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共10篇)
1.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篇一
夜游承天寺 叙述
绘庭中月色 描写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 议论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篇二
一.关注文本本味, 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 游》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过两三遍后, 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 反复朗读这些词句, 一次次朗读体悟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 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 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 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 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 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 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 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 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穿越”, 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 走进文本, 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 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 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 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 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 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 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 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 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 用心灵感悟心灵, 用心灵走进心灵, 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 笔者抓住“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 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 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 是为下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 从“闲人”的字面意思, 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 排遣苦闷的心绪, 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 学生渐渐走进作品, 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 读出最高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诵读、积累。
2、难点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七岁知书,十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阅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探究新课
1、初读——读准(读准字音,讀清节奏)
(1)全体同学放声朗读。
(2)教师正音并提示节奏划分。
(3)再次诵读。
2、译读——读懂(读懂文章)
(1)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一句,译一句,同时圈画出疑难字词句(课前预习进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组内无法解决的,提交班级共同交流解决。
(2)检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释红色字词:
户、欣然、念、遂、寝、相与、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翻译画线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每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好摇头晃脑,读出古味古韵。
3、研读——读透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我”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事件的起因:月色优美。
4、品读——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读一番。
(1)添一添,品意境:
能否添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等句?
——不好。这些句子会打破原文宁静、淡雅的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原句用比喻,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澄澈空灵。而似水草一般在如水的月光中飘摇的,其实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删去后,没了新意,也不生动,更改变了原意,与实际不符。
5、悟读——“闲人”含义
(1)领悟“闲”之意: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谈谈读完本课有何感悟、启发、收获等。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苏轼被贬谪的资料,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不平,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而屡遭贬谪,但都笑然面对: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课,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政绩,也不仅因为他的诗文,更因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都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推荐阅读: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王水照《苏轼传》 林雨堂《苏东坡传》
2、补充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定风波》等。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原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4.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篇四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课文的说课稿怎么设计呢?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
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
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1激趣导入2诵读训练3质疑释疑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 “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5.《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篇五
观摩了张老师为汉语班学生所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及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被称为“神品”,全文仅有84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虽然本文的翻译很容易掌握,但是从中想要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那么轻松了。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上学期我把这篇课文是作为新教师上岗课来上的,当时根据民语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整个教案,在注重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我重点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同时通过对文中“闲人”的解释引出作者苏轼当时所怀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那节上岗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也比较到位。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设计的同样一节课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有了新收获和一些想法。首先,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题的解析,因为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对于民语班的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对于课题的解析。其次,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张老师和我自己上课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形式各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再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认为张老师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出色。虽然我们也在自己的班级倡导并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成效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怎样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成为一个空架子,不成为跟随大流或者应付各种展示课的嘘头,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组的成员也都有自己的任务。课堂展示时,学生也都自信满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组之间都会对其他组员进行点评或者补充。这也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我觉得作为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因为爱因斯坦说:“自信是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老师也需要考虑学情,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预设课堂。当课堂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不合理或者设计不好的地方。
6.记承天寺夜游 篇六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7.《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篇七
一、检测预习, 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 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 (qǐn) , 藻荇 (xìnɡ) 交横 (hénɡ) 。 (生齐读) 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 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 想到。生5:“遂”, 于是、就。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共同。生7:“但”, 只是;“如”, 像。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 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 识记) 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对句读。 (生齐读) 师:朗读字正腔圆, 停顿准确, 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 (屏显目标) 生:解读记叙, 了解背景;欣赏描写, 想象美景;品析议论, 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 对学解惑
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 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 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默读, 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 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生8:1—3句是记叙, 第4句是描写, 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 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在承天寺, 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事件是夜游承天寺。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 很好。生11:我补充一下,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师:知识储备丰富。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 先相互指导朗读, 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 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 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准确讲述记叙部分的文意, 若有疑问, 小组互助;解决不了, 可向全班同学求助。 (对桌自由朗读记叙部分并讲述文意, 师巡回观察, 随时点拨) 生13:我读, 我的对桌讲述,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生1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 想要就寝, 见皎洁的月光从门窗倾泻进来, 欣喜地起来出行赏月, 考虑到没有一起分享欢乐的人,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师:讲得准确, 且恰当运用了“就寝、皎洁、倾泻”几个雅词, 充满诗情画意。那么苏轼怎么到黄州去了?生15:被贬官了。师:为何被贬?生16: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遭严刑拷打之后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史称“乌台诗案”。师:了解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作为宰相想通过变法推行新政, 苏轼这个文坛领袖在诗中发表不同看法, 引发牢狱之灾, 被贬黄州, 当了一个团练副使的闲差, 还被监视, 形同流放。于是他纵情山水, 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咱们今天学的这篇清新的写景佳作也写于此期间。那么, 张怀民怎么也到黄州来了? (讲解的同时在大屏幕上圈点勾画出时间、缘由以及作品) (生面面相觑, 有人小声说好像也是被贬到那里的) 师:看来我们重点关注了苏轼, 忽略了张怀民。没关系, 请看大屏幕, 知人论世, 我们认识一下张怀民。 (屏显张怀民简介)
生 (自由读) :张怀民,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 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于迁谪之事, 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清高超逸品格的人。
师:大家觉得苏轼与张怀民可谓是……生17:志同道合!师:还能想到哪些词?生18:志趣相投!师:他们二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这对我们交友有什么启示?生19: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生20: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友!生21:结交志同道合、心胸豁达的朋友!师:这样才会彼此施以良好的影响, 不断进步。孟子有句话是怎么说的?生 (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师: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叙部分, 苏轼邀了一位志趣相投之友。 (板书:叙事邀志趣相投之友)
三、赏读美景, 交流分享
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对学解惑, 我们达成了第一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自主赏析, 挑战第二个目标。 (屏显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1.自由朗读写景部分, 读懂描写;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3.展开想象, 描写画面。) 师:自主赏析, 先读后讲, 再全班分享。 (生自由读写景句子。) 生22:老师同学们, 我看到的美景是庭下的积水透明清澈, 水里面藻和荇互相交错着, 仔细一看,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生23:我认为他没有将“庭下”讲清楚, 应该是院子里。生24:“如”字丢了, 意思是像。师:请你将“庭下如积水空明”完整地描绘一下。生24:院子里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我怎么觉得这个句子缺少点东西, 谁发现了?生25: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大家都关注了喻体, 这个同学看到了本体。这就是文言文在理解文意时强调“增、删、调、换”四种方式中的“增”, 增补出主语。师:老师找到了丹青高手绘出的这般情景, 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尝试背诵写景部分。 (师从屏幕上拖出隐藏的图片放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那么, 让我们展开想象, 用生花的妙笔把画面以美文呈现, 体现个人审美感受, 全班分享。 (学生写, 老师播放轻音乐。) 生26:皓月当空, 月光洒在院子里, 像积水般清澈, 水中的藻荇摇曳生姿, 定睛一看, 原来是翠竹和柏树的影子啊!师:“皓月、摇曳生姿、定睛一看”这三个词用得好。生27:老师同学们, 我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月光照在庭院中, 空明澄澈, 微风吹过, 水面藻荇随风飘动, 定神凝视,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风中婆娑起舞。师:她给我们呈现了静态的月光美和动态的竹影美。生28:老师同学们, 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 宛若一湾澄澈透亮的清水, 微风轻拂, 水中些许藻荇互相交错, 顾盼生姿, 定睛细看, 原是竹柏的影子罢了。师:动静结合, 清雅地宛若一段小随笔。生29:大家请看——清明澄澈的月光诗意地洒向大地, 院子里仿佛空灵透亮的积水,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若藻荇般互相交错着, 如诗如画, 令人心旷神怡。生30:怎么能说“诗意”地洒下大地呢?我认为“诗意”是人的一种感受, 不能修饰“洒向”。可以用“轻柔”, 写出月光的诗意之美。师:有道理。这一片银辉,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生30:皎洁澄澈的月光洒在庭院里, 如积水一般, 竹柏的影子照在地上, 像水中互相交错的藻荇。置身其间, 我就像月光一样照亮黑暗, 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师:虽然有点牵强, 但你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生31:月光倾泻大地, 清辉如同空灵澄澈的积水, 那竹柏的影子投射到庭院中, 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清风拂过, 恍若泛起片片涟漪。师:好一个“片片涟漪”, 如水的月光真美!生32:在皓月照耀下, 庭院里自上而下, 都像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 漂浮游荡。清风拂来, 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 幽静得恍如仙境。
师:美文绘美景, 文笔尤佳。那么绘景时苏轼赏的是什么样的月, 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形容一下。 (板书:绘景____赏_______之月) 生33:赏恬静皎洁之月。师:突出静美。生34:赏空灵澄澈之月。师:体现“空明“之感, 清澈透明。生35:赏清辉如水之月。师:抓住特点, 运用比喻。三个词各有特色, 亦不乏诗意, 哪个和苏轼的感受最相近?生 (齐) :空灵澄澈! (板书:空灵澄澈)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有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 透明, 澄澈, 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 是多么地有情趣, 多么地超凡脱俗。全文无一个“月”字, 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 有动有静, 动中愈见静,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作探究, 悟读情怀
师:这样的月, 让苏轼发出怎样的感慨?我们挺进第三个目标, 一起合作探究。 (屏显合作探究方向:1.小组齐读议论部分, 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 说说“闲人”如何理解?3.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生以小组为单位, 齐读, 讲论文意, 合作探究, 师巡回答疑解惑。) 师:文意有不理解之处么?生 (齐) :没有!师:那我们直奔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们探究的结果如何。生36:“闲人”在这里指清闲的人。师:为什么是清闲的人?生36:因为被贬之后无事可做。生37:老师同学们, 我认为“闲人”在这里指志趣高雅的人。因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表明了苏轼的心境, 月光如水, 是他情趣高雅的体现。师:那如何与“闲”对接呢?哪位同学帮他点一下?生38:“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师:有画龙点睛之妙!生39:我觉得这里还有他为自己能欣赏月之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自豪么?生40:应该还有自嘲!师:愿闻其详。生40:苏轼被贬官于此, 有远大抱负却不能实现, 所以自嘲为“闲人”。师:有道理!那自豪就是因为能欣赏月之美么?生41:好景要有人赏, 好马要有伯乐识, 苏轼不仅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月之美自豪, 还为有志趣相同的好友一起赏月而自豪。师:形象生动地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 非常好!那我们思考一下, 在议论部分, 苏轼抒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板书:议论____抒______之情) 生42:我读出了悲凉之感。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被贬黄州, 无法施展抱负, 令人心生悲凉。师:入情入境, 你才能生出悲凉之感。生43:不能凡事都往坏处想, 我觉得可以读出苏轼身处逆境心胸豁达的豪迈之情。师: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老师很欣赏这种人生态度。生44:我也支持这个观点。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公认的, 据说在苏轼临死前, 朋友在他耳边说死了就去极乐世界了, 他说不相信什么极乐世界, 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他虽然被贬, 心存悲凉, 却能找到别样的乐趣, 写下不朽的篇章, 乐观豪迈之情更浓。师:解读很有深度。生44:除了豁达积极还有赏月的欣喜之情。生45:我认为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赏月漫步的悠闲之感。师:所以苏轼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而微妙的。由于作者贬官谪居, 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 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还有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可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什么样的胸襟?生 (七嘴八舌) :心胸豁达!乐观豪迈!心胸旷达!…… (板书:豁达乐观)
五、熟读成诵, 小结收获
师:我们共同探究了苏轼夜游时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他的豁达乐观所感染。那么, 就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中走近苏轼。 (配乐, 屏显诵读要求: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生自由背诵, 两个小组齐诵, 四生分别有感情地配乐背诵。) 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和张怀民去承天寺游览了一番,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生46:倘使身处逆境, 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具有这种胸襟。生47: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 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师:也是从思想启迪角度有所获。生48:我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 写作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师:从写法上有所收获。生49:我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 认为写随笔是记录心情的好方式。生50:学做雅人, 交往雅友, 拥有雅趣。生51:苏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 却无一个“月”字,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值得揣摩。师:确乎如此!大家从思想启迪、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盘点了收获, 那么, 就让苏轼继续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吧! (屏显课后作业:A.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进一步体悟苏轼的豁达乐观。B.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执教感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需要加强诵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目的。
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 通过预习检测、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力求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
8.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篇八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9.记承天寺夜游 篇九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4、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设计: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问题探究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四、布置作业
①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②默写《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议论:
乐观旷达
10.《记承天寺夜游》 篇十
猜猜看: 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元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二、学海导航
同学们,古往今来,山川景物,日月草木,曾勾起文人多少感慨,几多情怀?才华横溢的苏轼仕途不畅,频遭贬滴,但他却活得旷达洒脱!只要活着,他就不放弃机会,就要拥抱自然造化的一切,生命不在于时间的短长,而在于质量和过程。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出海储备
亲爱的学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语文快乐之旅就要出发了,在这次航海中假如你遇到了困难,千万不要忘了运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知识储备,它们会帮助你战胜风浪,使你顺利抵达彼岸。
资料一:
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 篇章。
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学海夺宝
学法指导: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一读,找生字,读准音。二读,断句子,明节奏。 三读,看注释,通文意。四读,品语言,悟意蕴。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解 ( ) 衣 遂 ( ) 至 未寝 ( ) 藻 ( )荇 ( ) 相与 ( )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学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注意语意连贯。
念 无 与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 竹 柏 影 也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存 交 横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活动三: 赛一赛,看谁文意读得通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 月色人户:
②欣然起行 :
③念元与乐者 :
④遂至承天寺 :
⑤怀民亦未寝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⑦积水空明 :
⑧盖竹柏影也 :
⑨ 旦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 盖竹柏影也。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3。 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我 )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 也没有睡觉 ,( 我们便 ) 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活动四: 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合作探究,品析语言,体味意蕴 )
A。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吗? 你能简要分析其写景的妙处吗?
学法指导:品析语言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之处。
例:比比看,下列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如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B。 你能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吗 ? 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怎么理解 “闲人”的含义?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
学法指导 : 可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性格来理解文章内容。
五、学海踏浪 (身临其境,快乐体验)
想一想,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 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
我说子瞻兄呀 :
怀民兄呀 :
六、学海采珠
随堂反馈 (20分钟独立完成 )
1。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10 分 )
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乐者 ( ) 月色入户 ( ) 遂至承天寺 ( ) 怀民亦未寝 ( ) 积水空明 ( ) 解衣欲睡 (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50分)
(1)念元与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3。阅读课文后 , 回答下列问题。(40 分 )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
(2) 作者如何描写夜景 ( 用原句回答 ),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学海拾贝 (收获与反思档案 )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阅读: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10-27
记承天寺夜游简案08-24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09-30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06-16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08-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10-27
读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散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