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2024-11-14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精选8篇)

1.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篇一

阅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材料反思

黄迪

一、理论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

阅读材料:东师附小熊梅校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其中的数学课程部分。

国内东师附小小学数学课程开发相对较完善,教师在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校及学生自身情况,有效地、富有特色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东师附小将小学数学课程分为两类(如图一):一是基于调试模式,也就是课本上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典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要求联系生活、关注基础差异、凸显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文化;二是基于创新模式,也就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这一板块又分为两类(如图二),以知识为线索(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以活动为线索(小课题学习)。实践活动包括一年级的”小脚丫走天下“和二年级的“一万有多大”,综合应用包括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四年级“打电话中的学问”、五年级“长、正方体”“数学陷阱”“卫生纸有多长”,六年级“展望奥运,预测成绩”、“弯道中的数学”,小课题包括“好大一棵树”、“我爱我的母校”。

图一

东师附小小学数学课程规划

图二

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发内容

图三

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发内容

二年级

“1万有多大”

三年级

旅游中的数学

五年级

“长、正方体”实践活动设计

六年级

“好大一棵树”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围绕某个主题,强调探究和实践,呈现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置一些列明确的任务。对于学校而言,系统开展“综合实践课”的研讨和实践益处有:一是经历、探索、再创造,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二是勤思、笃行,收获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基础扎实、底蕴厚重、思维活跃,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学生。

二、案例阅读——“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

阅读材料: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案例研究——以“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为例,主要流程如下图。

知识储备:小数四则运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活动流程

我的反思:我认为“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几大亮点:一是该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反思、和重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二是整个活动流程清晰具体,教学设计实用详细,活动要求十分明确;三是活动资源开发就地取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四是开展过程中循序渐进,思考逐步深入和根据需要适当渗透生活知识;五是用量表的形式实现自评与他评。如果该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喜爱显性化,进一步凸显情感目标就更好了。

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课优点有,1.对学生,注重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只是为获取知识;2.对教师,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时因地,开发一节“微型课程”; 3.对知识,强调学数学的价值是用数学,数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打破各学科绝对割裂的极端状态,鼓励跨学科。局限在于:1.对教师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2.对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3.活动场地和物质条件有限,只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2.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篇二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只有培养其学习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繁重的学习当中,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 在学习分数这一章的时候, 老师拿出两个苹果问学生, 如果将这两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 每位同学能分得几个苹果呢, 学生肯定会说分给两位同学, 接着教师会问如果把这两个苹果分给4名同学呢, 学生会说每人分得半个苹果, 那么这半个苹果用数字怎么表达呢, 教师的提问会带给学生疑问, 而这种疑问恰恰激发了他们想要搞清事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随之可以将课堂引入分数这一章的主题, 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下讲解课程, 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制定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正确方法,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浓厚的学习欲望。例如,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机会, 让他们直接感受在学习中“再创造”的意义和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3.以正确的方法正确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 教师必须在旁边做适时的指导工作, 以课本为载体,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思路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方位观察思考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之外也能用探究学习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建立健全的评价系统, 积极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 又是评价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评价的形式张扬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对自我的评价, 同学之间所进行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三个主要部分, 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激发了其独立创新的热情, 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可能在课上时间学生就能记得住, 但是记得越快的东西往往忘记的也越快, 而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 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好动的特性, 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 学生一般很容易遗忘, 但是对于自己亲手实践过得到的知识, 学生遗忘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善于将书本中的死知识搬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自主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得出结论, 并反复进行论证, 加深学生的印象。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来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被应用, 我们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单纯知道数学是什么, 而是应该知道怎样应用数学, 怎样将数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数学学习不仅是一门科学的教育, 更是一门文化的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这种应用数学的观念, 能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念去理解认识周围的事物, 自觉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物结合起来思考,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的影子, 发现解决问题的魅力, 对于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步, 不能因为强调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忽视学生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相信, 每一名学生都是有能力有发展潜力的,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讲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注重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翁。

三、结语

秉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尝试, 敢于实践操作, 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 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 归纳所学的数学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领略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独特魅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摘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都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 因此受外界影响的能力更强。教师是小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 必须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从创设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事物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数学研究学习的角度进行了教学的反思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斌.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 (中) , 2011, (01) .

[2]梅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52) .

[3]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2005年华北地区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随想[J].化学教育, 2006, (01) .

[4]许梅.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10, (03) .

[5]曹红霞.浅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几点体会[J].林区教学, 2008, (03) .

[6]陈钦界.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 (教研) , 2010, (06) .

[7]蔡丹丹, 郏选志, 蔡方红, 胡英波.发挥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课外效用[J].科技资讯, 2009, (07) .

[8]郭学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9) .

[9]滕春喜.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3.有效开展数学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学习方式 数学阅读 实践反思 认知冲突 公顷 平方千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20

喻平教授指出:“数学阅读的内容,一般包括对教材的阅读、问题解决中对题目的阅读以及对课外数学材料的阅读。”其中,阅读教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内化、理解、推理与反省四个阶段,内化是指个体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选择性编码和语言互译;理解是对材料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过程。数学阅读总是伴随着推理,而反省贯穿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实质上就是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随着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增强,数学阅读将成为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数学阅读呢?

一、加“调味料”,让阅读充满趣味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没有优美的文字意境。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看似枯燥的数学阅读与理解中找到乐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调味料”,让阅读变得生机盎然,调动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

1.利用情感渗透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感开始的。小学生阅读教材的效果除了受制于阅读能力等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教材时的情绪、气氛等非智力因素影响。针对小学生学习情绪容易被感染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情绪的激发与调动,使学生阅读时享受到愉悦,更加乐意进行阅读。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我在课中安排了多次教材阅读的活动。公顷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难以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建构公顷的概念比较困难。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启发学生:“以前我们学习过面积单位,而这次我们要接触的是一个更加大的面积单位,这个单位是什么?这个单位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把这个新的面积单位与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相联系,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和内在关系?”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其实,这些答案教材中都有,让教材来告诉你们,看看谁先能读懂。”……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愿望,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2.加强问题引领

有效的数学阅读需要有适当的问题引领,如果没有问题作为导向,学生的阅读就会变得没有方向,随心所欲。仍以教学“认识公顷”一课为例,学生在初步阅读教材后,对“什么叫公顷”“1公顷有多大”“公顷用符号怎么表示”等问题,一般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但由于数学阅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伴随着推理,要不断在抽象的文字、数学符号与形象的生活现实和原有表象之间频繁进行转换,所以需要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导引,那就是“为什么在学习已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文本内容的“金钥匙”。由于问题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共鸣,所以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问题可以从书上寻找答案。”有了初次阅读的成功体验,学生的阅读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不断深入阅读。在第二次阅读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讨论深化:“同样是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书上先表示成45000平方米,后来又表示成4.5公顷,你认为哪一种表示方法更容易接受?”学生自然回答后一种方法更容易接受。我追问:“为什么?”……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公顷的理解和把握水到渠成。

3.设置认知冲突

“有对比才有冲突,有冲突才有思考。”在学生弄明白公顷与平方米这两个单位的内在联系后,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导学生比较4.5公顷的中华世纪坛面积与学校的面积:“中华世纪坛与我们学校的面积到底哪个大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并不十分清楚的对照物与身边的场景结合起来,形成关联,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建构起新的概念。同时,这个问题也制造了一个新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纷纷动起手来,开始演算、比较,最后得出结论:4.5公顷的中华世纪坛与自己所在学校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就此,4.5公顷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立刻鲜活起来,1公顷大小的观念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加“指示牌”,让阅读建立路径

放任自流、不加指点的阅读,必然是低效的、盲目的。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多树立一些“指示牌”,让学生阅读时有“路”可循,从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率。

1.要强化区分度

对于公顷、平方千米这样比较大的面积单位,我在教学时通过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果。如在学生初步看书自学后,我让他们重点围绕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什么区别,继续深入阅读教材。教材中说得很明白:“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测量和计算大土地面积,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如果阅读不仔细的话,很容易把关键的一个“大”字给漏掉,从而造成概念理解上的混淆、模糊。在这个概念理解的关键处,教师要下足工夫,抓住这个“大”字做好文章。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辨析、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在测量与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的,都是表示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像一张课桌面面积的大小、一个教室的面积是多少等,不需要用公顷、平方千米作单位。在测量、计算更大的面积时,如表示江苏省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而表示校园等较小的土地面积时一般用公顷作单位。

2.要强化拓展性

对概念的掌握,最根本的就是结合实际进行再创造和再运用。在学生初步构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后,我通过出示一组填空题,让学生分别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两个概念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大多能根据题中所提供的数字大小,准确地填上相应的面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熟悉的场所,用估计的数字,再加上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区别。“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通过给数学阅读增加“指示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教材,使学生在看书自学的过程中能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厘清概念,真正将所学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加“脚手架”,让阅读丰厚坚实

给数学阅读搭“脚手架”,就是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对教材适当做一些补充,可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作为基石,让数学阅读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化抽象为具象

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样的面积单位,由于生活中可以列举的例子很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而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较大的面积单位,如果仅限于教材中的表述,学生的理解不可能到位。教材中这样表述:“1公顷表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表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我出示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校园的平面图,另一张是截取市区一块大致正方形的平面图,以此来巩固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由于补充了这样的“脚手架”,学生的想象有了依托,对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就有了支撑,相应的空间观念的建构就不再是空中楼阁。

2.化个性为共性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小学生已经具有映象性表征的能力,即能够用图去表现他理解的世界,而符号性表征还不强,即通过抽象的文字语言理解概念的能力不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十大关键词中有“几何直观”,所谓“几何直观”就是利用图形的形象性特点来帮助认识抽象性的概念。如上述教学中所列举的校园大小比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更具体形象,生活中1平方千米的俯视图比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更具体形象等。所以,可化个性为共性,从个案的认知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3.化被动为主动

数学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让学生小结归纳段落的意义,帮助学生明晰相关内容的本质,用一种画龙点睛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数学阅读逐步走上正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后,学生逐渐摸索出教材编排的一些规律,如在一个新知识点提出以后,一般会告知为什么要学习新的知识点、新知识点的要点是什么、围绕新知识点拓展的链接面有哪些等,也就是要明确“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这些规律的得出,给学生更加自主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提供了现实的阶梯。这样使数学阅读不再是被动难啃的任务,而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自主开展的愉快之旅,对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数学阅读,是一种素养、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加强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思辨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能力的增强,意义重大。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事情,数学教学同样大有可为。

4.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直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世界,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由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越接进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以“小卖部卖东西”为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富于生活气息的“小卖部”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二、以思为核心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于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你们现在会求三角形面积吗?你想怎么办?……”这样就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推导公式。只有当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强化。此外还可利用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一题多解小比赛,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发展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自我探究,从而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

三、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好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体验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展现自己,创造自己。

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大多数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我就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以“情”为纽带

情感往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题以及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因此,教师需要倾注真情实感,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氛围,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2009-04-19 9:24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年月日》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然后极积思维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极积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开课以《开国大典》为契机,引入课题,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在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时,不仅仅采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还补充了顺口溜和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记忆,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拓展中,学生在一系列趣味习题中不仅巩固了对平、闰年知识的掌握,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注重了情感教育。

二、大胆猜想,让学生主动分析。

本课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设计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有纪念意义的一些公历年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又让学生不能根据生活经验不用计算就一口答出,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还可以把网上资源、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上有一点猜想、梦想或者奇思妙想,比如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载满奥秘和神气的太空,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形成,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在延展课本知识的同时轻松完成学科的整合,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听得相当投入,从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再让学生阅读关于太阳历、公历的来历的知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现行的历法并不完美,如果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比现行的更科学合理更方便,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了。这样的安排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学生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极积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学懂了知识。

三、合作探索,让学生主动交流。

在学生观察年历卡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分析以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得出大月和小月、二月。并探索同样是二月,为什么有的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平年、闰年又是怎么界定?让学生在共同的问题上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通过自已极积主动的思维和实践来证明自已的能力,从而在知识的浩如烟海宇宙中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小学数学第5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发布者: 杨宁

发布时间: 2012-4-10 15:05:49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多的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

3、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研究的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大小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知识,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月历卡,2月份天数统计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11年10月9日早上09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上午)。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

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今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一年有12个月

(三)识记大、小月

师:这个月是10月,大家看看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啊?(生:31天)

师:那是不是每个月都有31天呢?看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且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下来。师:说说你的发现吧!(生: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2月是28天。)(教师幻灯片出示2004到2012年的年历)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年1月都有31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每年3月都有31天,每年4月都有30天,每年5月都有31天,每年6月都有30天,每年7月都有31天,每年8月都有31天,每年9月都有30天,每年10月都有31天,每年11月都有30天,每年12月都有31天。)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叫做特殊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月七后双,七个单月心中装。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三 做一做

(1)给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大月的同学请起立,小月的同学请起立。

(2)请把你的生日划在年历本上(3)观察2011年的年历 A、一、二、三月共有多少天? B、六月一日是星期()

C、十月份有()个星期零()天(4)连一连

五一劳动节

8月1日

星期四 国庆节

6月1日

星期五 建军节

5月1日

星期日 儿童节

10月1日

星期三

(5)计算2011年这个平年的全年天数,再计算2012年这个闰年的全年天数。得出结论:平年全年有365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四

小故事

给学生讲2月28天,7月和8月都是31天的来历。五

课外拓展

幻灯片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视频,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今天的日期,时刻,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此时巧妙引导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环节出示问题。适时练习大月小月等几个知识。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出示以全班集体照为背景的月历,让同学们兴趣再一次提高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采用的方法是,总结提炼出消化本节内容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即: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设计了每种算法后隐藏一题,调动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内化知识的拓展性练习。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还不够,探究学习时对学生的组织还做的不够,再就是课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锻炼,对教学方法还需要摸索。

5.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篇五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与实践”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与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与实践”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与实践”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学校将“综合与实践”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与实践”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与实践”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与实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数学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与实践”。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与实践”的方式来实施“综合与实践”,甚至一些“综合与实践”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数学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与实践”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数学思维来认识“综合与实践”的指导问题。

(二)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与实践”,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与实践”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与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与实践”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6.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我国教育领域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出现转变了传统教学基本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本文从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及优势的角度着手,对“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对“翻转课堂”予以深刻反思。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翻转课堂的内涵,并以此来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习语法和单词记忆存在差异性,需要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教学活动中。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善了这一不良现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此次课题的选择对英语教育模式创新而言,具有理论性意义,对当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一)英语阅读课前活动

在课前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进行预习和了解,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渗透和积累[1]。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微课应用短视频制作完成,让学生进行观看微课视频。视频的内容应该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够通过课前阅读活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期间提升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

(二)英语阅读课堂沟通

在英语阅读课堂沟通中,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层次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英语阅读的课前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相互弥补不足产生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自主对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沟通之后,让学生推举一位组长阐述学到的内容并提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2]。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带着问题的沟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性和课堂的热烈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检查学生对于课前活动的完成度,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三)通过教师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理解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教学的设计Extensionactivity派出几名学生进行情景问答。在情景问答训练中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举例来讲:作者在进行关于米奇这一卡通人物英语教学时,首先进行了对米奇这个卡通人物的描写,激发出学生对米老鼠的兴趣。然后在上课时深挖本篇文章的细节与实质内涵,实现对文章内容的重新构建,进而为学生挖掘出米奇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更深层次意义。最后,通过和孩子们进行围绕米奇为教学核心的沟通交流。交流内容如下:Whatishelike?Didhehaveanyproblems?whatproblemsdidhehave?Whatifyouhavetheseproblems?当学生面对该内容无从着手学习的时候,趁着学生对米老鼠这个卡通角色感兴趣的,作者陆续给出提示,让学生观看下列内容:WhatdidMickydo?WhydidpeoplewanttobelikeMickey?DoyouwanttobelikeMickey?Whyorwhynot?具体来讲,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对于本课程中文章的内容具备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该种方式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有效沟通。2。引导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词、语法,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程度,了解不同学生之间思维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在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提高其不足的一方面。这篇课文的阅读逐渐将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形象的阅读层次,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学习能力和熟悉程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到了很大提高。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为例:首先,作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喜欢的角色都有哪些,全班学生共提出了Conan,LengFeng,HeadStrong,PeppaPig这几个他们熟悉的人物,在作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对战狼二(WolfWarrior2)这个刚刚上映不久电影里的冷锋这个角色感兴趣,作者之所以引导学生面向这个角色进行引导是因为作者将关于这一角色的内容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包括下面图片中对冷锋这一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见图1)。而在关于短视频中冷锋这一角色的课堂提问中,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讨论时积极参与,因为对战狼2这部刚热播的电影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冷锋这个人物非常熟悉。作者带领学生讨论了吴京和冷锋的人物形象,用英文进行了描述,同时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之后,学生分析冷锋有内容、有深度,英语语言、词汇运用的很丰富,大大超出了作者想象,可知该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很高。另外,通过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有了一个精神上的沟通,双方在热烈地讨论中结束了这节课,而师生都感觉沟通意犹未尽。课后作者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写一个人喜欢的角色。多数学生上交的英文作文的结构都比较清晰,语言也足够流畅,分析人物也很到位,全方位展现了这一电影人物的高度、内涵、深度。

(四)课堂教学评价

此次英语阅读教学案例中,应用了翻转课堂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通过前文两种案例的讲述,能够明显观察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很高,通过翻转课堂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之下更为扎实。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节省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从而预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继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深刻反思

翻转课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有着大量的要求准备,课前录制教学内容资料视频,供给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布置任务清单,使学生更准确的了解阅读内容,抓住重点。并在课堂沟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英语的学习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设计情景教学,锻炼学生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有水平都存在差异,翻转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可以分层次交流的。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基础的问题,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学习提高。翻转课堂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准备中,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使得常规的教学准备需要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前针对课程具体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这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结语

在此次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中得知,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有着极大帮助。本针对翻转课堂的应用提出了两点反思: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学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3]。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被广大的教师借鉴,并在其实际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蕾,周钰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WebQuest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12):118―120。

[2]余忠燕,崔北好,茆莹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1(8):13―14。

[3]潘凌峰。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旬刊,,23(1):153―153。

7.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篇七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练笔,实效,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近年来,在学校课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把阅读和写作进行高度整合,从课文阅读材料中探寻合适的训练点,扎扎实实开展有序、适量、高效的课堂随阅练笔,以弥补小学英语没有写作训练课的不足。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三大步”:Pre-reading, 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

一、Pre-reading口头说话热身读写

Pre-reading作为阅读准备的阶段,一般有头脑风暴和根据话题或图片自由说等形式。例如:在教学译林版五上Unit7 At weekends (后面简称五上)时,在Pre-reading阶段,通过快速闪现图片,让学生说出一些活动类的词汇。随后,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关键词,先在两人小组中讨论,然后再在全班面前展示,进行小组竞赛。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学生一般都可以说出类似这样的一段话:At weekends,I play basketball.I go to the park.I go boating.I have a picnic.I draw pictures...这种形式的口头表达,既复习了相关的动作类词汇和第一人称的一般现在时表达,激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又为下一步的阅读作准备。另外,课文的插图都是为展现课文故事情节,表达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因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复习相关知识,为阅读作铺垫。

二、While-reading提炼课文积累读写

1.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 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以及复习和整合旧知识。例如,在教学Unit5 What do they do? 时,笔者使用了思维导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阅读前,笔者让学生谈一谈:What do your parents do?笔者把学生说到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中心词Mike,Su Hai的周围,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填写下来: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思维导图进行课文复述。

2.表格。表格形式直观简洁,便于学生理清思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楼房状图表让学生填写每一层的对应房间。另外,这种图表还可以应用在学生的练笔阶段,方法是先让学生完成图表,再进行练笔。课文内容图表化还不是教学阶段的结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还要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熟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课文遣词造句、连句成文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为下一步的练笔作充分的准备。

三、Post-reading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读写迁移,通过随阅练笔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延伸和深化,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我们的随阅练笔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填充式练笔。填充式练笔是保留文章或对话的主干, 将一些关键词或词组挖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填空。

2 . 改写练笔。在写作训练初始阶段,学生常会有一种 “没头苍蝇”的感觉,以范文引路,可扶持学生进行写作, 慢慢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爱上写作。

3.课文仿写练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模仿范例是一种最基本也是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形式。

四、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反思

这种读写结合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的,讲究一练一得。学生通过练笔加深了对课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 真正做到阅读与练笔共实效。学生不但在练笔中运用了所学的“四会”单词和句型,而且还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这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这种教学实践完全以教材课文内容为基础,学生接触的课外知识相对少一些,同时课堂模仿性写作训练也相对多一些。因此,课后教师必须要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

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意义在于有效,以写促学的意义在于高效。相信通过教师对“写”的充分重视,长期坚持踏踏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计每一处课堂的随阅练笔,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益,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赵淑红.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编写.

8.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篇八

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 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养成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社会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个性发展,是一种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的有利措施。小学生在学习之初,自我认知的能力较差,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行为,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只有培养其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繁重的学习当中,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的时候,老师拿出两个苹果问学生,如果将这两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每位同学能分得几个苹果呢,学生肯定会说分给两位同学,接着教师会问如果把这两个苹果分给4名同学呢,学生会说每人分得半个苹果,那么这半个苹果用数字怎么表达呢,教师的提问会带给学生疑问,而这种疑问恰恰激发了他们想要搞清事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随之可以将课堂引入分数这一章的主题,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下讲解课程,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正确方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浓厚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在学习中“再创造”的意义和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3.以正确的方法正确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教师必须在旁边做适时的指导工作,以课本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思路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方位观察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之外也能用探究学习的态度去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建立健全的评价系统,积极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评价的形式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同学之间所进行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其独立创新的热情,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可能在课上时间学生就能记得住,但是记得越快的东西往往忘记的也越快,而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好动的特性,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学生一般很容易遗忘,但是对于自己亲手实践过得到的知识,学生遗忘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将书本中的死知识搬到实践中来,让学生自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得出结论,并反复进行论证,加深学生的印象。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来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被应用,我们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单纯知道数学是什么,而是应该知道怎样应用数学,怎样将数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数学学习不仅是一门科学的教育,更是一门文化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这种应用数学的观念,能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念去理解认识周围的事物,自觉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物结合起来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的影子,发现解决问题的魅力,对于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步,不能因为强调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忽视学生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有能力有发展潜力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讲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翁。

三、结语

秉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操作,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归纳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领略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斌.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2011,(01).

[2]梅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11,(52).

[3]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2005年华北地区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随想[J].化学教育,2006,(01).

[4]许梅.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3).

[5]曹红霞.浅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几点体会[J].林区教学,2008,(03).

[6]陈钦界.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教研),2010,(06).

[7]蔡丹丹,郏选志,蔡方红,胡英波.发挥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课外效用[J].科技资讯,2009,(07).

[8]郭学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9]滕春喜.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上一篇:中药饮片验收制度下一篇:质量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