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

2024-09-26

《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

1.《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建筑特点。2.科学巨匠和巨著。难点:传统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2、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3、讨论: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1.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朝代不断整修,但大规模的修建则是在。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

多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由于明朝

高,了

卓越的医药学家 的 出的科学家

的 国

调,的提

的繁荣,促进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巨匠和巨著。其中,编写

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明末杰

,反映了明代我的生产面貌。还强

相协

相配合。

(五)探究新课:

1、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2、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3、请看课本中的第133页一幅《天工开物》插图,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让学生猜)

4、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5、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课后习题

1、明清文学的主流是:()

A.小说

B.戏剧

C.诗歌

D.散文

2、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3、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4、京剧形成于19世纪中期,它以哪些剧种为基础:()①元杂剧 ②南戏③徽剧④汉调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

5、书法具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明代大书法家是:()A.颜真卿

B.赵孟頫

C.董其昌

D.徐渭

6、明清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是指:()

A.古典小说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文学主流

B.传统科技在当时世界上是一流的

C.通过戏剧形式,鞭挞吃人的封建礼教

D.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7、早年是一位爱国者,参加过抗倭战斗,同时一笔画刀枪,讽刺封建它的黑暗。创立泼墨花卉的方法,做到墨中有笔,笔中有墨。他就是:()

A.施耐庵

B.曹雪芹

C.徐渭

D.董其昌

8、明朝书法见长的形式是:()

A.楷书和行书

B.隶书和草书

C.行书

D.行书和草书

9、下列各朝 与其相应的主要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元——戏剧

B.宋——词

C.唐——诗

D.明——赋

10、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的是:()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①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牡丹亭》②郑板桥的代表作《兰竹图》③徐渭是清末著名画家④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汤显祖

板书 板书设计

一、建筑: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二、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五、地理:《徐霞客游记》

2.《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 篇二

中国古代一般将对联称为“楹联”或“楹帖”, 因其要悬挂于建筑的门前双楹之上, 毫无疑问具有广而告之的信息传播作用, 并能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明清时期对联广告流行, 对联广告成为商业广告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如各行各业都有专属的行业广告对联。而除了商业性的广告对联以外, 非商业性内容的对联, 往往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达了特定的社会信息, 从这一角度而言, 对联广告也是明清时代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广告。有关商业领域的对联广告, 不少广告史学者已有过许多论述, 本文则主要从文化广告的角度谈一谈明清对联。

明清时代除了商业性的行业对联外, 对联在整个社会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官员衙署、学院试场、名胜古迹、寺观庙宇、驿站会馆、百姓居第等等, 几乎凡有人处必有对联之迹, 这些对联虽然有大量是平庸雷同的应景之作, 但亦有许多出色的对联不仅十分吻合所题写对象的属性与意境, 而且其蕴意往往在对象之外, 或者表达了作者立身处世的思想, 或者倡导了世风民俗的改易, 或者宣示了某种价值观念的取向, 或者承诺了政治或道义上的责任, 这些对联大都脍炙人口, 在民间有非常高的传播度, 堪称明清时代杰出的文化广告。以下就从明清时期不同场合的楹联看它所发挥的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书院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是明末顾宪成题东林书院的对联, 可谓对联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副书院楹联。此联号召天下士子要发奋寒窗苦读, 但也不能只做埋首故纸堆中的应试之士, 还要时刻关注家国大事,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担当的重任。这副对联宣扬的价值观念仍然是传统的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持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运用对联这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之概括提炼, 并广泛传播, 达成了深远的影响, 几乎成为不同时代读书人的共同座右铭。此则对联可以视为文化广告的一个经典。虽然此联出自封建时代的士人之口, 但即使放在今天, 仍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清代一则书院联也为今人所熟知, 这便是题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据载, 清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1812-1817) , 袁明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 袁以“惟楚有才”为上联, 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以“于斯为盛”, 正中下怀。此联实为集句联, 上联语出《左传》, 原句为:“虽楚有才, 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此联后来名扬天下, 不仅为岳麓书院, 甚至为整个湖南 (楚地) 作了极好的宣传, 是为文化广告的又一典范。

总之, 明清时期的书院楹联, 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承担了文化传播功能, 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广告形态。

二、官署楹联

明清两代, 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楹联, 这类楹联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为官思想不同, 其所撰联语内容也往往大异其趣, 有对百姓和部属的劝诫, 有对个人抱负及政治理想的抒发, 有对清廉勤政的表白和自箴, 也有对道德伦理的颂扬与倡导。这些对联既是官员亲撰, 其立意与技巧都相对较高, 作者的个性化风格也比较明显, 故其艺术水平及思想境界一般都较高。当然这些楹联中也有许多宣扬封建伦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成分, 其政治理想一般也没有脱离传统社会寄望于圣贤明君与清官廉吏的人治思想, 甚至有一些通过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来劝诫世人的内容等等。中国古代是一个权力等差的社会, 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员具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巨大社会号召力, 是社会舆论的中心与道德行为的楷模, 其一言一行也往往对广大庶民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通过自署对联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与提倡的准则传播于庶民百姓, 对联在此再次执行了文化广告的功能。

明代官员题写衙署对联较早的是明正德年间名臣王阳明, 据载:“王阳明巡抚江西, 置二匣于行台前, 榜曰:‘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一时上下之情流通, 奸匪皆无所容。”[1]14这里提到的“榜”本身就是古代一种社会广告载体, 对联内容言简意赅, 具有明显的向民众宣示的目的, 并且希望得到民众的信息反馈, 而最后一句也交代了此对联广告产生的有益的社会效果。

明嘉靖十五年 (1536) , 徐九思任江苏句容县令, 以廉俭著声, “尝图一菜于县前壁, 题曰:‘为吾赤子, 不可一日令有此色;为民父母, 不可一日不知此味。’邑父老刻所画菜, 而书‘勤’、‘俭’、‘忍’三言于上, 曰‘徐公三字经’”[2]336。此联主要阐明作者为官处世的原则, 也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清代官员题写衙署楹联成为普遍性的行为, 上至六部科院, 下到省府州县, 各级官署都题有楹联, 其中大量是通用性官署联, 这类通用联一般没有太多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有一些官署楹联是官员特别撰写, 则艺术技巧相对高超, 富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如:“会稽陈公大文, 总制两江时, 作楹帖以颁守令曰:‘堂上一官称父母, 莫道一官好做, 当尽些父母恩情;阶前百姓即儿孙, 休言百姓可欺, 须留下儿孙地步。’言极痛切。……上元署大门联云:‘政先六十一县, 非曰能之;风行二百三里, 固所愿也。’邑侯许维枚书二门云:‘愿皆为良善民无干刑法;誓不作贪酷吏有负平生。’陈邑侯澧书江宁署二门联云:‘未免应酬, 常恐亲民时刻少;果然悦服, 何妨观我国人多。’袁邑侯枚书县丞署联云:‘有一日闲且耕尔地, 无十分屈莫入我门。’县丞冯光书, 皆亲切可诵。光, 山西人, 有惠政, 崇祀名宦。此联与《楹联丛话》所载黄梅县大堂联云:‘催科不免追呼, 愿百姓早完国课;省事莫如忍耐, 劝众人莫到公堂。’异曲同工, 真仁人之言, 蔼如也。”[3]69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前四则楹联主要阐述官员自身的为官准则, 强调自我的道德约束;后二联则侧重对百姓行为的劝勉, 更加鲜明地对百姓进行政治宣传, 其言辞之中明显地表达出古代基层官员对于民众勤耕与息讼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 官员题写的官署楹联用语大多比较通俗浅显, 用典一般也不会过于深奥难懂, 而且越是基层的县署楹联用语越朴素直白。这表明官员们亦希望通过自己题写的楹联将自己的为政思想和驭民之道告知于所治理的平民百姓, 希望通过楹联这一具有较高传播度的艺术形式向公众传达某种政治或文化讯息。而古代社会平民百姓的文化程度一般不会太高, 这就要求官员们在题写楹联时用语要保持下里巴人的风格, 而不能过于阳春白雪, 否则就达不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在实践中大部分官员也正是这么做的, 这说明官员们意识到了楹联所具有的广而告之的传播功能。可以说, 古代官署楹联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广告。

三、其他场合的楹联

除书院楹联与官署楹联外, 其他许多场所中的楹联也切中场合、含意深刻。如古代公益机构楹联:“长乐渡生生堂楹帖, 录邵子诗句云:‘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在胸中。’最为浑切。又一联云:‘常使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4]107此处长乐渡生生堂为清代南京一处江河救生堂。“朱竹垞先生尝为施粥厂作联云:‘同是肚皮, 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 得时休笑失时人。’”[4]128施粥厂也是古代救济贫民的公益机构。

其次如会馆楹联:清代广州城内武林会馆由杭州商贾捐金修建, 既落成, 其乡人梁绍壬为撰楹帖:“一阙荔支香, 听玉笛吹来, 遍传南海;双声杨柳曲, 问金尊把处, 忆否西湖。”[4]128文极清雅, 对于会馆也是很好的宣传。

再如名胜古迹楹联:江苏淮阴漂母祠楹联曰:“世间多少奇男子, 终古从无一妇人。”[5]16湖北黄鹤楼联:“我去太匆匆, 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殊恋恋, 落梅时节且登楼。”“一楼萃三楚精神, 云鹤皆空残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 古今无尽大江流。”[6]293皆是暗含历史典故。

再如驿站联:“贵州省某驿馆中有一联云:‘满眼尽穷黎, 奚忍多用一夫, 误他举家生活;两头皆险路, 何不缓行几步, 积君无限阴功。’仁人之言, 亦积无限阴功, 便是当头棒喝矣。”[4]128此联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

在公共场所之外, 官员与百姓私家宅邸所贴楹联。如:“前年过泰和, 谒杨尚宝叔简、王抑庵尚书, 见杨氏春帖云:‘世承良吏德, 门倚素王宫。’……又尝闻杨文定公 (杨溥) 桃符有曰:‘黎庶但教无菜色, 官居何必用桃符’云。”[7]101尤其是后联, 其语意透露出:古代官员将桃符 (楹联) 视为对黎庶进行宣传的文化工具, 明代大臣杨溥就强调如果能使治下的百姓都温饱有得, 又何必需要运用楹联这一形式来对百姓进行政治宣传呢?

总之, 古代社会中对联作为民间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能达成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可以视为古代社会最常用的“社会广告”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太品.古今行业楹联[M].中华书局, 2008.

[2]张怡.玉光剑气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甘熙.白下琐言[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7.

[4]梁章锯.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6]陆以湉.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明清家具收藏的文化魅力 篇三

今天,我们和世界各方面的有识之士,都能从中国产生的传统家具中,看到一部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从这些家具中直接地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其中,尤其是明代以来选用花梨木、紫檀木、杞梓木、铁梨木、柞榛木、椐木等等优质木材制造的硬木家具,品种丰富多样,功能合理完美,风格鲜明独特。许多精良卓越的庭园家具、书房家具,充分地反映出了极高的民族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它们全面地积淀了中国文人的造物设计理念、造型审美意趣,在发挥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手艺中,使这些平常实用的家具获得了文化的精神升华而“震撼世界”,在人类的造物史上成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永恒的艺术”。

由此,几个世纪以来,经国外到国内,又国内到国外,很多的国家或地区,博物馆和有关机构,或有识人士的研究、收藏,虽常此起彼伏,但集成大气。并在不断弘扬中国家具这种文化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同时,在全世界许多地区有效地推动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运动,由“明式家具”无限的文化魅力,给当时西方世界迈入新世纪和新时代的制造产业与工业化革命,增添了无比宽广的活力和创造力。明式家具是形式最简约而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艺术式样,是利用天然物质形态结合先进的人文思想而产生的优秀文明成果。是艺术与科学在人类史上共同建构的最具典型的文化产物。

这些年来,中国人民处在经济飞跃发展的太平盛世,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思想观念也日新月异。社会的变迁,无论是国家、社会团体、广大民众,人们都在更多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地追求发展和进步,推动时代的前进。明清家具的收藏文化,同样在民族文化活动中,展现出了它灿烂而又独特的色彩。今天我们已不难认识到,明清家具的收藏己是一个不可忽视一种传统文化体现,乃至成为一个国家和人民大众在一定时期的一种精神趋向。

现实已经告诉人们,不少人逐渐从单纯的金线利益中、人性的物欲中摆脱出来,已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家具所涵蕴的真正价值,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本的、思想的。他们在反复探索和持续收藏的过程中,在结合各种交流或交易活动中,学习、提高了对明清家具文化性的识别。有的在不断研究和感受传统文化的薰陶中,以增进知识、提高素养、甚至品味起人生的真果。更多的广泛的民间收藏活动,已越来越满足于各式各样的品鉴文化的需要。如各地收藏家协会、有关文化组织举办的展览,讲座,交易,流通等活动,均大幅度地丰富和增添了收藏领域的文化能量。在为当今新时代的精神大厦,建竖起更加精采灿烂的高位风范。

以明式家具为经典的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传接承继着人类造物艺术的思想国粹。明式家具淡定典雅的造型美,出水芙蓉般的纯真品质,历经几个世纪的洗礼,依然耐人寻味而超越时空。它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是永远迄立在我国传统文化之林的一座丰碑。

古人说:“温古知新”:哲人说:“推陈出新”。推陈、温古,出新、知新,这也许是当下人们在品味收藏文化中应该去到达的又一境界。

4.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 篇四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非常的悠久。尤其是古时候的诗人们,在创作一首好诗的时候,更是离不开酒。诗与酒有着不能分离的情感。那么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是怎么样的呢?

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酒文化的更迭比作品酒的过程,那么,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学的酒文化则为入杯时散发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观其态便可预知其味醇;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酒文化当是经过时间唤醒的“琼浆玉液”,散发百香,层层袭来;唐朝诗歌中的酒文化该是入口之初,五味糅合,先品其甜;宋词中的酒文化则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杂方知;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末端,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酒文化,便是那无尽的绵绵余味,韵味幽长,美酒的醇厚与否,必须到这一刻才能明确。

从南宋开始中国便处于烽烟不断,战乱四起的不安之境。自康乾盛世之后,经济也逐渐趋向衰落。然而,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滞,浸渍于浩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酒文化也随之愈加香醇,进入了更为成熟而辉煌的时代。

时代格局的演变,促使酒文化的变化。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迁徙避难,地域文化促成了不同的“酒域文化”。人们对酒的要求也更加严明,不同节令,所饮之酒也大为不同。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而月明之夜饮桂花酒,似乎更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追忆;重阳饮菊花酒,养生之余,更承载着老百姓对“吉祥”的祈求。

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同一杯酒,却倾注了文人不同的情感。“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需要有何等的自信与豪放情怀才能达到同这位名传千古的风流才子一般的境界?“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又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才能让这位堂堂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借酒浇愁?

元明清时期的酒文化,不仅藏于文人的诗词曲赋之中,更飘香于该时期的古典名著当中。

“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这款“万艳同杯”,流露出“宝哥哥”无尽的缠绵和风流。还有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聊发英雄慷慨豪情。

5.《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长城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归纳明朝三大科学巨匠和巨著,分析明代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思维目标:1.雄伟的北京城、明长城既是我国和世界古代建筑的瑰宝,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继承和创造能力。

2.明朝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明代资本

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也是科学家、思想家勤奋努力、勇于钻研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建筑特点。2.科学巨匠和巨著。难点:传统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四、自学导航:

1.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 C.明神宗时D.明英宗时

2、明清时皇帝住的地方是在()

A.京城B.皇城C.紫禁城D.外城

3、被誉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是()

A.长城B.赵州桥C.卢沟桥D.故宫4.长城的东西两端分别是()

A.鸭绿江、嘉峪关B.山海关、陇西 C.鸭绿江、陇西D.山海关、嘉峪关

(三)点拨请同学阅读教材,并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和《明长城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明北京城是什么时期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明成祖时营建的;特点有二,第一,布局严整,第二,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想一想,北京城分哪几部分?[答]分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

[点拨]北京城最里面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宫城外面是皇城。有太液池、万岁山,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这种左庙有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皇城外面是京城,周围20公里,有 9座城门,中央官署分别于皇城南面两侧。京城里店铺林立,商店繁荣。两边的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北京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长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最早把长城东西连接贯穿一起的是哪个朝代?[答]秦朝。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明长城比秦长城有什么变化?

[答]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加强北方的防御,明政府一方面修建了长城;另一方面迁都北京。明长城在东部的重要地段,多用石条或巨砖砌成,十分坚固,如八达岭、山海关就是明长城的代表作;而秦长城相对简陋些,防御重点也在西部。(3)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呢?

[答]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的科学和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4)明代三大科学巨著各有什么特点?[答]《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5)明代三大科学家创作科学著作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6)请同学们回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分别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作者)、农业著作(作者)。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古代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 C.《千金方》D.《伤寒杂病论》2.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生活在()

A.明朝初年B.清朝初年C.明朝末年D.明末清初3..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6.《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教学设计 篇六

(一)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执笔:审核: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成就 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二、预习课文完成练习: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时候,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了杰作。城中心的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余公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3、明朝医药学家,是一部总结性的4、明朝末年科学家成《天工开物》,外国学者称它为

“”。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达标:

1、小海想了解有关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可供参考的资料是()

A、《齐民要术》B、《水经注》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2、雅典奥运会圣火传递于2004年6月8日抵达北京之后,奥运火炬将在长城点燃,这里所说长城是()

A、秦长城B、汉长城C、明长城D、滇长城

3、如你要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

4、下列关于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长城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B、明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C、我们今天游览的主要是明长城 D、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历史对对碰.(请将内容相应的字母旗在括号里)A 张择端()《本草纲目》

B 白居易()《天工开物》 C 司马光()《秦中吟》 D 李时珍()《资治通鉴》 E 苏轼()《早发白帝城》 F 宋应星()《清明上河图》 G李白()《念奴娇·赤壁怀古》

7.浅议明清移民对陕南文化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明清;移民;商洛;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71-01

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崇山峻岭,且绵延不绝,森林资源、水资源较丰富,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明清以前,因战乱加之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人口分布较少,呈现出“十里一户,八里一家”的分布局势,过着原始森林般的生活,故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文化形态相对单一。明清之际来自两湖、安徽西部及四川的大量移民进入陕南地区,使商洛在人口数量、经济、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众多民间技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一直在传承。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而传入的民间技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商洛象园茶远近闻名,茶艺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安徽移民刘国正的努力。顺治初年,安徽歙州鼓城镇刘国正举家迁徙商洛,并定居于镇安县象园街。他看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且属酸性,很适合茶叶的生长,便采用南方的耕作技术及茶种开始适种,一举获得成功。后来他不断扩充种植面积,而且坚持外出学习他省的先进种植技术,使得商洛的茶叶种植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商洛的象园茶已经远销海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商洛的漆树资源丰富,但明清以前,当地基本不知如何有效使用。乾隆年间,湖北等地的割漆技术随着移民的迁徙而被传入,“向来所湖北客民割去,量给租银,近年本地有效其术者”。割漆技术直到现在仍在传承,同时也增加了大山里人们的收入。制陶工艺的传入,产出的缸、瓮、罐等,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陶瓷产品的售出也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草编,刺绣工艺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编出的草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刺绣在服装、鞋、袜子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商洛的造纸术远近闻名,独特的制作流程,产出上好的皮纸、火纸,皮纸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火纸用于丧葬事业,减轻了对森林的砍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酿酒技术也在这个时候被传过来,商洛人民除了自家酿酒外,还对外卖酒,如今陈酿的包谷酒、甜高粱酒被作为地方土特产占据一定的市场。

二、带来开放风气

移民也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客民们本身具有南方较为先进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在迁徙的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历经数省,耳濡目染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如:在商洛的墓志铭中有12通墓志是子孙专为其女性先祖立的碑,另有28通墓志是夫妻合葬碑。在碑志的立碑人中,又大量的将女性后人的名字或姓氏镌刻于碑石上,说明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潮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逐渐开始在淡化,女性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与这些女性自身的努力及她们为家族迁入新地后所做的突出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传承优良美德

在长期的迁移流徙中,人与人互相帮助,共历艰辛,形成了乐善好施的风尚,民俗风情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对陕南的民族风情有着重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移民十分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赈贫恤困,乐善好施,传承了中华的优秀美德。正如王家坪《杜发魁墓碑》所总结的:“设立学校,士之不疏于礼也;拯困恤孤,财帛不吝于心也;造舟为梁,行旅不苦于涉也;凿岩开道,商贾不阻于途也。”由湖北武昌府兴国州迁居商洛的艾选瑞苦练医术,达到了“妙手回春”的境界,以至患者“拜谒盈门”。他“慎医术,施药饵得生者何止千万家”,在医术上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好评,可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还主持修建了城东的文化设施魁星楼,在城南筑石堤以防水患,可谓“平道路以通行旅,修祖庙以联宗支,捐粟谷以备凶荒,禁赌博以正风俗,……广舟楫之利,孜孜为善数十年如一日”。还有记载回民进入该地发达之后,从来不虐待佃户的故事,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刻薄成家理无享,凡在佃户,我辈当善视之。遇丰年不加额外,遇凶当额减半,庶心地于此凭福田用广矣,众等商之。”这种待人厚道平等的观念是社会所需要的。

四、形成独特的陕南地域文化

各地的移民聚集在一起,創造出独具特色的陕南文化。

建筑风格方面,清时期刘氏建筑至今被保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被保护。商洛的瓦房别具一格,传统的土墙在商洛山区随处可见;多样的移民风俗也造就了多样的商洛方言,商洛方言虽然统称为“下湖话”,但是东边和西边的方言截然不同,各村镇的方言也都不同。商洛东边的方言较本土化,而西边的方言却更接近于四川、湖北等地区;移民的迁入,也使得民间音乐异彩纷呈,渔鼓、唢呐、花鼓、眉户等几十种民间音乐形式都由移民带来且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商洛成为中国的“戏剧之乡”;南方的丧葬、婚姻习俗被传进来,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关中地区的风俗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陕南孝歌”被不断扩充,发展至今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结婚时新人闹洞房的情节,现今也有所保留,体现了商洛人民喜欢热闹,淳朴的民族感情。

总体来说,“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都深刻影响了陕南人的文化人格。秦文化具有鲜明的功劳主义特点,关心垦荒、攻伐、农事等对国计民生有利害关系的事,较少注意仁义礼乐;巴蜀文化留意饮食注重享受,在醇厚的酒香中载歌载舞;楚文化追求个体的价值和精神自由,它给予陕南人文化心理、文化人格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地域文化。

由于明清移民,带来一系列的文化变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洛地区的发展。其影响延续至今,今天商洛的发展也深受其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起被传入的糟粕文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明清移民所带来的的文化变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怎样在保留主流文化的情况下将外来文化很好的融合进来,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商洛默默贡献。

上一篇:安全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能源俱乐部简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