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24-09-27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选8篇)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一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

娄底一中康军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认为除了课本,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当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任务。这是不会“用教材”,而仅是简单地“教教材”。如何领会初中数学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1、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的“字母表示数”,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

3、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教学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

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

4、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等等。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二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 我有这样一种设想:把“作三角形”的内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 先让学生有“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教学, 事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前一轮的学生好, 学生能够按照书上指导的方法进行画图和作图, 也能对图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较明确的判断, 即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 等等, 学生只要对两个通过作图得到的三角形进行重合比对, 就能从感性上先得知这样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为后面的理性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础。

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变一变,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变和创新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 以学生的知识发展为依据, 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思考问题可能会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例如, 我在教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时引导学生先认识“三线八角”, 再认识平行线的性质。书上是根据直观的认识认识同位角, 我对同位角的“同”进行解释:同即同方位, 同侧, 同上或同下。我根据知识的统一性, 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也一起认识到位。内错角的“内”是两直线之间, “错”是错开, 在异侧, 在第三条截线的不同侧, 如同一墙的一内一外;同旁内角的“同旁”是第三条截线的同旁, 如同在一墙的同边, 而内字依然是两直线的中间。我结合“看图与名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三种角, 对“三线八角”进行统一认识, 然后当节进行强化练习和巩固。这样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简单了, 也更深刻了。在后来的练习和检测中, 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比往届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 都能清楚地识别它们。这节课后, 在第二节课就八角满足什么条件时, 才会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做深入探索。从这次的教材的创新使用和组编, 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和时间宽裕了许多。

创新不是预设的, 而是一种启发, 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发散, 是对学生当时的学习内容的一种直接判断, 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再如, 在教学方程应用题时, 我用打油诗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全诗如下:

解应用题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题意现, 分析真现题中量。

设元找量列方程, 稿中已有等式现。

回头再审题意无, 方知方程妙绝伦。

耐心解题把式用, 我笑应用真简单。

其中关键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在纸上列出各量之间的关系, 把相关量表示清楚, 就会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以它为指导思想, 以实际的解题为实践,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 学生很快就喜欢解决应用题了, 对应用题的畏惧感随之减少。

我觉得在教学时, 教学手段要创新, 要不断改善, 几个轮回, 都应用老把式教学, 会跟不上时代, 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想,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革, 在学习中教学, 在适应中进一步成长, 同年轻人一起再成长, 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和活力。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创新的一种, 对内容表达的创新, 创新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有时可以适当地改变书上的参考答案。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的有效数字教学中, 对学生很难区分的有效数字问题, 我改用科学计数法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容器中的液体体积为16.7毫升, 要求近似到十位, 书上给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 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 这个数的有效数字是2。学生看完这个答案是很迷惑的, 没看前面, 看20, 认为是近似到个位 , 哦 , 是不对的。又在前面学过科学计数法, 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学计数法, 我在教学时进行改革, 把答案写成2×10的形式, 这样看, 2就是有效数字, 且数值是20, 一下子变得清晰。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三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活潜能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材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步入21世纪,我们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为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形成。教师要时刻把握教材的这三个特点,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喜欢数学其中一个重要素就是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比如在教学“比较高矮”时,先给学生讲一讲《骆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再让学生说说谁经骆驼高,谁又比小羊矮,并讨论出比较高矮的方法,最后找出一个全班最高和全班最矮的,让学生大比的实践中获取比较的方法,体会人文的关怀、高矮的相对性,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得轻松自由。

二、 巧用教材,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炎。”因此,《数学课程》中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生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索然无味,其主要原因是数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觉得神秘难懂。如果我们反枯燥无味的数学生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把数学问题社会化,那么学生们就会体验到数学并不神秘,从面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买东西的教学,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用具的价格,将课堂创设成商店,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购物过程。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购物经验,成功的完成了各个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凭借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认识“1元=10角,1角=10分”,同时,还受到了讲礼貌和爱惜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点成功的体验。

三 、活用教材,感受乐趣

现代的教学过程需要民主、和谐、宽松、愉悦、开放的氛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个级下册的教学《统计》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统计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我将统计内容改为学生喜欢吃的水果。事先我准备了4个篮子、7种水果,每种水果若干个。在统计的过程中,我先由生活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班要开联欢会,准备买一些水果,你们喜欢吃哪些水果呢?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并让他们在篮子里拿一个最喜欢的,让学生来当统计员作现场调查……这样,学生自主实践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更能体会统计的意义。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是一幅钢笔图,我将例题改为学生喜欢的投球活动,我事先准备了10个小球和一个纸箱,并在离纸箱2米处划了一条投球线,在课堂上进行了“年谁投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盎然,都想试一试。每一个学生上台投球后,便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他说说纸箱内有几个小球,纸箱外有几个小球,几和几组成10……这样,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10的加减法,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现”、“顿悟”,也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明确编写意图,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是干什么的?就是发现模式,找关系探寻规律,用数学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材中很多习题的编排,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练习,而是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解题思想,所以练习之后,还要对其点睛与深化,如:3+( )﹥5“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观察思考:“( )”填的数有什么共同或者具备什么条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5比3少2,只要在( )里填上比历史最高水平2的数就可以了。一句话就把此题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体现出来了,从多向性又收回到统一性,这就是对教学的深化。

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练习后对对答案,就没有这道题的真正意图体现出来。只要稍加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计算题的第一步得数都为0,之后转化为10加几或10减几,这恰恰为后面的进们加法中的凑十法和退位减法中的分解法,预设下铺垫。

4.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四

李江

课题:

浅谈农村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背景:

1、教材特点: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了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成为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现实状况:目前,由于受到 “打工潮”和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心思学习。学生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不协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思想开小差;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导致不少学生因“从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了厌学。

3、旧教材与新教材时间衔接的脱节:一方面,一线教师对有些知识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例如一年级涉及平面图形的分类问题,教材只是提出了问题,教师应讲到什么程度?教师难把握。这种现象是新旧教材知识体系编排的不同,而伧促间全面使用新教材,学生衔接不上,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不相符。另一方面这种新旧教材交替的时间脱节,学生的学习理念跟不上,新旧教材的能力要求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等能力是何等之难。

4、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新教材要求的脱节:新教材体现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的许多内容需要教具、模型、课件等,有的教具无法制作,学校没有配套教学模型,教师制作出了一些课件,学校却没有多媒体教室。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老师制作教具也要花太多的时间,制作这种动态课件也不容易,只有空对空,学生有这样的空间想象力吗?连老师有时都难想象清楚。图形的平移、旋转,虽理论简单,课件制作也容易,但是学校的条件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使非常形象有趣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变得深奥。然而这些基本硬件恰是新课标要求的内容:“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事实上,很多的数学问题应用课件在电脑上展示显得非常直观,更能体现数学动态变化思想。而农村学校的硬件限制了数学老师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这现象,我认为新教材的伧促全面使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脱节,教师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也难选择;为了应付评价对切身利益的冲击,只有违背课标的新理念,加重学生负担;学校硬件的冲突,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学生不能体验动态的变化,不能充分展开想象力。新教材中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指导纲要:

浅谈农村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德江县长丰中心完小

李江

摘要: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

关键词:创造性

亲历

生活

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大程度的深入挖掘教材。作为农村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近两年来我们就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教材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很多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动或情境没有动,那么“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情境变成活动的,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沙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并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从实验操作中亲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经过亲历活动构建起了数学知识,印象很深。

二、让教材走近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比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们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学生当然异口同声说喜欢。接着,我详细介绍了“我是聪明的小司机”的游戏的规则,音乐慢慢响起,多媒体课件出现画面:汽车从小学出发,车上有8位小朋友。汽车一路行驶,公园到了,停车,从后门下了3位小朋友,从前门上了2位小朋友,汽车又开了,最终到达中学。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到中学时你的车上有几名乘客?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7人,因为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一个,从8个人里面去掉1个所以现在应该有7个人在车上;有的学生说,车上原来有8人,前门上车2人,车上共有10人,后门又下车3人,现在车上应该有7人;有的学生说,从小学出发时车上有8人,到了公园下车3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2人,现在车上应该还有7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7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3人(要用减法算),又多2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教材资源趣味化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五

文化小学:李莉

2011.1

2教师可以说是天天都在使用教材,凭借教材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在坐的每一个学生,借助教材把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都灌输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把手中的教材作为传授知识各种知识的窗口,锻炼培养能力的依托,各种思维训练的纽带,让孩子们通过教材这一个“点”,相继走进生活——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一个“面”,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课文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发展。比如在教完《高尚的行为》时向学生提供《爱的教育》这本书。总之与课文有联系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撩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上完童话课文后我把《安徒生童话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爸爸妈妈听。熟练后我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都纷纷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又比如在教完《骑在白鹅的背上》一文后,我又向学生们推荐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书,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兴趣浓厚,还出现了好几个“尼尔斯”迷。这样根据课堂上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外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抓住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闹花灯》一课时,抓住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是这样写的:“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闪闪发光,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我让学生反复读了这段课文后,便问学生:“除了兔子灯、鸽子灯,大家想想大街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灯?”随机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面说说上面有哪些花灯?并说说这些花灯是怎样的?并逐步引导学生说清楚花灯的样子。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灯说一说,写一写。结果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多得数也数不清。瞧:灰色的不起眼的老鼠灯把一条小尾巴翘得老高,闪动着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大象灯拖着一条长鼻子左右摇摆。最有趣的还是那盏红色的金鱼灯,它股着一对灯泡眼,甩着尾巴似乎在水中游动呢!” 还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皮球灯圆滚滚,星星灯亮闪闪。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灯,只见一朵朵荷花张开了红艳艳的花瓣,好象在对人们点头微笑呢!”通过练习说,练习写,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这样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教学实践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去使用教材,才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只有开放教学的模式,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使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只有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辐射到各科知识的层面,以教材为纽带,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作文课题小结

文化小学:王丽艳

2011.12

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下就小课题研究“创新作文课题”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浅析如下:

一、创新作文评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提出“学会欣赏与修改――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能力培养研究”,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学习,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二、有效引导,新型学习方式正在形成在“交往、互动、发展”的新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作文,学生自己欣赏、修改、评价自己的习作,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课堂上,学生写完作文草稿后,像读课文一样认真读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心地用修改符号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修改习作,用波浪线划出自己认为的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中也有值得欣赏之处,当他们开始珍视自己的“作品”,并期望通过修改得到更高的评价,他们原本逐渐丧失的写作的自信心重新被一点一滴地拾掇回来、巩固起来。在自主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习作的同时,相应的其他的作文习惯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起来: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等。

(二)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在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的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作文评价改革所采取的互评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与提高的巨大作用显现出来。可以看到,每一次作文互评时,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得到来自伙伴们的好的评价,有的同学还放弃了原来的草稿,重写草稿。打了下课铃,许多同学还伏在桌上,嘴里嘟嚷着:“我还没誊完呢!”“我们还在互评呢!”收上作业本来批改,教师不禁惊喜、感动、深思。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一个的作文里,都有一处用红笔精心勾画出波浪线的句子或词语。这是他们认为的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好词佳句”。互写的评语内容不一,但都较为中肯,指出了他人和自己习作中的优点、进步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并都渴望得到成功体验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第一次实施互评后统计,实施互评后的作文篇幅都比第一篇长,字迹比第一篇工整。第一次实施互评后的习作中有1/3的习作字数是前一篇(未互评的)的两倍,有2/3的学生在互评(或自评中)写了“我进步了”“写得长些了”“字写得好些了”之类的话。

(三)乐于探究,研究性学习。

在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习作的研究中,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

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这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6.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篇六

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改革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学校管理理念、管理策略的改革,是教材内容的改革,为了使教育改革这场深刻的革命彻底得到胜利。首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时期教育的总纲领《课程标准》,为新时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此纲领的指引下,专家们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但共同的目的就是作好教材这个例子,为教育改革领好路。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引路导向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在这一方面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就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见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教材它无非就是个例子,它不是圣经,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专家也对教材做了如下的解释: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文本和中介。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创造性的使用和开发教材。新教材的编排为我们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有相当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教师去挖掘、开发、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彩世界,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权利和责任。所以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太看重教材,眼里、心里充满了对教材的毕恭毕敬、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绝对的权威,没有怀疑,没有顾虑、没有不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教材教教材,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日久天长,教材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的一种枷锁、一种束缚,1、目标性原则: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时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准确、科学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开发教材的有效性,那么在创造性开发教材时应以什么为纲呢?首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深入地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编者的意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任务,然后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更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个载体、工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主体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时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一切方法、手段都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潜能发展而服务的。凡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展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科学、正确、有效的创新,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去实践。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个性、品质、潜能等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此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确保创造的实效性、科学性。

3、新颖性原则:创造的根本特征是所创造的事物要有鲜明的新颖性、独特性,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不按部就班,不墨守成规,积极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就使用教材来说,就是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有效的改编、创编、删减、补充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实践:

1、创编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的创造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它只是为我们教学引了个路子,指明了一个方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目标性、合理性,但它并不是很完美的。由于教师、学生的差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人、每个地区。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创

中的生字编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具体我是这样进行改编的:(1)丁丁眉毛弯又弯,冬冬眼睛圆又大;丁丁头发黑又亮,冬冬牙齿齐又白。;你的面颊红扑扑,我的嘴巴会说话,他的鼻子高又灵;天天洗脸好孩子。(2)早晨早早起,弯弯腰,伸伸胳膊,踢踢腿;动动肩膀,扭扭脖;腆腆肚子,蹬蹬脚;爱惜身体,勤锻炼。并结合儿歌内容,编成韵律操,边说边做。学生学得兴致高,对生字记得牢靠。同时也渗透对学生勤洗手脸讲卫生、爱惜身体勤锻炼的教育。这样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会收到一举两得的好效果。

2、改编教材:

改编教材也是我们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人教社第八册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平均数》一课,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这样的:有四个杯子中分别盛有高度为6厘米、3厘米、2厘米、5厘米的水,怎样才能使这四杯子水的高度一样呢?这道例题知识一般的问题陈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我们教师创编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这道题进行了改编,为学生自然而然地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兴趣。具体我是这样改编的:上课前,我去了一趟幼儿园,看见有几名小朋友又哭又闹的,原来是这几位小朋友嫌幼儿园的张老师在分给他们的饮料少,而分给其他小朋友的饮料多。张老师分别给甲乙丙丁四名小朋友的杯子倒了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高的饮料。对此,张老师束手无策,正发愁该怎样分才能分公平。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幼儿园的张老师想想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我边讲边操作倒饮料水)同学们一听来劲了,心里会想:呀!老师都被难住了,看我们的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开始三个一团、五个一堆积极思考、热烈议论,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大约过了有十几分钟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做法,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浓浓的自主实践、协作探究、互动发展的和谐学习氛围之中。

又如:九册语文教材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现代小学生对周总理的伟大一生了解甚少,那么学生就会对“本文周总理的逝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这个难点很难理解。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和同学们课前一起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资料,作为本节课学习的补充资料,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攻破学习重难点。

思品课教材为我们教师补充教材留有非常大的空间,围绕教育的中心,我们可以补充更多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搜集整理更多有关的事例,以大量的事实论据教育说服学生。如:学习九册思品教材《诚实守信》一课,为了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道理,对教材做了下面的补充: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地州土尔市的一位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爬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学生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心情很激动,都暗暗为路克校长的诚实守信而赞叹不已。

4、自主开发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只是为我们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例子,教材之外更广阔的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眼界要宽广,要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用自己一双智慧的眼睛,为学生发现、开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北师大语文实验教材三册,学

了解。其次,通过学生调查、统计、计算活动,学生对白色污染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及家人所造成的“白色污染”表示出不好意思,并表示以后一定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第三、学生对减少“白色污染”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调换教材安排的次序:

如:旅游出版社的英语教材,每课在安排内容时,先是实践对话练习,再是单词学习,然后是短语对话练习,最后是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短语对话的练习,在学生会读单词、会进行短语对话的基础上,最后指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的实践对话。这样学生学起来会轻松愉快地学会新知识,提高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再如:在11月13日那天,我们这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学生兴奋极了,不怕严寒,不怕风雪,在雪地里追逐嬉戏,玩得开心极了,就是上课了还陶醉在美丽的雪景之中。本来那节语文课准备上15《古诗两首》,看到学生如此有兴致,我抓住这一有利机会,立即对教学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后面的19《第一场雪》提前上,一边带领学生赏析文中的美丽雪景,一边欣赏窗外的迷人景色,两者相得益彰,交互相映,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效果很好。

7.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教材习题功效 篇七

一、教材习题使用中的几点误区

在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书上的习题非常少,而配套的练习更是只有一本薄薄的练习册。很多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只认为练习太少了,不是花心思深挖教材,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编制出了很多的题目,这样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在教材习题的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1. 对教材习题设计意图不明确。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的体现,其中既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分析,又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预期结果的期待。因此,细细推敲并准确把握习题设计意图能够准确选择习题使用策略、充分发挥习题的功效。一些教师只注意习题显性知识的学习,形式化的训练,习题内涵却没有被挖掘出来。究竟这个题目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怎样的题目类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做的习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什么益处,有些教师对以上问题的考虑还是不周全的。

2. 欠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数学知识、法则、公式、定律之中,但却比知识、法则、公式、定律更为重要。同样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除了要“找到”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习题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对一下答案,并未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答案对即能过关。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3. 操作题的训练只是流于形式。

在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非常多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题目,例如让学生自己搭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画各种对称的图形;让学生折出所需图形的几分之一,等等。可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操作的部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些教师自己演示给学生看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4. 缺乏对教材习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的经验。

一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却不屑对课本习题作精细化的研究,以致习题的功能被弱化,习题中隐含着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未能被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意图不能凸显。部分教师对课本练习题的组织与使用只是“就题而解题”,而不去思考题与题之间的联系、习题与例题的关联、习题与前后知识点的关联等,也就无从谈及对对课本练习题的整合、重组、修改、补充等。因此在组织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数量适当,有层次、有坡度;选择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又有稍加变化的发展题;难易适度,最后安排一些综合题和思考题。

二、开发使用数学习题的策略

1. 充分利用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逐条独立呈现的,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习题的前后联系,使习题发挥一定的结构功能。

2. 对教材习题进行情境开发拓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还应对数学习题进行情境开发,通过设计、呈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观察、演示、测量、动手操作、验证等,让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实的问题发生思维碰撞,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还可以避免解题的思路被束缚在原有的路子上,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还可以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问”的设计,因为一题多问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最好形式。

4. 为操作性的习题增加实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真正在处理教材操作题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弱化了操作性习题的功能,没有好好利用动手操作这一平台,为操作而操作,使之流于形式。

5. 突出习题使用的层次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习题选择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应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 激活教材习题,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材中有大量的习题资源,有很多习题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性,只要在呈现时略作改造,即可成为一个很好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适度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习题有多种类型的开放,如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

8.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八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材内涵;文本价值

新课标教材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突破了过去的一些固定程式,更加灵活,需要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系着整堂课的优劣,关乎每一个知识点的突破和延伸,关联着每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标的强化、难点的突破都激发着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创造开拓思维,首先我要从创造性使用教材谈起。

一、教材内容需要整合和拓展

首先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展示和发展自我的一个平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敞的平台上演绎出更加完美、充实的舞台剧。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认识》,教材中注重了图文结合,实例展示。教师在教学时,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体会真正的元、角、分的使用。而后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一元钱到底能买到多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一元钱又能买到哪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角钱的大用途,最后升华到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钱,如何感恩家人。

尽管教材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构建教材体系,但是它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顺序是很有必要的。

譬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整册书知识结构很微妙,教学中我灵活重组了教材的先后顺序,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加减法结合在了一起,把三角形部分做了后移处理。教学收到了显著成效!总之,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内涵的挖掘和延伸

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可称为会用教材。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差异不同,造成教学效果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合理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三角形三边关系》部分,教材中仅出现了路线情境图,让学生抛开原有知识,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想到三角形中三边关系来解决。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我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自行探究出如何直接判断三根任意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得出结论:用两较小的边之和与最长边去比,如果大就行,否则就不行。这样简单易懂,记忆牢固。随即我增加了一个小小的设计问题:小狗设计三角形屋顶,给出其中两条小棒的长度5分米和3分米,让学生找出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3~7),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知识得到了质的飞跃。紧跟着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帮忙选一下,你会选哪几条小棒来组成小狗的屋顶呢?让学生在得出结论(5、3、3)(5、5、3)的同时,有了美的追求、美的应用、屋顶要等腰、不能倾斜,既而种植了学生的设计艺术细胞,展示了新课标素质教育的优越感。

三、文本价值开发和体现

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防止单纯从便于教师的教学出发,随意割弃教科书内容,如对“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小精灵的发现”“思维拓展”“你知道”等都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必须做到知识点升华和开发。教材的价值就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平台,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凭借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其目的是为了让教材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学智慧得到更好的整合和互补,从而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而服务。如:鸡兔同笼是我国古老的典型应用题,我在教学中不急于告诉学生计算的公式,而是让学生充分想象,假设都是兔子或者都是鸡的情况,自己通过简单地计算,求出结果。然后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填表和画图演示,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问题。随后出一些相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叶老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不是给教师提供的“法定”文件,所以,教师必须要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让我们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材,用世界的眼光“剖析”教材,教学才真正实现了对教材的创造和超越。

参考文献:

[1]张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J].人民教育,2006(5).

上一篇:找工作的英语作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教育管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