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通用7篇)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 篇一
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移动新媒体平台势在必行
首先, 移动新媒体的应用已成为社会主流。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广泛普及, 有力激发了移动新媒体的发展, 以报纸、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传统新媒体”受到巨大冲击, 移动新媒体发展掀起一轮新的热潮。数据显示, 2012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微信面世后用户迅速突破2亿, 而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庞大的数据证明, 以微博、微信、二维码、GPS定位等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真实性更加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传播理念,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人际交往与思维方式。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回避、忽视移动新媒体, 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而应该积极适应新形势, 抓住移动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供的新机遇。
同时, 移动新媒体打破了校园文化建设瓶颈。就河大而言,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设主体不够广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一所大学的全体,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 组织领导、实施参与的主体往往只局限于少数部门和部分师生。二是层次设计有待提升。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 对师生成长的导向、启迪、服务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三是品牌管理有待加强。河大在长期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 形成了“品牌带动”的宝贵经验, 但跟踪管理不够到位。四是基础设施投入尚显不足。对于这些问题, 移动新媒体的诞生和使用就像一场及时雨, 打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瓶颈, 河大校园文化建设借机、借势迈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移动新媒体前景美好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内最早利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之一。
2010年10月, 河大官方微博在新浪网正式开通, 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微博之一。截至2013年1月7日, 河大官方微博发布微博6356条, 粉丝151477人, 收到评论2万余条, 被转发7万余次, 受到《河南日报》、《大河报》、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报道30余次。在学校个人开通微博的基础上, 院系团支部、团干部、学生社团全都开通微博, 进一步完善了河大微博梯队建设。河大以官方微博为中心, 有效整合信息渠道, 适时转发、共享信息, 构架起了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
2012年11月, 河大首个手机客户端“河大在线”正式发布, 并由河大网站工作室自主开发和管理, 依托学校网站丰富的新闻资源, 开设新闻、娱乐、互动类栏目, 设计随时分享或转发功能。同年, 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支持下, “铁塔青梅”河南大学校园资讯手机客户端开始内测, 并由河大广播站管理和运营。“铁塔青梅”以服务学生为目的, 设有通知、生活、职场等6个板块, 内容丰富多彩, 关注热点话题, 力求成为河大人自己的掌上信息终端。
随后, “河南大学微信公共平台”正式开通, 由河南大学微博协会负责运营, 准确、有效、及时、主动地推送多元化信息, 并推出订制服务, 免除信息冗杂的困扰, 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
由此, 结合《河南大学报》、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的基础优势, 综合利用不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以官方微博为移动新媒体主力平台, 配套“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等客户端, 搭建起更为快捷、更为广阔、更具交互性的“移动新媒体信息平台”, 河大校园文化建设迈入“移动新媒体”时代。
校园文化建设, 移动新媒体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
近年, 河大与时俱进、兼容并收, 准确、及时、有效利用移动新媒体工具, 抢占新媒体高地, 把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等方面建设推向新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首先, 拓展了环境文化功能。环境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建筑、雕塑、教学器材等诸多设施与条件, 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移动新媒体将环境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拓展。河大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建设状况和使用方式, 通过开设《印象河大》栏目和发布《王立群带你品河大》视频等, 生动展现学校新老校区建筑组群的风貌, 传递百年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河大随手拍”等栏目还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校园美景, 激发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其次, 提高了精神文化普及。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内容, 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河大移动新媒体坚持传承河大精神, 官方微博开设“校史长廊”系列专栏介绍校歌、校训和百年校庆标识等具有河大特色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讲堂》等栏目弘扬民族传统和爱国精神, 《校友英华》《河大人物》等栏目引导严谨笃学的教风学风, 而“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等分别通过推荐经典书目、开设《学习不是事儿》栏目等提倡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生活。
再次, 引领了行为文化新潮。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业、为学、休闲娱乐时的具体行为展示, 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河大移动新媒体注重加强互动, 全方位契合校园生活, 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官方微博通过新年晚会直播、校园歌手大赛直播等, 传递出独具特色的现场感;“转发有奖”“公益募捐”“我们一起看电影”等形式加强了粉丝的存在感、参与感和亲近感;“铁塔青梅”客户端则邀请校内知名人物访谈, 更注重内容深度;“河大在线”则设计网络电台在线收听等功能;微信公共平台推出“回复数字获取今日推送”功能, 各具特色。
最后, 丰富了形象文化内涵。形象文化主要指学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作为学校信息发布平台, 官方微博以其权威、厚重、温和、活泼的形象, 成为河大形象文化景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舌尖上的河大”“一句话证明你是河大人”等活动也不断拓展学校的形象文化内涵。“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注重设计具有河大特色的操作界面和话题活动, 如“爱河大, 我们在现场”“我爱上校选”“河大园初雪”等, 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河大形象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 移动新媒体彰显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河大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 一方面注重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断提高活动普及度和渗透性, 加强活动品牌建设与跟踪管理;另一方面注重联合传统媒体, 与落地活动密切互动, 充分挖掘媒体优势和渠道资源, 有效解决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
首先, 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实现综合利用。2012年10月, 《河南大学报》开始启用二维码, 通过扫描可链接至网络收听美文朗诵, 传统平面媒体、移动手机客户端、网络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综合使用。《河南大学报》开辟《微博连连看》栏目, 并开通微博, 与河大官方微博形成良性互动。官方微博则推出平面刊物《微博河大》, 展示微博品牌活动, 深入探讨微博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得到互补, 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其次, 移动新媒体实现无障碍交互。官方微博、“铁塔青梅”、“河大在线”、微信公共平台的运营团队积极推动移动新媒体之间的“交互营销”, 如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的相互推荐和宣传。二维码的使用也普遍存在于所有新媒体的使用中, 进一步方便了客户端下载、用户注册、内容链接等。移动新媒体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 链接渠道进一步畅通, 用户选择和应用进一步多元化, 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 日常管理与重要活动实现灵活结合。移动新媒体在捆绑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时, 其交叉管理的运营机制和信息推广的操作方式更加突出和灵活。2012年, 河大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微博应运而生, 与官方微博相辅相成, 开辟“校庆动态”等图文专栏, 发布纪录片《烽火育才记》《一个世纪的等待》等视频资源, 发起“校庆倒计时”“你心目中的百年校庆校服”“对百年校庆说”等话题, 推荐“百年校庆纪念版安卓应用软件”, 展示校庆网络媒体专题等, 进行校庆晚会图文直播, 充分利用微博墙和微博板等, 全方位利用多种形式开发多种功能, 及时传递校庆动态, 展现河大百年的积淀, 营造了浓郁的校庆氛围, 提高了河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仅校庆期间, 河大官方微博粉丝总量提升至12万, 相关评论、转发总量近20万次。
最后, 新媒体和落地活动实现无缝对接。移动新媒体对校方、院系、社团等各级活动的品牌建设与跟踪管理是其一大亮点。2012年9月25日, 河大百年校庆晚会成功落幕, 校庆微博发布信息:“现面向海内外征集百年校庆的图片、微博和文章, 以上稿件将有机会推选至百年庆典晚会表彰大会。”同时, 联合官方微博持续发布校庆期间独特的环境文化 (如面貌一新的大礼堂) 、精神文化 (如校歌的重新演绎) 、行为文化 (如校庆头巾的流行) 、形象文化 (如校庆纪念徽章) 等, 对校庆活动进一步实施有效的品牌建设, 实现了对活动效果和粉丝反馈的跟踪管理, 延展了校庆时效性, 增强了校友凝聚力。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 篇二
【摘 要】由于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因此,可通过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模式创新三种途径利用新媒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3-02
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体现,对引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结构、促进大学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实现全面发展,而且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发展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通过制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控制网络信息方式,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受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能够激发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形成一种较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同时也能够积极和践行应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需要。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人协调调整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增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文化与生活等,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增多开展关联性活动,强化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同时,要注重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制定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使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文教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扩展和增强,充实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工作打好坚实的学校教育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强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明确科学的人生发展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要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凝聚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毋庸置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想而可行的模式。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来来熏陶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的高尚道德,使他们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强化自强不息、责任担当、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效果决定于主观体验,一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化实践。首先,可以尝试采取理论集中学习研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可以采取定期邀请一些精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或专家对学生进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或专题性讲座。再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红色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实践力度。
二、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
(一)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由传统的书本、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介向以网络信息、网络社区等形式的网络空间。在超链接方式的作用下新媒体的信息存储量被无限放大,真正使得新媒体成为一个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平台、教育引导平台、思想碰撞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热器、热力源。
(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快捷和高效,增强了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其价值观产生持续影响;由于新的运行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更迅速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会融合的态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地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较好地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主体需求。
(三)多方向多元化的传播角度和广泛的受众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化宣传教育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网络信息量极其丰富,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受众广泛,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新媒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果。
三、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利用网络互动特性,巩固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21世纪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交际的重要工具。而高校网站尤其是高校传统文化网站更是高校抢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制高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思想性、生动性、实践性等多重特点,体现了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弘扬道德、传承法则文明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网站为我国高校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发生改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日益增强,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打开了新思路。着眼于高校青年大学生需求和利益,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向与精神文化多元化的诉求,根据大学生个体性与集群性的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文化网站的内容,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此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文化”诉求心理相契合。
(二)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建设队伍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新媒体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通过新媒体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能够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够掌握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从而实现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融合。
(三)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重视个性和重性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效性。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当前大学生已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前卫的思想、讲究个性、兴趣异常广泛,这就要求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贴近他们学习情景和生活境况,符合他们身心成长规律和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新媒体具有个体性、主导性、集群性、多元性、开放性、变化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且新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多样,这也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上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的最佳契合点,又要在教育模式上呈多层次态势发展。在改革与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上可以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融入人文关怀,营造人本主义教育的相互合作与关爱情境,这些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核心和高雅。第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鉴于当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热忱不高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迎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采用网站、微博、微信、QQ说说等多种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从而实现广泛推进和有效实行。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等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交融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形象感和互动性,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青年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渗透性。第四,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另外,可以开展“平安校园、人人有责”、“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英雄人物等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纳入到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内容中来,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微博呈现众多更为个性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节制与约束,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和草根媒介,新媒体教育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切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美国输出价值观的新“武器”[N].中国教育报,2012-03-23.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课题项目(KY2015YB559);广西教改课题(2014JGA448)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工程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李其军(1981- ),男,广西浦北人,研究生,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
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 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又有着消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概述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之柱,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端正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加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中共中央办公厅之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的,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的,是我们党凝聚了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所作出的重要的论断。因此,应该加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个人自身出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立德树人、崇德修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2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为为主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形态。到2013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了6.18亿人,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亿人,[2]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45.8。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并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新媒体将各种信息融合形成巨大的数据库,使信息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让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选择更为广阔,更为立体与形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将文字、声音、画面等信息进行融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供了内容深刻、方式多样的学习内容,推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新媒体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了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过于繁杂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困难,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涉及了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思想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扭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平台,越来越多地占用大学生的时间,更有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打游戏、看视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对于拥有创新才能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新媒体也凭借着多样性、广泛性、开放性,尤其是迅速传播性被大学生广泛接受与使用,因此,新媒体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若可以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加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则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大学生形成蒸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国大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培养我国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有利于我国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一生。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抓住时机,勇于创新,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2.2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国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我国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目标,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促进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3.1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督
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加强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为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我国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维护管理暂行规定》等,对新媒体的管理进一步加强。[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大肆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严重影响积极信息的传播,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与监管,促进新媒体环境的安全,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考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新媒体监管的难度,因此,我国各个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新媒体事件的有效监管,设立网络警察,加强对新媒体运作的监督,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的同时,促进我国新媒体环境的安全建设。
3.2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当今社会,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乃至大部分人生活的必需品,微信、QQ、微博更是成为了大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更是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加强大学生与大学生,教师与大学生,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让教师和家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在大学生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掌握,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通过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融合多媒体、影音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开展网络比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在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还应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优化新媒体传播内容,加强对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协调统一的思考与研究,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手段与新路径,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利用新媒体传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3.3提升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现阶段,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已经成为总趋势,因此,大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新媒体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颇为重要,必须加强大学生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个人素养和促进社会发展。
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应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策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及使用新媒体,理性地对待各种传播内容,通过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学习积极正确的内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遵守与运用,并在生活与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提升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举办网络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少网,遵纪守法,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内容,区分内容的善与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传播正确信息,抵制负面信息,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加强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校教师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新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和技术,利用新媒体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投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教师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具有奉献精神,不断学习与创新,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让自己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工作环境,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新媒体,积极投身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中,在大学生的学生工作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创新,让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教师应支持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些行为,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与学习。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避免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下降与道德意识的丧失,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强监管,促进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利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使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理解与学习,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 篇四
策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5.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五
(1)改变单纯课本上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依据课本的知识覆盖来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也是依据课本的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难免存在一些知识点的遗漏,教师找不到授课的依据,学生对于片面知识的理解难度加大。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新媒体的应用让知识的获得不再像以往一样艰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更方便、快捷地获得最新,最全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够走出书本的限制。
数字媒体提供了高效率的方式,还可以应用易传播、能复制的特点,更方便地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
(2)改变了传统师生传授知识的关系。
传统方式下,我们的.课堂过于重视以教师为主,不断地讲解、传授,很多时候不允许学生发出他们的声音。
而在新媒体技术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了一条沟通渠道,双方可以跳出课堂,跳出讲台,跳出黑板,各自表达对问题的探究和见解;也因为数字媒体的便利性,甚至可以随时带入多个老师、多个同学各自表达,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授关系,由点对点变成了多个人,大家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感受,不断反馈自己的想法,自主地选择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的关系。
其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修正的作用,由教师起头,由学生本身来把握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新型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成长。
(3)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业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压力最大的一部分,有些作业甚至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家更多地关注到数字媒体艺术学习的应用,由教师带领,通过新媒体互动形式,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也让学生真正的减轻了负担,并且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
5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让我们摒弃低效、生涩的艺术教学模式,带人数字媒体技术,来丰富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由辅助教学人手,掌握整个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
6.浅论新媒体时代图片社交文化 篇六
(一)图片文化
纵观人类交流记录史,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再到人体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现实生活中,社会性交流主要始于视觉、听觉,而网络则主要始于视觉。宏观来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景象,我们把接收到的信息抽象成文字再传递给他人称之为“文明”。
(二)图片社交的特点
图片社交的优势:信息量大,而且容易被人脑理解,便于用户表达,用户很容易对图片的风格喜好做出判断。一个照片表达了用户的心情,以及很多用户很难用文字说清的事情,读图比读文字容易理解,甚至有趣,可以表达时尚、高科技、未来、玄妙等我们喜欢的主题。文字太严肃了,在娱乐至上的年代,图片很关键,它更具传媒性,一张图每个人都可能看到不同的兴趣点。
图片社交同样带来弊端。互动性、图片的大信息量导致它的表达没有文字精准,图片传媒性会抑制交流。图片让人重新回到浮萍状态,难于形成深层交流。图片的交流更倾向于在有相同水平经历的用户间发生效果,它的这个门槛比文字要高。图片对内容质量要求更高,这会阻挡一部分用户的表达,图片的表达频次低于文字。
二、图片社交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网页图片社交——搜狐门户网站
基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发展,从单项的个人—网络,人—人,人—网络—人的转变模式,而从单一的文字传播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图片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搜狐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之一,图片占据了相较于文字更大的篇幅。搜狐门户网站基于传统网络,在快速网络的更新发展下密切地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的网络覆盖率达到49%的今天,纸媒业的衰落,新媒体的崛起,媒体网络也无一例外地进入了人类社交的一部分。搜狐门户分别发布了相关的新闻、搜狐视角、体育、娱乐、博客专栏、财经中心、时尚、科技等专栏,每个区域都有相关的图片提示,这使浏览者可更加快速地抓住重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搜狐门户网站对于图片的展现方式和选择也有很强的社交目的性。图片的展现,采用滚动大篇幅地展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以及醒目地使受传者了解信息的提供与需求。
人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查看当日最新的新闻事件,然而文字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原始的心理诉求、好奇心的驱使,相较于文字,图片更倾向于真实捕捉事件的瞬间,以事实来说话。文字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更主观。图片的传播也更加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同一张图片,不同人看到的兴奋点也不同。
图片传播的选择方面,搜狐做到了结合时下流行热门元素与商业价值的图片导向。2014年风靡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目中,之后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会出现很多打着他们旗号的相关信息,类似于娱乐节目、广告、宣传活动、策划节目。这些流行元素被很快应用到图片共享的网络信息传播中,人们要围绕时下的热门话题来展开社交,而不是单一的自我个体事件去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共同兴趣很重要,而图片的视觉效果更快速直接地拉近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图片的社交,不只是单一的沟通人与人,网络上图片的海量传播也存在着商业社交的目的。以国内淘宝、京东等为首的各大互联网购物网站为例,这类网站会投放大量购物信息图片到搜狐门户等网站,人们在获取新闻咨讯、了解当下环境信息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的广告图片信息。
(二)移动客户端APP图片分享
传统网站带给人们大规模的信息洪潮,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转变一种方式,用户应用移动客户端访问网站,并且高达61.6%的使用率。同时,手机APP的应用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时代。数据显示,2012年,Facebook上70%的活动和图片有关,人们每天上传的图片数量高达3亿1。
图片社交,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更加快速、便捷地发布和传递信息。从传播媒介本身来说,智能手机采用了高像素的摄影镜头,而各大免费APP社交软件自带滤镜美化图片,通过图片来达到社交的目的。图片社交,换句话说,用户的社交手段主要是图片,但是对于一个生态社群来说,仅仅以图片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图片社交APP需要延伸,即与其他APP一起形成一个多媒体生态。也就是说,图片社交作为一个不独立的社交生态,它必须依附于网络的社交群体来不断完善,但同时由于它的作用是人群社交网络的重要衔接部分,有优势去完善社交生态圈。图片社交的发展也会促进人类社交文化,图片对于社交移动客户端的APP只是基础“工具”,而社交才是它的底层“基因”,所以对于图片社交APP用户而言,社交才是一个长期需求,而图片只是一种社交手段。
图片社交,国外应用最多的是Facebook,而如今,Facebook用十亿收购了Instagram,Instagram拥有最简单的图片美化功能,以仅有几步的简单步骤产生优质的图片,并连通Facebook的页面进行发布,这就相当于具有优势图片传播软件合并用户最多的社交软件,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双赢的合作项目。从软件本身来说,软件从下载到个人发布信息都是免费,那么免费的东西必须做到比付费的软件更具优势才会聚集更多的人群使用,相反,如果人们觉得不满意,很快就可以卸掉一分钱未花的免费软件。所以,社交网站要做到聚拢人群,首先要完善自我,而图片分享作为其中一项重中之重的环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国内最直接的图片分享方式,从微博到微信,人们以公开的图片分享群聚到私人好友的图片分享的转变。从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横扫世界再到如今使用最多的微信,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2。微博以140个字为基础以及9张的图片传送数量,截至2013年上半年,微博用户达到5.36亿,微博的图片社交偏向于博客的意味,更倾向于文字,而图片起到了配合的作用,用户注重的是文字传递的媒介信息;而微信的朋友圈侧重就不同,为什么朋友圈用英文微信名为Moment,就是瞬间、时刻的意思。顾名思义,人们需要传递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而图片成为微信朋友圈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微信用户会采取一种无图无真相的态度去评判一个事件,因为微信的用户社交圈都是身边的好友或者认识的人,做到了隐私的保护。
网络移动客户端和传统门户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双向性,人人都是传播者、受传者,同时也会延伸出“草根性”这一说法。当社交的门槛降低,单独的个体作为传播信息发出者,个人言语自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图片作为主要传播的内容,丰富了社交的文化。
三、图片社交的未来思考
(一)社交网络从来不会停止更新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整个社交空间提升了成千上万个维度,互联网可以建立越来越多的社交群体,而作为传播媒介的传统网站和移动客户端都在寻求更好的出路。互联网成为大热的趋势,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指出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作为一个国度强大的标准,不仅仅是在经济实力上的强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人类背后强大的动机,人类为了达到预计的目的,展开一系列活动以促使人类活动的发展。
当人类的经济活动达到了一定的满足阶段,人类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而社交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本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之前,人们沟通局限于地域、文化、时间上的贫瘠,而现在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世界各地人类的沟通,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物体,以及人与文化之间的了解都更加深层级地满足人类发展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网络一直在不断更新、升级,不断自我突破,而未来的社交网络还会更加即时、直观,具有创意性,多方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不能预计未来的传播内容是否是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发展,但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图片作为一个中间值,给予了图片社交发展的一个更大的空间。
(二)未来图片社交的思考
图片社交网站的风靡,不仅仅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得到了体现,同时在人与生活各方面也产生了交流,这就是说,同是为广大的商家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如广告收入、产品合作、明星好友推广等,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有图有真相的今天,人类作为视觉动物,图片是社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做到在不断努力拓展图片社交的同时,延展信息的价值空间,人和世界可以产生相应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如今的电影明星,通过社交客户端会发布自己的电影,作家发布自己的新书宣传,以及明星代言的产品都会以“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拉大了人与人、人与商业的社交价值。
但是我们应该反思到,图片社交也存在自己的缺陷。从图片本身来说,其内容、传递的信息不受限制,造成了图片社交中不良的效果,伦理道德的底线不断拉低下限。而从社交软件来说,人们专注于手机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面对面的人却只爱通过互联网去获取与他人的沟通,而人们更是通过图片去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了特别不理解的网络世界。例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人们一边谩骂却还要不停地关注她的生活,这种奇异的社交方式完全背离了社交起初的方向,“图像转向时代,面对图像景观的‘霸权’,我们一方面享受着视觉洪流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又要对这种图像过度泛滥所造成的视觉危机保持一份较为清醒的心态。”(1)。而人类今后的发展,值得我们专注一切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1杨波:《读图时代的移动社交》,《移动信息》,2012年第5期。
2《信用户最新数据: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支付用户4亿左右》,http://tech.163.com/15/0601/13/AR1F5KE000094ODU.html。
7.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 篇七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93-2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活动是藏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藏区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新媒体凭借良好的互动性、高效的信息传播等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追捧,在这种形势下,人民群众逐渐忽视了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成为藏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藏区群众文化底蕴丰厚,通过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藏区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
1.1 有利于实现群众文化的功能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功能,群众文化活动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一方面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等开拓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二是教育功能,群众文化活动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规范等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内涵;
三是审美功能,群众文化活动坚持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理念,在满足视听享受的同时,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摒弃落后思想,领悟文化精髓。
1.2 为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首先,藏区群众文化活动能使得群众思想摆脱束缚,积极进行开拓创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提高创新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动藏区群众形成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到文化改革工作中;其次,群众文化活动还要提高群众文化的科技含量,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藏区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新技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的科技内涵,同时有利于培养藏区群众的科技意识。
2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新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提供活力;其次,新媒体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良好的社会互动性,为藏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使得群众文化活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便捷、高效的互动和交流;最后,新媒体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网络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精神诉求,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从而为不同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促进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2.2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消极影响
新媒体具有信息技术的多种优势,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便捷性,为藏区群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主选择机会,藏区群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其文化信息内容在种类和容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新媒体相比存在很大的弱势。同时,很多群众更愿意通过手机或电脑浏览文化信息,而对社区活动、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活动失去兴趣,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此外,网络上常常存在很多不良信息,例如虚假广告、网络诈骗等,甚至有一些颠倒是非、诋毁社会的恶意舆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困难。
3 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新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藏区群众文化单位和工作中和要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抵制新媒体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3.1 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为新媒体创造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藏区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文化信息储备量和活动内容,例如通过网络搜集各种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对不良信息与恶意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过滤。新媒体的信息资源还具有更新快速、及时的特点,可以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更加新鲜的文化热点展现给群众,增加群众文化内容的吸引力,进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 利用新媒体载体,构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新媒体发展十分迅速,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拓宽传播途径,从而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大部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进行,很多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较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载体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体系,通过网络向各个单位或个人发送活动文件,有效增强活动组织效率。同时,参与群众还可以在QQ、微信等群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商定文化活动的相关内容和细节,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3.3 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涉及视频、音频、图像处理技术,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新媒体构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活力。藏区文化单位可以通过动画、漫画、小视频、小游戏等形式对群众文化进行宣传,这种形式更加符合群众的娱乐文化需求,使得群众乐于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例如,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宣传时,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动画,为习近平主席设置一个卡通形象,从而提高群众的喜爱度和关注度,让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增强藏区群众文化的宣传效率。
3.4 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单位信息化建设
藏区文化单位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基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单位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朝着共享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藏区文化单位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官方文化网站,将文化单位内的文化艺术信息和活动开展情况公布到网上,为群众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便利途径。此外,文化单位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具有单位特色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将政策、法制、文化等信息传入进去,让群众能够通过手机轻松、方便地了解相关文化动态。
3.5 掌握新媒体内涵,培养新型文化工作者
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文化工作队伍。在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藏区文化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文化工作者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加强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从而为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文化单位还可以通过网上征集、网上培训、望山考核等方式,加强对文化工作者的管理,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藏区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藏区文化单位要对新媒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新媒技术的优势,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完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 龚建军.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06:53-54.
[2] 刘俊芳.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J].大众文艺,2016,08:23.
[3] 王敬明.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群文天地,2013,02:49-5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推荐阅读: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07-24
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发展分析论文08-08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07-26
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09-22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10-31
浅析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策略及创新07-10
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11-18
新时代大学生的新使命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