意境,掌握古诗中重点生词的读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跟读课件中的古诗读法,掌握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读技巧,保证学生深刻理会诗词主旨大意。

3.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部分主要是利用Flash课件的交互功能,以及具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效果的特点设计制作完成的。其内容包括古诗《望洞庭》所涉及的生字的偏旁部首、整体结构、笔画、字义、组词。学生在利用本课件学习此部分时,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记忆生字意义。

4.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模块分别介绍刘禹锡、君山、洞庭湖等相关内容。通过对诗人的背景介绍、洞庭湖地理风貌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

5.诗词解析

本模块分为注释、今译、赏析三部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望洞庭》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加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

6.能力体验

本模块也分为三部分:即“多音字组词”、“我会选”和“结合学生想象写一段话”,分别由连线型、选择型、简答型三种形式构成。在课件中进行简短地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有教师对学生的测评结果给予评价、修正,从而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则题量设置不多,不至于使学生产生烦躁感,其余练习题则由教师在课后留出。该模块主要是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练习题,通过Flash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古诗《望洞庭》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7.尾页制作

这个过程为使用者展现本课件的制作人员。

六、《望洞庭》Flash课件的交互设计

Flash型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强大的交互性能,所以,设计了导航按钮来体现这一特性。图片、文字、声音、区域等内容清晰可见,能够使各个模块之间的链接准确无误、方便快捷。其中,“能力体验”模块更能突出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它不仅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作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能够有更深层次地把握。

七、《望洞庭》Flash课件的评析

本课件知识点准确无误、内容充实丰富、图文声像并茂、创意新颖独特、整体风格统一、各模块条例清晰、使用灵活方便、交互性强,突出了Flash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与功能,但缺少情景动画与配乐,内容不是十分充足,习题的样式较少,部分细节有待斟酌,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八、总结

本文通过对《望洞庭》Flash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分别论述了Flash多媒体课件的概念、优势、教学设计、模块设计、交互设计、课件的评价。《望洞庭》Flash多媒体课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突出了Flash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与功能。Flash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将在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等方面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Flash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对其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巧灵,王晓梅.Flash课件中交互练习题的制作[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8):86-88.

[2]陈远学.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特点[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02):176.

[3]吴利华.Flash课件制作初探[J].科学教育,2008,(02):28.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5]语文教学参考用书(课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6]何木青.浅析突破Flash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的重难点[J].科技风,2009,(06):237.

[7]梁洁,岳丽娟.Flash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6):8-9.

[8]冯海荣,袁磊.中小学课堂应用Flash课件的策略研究[J].山西电教,2010,(03):39-40.

[9]梅云清.多媒体Flash课件的应用性研究初探[J].职教论坛,2011,(35):76-78.

3.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篇三

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观望,要目视学生,要看到学生在听到问题后的表情变化,是疑惑,是欣赏,还是吃惊、瞠目等。要看学生在台上板演过程疏密错落是否得当,清楚明白。要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作业精气神是否集中,是否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工整规范地书写作业。要看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投足的表现。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探究的热情等。要看到学生一丝丝、一点点的进步等。看到变化,记住整理分析,应对学生变化。

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倾听。要听清学生回答问题时每一字的读音。要听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底气。要听出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是否流畅自如。要听出学生表述是否完整、通顺,是否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学会听,从学生的说话中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的需要,听懂学生的心声。

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善问。任课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基础知识、阅历范围、活动情感等,有方向、有目的地提问。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辐射面,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交流、分析、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先易后难,层层遞进,逐步上升提问难度,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刻性,提有质量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答。

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诊脉,切中要点。哪部分学生有进步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帮助,放手就可以独自学习知识。哪部分学生有进步,但需要教师的辅助,与教师合作可以获得知识。就一个问题而言,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反应、应答等。就一个学生而言,教师想到不同的问题在同一学生身上的不同回答。教师要把准脉,心中有数,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望、闻、问、切”是教师关注学生,心中有学生,倾听学生心声,灵机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骤,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新兴学校)

4.望大陆 教学设计 篇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过程与方法:重点品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新授

(一)自学生字,品析诗歌

1.注意字的音和形。(学生自学后教师针对个别字再详细讲解。)

“兮”“殇”都是一声;“殇”是翘舌音。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5)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7)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朗读,然后比一比谁先背下来。

三、练习

(一)解释下划线的字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2.山之上,国有殇()!(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1.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2.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3.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4.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5.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6.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7.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8.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文中得知于右任先生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感,学习课文后,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后习题 《望大陆》习题

一、基础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2.山之上,国有殇()!

二、综合题 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1.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2.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3.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4.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1.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2.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3.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4.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三、提高题

读诗歌,回答问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1.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

5.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xī 2.shāng

二、综合题

②②

三、提高题

1.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

2.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

3.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4.诗人愿以身许国,表达了作者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5.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还有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板书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

(爱国)

5.望大陆.教案 篇五

1、认识,理解“兮”、“殇”两个生字。

2、体会诗中所表达出来的于右任先生的浓浓的爱国热情。

3、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出来的于右任先生的浓浓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2003年3月18日这一天,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有记者让他谈谈对台湾的认识和了解。他饱含真情的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他临终前写下的一首撼动中华民族的哀歌《望大陆》。接着在近千名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他充满激情的吟诵了这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放朗诵录音)。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吗?(于右任)

2、课前,通过预习,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右任的资料,也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谁来为大家介绍介绍。(生汇报)

3、是啊!此时的诗人已垂垂老矣,他是多么想回家看看啊!可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诗人永远的遗憾。万般酸楚化作这血泪交融的绝唱《望大陆》。(板书课题:《望大陆》)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里有绵绵的思念,请再读;这里有无以言说的悲伤,请同学们再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教师口述)

三、疏通生字,初步感知(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方式仔仔细细的把课文读上4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后两遍时,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通顺。四分钟后我们来检查。(教师口述)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反馈。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自学时板书在黑板右边)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

2、指名读第一句话。了解字义,带着对字义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了解字义及“国殇”的意思,解析它们在本诗中的意思。带着对词义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4、分析字形,书空练写。

5、检查读诗的情况。

(1)读正确:在认识、理解生字的基础上,谁来试着读读整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2)读通顺:谁再来读读整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听,词句中间是怎么停顿的,他是否读准的通顺,流畅。

(3)读出味道: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诗。

四、感悟诗情,品读诗意(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借助本课的插图和对字义的理解,默读全诗,本诗有三小节,试着读懂每小节的意思,有了想法后再和同位交流。3分钟后我们来检查。(教师口述)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反馈。

1、从诗的第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1)生汇报。师板书:望我故乡

(2)师引读:是啊!这是病重诗人的嘱托。“葬我于高山之上”是为了遥望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请你来读这句话。

(3)师引读:诗人已垂垂老矣!可他欲归不能,欲聚不成,所以常常站在高山之巅,任思乡的泪水肆意流淌。请你再读。

(4)角色置换:同学们,这是多么让人酸楚的告白啊!假如此时你就是老人的亲人,你会对他发出怎样的呼唤?

假如你是他的贤妻:

假如你是他的娇儿:

(5)是啊!这声声呼唤,怎不叫我肝肠寸断?我是多么想借一对翅膀,飞到他们身旁。可是,我能吗?(生答)你们能用诗中的一句话告诉我吗?

(6)师引读:那倚门远眺的妻子对我翘首企盼,我怎能忘记?请你再读这句话。(7)师引读:那望眼欲穿的儿女对我殷殷呼唤,我怎能忘记?请你读。

(8)回归第一小节:故乡,故乡不可见兮,那就把我葬在高山之上,让我遥望。请齐读第一小节。

2、从诗的第二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1)生汇报。师板书:望我大陆

(2)师引读:是啊!这也是病重诗人的嘱托。“葬我于高山之上”是为了遥望我那山河壮丽的祖国。请你来读这句话。

(3)师引读:八十三岁的老人,漂泊孤岛,与大陆音讯两隔,他何时才能回到久别的祖国?请你读。(4)想象悟情:同学们,期盼回归的老人,站在高山之巅遥望,老人的眼前,又会浮现出那些景象?(生想象作答。)

(5)也许那是滚滚的千里山河,也许那是不倒的万里长城„„他是多么想踏上祖国的大地,抚摸抚摸这温情的土地。可是,他能吗?(生答)你们能用诗中的一句话告诉我吗?

(6)师引读:一弯浅浅的海峡,割断诗人无尽的思念,惟有涕泪滂沱。请你再读这句话。(7)师引读:咫尺天涯,竟成海天之遥,怎不叫人肝肠寸断?请你读。

(8)回归第二小节:山高水长,大陆遥不可望,我只能对天恸哭。请齐读第二小节。

3、小结并齐背前两小节:病重的诗人是期盼与亲人团聚,多么渴望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板书:期盼团聚

渴望统一)。可归期遥遥,此生无望,那就等我百年之后,把我葬在高山之上遥望我的故乡,遥望我的大陆吧!请同学们试着齐背前两小节。

4、过渡:诗人等啊!盼啊!望啊!那是一双望眼欲穿的眼睛,那是一双期盼回归的眼睛。可是诗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指名读诗的第三小节。(1)借助插图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呢?(2)生汇报。

(3)师引读:苍苍群山,茫茫旷野,我何时才能跨越你?回到那久别的祖国?见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和亲人啊?请你再读第三小节。

(4)师引读:凝望苍茫大地,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是何等悲憾?请你读。

(5)小结并齐背第三小节:这更是仰天的叩问:故乡啊,故乡?祖国啊,祖国?我何时才能归来?请试着齐背第三小节。

5、齐背整首诗:如今,距离于右任写下《望大陆》已快半个世纪,诗中期盼祖国统一的声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来完整的背诵这撼人心魄的绝唱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望大陆》在于右任逝世后,有秘书整理遗物时而发现,一经传开,两岸同胞争相吟诵,现在人们更是对它进行了艺术创作,或吟或唱,撼人心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有张海庆老师演唱的《望大陆》。

2、师生对吟《望大陆》。

3、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坚信,终有一天,台湾海峡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先生亦能含笑九泉!

附板书:

望大陆

望我故乡

期盼团聚

望我大陆

6.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内容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

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

7.望大陆 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

生2:“父亲”在说完“是的,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 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番话的时候, 做了“望了望”这个动作。

(师生共同朗读“父亲”的这番话。)

生3:是在“我”机智勇敢地抢在父亲前头说出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的情况下, 父亲“望了望”我们。

生4:父亲是在“我”的“多嘴”激怒了法官, 法官怒气冲冲, 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的情况下, “望了望”我们的。

(朗读相关语句, 读出法官的“怒”与“狠”。)

生5:父亲是在我们即将被押下法庭的时候“望了望”我们的。

生6:父亲是在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最后时刻“望了望”我们的。

师:同学们会联系上下文读书, 真不错!让我们放眼整篇课文, 进一步透过“望了望”这个动作, 去仔细体会藏在父亲内心深处的那份深厚的情感。

师:“望了望”这一动作背后, 是一位深沉的父亲和丈夫。我们来讨论交流:透过这“望了望”,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我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孩子。所以, 忍不住“又望了望我们”。

师:多么独具慧眼的见解啊!从这一点看, 他还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生:他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他更不忍心把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身上。

师:你真是学习中的有心人, 连李大钊有几个孩子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根据表达的需要, 作者李星华没有把她的家庭成员一一写出来, 确切地说, 李大钊有五个孩子, 他被捕时其他三个孩子因不在场而幸免牢狱之灾, 李大钊被害时大儿子葆华18岁, 大女儿星华16岁。

师:是啊, 往后抚养三个幼子的重担就全落在妻子那单薄的肩头上了, 这个比李大钊大5岁多的乡下女人质朴厚道, 深明大义, 长年默默地为他分担了不少苦累忧愁, 献出了最深沉、最伟大的爱。眼下她将面临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丈夫的李大钊怎么忍心把一切都丢给她一人扛呢?此时此刻, 李大钊要传递的是———

生:自责、愧疚、感激、深爱、牵挂、眷恋……

师: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 来为李大钊传递深藏在他内心的复杂感情。

(学生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作为父亲与丈夫, 李大钊是有责任感的, 是深爱着他的家人的, 他理当为自己的家庭挑起那份责任。可是, 李大钊仅仅是一位父亲, 一位丈夫吗?

生:不是。

师:他还是———

生1:一名共产党员。

生2: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

生3:一名领导北京地下党工作的革命者。

师:说得不错!李大钊还是党的领导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父亲对母亲说的话里读出来的。

师:你很善于揣摩人物的语言。生:我知道。我是查阅资料知道的。师:勤查资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师:作为一位革命者, 作为党的领导人, 李大钊最后这一望又望出了什么呢? (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推举的代表在班上发言。

生:李大钊这最后一望, 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嘱托。

师:他想嘱托些什么呢?

生:他想嘱托妻子教育好孩子, 让他们长大后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为革命工作。

师:他希望革命后继有人。

生: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自豪。

师:说话是要讲依据的。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生:在父亲的影响下, “我”变得勇敢机智, 在凶神恶煞的法官面前, 我敢于站出来掩护哥哥, 抢着说自己是父亲最大的孩子。这说明“我”变得坚强起来了, 革命后继有人了。

师:革命的后代成长起来了。铁铮铮的事实, 确实令人信服!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1: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欣慰。

生2: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

师: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是什么呢?

生1:是勇敢、是坚强。

生2:是在敌人面前的沉着冷静, 不慌不忙。

生3:是沿着革命的道路走向胜利, 去享受革命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师:本文作者李星华已经去世, 如果李大钊和李星华在地下有知, 他们一定会为遇到你们这样的知音而获得安慰。我要替他们谢谢你们!迎接红旗招展的崭新时代是李大钊梦寐以求的渴望, 虽然他没能看到这一天, 但是他坚信这一天必然到来。他相信他的后代们会迎来这一天, 珍惜这一天。他这一望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他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亲人的安慰和鼓励。

师:很有见解, 能说得更明白些吗?

生: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他觉得自己参加革命是正确的, 哪怕为革命献身也是光荣的。他要安慰家人别为他难过, 也要鼓励家人坚强地面对一切。

师:多么深刻的理解, 多么了不起的李大钊。他对自己选择革命的道路无怨无悔, 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为了革命, 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在绞刑架下, 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师生齐声慷慨激昂地读)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 必将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师:这深情的一望, 还望出了什么?

生1:这深情的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生2:这一望, 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生: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家为国的———

师:谁来帮帮他? (学生纷纷补充:气概、品质、情怀、高风亮节……)

师: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有深度了。此时此刻, 李大钊百感交集, 将千言万语融入最后这“望了望”里面。他的女儿李星华用如此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写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对生身慈父、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者的深切怀念。好一个“望了望”, 它因承载了一位父亲的深情和一位革命先驱者的高尚而显得深沉, 甚至神秘, 读来意味深长……

[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段的成功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深入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十六年前的回忆》以父亲和革命者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写李大钊, 体现他是慈祥的父亲, 也是杰出的革命者。作为领袖人物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应侧重于一个革命者的层面。因此, 我把教学的重点指向引导学生体会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 (2) 体现“双主”地位。就体现教师教的主导地位而言, 我抓住聚焦李大钊情感的动作“望了望”这个点, 从父亲与革命者两个层面设计了两个有层次的话题, 由浅入深,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和探究, 把学习的关注点辐射到整篇文章, 甚至延伸到课外, 收到牵一词而动全篇的效果。教学中, 我密切关注学情, 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评价、小结, 甚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就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而言,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 倾听他们的见解, 欣赏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灵性, 用包含赞美之意的语言激励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营造集思广益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把问题探究得更加深入。 (3) 读、悟、写、说、诵结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写一写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 他最后的“望了望”有什么深刻含义。接着, 让学生充分地说, 深入了解李大钊, 在学生入情入境, 沉浸在对李大钊的敬仰与怀念中的时候, 我让学生动情地诵读。整个课堂张合自如, 进展有序。

8.《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教学片段 篇八

本课的重点就是1787年宪法,因此笔者选取关于1787年宪法内容的教学片段展开,注意重要概念的解读:邦联制、联邦制、共和制等。

[教学片段]

(一)联邦制原则

材料一 争论

汉密尔顿:如果还让各邦抓住主权,都将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全部主权都集中于全国最高政府。

梅森:尽管我渴望建立一个全国政府,但我决不同意废止各邦,或者把各邦贬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设问:1.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终如何解决?

2.怎样既加强中央的权力,又给各州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自治权又是如何体现的?

讲解:既保证中央的强大,即保证了政治上政局的稳定,经济上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交上,形成了统一的声音,保证联邦的利益。同时,又给地方保留了一定自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也协调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的制度就是联邦制。

过渡:当然,联邦制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威胁联邦制的重大事件——南北战争,林肯政府领导人民利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美国正是利用这宪法的第13、14条修正案再次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巩固了联邦制。可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这样说过,一个国家的权力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机构手中,那么一切便都完了,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呢?

(二)三权分立原则

材料二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法】 孟德斯鸠

设问:国家有哪三权?分别交给哪个机构掌管?

讲解:这就实现了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这三大机构还有何权利?我们来看看宪法是怎么规定的。

材料三 ……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总统有权缔订条约……总统应提出人选,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1787年宪法第二条

材料四 当最高法院在判断美国宪法的部分条文与现存法律的关系时,事实上就是对宪法行使了解释权……法官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

——百度百科

讲解:由此可见,美国的总统总揽行政和军政大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这种制度就是——总统制。

过渡:关于如何防止这三大机构相互勾结,制宪会议上也有精彩发言

材料五 古文诺·莫里斯:我们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

麦迪逊:一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些被授权去谋求公众幸福的人,有可能背叛人民对他们的信托。防止这种危险,就要把他们的信托分开,分别委托给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不同的机构,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设问:强有力的“人”是指谁?为什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该如何防止“背叛”人民的信托?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结合材料,自主构建美国三权分立结构、关系示意图。

材料六 立法权归国会独享,但要受到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如果总统认为立法不妥,可以否决……即便参众两院分别以2/3多数再否决总统的否决,强行通过某一恶法,最高法院还可以判其违宪。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材料七 2015年8月6日,南方周末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在华盛顿白宫为埃琳娜·卡根举行招待会。美国国会参议院5日投票通过总统奥巴马对副总检察长埃琳娜·卡根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三权相对独立,任何一个部门都要受到另外两个部门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权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权。没有最大,只有相互牵制,这,就是分权制衡。

过渡:这种制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人民的权利是如何体现的呢?

(三)人民主权原则

材料八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讲解:这就实现了政府和——人民的分权,即人民主权原则。而这种通过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度即为——共和制。

9.《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

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

二、读准全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

三、诗中寻画

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

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诗中寻画)

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b.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洞庭湖湖面朦胧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连用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b.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让生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衬着娇娇明月,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加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被放逐的诗人远离了“紫陌红尘”,却亲近了高旷清超,明月和清风陶冶着他的襟怀的气度,艰难困苦淬炼着他的境界与品格。怪不得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之后,内心依旧能如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宁静和谐。

6、配乐朗读

四、吟诵古诗(时间允许)

1、孩子们,你们那投入认真的模样,那字正腔圆的朗读声配上这柔美的音乐,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真让人陶醉。

2、那你们想听听古人是怎么读这首古诗的吗?

3、师简单介绍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声字要拖长)

上一篇: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下一篇:中职生期末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