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2024-07-29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精选9篇)

1.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一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承担沉降观测工作达成一致意见,特签订本合同,以资信守。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第二条工作范围

对____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工作由建筑物第一层结构施工开始,一层观测一次,以上每两层观测一次,待建筑物主体结构封顶后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各观测一次。

报告提交时间:待全部沉降观测结束后七日内提供沉降观测报告。

第三条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乙方应按《建筑变形观测规范》(JGJ8-20xx)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第三等级的要求,以及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乙方于每次施测后三天内向甲方提交有关数据资料。待全部沉降观测结束后提供沉降观测报告。

观测方法:二等水准观测。

第四条合同计价及付款方式

1、本合同采用固定综合包干方式计价,共布设监测点____个,观测____次。沉降观测总次数为____点次,沉降观测基准点____个,观测预算总价款(含税金)为人民币____元(大写:____)。该包干单价已包括设备进退场费、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深式埋设费、沉降观测点埋设费、观测费、资料整理费、出报告费、工程验收配合费、水电费、税金等全部费用,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不再因任何理由予以调整。

2、完成沉降观测点布设及结构施工到10层的观测并提交相应观测资料后7日内,甲方支付乙方合同价款30%的服务费。

3、待施工完成结构封顶并乙方完成完成结构封顶后观测并提交甲方成果资料后,甲方应在七日内支付乙方合同价款40%的第二次服务费款。

4、待乙方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观测并提交成果后十天内,甲方将剩余30%合同价款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5、若完成规定工作量后,建筑物沉降尚未稳定(稳定标准为沉降速度小于1mm~4mm/100d)仍需继续观测或观测中由于其他原因需增加观测次数或延长观测时间,则增加的工作量及发生的费用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6、上述款项支付前,乙方需提供正式发票。否则甲方有权推迟付款期限。

第五条双方义务

(一)甲方义务

1、甲方派员现场协助沉降观测点的安装埋设。

2、委派现场代表负责对观测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解决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需要甲方协调的相关问题,并参与观测的初验、各种验收和签证工作。如变更现场代表应及时通知乙方。

3、负责协调乙方与其他各承包单位的关系。通知乙方建筑工程进度,确定每次进场观测时间。

4、按相关规定办理观测所需证件、手续,提供有关的资料。

5、在乙方出具沉降观测报告及相关文件后,甲方若在3个工作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则视为确认。

(二)乙方义务

1、委派项目负责人1名负责观测期间的全面管理。

2、本工程沉降观测由建筑物出±0.00后第一层开始进行。在楼室内地坪±50cm范围埋设各栋楼的沉降观测点,进行楼的沉降观测。一层观测一次,一层以上每2层观测一次。待建筑物封顶后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各观测一次。

3、当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乙方必须立即书面报告甲方,同时按应按甲方的要求增加观测次数,费用按实际次数计算,以原始观测记录为准。

(1)建筑沉降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2)观测期间,建筑物本身出现与沉降变形特征相似的异常情况(如结构裂缝、各观测点之间沉降量差值不均衡程度严重)时。

4、若施工过程中遇特殊情况停工时,在停工后及重新开工前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5、乙方负责沉降观测点的安装埋设,并在每次施测前应与甲方现场代表联系;乙方应对其提交的观测结果、观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否则,甲方将有权扣除应付乙方的全部费用。如造成较大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进行索赔。

6、乙方负责沉降基准点的安装埋设,要求埋设点牢固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7、乙方在合同签订后2日内应向甲方提交如下资料:观测方案、仪器检测资料、测量人员资格证书;观测过程中提交观测计算资料与成果表、技术报告。

第六条安全责任

乙方观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应佩戴安全帽及必要的防护装备,遵守所有现场安全要求;观测作业期间乙方的人身及物品安全由乙方负责。

第七条适用法律条款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第八条争议的解决

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合同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任何一方可向观测实施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其它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另签订补充协议。

2、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每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4、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其它约定:甲方所有往来文件均需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生效。

甲方:乙方: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签约人):(或授权签约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2.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二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 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 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 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 (如:次/30天)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为一观测周期,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 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 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 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再就是,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 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 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 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 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 工作协调一致, 认真仔细, 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 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6.1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 表示测站数。 (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1.6.2 前后视距:≤30m

1.6.3 前后视距差:≤1.0m

1.6.4 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1.6.5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1.6.6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 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 依据正确, 严谨有序, 步步校核, 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 (或城市精密导线点) 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2.1 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 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2.2 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

到两个水准点, 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 以便闭合检校。

2.3 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

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 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 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 与基准点联测, 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3 两个常见问题

3.1 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 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 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要合理适宜, 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 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 (构) 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 (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 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 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 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3.2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 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 而是起伏状现象。

这就分析原因, 进行修正。a.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 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 若回升超过5mm时, 第一次观测作废, 若回升5mm内, 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 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 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 确定下沉重。

随着我国的蓬勃, 建筑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城市, 随着土地的紧张及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 高层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技术也日趋完善。

摘要: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 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 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 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 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甘肃科技.[1]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甘肃科技.

3.桥梁沉降观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篇三

关键词 桥梁施工;沉降观测;沉降控制;墩台沉降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099-01

对于公路桥梁工程来说,其建设后成为车流较多的高速公路,为此工程对桥梁工程墩台的工后沉降量有严格限制,保证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工后沉降,是工程的难点。现针对桥梁沉降观测及其控制进行探讨

1 桥梁沉降观测技术

通过桥梁墩台沉降观测,可以监测主体结构的沉降、倾斜和变位情况,不但为桥梁结构受力状况、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受力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墩台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位情况以及徐变上拱度进行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沉降,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对桥梁沉降观测仪器采取高精度经纬仪、水准仪、管式测斜仪和线条式铟瓦合金水准标尺等。沉降观测的布点的设置,沉降监测使用的基准点利用线路控制测量中布设的精密控制网中的控制点,控制点间距约为200 m,控制点选择已完成桩基区域稳定的高程控制点。沉降监测点的布置根据结构受力和全线的地质情况,对全线的沉降观测点布设进行设计,根据沉降观测的要求确定相应沉降观测标志。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将观测点埋设在设计位置。

沉降观测方法选取,对于桥梁沉降观测工作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桥梁的沉降观测周期主要是桥梁基础浇筑混凝土终凝后,即开始初始观测,因此不同桥梁沉降观测点的初始观测日期是不一样的。对于上部结构施工期间,墩台沉降、变位观测周期,结合上部结构加载或浇筑砼的施工方案,制定不同观测周期:受荷载前期每7天一次,上部结构施工期间每1天一次,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墩台承受荷载期第一个月每7天一次,之后每30天一次。桥梁基础遇到特殊情况(如架桥机架梁施工、上部结构拖拉就位、钢管拱肋重荷载吊装等),即进行几小时一次的连续观测,及时提供观测数据,确保桥梁结构安全。根据实测数据,推算出各观测阶段的沉降量和最终沉降量,并得到推算的沉降变移量,将实测推算结果与原计算值进行对比。推算的沉降变移量若满足要求,则按原计划施工。推算的沉降变移量若不满足要求时,则延长沉降滞留期等处理方法以满足沉降要求。

另外,对桥梁徐变上拱度观测也是桥梁观测的重要环节。其桥梁徐变产生因素主要是与混凝土的骨料级配、水灰比、材料性能、环境湿度、养护方法、预应力大小、张拉龄期、梁体截面尺寸形式等因素有关。沉降观测的布点适宜布置在桥梁1/4、1/2、3/4跨位置。对于桥梁徐变引起的竖向变形量通过设置水准点观测,绘制变形曲线。并结合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龄期,作为综合控制混凝土徐变的参数。根据按张拉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以及2年的时间进行观测。

通过结合工程实践,在对桥梁沉降观测中应当注意对每次观测坚持采取“四固定”原则,即:对桥梁沉降检测所采用的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位置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对观测所采用的水准仪应当加强检查,每次作业前,及时进行检验校正。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

40 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 m,以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2 桥梁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根据桥梁沉降检测结果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有效保证桥梁安全运行的基础。从桥梁的沉降检测实践来看,对于有效地控制桥梁沉降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桥梁钻孔桩孔底沉砟、泥浆比重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对桥梁采取钻孔时,避免钻孔倾斜。在钻机就位和钻孔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校核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倾斜及时纠正。对于地基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和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的情形,施工前必须作好准备。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选择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较有利,并采用低档慢速的钻进方法。

终孔时密切注意桩底持力层的地质变化,不能单纯以设计标高做为终孔的唯一原则,必须以满足设计要求的桩端地基承载力或桩侧摩擦力为依据。在桩基成孔质量与减小沉砟和泥皮厚度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泥浆比重)。对于柱桩主要是控制孔底沉砟厚度,对于摩擦桩主要控制泥浆的比重或桩侧泥皮的厚度。终孔后清孔采用换浆法,为使钻孔桩砼与孔底岩体粘接良好,在钢筋笼吊装就位后用气力提升方式排除残砟。初斗砼灌注前,下高压风管对孔底吹风或高压射水,使残余沉砟悬浮,立即灌注首斗砼。

使用先进的桩孔检测仪器,有效控制成孔质量。灌注砼前,采用JJC-1D型灌注桩孔径检测系统,对桩孔深度、孔径、垂直度和沉砟厚度进行检测,实现全自动和半自动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效率高、测量误差小精度高、使用灵活方便的特点,有效保证桩孔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加强水下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使用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突出体现在混凝土材料低渗透、低缺陷、高密实等方面。其高密实的特性,增大了混凝土与桩孔周围土的摩擦力,减小了桩基总的沉降量。

2)对明挖扩大基础沉降控制。对桥梁基底应当严格控制超挖,松动部分予以清除。使用机械开挖时,不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岩石地基基坑开挖采用松动爆破开挖,控制装药量,以保证基岩的完整性不被破坏。加强地基承载力检测。基坑一般均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开挖过程连续,基坑内做好排水设施并及时浇注。基底暴露时间过长时,应重新检测地基承载力。最下层基础不立模,满坑灌注混凝土。

3)对桥梁徐变上拱度控制措施可通过严格控制预应力张拉时间,预加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龄期达到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严格实行“双控”,严禁超张拉。严格控制箱梁徐变上拱期,简支箱梁不少于2个月,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不少于6个月,在预定徐变期间内徐变上拱未趋稳定时适当延长徐变上拱期。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性能和配合比,以确保其弹性模量不低于设计值。

4)所有桥梁的墩台顶部,箱梁端部两侧均预埋N16钢管并套丝,顶端安设M16带帽不锈钢螺杆。测量体系的设置考虑各个施工阶段和运营期间的测试,以便获取更多的数据,校核测试结果。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控制精度为1 mm。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在施工过程中,观测主要是提供架梁后墩台和基础的沉降,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根据曲线和实际的测量结果,预测将来的沉降,判定预测的可靠性和沉降是否趋于稳定。如数据分析结果超出容许范围,则与有关单位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尽可能使沉降发生在施工期间,桥梁沉降的控制无论是总沉降还是各墩台的差异沉降量均为工后沉降,在此之前各施工阶段的沉降量均可在相应的施工时段内的结构高度进行调整。如:墩台身高度、垫石高度、垫石与支座底板间的压浆体等进行调整。施工中切实落实如上及其它控制方法和措施,实现各项预期控制指标。

3 结束语

从工程实践情况表明,通过对桥梁沉降采取观测,可有效地监测主体结构的沉降、倾斜和变位情况,不但为桥梁结构受力状况、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文章针对桥梁沉降检测及其控制技术而展开探讨,可有效地指导同类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董学智,李胜,李爱民.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2012,28(02):118-119.

[2]章志红,王林.浅谈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J].江西测绘,2010,27(06):31-33.

4.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四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0引言

伴随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物质需求与精神文明的逐步提高以及日臻成熟和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1],同时,也因日益增多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对建筑的安全性能提供严格保障,产生了针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所谓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就是对建筑物本身的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倾斜观测等等。沉降观测的意义是:能够有效的为工程施工质量和地基基础设计质量的评估提供依据,并能及时的反映出建筑体建造过程中随着负荷的增加,和地基附加压力的增大,其竖向压缩变形的沉降从零开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4],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沉降观测原理与方法

1.1建筑物沉降的原因

1.1.1施工误差引起的变形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因施工误差而造成建筑物的荷载分布与预计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细微的差错就会导致建筑发生形变[5]。

1.1.2建筑物的合理变形

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营阶段,其自身结构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建筑物发生形变。

1.1.3外部因素

随着建筑物的建设,由于建筑物的荷载不断增加,其地基土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不断压实,体积缩小,从而引起建筑的沉降变形。

1.2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亦称沉陷观测)是变形观测中用得最多的,它是指对所设置的观测点进行持续的垂直位移观测,根据工程特点分阶段地得出沉降观测成果,据此推断或验证工程实施的可靠程度[6]。

变形观测中沉降观测极为重要。沉降观测作业简单但精度要求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是不可避免的。沉降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7],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1.3沉降观测方法

5.沉降观测方案 篇五

一、工程概况

7楼建筑面积 21585.54 O(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 798.75 O。8楼建筑面积 10792.77 O(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 399.360 O。本工程为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七层,地下室层高为 3.2m,夹层层高为 2.58m,地上一-二十七层层高分为 2.9 m。主体结构形式为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均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0.000 相当于绝对标高 104.350m,室内外高差 0.4m。

二、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

2.1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入住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2.2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

(2)建筑物的四角及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 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特点,7楼 8 个,8楼 6 个,共预计布置 1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变形观测工作中执行的.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4.1 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 3 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为保证准确无误,将分时间段、往返观测,往返观测之差满足:M△≤±0.3mm。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施工单位埋设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和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00 以上约 0.2M 的位置。本次预计共布设 14个,详见由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水准测量等 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

中误差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限 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L6 L4 L4 ――

三等水准 ≤3.0 ≤6.0 L20 L12 L12 L8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执行规范要求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5.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埋设好沉降观测标,进行初次观测。之后每增加一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主体封顶,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

5.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观测 3~4 次,第二年观测 2~3 次,第三年4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或裂缝发展迅速,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

5.3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指出,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定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取值 0.04mm/d。

六、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6.1 使用的仪器沉降观测仪器采用二级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仪器前、后视距不超过 50m,且应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观测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闭合差不大于±1.0×nmm,n为测站数,超过时必须重新测量)。

6.2 人员组成

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工程负责人 1人,观测人员 3人。

七、作业中应注意的事项:

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 50米,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3、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根水准尺。

4、前视各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5、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6、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八、沉降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1、观测曲线上升至第三次后,又逐渐下降,一般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引起的误差,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采用第二次初测成果。

2、曲线在中间某点回升,多是因为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至,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撞,其外形必有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如水准点被碰,可改用其他水准点继续观测,如观测点被碰,则需另行埋设新点。

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至,所以在埋设水准点时应保证点位的稳定。

九、观测成果整理

1、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沉降、时间、荷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及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

2、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1)高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及地基土质不均匀的重要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差为±1L(即仪器在每一侧站观测完前视各点以后,再回视后视点,两次读数之差不得超过 1 L。

(2)测量闭合差不得超过±1.0×nmm,n 为测站数。

十、安全环保要求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篇六

一、概述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万方综合楼位于焦作市塔南路万方桥南东侧,该建筑物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为综合办公楼。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于2004年4月10日埋设,依据规范要求共埋设3个基准点,其砼土墩规格为300*300*150mm,布设在待测建筑物西、北侧约50m处。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主体结构一层拆模后,设于一层框架柱上。共设12个观测点,其编号为M1、M2、M3、M4、M5、M6、M7、M8、M9、M10、M12、M13。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水准仪及2m钢尺进行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将3个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进行基准点检测,再由基准点往返引测至沉降观测点,同时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沉降观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和沉降量。作业中采用的精度指标如下:

闭合差fh≤±0.3√nmm,其中n为观测站数,高差中误差mb≤±0.15mm,满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04年5月12日开始进行第一次观测,至 2004年11月20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观测9次,累计观测时间为188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记录数据分析

由表可见,该建筑物的总体沉降量为11 mm,至第9次观测时,沉降量为0,已趋于稳定。

2、沉降量曲线分析

由曲线图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沉降曲线光滑平滑,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观测结果和精度均为可靠。

六、结束语

7.城市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探讨 篇七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基准点,沉降点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减少, 为满足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 各类高层建筑物逐渐增多。随着楼层的增加, 荷载负重也随之增加, 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双重作用, 有可能致使高层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如果不均匀沉降幅度过大, 高层建筑物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对高层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将有利于以后的科学研究并为其收集和提供可靠的科研数据资料。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观测建筑物的沉降现象和趋势, 目的是使观测结果更可靠和更具研究价值[2]。

2 沉降观测方法

通常所说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即变形测量的垂直位移测量, 包括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测量。沉降观测必须建立沉降观测监测网, 布设基准点与沉降点, 采用闭合水准网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测量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 通过仪器观测镶嵌在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 求得其高程值。然后比较多次观测所得到沉降观测点的高程, 即可从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得出高层建筑物及周边建筑的沉降情况。

(1) 布设基准点。要满足稳定、可靠、观测方便等诸多条件, 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压缩性较低的原状土层中, 也可选择在稳定的物质上, 顶部应加水准专用标志。在沉降观测前应对水准基点进行联测, 使其成为一个严密统一的系统。

(2) 布设沉降点。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沉降点的布设经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地下室基坑类的沉降点布设;其次是高层建筑物主建筑体的沉降点布设。地下室基坑沉降观测布点时, 一般把沉降点布设在基坑红线外围、周边水泥路绿化带以及周边建筑物;高层建筑主建筑体中, 通常沉降观测点布设在主建筑体的房角、中间位置以及主要拐角。

(3) 水准路线选择。根据建筑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环境, 确定合理的沉降观测路线, 这对观测过程尤为重要。固定控制点和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观测路线, 选取合理的沉降观测路线。观测路线是否透视、临时转站的多少、各观测点高差是否过大等问题, 对于沉降观测来说是首要解决的事情, 同时对于能否提高沉降观测的准确度有一定的作用。

(4) 沉降观测周期。高层建筑物完成第一层建筑体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和加荷情况而定。在观测过程中, 当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不均匀沉降或发现建筑物有裂缝时, 在征得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同意时立即进行逐日或2-3日一次的连续观测[3]。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 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通常情况是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

3 沉降观测精度误差分析

3.1 人员仪器因素

测绘人员水平、测绘经验、测绘熟练与否都会影响观测误差。测绘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知识, 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测绘仪器因素包括精度校正、年检, 塔尺底面是否完好, 尺身有无变形。仪器误差容易导致观测累积误差, 结果的累积误差就越来越大。

3.2 观测时间与环境因素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基坑监测, 首次观测一次, 隔几天再观测一次, 各沉降点取两次观测的均值, 得到比较客观的各沉降点原始高程。

气温与太阳光线的变化, 会对观测仪器和观测视野产生影响。现在的水准仪都是电子水准仪, 阳光直射镜头, 对数据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于无法读数。每次观测一个来回时最好要保证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

3.3 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因素

水准点因素导致观测结果偏差大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顶端搁置面不平、粗糙, 使得每次标尺搁放情况不同;水准点材料容易发生变形, 使每次观测时标准不同;观测前没有对水准点进行校验, 如果发生沉降, 用变化了的水准点作为观测依据也会使误差偏大[4]。

观测点因素、点位与数量设置不合理, 也是引起观测精度误差的原因。所以, 应以建筑物的结构、基础和地质条件为依据确定观测点的点位与数量。

4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实例

(1) 数据处理。首先是平差软件选择, 现在有很多平差软件, 例如水准王平差、清华山维软件、同济大学水准网平差软件、科傻平差软件等等。还有一些仪器自带平差软件, 例如南方水准仪n L32的平差易2005、徕卡DNA03系列的LEICA Geo Office Combined。建议采用仪器自带的平差软件, 可以避免数据转换中的丢失, 也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

(2) 绘制沉降过程图 (沉降曲线) , 以及沉降展开图。一般的软件都能实现这些功能, 例如Excel、CASS、CAD等等。如图1所示。

5 质量控制

(1) 沉降观测作业的原则: (1) 固定主要观测人员; (2) 固定观测仪器、标尺和标志杆; (3) 固定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4) 每次观测前30min晾仪器和标尺; (5) 使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测校正; (6) 前后视的标尺至仪器的距离尽可能相等[5]。

(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布设水准控制网, 绘制建筑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确定水准点与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控制点、临时水准点、沉降观测点建立固定的水准路线, 标记位置, 以便下次观测时能沿同一路线施测。

(3) 科学的检查机制:分自查与互查机制。自检是外业人员对测量原始数据检查;互检由项目负责人进行互检, 包括数据与报告文本资料。

6 结论

现在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与安全, 很多城市的规划部门已经提出建筑行业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详细规范。要求建筑施工队伍要对建筑过程的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对施工企业建筑过程中所采集的沉降数据进行审查、核实, 在竣工验收阶段必须提供沉降报告。测绘单位与监理单位, 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基坑开始, 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合理布点, 根据工地现场选择合理的水准路线, 遵循沉降观测作业原则, 形成科学的检查机制, 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与安全, 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育华, 倪宏宇.建筑沉降观测数据处理[J].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 (2) :117-118.

[2]王志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实例及数据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 2012, 10 (3) :153-154.

[3]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4]许嘉毅.影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精度的因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3:137-138.

8.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施工中的应用 篇八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仪器设备的要求: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首次观测前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要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和熟悉测量理论,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按观测周期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

3、观测点埋设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4、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无特殊要求时,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5、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并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要求:

(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I-1。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是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的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呵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三、探讨的两个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精度要求不明确,使得施工单位选择随意性较大,但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铝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得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9.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九

关键词:沉降观测;应用;工程

1.沉降观测的基本概述

1.1 沉降观测的相关规定

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合格的仪器设备、较高的技术人员素质、良好的观测时间控制能力、精准的观测点、严格的观测遵循原则、较高的沉降观测精确度等。高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沉降观测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反应建筑的变化,确保建筑物安全、坚固。

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和高精密水准仪(不低于N2 级别);沉降观测基准点要在建筑物周围均匀对称分布,且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5~30 m;观测点的设置要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设置;观测点高程的精度采用二级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即测站高差中误差小于±0.5 mm;观测的次数与间隔应根据地基和加荷情况而确定;仪器检查校验和线路观测选择按照相应的精度等级的测量程序进行。各项观测指标严格按照要求规定,如前后视距在30 m 内,前后视距差要不大于1.0 m,前后视距累积差控制在3 m 内;往返交叉、附和或环线闭合差为△h=Σa-Σb≤1 (n 为测站数);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在1.0 mm 以内。

1.2 深基坑位移观测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进行深基坑位移观测方法是,我们可根据现场环境选择使用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或极坐标法。

其中,视准线法所用设备普通,操作简便,费用少。测小脚法则是常见的一种测量方式。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地测出基准线方向与置镜点到观测点的视线方向之间所夹的小角,从而计算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离值,两次测量的偏离值之差即为观测点的位移。前方交会法则适宜于人员无法到达或无法立镜的目标。在使用前方交会法的时候,往往由于测站的不同,使得同一目标的观测部位很难统一,从而导致点位精度会进一步降低。全站仪极坐标法是新规范增加的一种变形观测方法,这种方法也是当前深基坑位移观测工作中最长用的方法。

在深基坑位移观测的进程中,也必须注意几个关键事项。首先,在选择全站仪和三角对中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等级与相应精度符合标准,对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筛选;其次,在设站时,仪器也必须保持精确地对中整平,因为不整平将会导致观测精度有所偏差;最后,仪器自身的温度也应当与环境温度所接近,仪器检测过程中的气派可能会由于温差而产生偏离,从而影响结果。总之,应尽量少转站并创造条件以遵守“长边控制短边的原则”。在通视条件良好且没有障碍物遮挡的条件下,工作人员在观测时可以将全站仪直接架设在己知点上。而在有障碍物遮挡的情况下,则最好选择将仪器直接架设在某适当的位置处。

2.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2.1 建立监测控制网

布置观测基准点时应该注意水准点要布置在地面开挖、沉降或者振动的范围之外。在场区范围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都至少能看到两个水准点,场区内各水准点能够构成闭合图形。

2.2 沉降观测

首次观测应该从建筑基础开始,每个观测点第一次的高程在同一时期观测两次后决定;然后每完成一层施工的3天后重新测试一次。工程竣工后也要保持足够的沉降观测次数。一般来说,沙土地基要观测两年时间,具有沉陷特点的地基要测五年,软土地基则要观测十年,直至建筑不再下沉。不过还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观测次数,针对问题严重地建筑物应增加观测次数和观测时间。

2.3汇总数据

制作表格汇总观测所得的数据建立坐标轴,连接沉降量和载荷值就可以得到下沉曲线。

3.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沉降观测结果存在浮动现象,无法控制

无论哪一类的建筑施工,都要对地表进行开挖。地面的表层被开挖以后就会改变地面原有的形态,使得土地变得松散。如果在接下来的施工中不回填泥土并压实,就无法使建筑地面下的泥土恢复到开挖前的密实形态。同时,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不断进展,建筑物的高度和地表的荷载不断地增加,加大了对地基的压力。使得地基土慢慢地被压缩,这样就给建筑物的沉降创造了条件。由于施工时各种施工设备都会对地下产生振动效应,会对地基土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它松散不密实。

3.2 沉降量与下沉曲线的变化

在观测沉降量及下沉曲线时,发现下沉曲线并不是保持正方向或者反方向变动时,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现象:曲线可能会从中间的某一点逐渐回升或者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在首次观测后,下沉曲线可能会出现回升现象;曲线有时会出现波浪起伏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一些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影响了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结果。

3.3 建筑单位对沉降观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在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局中,观测点的布点位置和设置没有满足规定要求;(2)施工勘察设计部在设计相关图纸时,没有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对施工工程沉降观测的要求;(3)在观测时间和观测次数上,建筑施工企业单位没有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定;(4)在沉降观测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技术要求进行精确的沉降观测;(5)有些建筑单位为了敷衍了事,减少成本开销,在没有进行沉降观测的基础上对建筑沉降观测的记录凭空填报,弄虚作假糊弄上级。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对沉降观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将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贯彻落实到建筑施工当中,忽略了对施工建筑安全性和坚固性的关注。

4.增强沉降观测的精确度

4.1 正确设置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是沉降观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沉降观测数据精确的保证,观测点设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观测工作的效率。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要合理选择不同的设置方法:如果是地基为箱形形状的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沿着纵、横轴以及地基周边的位置进行设置;如果是砖墙承重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要沿墙每隔8~10 m 设置;如果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 m 时,也要在内墙合适的位置设立观测点;如果是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部分柱基及每一个桩基的上部;如果是旧有的建筑物增建扩建,观测点应设置在连接处的两边。

4.2 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的意识,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对每一次的观测行为都能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面对现实状况中发生的特殊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妥善处理。

4.3 做好观测数据复核工作

针对基面±0.000 的沉降量,可以通过对比施工前预先设置的沉降观测和地下室顶板来判断相应的差值与相应部位的沉降或者与同一周期观测所得的累积沉降是否吻合。针对垂直度的复核,可以通过比较施工工程各角度实际垂直度与通过分析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计算出的建筑物垂直度进行复核。除此以外,要注重观测次数和观测时间的选择。选择高精度的观测仪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整理工作,以便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5.结语

实践经验证明,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就能够延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及保障施工工程的安全性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性,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安全快速、科学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学芳.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

上一篇:马拉松志愿者策划书下一篇:幼儿园保健知识宣传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