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通用8篇)
1.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一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绘画欣赏)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第一段:听琵琶演奏第二段:观舞第三段:宴毕休息第四段:听笛子合奏第五段:送客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2.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二
关键词:科技,工艺美术,关系
科技进步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科技进步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促进作用, 不仅在具体的工艺美术领域随处可见, 而且对于工艺美术理论也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中国古代, 科技进步不仅开拓了人们所“知”的世界, 而且以技术手段不断创造新的工艺美术形式。一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几乎伴随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和发明:没有冶铜技术, 就没有青铜工艺美术;没有纺织技术, 就没有服饰工艺美术;没有制陶制瓷技术, 就没有陶瓷工艺美术;至于以各种材质命名的雕刻工艺美术, 诸如骨雕、木雕、牙雕、石雕、竹雕等等, 更是与掌握各种材料的技术技巧的结果。科技的进步, 也改变和影响着古代中国工匠艺人们的劳动方式。如陶瓷工艺美术, 陶车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纯人力劳作的局面, 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机械工具。
在古代中国, 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量尺”, 技术的进步, 会促进工艺美术发展, 乃至取得质的飞跃。比如春秋晚期青铜器虽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由浑铸成型到分铸法, 再到失蜡铸造工艺, 成为青铜艺术发展由幼稚到成熟乃至登峰造极的尺度。再如, 宋代的陶瓷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当时陶瓷烧制工艺的纯熟密不可分。
此外, 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丰富了工艺美术理论。技术的进步, 不仅促使工艺美术领域在内涵上日益丰富, 而且外延也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的技术及其重视经验积累和总结, 往往与材料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为上述学科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技术基础, 它们也反过来促进工艺美术理论的初创和成熟完善。比如作为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的《考工记》, 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 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馨、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 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又如成书于明代的《髹饰录》作为我国古代惟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 是我国制漆技术发展的理论总结。再如, 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 作为一部系统地论述园林建筑的专著, 当然离不开建筑造园科技的长期积累。
其次,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一方面, 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工艺造物的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针对造物、科技等话题, 诸子百家竞相发表言论, 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展现出了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社会价值的冷静思考力量。如孔子主张“文质兼备”, 以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强调内容与形式并重;道家提出了“虚无观”, 对工艺美术造物利用“空间”起到积极作用;而墨家重工艺美术的功利性, 重视造物实践。而此时期正是人们对于科技的作用、对于科技的目的等方面价值体系建立的时期, 他们所形成的工艺美术价值观对科技的的价值评判标准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与民生农业有关的科技, 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另一方面, 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形式。
科学是对隐藏在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背后规律的的概括和总结, 因其抽象性, 往往难于理解, 而工艺美术凭借具体的形象, 帮助人们理解, 这为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比如, 张衡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用来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便是一件工艺美术品, 它借助工艺美术造型, 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具体化了:它由精铜铸成, 外形如一大酒壶, 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而工艺美术中的书籍装帧, 各种科技笺谱的设计, 更是对古代科技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科技是工艺美术造型的手段,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形态的丰富化, 使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更加合理化。而工艺美术的发展, 也通过工艺匠人的技艺经验积累以及对于技术经验归纳的分析、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通过科技传播工艺品的设计, 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科学出版社, 1982年。
[3]李泽厚:《华夏美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沙, 2000。
[5]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 1989。
3.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三
关键词:民间 美术教育 传播形式 中图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和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古代,美术成就在对广大人民影响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一是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统治阶级进行的美术教育,比如,官方的“画院”制度下产生的丰硕的美术成就,上层贵族界产生的大画家和大书法家,其艺术手法和审美思想在美术上具有很大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在民间不刻意进行,体系较为松散,发展较为缓慢,但影响力也比较大的美术教育形式,比如工匠代代相传的手艺,劳动人民无意识进行的祖祖辈辈审美创作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产生的美术成就,都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民间劳动人民,同时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发扬广大,这里就中国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传播形式作一论述。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匠教育体系的巨大作用
人类在劳动中培养了审美能力,人类之初就懂得了前辈技艺经验的传授在维持生存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工匠们在延续经验技术为目的的过程中也培养出超过前辈的艺术人才,这种经验的传授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连续性,又是人类美术经验活动的继承性。同时,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历代统治者都没有忘记过,但美术的制作部分常被看作是一种低贱的、必须由下层劳动者来从事的生产劳动,而艺术的审美意识部分则被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只能由贵族来占有的精神享受。这样一来,美术教育也就相应的分裂为两种:一种是对艺术产品占有者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艺术鉴赏力和文艺政策;另一种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艺术品制作的技巧与技能。前者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始终,成为一种正统。后者被看作一种下贱的工作,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而主要靠师传徒方式,口口相传,有的到最后甚至失传,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工匠教育体系,又由于工匠都是来源于民间下层的劳动人民,使美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工匠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的种类日趋丰富,技艺日益精湛,相应的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任务的工匠美术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历朝历代均展现其一脉相承又各俱特色的风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确立的范本样范、师徒合作亲授为主要手段的工匠美术教育机制在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但工匠教育的家族式口传身教,影响的范围较小,缺乏创新和新意,限制了美术教育的范围,直到南朝官府作坊制度建立以后,工匠教育对广大人们的审美教育的强大优势才慢慢显露起来。工匠教育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唐代的洛阳有大批工匠按不同工种分别聚居于城内营业,称为“里内之人,尽皆工巧”,这样就形成了百工集中城内,各有居住群落及作坊的现象。
工匠并非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更多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老百姓的居家生活也离不开工匠,盖房子、做家具、缝制衣服、绣饰品的工作都有专门的人去完成,工匠在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迅速扩大影响力,其较为专业的美术创造不断影响着老百姓的审美教育。可以这样说,官方的美术家尽管技艺高超,但大多是为人数较少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工匠却是为为数众多的老百姓服务的艺术家,在民间起到了很大的美术教
育作用。
二、宗教对古代美术教育的深刻影响
美术教育走向民间的一个很大表现是宗教的盛行,宗教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始终息息相关,美术和宗教自始就是同胎孕育,是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风俗和道德、观念、心理,特别是对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前的美术工匠大多是为贵族豢养,宗教产生后绘画有机会不再由贵族来决定,而平民有机会接触和观赏到美术作品,这不仅是美术,也正是美术教育由贵族之手移向民间的开始。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美术尽管是为宗教目的服务的,但它以艺术化的美术形式图解佛经、塑造佛像、建造庙宇,这些实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影响着宗教美术的发展趋势。比如,佛像中有典雅亲切婉丽的菩萨形象,人们就会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类似这样菩萨形象的人是美的,同样,人们认为健康勇猛是美,因此就把佛教中的天王力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当人们参拜过庙宇、佛堂、道观后,在布置自己家的时候也会潜意识地去模仿,或者直接把神请回家,或者营造类似的环境等。总之,在中国古代,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影响比较大也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形式。
三、礼仪习俗能起到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是不能不参加的。无论是官方还是老百姓的家里,礼仪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烦琐复杂的礼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各种礼器、道具以及场景的布置等。比如祭祀用的建筑、装酒的器皿、婚丧嫁娶用的衣服等。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这些礼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比如结婚用的大红花轿,凤冠霞帔,出殡用的黑色灌木和白色祭物,当人们参加完这些仪式后大脑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哀悼的审美思想。特别是官府举办的一些祭祀祈福的仪式里,那些制作精美的陶瓷、玉器、旌旗对前来观看的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高效的审美教育。
中国古代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古代的习俗很讲究,特定日子要制作特定的物品,如元宵节的灯会、过年时的窗花春联、小孩儿的玩具、恋人的荷包等,真是多不胜数。这些漂亮的器具日日年年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影响着古代人的审美标准。古代人对服装饰品的讲究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人,女性的手帕、男性的玉佩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古代劳动人民从小在这些漂亮的物品中耳濡目染,其实就是审美的启蒙教育。
四、民间的亲属世代相传是美术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通讯、信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小生产的经济形式,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商品的交换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少,一门技能往往被视为一种财产而在小范围内传授。一些技艺的传承是靠世代人们口述,手把手教的,劳动人民即使创作出来好的艺术作品,观赏者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形成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个性化特征,也形成了民间的美术教育传播的小范围性,比如母亲会剪漂亮的窗花,她只有可能把这个手艺传授给个别亲近的亲属,能够欣赏她作品的人也只是能够到她家里的个别人。就是这种母女、父子、亲属之间的世代相传,使古代丰硕的美术成就得以流传到现在。
五、少量流传在民间的“卷、本”等美术作品和仿制品起到的美术教育作用
古代生产力的不发达和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占人数总量绝大多数的民间老百姓没有读书,进而没有从事专一的美术创作,至今流传下来成就比较高的美术作品大多是一些官方画院、文人士大夫阶层创作的艺术作品,但民间也需要丰富的艺术作品来美化生活,于是就有少量的“卷、本”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流传到了民间。民间一些有财力的人不管是出于附庸风雅还是真心喜欢或是注重收藏,他们以拥有较多的书画作品为荣,一些文人骚客更是以品评书画作品为乐事,这种风气的形成使更多人能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美术大家作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在中国又产生了独特的临摹仿制现象,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些大量的临摹仿制品,又进一步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对美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印刷术发明之前,美术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工,费时、费事,又容易丧失作品的原来面貌,既阻碍了美术的发展,又给美术作品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印刷术发明之后,一些年画、画册之类的,在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并受到大众喜欢的美术作品形式迅速普及,成为古代美术教育覆盖面比较大的一种形式。
六、民间艺术家对美术传播的作用
相对于官方士大夫阶层的美术创作而言,在我国美术史上,还存在着一些数量很大的在野职业画家,他们对民间美术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由于官方美术机构的正宗、权威,已成为束缚人才,压制异端和艺术个性上的霸主,从某种意义上讲,官方美术成为保守、僵化、缺乏个性自由的象征,阻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而那些不受贵族赏识的画家则被贬为“野逸”,随着中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南方出现了许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为在野的大量职业画家的生存提供了经济保证。比如江南的杭州、苏州等地,都成为文人画家云集之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以卖画为生,并且还出现了许多画派。这些活跃在民间以出卖个人艺术作品为生的人对中国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统治阶级代表着最高的生产力,引导着美术创作的发展,但不容忽视民间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以这些特有的形式接受着美术的教育,进行着美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并且代代相传,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浩,《中国工匠美术教育综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
4.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
(六)结论
5.中国古代美术史史前至隋唐) 篇五
复习思考题 一.史前美术
(一)名词解释:
1.人面鱼纹盆
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3.舞蹈纹彩陶盆 4.薄胎蛋壳黑陶
(二)简答:
1.简述抑韶彩陶各个分期的造型,纹饰特征及代表作品。
二.夏商周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饕餮纹
(二)简答:
1.简述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2.举例说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雕塑的艺术特点。
三.战国,秦汉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长信宫灯
2.铜铸马铸飞燕
3.马踏匈奴石雕
4.四川说唱俑
5.羽人骑天马玉雕
(二)简答:
1.简述三处具有地区代表的画像石内容及艺术特点。
2.简述秦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3.简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内容,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4.简述西汉马王维“T”形帛画的艺术特点。
5.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体现在那些方面?
6.汉代墓室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什么?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名词解释:
1.《女史葴图》
2.《洛神赋图》
3.《画云台山记》
(二)简答:
1.何谓“六朝三杰”?“三杰”各自的绘画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艺术风格。
5.“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五.隋唐美术
(一)名词解释:
1.《步辇图》
2.《游春图》
3.《明皇幸蜀图》 4.《送子天王图》
5.《虢国夫人游春图》
6.昭陵六骏
7.《历代名画记》
(二)简答:
1.简述阎立本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
2.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3.简述张萱和周昉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
4.简述佛画四家样的代表画家和各家样的艺术风格。
5.李思训父子在山水画方面有何贡献?
6.简述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7.简述唐代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
8.简述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6.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六
高中美术教案:《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与建筑》教案模板
一、引人新课
观赏石膏像《米罗岛的维纳斯》,阅读诗歌,讲述相关神话,谈论雕塑的审美感受。引入话题,马克思说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说在希腊罗马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二、新课讲授
1、古希腊艺术产生的条件
贸易与航海造就了坚强的意志,机智勇敢和勇于探索的性格;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要求公民有健壮的体格与完美的心灵;温和的气候使运动员裸体竟放为艺术家对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神人同形同往” 的神话是艺术的土壤。
2、古希腊雕刻一神性的崇高
雕刻艺术特点。担造完美的、理想化的人,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重点作品:《米洛的阿芙罗蒂特》、《炼铁饼者》《三女神》、《刮汗污的运动员》、《里切亚战士》、(古典时期)
《拉奥孔》《尼开神像》(希腊化时期)
3、古希腊的建筑
石柱围成长方形,形成围廊、拄、梁访和两面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
4、古罗马雕刻——人欲的膨胀:
罗马人很早就有为死者雕像的风俗,征服希腊后,雕刻走向成熟,注重理想美。帝国时期出现了强烈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
重点作品:《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奥里略骑马像》
5、古罗马的建筑
券拱加希腊柱式,混凝土使用广泛
重点作品:《君士坦丁凯旋门》、《斗兽场》、《万神庙》
三、小结与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古希腊雕刻的主要特点及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
2、教师谈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欧洲艺术的伟大意义(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
3、思考希腊、罗马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4。应学生写短文波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忌空谈,多联系实际。建议阅读希腊罗马的神话。后记:这是我多年前的一节对全省的公开课,标志着我美术欣赏课风格的形成。就是文化性、情感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以及把美术课本身作为“美的课”来上的教学手段。附:优秀学生作业
http://
文明与野蛮 学生作业
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是欧洲古代艺术的杰作,把它们并在一起思考,我觉得很有意思。一开始我觉得它们一样,一样辉煌,一样伟大,一样地证明了古代人的智慧,一样地体现了人类的自豪。
帕触神庙在古希腊雅典,是公元前五年世纪战胜波斯侵略后,雅典人为他们的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而建的。它采用长方形平列柱围廊式,列柱是雄浑有力的多立克式,屋顶是两坡顶,顶的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精美的高浮雕。整个神庙比例匀称,饱满,是古典大师菲狄亚斯的杰作。
大斗角场则是六百年后罗马帝国时期,这时希腊已被罗马灭亡,但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柱式艺术,把它和券拱结合,结合新的建筑材雕成的。它分成四层,观众的座席和通道等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这样型制直到今天,体育馆还没有原则上的变化。就这样,从雅典到罗马,欧洲文明走出最辉煌的一步。但把问题往深处想,又发现它们有太多的不一样。
一个方,一个圆,一个神界单纯静穆伟大,一个人间繁复嘈杂,一个献给神—一人有神性的崇高,一个留给野兽—一人残存着动物的本能,一个从文明中透出野蛮,一个在野蛮上面建造文明。
当年在帕特农神庙,敬献花环、水果、吟诵着,哲学、几何学,赞颂着艺术家的杰作„„ 而后来大角斗场是另一番情景,将军,贵族们喝着美酒,搂着美人,在这里享受着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血肉横飞地撕咬。将军们喜欢血,这唤起了他们残酷的动物本性,因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想到这些我真恨不得炸掉这个玩意,背一个破坏文物的罪名。)野蛮造就了文明,文明也装怖了野蛮,谁能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有个疯子想千古留名(这个想法有点文明),于是就烧了帕特农庙。这个行为真野蛮,不过,话要说回来,雅典娜用大蛇咬死拉奥孔诚也很野蛮
角斗土斯巴达克思想,什么文明奇迹,大斗角场就是一个法西斯的奥斯维辛杀人的集中营,于他拿起剑教训野蛮。
不知道,他是不是也烧了大角斗场,反正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都成了今天这个破败的样子。又一样了,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一样造出崇高、悲怆、苍凉的美感,一样 收票参观。这些买票的人,也有当年波斯人的后代,也有斗角场中幸存者的后代,人们又能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赞叹古代腰文明的杰作。
又一样了,不同地方的人们一样地按照它们的样子建宫殿、建教堂、建银行、建体育场、建剧院。在这些地方少了一些神的空幻、兽的残忍,充满的是真正的人的自豪。
http://
人类创造奇迹,创造美,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我想提醒大家,我们经历过野蛮、文明正在战胜野蛮,文明必将取代野蛮。
7.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七
“工艺美术品”与“历史地理”?看上去好象属于两个范畴的问题,实际上彼此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既与自然地理有关,也与历史地理有关。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自然出产,影响着古代工艺美术品种的分布;另一方面,人文历史的变迁,也影响着很大一部分工艺美术品主产地的迁徙。本文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工艺美术品产地的变化。
首先,面对种类繁多的古代工艺美术品,我们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分为三个大类:宫廷的、文人的和民间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因为普及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本地出产、即产即用的特点,从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因此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相比之下,宫廷工艺美术品和文人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会比较集中,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一些主要产地。纵观中国历史,它们有这样一个分布特点:自唐代中叶以来,主要生产地呈现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而宋明以后,其产地基本上集中于长江流域及以南。下文就详细探讨一下宫廷及文人工艺美术品生产在历史地理上的变化。
一、宫廷工艺美术品
它一般指历史上皇室或上层阶级所欣赏、使用的工艺美术品。主要品种有日常实用的陶瓷、家具、印染织绣,和介于实用与欣赏之间的料器、内画壶等,也包括纯欣赏功能的玉器、景泰蓝等。宫廷工艺美术品的最大特点是富于装饰性、精工细作和不惜工本。对于这类工艺美术品的获取,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采取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在首都设生产机构,从各地选拔良工集中于京师进行生产;如唐代的少府监、明代的果园厂、清代的造办处等t这种方式受政治的影响大,一般以都城及邻近地区为生产基地,因此它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第二种形式是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第三种方式,则是由宫廷在已成形的某类工艺美术品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后两种生产形式受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产地往往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而迁移,因此它们属于本文的重点讨论范畴。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南移:第一次自北南移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第三次就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时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南方长江流域逐渐取代北方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之地。
受到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态势的影响,自唐代中叶以后,手工业生产中心也自然地逐渐转移;南宋时随着政治统治中心——都城的南移(由今开封移至今杭州),南方的手工业愈加发达,富裕市民阶层的出现及其旺盛的物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繁兴;明代时,出现了以景德镇、苏州、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的江南手工业中心。
下面先来看宫廷工艺美术品生产的第二种方式——由统治者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的方式:一股说来,统治者会考虑选择那些发展条件较好、本身已有扎实根基的工艺美术产地来设置官方机构。因此,元代统治者在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并自此至明清,景德镇始终成为中央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同样,自元至清,中央王朝均在丝织业发达的南京设立了官府织造机构,官营皇家丝绸用品的生产,这也促进了“云锦”生产工艺的长足进步。可以留意到的是,景德镇和南京都位于长江流域地区,这自然与元代至清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当地手工业十分发达密切相关。
第三种宫廷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形式,是由朝廷在自然形成的工艺美术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宋、明以来江南手工业的繁兴,吸引了统治者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采购器玩。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明神宗定陵中“子冈”玉的发现,就是皇室从苏州选购玉器的明证。
清代建立以后,在江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手工业区。兴起原因除了珠江三角洲本身物产富饶以外,与它靠近东南亚、又成为清前期唯一对外商埠也不无关系。比如清代初叶,贵重木材仅由广州一地输入,广式家具因此占据天时地利,从而迅速繁兴并最终取代了苏式家具的地位;又因为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线,广式家具常常在造型、装饰上受到西式影响,其异域风格也引起了清代宫廷的极大兴趣;他们每年从广州采购大批西番莲纹样的家具,以装饰宫廷尤其是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
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位于长江下游的上海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迅速发展为另一个新兴的工艺美术产地。由于同样物产富饶和受到中外交流的影响,上海一旦崛起,发展就格外迅速。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江南其他城市的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纷纷到上海建立分部,甚至干脆将总部迁往上海,前者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庄”,后者如苏州的“周虎臣笔墨店”。经济、文化发达,良工麇集,产品优良,因而清代晚期的皇家也开始在上海订购玉雕、绣衣等宫廷用品。
文人工艺美术品是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另一个大类,其欣赏与使用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审美观直接影响到其艺术风格和原料选用。一般来说,文人工艺美术品多采用竹、石等朴素质材,艺术风格常常清新脱俗,摈弃富贵气象;其类别主要包括砚台、毛笔、墨锭、紫砂壶、笔筒、镇纸等与文房生活相关的产品。同许多宫廷工艺美术品一样,文人工艺美术品的主要产地也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而自南宋直至清代,传统文人用品的生产几乎都集中于南方。
以砚台为例:明清时期四种最有名的砚——广派、徽派、吴门派和文人派砚都出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端溪砚石自唐就开始开采,广派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渊源;徽砚的闻名除歙石的出产外,又受到当地精细木雕、砖雕的影响,风格独特;吴门派则以苏州的顾二娘为代表,其夫家四代制砚,而她最终成为苏州有名的琢砚艺人;其侄顾公望则在康熙、雍正时被召至清廷制作御用砚。再看“文人砚”,明末清初江南文化发达,文人麇集,一些文人如高凤翰、纪昀、沈石友等直接参与了砚的制作(或进行设计,或亲自动手琢砚),风格鲜明的“文人派”砚雕艺术由此形成。而在北方,虽唐宋时期也有名噪一时的澄泥砚和洮河砚,但前者因战乱导致技术失传,后者则因难以开采,明清时期皆已湮没于世了,南方就独揽了名砚之出产。
又以笔为例,从隋唐直至宋代,均以南方安徽宣城所产毛笔风行天下;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奚廷珪墨”和“羊头岭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进献朝廷,可见安徽新安地区文人产品的兴盛。南宋时政府偏安杭州,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以浙江为重,至元代时“宣笔”逐渐被“湖笔”所代替。地点虽转换了,但产地仍然在南方。
此外,“文房四宝”中墨的生产,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前主要集中于扶风、易水、潞州等北方地区;而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方墨工南迁,制墨中心由此南移,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奚廷珪南迁到微州,成为徽墨创始人,自此奠定了徽墨雄踞天下的局面。再有,与文人文房生活同样密切有关的笔筒,也多产于江南,明末至清代以嘉定和南京的竹刻最富盛名。
文人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根系于南方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这类工艺美术品不同质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在技艺上彼此借鉴和渗透,同时还受到其他艺术形式——书画、建筑、雕刻等影响。如吴门派砚雕就与吴门地区的书画、玉雕、砖雕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同时也深受金陵与嘉定竹刻的影响,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歙砚与徽墨雕刻则与当地木版印刷业相互促进、并肩发展,同时还受到了“皖南画派”的影响。因此在明清时期,文人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彼此声息相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工艺美术品的分布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出产等影响以外,还要受到历史地理的影响,就是说,其分布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内容相关联。许多工艺美术品产地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又象一面独特的镜子,反过来折映着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技术史》,祝慈寿著重庆出版社。
2、《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
3、《文房四宝鉴赏与收藏》,蔡国声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8.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B)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通高 12.2 厘米,口长 19.6 厘米,宽 16.5 厘,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斫木胎。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 18.5 厘米,口径 2.2 厘米,1970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彩骆驼载乐俑(驼高 58.4 厘米,首尾长 43.4 厘米,舞俑高 25.1 厘米,1957 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723 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
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图示的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是唐代雕塑中的杰作,场景虽颇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度,结构比例准确,表情动态传神。载俑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驮负的五俑三胡两汉,仅存的乐器源出波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花鸟纹锦(长 24.5 厘米、宽 36.5 厘米,1968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
斜纹。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 781 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绮地乘云绣(长 50 厘米,宽 40.5 厘米,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连,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乘云绣”的命名是根据墓中随葬物品的“遣策”竹简。
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局部)(长 250 厘米,宽 134 厘米,日本京都法隆寺藏)唐 斜纹。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联珠圈直径达 45 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珠圈内,中央为一棵瑞果累累的生命树,上下各有一组对称的猎狮骑士,骑士隆鼻深目,胯骑翼马,回首射狮,马身上有“山”字和“吉”字,马鞍下无镫。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气派不凡,是今见唐锦中最精彩的一幅。两骑士的容颜、冠帽、甲胄、翼马、马具、生命树、骑士与狮的动态等,又显示出与波斯艺术的密切联系。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法隆寺是 7 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 年方始开启。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局部)(圆形卷草直径约 19 厘米,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
斜纹。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虎食人卣(通高 36.6 厘米,传湖南省宁乡出土,日本国泉屋博物馆藏)商
卣为盛酒具,多为圆形体,口有盖,肩附提梁。此器体为虎形怪兽,呈坐姿,以足和尾支撑身体,面目狰狞,口内含人头,作欲食状。整个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鲜明地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厉的艺术特征。
饕餮纹单柱爵,(1965 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1983 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商
司母戊方鼎(通高 133 厘米,横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千克,1939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 875 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禾人面方鼎(高 38.5 厘米,口长 29.8 厘米,宽 23.7 厘米,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羊方尊(高 58.3 厘米,口长 52.4 厘米,1938 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四方形体,大口外侈,长颈,鼓腹,高圈足。腹部四角各饰一羊,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一对前腿附立于圈足上,羊首突出器外,细致写实,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羊沉静的形象。羊角粗大,向内卷曲,尖角上挑,极具装饰意味。肩部饰四龙,龙体蟠绕,龙首凸起于羊首之间,双角直立如柱状,与羊首恰成鲜明对照,大小曲直,变化有致。
器体满饰精细的阴纹。颈上部饰蕉叶纹,与器形相吻合,适应并强化了口部开放、上扬的动势。下饰带状夔纹、兽面纹。羊背、胸部皆饰鳞纹,前腿上饰长冠鸟。圈足上饰倒夔纹。器体四角和四壁的中心各饰一道扉棱。扉棱亦称棱脊,是在器表合范处作适当处理,以掩盖合范留下的痕迹,不仅起到加固器体的作用,还演变为富有特色的装饰,使体面间转折产生起伏变化,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流行扉棱装饰。此尊的扉棱皆加饰阴纹,上部凸出沿外,羊颈下、腹部的扉棱还带有钩状饰,变化微妙,更富于装饰性。
尊为盛酒器,指侈口、鼓腹、高圈足的器皿。尊、彝二字常联用,泛指青铜礼器。青铜器中圆尊常见,方尊较少。此尊造型雄奇,装饰瑰丽,工艺精绝,为尊中上品。
盂鼎(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 19 行共 291 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990 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
速(通高 48 厘米,长 52 厘米,重 12 千克。2003 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扳、四兽足。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虢季子白盘(高 39.5 厘米,口长 137.2 厘米,口宽 82.7 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 8 行 111 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莲鹤方壶(通高 126 厘米,口长 30.5 厘米,口宽 24.9 厘米,1923 年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重 15.85 千克,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 9 处 64 字,其中有“长信”(汉宫殿名)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铜朱雀灯(高 30 厘米,盘径 19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灯体为朱雀,振翅、扬尾伫立,足踏蟠龙,口衔灯盘。盘为环形,内分三格。此器造型优美,朱雀衔盘、踏龙起舞,富于浪漫色彩;其体前倾,增强了动感;舒展的尾、翅与略倾斜的灯盘相互平衡,底部的蟠龙座亦使器体保持稳定。整个器形似欹实正、神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灯为汉代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鱼纹彩陶盆(高 17 厘米,口径 31.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多饰于圆底盆的内外壁。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鱼纹构成。半坡鱼纹的表现经历了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直边三角和线纹组合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原始先民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面鱼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细泥红陶,卷沿、斜腹、圆底。施黑彩,口沿四个箭头纹和竖线纹相互间隔。盆内壁饰人面纹和鱼纹的对称图案。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面为圆形,额头一半涂黑,一半饰半圆弧,双眼各以一条横线表示,鼻如倒“T”形。嘴及下颏部位涂黑,露“工”字形口,两边各饰一鱼纹,鱼头与嘴角重合,似口衔双鱼。耳部也饰对称鱼纹,头部似戴三角形高冠,与口边的鱼形相似。人面纹之间的单体鱼纹,近似三角形,鱼身画网格纹。鱼纹造型与人面耳饰双鱼形象同中有异、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鱼共生的奇异图画。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瓮(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 34.5 厘米,口径 17 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饰为粗弦纹、波浪纹。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 55 厘米,口径 7 厘米,1971 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通高 41.2 厘米,口径 9.4 厘米,底径 10 厘米,传河南省汲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
胎色灰白。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通高 42.3 厘米,口径 15.2 厘米,底径 18.5 厘米,1964 年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器形饱满雄放。以捏塑的狮子为盖钮,在罐盖和罐身上饰变形莲瓣、回纹、云肩、海水、卷草、花卉等多种纹样,腹部为开光,内饰镂雕的山石与四季花卉,红花蓝叶,相当精致,开光外缘环以堆贴出的细小缀珠纹。盖罐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兼备彩绘、镂雕、堆贴、捏塑四种技法,组合完美,体现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 6.6 厘米,口径 14.5 厘米,足径 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珐琅彩瓷器胎来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白瓷孩儿枕(高 18.3 厘米,长 30 厘米,宽 11.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青花瓷鸳鸯莲纹盘(元)
青花是以含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画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装饰效果。唐、宋时期青花已有少量制作,元代烧制成熟,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种。这件青花花口盘体现了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盘心绘莲池鸳鸯,外绕一周缠枝莲花,口沿饰几何纹。青花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五彩花蝶纹攒盘(直径 49.8 厘米,高 2.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此盘造型呈盛开的花朵,由十二个花瓣状小盘组合而成,形态优美,使用便利,可分可合,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优秀设计。器表以五彩描金花蝶纹装饰,每一小盘内的花蝶形态各异,而在整体上仍十分和谐统一。这类攒盘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中并不鲜见,传世品中就有圆形、多边形、各式花形等。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0 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清
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档青花瓷,尺度较大,造型庄重。器表所饰青花纹样布局疏密得当,主题突出,彩绘工整,色泽纯正,体现了清代中期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瓶腹部八莲瓣内填饰的八种物品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佛教宝物,也称八宝。
荷兰德尔夫特窑仿制的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3.7 厘米,18 世纪生产。其尺度、造型、装饰与景德镇窑制品基本相同,但花纹细部有出入,彩绘也不够细致工整。两瓶相比较,不难看出工艺水平之高下有别。17、18 世纪中国青花、五彩等瓷器名品大规模销往欧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争购的物品,西欧各国王公贵族无不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探索制瓷的秘密,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德、法等国先后于 18 世纪初叶制作出瓷器,并以中国瓷器为范本,大量仿烧。此瓶即为荷兰所仿,法国的仿制品也有传世。
双螭谷纹璧(高 25.9 厘米,外径 13.4 厘米,内径 4.2 厘米,厚 0.6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玉质莹白,局部有浸蚀痕。体扁薄,由璧身和双螭雕饰构成,上尖下圆,近锥形。两面纹饰相同,璧身满布凸起的谷纹,内外各有凸弦纹一周。最具特色的是璧上部的双螭雕饰,螭为独角,昂首张口,相背而立。螭尾高卷,扬于顶部,螭身曲折多变,肢爪缠绕,如漫卷云朵。作者巧妙地将双螭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圆转柔美,极富于节奏与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璧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双人耳礼乐杯(高 7.2 厘米,口径 11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白玉质,局部有红色浸蚀。杯造型设计精巧,双耳为身着博衣飘带的攀杯童子,杯内壁及底部浮雕如意云纹,杯外壁浮雕 10 位手执乐器的乐女。通体琢制细致,反映了元代宫廷玉雕工艺水平。
白玉雕桐荫仕女(高 15.5 厘米,长 25 厘米,宽 10.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器物两面碾琢,表现江南仕女的生活小景:庭院幽深,蕉石掩映,洞门半掩,两位长衣仕女隔门相望。场景并不复杂,但很有情致、很有气氛。而更难得还是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它的中心已被取走一块碗材,余下的部分本可弃置,但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工匠又随形巧作,创造出这样一件精妙的陈设品。器底略平,阴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的御识文和御题诗,记录了这件器物的材料和制作,也表达了皇帝本人对玉工的赞赏。
玉凤(长 13.6 厘米,厚 0.7 厘米,1976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
玉料呈黄褐色。体扁,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圆眼,尖喙如鸡,顶有三个相连的柱形花冠。短翅微展,以剔地阳线饰翎。长尾自然向内弯曲,尾翎分开,光素无纹,整个玉凤造型优美舒展,轮廓线圆转流畅,突出了体态的修长。
玉凤胸前有二个镂孔,其下还有一凸出的小圆钮,可穿系佩挂。此器琢制极精致,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较罕见。这件玉凤是商代凤鸟造型中最为优美的一例。妇好墓出土玉凤仅此一件。
玉龙(红山文化,高 26 厘米,1971 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
碧绿色,龙体卷曲呈“C”字形,通体磨出浅凹槽,边缘斜削成刃。龙吻前伸,略上扬,鼻平口闭、双目凸出,额与颚底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背生长鬣,飘扬外卷,与内曲的龙身配合,展现出腾舞飞跃的态势。背有圆孔,若穿绳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中国古代陶器欣赏_美术_初中09-21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08-29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11-1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0-05
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07-0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设计09-23
2024年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09-08
诗歌古代中国07-23
第二章__古代学前教育思想_《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07-21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