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共10篇)
1.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一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111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六。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以及数与计算的角度分别体会转化策略的应用过程和特点,逐步积累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主动应用策略的自觉性。教材中还安排了涉及图形和计算等不同内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转化是指把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成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号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六、课时安排
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和“练一练’’,第109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丰富转化策略体验的过程,感受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敏捷等品质。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转化的策略。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教学准备:
用于演示转化的例1相应的图片,为学生每人准备用于例1图形转化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解决过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看看通过问题解决能学到什么新的内容。2.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例1 0 引导: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平面图形,问题是要比较哪个面积大一些。看一看图形,能不能直接比较出面积大小?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看看能不能找到比较的办法。
二、探索获得策略 1.引导思考。
引导:我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是两个比较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大家通过观察,找到比较办法了吗?你准备用怎样的办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2.交流呈现。
追问:为什么要把两个图形都变成长方形比较?用哪些方法把两个图形变成长方形的? 3.回顾反思。
引导:大家回顾一下上面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中有哪些体会可以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倾听、指导)4.丰富体验。引导:大家进一步回顾,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转化的策略吗?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互相举例说一说。
交流: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问题用到过转化的策略?
三、应用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2.做练习十六第1题。3.做练习十六第2题。4.做练习十六第3题。
四、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和“练一练’’,第109~110页练习十六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转化的策略,能根据一些算式的特点,采用转化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得数;能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采用转化策略使计算简单的体悟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在应用转化中感受计算规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事物可以互相转化观点的熏陶。教学重点: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式转化的依据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内容
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了转化的策略,知道转化就是把要解决 的新问题,变成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习策略 1.了解特点,计算结果。
出示例2,让学生观察有没有什么特点。提问: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说明:这个算式中作加数的分数,后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的一半。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得数,和同学说说怎样计算的。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和计算过程)先通分实际上用了什么策略? 2.引导转化。(1)引导:
(2)引导:那我们就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呈现图形)大家能在正方形里填上算式里的4个加数吗?请在课本上填一填,然后观察图形,想想可以怎样转化。提问:观察图中分数相加的结果,能想到怎样转化吗?(3)转化计算。
让学生根据图形上的思考,在课本上计算得数,和原来计算比一比是不是正确。交流:你是怎样转化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转化成减法计算?转化以后的计算和原来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回顾反思。
引导:一个分数连加的算式,经过转化使计算变得十分方便。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想到这样转化的,请你联系学习过程中,和同桌说说有什么体会。
三、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十六第4题。4.做练习十六第5题。5.做练习十六第6题。6.做练习十六第7题。
四、总结全课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111页练习十六第8~13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转化的策略,能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具体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转化的依据和方法。
2.使学生在应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应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二、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8题。让学生独立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空的?(呈现结果)这里填空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这里的填空,实际上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介分数转化成了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另一个分数。2.计算下面各题。72.5÷0.25 111--369 让学生完成计算,想想计算时哪里用了转化的策略。交流:这两题计算哪里运用了转化策略?
说明:转化可以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要解决的问题变成能解决的问题,使问题解决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掌握转化,对于数学学习十分重要。3.用转化的策略简便计算。
(1)23+24+25+26+27+28+29+30(2)298+299+299+297 4.做练习十六第9题。5.做练习十六第10题。6.分析练习十六第1 1题。7.讨论练习十六第12、13题。
让学生讨论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转化,怎样计算图形的面积。
交流:第12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图形计算面积? 第13题涂色部分的周长实际上是什么?那能计算正方形面积了吗?
说明:这两题都可以经过转化解决问题。用转化策略时,要具体分析图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联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转化时要保持在形状变换等活动中,题里相应数量保持不变,比如第12题图形可以转化为几个部分计算,但面积的大小不能改变,这是运用策略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1.总结交流。2.完成思考题。
2.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 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
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
4.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3.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三
一、激趣导入
1.我先来问大家两个问题,谁愿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本学期我们在哪一篇课文中欣赏到了碧波浩淼的南中国海;(今天我们的教室很大,我们发言的声音也要??)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我们又在哪一课中感受到了大海退潮时的乐趣呢。这节课我们还要去看海,去探索那奇妙的海底世界!
(齐读:海底世界)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回答
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呢?我们一起去海底看看吧!
二、学习课文2自然段动物的声音
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海底的什么?(学生读书,回答:海底的声音)
先让我们听一听海面上的声音吧!你们看(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海面),这时候海面上是?--(波涛汹涌),什么是“波涛汹涌”?你能换个词吗?(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海底却依然是那么?--(宁静)那“依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它还可以换成?(仍然,依旧)
它们之间的差异可真大啊,谁来读一读,读出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呢?(生读)
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呢?(也不是)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学生回答)
2、既然海底有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呢?
A(因为声音很小)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它们发出的声音很小呢?(窃窃私语)这很小的声音我们有没有办法听到呢?(有,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B(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呢?(悄悄地说话,声音很小)这很小的声音我们有没有办法听到呢?(有,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3.让我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海底听听动物们的“窃窃私语”声吧!
课件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找学生读)
4.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学生回答)
这么有趣的声音,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读一读(指名读)
6.细心地同学会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了什么?(指答)除了这些声音,海底还会有什么声音呢?用上课文中的句式和同桌一起练练吧。(出示课件)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像……
(学生说)
7.(引读)是啊!出示: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时候-
8.小结: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象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是这样的热闹呀,现在让我们一同再来奏响这美妙的海底乐章。(齐读第二自然段)
9.在宁静的大海深处,我们能听到这么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三、学习课文第3节
过渡:海底的声音真是太有趣了。不过,海底还有更让人称奇的地方呢!
1、接下来我们学习第3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
3、在这段话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动物们哪些有趣的活动方式呢?(学生回答)
3、你对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呢?请你找出来,再认真读一读。(学生自读)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用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活动方式。
出示:“我是……”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
(1)我是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四米大约有多长,谁知道?(大约有教室这么宽)这么长的距离海参需要爬行多长时间?(一个小时)谁知道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据)A海参爬行的速度真是太慢了,老师还知道海底有一种鱼,它的行进速度是非常的快,谁知道是什么鱼?(梭子鱼)谁是梭子鱼?(学生读)B海底动物还有什么有趣的活动方式呢?
(2)我是梭子鱼,我的身体象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其他火车还快。
每小时能游多远?(几十公里)几十公里有多远?盐城市区的大铜马大家见过吗?几十公里就有从这里到大铜马那么远!当它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速度还要快,有多快?(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谁知道这句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列数据,作比较)A梭子鱼的行进速度快的惊人,可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动物都能游得这么快,老师知道有一种海底动物行进的速度可慢了,谁知道是什么?(海参)谁是海参?B海底动物还有什么有趣的活动方式呢?
(3)我是乌贼,我可以向前方喷水,靠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这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真的很特别。大家见过乌贼吗?(师示范乌贼的运动方式)谁来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试着模仿它的运动方式呢?
(4)我是贝类,我自己一动都不用动,但是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巴”是什么意思呢?
生:吸、粘。
师:贝类聪明啊!
(5)海底的动物可丰富了,可不止这么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他们的活动是怎样的?(指名)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些美丽的海底动物呢?(看屏幕)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6)此刻我们更能感受到-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学习课文第4、5节
1、我们听到了海底各种奇妙的声音,看到了海底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那么海底还有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4、5自然段。
2、第4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呢?(学生回答)从哪两个方面介绍海底植物的呢?(颜色、形状)哪一句写的是颜色?(学生读)
3、出示:植物的差异很大,色彩多种多样,有……有……还有……,这么多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缭乱,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哪一句写的是形状?(学生读)
4、出示:它们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就拿海藻来说吧,最……最……海底植物的形态也多种多样的。
海底的植物色彩五彩缤纷,形态各种各样,难怪人们会说:(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5、海底植物的差异真是很大,那除了植物动物海底还有什么呢?(齐读第5自然段)
是啊,海底还有山峰、有峡谷,有丰富的矿物。
五、总结提升。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在你眼中海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2、你们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面对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愿望吗?
六、激趣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对海底世界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现在好好掌握本领,这些奥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你们揭开!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海底美妙的世界吧!(课件视频)
看到这里,我们真想说:(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七、练笔
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写一段话。
4.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四
获嘉县亢村镇亢北小学 王艳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游戏规则:每组4人,每人可以举1只手也可以举2只手。根据老师要求举手,小组里可以商量。
每组共举8只手(每人举2只手)
每组共举4只手(每人举1只手或2人每人举2只手)每组共举6只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X|k | B| 1.c |O |m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1)学生分组活动
课件出示:自主导学单:
(1)认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独立想一想可以应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3)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可以选择什么策略?
(4)在组长的安排下,各组收集整理好不同的方法,准备大组交流。2)汇报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列表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假设法
假设10条船全是大船
5×10-42=8(人)
5-3=2(人)
8÷2=4(只)······小船 10-4=6(只)„„大船 假设10条船都是小船
42-3×10=12(人)
5-3=2(人)
12÷2=6(只)···大船 10-6=4(只)„„小船 3)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5.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题的含义,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1.挂图。
2.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课题)谁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挖井”是件容易的事么?读题后有什么问题?出示毛主席的画像。提问:这位爷爷谁认识?请大家把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拿出来展示交流。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渎课文,借助拼音轻声读,标出自然段。要求:反复
读,读准、读通、读流利。
2.反馈情况:能读准,读通、读流利的同学举手。小组自评。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评价。
4.分别指名3个同学,每个人读一自然段,要求读准音,相
机指导全班朗读。
席:凉席首席 席卷天下
挖、担: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做动作理解字义。
组词:挖苦 挖掘 挖空心思
dān 担水 担心 承担 担忧 担任
dan 扁担 勇挑重担 一担(量词)水 两担柴
坑:坑害 水坑 坑坑洼洼
渗:①演示:将水倒进土坑里,会怎么样?(水渗进坑里了。)
②组词:渗出 渗入 渗透
浑:①将清水与浑水做比较。
②组词:浑浊 浑身 浑然一体 浑水摸鱼
盐:精盐 盐湖 食盐
迁:①辶(表示与行走有关)+千=迁(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②组词:迁移 变迁 迁徙 事过境迁
三、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板题)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预设问题: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三、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带着问题仔细读课文,然后跟同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感
悟。
2.接力读,要注意断句。(师适时指导)
3.说一说:①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乡亲
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指读课文相关段落)
②谁还知道更多的有关“红井”的故事?(生或师讲“红
井”的故事)
③“挖井”是件容易的事吗?(利用图片或课件简介“挖
井”的资料)
谈一谈: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关心帮助过你吗?你有哪
些想法?
议一议: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你怎么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
读一读:读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练读、指读、评价读、
齐读)
7.老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乡亲们对主席的崇敬之情。出示挂图,指名解说图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 拓展
教学过程: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2.听写词语。
3.积累词语
①出示课件显示“我会读”里的词语
②学生自由读,读准字意
③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
4.实践活动
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课进行故事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6.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六
1.欣赏:《春天在哪里》; 2.唱歌:《春天的小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天在哪里》使学生初步感受春天。
(2)用渐强、渐弱的声音演唱歌曲《春天的小河》,流畅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教学理念
课上提出“春天在哪里?”的疑问,直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寻找春天,感受春的存在。然后以“寻找春天——体验春天——表现春天——感悟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春天的小河》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内容、启发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寻找春天
1、提问导入: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找找看,在上学的小路上,美丽的校园里,还有哪些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近了,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2.放录音《春天在哪里》。
3、提问: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会唱吗?
4、学生随录音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内涵,去寻找春天。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理解歌曲内涵。
三、体验春天
1、师导入: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新翻泥土的味儿扑鼻而来,鲜花张开了那娇艳的脸荚映照着大地格外耀眼,听那小河水,涨高了,哗哗地流淌着。
2、录音《春天的小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听全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速度等。
4、生随录音模唱全曲。
5、师有感情地范唱。
6、学生巩固练习演唱全曲。
要求:情绪与声音要统一。
7、歌曲处理:
《春天的小河》共有四个乐句,在学生学会演唱的基础上,在每个乐句上加渐强和渐弱记号。要求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出乐句的流畅感。
四、表现春天
1、师导入:春天负载着希望,有着生命的律动,自古以来,它成为许多文人画士的表现对象。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来勾勒春天、文学家用流畅的语言描绘春天、画家用五彩的笔留下春天的足迹、音乐家用斑斓的旋律诉说着春天的话语„„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一幅你认为最美的春天。
2、学生习作。分组进行
学生或画、或写、或改编歌词„„进行创作。
3、展示,并且集体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能融入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氛围中。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师生共同演绎烘托课堂气氛。
五、感悟春天
1.师:请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
2.师小结:
7.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1教案 篇七
教师 刘萍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看图写话的习作训练。
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4幅图和一篇习作例文《脱棉衣》。例文紧扣图意,每段都简明地叙述一幅图的意思,语言通顺,层次清晰,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第二部分针对例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力求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例教材 文中受到启发:观察多幅图的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简析 思,还要把前几幅图联系起来观察,弄清几幅图之间的联系,看懂几幅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其次,要想想,哪些内容是从图上可以看到的,那些是图上看不
到的,可以通过想象写出来的。再次,写作中注意,一般一幅图写一段,这样层次比较清晰。
第三部分是习作练习,由习作要求和两组图组成。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两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习作,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习作要求给学生比较大的选择空间,只要学生按所学方法进行习作即可。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有阅读连环画的经历。但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地寻找,并发现多幅图之间存在的联系,更不会形成“化图为文”的意识。因此在本次,学情
乃至于今后一段时间的“看图写话”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心理的特分析
征,让学生在我们创设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去探索、发现“看图写话”的规律,并不断地进行言语实践。
1.读懂例文《脱棉衣》,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化图为文”。教学 2.初步领会“观察画面,寻找联系,合理想象”的习作方法。目标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教学重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点难点
教法 教法:目标教学法、迁移训练法。学法 学法:模仿学习法、迁移法。课前 教学挂图 准备
教学 3课时 时间
教 学 流 程
学 案 第一课时
导 案
看图编故事,“看”是关键,只有看细致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在变的时候,才能够把画面的内容给充分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一、目标导学,明确任务 总结要点。读读教学目标,明白学习任务。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 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
二、学习例文、交流讨论 名字吗?
1、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事?
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名字吗?
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 思。(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1)妈妈给儿子穿上棉衣。你能说一说吗?
(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发 抖。(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
(3)两个小朋友为小树捆① 稻草。
②
(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③
4.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④ 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出来。
(4).阅读例文。说说作者怎样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2、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1).分别观察这两组图,说说每组图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2).观察组图中第一幅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组图中第二幅图:他们做了什么,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什么,适当描述人物的表情。
(4).观察组图中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同样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写,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词汇,理解运用 自言自语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耷拉脑袋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夜以继日
身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上眉梢
(1)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用法
(4)每个词齐读三遍。
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同桌先看图口述
2.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师生点评 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分别观察这两组图,说说每组图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2.观察组图中第一幅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组图中第二幅图:他们做了什么,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什么,适当描述人物的表情。
4.观察组图中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同样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写,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词汇,理解运用
自言自语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 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耷拉脑袋 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 夜以继日 身
在看的时候,同时还要学会想象,要根据画面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展开合理想象,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画面真实、完整的意思。
三年级的孩子,积累的词汇量还不大,适当补充、提示,可以加强作文的表达效果。
学生练习写作,老师当堂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4.学生练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迁移练习、自行写作
练习看图写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问问老师哦。
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 上眉梢 无言以对
(1)指名读
(2)师生共同理解
(3)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 思或用法
(4)齐读 同桌互相点评、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意在让学生在二、互相点评、修改文稿
文稿写好后,同桌同学相互读稿,提出修改的地方。
三、听听老师点评同学的作文,借鉴借鉴,再做修改
四、认真誊写作文
第三课时
一、用心倾听,欣赏佳作
二、认真总结,谈谈收获
修改文稿
1.同桌先看图口述
2.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师生点评
4.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
一、教师再次叙述三幅图的内容。
二、学生练习看图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板书学生不会写的字。
三、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文稿写好后,同桌同学相互读稿,提出修改的地方。
2、选两名学生的习作点评。
3、修改文稿。
四、指导誊写。
五、批改记录。
第三课时
一、评讲内容。
1、如何根据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2、多幅图作文,怎么样把图与图之间进行连贯。
3、评价优秀的作文。
4、强调双引号的用法。
5、订正错别字。
二、评讲过程。
重点:评析优作和双引号的用法。
双向互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
选择优秀作文进行评讲,一方面激励和鼓舞了小作者,另一方面为学困者做了很好的示范。
习作(看图作文)
要求:1.仔细观察。
2.展开想象。3.层次分明。4.重点突出。
板书 设计
8.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八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
3.经历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和操作实践中体验一位小数的本质内涵。
4.在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明准备布置新书房,要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在家具部看到了这张书桌,合不合适?他请小红用米尺帮他量了量。
二、有关例1的教学
1.认识0.4和0.8。
(1)测量(课件演示)
①量桌面的长。引导生观察,提问:多长?(板书:5分米)
②量桌面的宽。提问:满1米了吗?是几分米?(板书:4分米)
(2)认识0.4。
提问:4分米是十分之几米?
介绍写法:米还可以写成这样的一个数,(边说边板书)先写一个0,右下角写“.”,紧挨着写一个4。
提问:这样的数以前见过吗?叫什么数?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介绍读法:(指0.4)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
点拨:你们看,米还可以写成0.4米。
(3)认识0.5。
提问:5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0.8”的读、写法。
小结:你看,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米就表示米。
过渡:4分米、5分米用米作单位我们会写了,那么1分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又可以怎样写呢?让我们借这把米尺来研究一下。
2.想想做做1。
(1)介绍:这儿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每1份就是1分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写成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启发:3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其它的数你想自己填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1页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校对。
引导观察: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数量,你可以轻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这里的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初步认识了一些小数,下面让我们通过图形来进一步认识小数。
3.想想做做3。
谈话:这里有三个正方形,每1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10份,你能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吗?请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
过渡:刚才我们是看图写小数,下面老师给你一个小数你能自己在图中表示出来吗?
4.操作。
(1)谈话:拿出老师给你的作业纸,里面有两个长方形,每1个长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10份。请你在第一个长方形中用斜线表示出“0.2”。
请一位学生展示并介绍:我画了10份中的2份,是,还可以写成0.2。
启发:老师在这个长方形中还发现了一个小数0.8。你知道它表示哪一部分?(空白部分)
点拨:由此看来,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如果能换个角度去多想一想,就会有新的发现。
(2)谈话:请你在第2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几份,并在下面写出相应的小数,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个小数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
(3)引导学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我们知道了一个正方形中的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有关例2的教学
谈话:根据测量的结果小明选定了书桌,他还想购买一些文具用品,在文具柜台他看中了这样四件商品,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价格。
1.认识0.2元。
提问:橡皮的价格是2角,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2角是元可以写成0.2元。
2.认识1.2元。
提问:圆珠笔的价格是1元2角,写成小数是几元?
学生在材料纸反面试着写一写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请学生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想法。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来想一想--2角是0.2元,把0.2元和1元合起来就是1.2元。
启发:我们用先分后合的方法知道了1元2角可以写成1.2元,那么这本本子的价格3元5角怎样写呢?
3.认识3.5元。
生尝试将3元5角以元做单位表示出来并交流想法。
4.解释与应用:9.6元。
出示课件并引导:商店里还会见到这样的价格“9.6元”,你能看得懂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点拨: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来看。这儿的6其实是“0.6”元,0.6元就是6角。合起来就是9元6角。
5.整理相关知识。
介绍: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一些像1.2、3.5、9.6这样的小数,我们认识的小数越来越多了!其实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数。像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为什么这儿要用省略号?(有无穷个)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
像今天认识的0.4、0.8、1.2、3.5都是小数。你还能说出几个小数来吗?
介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小圆点)。对,小数中间的这个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各部分名称)你来挑个小数说说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是几?
6.解决实际问题。
(1)请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校对。
(2)看想想做做第4题。读一读,说一说。
指导25.6的读法:25在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结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其读、写法。下面我们就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四、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5.
(1)这是一条有方向的直线。这儿为什么是“0.1”?这儿为什么是1.2?
其它的数你会填吗?
(2)请观察直线下面都是什么数?上面呢?这里的小数与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1和2之间是1点几,2和3之间是2点几……)如果直线继续向右延伸,后面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2.游戏:猜价格。
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玩偶,请你猜它的价格!
(1)(出示一个小玩偶)这个玩偶的价格不满1元,你猜是多少?生猜,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了纸上。公布(0.8元)
(2)(出示一个杯子)价格在3元和5元之间,猜猜看是多少元?生猜,写答案。
公布(3.6元)
没猜对的同学别气馁!只要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次猜对的把握就大了!
3.你知道吗?两大题。
4.小数的发现最早是我国的刘徽。
五、全课总结
9.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作者紧扣主题,对恐龙做了较为全面的具体繁荣介绍。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学情分析:
恐龙是两亿年以前地球的主人,属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的“龙“无关。恐龙的种类繁多,一般体大个小,生活在陆地或者水中。约在6000千年前消失了。文章直截了当的以“恐龙”为题,既可突出文章描写的对象,又可引发对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教师深情描述,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
二、初读指导
(自读课文,积极思考,学会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1、自学生字词(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
1、导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导读第2—4自然段。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1)品读第2自然段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2)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总结课文。(整理资料,对恐龙有更全面的了解)(1)朗读课文。(2)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2、学生试背。
3、指名试背。
4、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 多
形态 千奇百怪
食物 食草、食肉
繁殖 卵生
反思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浅显。
在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时间:十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出发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索口算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观过养鸡场吗?(出示主题图和题目),从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出算式?
2、探索口算方法
问:60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⑵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①因为3 个200相加是600,所以600÷3=200
②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③因为6÷3=2,所以600÷3=200 学生在介绍完一种方法后,教师引导大家想想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你是否同意他的想法。
⑶谈话: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自己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把600÷3是怎么算的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3、观察对比,探索发现。
出示P2想想做做1,提出要求:请大家口算下面各题,在书上直接写得数,然后观察这几组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⑴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得数。⑵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的发现:
①每组三个算式中被除数的第一个数字是相同的,除数是相同的,商的第一个数字也是相同的。
②每组的第二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一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一个0。每组的第三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两个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两个0。
③口算第二、三个算式时,只要和第一个算式一样算,然后再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在商的第一位的后边添上几个0就可以了。
⑶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得真好,而且观察很有顺序,能注意竖着对比每组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横着对比三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笔算方法
1、提出问题。
养鸡场的鸡还都是产蛋高手呢。这些鸡2天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产蛋多少个?算式怎样列?
2、问:谁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几百多?
指名估算并交流方法。
3、谈话:到底是多少个呢?大家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呢? ⑴请一位学生示范写出竖式。
⑵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学生尝试。⑶交流算法。
①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百除以2得4百多,4表示4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②百位余下的1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8合起来再除以2?引导学生明确:9个百除以2商4,分掉了8个百,还剩1个百没分,所以要和十位上的8个十合起来成18个十再除以2,也就是说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并起来继续除。③问:你觉得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揭示课题。
⑷谈话:怎样检查结果对不对?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验算,其他同学
同时验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1、模仿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2的前两题,教师巡视指导,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个别问题。
2、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想想做做2的后两题,再同桌互相交流算法,互相批改。
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可以用乘法思考:130个盒子可以装130×4=520(节)电池,再用可以装的520节电池和要装的540节电池比较,说明准备130个盒子不够。
可以用除法思考:装540节电池需要540÷4=135(个)盒子,说明准备的 130个盒子不够。
五、总结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2 24÷2 40÷4 20÷4 24÷4 40÷5 同时指名两位学生板演:63÷7 52÷5
集体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谈话:同学们,今天食堂买来一些鸡蛋(出示挂图并把每千克鸡蛋4元改成2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⑴估算:你能帮食堂阿姨估算一下,312元大约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吗? 先独立估算,再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你估算的结果是几百多? ⑵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⑶问: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⑷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假如每千克鸡蛋4元,请你估算一下,312元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呢?同桌两人交流估算的结果。
你是怎样估算的?
2、自主探索,理解312÷4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⑴独立探索:填写第3页的方框。
⑵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⑶汇报交流,理解掌握。
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体温,进行答辩。
③重点讨论:商的首位7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⑷检验刚才的估算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除法计算时有何特点?把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第1题的商是三位数,而第2题的商是两位数?
4、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检查除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2、想想做做2 为了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了计算认真仔细,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出示第2题,每组练习一题,并验算。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 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4、想想做做4 回忆这些图形的名称,同桌交流,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
5、想想做做5、6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3后两组。
练习一
教学内容:P5 教学目标: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二、课堂练习
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想想做做5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P6~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
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5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
指名回答。
要求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
评讲: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2、想想做做2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谈话: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想想做做3、4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1和P12的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练习二1 教学内容:P13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13.3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
2、P13.1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再要求计算。集体反馈。
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 321÷3 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
小结。
4、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二、课堂练习
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题
3、填上合适的数
4、油厂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
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除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2、4
练习二2 教学内容:P14第6~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6、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 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 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 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
复习1 复习内容:P15.1~4 复习内容: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1、720是6的()倍,它里面有()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6、408是4的()倍。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5.1~3
复习2 复习内容:P15~16第5~9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二、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嫉妒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时间:5课时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
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P19——21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的月历卡。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活动二
观察1997~2008年的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⑵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08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⑴出示题目,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
⑵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2、想想做做2 ⑴出示问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⑵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
4、想想做做4 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要求: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讲解: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四、总结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P21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二、组织活动
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然后全班交流。
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
谈话:大家都很聪明,猜出了课本中四位小朋友的生日。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也猜猜你的生日吗?先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要想办法增加一点儿难度,使别人不那么容易猜出来。
学生各自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猜生日,并把猜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
谈话:下面我们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请大家看课本P23统计图,要求我们怎样对同学们的生日分类?你们打算怎样收集数据?请大家各自画一张简单的统计表,记下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
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收集数据,各自填写统计表。
在课本上把统计图绘制完整——画出直条。
问:根据统计图,你们能回答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让学生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P23的统计表中。
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给大家
说一说。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活动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安排课外活动
谈话: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生日吗?爸爸、妈妈关爱着你们,你们也应该关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可以回家后问一问,并且要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准备为爸爸、妈妈庆祝生日。老师还想知道你打算怎样为自己的长辈庆祝生日呢?
三、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二、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
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美丽的花边
教学内容:P2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
3、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⑵互相交流。
①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②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
2、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四、乘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12课时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28~2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
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 60×2=120 ②12×9=108 108+12=120 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
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想想做做2 指名回答。
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五、作业:想想做做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2、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
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 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 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3 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5 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练习三
教学内容:P3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2.1 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
2、P32.2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3、P32.3 阅读表格,明确题意。
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列式计算
13的30倍是多少? 12乘36的积是多少? 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 25个16是多少?
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 1000减去24乘23的积,差是多少?
三、拓展练习
1、公交公司规定24路汽车每隔10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小时内开出了多少辆汽车?
2、买3个篮球要19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23元,买11个足球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2.4、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P33~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2 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做做3 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3、出示:58×42 31×62 68×39 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4、想想做做4 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
5、想想做做5 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总结延伸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做“铺地锦”。课本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
五、作业:想想做做1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5.2 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
2、P35.3 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16分解乘4与4的积,再同25相乘。)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20个34的积,再加上1个34。)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30个13的积,再减去1个13。)
3、P35.4 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时7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91个1倍、2倍、3倍„„)
二、拓展练习
1、填空
35×2=7×()15×4=()×()25×8=()×4 2400=()×2+()×4 12×6=4×()=3×()
2、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35.1、5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想想做做2
练习五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8.1 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38.2 分男女生各完成两组题。
评讲对比:找题每组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简便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P38.4 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
4、P38.5 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1、电风扇的价格是99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25倍。电风扇比电冰箱便宜多少钱?
2、学校买来4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张椅子50元,学校共用去多少元 ?
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25个,照这样计算,?
(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
三、拓展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新华小学的70位老师带领26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52人。电影院一共有1240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
3、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63,原来的数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8.3、6
单元复习1 教学内容:P39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1 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12×24 52×38 64×20 38×50 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
3、P39.3 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
4、P39.4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后评讲。
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二、课堂练习1、27×78的积的个位是()。2、7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3、65×14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
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16后得到的数在480和64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
三、拓展练习
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结果。
15×15=225 45×45= 25×25=625 55×55= 35×35=1225 75×75=
3、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9.2
单元复习2 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2、P40.6 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4、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三、拓展练习
1、P40.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
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克,杯重多少克?
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52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一棵树。问这块土地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0.7、8
五、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1 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活动3 根据要求拼摆图形。
⑴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⑵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⑶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
练习课
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4 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2、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6 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思考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吗?
四、课后思考
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六、千米和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7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P44~4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
⑶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⑷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⑴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记圈是1千米?
⑵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⑶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⑷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1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想想做做2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1、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认识吨
教学内容:P47~49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例。
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棵白菜重1吨。1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1头奶牛重500千克,()头奶牛重1吨。1桶油重200千克,()桶油重1吨。
练习,照样子填一填: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卡车载重4()
小明体重35()
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千克 9吨=()千克 3000千克=()吨 7000千克=()吨 填好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算一算
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思考: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如果全班39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如果是56人的班级呢?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五、实践作业
课后到商店做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做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练习六1 教学内容:P50~51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1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2、想想做做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说明是怎样想的。
再复习吨和千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背诵。
3、想想做做3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和题意。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先出示意图帮助思考。
独立完成示意图,再思考题中问题。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4 出示图,引导理解图意。
要求先猜测,再指名说说猜测的依据,然后算一算验证猜测的结果。
班级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明确题意。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要求,并独立思考除法计算的问题。
组内交流想法,并组织班级交流。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课内练习
1、选择题
⑴每块砖重2千克,()块砖重1吨。
A.5 B.50 C.500 ⑵3辆汽车同时运煤,2天共运120吨,平均每天()吨。A.40 B.60 C.20 ⑶张老师2小时行32千米,估计张老师是()的。A.步行 B.骑自行车 C.乘汽车
2、一只苹果重15克,同样的4只苹果是()克。()只这样的苹果重量接近1千克。
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这辆自行车的3倍。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果品公司上午收购苹果25吨,运走9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三、拓展练习
超市货架上放着大、中、小三种瓶子装的鲜橙汁。每只小瓶里装500克,每
层装的总重量相等。则中瓶、大瓶各装多少克鲜橙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1.5
练习六2 教学内容:P51~53第6~9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6 引导看图,读懂图意。
组织学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讨论。
2、想想做做7 看图,明确图意和题意。
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班级汇报讨论。
3、想想做做8 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谈话: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我们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4、想想做做9
独立读题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7~9题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进行勤俭节约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小常识
P53“你知道吗?”
三、拓展练习
1、水果超市有42吨苹果,准备租用卡车把这些水果运到火车站。小卡车载重2吨,每辆车运费50元;大卡车载重5吨,每辆车运费100元。如果要求一次全部运完,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
2、明明家、学校、图书馆在一条直线上,从明明家到学校1900米,从学校到图书馆720米。你能想出它们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请你计算出每一种情形下,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课本P55的相关资料。
3、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出的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乘两组,一组留在学校门口,一组走出1千米。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了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捏们查阅课本P55中的记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08-23
沪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09-26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09-18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10-12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06-20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
解决问题的策略新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