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2024-07-13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精选8篇)

1.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篇一

洪泽二中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鉴赏诗歌形象

一、常见的考点 1.诗歌的形象 2.诗歌的语言 3.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诗歌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谈谈你对诗中“凤凰”形象的理解。(6分)(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凤凰”生活在林中,朝饮醴泉,夕栖山冈。高鸣九州,颈望八荒。适逢秋风,羽翼摧藏。恨处非位,孤独无奈苦闷,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诗人借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三、答题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第一步:把握形象特征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身份类属、处境际遇等 内在特征: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志趣追求等 第二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

四、诗歌形象的类型

(1)人的形象鉴赏——本节课学习目标(2)物的形象鉴赏(3)景的形象鉴赏

第一类:人的形象鉴赏

1.答题步骤:

这首诗(词)塑造了(描绘了)一个 处境际遇 + 思想性格 + 身份类属 的形象

2.补充理解:

1、思想品格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2、身份属性:游子、思妇、迁客、骚人、戍边将士、隐士

五、示例:简析下面这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菩萨蛮[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絮飞,离人犹未归。

分析

1、处境际遇:独守空闺

2、思想品格:寂寞惆怅,思念丈夫,切盼夫归。

3、身份属性:思妇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思念丈夫,切盼夫归,寂寞惆怅的思妇形象。(注意答案要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处境际遇,二是思想性格特征,三是身份属性。)

六、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词,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鹧鸪天[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夕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词为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分析

1、处境际遇:被贬黄州

2、思想性格:悠闲自适、超然俗务、百无聊赖。

3、身份类属:迁客(诗人自己)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被贬黄州,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注意:下面这类型题目必须回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七、巩固练习一:请对诗中的“将军”形象作简要分析。

塞下曲[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技术高超、镇定、警觉、神勇的将军形象,表 达了诗人对将军的景仰之情。

有的诗中的人物形象既不是诗人自己,也不是诗人以外某个特定人物,而是虚拟出来因寄所托的某一形象。对此类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深入把握其寓意。答题步骤:

1、这首诗(词)塑造了(描绘了)一个(际遇+思想性格+身份属性)形象

2、+诗人以此自喻+寓意(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感慨)

八、巩固练习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对诗中“剑客”形象作简要赏析。

剑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参考答案:诗中的剑客经历十年磨练,终于练就了高超剑术,踌躇满志,急欲施展。诗人以剑客自喻,表达了诗人曾经寒窗苦读,满腹经纶,对自己的学识才能非常自信,急欲施展才华,干一番大事业的心志。

诗人写物,绝不会为写物而写物,通常是借物喻人(或自喻),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理想情趣,志向追求或对生活的某种感悟认识。因此,对物的形象的鉴赏,除了理解其形象特征之外,重点应落到寓意的把握上。

第二类、物的形象鉴赏

诗人笔下的诗人托物寓意

诗中描绘的+物+物的特征+ 诗人借物喻人

诗中的诗人以物自喻

诗人托物明理

诗人托物象征

+寓意

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

表明了……生活哲理

象征了……人物或精神

❀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理)

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物的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

志趣追求(拟人)

示例五: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物的特征 外在特征: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无人欣

赏,备受风雨摧残

内在特征: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不渝。寓意: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风雨摧残,但它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不渝。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马诗[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合成一问:请简析诗中“马”的形象)物:马

物的特征:

雄骏威猛、气势如虹,渴望驰聘疆

场,建功立业。

寓意:表达诗人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和眼前不被赏识,徒叹奈何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中的“马”威猛雄骏,渴望驰骋疆场,一展雄才抱负。诗人托物寓意,表达自己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以及眼前不被赏识、无可奈何的感慨。

示例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简要概括一下你对诗中画眉鸟形象的认识。

参考答案:⑴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地飞翔。⑵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第三类:景的形象鉴赏

一、把握景物特征和情与景的关系(常用衬托)

用心

爱心

专心 景物特征

明、暖、动

欣悦欢畅(正衬)

凄凉悲苦(反衬)暗、冷、静

凄凉悲苦(正衬)

欣悦欢畅(反衬)

二、把握意境的概念和类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常见的意境类别有:恬淡闲适,清新自然,明丽鲜艳,雄浑壮阔,苍茫辽远,悲凉凄清,萧索冷寂,古朴安宁,生机蓬勃,热烈奋发。不同的意境就会烘托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的鉴赏常从意境的角度命题

示例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这是作者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描写牛羊、风月、石泉、草露等景物,描绘/勾勒了一幅乡村日暮图,营造/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晚景凄凉、悲凉抑郁的情感。(注意归纳意境的答题步骤)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3)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示例四](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2)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3)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0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用心

爱心专心7

2.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篇二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 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或者借助客观事物 (山川草木等) 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 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 这就是“意象”。

其次, 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 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 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 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 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 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描述画面) 。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概括氛围)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分析情感) 。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

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 (水影动深树, 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 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 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 新月似新霜。) 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 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 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 是孤傲坚贞的象征, 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 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 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 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3.浅析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相关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生活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显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第一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第二步,

标准。⑤不会在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轨道上迷失。

学生完成填空以后,对于分论点、举例论证、归纳论证等概念就会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学生就能明白论证段首先要有分论点,然后用一两句话阐释分论点,再举两到三个事例证明分论点,接着对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照应分论点。由于所留空格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在填②③两空时必须仿照第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例写出来,从而避免了学生由于无话可说,一个事例写几百字导致文体不明的情况。

以上选择的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法论证的段落。同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法论证的段落让学生填空。段落的“完形填空”训练到位以后,就可以进行全篇的“完形填空”了,这样学生在“填空”中就能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比单纯地拿一篇范文给学生,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好得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合理安排结构”,同时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完形填空”作文法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结构”,让学生在考场上拿到高于起评分的分数,但对于学生“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完形填空”作文法比较适合在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使用。一旦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4.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篇四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13(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

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

用心

爱心

专心 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用心

爱心

5.《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

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二.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三、课本回顾:

例一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分析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例二.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一系列动作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

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一个天涯歌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例三.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百无聊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动作神态,刻画出牧童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五、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析】本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小结

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苏东坡的豪放旷达

陆游的悲壮爱国

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七、课后练习

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6.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教案 篇六

高三语文组

张晓东

2011.12.21

一、【解题指导】

这类题目一般设计为“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我们如何把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呢?(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是:(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二、【答题示例】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答: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三、【常见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1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1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分类指导】

1、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答案】(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规律总结】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课堂演练】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咏他人——咏自己)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答案】(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例

2、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这首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 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3、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规律总结】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课堂演练】简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

冬 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答案】(1)塑造了一个心忧丈夫、紧张劳作的思妇形象。(2)诗的前两句写这位妇人听得明朝送征衣的驿使就要出发而慌忙连夜为远在边关的丈夫絮缝征袍的情景,心理上蕴含着对驿使的埋怨。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她不顾寒冷,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征袍。最后两句表现了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3)全诗通过既怨驿使走得急、又盼驿使早日到临洮的矛盾心理,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思妇形象。例

3、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规律总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课堂演练】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答案】(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附】字形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惨淡 元宵 暖洋洋 左右逢援 B.渲泄 腾空 挤牙膏 稍纵即逝 C.添置 监察 首影式 卑躬屈膝 D.告竣 廓清 硬着陆 泾渭分明

解析:D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A项中“援”应为“源”;B项中“渲”应为“宣”;C项中“影”应为“映”。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诋毁 想当然 韬光养晦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销赃 敲边鼓 自行其是 风生鹤唳,草木皆兵 C.炫耀 讲意气 怦然心动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洽谈 破天荒 先发治人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解析:A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B.“生”应为“声”;C.“意”应为“义”;D.“治”应为“制”。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怄气

和事老

指手画脚

苦思冥想 B.坐阵 绩优股 礼义廉耻 涣然冰释 C.表率 黄梁梦 千古之谜 弥天大谎 D.通缉 急就章 钟灵毓秀 额首称庆

解析:A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B.阵—镇;C.梁—粱;D.首—手。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络 里程碑 顶顶大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矫健 百叶窗 戳力同心 疾风知劲草 C.词藻 实名制 仗义直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D.融洽 众生相 融会贯通 口惠而实不至

解析:D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A.鼎鼎大名;B.戮力同心;C.仗义执言。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肇事

擀面杖

旁证博引

弃之如敝履 B.诡秘 吊书袋 煞有介事 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 杀风景 并行不悖 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 忘年交 棉里藏针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解析:C 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A项中“证”为“征”;B项“吊”为“掉”;D项“棉”“溪”分别为“绵”“蹊”。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砥砺

蕴含

标新立异

细至入微 B.禁锢 诡秘 精神焕散 冥顽不化 C.翌日 赧然 朝暾夕月 一筹莫展 D.瞋怒 窒息 生辰八字 卑躬屈膝

7.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浅谈 篇七

一.汝果欲解诗, 真义在诗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诗歌虽然在学生眼中高深莫测, 但其实它有自己的规律:诗人常常在题目、序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捷径。笔者认为, 只要做好“五看”功, 读诗自然可事半功倍。

1.看作者。即知人论世, 理解诗人的简况。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其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应关注诗人的生平活动。

2.看标题。标题, 往往表明诗歌的题材, 从客观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骆宾王的《咏蝉》, 就表明此诗为咏物质;张籍的《秋思》, 则表明此诗为思乡思亲 (行旅) 诗。

3.看序言。部分诗歌标题下有序言, 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创作背景等,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对我们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琵琶行》前的小引。

4.看注释。诗歌的注释或解释诗疑难词句 (包括典故) , 或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说明, 这些同样有助于诗歌内容的了解。

5.看题向。认真研读题干, 有助于弄清诗歌鉴赏的题型, 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

二.掀开盖头明诗义

“文贵隐, 诗贵藏”, 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 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 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 也就是说, 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 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 但因其语言凝练, 内容又高度集中, 所以, 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 (形象) 和情 (情感) , 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我们掌握“五明”法就可让“欲说还羞”的诗歌明朗起来。

1.明类别。诗歌分田园诗、山水诗、咏怀诗、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禅理诗、叙事写人诗等。明确诗歌类别, 有助于明确诗歌的题材、特点和表现要点。如《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别董大》 (高适) 、《赠汪伦》 (李白) , 这是三首送别诗, 送别诗的特点 (意象) 主要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的要点是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等。

2.明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化、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李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陆游等。景物形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 (山川草木等) 表现主观感情的, 诗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事物形象, 更多为咏物诗, 往往表现出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特点,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骆宾王的《咏蝉》等。

3.明情感。任何诗歌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或忧国伤时, 或建功报国, 或思乡情人, 或伤春悲秋, 或隐逸之情, 或山水之情, 或吊古伤今, 或登高揽胜等, 明确情感, 有助于浅析硕士论文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明手法。手法既包括修辞手法, 也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等。诗修辞手法, 容易识别, 分清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 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意志等。如“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年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明风格。即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如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朴素自然, 苏轼雄健豪壮, 李清照婉约凄切等。

三.“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学生必须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 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 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 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 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 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 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 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 最主要的是要知常识。首先, 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 应让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 前人多有定论, 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 或明用或暗用。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 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 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 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 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综上所述,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 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 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有很大的难度。但是,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立足诗歌文本, 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 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文学的殿堂里, 诗歌是最美的奇葩。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 而诗歌鉴赏不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 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 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一些较易掌握的鉴赏方法。

8.高效突破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篇八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赋分2~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描绘了××样的画面”“描写了××样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等。

【技法揭示】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高考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有:鉴赏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第三步:点明思想感情。

【技法剖析】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1.人物形象类型

第一类: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着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第二类: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我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渔翁、隐者)的形象即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把握形象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关键字词,了解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需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形象特点。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问题呈现]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帮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题呈现]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詞作者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抗金英雄。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下阕分析。最后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题呈现]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答案示例]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扣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题型二:鉴赏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要善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悠远、空灵、辽阔、苍凉、优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呈现]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呈现]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

[答案示例]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题型三: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第一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问题呈现]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第二类: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呈现]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呈现]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示例]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问题呈现]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杏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然的心境、高洁的人格和倔强的个性。前两句写杏花开,春水绕花,娇花映水,足见花之美丽。后两句写杏花落,春风吹花,花落随水,足见花之高洁。

【答案示例】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對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阅读这幅漫画,首先要注意两类人:一类是天上飞的两个获得“高考加分”的考生,另一类是地上跑的两个大汗淋漓的考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类人的命运和待遇截然不同。可以预测,他们的未来也必定有天壤之别。接着,我们通过追问寻找答案: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观察漫画不难发现,两位考生获得加分腾空而起,靠的是权力和金钱。没有它们的支撑,就只能像地上的那两个人,艰辛异常,前途渺茫。至此,漫画的寓意已经非常明显:从表面上看,这幅漫画反映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现象;深层剖析,它反映的是权力腐败和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这道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遏制权力腐败。由高考加分中的权力作祟联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分析权力腐败的根源、危害及反腐举措,杜绝特殊公民的存在。

2.维护公平正义。在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面前,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偏不倚。无论官职多大,地位多高,在道德规范、政策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只有做到公正公平,社会才能和谐安宁。

3.做到资源共享。无论是高考加分还是其他惠民政策,要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人人都是受益者,决不允许优亲厚友,更不能容忍某些人依仗便利条件徇私舞弊、只有少数人独享其利的现象存在。

4.加强舆论监督。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正确、大胆地行使好自己的权利,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对那些玩弄权术、钱权交易的行为坚决制止或打击;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养奸。

上一篇:查湾中心学校“控流”工作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5第五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