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王稼祥故居有感

2024-10-30

参观王稼祥故居有感(精选4篇)

1.参观王稼祥故居有感 篇一

参观陈云故居有感

小鸽子幼稚园陈烨

7月初,冒着酷暑,满怀敬仰之情,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陈云同志故居和纪念馆。通过参观和学习使我们对陈云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陈云同志是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廉正又伟大光辉的一生指导我们如何继承先辈的事业,如何忠诚于党的事业,如何做到无产阶级的先锋模范。

陈云故居暨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经党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2000年6月建成并开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馆名。

步入陈云纪念馆的序厅,陈云雕像栩栩如生,昂然挺立,雕像两旁簇拥着的是他所钟爱的竹——虚心、正直、廉洁、坚韧,这正映衬着陈云的品质和人格。接下来的四个展厅分别展示着陈云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有关图片、文献和实物等史料。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陈云同志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丧父丧母,但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畏惧,在不断的磨练中他养成了谦虚、朴实、廉正、正义、好学的性格,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一生感动了几代人,是个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

陈云同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挫折和压力,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客观真理,要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要把握这个客观真理;二是要为实现这个客观真理而奋斗;三是在奋斗中要有决心,要干到底。

虽然陈云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会被更多的共产党员所继承,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决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我们也要继续努力,继承共产党员真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参观已经结束了,但学习不会结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努力,我们也要像先辈那样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幼教岗位上耕耘。我们从内心感谢陈云同志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我们一定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2007年7月

2.参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篇二

2015年6月26日,客票厂党支部在顺弘达党总支书记宋妮的带领下组织党员以及积极分子共50余人,前往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怀着缅怀伟人丰功伟绩的激动心情,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车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广安,还未踏入小平故居所在地,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平同志深受四川人民的爱戴,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小平的魅力;广安的街道整齐,干净,似乎随时等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过来瞻仰伟人的气息。大家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来到邓小平故居;了解了邓小平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

我们一行主要参观了邓小平纪念馆,缅怀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俭朴而又严谨的一生,看到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一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本职工作的意志,领悟到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含义。听到他熟悉的川音,就使我想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理论精髓。陈列馆的外观造型是按照他的人生轨迹来设计的。三叠三起,一起比一起高,寓意着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陈列馆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放映厅、珍藏陈列厅组成。走进这个陈列馆,首先进入的是序厅,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高海阔人为峰”的邓小平大型铸铜壁像,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序厅的两侧石墙上,镂空雕刻着两段撼人心魄的文字。右侧是邓小平的那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左侧是对邓小平一生丰功伟绩的准确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他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艰辛探索。他为成功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勋。”整个序厅大气磅礴,雄伟辉宏。在陈列展厅我们看到了很多邓小平同志的手稿、物品、图片、曾经穿戴过的衣物和一些中外历史纪录片,看到这些我的脑中不停地浮现着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呕心沥血的身影。

此次广安之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一代伟人的成长经历,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再联想到我们的企业,这也是顺弘达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企业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组织大家学习参观,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三严三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不但要有爱企业之志,更要有回报企业之行。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拼搏,奋发工作,顺弘达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3.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篇三

湖南伟人辈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毛泽东故居、刘少奇 故居、彭德怀故居等红色革命旅游景区,而且这些景区已成为湖 南红色旅游景区的经典。月31 日,我们社科部红色经典考察团一行先后在湖南考 察瞻仰了刘少奇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不知为什么,我感觉给我留 下更深印象的是刘少奇故居。据导游介绍,刘少奇故居,在县城 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 公里,南 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 公里,西距县城30 公里,均有公路相通。“文革”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66 年10 月 31 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闭,绝大部分文物随之失散。1980 年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后,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 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同年3 月5 日,故居对外开放。

通过参观可以看出,刘少奇同志年少时家境殷实,本来是可 以在一个小山村里安度一生的。但他没有这么做,更难能可贵的 是,他不是象多数赤贫者走投无路了选择革命一样,而是有发自 内心的救国救民的拳拳赤子之心,为劳苦大众革自己所在阶级的 命。中国革命成功了,但少奇同志却没有最终成功,一定意义上,刘少奇是一个悲剧的代名词。党史研究专家李锐写过一篇纪念少 2 奇同志的文章,里面一首诗深深触痛了我:“少小离家北取经,沉沉井下掘光明,旧貌已换新颜后,岂料元勋目不瞑”。

少奇同志的悲剧,与我们国家有长达2000 余年的封建传统 有关,也与建国后包括少奇同志在内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 理念有关,如搞个人崇拜,党的领导集体中事实上一把手说了算 等等,并且少奇同志在其中起到了不是无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在少奇同志被打倒以前,因毛泽东的个人专断被打倒的人已经不 少了,可惜的是,这时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远远不正常了。想到 了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说的一段话,“起初他 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 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所幸的 是,历经忧患、负重前行的中华民族,知错必改、光明磊落的中 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误之后,终于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自己的治国方略。在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预知和未知的困难和挑 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我们坚持的是真理。

4.参观张太雷故居有感 篇四

武进区花园小学 庄彩华

暑期,根据学校“七彩假日”活动的要求,我和学校的部分小记者们一起参观了张太雷故居。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州人,虽然之前对于“常州三杰”都略有耳闻,但要说详情还真是说不清,因此,对于去张太雷故居参观也颇有兴趣。

早上八点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准时乘车从学校出发。正值高峰,路上很堵,原本十分钟的路程足足开了有半小时,好不容易到了故居前,因门前的巷子太小,车子无法入内,只得下车步行。不过好在天似乎也知道我们的心情,居然雨停了,云层中透出一丝亮光来。同行的小记者们也都很懂礼貌,自觉地排好队前往参观,让我无形中对张太雷先生多了一点敬意。

步行数百米,就来到了张太雷故居前。出乎意料的是,故居十分简朴,黑瓦白墙,门厅窄小。门口唯有一块红色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上写着“张太雷故居”几个金色的大字。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步入了故居。这是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民居建筑,天井里端放着一尊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塑像。他凝视前方,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情坚毅,似乎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又似乎正在思考救国救民的方略。孩子们也一个个神情肃穆地瞻仰着,有的还不由自主地用手轻轻抚摸着石像下的基座和小花,似乎在于烈士对话。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了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张太雷于1898 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卓越领导人。这里,就是他曾经租住了七年的小屋,是他与妻子陆静华新婚的地方,也是他的三个孩子出生的地方。

东屋是张太雷母亲的房间,里面的装饰十分简洁,一张黑白照片引起了我的关注,讲解员告诉我们,1898年6月17日,张太雷生于常州西门外西仓街薛天兴皮行后外祖父薛锦元家,这是童年的张太雷在祖父怀中的留影。

西屋是张太雷夫妻的卧室,屋里的摆设同样非常朴素,墙上挂着张太雷妻子和儿女们的照片,木床、写字桌、梳妆台和衣柜,都是原物。书桌上有一盏很旧、很古老的油灯。据讲解员介绍,张太雷结婚一年后,就投入到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此后,他又在天津求学、去苏俄出席共产国际“三大”。1922年以后,张太雷在全国各处奔波,已很少回家。直到1925年,张太雷回乡探亲,才在故居里度过的几天温馨时光,谁知竟成诀别。小记者们也专心致志地看着,对张太雷的家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不时询问着讲解员。原来,张太雷的母亲一直瘫痪在床,而张太雷为了革命又常年在外,家里的一切都由妻子陆静华照顾。可以

想见,当年太雷的家境该是如何的贫寒,但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他仍一心想着革命,一心寻求救国的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

接着,我们又来到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这里按编年体例布置,分阶段进行展示,浓缩了张太雷光辉的二十九个春秋的图片、油画、实物等珍贵历史资料。通过讲解,我们才知道原来张太雷曾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也就是今天的省常中,在那里,张太雷如饥似渴地汲取各门知识,对英文尤感兴趣,英语成绩每个学期都是全班第一名。英语后来成为他投身革命、走出国门的一道桥梁,可以说,英语改变了他的一生。听着听着,小记者们两眼放光,纷纷点头,有个小女孩悄悄地告诉我说:“英语真的很重要,我也要学学好。”我听了不由自主地笑了。

之后,还有许多图片和真迹,其中,广州起义的图片令人印像最为深刻。1927年12月12日中午,张太雷在广场丰宁路西瓜园广场主持召开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在前往指挥作战途中,遭敌伏击,身中三弹,壮烈牺牲,时年年仅29岁。陈列室还陈列了他的遗物,手表和毛毯等。在张太雷牺牲后,家里的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是陆静华仍然抚养教育三个子女继承父志。儿子张一阳“皖南事变”后被俘于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坚持斗争,宁死不屈,牺牲时还不满18岁。这真是一门二英烈,千秋永不朽!小记者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纷纷拿出相机和笔,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下一篇:保安管理服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