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国有资产监管调研

2024-10-11

领导干部国有资产监管调研(精选8篇)

1.领导干部国有资产监管调研 篇一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一、资产现状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5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 5.26%;已登记的土地254270.22M2,其中: 划拔土地16778 5.05M2,出让土地8648 5.17M2;未登记(在使用未确权)的土地7688 1.53M2,土地出让都集中在市本级、区。

二、社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一)社有资产运行模式 10年前我市供销社系统先后对市、县(区)直属企业及基层社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及职工身份置换,明晰了社有资产的权属。目前,社有资产主要有四大块构成: 一是新设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

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时以净资产形式出资的股权。三是以开放办社等形式的参股、联营资产。四是市、县(区)社持有的资产。

(二)监管方式 各县(区)供销社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监管运营模式: 对未改制的全资企业和部分改制企业的剩余资产、由市县(区)供销社代为行使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行直接管理;对控参股企业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的有关规定进行间接管理。

1、直接监管

(1)各级供销社是全资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责和资产管理职能;负责社有资产的获取、开发、投资、运营、收回与处置、资本收益和分配、监管与考核。

(2)部分县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本县企业经营现状,由县社代为行使全县供销社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成立了由县社主任挂帅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县社对企业改制剩余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办法,提高了资产收益率,避免了社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3)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各县(区)供销社委派专人负责统一监管。

2、间接监管(1)供销社控参股企业的社有资产依据公司法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营,各级供销社以出资人身份委派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推荐人员出任公司董事、监事,代表供销社行使社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职能。

(2)市、县(区)供销社内审组受公司股东或董事会的委托定期对控参股公司经营者进行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离任等进行内部审计。通过项目审计,既能达到客观评价企业经营者任期业绩和界定经济责任,又能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同时强化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职能。

(3)部分县(区)社进入了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平台,对资产的招租、承包、拍卖及重大工程建设经过招标中心的招投标,并在企务公开栏目中公布。通过公开交易,增加了操作的透明度,使社有资产 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三)社有资产收益分配方式

1、供销社控参股公司的社有资产根据公司章程,按股分红。

2、由供销社监管的全资企业,对内部职工承包经营、对外租赁经营的,供销社按承包和租赁合同收取资产租赁费。

3、对开放办社的投资,在确保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原则上按固定回报收取。

三、社有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有资产质量较差,房屋严重老化,安全隐患突出,经营租赁的收益较低;新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除经营蔬菜交易、烟花爆竹、生产资料等少数企业经营尚可外,其他企业市场占有率比较低,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较慢。(二)部分县(区)供销社控参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如不委派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监事进入董、监事会,董、监事会成员均由职工自然人出任,可能形成内部人经营,引发社有资产隐形流失。

(三)部分县(区)社因各种历史原因土地房屋至今未确权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导致社有资产权属不清,部分基层社尤为突出。(四)各县(区)供销社的土地尚有较大比重是划拨(含租赁)土地,土地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时需缴纳较高的土地出让金及交易税费而被搁置。

(五)供销社土地房产遇到城建拆建或其他项目需要拆迁的,一般都由政府出面协商,最后结果很难体现土地房产的市场价值。

四、建议及意见

(一)各级供销社应结合本地实际,完善社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土地房屋资产的租赁、维修及处置行为。上级社要加强对下级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社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建立和完善社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全资、控参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强化会计、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升资产监管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对有条件的企业县(区)社应委派人员进入董、监事会行使职权,实行有效的监管。

(四)把握机会,贯彻落实各项政府已出台的供销社土地使用政策,抓紧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明确供销社土地权属,以促进供销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县(区)供销社已参 公,各社应按照社企分开的要求,积极创建和完善独立的资产经营平台,确保社有资产完整和安全。

(六)加强重大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重要经营事项的监管和资产收益管理,建立社有资本经营制度,探索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制度,实行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管好社有资产。

2.领导干部国有资产监管调研 篇二

然而,如此巨额的境外国有资产,按照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披露的信息,竟然“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4月30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了一批央企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对中国石化、中国海运等企业的通报中都涉及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中石油系统多位负责过海外业务的高管被查,中石化在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表示,有的收购项目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多年没有产出。那么,这么多年来,央企境外企业,到底出现了多少问题,到底出现了多少资产损失,到底导致了多少国有资产流失,对于公众而言,一直是一本“糊涂账”。

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也关系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大量国有资本势必即将“出海”,无疑会为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提出更大的考验。境外国有资产如何实现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腐败等问题,是亟待我们解决的严峻课题。必须建立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摸索出国有资产流失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确保“一带一路”战略的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推行。

境外国有资产的海外风险

境外国有资产是指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以国有资产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投资设立的各类企业和非经营性机构中应属国有的各项资产。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中,央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占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的80%以上。因此,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问题是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最重要的内容。

央企海外投资境外经营,风险颇大,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境外投资环境复杂,客观上增加了境外国有资产的投资风险。我国央企大量对外投资对象都是传统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其中某些国家或地区投资环境较差,普遍存在政局动荡、法制不健全、腐败滋生等问题,加大了央企对外投资的风险。我国海外投资集中于亚非拉地区,有着几个客观原因:一是以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欧美西方发达市场上竞争力尚不够,并且某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对我国央企投资屡有杯葛刁难;二是历史原因与外交关系,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外交关系更为紧密;三是我国对外投资中目前相当部分是以获得能源、资源为目的,传统主要的能源、资源产地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在上述多个原因影响下,央企不得不从投资环境较差的国家地区做起。

其次,中国企业大规模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时间不长,国际化人才还非常缺乏,投资决策经验也非常有限,人才和经验的缺乏也导致境外投资决策容易发生失误。

再次,境外企业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央企现有经营机制是从国企改革以来逐步摸索形成,尚谈不上完善。我们必须要承认,央企人事任免依然“国企不分”,企业高管,特别是总经理的任命,主要还是政府任命,并非通过市场化手段决定。海外投资,遥远的地理距离增加了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难度,使得核实境外财务报表以及开展境外审计都存在困难。当缺乏境内母公司的有效监控时,权力过大的境外企业负责人极易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以个人利益优先,导致管理失控和投资决策失误,进而造成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最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框架不完善是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监管权力的分割导致政府部门间、政府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弱化了政府监管部门对境外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

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框架

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谈到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仅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讨论对境外资产的监管,并不表明“基本上没有监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国现行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基本是在2008年前后开始建立的。2008年之前,国资委安排“三重一大”制度在央企中试点。所谓“三重一大”制度,是指按照中央关于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要求。2010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所有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三重一大”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了国有企业集体决策的问题,根据“三重一大”的有关规定,境外投资属于需要集体决策的事项之一。

2008年8月18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确立了境外资产监管的基础。根据规定央企不合规、不合法行为导致了资产损失,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让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管做到了有法可依。

从2011年至2012年,国资委又陆续出台了《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体系,对央企境外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有关责任人员,管理不当,未履行对境外国有产权的监管责任,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此外,早在1999年,国家审计署就在外事司内设置了境外审计处;2009年,国家审计署正式设立境外审计司,对境外审计工作进行归口管理,其职责包括以适当方式对中央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在有些情况下,国家审计署也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境外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现行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是相对完善、健全的,已经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管框架。但是,仅仅一个监管框架远远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与约束,上述的各种管理办法、制度文件都基本沦为摆设花瓶。——这就是境外国有资产仍然是一本糊涂账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加强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当务之急是提升对现行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当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国企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宏观层面的改进工作依然需要稳步推进。

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建议

第一,强化对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

目前,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国资委都在对央企境外资产开展审计工作,涉及到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以财务审计为主,同时审计署也是国有资产运行效率和效果的监管人,应当对国资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部是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负责对制度的实施、境外企业国有资本的经营绩效和运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对境外企业重大运营决策进行审核,因此,财政部的重点是审查合规性和合理性;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主要负责向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派出监事会,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进行财务监督。——很明显呈现“多头政策、多头监管”的审计状态。

我们认为,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基础,形成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审计制度体系。

首先要完善境外央企内部审计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内部审计主要针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审查境外子公司在从事各项业务流程时是否完成了年度指标和任务,是否遵循了公司的相关制度和规章。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应该包含以下主要方面:境外子公司年度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境外子公司年度报表审计;境外子公司负责人或关键中层岗位任中、离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查;与境外组织进行合资、合作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境外子公司长短期投资、财产的经营状况;境外子公司特定管理重要问题的专项审计;境外子公司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上级机构交办的审计事宜。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属于母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开展的定制化审计活动,许多审计内容是根据业务情况和公司需要设置的。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年度审计,半年度时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国家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的审计内容范围与内部审计基本相同,根据审计目的不同,各有侧重。

境外审计最大的困难是审计技术层面与审计成本层面的。境外审计工作,要全面掌握境外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结合其所处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法律、规定以及公司章程,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同时还要考虑我国的法律法规。具备胜任能力的境外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都缺乏这样的人才。同时,境外现场审计的成本较高。这种情况下,聘请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个合理选择,这里并不仅指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也可以外包,利用国际化专业审计机构,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实施境外审计。外聘审计需要一笔比较大的审计费用,然而,相较大量的境外国有资产流失,这笔费用应该花、必须花。当然,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外聘审计的招投标制度以及定期轮换制度。可以参照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必须每3年通过招标等方式重新甄选一次对其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且连续聘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年限不得超过5年。签字注册会计师实行双重轮换制,即签字注册会计师连续被聘期限也不得超过5年。

目前,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解决国家对境外资产不明的问题,进行清产核资,并由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对结果进行资产评估和专项审计,明确企业的出资人和出资额,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强化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前不久,国资委已经委托七家会计师事务所,审查大型国企在海外的资产,也主要基于此考虑。

对央企的境外企业和资产进行审计,只是手段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这样的审计要常态化,要定期进行。必要时,也可以不定期审计;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审计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第二,针对境外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业务控制活动。境外子公司应该结合境外各类业务的特点,针对子公司的东道国环境,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制度包括境外产权登记、境外产权转让、境外资金划拨、境外采购等制度。

优化境外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境外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过大,决策自由度过高已经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运营的通病。在制约措施上,最有效的做法是境外公司业务负责人与境外公司财务负责人由两人分别担当,以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境外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财务总监外派制度。外派的财务总监要选择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人员担任。财务总监的薪酬与当地经营绩效不挂钩,由总部直接发放。各个国家的外派财务总监定期就与其他国家换岗一次。境外公司总经理和相关管理层应当由董事会通过市场化原则选定,而不是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委任,通过市场化招聘的形式寻找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才来对中央企业境内外资产进行管理。鼓励境外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境外子公司并不一定要独资,只要国有控股,引入境内外其他股东,构建多元化股权机制。混合所有制下,其他股东自然会“紧盯”着经营管理层。

第三,规范境外投资的战略决策。央企境外资产高风险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决策不规范不科学。在投资前,对于投资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少有深入的分析,对外投资时多抱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短期能见效、规模大的并购项目非常有兴趣,但这类投资往往政治和经济风险都比较大。央企受“三重一大”制度的约束,可以说境外投资已经属于集体决策了。但是考虑到央企的规模,单是集体决策是不够的,而且,受央企董事会和管理层知识结构的限制,集体决策并不能代表理性决策。央企要建立有外部参与的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国际监管的协调机制,加强与国际机构、各国监管部门的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双边研讨等多种方式,实现双边和多边监管。央企可以参照中国投资公司的结构,建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参与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

第四,重中之重,亦无需多言一一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行力永远是关键,做不到强有力的执行,任何制度条文都是浮云。

3.领导干部国有资产监管调研 篇三

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三小两靠”现象及其整治对策

目前,在个别国有企业内存在着一些小法人、小实体、小企业(简称“三小”)。有的明着挂靠(公开使用带有国有企业单位的名头招牌)在单位及单位下属的车间、厂队等国有企业单位;有的暗靠(“一厂两制”即是国有体制,又是私营或联办的体制,并具有对外合法的经营执照)混在单位及单位下属的车间、厂队等国有企业内(简称“两靠”)。“三小两靠”现象的背后,就是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的温床。他们鱼目混珠,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人事关系、利益关系复杂,是引起职工群众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引发违法违纪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主要表现有“六个不清”:

1、企业的性质及注册资金归属不清。这些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中的“三小”,有合法的营业执照,但企业性质“姓私”,而注册资金“姓公”。即企业性质为私有或集体,有的用国有企业单位的资金注册,或用国有企业单位的名义注册,或以国有企业单位中的个人集资,或用小金库及其它资金。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经营一段时间后有了积累,偿还了企业国有单位或集资注册的资金,资产和收益全部归己。未偿还的,甚至经营亏损无法偿还的,风险全部归公。

2、法人的身份及人员组成归属不清。这些“三小”中的法人,有国有企业本单位及车间、厂队的领导担任的;有一般干部或国有企业职工担任的;还有集体企业职工担任的;还有聘请社会上所谓能人担任的;更有利用亲属朋友、配偶、子女担任的。由国有企业单位职工担任的,一人两职,公私兼有。其他人员组成的,有社会上雇佣人员;有关系复杂的亲朋好友;还有在国有企业挂名开工资,在“三小”干活挣钱的。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让人不易看出来的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

3、厂房、设备、地域等资产归属不清。这些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中的“三小”,大多使用或冒用国有企业的厂房、设备和土地。有的不交任何费用,有的交少量的费用。即使交少量的费用,被所靠的国有企业用于帐外资金使用,使之得点“甜头”。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无偿使用国有资产。

4、材料、物资、能源等资料归属不清。这些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中的“三小”,有的冒用国有企业单位生产需用,到供应、设备等部门领料、领备件。有的公开使用国有企业单位的煤、水、电、气、油等能源,不交任何费用,或交少量的费用,被所靠的国有企业单位用于帐外资金使用,还是使之得点“甜头”。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无偿占有国有资财谋取私利。

5、生产组织、订立合同等经济关系归属不清。这些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中的“三小”,有的顶名冒用国有企业单位的名义对外揽活、签订合同,与国有企业单位抢活源,将生产经营风险转嫁在国有企业单位。不出问题得实惠,出了问题不承担任何责任,由此可能引发经济纠纷、国有企业单位的帐号被查封、资金被划拨等司法官司问题,另被靠企业叫苦不迭。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所有的经营活动不承担任何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

6、财务、资金、帐目等往来归属不清。这些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中的“三小”,大多与国有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关系密切。经营中收入货币则进入他们的帐目,收入的“内币”则进入所挂靠单位的财务。这些被挂靠的财务部门,则经常为其代收代付、挪借公款资金、“内币”倒兑货币,甚至有的为其拆借资金、贷款、担保等等。其鱼目混珠的实质是,用国家、企业的钱来赚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

针对上述“六个不清”鱼目混珠的问题,在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惩治顶风违纪领导干部的同时,强化机制和制度建设是源头治理的根本措施,建议如下:

1、国有企业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企管、财务等专业职能人员,其宗旨是管理和防止公司的国有资产流失,理顺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的经济关系。

主要职责:一是调查研究国有资产的现状,保证国有资产的产权清晰,资产明确,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理顺国有企业单位与“三小”及各种形式企业的经济往来关系;三是管理、中转国有企业单位与“三小”及各种形式企业的财务往来;四是清理、处理国有企业单位与“三小”及各种形式企业的陈年旧帐、追缴欠款及资产顶抹帐。

2、应采取果断的措施,明确以下问题:一是明确清理整顿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的“三小”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对国有资产外借、外租、外包、外联、外给的问题坚决刹住,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整治。二是明确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的性质、资产所有权、归属权、营业执照的冠名等问题。该禁止的坚决禁止,该取消的坚决取消。三是明确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三小”中的法人及所有人员的身份和归属,劳动工资关系,用工合同关系、各种费用的支付等问题。该禁用的坚决禁用,该解聘的坚决解聘,该划出的坚决划出。四是明确挂靠、暗靠在国有企业单位“三小”中的厂房、设备、地域、材料、物资、能源、生产组织、订立合同等经济关系归属不清的问题。该处理的坚决处理,该禁止的坚决禁止,该收回的坚决收回。五是明确把住国有企业单位的财务关口,严明财务纪律,清理算清、冻结查明国有企业单位与“三小”及各种形式企业的经济往来帐目。该拒付的坚决拒付,该冻结的坚决冻结,该追缴的坚决追缴,不留任何财务后患和经济问题。

3、制定规范和整顿“三小两靠”问题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贯彻落实。

一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所有制性质进行规范整顿。凡是冠有或非冠有(暗靠在)国企及下属单位等名头字样的非国有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一律与国有企业单位脱钩,不得实行“一厂两制”。所属各单位及单位下属车间、厂队、部门等国有企业单位原则上不准申办非国有企业性质的任何经济实体。特殊情况需要申办的,必须由上级批准。

二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法人代表进行规范整顿。凡是国有企业单位的职工,在国有企业单位签订了上岗协议的人员,一律不准担任或兼任非国有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的法人代表。已经担任或兼任的,或解除上岗协议,或注销法人代表资格。今后,为防止行政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任命或委派非国有企业单位的法人代表。

三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注册资金进行规范整顿。凡是以国有企业资金注册的.,或以单位“小金库”及法定帐外资金注册的,资金所有单位要即刻收回;凡是以国有企业担保贷款注册的,要采取措施解除担保,清除债务;凡是以国有企业与其他单位联办、个人集资等形式注册的资金,要本着不损害国有企业单位利益的原则,清算收回,及时脱钩。

四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劳动用工关系进行规范整顿。凡在“三小两靠”实体中工作的、并已签订国有企业上岗协议的职工,不得一人两职,双向取酬,必须要么解除上岗协议,要么辞去“三小两靠”实体中的工作。对未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使用“三小两靠”实体中的劳务人员,其劳务关系一律不予承认,不得拨款结算。

五是对相关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整顿。各单位“三小两靠”实体不准无偿使用国有企业单位的各类技术、专利、商标专有权和冠名权,对已经使用的要坚决予以收回。如确要使用的,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履行相关手续,实行有偿服务,有偿使用,有偿咨询。

六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土地、厂房、设备、大型工具等国有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整顿。凡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能一次性收回的,必须收回。暂不能收回的,必须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在实行有偿使用时,双方必须签订相关协议、合同等必要的文书,明确使用时间、价格折旧计算方法、结算办法等条款。

七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生产物资使用进行规范整顿。不准“三小两靠”实体无偿使用、回收利用国有企业单位的物资、原燃材料、各类能源介质(煤、水、电、工业气体)、矿产品及其副产品。凡需使用和利用的都要依据各专业管理的规定,通过双方订立协议、合同等文书,按市场价格确立买卖关系,及时结算。

八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生产组织、经济活动、订立合同等经济往来关系进行规范整顿。不准各类“三小两靠”实体顶名冒用公司国有企业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开展承揽加工、施工、运输等项目的经济往来活动。不准以国有企业单位的名义,为“三小两靠”实体提供任何经济担保和资金贷款。对已经发生的不正当的经济往来活动,及国有企业单位有可能承担责任的,有可能引发经济纠纷、帐号被查封、资金被划拨等司法问题的,要按照谁批准谁解决,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决及时予以纠正,抓紧妥善处理。

九是对“三小两靠”实体的财务、资金帐目等往来关系进行规范整顿。企业财务部门,不准为“三小两靠”实体提供代收代付,不准用“内币”资金倒买倒卖货币资金,不准为“三小两靠”实体拆借资金。对与其签订买卖、租赁、资金结算等经济往来合同的,也不准无偿借用、占用国有企业单位的资金,更不准提供任何资金担保或资金贷款。对现已形成的各种各类财务、资金帐目无协议、合同等文书规定要求的,要认真清理整顿,做好善后处理,坚决予以取缔。

4.市场监管局实习调研 篇四

一、实习时间:

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

二、实习地点:

某市某区市场监管局

三、调研课题:

区市场监管局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工作难点与解决方法

四、实习单位介绍:

今年来,我国多个地方试行行政体制改革,很多地方自下而上搞试点,以区县级为单位,一些地方将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局“三合一”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包含了原来三个部门的职能,行使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具体包括了登记注册(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有些地方下放了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监管、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广告监管、标准计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

五、实习与调研内容:

1.我参与了国家工商税务政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国家对工商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就我个人的实习而言,工商管理工作看起来琐碎而不起眼,或者说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它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和谐,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工作。在了解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工商所实际工作流程之后,我承担了接受群众咨询的任务。有些群众对于工商所的工作职能不太了解,对此我一一耐心解答,帮助群众普及工商知识,还对企业经营者传达国家税收政策,敦促企业依法纳税。

2.在具体工作方面,我和同事以及相关部门都配合默契,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与同事们组成资产清查小组,对辖区内特定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工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数十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盘点,大到机械设备,小到电话机计算器,都登记造册,并按照数量和物品描述于固定资产账簿一一核对。盘点期间,我参与资产分类的工作,将土地、房屋、设备仪器等分门别类,并核查原产地、发票、使用说明书等文件。其间,为了快速适应工作状态,我还申请制作资产明细表。有了前期实习打下的基础,我很快就轻车熟路地接手了工作,与同事共同完成了任务。此外,我还学习了怎样为个体经营者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接受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对商标注册和广告活动进行监督规范等。

3.除了日常的办公室工作之外,工商所还经常组织下乡镇督察地方工商市场情况,开展下乡走访民情活动,了解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对于一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我在下乡过程中,积极学习相关政策和过去工作的资料,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我多次向本单位领导和同事咨询一些疑难问题,争取在正式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我还独立走访了一些乡镇农贸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服装外贸市场等,与个体经营者倾心交谈,在听取群众汇报的时候认真做记录,细心分析情况,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方案,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从这次下乡走访中,我接触到了真实的市场经济现状,撰写了个人体会等材料,获得了领导的赞扬和鼓励。在工作上的进步让我信心百倍,我坚信自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从业者。过去的实习工作不仅让我在工商管理业务上有了长足进展,还提高了我和上级单位以及各牵头部门的沟通交流能力。我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与相关工商单位的工作衔接需要注意的事项,认真钻研每一点,确保衔接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与牵头部门的沟通中,我学会了怎样用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所感所想,以及怎样让对方充分了解我们,配合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4.我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单位合作,共同处理消费者维权问题。由于不良商家的逐利心理,很多个体经营者会售卖假货和过期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对此,我一方面向上级领导汇报,一方面向同事咨询过往处理案例,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对不法商户进行处罚,安抚群众,保障消费者权益

六、调研情况:

三局合并这种自下而上的探索确实有助于寻找合适的市场监管模式,在多数时候,确实能产生1+1+1>3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些许问题。其一,基层合并,国家级,省市级仍然是多头管理,造成向上的渠道不畅,甚至交叉混杂。各个口子都来布置任务,统计报表,在执法文书的要求上又存在差异,需要法制科同事进行大量工作。其二,基层工作难度大大增强。原先的质监、食药局仅在区级设立,原工商部门在镇级却设有基层分局,合并后尽管有质监、食药人员下放到基层,但仍然是无法满足需要。综上,目前有时存在执法办案人员能力不足,办案效率不够高的问题。

针对执法办案人员能力不足,案件查办期限过长,查办案件数量少、案值少,尤其是查办大案要案能力严重缺乏等实际问题,天津市红桥区市场监管局积极转变监管工作思路,着力在提升执法办案人员能力水平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执法能力培训,自今年8月1日开始组织开设执法办案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局负有监管执法职责的中层以上干部和监管执法办案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培训基地,健全学习机制。该局高度重视执法办案能力的提高,成立由一把局长挂帅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稽查大队为载体的培训基地,从组织人事科、稽查大队、法规科抽调3名副职干部专司培训工作,制定了《红桥区局监管执法办案人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培训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培训内容、时间、方法,专门调剂个民协会办公用房作为培训固定场所。同时,建立健全培训常态化管理机制,严格培训纪律,严格培训考核,并把干部执法能力培训、考核及执法办案能力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采取半封闭实训,不设培训时限。为避免培训泛化的现象,确保培训质量,此次培训不设定期限,不达预期效果不轻易收官。采取分期分批脱产培训的方式,系统学习市场和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到懂法执法。第一期培训班以各单位青年执法骨干为重点共13人,全部脱离原岗位进行半封闭实训。按照逢训必考的原则,所有参加培训的干部必须通过基础法务和监管执法办案实战双重考核,并建立学籍档案,考试不合格继续留训,直至考核合格,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践演练。为解决监管执法办案人员案源发现不了、办案数量少、办案质量不高,不懂办案、不会办案,存在办案畏难情绪等问题,培训中,加强问题导向,突出实战演练,以市场监管执法中的关系民计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及新颁布修订的有关政策法规为重点,突出强化对重点监管领域的执法办案程序、执法办案技巧方面的训练和提高,采取邀请有丰富执法办案经验的干部充当教员,现身说法,讲解办案技巧;以案代训,剖析成功案例,实施案例教学;召开案例分析会、研讨会等多种实战化培训形式,强化岗位练兵,提高培训效果。

四是拓展培训领域,推行“局(科)长大讲堂”。以执法培训专班为引领,全面推行“局(科)长大讲堂”,由局领导、业务科长和办案能手组成讲师团,针对“业务科长、业务干部、所长、执法办案干部、监管干部”五方面人员的不同需求施训,并辅助“每周一案例、以案说法”等模式,开展案件研商,进行研究探讨,营造全局“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尊法”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全局执法办案能力水平提升。

5.农行信贷监管调研报告 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发展银行内控制度的加强,尤其是今年综合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后,信贷员下乡不能直接办理存贷业务,各项业务都必须在柜面上办理。农业发展银行走过风风雨雨十多年,老一辈银行信贷员进山村,跑田头,访农户,几乎是人到哪,金融服务就跟到哪,发扬“挎包银行”、“流动银行”的优良传统,为地方经济和信用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容易出现农业发展银行“外勤不外,外勤不勤”的现象,有些信贷员成了专职“电话遥控员”。久而久之,信贷员与农户之间关系没有以前那样融洽,甚至相互之间产生隔阂。特别是现在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如果信用社与农民之间相互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将会加大贷款潜在的风险。

针对目前这种现状,作为一名基层一线信贷员,我的做法是:

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努力加强自身党性修养

作为一名年青党员,我深知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一年来,我做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关注国内外政治事实,坚持参加每周半天的集体政治学习,坚持进行每周一个晚上的业余政治学习。保证了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进一步增强了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准确性及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强化了搞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

二、以“规范化管理”为契机,切实抓好计划信贷工作

信贷员业务素质提高注重一个“精”字,以前别人总说信贷底子差,其实主要就是因为信贷员综合素质差,很多人不会查帐、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一些基本的规范化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我有的放矢地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

1.是开展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信贷员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

2.是坚持每月不少于两天的业务培训,加强对信贷员的业务知识的学习;

3.是加强兄弟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去年我们带领信贷员分别到了和支行进行参观学习,大家感觉收获很大。

4.是组织信贷员集中培训。我们先后组织了贷款资格的认定、信用等级评定、统一授信管理、对公转项电、大额现金支付系统、企业财务理论等多期业务知识培训。在培训后组织讨论,让信贷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在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做好信贷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样既调动了信贷员的积极性,又使信贷员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由于所学切合实际,相互交流,学用结合,所以效果良好。目前,信贷人员基本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总体素质提高很快。为迎接新业务的开展作好了充分准备。

三、以工作岗位为平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来农业发展银行这段时间里,我特别珍惜领导们给予我这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感觉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一是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提高了协调配合能力。在信贷部这个岗位上,对内要协调部门、领导与同事的关系,对外要协调与企业、财政与政府的关系,对上要汇报反馈情况,对下要传达贯彻精神,这些是与在机关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的事情,我在短时间内就适应了这种角色的转变,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处理各种关系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二是积极参加支行工会活动,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

三是积极协助上级行开展活动,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

四是积极写作摄影多投稿,提高了宣传报道能力。

四、后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一)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两个素质

按照上级行的要求,今年是业务培训年,我将带领信贷员一手抓政治思想学习一手抓业务素质的提高,为迎接新业务的开展作好一切准备。

(二)继续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自我性格中更刚性的一面

个人的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加强,我将继续立足于本职岗位,扎实工作,摸索经验,坚持原则,不和稀泥,管好一帮人,下好一盘“棋”,为全行工作做好份内之事。

(三)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正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和自身业务转型时期,有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解决,我将带领信贷员们深入工作、深入实际,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多写些好的文章,多推介好的经验,为行领导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现实依据。

6.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优化 篇六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概述

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力的总称。根据其性质划分, 可以将国有资产划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我国,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投放于生产经营中或按企业经营要求所占有使用的资产, 主要分布在各个经济实体及相关产业部门, 其运营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 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的是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资产。它包括国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全部国有资产以及提供给社会大众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工程等。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气象等事业单位和其他城市公益、福利等公共设施占用的国有资产。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于非生产流通领域中, 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直接投入或者不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其特征具体为:投放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效益的社会性;资金来源的单一性;资金使用的无偿性。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目标分析

(一) 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

从传统上来说,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态的不仅仅是其经济结构, 更重要是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能够反映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而社会结构则更多的表现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社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一直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忽视了与经济结构改革相匹配的社会结构的转型, 有研究报告指出, 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但是社会结构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因此, 加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 我国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例如要统筹城乡发展、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等, 更加注重民生, 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指数, 切实解决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结构中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等进一步深化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在于实现经济运行调控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重点在于确立职能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角色和主导作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重点在于通过政府转型这一方式建立更为规范、合理和科学的公权力制度框架。从社会实际情况看, 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而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目标的转变和改革, 这样就要求对现有的政企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政府应当从主要管理者的角色中退出,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 政府只需要充当国有资产守夜人的角色。因此, 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导权放给市场, 还给企业。

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与经

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和社会和谐, 因此传统的以效益为导向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 政企双重管理格局依然存在

在我国, 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同时还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的代表, 代行出资人的权利。由于这些政府部门职能的多样性, 导致其主要职能被弱化, 次要职能也不能正常履行。在国资委成立以后, 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改善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央企上, 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所面临的双重管理格局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地方政府要么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交给专业的事业单位管理, 要么托管到国资委的地方下属机构, 使得管理格局较为混乱。

(三) 监督与绩效考核体系低效率

对非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价考核综合体系中的一环, 主要着眼于衡量该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是否公平、有效。由于管理格局混乱不堪, 事业单位又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 致使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体系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并且许多地方存在着轻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的现象。

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思路

(一) 健全管理体系与模式具体为:

(1) 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宏观管理体系。该宏观管理体系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相对现存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有以下优点:首先, 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体系为分级管理体系,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可以与之平行一致, 便于两者统筹, 提高效率;其次, 我国大多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比较复杂, 中央和地方出资共建共营的较多, 实施中央地方分级管理, 可以明细产权归属, 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和归属, 可以让地方政府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上获得更大的权利, 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性, 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同时促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2) 以人大为监督核心, 各级财政部门为管理平台, 主管行政部门为直接责任主体的三级微观管理模式。首先, 要确立人大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立法、立规、以法律和规制来约束政府相关部门的行为, 实现人大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监管。人大应该发挥立法监督方面的权力, 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起来, 有效发挥人大和法律法规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监督和威慑作用。要强化人大的问责职能, 对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效率不高、方法不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减值的相关部门进行问责、追责。因为人大代表国家向政府部门转移国有资产, 从制度规则的意义上来说, 形成了一种政府部门向人大负责并且接受人大监督和制约的权利义务关系。人大应该牢牢把握住这种关系, 及时对管理国有资产不善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问责追责, 加强监管约束, 提高政府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政府部门公共管理职能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其次, 搭建综合性的财政部门管理平台, 加强从财源上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财政部门是绝大部分用以提供国有资产建设资金的主要经济来源, 因此要在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专门划分出相关的职能部门, 专业从事国有资产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部门职能多样化情况下不损其执行基本职能的能力, 同时也能利用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最后, 强化主管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主管行政部门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 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占用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获得其使用价值和权益。因此, 主管行政部门应该有提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意识, 自觉接受人大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制约, 提高管理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 加强自我约束,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 构建多维度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手段, 可以推动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力、质量提高。在考核体系中, 评价指标体系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同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绩效的考核也主要依靠建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判, 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备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1) 基本原则。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结合现实情况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具体如下:首先, 以相对指标为主, 绝对指标为辅。为了真实反映公共服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差异, 反映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单位管理的绩效, 就要在两个评价对象共同属性之下比较它们相对量上的差异, 而不应仅将指标绝对化。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条件等, 对同一部门不同阶段的管理效率情况做公正的评价。其次,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结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要对财政支出的各种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就必须对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进而找出能够使管理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的绩效评价结果和政策组合。当前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繁多, 内容庞杂, 社会领域覆盖面广。上述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绩效评价指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应该和谐统一。不能只追求效益, 也要兼顾不同国有资产的特殊情况, 有所区别。再次, 坚持具体的量化分析为主, 性态分析为辅。也就是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并以定量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为辅。对于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得指标, 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收集数据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测算, 对于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得指标, 要尽量进行接近量化的定性分析, 不能大而空泛, 得出没有实际评判价值的结果。对此, 可以对定性指标进行间接测评, 也就是寻找其可测性的替代指标, 或者说间接指标来进行测评。

(2) 构建四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四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是考虑到原有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提出的。现有的一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主要着眼于评价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效益和公平。但是, 其中的一些具体指标无法直接量化, 需要寻找替代指标进行评价。因此, 为了便于分析, 将上述三维指标拆解成四维:一是投入类指标。是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时候所投入的人财物等指标的数量, 是绝对值的加总或者加权指数。这是一个可量化指标。它反映的是管理资产的成本、投入资源及使用效率。这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分配专业财务人员做好各项收支统计, 以备最后的核算和评价。二是产出类指标。是指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之后, 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获得的收益、效果。这也是可量化指标。如政府部门向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无力之后, 从基础设施使用和事业单位运作上获得的回报。如以大学生就业率反映政府投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源的效率, 以城市空气净化率、垃圾处置率、水污染指数等衡量政府投入环保的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效果类指标。可以反映政府非经营资产管理的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的程度。这也是一类可量化指标。它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政府相关部门在投入非经营性资产后所获得的效果以及产生的影响, 这种效果和影响的评价指标可以通过社会抽样调查或者普查获得数据进行测评。例如在马路两边设置垃圾箱的个数多少与马路清洁程度的比例就是效果类指标。四是公众满意程度类指标。主要是指目标群体对非经营国有资产经营的使用活动的满意程度。这也是可量化指标。政府往往利用非经营性资产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 以期在社会公众中产生普遍性的效应。因此, 可以通过社会抽样调查获得该类指标的样本数据, 如民众对科普知识宣传周的满意程度、对公共设施满意程度、对交通道路建设满意程度等都可以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获得。

7.国资监管体系调研报告 篇七

——对宜都市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宜昌市国资委宜都市国资局联合调查组

按:面对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积极推进的“大国资、大监管、大资源、大配置”的国资监管体系,国资监管部门如何履职尽责,为地方经济发展撑起一方蓝天,湖北宜都市国资局大胆探索,以其“监管全方位,资源大配置”走出了一条县级国资监管部门建功立业的成功之路。

国资监管,新时期诞生的经济管理名词;国资监管在湖北宜都市奏出时代的强音:

——规范实施国企改革改制,使75家企业摆脱困境,2.5万人转变身份,盘活存量资产10亿元;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统一调配,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防范资产流失近亿元;——科学营运国有资本,三大平台实现引资、融资近6亿元;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4家,生产总值达到184.2亿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

“宜都国企改革改制的成功和快速的县域经济发展,靠的是健全的国资监管体系,得力于科学营运国有资本。”

该市常务副市长张白华、国资局局长裴学中、副局长罗同艺异口同声,一语道出真谛。

一、“四个强化”是宜都国资局的大胆探索

宜都市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辖7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单位组成专家组对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调研考察,被确定为 “宜都模式”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尝到甜头的宜都市委、市政府领导,视野更宽,信心更足,在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赋予相应职责权限的基础上,以“四个强化”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

第一,强化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当国企改革进入高潮,一度使人们顾虑重重,在医治产权不清、机制不活、企业发展内动力不足等问题的同时,又担心企业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为趋利避害,该市国资局勇挑国企改革重任,抽调工作专班参与配合国企改革,在认真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资产处置、产权转让、债务处理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了“三定、四按、五把关”防范国有产资产流失的措施。即对产权转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公开选聘确定中介机构、对产权交易、资产拍卖确定规定场所、对资产价质确定最低底限;按规定、按程序、按合同、按要求履行双方职责。具体实施中,严把清产核资关。成立资产清理小组,实施资产清理,防止资产漏统,造成资产流失;严把审计和评估关,公开选聘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和资产评估,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致评估失真;严把进场交易关。所有国有产权交易必须进市政务公开中心进行公开交易,严控场外交易。严把产权交易信息披露关。利用网络、报刊、公告栏等多种渠道,及时、充分的发布信息,公开、公平、公正实施竞争;严把现场交易监督关。对资产较大、反映敏感交易项目,以公开拍卖为主导,并由市国资局、市监察局、市工商局等多部门进行现场监督,联合把关,严防交易不公和出现偏差。一系列举措实施,既有效推进了国企改革,又防范了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2006至2010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共计进中心公开交易199起,挂牌价格共计5206万元,拍卖成交金额为6755万元,增长29%。

第二,强化市属国有资产统一调配使用。过去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政事业单位直接管理所属国有资产,自身占有或实施对外经营,产权不明,效率低下,甚至官商一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变成了部门资产,成为单位和部门的“小家当”、“自留地”。有的随意处置、变卖,经营收入划入单位“小金库”,管理主体不明晰,基本上是谁拥有,谁使用,谁处置,监督

管理失控,国资局一设立,即从最敏感问题开刀,经市政府授权,针对产权不明晰问题,由财政国资部门牵头,会同国土、房产、规划等部门对土地、房屋的产权登记注册;对闲置资产予以收回,由职能部门统一调配使用,以“五个统一”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即统一进行公开招租、统一使用合同文本、统一进行合同鉴证、统一使用财政票据、统一纳入预算管理。近两年来,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对闲置资产调剂、置换,不仅堵住漏洞,防范腐败,而且无偿调剂办公用房6200多平方米,公务用车20台,解决了20多个单位的办公场所和公务用车,盘活存量资产2000多万元。

第三,强化科学、高效营运国有资本。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新格局,并未削弱国有资本,如何搭建国有资本营运平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宜都国资局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三步妙棋”。一是筑巢引凤,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工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是该市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壮大地方财力,必须做好工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为更好地服务招商引资工作,该市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场地进行招商,以土地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换增量;截止2010年底,全市利用改制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招商引资20多起,盘活存量资产近3亿元。招商引资企业已成为宜都骨干支柱税源,2010年市直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共计完成各项税收5.6亿元。

二是牵线搭桥,打造融资担保平台。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宜都以国有资本为支撑,注资3500万元,成立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及发展提供担保,当中小企业缺少生产资金,周转困难时,由企业提出申请,担保公司考察后,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担保公司的介入,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敲开了银行的信贷大门,为政府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的直接投资转为担保基金,可为企业提供5至8倍的信贷支持,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加强了风险控制,对贷款企业发展前景的考察更为严密,保证了企业有支持就有发展,避免了资金闲置。近几年累计为150家企业提供了38432万元的担保。三是组建国通公司,让国有资本聚优裂变。为搭建资本营运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该市财政拨入10.78亿元、金融机构融资21.13亿元,组建了国通公司。近年来先后完成道建设项目40个,建设道路近60公里;供电项目92个,架设供电线路240多公里,供水管网建设项目18个,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该市国资局一方面融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及交通行业性资产监管为一体。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监管,重点抓好产权登记和管理,并与财政部门做好协调和配合,防止多头管理相互撞车,力求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不留监管空白,不漏监管死角。对授权监管的熊渡电业、供水公司等经营性国有资产,严格履行出资人职责,夯实管理基础,突出管理重点,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实施必要奖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监管触角向乡镇延伸。为加强乡(镇)街道办事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该市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规范乡镇街道办事处国有集体资产处置等有关规定,明确一名乡镇财政所干部为国有资产管理员,并履行产权登记、资产监管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并纳入考核目标,有效防范了基层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四个结合”是宜都国资监管模式的主要经验

总结“监管全方位,资源大配置”的宜都国资监管模式,关键在于履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责中注重了“四个结合”

一是制度建设与科学规范管理相结合。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是宜都国资局的一条基本经验。近年来该市立足科学规范实施国有资产监管,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宜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宜都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系列国资监管制度,让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行为置于制度监督管理之下,既促进了对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又杜绝和减少了违规违纪现象的产生。

二是行政事业性资产监管与部门联动结合。国有资产监管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靠职能部门唱“独角戏”不行,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宜都市国资局在履职尽责中,加强与各部门之间联系与配合联合发文,制定规章,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行办公用房控制标准,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与国资监管部门一起严格把关,实施监督检查,杜绝和减少了超标占有国有资产的行为。为防止单位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国土、房产、车管等部门配合财政、国资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有效维护了国家所有者权益。

三是国有资本投入与保值增值和招商引资结合。该市在实施国资监管中,以科学营运国有资本为手段,努力做到每笔资金投入认真研究,科学决策,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具体操作中,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科学谋划,在招商引资中配合国有资本投入,找大公司、搞大联合,攻驰名品牌,并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做到舍得投入、舍得让利、力促知名企业和品牌扎根落户。

四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统筹安排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是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强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该市将资产管理纳入部门预算后,单位在购置资产时,按相关标准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数量,测算经费额度,报相关部门审核、审批,既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资产购置,又有利于及时实施产权登记等资产管理。同时对单位资产购置严把进出两关。即资产购置限定标准。在国家没有对办公用房及其维修和装饰装修、办公家具等设备制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创新出台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控制标准》。对单位办公用房建设及装修、公务用车、办公家具、办公设备配置标准进行详细规定。对资产处置“政府限额授权,财政统一收回,市场公开处置”,在防止谁占有、谁处置的行为的同时,防范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两双效应”彰显宜都国资监管模式突出亮点

随着宜都国资监管模式的稳步推进,带来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和转型“双加快”,发展实力和后劲的“双增强”。

一是增长和转型的“双加快”。经济增长加快,表现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规模内企业达到214家,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增长40.8%;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5家,其中年产值过50亿元企业集团2家,过10亿元企业9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21家;财政总收入14.76亿元,增长29.2%。转型发展加快,表现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在确保国有资产总量、质量双增长的同时,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和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 “一主三化”的新格局,在工业强市的强力推动下,工业增加值比重快速提升。

二是实力和后劲的“双增强”。首先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在中部百强县市的排名由5年前的第65位上升到去年的22位,上升43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5年前的348位上升到去年的166位,上升182位,现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的扎根落户以及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发展后劲更进一步增强,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5家,位居宜昌市榜首,“十二五”该市GDP可望突破370亿大关。

三是国资监管形成齐抓共管好氛围。全方位国资监管模式,既赋予国资监管部门充分权力,又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紧密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良好氛围。不管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还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不管是资源性国有资产,还是交通运输等行业性国有资产,各部门都能紧密配合,统一归口,齐抓共管。特别是该市市委、市政府赋予市国资局8项主要职责,融管资产与管人、管事为一体,为强化国资监管营造了良好环境。6年多来,国资监管职能部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有为有位。

四、宜都国资监管模式可资借鉴的启示

宜都市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我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带头执行,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资产配置上,还是在资产处置上,宜都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按程序办事,堵住说情的,处理“顶风”上的,教育违规的,支持严格执行的,彻底根治了“谁占有、谁处置、谁收益”的“顽症”,使单位的“自留地”、“小金库”失去来源。

(二)部门配合是基础。部门通力合作,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保证。资产管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宜都市在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党委、政府的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融洽,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推行办公用房控制标准,发改、建设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严格把关,为防止单位擅自处置资产,国土、房产、车管等部门配合财政、国资部门严格监管,这些举措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制度健全是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系统工程,不在制度上进行安排是很难推进的。宜都市这几年根据现有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先后配套出台了与资产管理体制、管理职责、产权管理、资产配置、收益管理等工作息息相关的23项管理制度,以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的形式在全市发布实施,使资产管理有法可依, 在制度层面上明确了各级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保证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公正公开是原则。宜都市的各项国有资产的处置、配置及日常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单位要进行资产处置的,规定必须发布公示、公告并达到时间要求,在本单位或市招投标中心公开进行公开处置;如每年印发5000余份国有资产管理公开信、资产处置审批流程图等宣传资料向广大市民宣传宜都市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和信息;如设立监督举报电话,若有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可进行投诉和举报。

8.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思考 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资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交叉、权责清单不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同样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笔者认为,重点应在“政治建设”“管理体制”“监管体制”“法治保障”四个方面上做好文章。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作为国资监管党组织,担负着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责,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党组织设置和调整情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以问题为导向,层层传导压力,逐级明确责任,把好企业发展方向、管好企业发展大局、保障重点工作落实。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按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加快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国资监管工作机构,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上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国资监管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依法规范履行出资人职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等进行有效指导,对国有资产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国有资产重大事项、基础管理事项等强化监督,切实把握好国资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之间、国资监管机构与监管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关系,通过健全组织领导、综合协调、专项指导、监督检查、沟通交流五项工作机制,完善组织构架,搭建沟通平台,做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努力形成指导监督有效、相互支持有力、沟通协调有方、共同发展有序的工作格局。

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历经多年发展,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规模体量、资产证券化水平、集团化运作形态、市场化经营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国资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改变国资监管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迫切需要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一是做到“五个聚焦五个管好”,即聚焦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管好资本布局;聚焦增强企业活力,管好资本运作;聚焦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管好资本收益;聚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管好资本安全;聚焦加强党的领导,管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二是落实“两个要求”,推动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对企业授权放权力度,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三是畅通“四条路径”,以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责任清单为基础,厘清职责边界;以法人治理结构为载体,依法制订或参与制订公司章程;以分类授权放权为手段,结合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授权放权;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落实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要求,正确处理好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的关系,切实减少事项,实现实时在线动态管理。要严格监管责任追究,对负有监管责任而怠于履行,应当发现问题而未发现、应当追究责任而未追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责任。

运用法治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改革要求,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全面梳理和制定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结合工作要求实行动态管理,提升监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要运用法治化方式行权履责。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成企业章程管理,推进企业规范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动作,依法依规选派、选任和管理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及经营管理者,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出资人意志。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加强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探索推行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定期举办法治知识专题讲座,在国资监管重大事项决策、诉讼复议和诉讼案件应对等机关法律事务中,发挥法律顾问的法律咨询论证、审核把关和协调服务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健全国资监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注重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督,让权力在制度的阳光下规范运行。

国企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思考

加强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

品牌是具有经济属性的无形资产,呈现出价值性、抽象性、独特性和专有性等特征,并能够在个人心智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将品牌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党的建设工作中,用品牌理念带动党建,用品牌标准评估党建,用品牌技术推进党建,用品牌形象展示党建,用品牌效应衬托党建,实现品牌管理与党的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是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生动探索与实践,也是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积极创新与跃升。

一是衡量党建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反映和体现党的建设工作成效可以有不同维度,众多国有企业也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例如,建立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党建工作考核台账,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组织考核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等。避免单一维度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党建品牌的培育、确立和实践,可以为客观评价党建质量水平提供参考。党建品牌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挑战性特点,与企业成长发展相生相伴、相得益彰,是党的建设坚强有力的直接呈现和鲜明展示,更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情况的综合体现。以党建品牌建设评价检验党的建设工作,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助推党建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

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这是新时代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把党建品牌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增强政治功能,巩固和深化党建成果,推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根植基层、落实落地,就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重要形式。

党建品牌的确立与实践,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建工作的先进性、领先性和务实性。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大力加强党建品牌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党建思路、经验和做法,立足基层实践,尊重基层首创,依靠基层力量,将广大党员群众紧密聚集在党建品牌的旗帜下,不断增强抓好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好发挥党建的引领、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以点带面、以党员带群众、以党建促发展的生动局面,进而把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解决党建面临问题的可行举措。

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尤其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着眼于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特别是党建工作特色不鲜明、党建工作重点不突出、党建基础不扎实、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牢固树立党建品牌意识和思维,通过循序渐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党建品牌培育与构建,系统、深入、持续地谋划与推进,就一定能够为推动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主要环节

党建品牌建设是系统工程,其主旨就是运用品牌管理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党建要求,持续巩固党建成果,全面提升党建质量,把党的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企业定位与功能,遵循党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执政方式,贯穿党的执政目标,突出政治性和原则性,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党员群众广泛认可,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形成具有较强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党建工作理念、标识及体系。

第一,制订品牌建设规划,突出计划性和统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计划性和统筹性是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是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框架下,梳理、细化和完善党建工作目标、思路、重点和保障措施,明确党建品牌建设的推进节奏、关键节点和阶段任务,做好党建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指引。二是党建品牌建设应当与国有企业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党建品牌建设的主题、主线和举措,确保党建品牌建设年年有部署、有推进、有反馈、有改进。三是党建品牌建设要统筹考虑企业所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任务、发展历史沿革和企业文化特点等因素,厚植党建品牌建设的根基与底蕴。四是党建品牌建设规划的制订与形成,也是全体党员同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在一致行动、共同努力的实践中,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党建品牌建设落地生根。

第二,深入基层调研沟通,体现全面性和务实性。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入企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是党建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广大党员群众座谈交流,把真实、客观、全面的党建情况汇上来,把特色、鲜明、成熟的党建做法理出来,把先进、典型、模范的党员代表树起来,想党员群众之所想,急党员群众之所急,为党建品牌培育注入最易接受、最接地气的能量和元素。二是立足国有企业的业务特点、资源优势及党建需求,充分征求党员群众对党建品牌建设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找到党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明确党建品牌建设的主攻点。三是要对调研和座谈获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针对党建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把党建品牌建设成效集聚到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上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上。四是更加广泛地了解和掌握监管机构、上级组织、投资者、客户、员工、供应商以及社会各方的关切与要求,使得党建品牌建设自始至终都是融入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之中的,不断得到企业所处行业、所在社区的认知和认可,全面履行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三,提炼品牌定位内涵,贯穿政治性和精准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定位和内涵直接体现党建品牌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优秀的党建品牌来自对党建工作的精准把握和真实感受,即真正体现党建为了什么、代表什么、依靠什么和服务什么的导向。一是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首先要突出政治性,强化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贯彻党的初心与使命,始终服务于成为党执政兴国最可信赖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这一目标。二是立足于带动基层、引导党员、服务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好、维护好、使用好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三是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互促互进,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检验党建品牌建设成效。四是要结合党建工作需要,找准党建工作亮点,突出党建工作特点,紧贴党建工作重点,增强党建品牌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党建品牌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员工更加认可,能够时刻被想得起、记得住、叫得响、做得到,生动展现党建品牌所蕴含的企业精神、内涵特质和成长动能。

第四,加强品牌宣贯推行,展现多样性和规范性。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建品牌的确立和形成不是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的全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不偏不倚贯彻落实党建品牌的要求与内涵是党建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党建品牌只有在党建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才能体现党建品牌建设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通过党建品牌的宣贯和推行,党建的思想、方法和做法更加深入到每位党员的心中,并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行动自觉,确保党建品牌产生最大的效应和最佳的效果。二是要丰富党建品牌宣贯推广的形式,通过企业报纸、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内部简报、公开发文、宣传橱窗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和宣传品牌形象。三是宣贯推进中更要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党建品牌的内容,虚心接受各方的监督、批评和建议,形成党建品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四是注重加强党建规章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党建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的统一化具体化,使得党建品牌内容是规范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党建内在主题与外在形式有机统一的状态。

第五,定期评估品牌效果,注重闭环性和持续性。

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及时回顾、总结和评估是提升党建品牌建设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是党建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对外宣传、展示形象和互动交流,而是必须围绕着服务企业改革发展需要而展开,做到接地气、可执行、真管用是至关重要的。对评估自查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可行的改进和优化举措。二是品牌效果评估与品牌调研工作具有相通之处,可以采取调研、访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以及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党建品牌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而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品牌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党建品牌评估可以与党建工作总结、党建工作考核和党建工作述职相结合,使得党建品牌建设贯穿的是从规划、调研,到定位、宣贯,再到总结、评估的完整流程,体现品牌管理的闭环性和持续性要求。

第六,坚持科学动态管理,彰显时代性和社会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学动态管理是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党建品牌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党建特色品牌的培育与建设,还需要按照品牌管理的流程、技术和方法规范运作,科学管理、动态跟踪、适时修正应当贯穿在党建品牌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二是品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党建品牌的树立、实践需要融合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工作方式,有计划地将创建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和规定,形成党建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夯实党建品牌建设的制度基础。三是要注重遵循党的建设以及品牌管理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加大党建品牌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跟踪、检查、考核、评价和优化要及时跟进、落实处、求实效。四是党建品牌建设要突出国有企业的使命与担当,更加关注和回应时代关切,聚焦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确保国有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前、做表率,在夯实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征程中不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三个重点首先,紧紧依靠职工群众。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问题,职工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得最深刻,改变的愿望最强烈、解决的动力最强劲。只有紧紧依靠职工群众,才能不断破解难题、克服困难、化解风险、推动进步。二是要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形成依靠职工、造福职工、发展职工和保障职工的良好氛围。三是通过在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利上维护,使得广大职工群众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其次,全面提升组织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股权关系多元化,法人治理规范化,劳动关系契约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布局国际化,组织管理数字化,等等,这些变革与调整必将给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与行动带来深刻的变化,也给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对于党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品牌的培育与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是要以突出政治功能为根本点,全面提升强化政治引领、站稳政治立场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政治领导力。二是要以突出主体功能为基本点,全面提升健全优化基本组织、建强配齐基本队伍和细化完善基本制度的组织战斗力。三是要以突出发展功能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从严管党治党、引领改革发展和破解经营瓶颈的创新发展力。

最后,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两结合两促进,是党建品牌建设实践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巨变,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建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局限或停留在过去,而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党建工作不在位,脱离业务、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强调业务工作多,安排党建工作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等。这些现象和情况都会造成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相脱节,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给予解决。实现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一是在指导理念上,要明确贯穿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抓党建从业务出发,抓业务从党建入手,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党建。二是在具体举措上,要强调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同步提升。三是在体制机制上,要落实在公司章程、法人治理结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制度规定中,真正把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国有企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增强党的意识,越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越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建品牌建设是推动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党建品牌成为党建工作的标杆、党建工作的指引、党建工作的载体,为推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呈现新面貌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创新动力。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应重视谋划工作

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要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须切实把谋划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谋划上下足功夫。

为什么要重视谋划工作

一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更主动。

主动谋划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发挥国有企业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主观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就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是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之后,制订出发展的路线图,使企业发展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伟大的企业无不是有着灵魂一样的领导人指引着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如阿里巴巴很早就判断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等新技术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提升机会,并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爆发点,并为这一天的到来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技术部署。

二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更科学。

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省属国企,许多企业资产几万亿,涉及板块较多,组织架构复杂,就像一艘巨轮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上航行,如果没有正确的航道,在大海上盲目航行,触礁后损失惨重。那么正确的航道哪里来的呢?是深入研究提出来的。谋划工作的实质就是搜集资料,科学分析之后,提出当时情况下最好的发展策略,因此,重视谋划工作,就是在带领企业科学发展。

三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承担更多担当。

当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安下心来读书,思考领导的国有企业靠什么赚钱,从哪里赚钱的时候,会促使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使命,会想起国有企业的背后,承载着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国有企业员工幸福生活,就会感觉肩头的担子沉甸甸。谋划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让人静心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谋划工作最后出方案思路时,要把国有企业担当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体现国有企业的初心和社会责任。

此外,进行国有企业谋划工作,还有利于国有企业干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提高党性修养。因为高超的谋划,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深邃的思想,这需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国有企业要谋划什么

一是谋划板块布局。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板块布局上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科技前沿。国有企业还在国际贸易、房地产、日常生活品制造等板块上拼杀,很难获得高质量发展。谁拥有科技前沿,谁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大型省属国企,要联系企业实际谋划板块布局,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几个板块能成为世界的科技前沿。第二个方面是行业前景。一个行业发展总是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亡阶段。业务板块处于起始阶段的行业,应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而处于衰亡阶段的行业,应尽快收缩,加快相应“僵尸企业”处置。而处于衰亡阶段的行业,绝不可布局,甚至对于成熟阶段的行业也不能布局,国有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使其在成熟阶段行业竞争中有一定劣势。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又已经是成熟或衰亡阶段,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个方面是国家政策。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进行板块布局时,要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国家要求,在稳增长、促改革、扩投资、增动能、惠民生、强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是谋划文化传承。

国有企业领导人要重视文化传承的谋划,无论一个国有企业领导人多么优秀、身体多么好,他也不可能伴随国有企业发展几十年、上百年,真正能传承下去的,是积淀形成的企业文化。首先,要重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用什么样的制度激励员工,用什么样的制度制衡权力,用什么样的制度防范风险,这是国有企业制度谋划中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再次,要加强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建设,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塑造完美人生。

三是谋划资源整合。

要使谋划落到实处,首先,目标要聚焦。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谋划的方案要有清晰、可量化、可执行的目标。其次,财物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重点发展的方向,就要加大财物的投入。同时,对财物的投入,不能撒胡椒面,要有保有压,有重点。再次,人才投入。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对于谋划的企业发展方向要重视优秀人才的配备,一方面内部培养和提拔,另一方面要有五湖四海的眼光,善于从外部选拔优秀的人才。谁拥有一流人才,谁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来企业的竞争,必然是领军式人才的竞争。

国有企业怎样谋划

相对来讲,企业“一把手”具有更大的权力和权威。因此,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对事关长远谋划这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谨言慎微。力争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调查研究,摸清现状。

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资产家底都不清楚,或许仅知道资产、净资产总额的数据,而对每一种资产是什么样的,尤其是一些固定资产,现状究竟怎样并不清楚;对下属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也不清楚,每一家子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经营中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等等。这样现状不清谋划出来的东西十有八九是不切实际的,“规划成了鬼话”。

二是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些重大科技领域正处于“颠覆性突破”的前夜,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成果的生产与应用过程呈现高度的一体化特征。科学技术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强渗透性,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国有企业高超的谋划必须以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为前提,拍脑袋决策谋划还不如不谋划的好。国有企业一定要熟练掌握趋势预测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如回归分析、线性规则、蒙特卡洛模拟、风险概率估计、德尔菲法、敏感性分析等,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是要集中民智,民主决策。

坐到国有企业领导人位置上,有时不一定就比其他人聪明多少、能力强多少,所以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何况,信息技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知识。高手在民间,由于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在一线,对情况更熟悉,他们有时能提出更切实际的发展新点子。国有企业在谋划时要多倾听基层员工的声音,广泛地讨论,进行民主决策,这样谋划出来的东西才可能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国有企业只有在谋划上下足功夫,避开“灰犀牛”,减少“黑天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未来发展方案,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汲取精髓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市委国资监管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了《xx》《xx》和《xx》系列采访实录。大家结合实际、交流学习体会,一致表示,一定要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怀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学习领悟总书记注重谋划、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x工作期间率先牵头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任xx省省长时又指示xx要加快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为xx发展指明了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前瞻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强xx市国资国企规划与全国、全省国资规划的对接,有效对接市发改委等规划部门,提升国资规划在地方规划体系中的作用。要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做强做精主业,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更好“走出去”,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产业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

学习领悟总书记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担当的气魄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在xx工作期间,始终重视改革,大力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到xx后,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xx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全市xx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上交比例。他担任xx省省长时,倡导建立外经“一栋楼办公”,形成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问题的机制。我们要学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担当的气魄胸襟,结合实际工作,纵深推进新时期国资国企改革,要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深化、布局优化、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发展”八大主线,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一流、世界一流企业。

学习领悟总书记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xx工作期间,多次与企业家座谈,倾听企业家的心声,急企业家之所急、忧企业家之所忧,关心企业家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出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才能”等关键词,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学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人民情怀,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机制,鼓励企业家敢于担当勇进取、心无旁骛干事业。要坚持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拓精神的国有企业家队伍,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坚持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六对关系”不断提高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推动国企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正确处理好党建的“六对关系”,让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整体谋划、协调融合,不断提高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为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法。笔者认为,推动国企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正确处理好党建的“六对关系”,让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整体谋划、协调融合,不断提高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国企基层党建工作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上”,就是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天线”相接。“下”,就是要将上级政策与自身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有效融合,让政策“接地气”。

首先要架好天线,把握上级精神“内核”。要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创新方式学,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好中央和上级关于党建工作的相关精神,重点搞清楚工作目标方向,厘清工作方法路径,让上级要求入脑入心、指导工作。

其次是接通地气,知实情、解难题。在坚持深入学习强认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标要求找差距,瞄准问题想办法,结合实际抓落实。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提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这样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处理好“左”与“右”的关系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工作是“左右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党建工作与日常业务要同布置、同落实、同推进、同考核,促进业务与党建的深度融合,党建工作才富有生命力。

要强化责任落实,将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党组织书记要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将党建责任考核纳入业务工作考核内容,明确衡量党建融入中心成效的考核标准,形成“责任一考核”闭环管理。

要强化思想意识,牢固树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理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党建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这一职责定位。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党建与业务脱节的突出问题,认真梳理归纳,健全完善党建业务融合机制。

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引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业务工作顺利开展,使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外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做到“形式与内突”并重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但又作用于内容。所以,掌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度,才能让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党建工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必须具有的素质。

摆正观念,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只有将一切形式的表达都立足于内容核心,才能实现形式无论如何变化,内容不离其宗。

丰富内容,力求实际实效。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党员群众,工作任务就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中心,从党最需要的抓起,从企业最根本的抓起,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抓起,实实在在地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避免形式主义。干工作、做事情,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如果只追求表面形式而忽视客观内容就是形式主义。比如,党建阵地建设只图好看,把生动具体的内容僵化为一成不变的形式,或只在形式上耍花样,让形式肆意折腾内容,这就是形式主义。又如,工作中适度地留痕是有必要的,台账可以确定目标和时间节点,使工作有序推进,但是过度留痕就是形式主义,有的以记台账取代工作,为迎接检查考核,工作还没做,台账就已经登记上,这就是形式主义。

处理好“1”与“0”的关系保持“本色”抓好“特色”

本色指本来的面目;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党建工作的本色就是按党章党规、上级要求做好本以上作,同杯准元成各贝仕分,如同一带数子打大的“1特色就是在“求异思维”中找到新做法、新途径,如同跟在后面的“0”。没有“1”的打头,后面再多的“0”,党建工作也仅仅是“金玉其外”毫无作用。

持续强化“本色”,夯实党建基础。围绕基层党建基础开展一切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的精神要求、党章党规、企业的各项政策部署,要吃透中央和上级的新精神、新要求、新任务,加强本组织党员的管理、教育,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不断凝练“特色”,创新党建品牌。要在原有“本色”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善于发挥党组织自身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找出自身特别之处,要抓住特色内涵中最能反映自身特色的工作,作为创建特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既好用,又好看”的党建品牌。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统筹兼顾“整体与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既要强调整体推进,又要注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重点突破的最终目的,重点突破是整体推进的重要途径。

立足整体确定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在众多环节中确定重点和关键,必须从整体出发,总揽全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各个部分的属性、特点及其对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以重点带动整体。“捉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在坚持整体推进过程中要注重轻重主次,始终以重点突破为主要抓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全局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地方。

以“非重点”推动整体。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合理安排、合理用力,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避免顾此失彼,妨碍重点领域突破,最终影响整体推进效果。

处理好“前”与“后”的关系注重“传承”发扬“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与创新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统一,敢破敢立务求实效。

坚持“守正”。要学会从经过时间沉淀后的老思想、老办法、老制度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学会将过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作用的好办法、好举措总结和升华,把传统的方式、方法、机制等用实、用活、用好、用出成效,并长期坚持下去。

推陈“出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创新路线,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细致分析、全面了解党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特有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办法、措施,让创新真正展现出新活力、新面貌。

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治区党委xx届x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xx届x次全会精神,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市委四届七次全会贯彻自治区党委xx届x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不搞偏差,措施精准,目标切合实际。

《贯彻意见》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这篇大文章着手,从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六个小角度切入,涵盖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则侧重于营造良好环境、承担社会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抓好安全生产、守法诚信经营等方面。

为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市国资委党委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组织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学习交流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国有企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要求,以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依法规范权责,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修改公司章程,确立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二是理顺出资人职责。明确股东会职权,确出资人机构职责定位,推进出资人机构职能转变。三是加强董事会建设。明确董事会职责,优化董事会结构,加强董事队伍建设,规范董事会运行。四是落实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明确经理层职责,规范对经理层的管理,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五是强化监督作用。明确监事会职责,探索建立监事会主席交流任职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监督作用,加大企业内部监督力度,完善问责机制。

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一是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指导企业整体行为和员工个体行为的重要价值取向。二是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要健全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之中,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三是明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规范。要加快构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规范,促进企业形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四是丰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方法。要明确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捐资、捐物、定点扶贫帮扶等方式方法。

促进国有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有企业创业之本、治业之基、兴业之魂,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公平诚信交易、依法照章纳税。一要加强法治培训。要加强国有企业经营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诚信守法培训,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培训,切实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二是开展诚信创建。在国有企业中开展互评、互比、互学的诚信创建活动,打造诚信守法示范点推广创建工作经验,实现诚信创建经验共享。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将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法律顾问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企业内部诚信守法监督检查,建立诚信守法档案。四是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国有企业门户网站、显示屏、微信群、横幅标语等载体宣传诚信守法经营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经商、诚信立商、诚信守法宣传,营造良好的诚信守法经营氛围。

坚决依法禁止国有企业开展宗教活动

要把宗教治理作为国有企业治理的重点,推动宗教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管住向管好转变。一是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企业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二是压实压紧责任。落实企业党组织抓民族宗教工作责任,紧盯重点企业,层层签订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责任书,建立“思政大课堂”进企业活动,开展“两观”教育培训。三是严肃处理涉企宗教问题。建立企业信教人员档案和定期排查制度,开展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整治,及时做好教育转化和处置工作。

做好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上一篇:形容心灰意冷的句子荐读下一篇:学生党支部生活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