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资源

2024-08-14

什么是教学资源(共8篇)

1.什么是教学资源 篇一

教学资源是指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人力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

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另外,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教学设备;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要不断的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

老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作为我们教学的实际资源,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教学资源 篇二

翻开历史, 教学生学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渔”的名言, 即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教育论述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诱”、“喻”、“长善救失”等, 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读书和活动。就《论语》所载来看, 孔子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就是很丰富很生动活泼的, 极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孟子极力提倡“自得”。《学记》的整个出发点就是“学”。荀子的“闻”、“见”、“知”、“行”, 《中庸》的“学”、“问”、“思”、“辨”、“行”, 以及“朱子读书法”等, 都是对“学”的概括。

国外许多教育家也同样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19世纪德国卓越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差的教师是廉价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学要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他劝告教师说:“传授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 并不是你的职责, 你的职责应该是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及当他对这些产生的趣味较成熟时, 给他们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 这确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

杜威推崇这一教育思想, 并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学校中教知识的目的, 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

孔子、老子、韩愈、陶行知、叶圣陶以及第斯多惠、卢梭、杜威等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之处是追求最高的教学目标, 他们的共同追求是“教会学生学习”。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 注重知识讲解、全面教授课本内容比较多, 传授学习方法比较少;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较多, 顾及学习方法比较少。因此, 学生能力较差。

3.什么是有效的人力资源 篇三

可见,有效的人力资源的大小不是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人才能力发挥率决定的。

适用率指员工拥有的技能中适用技能的比率,即是否用其所长。它取决于受系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自修、知识更新的程度;才能发挥率指员工耗用的技能占适用技能的比率,即主观能动性如何。它取决于员工对组织的信赖感、归属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程度。

企业有效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

首先,在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一些误区,致使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人才能力发挥率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不少企业在人才选用上,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对博士生敞着门,对硕士生开着门,对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若是高中以下,就是怎么敲也不开门”,从而造成个人能力超过岗位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对各个职位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于每个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力资源部门不清楚;二是薪酬分配平均主义,企业用一个本科生的成本与专科生的成本相差无几,用一个硕士生的成本与本科生的成本相差无几,自然要拔高用人了;三是企业出于树立形象、对外宣传的需要,引进高学历人才装潢门面。我们知道,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和高水平,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不一定对称。如果在学历上惟高是举,不但有可能与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还会使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成摆设,以至于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发挥率降低。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中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看似人才浪费,实际上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

其次,培训经费少,导致员工知识老化而又得不到及时更新。有关专业机构曾经分析:一个20世纪70年代中期毕业的大学生到80年代,知识50%已经老化;到1986年,知识已大部分老化。而90年代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在校4年所学知识50%已经老化。我国相关政策也作了一些规定,如企业必须按工资总额的7.5%用作培训经费。但落实效果极差,每年每人的培训费约为60元人民币,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一些公司,如摩托罗拉、IBM、IT等,用于培训的经费占工资总额的5%~1O%;在德国,培训工人的费用每年每人达六七万马克。

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技术含量少的简单劳动和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程序化的机械式劳动和带有风险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劳动,二者“投入”时间长度一样,但给企业带来的“产出”不同,理应得到不同的报酬。而企业的分配制度不能体现员工投入产出的差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同时,激励的形式也很缺乏。

提高有效人力资源的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对企业的发展起作用,取决于人力资源利用程度,取决于其潜在能力有多少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可从提高人才的适用率和能力发挥率两个方面来分析。

1.提高人才的适用率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企业所做的80%工作,其竞争对手也同样会做到。因此一个企业的成败,就取决于它工作中的另外20%,即高效适用的人的因素决定了其20%的相对领先优势。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据美国一项研究,一般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10%-15%。受过良好教育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21世纪,优秀的企业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企业。因此,只有花大力气对员工进行终身教育,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对员工的培训可分三个步骤:(1)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潜质,制定其职业发展计划。(2)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计划。(3)对经过受训和在岗位上表现出一定潜力的员工,企业应敢于放权压担子,使其在独立和宽松的条件下施展才华。对于做出成绩的员工,应马上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位,使其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2.提高人才才能的发挥率

选人机制。认真从工作分析开始,克服招聘用人的情绪化、随意性。摒弃“惟高学历是举、惟学历用人”的无知做法,充分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通过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可以评价企业满足应聘者职业兴趣的能力,以便做到不招聘不适合企业需要的人和企业不能满足其需要的人,提高人才才能的发挥率。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和培养人才。通过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确定应聘者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爱干什么;他们对现在的要求是什么,对将来有什么期望。

用人机制。每个下属都有各自的长处,关键是领导要善于观察,通过平时的接触、沟通、交流、了解,发现下属的潜在能力,并根据每个下属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位子,量才适用,因人选岗,因岗择人,扬长避短,根据员工特点量体裁衣,为此,企业必须将总体目标细化,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特别考虑两点:一是员工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发挥率的关键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实施激励的话,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得当,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激励的方法很多,诸如荣誉激励、成就激励、竞争激励、沟通激励、参与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关怀激励、感情激励、期望激励、团队激励等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荣誉激励成本低、效果好。如我国海尔集团有一个制度,谁搞的发明创造以谁的名字命名,从而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安利的员工可以随时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表自己的建议和不满,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处理网站上的员工意见,并且迅速向员工做出反应。安利在全国有60个地区中心,2000名员工,每个月各地区中心和安利总部都要召开一次员工大会,所有的高层经理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和员工见面,听取员工意见。这是沟通激励的成功之举。

参与激励不可忽视。据调查,实现群体参与式领导体制的企业,其生产效率要比一般企业高出10%—40%,这主要归因于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进一步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留人机制。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多由组织内部的僵化的管理制度、粗暴的管理作风所致,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不是留住员工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集体的归属感、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等等。否则物质激励再多,也难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文化

4.教学是什么 篇四

要破解“教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审视和考量。第一,从教育的价值观来考量,教学是思维的对话。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思维是智慧之源,在我看来,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素养,突出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过分关注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能力,忽视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素养,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原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重点,通过平等的思维对话和多元交流,让师生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来考量,教学是生活的重建。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快乐生活的能力。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需要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应该成为教育的素材和手段。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丢掉了鲜活的生活。失去生活,学生就失去了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的重建,就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从教育的方式来考量,教学是学习主体的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就是有意义的主体活动建构过程。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主动学习方式,如“讨论(基于问题的对话)”两周后的巩固率可达50%,“亲自实践”巩固率达到75%,“学了之后亲自演示给别人”的巩固率则高达90%。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教育强化以传授为中心的理念,导致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缺失,造成教学效益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明确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建构中提升素养和能力。

5.什么是情景教学 篇五

创设情景,因其特有的学习气氛,生动的教学情景,成为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就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情景的暗示激励也成为众多教育者探讨的主题,不断运用图画幻灯、录音、多媒体等教具和手段,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在设疑中运用得当,一定能取得”润抑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用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各种教学方法时,情景教学运用得恰当会更好的提高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通过用文字、图片、动画,配上声音等,描绘合适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根据情境的展示形式,可分为:真实再现情境,虚拟情境,物理模型情景,实验情境,协作情境等。

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新教学理念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有利手段。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依据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创设实验探究活动情景,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创设实验设计情境,鼓励求异创新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养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讨论情境,同学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总结规律,培养合作学习意识等。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现在的教材中常用情景进行引入,常常在章节前用“想想做做”来处理。比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想想议议中“硬币„跳高‟ 比赛”,就是通过学生动手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更有兴趣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这种教学中,学生兴趣不是来是老师的强求,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核能讲解,新课引入可以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再引导学生按你的设计进行教学。

如何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方式和情形各不同,但我只是从一些最简单的入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介绍几个常见的地方运用情景创设。

一、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时的创设情景

教学情景创设不仅要完成旧的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要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教学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创设情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能长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变“难”学为“好”学“想”学。

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

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者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2、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叫两同学上台演示按图钉到木板上的游戏,提供的器材:相同的木板,不同的图钉(一类有钉尖的,另一类去掉钉尖);力气相差不是很大的同学上台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再请所有同学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秤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二、科学探究中引入情景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情景找到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或发现物理规律。因此,情景的创设在探究实验中特别重要。

1、创设实验情景 激发探究

“学源于思”,常有思考,多提问题,才有探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新课引入时,用两支不同的大小的(相差不是很大的)试管,大试管装满水,然后将稍小的试管底放入大试管口,并稍压进一些,然后倒转过来,发现小试管不掉下来,反而随着水向下流出时向上升起来。实验中,学生会有很深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我们改变教材一举成功的做法,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实验情景的再设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己能控制实验过程的科学经历感到兴奋,在实验中能解决问题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2、创设动画情景 激发探究

利用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兼具影、像、声、光等功能的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运用这些电教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

3、语言描述,呈现情景 激发探究

通过教师的充满激情和感召力的描述,学生身心投入。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找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进行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4、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

大家知道,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操作,如何记录,如何分析,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使学生在亲身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摩擦力的引入中,让学生将两本书的页面交叉错开放入对方页面中,然后通过提起一本书,就可以将另一本书提起来。这样的情景,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设的,学生有亲身体会,然后让学生进行提问并猜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会很容易投入到教学中。

5、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外的、与学生学习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蒸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在情境的启发下学生会想:同样从自己嘴里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可手掌上为什么两次会有不同的感觉?于是师生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简易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冲突,如“从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乒乓球竞吸在漏斗上不往下掉”、“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水生火”、“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课本”等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与习惯。

6、利用真实生活事件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用细线把两个乒乓球吊在空中,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2:(游戏)吹纸条,每位同学取一宽2至3cm,长约15cm的纸条,用手握住一端,然后顺着纸条上方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

创设情景要注意什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一位普通教师只能奉送真理,一位优秀教师则教人怎样发现真理。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在反思其中的乖谬等。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问题情境设置、激发思维、引发兴趣,是实践课程标准的最佳形式之一,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但创设情景时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同时,要考虑到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般的做法是:

1、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主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就要求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猜想,去探究,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会有兴趣去探究,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常见的事例进行创设情景

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了解的,却又无法解答的内容。比如,骑自行车时,骑得快时受到的摩擦力大还是骑得慢时摩擦力大?这样就可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理运动速度是否有关。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情景创设中,大家常用的是人在沙滩上走路时留下的脚印,还有老师创新:让两学生将图钉按在木板上,进行比赛,其中一位学生用的是无钉尖的,另一位学生用的是有钉尖的,从而引起学生的问题和猜想,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后,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钉图钉的事,学生会有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些老师创设的情景无意义,达不到效果,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所以在创设情景时,要避免下列情况:

1、不要形式化的情景

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只是为了应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无实质性的联系。这种情景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景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创设的情景,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景不公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景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景从认知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性命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量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另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4、偏离教学的情境

6.什么是教学常规 篇六

教学常规,是指在学校教学全过程中诸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研与评价等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最正常的规范性教学行为,或者说是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是教学经验、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它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教学常规”,在这里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教学常规”,二是“学科教学常规”。

一、普通教学常规

(一)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一定要有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校对整体教学工作的规划、措施,及对课程、课时、授课人员等各方面的全程安排,也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学期教学计划和专项教学计划(如复习计划、课外活动计划等),还包括课时授课计划(即教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务必注意:

1、要树立计划意识。订计划要及时,要认真;计划要交学校教导处检查归档。

2、要做到预见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即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又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体现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理想。尽力实现学校宗旨、学生现状、教师能力“三位一体”的最佳统一。

3、要做到“整体优化、系列操作”。所订计划既要内容与形式相应完整,又要便于操作使用,切忌形式注意,不能仅仅成为供检查之用的“摆设品”。教学计划一般要包括:①基本情况分析;②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含教学要求);③教材简析与教学进度、课时安排、工作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4、要做到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即既要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又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师生身心承受能力。例如:安排教学活动、编排课程表等,都要注意总量控制,注意一天内文、理科相交叉,活动课与非活动课相间隔,基础科与专业科相结合,不能将某一门课或某一个人的课过于集中连排等。

(二)精心备课

1、教师必须按课程教学计划认真钻研课程标新、教科书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的使用,并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要熟悉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目的与思路,实行“学期备课、单元(章节、项目或板块)备课、课时备课”的“三级备课法”,从课程安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相结合出发,统筹安排课时及其教学内容。

学期备课:就是对新学期教材全面通读,从宏观上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类知识的重点难点。其备课成果形式就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教学的要求;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的分析;各个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个课题所需的主要教具;全期主要教学措施及教学活动的设想等。

单元备课:教师要把握该单元或者章节、板块在教材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与其他知识板块的联系,并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全盘考虑。单元计划的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各课时的主要问题;训练重点;课的类型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必要教具等。

课时备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一步研究教材,特别要着重研究其中的基本思想、内容、重点、难点,确定本课时具体的教学目的,确定课的结构,考虑教学步骤及各个步骤所需时间,教学方法的运用,准备好教具并掌握好使用方法,写出教案。一个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题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布置;教具;备注等。

3、备课要做到一课一教案。要提前一周准备下一周的课,提前两天写好教案,提前一天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教学用具,演示实验至少应在课前熟练完整地操作一遍。

4、对教学参考书、辅导书或他人其他成果资料等,既要虚心学习,吸收信息,又要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有效吸收,注重内化,不可照抄。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不可“陈案再现”,只能作为参考,要根据新的学生实际和自己不断积累的经验以及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的不断加深等来重新设计教学。做到“教新课,有新意”,“教旧课也有新意”,常教常新。

5、要坚持两级备课和多元备课制度。二级备课,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多元备解,即多方式、多手段、多元素。教师要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经集体备课后,个人要认真修改教案。教案既要体现集体智慧,又要有个人的创造性发挥。教师上课的教案一定是经过“再次备课”处理的个人教案,绝不是支持一统的“标准化教案”。

(三)用心上课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务必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自始至终组织教学,管教管导,教师育人。坚决反对上“放养课”、“甩手课”、“闭眼课”,坚决反对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上课,不能私自调换课程,不能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

3、教师仪表要端正,穿戴要整洁。要提前三分钟候课,按时上下课,中途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得在教室内吸烟,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4、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文明、规范、准确、清晰;说话要有感情,音量要适当。

5、板书要正确、工整、规范,要有计划,要体现教材线索和教学思路,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明确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6、讲求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注意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坚决废止“填鸭式”、“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考”的单

一、机械、偏面型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尝试与创新体现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7、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要得当。坚持精讲多练,注重效益。要考虑到学科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的知识与个性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的特点等,来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与思路,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人文教育三结合的教育效果。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既要严肃,又要热情、亲切、大方;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表扬、多鼓励,严禁体罚、讽刺和歧视学生。

9、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及做演示实验时要严守操作程序,讲求科学方法。提倡并实现课件教学。

10、要重视信息反馈。采取提问、征答、座谈、检测等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并及时调控整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倡并实验学生“评教议教”活动。

(四)注重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各科教学都要布置一定的作业练习。设计与布置作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既要注意知识的巩固,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作业数量和难度适中,形式多样,富于思考,有科学性、针对性和一定覆盖面,避免机械重复。

2、坚持以课堂训练为主,课外作业为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计算、操作及综合性作业的布置与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每天各科作业总量控制为:小学3年级以下均为30分钟,4年级以上均为1小时;初、高中均为2小时。小学一年级要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不要布置书面作业。初、高中毕业班及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可适当增加作业训练量。作业布置每天之间、各科之间要统一协调配套,切忌忽多忽少,时紧时松。对此,学校可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量化协调。

3、对学生作业要求:独立、按时、工整、规范和正确,太马虎和错误较多的要重做;对无故缺交作业的学生,要耐心教育,让其补做补交。

4、作业批改要及时,一般每次授课后都要收缴和批阅作业,其批改量由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任课情况而具体确定。对任教超过50人学额班级的教师或兼课超量的教师和进行教改实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以后,可酌情变通其批改次数,但批改总量不能减少,作业批改的效果要达到。

5、批改作业要认真,不能只打上“对”或“错”的符号,还要有适当评语或者纠误。批改要文字工整,一律使用红笔;要建立批改登记制度。作业批改方法课多样化,但严禁请别人或学生代替批改作业。

6、作业批改后,教师要抓紧讲评。讲评时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突出“诊断”价值,重在分析原因,归纳题型,总结经验,教给思路与方法。并定期陈列或传阅优秀作业(每期1—2次)。学校也要定期对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优。

(五)加强辅导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辅导,是必须遵守的教学常规之一,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口号或者额外负担。要把加强辅导看成是为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和培养尖子人才的重要手段。辅导分两类,一类是共同性集体辅导,一类是个别性特殊辅导。我们应以个别性特殊辅导为主,特别重视培优扶差的辅导。

1、学校和科任教师都要订好辅导计划,明确辅导目的、意义和对象,落实辅导的问题以及辅导方式、辅导时间。对毕业生还要加强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及考试心理等方面的备考指导。对由于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因素造成的差生,要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法。

2、要充分用好课堂辅导时间,如自修课、早读、学科活动课、科技文体活动课。对于这些活动时间,要有计划安排辅导教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心,完成辅导任务。

3、要加强个别辅导,包括对后进生的帮助和对优秀生的指导,以及对学生中随时提出的个别疑难问题的解答订正等。个别辅导要及时,要有针对性,要热情、耐心,讲究实效。

4、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自愿的原则,积极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如学科、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项目与形式的活动。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与指导,辅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力争出成绩。

5、要十分注意辅导的方式,提高辅导质量。要注意因材施教,辅之有法,导之有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辅导措施及有趣、有序的辅导方法,边辅导,边总结,边出成效。

(六)认真考核

1、学生成绩考试由教导处统一管理,每学期开学初由教导处统一发放各科学生成绩登记册,并定期检查成绩考核情况。属学校负责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命题、制卷、时间等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因教学需要的单元过关检测可随堂进行。凡学校委托科任教师所命试题,先由教研组长审查签字,再送教导处办理。所有试题(含训练题)均不得照搬外地现成试题。

2、考试时,监考教师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得在试室内看书报、抽烟,或擅自离开岗位。要严肃考纪,对违纪学生要耐心教育,保证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3、评卷要认真、公正,切忌马虎,尽量缩小误差。要作好评卷记录,以便于评卷后进行试卷分析和跟踪调查。

4、平时考测成绩及作业成绩,要认真评定与登记;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成绩,要综合衡量,以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总体水平。

5、要通过发放通知书、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使家长及时掌握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并做好反馈记载,实行知识跟踪,以利改进教学工作以及共同教育学生。

(七)搞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指按照已经确立的指标体系和鉴别的原则、方法,对教学所达到的质量要求及其实施过程等教学系统进行信息收集、科学处理并做出其价值上的判断。学校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测评等。为此,我们要开展好以下教学评价活动。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评价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与手段,在评价方式、评价语言和评价效果上力求学生的发展性和客观性,以鼓励为主。

2、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学校领导听课,正副校长每周不少于3节,教导主任每周不少于5节。听课后坚持评课。凡应参加评课的要写好评课意见,不能缺席评议会议。评议中要积极发言,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相互促进。要注意对两类不同课型的不同评价标准与方法:对一般的常规课,以落实基本要求为主,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合理与紧凑,教学效果好等等;对探索研究性的教改试验课可依据教学试验要求作普遍的或专项的评论。(具体见附表三:《课堂教学评估表》)

3、坚持教学总结与反思。经过一个阶段或一项专题乃至一节课的教学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莲山课 件 ]是成绩的肯定和发扬,是缺点和教训的即予整改。总结与反思形式从不同角度可分为:自我总结和集体总结;学期总结和学年总结;也有一个单元、一节课的小总结;还有对某项专题教学如复习课、写作课、阅读课等方面的专题总结。总结之后可写成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包括:①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②教学效果的分析;③教学的体会(经验与教训);④教学思考与建议。也可写成教学札记、教学随感和带有一定经验分析与理论探讨的专题总结(或称论文)。

4、学校及教研组,坚持教学质量分析。即通过考试试卷分析、作业批改、召开座谈会、师生评教议教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学情况及教学质量。并要求采取各种过硬措施保质保量,不流于形式。要加强对教学总结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促进教学学会总结,自觉总结。要将教师所写的总结及时归档,并对其成功的经验和有份量的思考与建议,给予充分肯定,或者表彰和采纳。

(八)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7.什么是教学资源 篇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五个环节, 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 结合具体情境,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具】

(1) 电脑课件、展示台。

(2) 学具袋 (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 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 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 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 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从起点开始, 又回到起点。) 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周长的认识) 。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 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

2.1 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 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 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 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 展示学生作品, 并指出图形周长, 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2 描一描、摸一摸, 走一走体验周长

(1) 描一描。 (1) 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2) 描一描光碟的边线, 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 摸一摸 (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 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 走一走。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3 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

3.1 量一量 (44页实践活动)

(1) 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 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 测量树叶周长, 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3.2 围一围 (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 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 但是只能描一周, 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 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

(1) 想一想。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 算一算 (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 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 练一练 (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 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 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 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 从基础题到拔高题, 层层深入, 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 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5 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

这节课, 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 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基于以上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5.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 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 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 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5.2 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 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 (面积) 不一定相等;反之, 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摘要:《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 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 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 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 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本文以此为例进行阐述。

8.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什么? 篇八

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中外企业界高管就企业培训、用人机制等人力资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理论能力和实操能力

柯必杰(Kirby Jefferson,英特尔中国大连总经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体制是不同的,西方更注重体验式教育,一个做法就是让学生实地进行工作以及体验。

中国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所以我们招到大学生的时候,都是跟他们讲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学生,还是工程师层面的学生,他们对理论的理解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他们的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应用,让他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找到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可以向其他的西方国家借鉴实验式的做法,更多地注重实践。

但是,美国以及其他的西方国家对理论知识没有过多的重视,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所以这就有个平衡的问题。

英特尔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既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这两项能力。

企业如何为人才建机制、造环境?

姜宏(青岛啤酒集团副总裁):“造环境”,是指企业文化。每个企业肯定首先提出的是激励约束机制、业绩评价机制,青岛啤酒还建立了学习成长机制、职业发展机制。对于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交流沟通机制,如何为人才创造价值,给他创造一个生存的土壤。

人力资源既是业绩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机制建立中心。

青岛啤酒有着106年的历史,一个百年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的。做人力资源工作,经常思考的是我们给人才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让他在企业里得以发挥,能够在这个舞台上把舞跳得更好。

强调合适,并关注员工的心灵成长

彭蕾(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早期创业的时候,我们没有好的、成熟的机制去容纳大量优秀人才,比如说MBA或者海归,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优秀国外人才的加入最终往往以失败告终:我们调侃说把波音747引擎装在拖拉机上面。其实在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有1.7万名员工,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在看人的时候还是强调合适。

实际上我有一个理想,我希望在阿里巴巴去实践一个可以触动人心灵的方式帮助人成长,如果离开对他心灵成长的关注,你要求他贡献价值,我认为那是不道德的。你凭什么不关心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你凭什么不营造一个安全的、让他表达自己所有情绪的环境。所以当员工提要求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你关心他吗,你真的给过他很多的帮助吗?

人才短缺,是借口还是实际?

白艳(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本管理总经理):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讲人才短缺,没有足够的人才。这是一个借口,还是企业真的没有人才?

我做过一个咨询项目,这个项目里头我访问了很多企业老总,每一个人都说,人才、领导力是他最头疼的,他最头疼的其实不是市场,不是产品,也不是价钱,就是人。

我们就问他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说你认为人才、领导力是最重要的话,你花了多少时间在人才上面?CEO说大概20%;再往下的领导层10%;再往下的我们叫一线经理,基本上是零。如果企业对人才看得这么重,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企业领导层花10%-20%的时间在这上面是不是合适?所以回过头来要去问的是,企业的领导层真的把人才当做关键吗?如果不是,之后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去挖人才,还是培养人才?

罗世礼(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在一个健康的企业中,人才不是靠挖脚挖来的。

仲大军(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孟子在2700年前的时候说过:“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从个人来说,个人总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挥,才到一个岗位、到一个企业去。害之则去,利之则来,现在全球都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吸引人才。人才流动的确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但文化因素又使大家不是完全牟利。

跨国猎头公司的口头禅“只要给到我足够的钱,我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任何人才”,这是西方的价值观。美国是人才进比出大,中国是出比进大。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假如都是以物质为标准的话,我们发展中国家就要思考如何留住人才?那就是文化、情的问题、义的问题,可是这恰恰是我们企业忽视的。

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白艳(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本管理总经理):培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企业有一种依赖性,人不好送去培训,上课就能出来了?

培训是一个工具,当知识不足的时候,通过培训去获得知识,但培训并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工具。

培训是做什么的呢?培训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因为当你在A公司工作的时候,可能要求的是这样一个行为模式。当你到B公司工作的时候,要求的是另外一个行为模式。

但是仅仅依靠培训能改变行为模式吗?答案是不行的。所以培训的是行为模式,培训之后要求你能进入到那个环境里头,大家都同样去做的时候,培训的效益才能产生。

所以企业要营造这样的氛围。

培训效果边际递减

奚丹(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到了一定阶段,虽然培训比原来要好得多,条件也好得多,但是培训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并没有以前那种给予挑战的效果更好。腾讯在人员的成才率、专业级别和管理级别上提升的速度方面做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这样的问题。

腾讯是一家只有10年历史的企业,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人才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聘毕业生,第一次招20个,再过一年招50个,到2009年招聘1000个。虽然人才招聘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其实越早期的时候,内部的人才成长、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这和公司整体的实力,以及在后面所能够提供的培训支持和资源不成正比。在腾讯早期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腾讯给了他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并且让他能够在里面去全身心投入和发挥。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材料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