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论文

2024-06-16

小学国学经典论文(精选9篇)

1.小学国学经典论文 篇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一、《伤仲永.笠翁对韵二冬》

《笠翁对韵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十二、《岳阳楼记.笠翁对韵三江》

《笠翁对韵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小学国学经典论文 篇二

一、何为国学———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学。中国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对人文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描述,使人们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教育理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用出世之智,做入世之事———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及其实践应用

( 一) 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分辨人性的善恶, 还有助于人们日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诵读国学经典,并不需要彻底学会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所有道理,只要对国学经典进行熟读,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

(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应用

1. 志当存高远,有志事竟成———激励学生前进,掌握正确原则

小学生这个群体与步入青年甚至成年的学生群体有所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年龄和心理年龄较为相近,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而且,每个学生又分别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针对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鼓励和赞美性原则。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要经常对学生鼓励和赞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次数甚至不批评学生,让学生渐渐对诵读国学经典甚至学习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 2) 差异性原则。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个班级一起进行的,但是,学生之间的记忆和思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某篇国学经典,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背诵了,有的学生可能还无法通顺的进行诵读。因此,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同学领读,无法通读的同学跟读,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 3) 模糊性原则。对于诵读的国学经典,老师可以进行大致意思的讲解,不要求小学生对其要表达的含义彻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国学经典想要表达的大量信息。

( 4) 自主学习性原则。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国学经典进行诵读,不局限于课堂、书本上的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如鱼得水。

2. 别类而分门,因材而施教———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内容

不同年纪的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知识的需求种类也是不同的。所以,选取的国学经典要适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年龄。

一年级正是学生启蒙的最佳时期,应该选择一些启蒙性国学经典。例如,拥有“蒙学之冠”美誉的《三字经》。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让学生学会善意待人。

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教育人伦道德的国学经典,例如《弟子规》,其中的“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开始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国学经典。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能够教导学生要虚心接受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好就骄傲自满。

四年级可以让学生阅读《大学》中的节选,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诗经》《老子》等国学经典中的节选,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情趣。

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读一些《陋室铭》等短篇的古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3. 春风未开了,却似笑春风———纠正汉字读音,规范学生读法

( 1) 适当选择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的字数较少,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标明拼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规范学生的汉字读音。

( 2) 老师应适当纠正读音。文言文中通假字较多,如“见”字,它通用的是“现”字,属于发现的意思,意思不同,读音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纠正通假字的读音。

( 3) 规范领读。对于一些文言文类的国学经典,有些汉字读音和正常口语读音是不同的,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常”字读音就和平时有所不同,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常”字语气应该加重,声音适当延长。有一个规范领读的例子,学生们就能轻松掌握阅读的节奏。

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1)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描述,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 2) 设置情境。小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老师可以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 3) 引人入胜。老师可以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三、结语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朗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学文化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友爱他人。

摘要: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国学经典则是整个国学的精髓,国学经典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的智慧结晶。将诵读国学经典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文章进行诵读,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有益影响。通过对国学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学经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具体实践方案。

3.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管见 篇三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管见;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平时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在平时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人们比较重视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策略的实施,业已开始获取阶段性的成果。窃以为,任何学生都存有诸多的不同,这就是生情。任何班级也存有诸多不同,这就是班情。任何人对学生所运用的阅读国学经典之策略也当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对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某些思考,若有不当恳请不吝赐教。

一、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需思考学生的知行统一

应当这样去说,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已经就不是什么一年两年的事儿啦,可以说是从幼儿园即已经开始涉猎比较简单的内容,像图画版的又带有拼音的,孩子们一进幼儿园就已经跟随老师去朗读起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小学生也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但小学生是否就是那样完全意义上的感悟,抑或就是比较理想意义上的熏陶感染?可以说还不是那样的完全。作为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国学经典,不应当以小学生的多能背得滚瓜烂熟即为满足。我们还需要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精神成长之哲学角度多多进行思考。譬如,在相关小学已经开始思考和实践着小学生的哲学之课程,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利用相关国学经典去寻觅学生哲学意义上的精神支柱,给学生以启迪。国学经典之内容中,有着许许多多关于幸福成分的资源因素,当学生去阅读诸多国学经典时,学生则可以去感悟出国学经典中的许多幸福来。如从幼儿园就开始去朗朗上口进行朗读的《弟子规》,内容上是对儿童言语行动所提出的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其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对《弟子规》是那样的感觉其浅显易懂,但是否就是那样的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孝弟仁爱?还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实现着知和行的统一。

二、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需思考学生的读悟统一

在平时学生的国学经典的阅读中,我们似乎在做着一个比较过于倾向性的工作,一般都是在让学生比较自由地读着,总以学生能够去背熟多少方面的国学经典之内容即为满足,不少学生虽然读在嘴上,而且可以说是那样的烂熟于心。任其教师怎样去抽查,点到哪个学生也就能够背熟哪段给大家听,看似令人比较心悦诚服。但学生能够基本感悟那国学经典了吗?应当可以说是近乎没有。从一定角度讲,现在要求小学生能够完全感悟国学经典是不应该的,但所有的都是小学生的囫囵吞枣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值得。窃以为,小学生的国学经典的阅读当应思考学生的读悟统一,我们所理解的小学生之国学经典的阅读,不要完全去求量,而要去求一定的质,最好当是量质的完美结合,既要求得相当的量,又要求得比较完美的质。因为小学生已经开始具备比较具有感悟经典之潜质的发挥,他们一旦开始感悟经典之经典含义,那将会显得越发不可收拾地去感悟所阅读到的经典,也许不仅仅就是去弘扬经典,且也完全有可能在欣赏鉴别经典的基础上去批判经典。譬如笔者在让学生阅读那《七步诗》时,应当说,我们是不可能去想到学生会对《七步诗》有任何意义上的反感的,因为那诗可以说是相当的言恳意切。但有学生开始产生这样的怀疑,一个皇帝要其为臣之兄怎样不就怎样,何苦让其言诗呢?什么借口都是可以去找的。应当说,小学生能够感悟到这样的地步着实很不简单。我们不求学生去批判国学经典,但真实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基础上的感悟还应当是极为需要的。

三、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需思考学生的悟成统一

何谓悟成统一?这里的“悟成”也许人们认为这是生造的一个词语,请允许笔者在这里做个生造匠,但是可以做如此解释,“悟成”就是感悟成功的略写。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需思考学生的悟成统一就是力图让学生也能够去感悟成功,力求让一个个学生有感悟就有其成功。让小学生能够感悟成功,作为教师不能去作壁上观,需多为学生的感悟成功进行一定的思考,尤其能够促成学生的感悟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生只要有着或者就是有了自己阅读感悟的心得,恐怕都不应当就让我们去予以轻易否定的,小孩子定有小孩子的思想,小孩子的思想也完全具有其自身的或者就是公认的道理,只不过是这些道理还没有让我们去发现罢了。还以让学生去感悟《七步诗》为例,说实在的,在网上曾看过郭沫若先生的《反七步诗》,当时不以为奇,也没有去细看,反认为那是文人之舞文弄墨罢了。当学生存有如此感悟时,笔者特地进行了百度,还真百度出结果《反七步诗》是这样写的“煮豆燃豆萁,豆熟箕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再将其进行仔细辨考,又继续进行百度,则发现郭老对此所进行的考辨更具实在意义。但也比较理想地发现,学生也有和郭老“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味儿。当将相关内容呈现给学生去欣赏时,无论是学生中的发现者还是未发现者都是那样的洋洋喜气,因为学生中有获取成功的,因为学生也在期望着今后自己多出现感悟的成功。

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当是永远都思考不尽的。作为教师既需要思考大语文环境建设下学生之国学经典的阅读,又需要思考小学哲学课堂教学乃至相关哲学课程的建设前提下学生之国学经典的阅读。当我们的学生能够置身于国学经典的愉悦阅读感悟之氛围中时,作为我们的教师有谁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常莉.论国学经典教育——引经典入课堂[J].考试周刊,2013(22).

[2]刘浩辉.倡导国学经典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4).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篇四

——赴长沙培训学习心得

黄泥塘中心小学 汪峥嵘

培训内容:第二届两岸中华文化特色观摩课研讨会

培训时间:2014年3月28日至3月29日

培训地点:长沙市一中

具体安排如下:

3月27日下午前往日晟大酒店报到。

3月28日上午至长沙市一中参加开幕式,之后开始由长沙市明德中学黄金萍老师、北京四中于鸿雁老师、武汉四中语邓少琴老师、长沙一中朱端顺老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四堂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四堂精彩的示范课寓教于乐,生动有趣,颇具技巧,带领我们穿越岁月的烟尘与古往今来的灵魂对话,让我们领略了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3月29日听了来自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的两位国文老师的课。易理玉老师用她的亲和力以及贴近生活的讲述吸引了学生和会场上的老师。陈丽明老师用她的独特方式,娓娓讲述,古今相结合,用现代思想的理念接触古学却有另一番味道。

此次培训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观摩的教师可以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国学底蕴和文化素养。这对我校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国学经典入校园”活动的创建工作,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经典浸润童年让智慧点亮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觉得,国学不只存在于中学,小学起就该耳濡目染。所以,小学阶段提倡经典诵读是非常有意义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在识字、作文乃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也可以说是比较显见、比较实用的经典诵读所带来的好处。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对人格的陶冶。虽然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国学经典难以理解,但是经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诵读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国学校本教材,了解国学,陶冶性情,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中,需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国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既能滋养孩子品质,也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小学就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个身心享受到了道德的沐浴和熏陶。不仅如此,学校的午间广播站播放国学的大雅之音,校园里弥漫着学国学、用国学的浓郁风气,学生自然深受其影响。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还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国学活动。在小学生的眼中,有可能国学离自己很遥远,光听这两个字都觉得高深莫测、枯燥无味。为了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国学,我们还应该适当给予学生轻松地活动,加强对国学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国学素养和道德素质,营造出纯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学经典就是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教师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去涂抹学生知识的画布,自然,学生会有所收获。正如台湾易理玉老师用她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制作丰富的视频;正如于鸿雁老师对古典熟稔,才能够通过“礼”串起古今的礼仪思想。所以教这门课的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5.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

二、活动主题:

书香溢满校园,读书伴我成长

三、活动流程:

(一)时间:5月18日

(二)地点:学校操场

(三)流程:

1、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

2、参赛形式:个人组

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中华古语文经典网诵读系列。

2、参赛形式:形式丰富,具有艺术性。

3、每个班都要推出1—2人。

4、全校分低年组(1.1、1.2、2.1、2.2)、中年组(3.1、3.2、4.1、4.2)、高年组(5.1、5.2、6.1、6.2)三个年级组进行比赛。

评委:陈继霞、姜冬梅、孙书霞、崔明娜

评分标准:

1、精神面貌好(20%)

2、普通话标准,诵读流畅,语速、语调恰当,停顿合理(40%)

3、诵读形式丰富,感情处理得当,富有表现力、感染力(30%)

4、诵读时间:1—3分钟(10%)

奖励方法:

每个年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比赛顺序:按年班从低到高。

后勤工作安排:

(1)奖状准备、统计:王海才

(2)报导:五年一班(李萌)

(3)音响:王海才

(4)集队:陈海斌

(5)评分:崔明娜

6.小学国学经典论文 篇六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概念

国学是文化转型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名家各有千秋。我国古代就有国学一词的说法,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官学,如太学、国子监等。今“国学”主流之意可理解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从三个方面理解:在学术上,即把古人留下的精粹部分转换成现代易接受的理论,发挥其真正价值;在教育上,通过教育的各种形式将其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在普及方面,就是以通俗易懂方式让大众对国学真谛具有普遍性的了解。可以看出,从古自今,经典的意义在不断丰富,那些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名著都可以是经典,是历史留下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财富。

诵读一词的理解:古代南宋朱熹的认为要大声朗读,不能错读、少读一字,只要熟读多遍,自然出口成章。曾国藩强调诵读要声音响亮,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找到语感。而当今对于诵读有着不同理解,朱自清认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先带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当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诵读是有感情地吟诵,并在读过程中思考,品味诵读的内涵与情感。这一教学过程包括朗读、吟诵、熟读、背诵。

据上文概念的界定,笔者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的指导下,以经典为学习内容,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以传承文化、提升当代人文教育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经典诵读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也说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国内研究国学的专家认为经典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里最有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天人合一”、“仁爱”、“中庸”的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并指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2]。西方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在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上认为,如果两个世代不去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将会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优良传统,并认为没有阅读过名著的人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艾德勒认为,经典教育的意义在于必须阅读这些永恒名著,因为他们所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不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从当前国内外对经典诵读意义与价值的研究显示,经典诵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个体成长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

二、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第一、开展经典诵读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于国学了解甚少。因此,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经典对我国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目前,许多小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增设书法课、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可见,国学经典诵读是小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国家认真落实教育方针、继承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经典诵读让人们明晰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的价值。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典诵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对该教育活动的态度有不一致的看法。学术界的专家相互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认为应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多阅读一些经典书籍,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增添其文化底蕴[3]。但其他学者也有不同态度,如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撰文对王财贵教授表达的儿童读经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违背科学规律、复古倒退的教育[4]。例如,北京某非法办学的国学班老师因虐待女学童而被正式逮捕,借国学敛财的种种“国学班”也因此引发争议,这些问题引人深思。事物总有两面性,国学经典,不可置疑是我国的国粹,怎样将它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挥其价值,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第三、中华经典诵的研究是提高经典诵读质量的需要。许多学校对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响应,并开展了经典诵读的研究。但目前处在初级阶段,所以,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对经典诵读的目的不明确,在诵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跟风现象;流于形式对经典文化实质把握不透,这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教师对其价值的理解也不一。有的强调机械记忆经典作品,有的要求学生细细品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更需加强研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三、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目标

教师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导致自发性与随意性现象的产生。在教育中,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又决定教育方法,只有弄清了“为什么读”,那么“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参考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当前小学实际情况,笔者主要列出了四个目标。

1、传承经典、主动学习、并感受文化经典内涵

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众不同。如古希腊三哲,中国老子、孔子等,这些思想家对人类问题的思考带领本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特色。而这些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目标就在于使学生主动学习经典,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其内涵,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加速的进程中,我们的经典教育在民族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培育、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弘扬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教育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有利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国学是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明的显著标志。学生在朗诵这些经典国学时既要学习其形式美,又要感悟其内涵美。我们相信坚持阅读,经典终会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

3、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经典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

4、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素养

经典知识面广,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尤其是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其丰富的内涵,使经典著作潜移默化的走进学生。此外,大量背诵可以提升学生知识素养,使其博学。

三、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下几种:

1)素读法。素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简言之就是朴素的阅读。以多遍诵读为主,旨在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语感,不追求对内容的理解。通俗来说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2)指导法。指导法指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领悟诵读内容内在价值。当学生诵读唐宋诗词时,要注重诗句的抑扬顿挫;指导学生吟诵;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法。对于流传千古的经典绝句可以在学生背诵之后,引导学生用边读边讨论的方式探讨诗词的写作技巧、独特构思、深刻内涵、真挚情感,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评价能力。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或自己独到的理解提出来加以讨论,在交流分享中互助互进。

4)配乐法。对于一些适合儿童诵读的作品,如《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唐宋诗词里的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可以根据意境配上和谐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引人入胜。通过这样一种意境美,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但老师需做充分准备。

5)抄录与展示法。抄录书写,让学生每人自备一本《古诗词抄录本》。抄录时可以边读边抄,也可以抄后诵读。逐渐积累,自己整理喜欢的诗词。对于一些喜爱书法的同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书写比赛,将优秀书法作品悬挂于走廊橱窗里让师生家长共赏。此法较灵活,便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但比较费时间。

6)表演法。中华经典可诵、可吟、可歌、可演的特点,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诵读内容、作品背景、作者故事等编成歌曲,让学生进行校园演出,展示才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国粹,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使传统文化经典的光芒有所掩盖,现在回忆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限于语文课本内的古文。如今经典诵读作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热们话题引起关注,国学经典的研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以科学依据为事实不断的进取,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摘要:经典诵读越来越受关注,可问题也不少。许多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带有自发性和随意性,这导致了跟风现象。不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三个问题,必将影响诵读活动的开展。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对国学经典的概念理解上,提出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目标、方法。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途径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7-132.

[2]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30.

[3]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21-23.

7.小学国学经典论文 篇七

【关键词】 农村寄宿小学;国学经典;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53-02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寄宿小学的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故此,学校特色创建方向应瞄准家校结合,但寄宿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代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必将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家校结合的最佳方式,又是形成农村寄宿小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选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由阅读、古诗诵读、语文乐园三大板块来组编,语文乐园的内容蕴含着国学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从5个方面归纳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国学”教育的内容:(1)爱国守法:要爱国,就要学会爱他人,爱班级,爱家乡。(2)明礼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3)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人才能生存,并创造出文明。(4)感恩知报:得到别人的恩典,要知道回报。(5)立志勤学: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论语选编》。

二、“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策略

1. 积跬步以成千里

传统美德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主题,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一个短期内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时间内养成健康崇高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是对照《弟子规》的教育内容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经典诵读,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诵读经典,养成的是习惯,传承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特色,收获的是成绩,诵读经典如果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特色部分,对学校文化的构建,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本着“精美的校园、精锐的师资、精细的管理、精良的质量、精彩的人生”的愿景,一点一滴地践行经典名句,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国学”教育经典的诵读给我校带来了道德教育效果,带来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更加坚定了“诵经典立美德”的特色办学目标不动摇。我们坚信只要把“国学”经典名句与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 找准切口营造氛围

为了使我校逐步成为寄宿儿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我们让“国学”经典浸润校园,让“国学”经典规范言行,让“国学”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打造靓丽的精神家园。通过实践,我们选择“三入手”作为切口:

(1)从优化环境入手,让师生生活中充满圣贤文化。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用印制精美的“三字经”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利用校园黑板报,定期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领悟、积累。各教室环境布置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寝室命名、设置图书角等形式彰显人文氛围;在卫生间处、礼仪镜前、换步台旁、校园出入口设置行为习惯规范警示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2)从强化师资入手,以教师的发展引领特色教育的推进。强师资即强学校,我们把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把“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看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纳入教学管理。以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实现 “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的有机整合。

(3)从引领学生入手,让“国学”经典与学生终身为伴。进一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每日课余自觉诵读,激发学生学“国学”经典的兴趣;指导学生对照“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特色校本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每周一,安排一节“国学”经典朗读早读课,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国学”经典教育课的落实。开展“经典故事演讲”“经典诵读汇报会”“经典伴我行”班队活动、“经典问答”等竞赛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国学”校园经典特色走向常态。

3. 探寻切点凸显实效

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氛围,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的高雅境界,让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将经典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将“三整合”作为衔接的切点:

(1)与各学科教育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机整合。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写一写,背一背板块中的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还有的是隐性的思想,比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国学”教育,王玉梅老师在教学《刷子李》这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个好父亲,之所以他打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怕她养成迟到的坏习惯。父亲还跑去学校给女儿送衣服,这也说明父亲很爱女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父亲在女儿心里,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当他打女儿的时候,女儿可能会恨她。当他给女儿送夹袄或铜板的时候,她又感觉到自己的父亲非常好。王老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巧妙地运用《弟子规》中“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林海音的父亲当时不这么严格要求她,也许她就不能成为一位作家了。利用“国学”经典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联系,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生活实际兼容,使“国学”传统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整合。组织学生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天用语文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一首诗,每周背诵一首诗,每学期积累背诵16首(全体学生);每天中午饭后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钢笔或毛笔临摹一段话(中高年级);每周用10-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高年级);在校园的小黑板开辟“每周一行”,并在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上,由少辅员带领学生学习“每周一行”上的语句,也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的时候穿插诵读,并要求学生每周按这些经典去做;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编了一套韵律操,全体学生利用每天阳光一小时和大课间的时间一边诵读,一边舞蹈。既愉悦身心、陶冶了情操,又诵读了经典、积淀了经典文化。

我们还利用晨会时间,播讲“国学”圣贤故事、爱国故事。将国学经典中与“八荣八耻”有关的内容找出来,让学生重点诵读,在阅读中加深对“八荣八耻”的理解,组织以倡导“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队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活动的组织,亲身的参与,让学生逐渐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与比赛活动整合。“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是小学生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将这些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践行“国学”经典的具体表现,开展评选“诵读经典之星、诚信之星、合作之星、礼仪之星”等活动。如古诗文配画、书法、个人诵读、集体诵读、主题班会和板报设计等。三年多的坚持,使得我校的专题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践行之间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是农村寄宿小学的特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几个亮点,几个环节并非特色工程的全部,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下面的路怎么走,怎样用特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4. 强化内容衔接

我校通过“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的特色教育工程,将许多亮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朗朗的“国学”经典诵读声,孩子们沉浸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之中。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老师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与人和谐相处就要善待他人,宽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之事,使我们向东小学散发出生命运动中和谐的气息。(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用经典之水浸润整个校园,使我们的学生知书达理、彬彬有礼,使我们的老师团结向上、业务精湛,使我们的学校特色凸显、质量精良的初衷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5. 拓展受益空间

为了让家庭飘溢书香,进一步激励孩子践行“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每个家庭开展“国学”经典“亲子共读·家家同行”活动。活动形式为:父母为孩子讲一个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孩子为父母诵几句“国学”经典,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谈读后感。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六一儿童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文艺演出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努力使家长也养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的习惯,促使家长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更需要给予学生家的氛围,给予学生家的感觉。更需要将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统一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学平.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13).

[2] 杜芦萍.农村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1,(6).

[3] 白桂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众文艺,2011,(14).

[4] 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2).

8.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八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扎实推进《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

二、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三、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三至五年级学生以校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2、诵读内容: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或经典古诗文(包括《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等)。

3、比赛形式: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伴以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吟唱、舞蹈等不同形式,配乐表演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但要注意,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每个节目的时间请控制在6分钟内,超时者取消参赛资格。

4、比赛时间:(待定)

5、比赛地点:(待定)

四、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教育局、县研训中心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

3、对获奖单位颁发集体荣誉奖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个节目1――2名)颁发奖状。

五、相关事宜

1、各校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参赛时,必须有专人带队,全程负责学生安全。

9.中心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九

一、活动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活动口号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三、活动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五、活动安排和措施

每天利用晨读10分钟、课间以及语文课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坚持每日早读10分钟、每周一节课诵读制度,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充分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5、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

6、学生建立建立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7、利用家访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8、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

六、活动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照“读经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周评价”、“每月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评价的时间是星期一早上。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五星。该生即指定为一周的诵读班长。每天由值周诵读班长领诵。让他利用课余时间检测组长,组长再检测组内同学。

2、每月评价:每月最后一周利用诵读课时间开展诵读展示,评选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

3、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优秀诗文(随机抽取两首)或片段。

4、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总之,“国学经典进校园” 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将按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

附: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古诗6首。必读:(《咏鹅》、《春晓》、《登鹳鹊楼》、《静夜思》、《悯农1》、《赋得古草原送别》)

二年级:诵读《弟子规》,古诗9首。必读:(《梅花》、《惠崇春江晚景》、《夏日绝句》、《江南(江南可采莲)》、《悯农2》、《古朗月行》、《寻隐者不遇》、《江山渔者》、《江雪》。

三年级:诵读《百家姓》,古诗12首。必读:(《相思》、《秋浦歌》、《绝句(迟日江山丽)》、《七步诗》、《蚕妇》、《元日》、《敕勒歌》、《风》、《咏华山》、《鸟鸣涧》、《游子吟》、《泊船瓜洲》。

四年级:诵读《千字文》,古诗18首。必读:(《凉州词(王之涣)》、《登幽州台歌》、《清明》、《春夜喜雨》、《小儿垂钓》、《凉州词(王翰)》、《送元二使安西》、《陶者》、《夜月》、《竹枝词》、《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咏柳》、《小池》、《春日》、《乡村四月》、《独坐敬亭山》《村居》、《乐游原》)。

五年级:诵读《笠翁对韵》,古诗22首。必读:(《山行》、《别董大》、《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滁州西涧》、《宿建德江》、《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塞》、《冬夜读书示子聿》、《回乡偶书》、《题西林壁》、《江南春》、《忆江南》、《望庐山瀑布》、《游园不值》、《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乌衣巷》、《大林寺桃花》、《秋夕》、《春雪》)。

上一篇:转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下一篇:信用社标杆网点规范化建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