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2024-07-07

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共12篇)

1.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一

高掌小学

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保证校园整洁、卫生,给全体教职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校园面貌,提升学校形象,经研究制定我校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一、具体要求

1、校园内必须坚持每天打扫、发现即清除,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

2、教室无纸屑、果皮、口痰等垃圾,清洁工具必须摆放整齐。

3、窗子、窗台每天都必须抹干净,做到窗明几亮,无明显灰尘和痕迹。

4、教学楼要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5、校园内的所有厕所每天必须冲洗1---2次,要做到干净卫生,无异味。

二、具体措施

校园内的环境卫生采取班级分片负责制,各班必须严格做好学校指定区域的清洁卫生,要随时接受检查。注重保持,坚决杜绝乱丢乱甩的不良行为,每发现一次按“文明礼仪”评比细则扣分。

三、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保证校园内的环境卫生,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决定把校园的环境卫生情况纳入学校班级“文明礼仪”评比范畴,由值周教师对班级实行量化考核,每周一小评,每期一终评。原则,由学校行政领导检查。若一期中有三次不合格,记不良记录”一次。

2013年2月

2.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二

一、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由此可见,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校园文化工程。它以绿化、美化建设为基本要求, 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以艺术化和人文化建设为最高境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尽享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马克思也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这充分说明了外界因素对人成长的影响。由此可见, 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说:“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 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校园环境对学生特有的教育功能, 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优美的环境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 通过感染和熏陶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小品、花木的合理布局、精心设计, 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从中产生美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达到对学生认知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美的情感体验中, 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逐渐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对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由于很多学校建校时间比较早, 校园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 近些年虽然认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 但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校园环境建设理解为写写标语、种种花草。因此, 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改造中要解决好如下的基本问题。

1. 统一设计、科学规划校园布局。

要搞好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必须做好统一设计、科学规划。可邀请专业设计人员成立规划小组, 并吸收教学及后勤等相关人员参加。通过挖掘学校历史及对现状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校园设计。

校园环境建设不能怎么好看就怎么建, 对于学校布局要有统一规划, 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等要合理分布, 避免相互干扰。建筑风格要统一, 不能什么风格流行就模仿什么风格。还可以通过对建筑、道路、景点的有意义命名, 赋予校园环境更多更深的精神内涵, 起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的。

2. 不同功能空间的创造。

人生活在环境中, 环境为人服务。只有使受教育者身处其中, 才能发挥环境教育人的功能。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功能空间的创造, 尤其是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交流的室外空间。实际设计中, 可利用文化长廊、景墙等实体要素实现对空间的分隔和联系, 形成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例如, 校园入口处, 为了使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体会到亲切之感, 可以把整个入口区设计为步行区, 改善交通条件。对入口处的道路、广场、绿化等进行统一设计, 提升学校入口处的整体景观形象。对于校园内部的空间设计, 要根据对使用情况的观察统计, 对于下课高峰期比较拥挤的地段, 尽量多设置硬质铺地便于交通和举行活动。对于使用率很低的地段, 可以通过合并道路、绿化, 形成集中绿地, 改善景观效果。

3. 通过环境要素形成景点。

校园内建筑物及其环境只是一个“小环境”, 而这个“小环境”必定处于某个特定的“大环境”中。这个“大环境”可能是城市的某个小区、街道, 或是某个风景区、公园等。因此, 在设计前必须对这个“大环境”的特征、气氛及相关要求作相应的了解, 设计中才能使“大”、“小”环境间相互协调, 互为借景和对景。

此外, 在校园内的环境设计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设计要素:建筑、雕塑、小品、指示系统、绿化等形成不同的景点。例如, 可在入口处或林荫道的两侧设置名人、名言、校训等醒目的雕塑形成视觉中心;利用建筑小品对场地的控制性作用, 形成不同使用功能的景点;文化长廊、小亭、橱窗等围合的空间作为英语角或孩子的交流空间;水池可以养些鱼, 作为学校生物课的第二课堂;历史悠久的大树、雕塑等可以作为入队、入团等重要时刻的见证, 使校园环境更有人文气息, 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4.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校园绿化、美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学校绿化用地的最低标准是:中学不应小于每生1m2;小学不应小于每生0.5m2, 绿化面积大约占到用地面积的10%左右。近些年来, 各地也纷纷出台各种地方标准加强校园绿化工作。《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小区标准》规定, 园林式单位的绿地率要在40%以上。《黑龙江省希望小学校园绿化标准》中规定, 绿化用地率不得低于校园占地面积的30%。校园内提倡建设开放型绿地, 增加师生活动空间, 把绿色环保理念引入校园建设。《山东省中小学校园园林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 校园内绿化用地率达到35%以上, 可绿化用地全部绿化。

学校要建设成环境优美、四季有景的花园式学校, 就要抓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提倡师生动手, 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对于大部分市区的学校, 由于用地紧张, 大面积绿化校园不太现实, 可以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以见缝插针的形式充分利用建筑、道路等边缘地块做好绿化美化工作。

另外, 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问题, 首先要体现地域性。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植物, 这样既可以缩短植物的适应期, 还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其次, 要体现植物应用的多样性。在大量应用乡土植物的同时引进一些新品种, 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变化多样的植物复层种植结构, 符合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规律, 不易招致病虫害, 更易形成生态景观。多样性还体现在乔木、灌木结合, 落叶、常绿搭配, 草地、花卉点缀, 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立体绿化体系;再次, 要体现植物应用美学价值, 做到生态美与景观美的统一, 展现季节变化的同时, 也反映出学校所在省、市的代表花卉, 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校园绿化中, 要选择无毒、无臭、无刺、无飞絮、少花粉的植物, 根据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种类。

5. 校园环境建设的实施和管理。

校园环境建设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维护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 应重视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可以根据校园设计要求, 统一购置树苗、花草, 组织学生种植在学校规划好的绿化区内, 并由各班为树苗取名字、浇水、管理, 各班内也要细致分工, 层层落实, 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学校还要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检查、评比、表彰制度。学校还可以采用表扬、流动红旗、奖状等形式, 对为校园环境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鼓励。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时, 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 各校要因地制宜, 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建设成一个“美丽的、舒适的、安全的、倾听的、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学校。”成为师生们深深爱恋的地方,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摘要:在建设园林城市、大地园林化的大形势下, 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校园环境不仅要满足师生的日常使用功能, 在形成校园文化、教育学生等方面的功能也日益突出。校园环境建设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应从实际出发, 贯彻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身心发展,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江西教育, 1993, (4) .

[2]安继民.荀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3]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 2003.

[4]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E].教育部教基〔2006〕5号.

3.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小学校园文化 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对于保障当地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过去,由于多种原因,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处于非常落后的局面。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有其自身特点,就学生情况而言,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保障条件较差,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非常普遍。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对很多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家”,也是幼小心灵接触最多的“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未来发展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有以下三种:其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直接影响显性教育和潜性教育的实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园环境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校园的每一处物质实体都应经过校园管理者的统筹规划为教育工作服务,发挥育人功效。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双向的互动行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仅可以现场感受环境的精神熏陶,而且通过亲身的劳动,体会到创造的幸福,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审美态度、环保意识、卫生习惯以及社会公德的第一场所,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其二,搞好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政策定位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导向意义。民族学校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子能享受到同城市学校相当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责并将滋润社会文化。毋庸置疑,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传统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正在被工业化生产方式所瓦解,以媒体环境为代表的文化入侵,正深刻动摇着民族地区的文化根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向少数民族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承担保存、延续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现状

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现状可以用“三个缺乏”来概括。

1.资金投入缺乏

经济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民族地区多位于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长期教育投入少,教学设施简陋。汶川灾后,大量援建资金进入中小学,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加快了20年;黑水县2010年第一次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专项工程,10所学校共投入策划设计费45万,实际施工建设费400余万元,文化环境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并非所有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都有一个巨大的改善契机,每年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最基本的硬件修缮——改善土厕所的环境、修建整齐的垃圾房、完善照明工程等,根本无力投入更多来进行文化环境建设。

2.主管认识缺乏

管理层缺乏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深刻认识。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较少实地考察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层普遍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主动探索、持续建设的意识和实践。但是,渴望改善物质环境,渴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渴望专业人士的指导,是民族地区学校师生的迫切愿望和真实诉求。

3.专业化的缺乏

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策划与设计力量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增力。工业革命后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让世界各地建筑面貌趋同,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建筑也不例外。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建筑仅满足了最基本的教学功能——若干教室的集合体,缺乏独特的外观和各种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场所。校园内只有空旷的操场和少量的绿化,没有景观,没有文化建设。落后的校园环境建设只能折射出缺乏特色、缺乏创新、多校同质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校园,是从地理学概念出发,特指由建筑、操场、围墙等实体组合而成的学校物质环境,具体包括教学科研环境、体育运动环境、休闲娱乐环境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指通过多种物质建设的途径,彰显学校精神文化,为师生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和谐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所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校,健全的使用功能是基础,独特的艺术化感观是必然,校园环境中充盈着师生的盎然生机和学校应有的育人氛围与人文精神。单纯的“钢筋水泥集合体”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意味着从“物”到“境”、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新校建成,老校改建,涉及到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借助外力,科学规划

这个阶段主要的内容包括:学校规划和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VI视觉系统。

学校规划和建筑设计为文化环境建设打下了基础。校方和建筑设计单位的共同参与决定了校园面积、建筑外观、附属设施、教室形体和整体风格,一旦确定更改机会就非常少,所以应反复推敲论证达到尽可能的完善。学校规划应根据自然条件、学校的规模、性质和精神文化,创造出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安全舒适、洋溢人文气息的物质环境。我国校园建筑大多千篇一律,缺乏从自然环境特征、学生心理因素、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民族风格的综合考量,民族地区旧校舍尤为突出。这一阶段,设计单位对民族教育的认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后期的整体效果。随着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建筑空间也应是灵活的、多功能、可变化的。比如,民族学校的外观应结合民族符号与教育寓意,凸显学习型组织的外在特色;教室设计改变传统的内廊双面和外廊单面教室的形式,以多功能开放空间代替长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空间,为后期二次设计提供丰富的可能。endprint

校园景观设计应从自然、人文、社会、民族等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理念、地形、功能、使用者特点等内在因素,利用各种景观造型手段,构建一个立体的、亲切的、参与性的系统空间和思考场所。校园景观讲求寓意性设计,利用造型、色彩、质感、符号、图案,融入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传达丰富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和育人功效。硬质景观有亭、廊等建筑小品、浮雕、圆雕;软质景观有植物绿化、景石搭配、水体设计、声光设计。汶川绵虒镇据载是大禹故里,绵虒中学就以大禹治水为文化主题,圆雕装点校园,浮雕和“百川入海恩泽万世”的文赋装饰教学楼外墙,激励学生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汶川雁门小学雕塑以羌笛、羊皮鼓为造型元素,和舞动的飘带形成“心”形,表达了师生传承羌文化传统的民族自信心和灾后感恩的心情。四季颜色丰富的绿地点缀读书角、静思亭,能将校园娱乐环境和第二课堂结合,产生花园般的美丽景象。水景入园要把握安全和生态的原则,能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

室内环境指教室、宿舍、卫生间等小空间的内部建设,可以归纳为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卫生间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等类别。物质建设的同时都融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营造温馨的育人氛围。由于师生比例失调,现有的教室往往人数多空间小,必须处理好收藏空间,才能让教室整洁有序;班级教室的前墙通常展示国旗、校训、校风,应注意文字比例色彩的协调;后墙通常是文化宣传墙,应改变单调的黑板样式,采用图案、色彩和造型新颖的宣传展板结合,将鲜活的班级文化展现出来。功能室应设计出场景化的环境,让教与学更有乐趣,更有效率。走廊往往会贴上瓷砖,不防考虑彩色瓷砖搭配,改变“一片白”的传统面貌,并悬挂统一边框的绘画作品、宣传画,或展示文化活动照片,形成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入口或者较大的公共空间应规划一些特定的文化主题,比如学校的文化精神展示、各个学科的趣味知识、开放性图书柜等。卫生间干净整洁最重要,而温馨的瓷砖色彩、精美的文明提示牌能更加有效地形成学生自律。宿舍门上粘贴“全家福”,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家”,是和谐团结的的心理暗示。

VI视觉系统包括标志设计和标志应用系统,应考虑校名、童趣、教育、民族等文化元素,设计独具特色的标志,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吉祥物适合小学,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用卡通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儿童充满吸引力和示范效应。班级牌、宣传板可采用独特的民族符号和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成为校园亮丽的点睛之笔。学校各种用品都应规范设计,达到统一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

2.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这阶段主要的内容就是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建设文化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与持续改进。师生是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者、使用者和受益人,因此,师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建设为校园带来鲜活的生机。第一阶段的成果应精心维护,但要认识到不管采用何种高档的材料和艺术化的形式,都是师生才智展示的背景。没有师生持续的建设和改变,校园文化环境都只是静态的物质文化环境,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环境卫生需要细心呵护,展板内容要定期更换,开放书柜的图书要流动,学生作品展示要更多更好——只有师生不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才能让“校园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才能在冰凉的硬件建设上结出耀眼的精神文化硕果。

三、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思考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是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对新校建设、旧校改造都需要整体规划再分步实施。文化环境建设涉及到建筑、景观、广告、心理、教育、营销、生态学等多门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微缩社会的生态再造。因此,学校应增强意识,扩宽眼界,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内外资源之合力,达成文化环境建设之目标。

2.环境育人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

高尚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化的外观是校园文化环境必须同时具备的。在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去发现、挖掘、整理、宣扬学校文化内涵,梳理出准确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理念文字,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激励心志,用高品味的审美润泽心灵,最终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过程必须知晓六个要求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因地制宜,重视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的和谐,突出学校“文化殿堂”之身份;重视物质建设的教育内涵,分类、分主题进行景点和文化对应,适当融入多元的文化元素;校园环境的造型与色彩配置必须符合学生审美心理,具有童趣性、艺术性;建筑、景观、VI设计应尽量统一主色,形成鲜明深刻的视觉形象;材料的选用应环保、经济、安全、耐用,便于定期维护和更新内容,让文化环境始终充满新意;校园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地,尽量采用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达,增加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文化环境建设的综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和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化环境建设是改变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落后的校园面貌、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生态系统,有利于学生获得民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民族教育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是民族生活的真实回归,是与社会文化的充分接轨,进而能够影响社会文化、滋润社会文化。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文化知识传播的殿堂,是引领社区文化的绿洲,是师生身体和心灵的家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宝地。理解学校的多元属性,就多一种建设的维度。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的文化“磁场”,会在无形中统摄和滋润师生的灵魂,发挥长效的育人功效。作为建设主体的校方,对这一过程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清楚自己的需求,把控好设计成果,持之以恒进行文化环境的建设,最终达到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共舞,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成乔明,李云涛.潜性教育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2] 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民族教育研究,2009(4).

[3] 张献平,渠滔,白宪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建筑环境与设计原则.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4] 赵中建.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洪樱(1975-),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建学院讲师,硕士。]

4.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四

一、项目及标准:

1、本制度中所涉及的卫生仅指室内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三部分。

2、室内卫生要求:

⑴教室内桌凳摆放整齐,用具放置整齐,图表张贴悬挂规范整齐,书包课本等学习用品排放整齐。公物无损坏。⑵桌凳无刻划、无涂抹、无尘土。(3)门窗无污物、无损坏,玻璃明亮,按时开关门窗。(4)屋顶墙壁灯罩无尘土、无蜘蛛网、无污物、无乱刻乱画现象。(5)地面无纸屑、无果皮、无痰迹、无死角。黑板及时擦净、及时清扫粉尘和废粉笔头。(6)讲桌内外无尘土、无垃圾。(7)内部器材无损坏、无丢失,开关使用方便。(8)室内黑板报更换及时、布局美观,无乱写乱画或空白现象。(9)保证楼道地面、墙面、窗子洁净。(10)清洁工具按要求摆放好,保证摆放美观无损坏。(11)教室内空气清新,光照好。(12)图书角要充实,挂放要整齐。

3、环境卫生:

(1)所辖区域地面平整,无杂草、脏土、纸屑、砖瓦、树叶等废物。(2)花池内无纸屑粪便;(3)车棚清扫及时;(4)楼梯无尘土、无纸屑,保证彻底清扫干净(或拖干净栏杆外部分);(5)及时清理垃圾箱,保证垃圾池外无垃圾。(6)厕所内尿道冲洗及时,地面无粪便、无废纸、无积水,保证厕所整洁卫生。

4、个人卫生:

⑴在校要穿校服,衣着整洁,勤换内衣。⑵少先队员要佩戴红领巾,红领巾要整洁、佩戴标准。⑶要养成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睡前洗脚、饭后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⑷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染发。⑸不准戴首饰,不穿高跟鞋。⑹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⑺不用公共毛巾和别人的茶杯。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⑼按时休息,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二、卫生检查管理办法:

1、针对标准,各班主任主动抓好本班各项卫生。要有分工,有措施。

2、学校设立学校卫生领导组,每天由值周教师带班,由各班主任或各班学生轮流值班。值班人员分工具体,责任到人。值周教师全面负责,班主任负责本班卫生纪律,值班学生负责本班卫生纪律监督。

3、学校每天安排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每天一人)检查值勤人员的值勤情况,并做好记录交学校卫生工作领导组(有值勤记录表)。

4、各班在自己的卫生区内设文明值勤岗,监督卫生纪律情况,使学生不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师生见纸就拾、文明守纪,确保校园卫生整洁。

5、各班值日生每天上下午早到校后打扫卫生。学校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集中打扫卫生,使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6、每周由卫生委员组成评委对各班卫生情况进行检查量化打分,每周检查不少于3次,检查结果计入考核档案,作为评选优秀班级及优秀班主任的参考材料。分别在小黑板、学生会、教工会上公布,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7、对在卫生方面做的好的班级或学生进行表扬,差的提出批评。

5.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五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 校园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制度

一、环境清扫

1.工作量:每班环卫清扫人员承包的责任片块,包括路边绿化地及其中小径。

2.清扫时间:每天至少清扫一遍,并全天候保洁。

3.负责拾清绿化地上的果皮、纸屑等垃圾,并负责清倒垃圾筒。

4.严格控制蚊蝇孳生地,做到责任片无蚊蝇孳生地。

5.责任片内发现乱倒的垃圾,要及时处理,遇到难题即报上级管理部门出面处理。

二、日常管理规定

1.禁止随地吐痰。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

2.禁止在食堂、教师、走廊、窗外、道路、绿化和操场等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烟头、饭菜等。违者就地清除,批评教育。

3.禁止向校园内投掷石头、丢弃废物、排放污水,禁止在室内外乱倒污水、乱扔各种垃圾。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捞出。

4.禁止在各种建筑物、设施、树木上张贴大小字报和乱刻画,各部门的通知、海报、广告、启示等必须在指定的广告栏内张贴。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擦洗干净。

5.禁止在办公室、走廊、厕所内用火处理废纸、杂物,严禁将火种倒人垃圾箱内。

6.禁止在室内、走廊和绿化地带、建筑物周围以及道路地区打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球、踢球。违者没收其体育用品,造成门窗损坏的,按原价两倍赔偿。

7.不准在绿化地带或空场上随意大小便、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

8.不准在校内外、门口等地任意设摊。如经职能部门同意临时设摊,摊主应保持摊位周围场地的环境整洁卫生。

学校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工作,促进校容校貌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实际规定如下:

一、保护树木花草及园林设施 1.严禁在校园及这些设施上涂抹乱画。

2.爱护花草树木、严禁践踏草坪、折枝摘果,教学楼区域内不许打排球、篮球、不许踢足球。

3.不得在教学区内追逐打闹和进行可能损害橱窗、树木等设施的各种活动。

4.保持校园清洁,不随意乱扔纸张及各种废弃物,随地吐痰,负责卫生的各班要按时清扫。

5.凡有破坏学校花草树木及教学设施的,除进行赔偿外,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二、维护楼内秩序

1.上下楼梯和在楼内行走要靠右侧,不得多人并排行走或勾肩搭背,不准在楼内追逐奔跑。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2.楼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

3.不准乱扔废弃物和随地吐痰,废弃物要投入垃圾箱。4.做完间操或全校大会结束后,各班须按秩序进入楼内,不得拥护,以免发生伤亡事故。

5.爱护楼内设施,不准坐、踩管道,不准破坏桌椅。放学后,值日生要及时关闭门窗和关灯。如因门窗未关,玻璃损坏,按规定赔偿。

6.要注意保护楼内标语牌。不得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更不准破坏。7.不准在楼内玩任何球类或从事其它体育活动。

创建“文明学校”规章制度

1.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环境教育分工负责制。环境教育和创建文明学校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学校工作计划,日常工作安排,部门工作考核必须把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必要内容。该项要求列入学校工作常规考核。

2.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必须完成教材和大纲要求的环境教育教学任务,做到有机结合,巧妙渗透。每学期至少有一个专题讲座,考试试卷中要有明显的环保内容,该要求列入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常规考核。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工作人员要做好环保宣传图片、图书、音像、报刊等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

4.学校教导处、班主任要把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作为学生德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每次活动要求有总结,有台帐。

环保教育制度

1.师生自觉学习环保知识,认真写环保读书笔记,提高环保意识。2.定期开展环保讲座,给学生渗透环保理念。

3.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在实施学科教学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4.利用节日庆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绿色创建活动。

5.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随手关紧水龙头,随手关灯,不开无人电风扇,电脑长时间不用,必须关闭主机和显示屏。

6.不用一次性物品,不乱扔纸屑、果皮、塑料袋、废电池等,班级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7.爱护花草树木,不折树枝、不摘花、不踏草坪。

8.与破坏环境的一切行为做斗争。

9.课间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少制造噪音,共创宁静环境。

10.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11.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12.买环保电池,减少环境污染。

13.拒吃野生动物,不买野生动物制品,善待生命。

14.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15.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16.维护绿化,捐资种树,做绿色小卫士。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17.做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环保宣传。

节水节电制度

一、节水制度:

1.洗水水龙头不能开得太大,用水后关好水龙头,杜绝长流水。2.厕所内的水龙头定人开关,其他人员不得开关。3.食堂工作人员要有节水意识,不得随意浪费。4.后勤要经常检查水管和龙头,发现漏水现象及时修复。

二、节电制度:

1.严禁学生和其他人员私拉私接电器,不得使用电炉、水茶壶等耗电电器。

2.师生要养成节电习惯,杜绝长明灯现象,做到人走灯灭,人走风扇灭,饮水器及时关闭。

3.夏天室外温度低于30℃,冬季室外温度高于5℃时,不使用空调。夏天空调、冬季采暖前要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时必须及时关闭电源。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的空调温度不得高于20℃。

4.晴天白天不开电灯,教室尽量开窗通风,不开电风扇。电脑及时关闭,教室电视不用时关闭;放学后电子备课室要切断电源,以减少待机能耗。

绿化管理制度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1.常年有人对树木、花草进行修剪。

2.抓住时机,及时浇灌、追肥、灭虫,对认为造成损坏,根据情节轻重,扣除班级考核分1—5分。

3.对学校的一草一木,落实到班,人人进行保护。

4.学校的大面积绿化,要有实施方案,并要全体师生参与设计,广泛征求意见,让人人植树,个个爱花。

5.由门卫人员监护,对外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对花草、树木的破环,出现问题追究门卫的责任。

6.各式的盆景花,全部落实到专人进行负责管理,保持常年枝叶茂盛。

7.绿化一草一木,需要移栽的要报请学校绿化领导小组批准。

禁烟制度

1.全体员工应自觉学习健康知识,人人懂得吸烟危害健康的道理,积极开展禁烟宣传教育活动,吸烟教师应自觉戒烟。

2.学校齐抓共管学校的禁烟工作。利用健康课、团队活动、班队主题活动、广播等各种形式,经常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使不吸烟成为教师员工的自觉行为。

3.教室里、走廊上、办公室等学生集中的场所,一律不准吸烟。4.休息室、会议室在会议时间里,与会者一律不得吸烟。凡学生和家长集中的地方,本校教师一律不得吸烟。

5.在学校内的醒目处张贴禁烟标志等,安排专人进行不定期地检查、劝阻吸烟者。

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校

6.全体师生员工把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进行下去,向无烟学校的目标迈进。

创办“文明学校”奖惩制度

一、全校教职工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投入到此项活动中来,并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二、各任课教师,要把环保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断丰富自身环保知识,并教育学生。

三、班任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四、各班级要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评比标准,每天检查,每周评比,评出优秀班级。

五、按时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学期末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为了加强我校校园环境管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教学秩序正常,校园绿化、美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特制定以下制度。

6.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篇六

第一条 为加强中小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保障学校和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小学校内环境及所处周围环境的管理。

第三条 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设施完好,秩序正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第四条 在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校长工作的重要职责。校长应该负责将校园环境建设列入工作计划,采取措施,组织实施。

第五条学校校舍应坚固、适用,并按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和维修。

学校校园要绿化、美化。

第六条

第七条第八条

第九条第十条

第十一条 严禁宣传暴力、凶杀、色情、恐怖、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在学校中传播。坚决抵制赌博、酗酒、不健康的歌曲和封建迷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第十二条 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校园内从事以师生为消费对象的盈利性活动。

第十三条 学校要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在教学设施,饮水饮食,取暖、用电,开展体育、劳动和其他集体活动等方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师生安全。

学校要建立安全保卫制度。财务、档案、食堂、宿舍、各类专用教室、传达室等部门和场所要指定人员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管理。节假日要安排人员值班、护校。

可进入学校的车辆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公共卫生制度。

校园要整洁、有序。宿舍空气流通,被褥干净,物件安置有序。食堂卫生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厕所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保持清洁。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

第十五条 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依傍学校围墙或房墙构筑建筑物。

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限期治理。

搬迁。

第十六条 执行文化部、公安部的规定,200米半径内设置台球、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认真执行和维护本规定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7.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七

一、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意义与特点

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小学师生, 以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为主, 绝大多数属于法定的未成年人。 由于我国“普九”教育的城乡高覆盖率, 因此未成年人几乎全都集中于中小学校园。 从这个意义上说, 做好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以及各责任主体切实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定义务的主要举措。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仍以独生子女群体为主, “1+6” (1个孩子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人) 的家庭结构, 以及家长们广泛的社会联系, 使得任何校园卫生安全事件都会同时牵动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当事学生的家庭, 具有“倍乘效应”和放大效应, 极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此, 做好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具有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与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目前除少数学校外, 中小学在校生大多是以走读形式学习的。 他们在校园内的生活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 使得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具有较强时段性, 即主要保障学生在校时间段的卫生安全, 除发生重大疫情之外, 一般不需要“全天候”覆盖;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可能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 一些影响卫生安全工作的社会复杂因素会被校园“屏蔽”, 保障校园卫生安全的指令、规定也相对容易被接受、执行、实施, 使得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即在多数时间内, 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是在校园这一相对封闭的体系内, 不受或少受外界干扰地运行。然而, 正是由于校园生活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 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密切接触, 以及作息、饮食、运动的相对同质化、同步化, 因此使得校园安全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的特点, 需要各责任主体持续不懈地高度关注, 要具有较强的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

中小学在校生,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儿童少年年龄段, 身体与心智处于成长阶段, 认知能力有限, 因而常常难以全面理解领会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加之独生子女普遍受到的溺爱而可能导致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未得到及时纠正而带入校园, 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判别能力而互相仿效, 因此为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带来一些特殊的难度。 较之社会上一般的卫生安全工作, 校园卫生安全工作需要数倍的耐心和细致, 需要更多的督促、检查和反复宣讲, 需要儿童少年可以接受或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老师往往是学生的偶像, 是学生最信任和敬佩的人, 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常常超过家长, 低年段学生尤其如此。因此, 要充分发挥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大队辅导员、任课教师这样一些与学生联系较多的老师, 在校园卫生安全工作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现状举隅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在一些相关法规中, 都有具体条款规范各责任主体在校园卫生安全工作上的职责, 如国家卫生部制订发布的《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的第二章“任务”辟有专节“五、学校卫生”, 强调各级卫生防疫站要 “对学校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分析影响健康因素, 提出保护和改进意见”。要“协助教育部门培训学校卫生人员和保健教师, 指导学校改善教学卫生,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保护学生的视力, 指导疾病的预防工作。 指导开展青春发育期卫生和体育卫生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教育部 (教育委员会) 、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具体规定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任务、责任主体、工作管理、工作监督与奖惩办法等。 以后, 两部委还以部令的形式下发了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 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还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了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GB28932-2012) , 对学校卫生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体的规范指导。 这些文件法规从国家层面强调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肃性, 为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提供了行政支持和法理依据。

各级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积极行动, 纷纷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为抓手, 认真做好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如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于2014年3月制订下发了《浙江省2014年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方案》, 以“加快相关学校卫生政策措施落实进度, 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饮用水、教学环境生活设施等日常卫生监督与指导, 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责任意识和自律水平, 降低学校春秋季开学和中高考期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风险, 保障学生健康, 维护校园卫生安全健康环境” 为具体工作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大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组织管理”“传染病、常见病防控”“生活饮用水卫生”“教室环境卫生”“学生宿舍卫生”“厕所卫生”“浴池卫生”“学校游泳场馆卫生”九个项目、数十种统计数据的监督检查, 和包括“教学环境卫生检测”“生活饮用水检测”“新、改、扩建学校教室空气卫生质量检测”的检测检查。 很多市、县、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组织专项检查、督查, 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执行实施, 强化校园卫生安全工作。许多学校充分认识到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 对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逐条自查, 不断创新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驶入快速发展通道,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且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资源仍处于世界落后水平, 尚未完全摆脱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更由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的欠账太多, 以至于不少学校,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边远地区及一些薄弱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达标, 难以全面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各项要求。由于应试教育氛围的客观存在,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校和家长普遍的过高期望值, 使得学生幼小的身心负荷过重, 这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得卫生安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占。 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校园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新常态”教育理念的提出, 都对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对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与优化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相关对策做深入思考。

三、强化与优化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首先, 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法制化进程。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 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依法保障校园安全, 特别是校园卫生安全。 目前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尚无可以适用的专法,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等主要是以“条例”“规定”“标准”形式出现的行政法规, 对于校园卫生安全的规范、约束、监督、惩处的强制力有限, 难以作为法制机关的执法依据。 故吁请全国人大进行《校园卫生安全法》或《校园安全法》的立法调研工作, 以与 《未成年人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安全法》这样一些上位法相衔接, 使得这些法律在校园“落地”;鼓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制定能够体现和适应地方特点的配套法规, 为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其次, 要全面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 相关责任主体应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保证“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 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督促学校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指导职责, 可以借鉴与放大已有的成功经验, 如前述《浙江省2014年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方案》及与之相配套的, 包括多项监督检查和检测检查内容的 “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大检查”量表, 就可以借鉴实施应用。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还曾专门发文强调,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卫生专业执法队伍建设, 落实执法工作经费”, 各级公共卫生部门如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 都应加强对辖区内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指导。

再次, 学校要切实履行校园卫生安全工作 “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中小学生生活在校园, 直接面对的是学校, 学校无疑是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 对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所规定的具体工作任务, “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定要条条落实、件件抓好。要确立“校园卫生安全无小事”的工作理念, 根据儿童少年的身体、心理、认知特点,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担负起校园卫生工作主要承担者的重任。

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是当下所倡导的“新常态”教育的客观要求。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新常态”教育其实就是弃旧图新的教育, 是正本清源的教育, 是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本真的教育, 是摈除各种“非常态”的教育, 也应当是卫生、安全、健康的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意义与特点及工作现状的考察, 就如何进一步强化与优化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以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的主要工作与常态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意义,特点,工作现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http://www.gov.cn/fwxx/bw/jyb/content_226701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88.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http://www.moh.gov.cn/sps/s7885/200804/81f05e26c9db4e81b97924779071bf1a.shtml.

8.对高校校园环境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八

关键词:绿化养护 环境 管理 宣传 设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职能的不断扩展和延伸,高校校园环境管理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校园环境管理涵盖越来越多的内容,面对越来越多的课题,这些内容和课题无不关系到校园整体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校园秩序的完善。在此,我们就校园环境管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探讨校园环境管理更好的模式、手段和效果,以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一、完善绿化养护工作体系,营造全民绿化氛围,用环境来提升校园文化和学生修养

1.进一步完善绿化养护工作体系。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绿化日常养护工作,已日趋规范化和职业化,往往都由专业的、全职的绿化养护管理队伍来统一包干儿实施。绿化养护工作的突出矛盾表现为:包干养护队伍成本控制与整体养护目标之间的矛盾;施工队伍整体专业素养及个人素质与养护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直接影响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2.营造全民绿化氛围。作为校园环境管理者,在处理好甲乙方关系、监管好各项绿化养护工作的前提下,同时也应关注和落实好全民绿化、美化校园的问题。我国高校后勤改制以后,绿化工作统一承包给专业全职施工队伍完成,以往作为教学计划内容的大学生劳动课也纷纷取消,广大师生对于绿化或校园环境建设的参与度日渐降低。作为高校校园环境管理者,应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学校环境建设工作中来。

3.提升校园环境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和布局一些修读点,设计一些绿化小品、艺术雕塑、文化长廊,并适当地将一些醒世名言或校训结合进去,达到展示校园文化品味、提升学生修养、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规范校园宣传及设摊环境,保障校园环境的规范、有序

1.关于校园宣传和设摊活动的范围、尺度问题。高校是一个高端的学术和文化场所,在校园内开展的各项宣传和设摊活动必须符合高校校园环境的整体氛围,管理者需要在不违背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大前提下,根据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校园文化的总体氛围,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学校的环境氛围要求,来明确校园宣传和设摊活动的范围和尺度。这是一个既极富原则性,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动态变化过程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设定宏观的总体规范,又要根据本校实际设定动态的尺度,保障各类宣传和设摊活动的合理、有序。

2.关于校园宣传和设摊活动的制度解释问题。当面对相关活动申请时,作为管理者,需要做好中肯、合理、到位的解释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不适宜在校园开展的宣传和设摊活动,或是一些需要根據实际情况更改形式、调整时间或地点的宣传和设摊活动,如何根据相关制度,并结合实际,做好分析、解释工作,也是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一个问题。申请人和管理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往往可以归结为立场的不同,管理者需要耐心、中肯地向申请人解释,出于学校大环境的考虑,对申请活动所作出的相应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关于校园宣传和设摊活动的归口管理问题。校园内的各类宣传和设摊活动,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管理。例如相应的申请工作,需要宣传部或相关校园环境管理部门来归口实施,而实际管理过程,还需要学校保卫部门,甚至是后勤部门共同来参与,在一系列的管理过程中,如何组织和协调好各部门,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向全校明确,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管理者需要全盘考虑,多方论证,形成系统、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

校园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直接考验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现学校的管理风格,需要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并善于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新管理模式,为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9.小学校园环境卫生工作方案 篇九

二、做好各班卫生干部的培训:年初召开各班卫生委员会议,重点布置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任务,要求卫生干部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驱虫普治、季节性传染病防治、学生营养等方面,把工作做好,并做好眼保健操培训。

三、学生营养:人类生命首先在于营养,为了向学生介绍营养知识,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于10月份搞一次营养知识专题讲座,一期营养知识专题板报,一节营养知识健康教育课。

四、传染病防治:透过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夏秋季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防治知识宣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五、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爱眼、爱牙、营养、传染病以及学生六病防治工作实际,每学期刊出卫生专栏,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10.高皇小学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方案 篇十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校卫生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根据我校实际,特定本方案

一、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重要意义

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是创建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我县教育环境整体形象,推进我县教育健康、和谐、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创建优美、整洁、文明、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为目标,深入实施环境卫生清洁工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新交城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目标

实现校园环境更加靓丽、校园文化更加浓郁、师生言行更加文明,提升我校卫生工作管理水平,增加师生员工的文明卫生意识,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提高师生员工的健康和卫生素质。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

在全校大力宣传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目标。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出切合实际、全面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整体部署,全面实施,重点落实,对校园卫生死角、积存垃圾,“脏乱差”现象进行细致的排查。

2、全面治理

依据县局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整治要求及标准全面启动“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积极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整治活动。

3、整治时间

第一阶段:3月1日——3月15日初步实施阶段,制定整治方案,工程启动。

第二阶段:3月16日——3月底强化提高阶段,具体实施整治方案,全面展开清理、粉刷、美化工作。

第三阶段:4月1日——11日进一步抓成效阶段,再检查、再清理、再美化。

五、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对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张士光任组长,任彩霞、郝长金、王树文任副组长的卫生环境综合整治领导组,成员由各班主任组成。

2、明确责任,务实求效

为确保这次整治活动的开展,我们按照“以校为主、班级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我们要按照教办环境卫生方案,发挥职能,搞好协调配合,确保我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声势,迅速掀起卫生综合整治高潮。

3、强化督查,常抓不懈

对各班、各卫生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严格认真的督导检查,对卫生状况不好的督促清理整治,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规划化、经常化。

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方案

11.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字化 高校财务管理 一卡通

1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数字化建设日益完善,尤其是校园网络的高速发展,为财务数字化管理创造了稳定的信息平台。而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高校已经较为普遍。通过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校园一卡通、实现对于财务管理的数字化。所谓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指利用IC卡实现数据采集而建成的校园个人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它集身份认证、校内金融服务、收费管理、证件管理、教务管理、师生考勤、食堂管理、机房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将学校各个系统连成一体,动态掌握每一持卡人情况,满足了学校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为校园数字化建设、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一个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成为校园管理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1 促进了与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的规范化,加大了学校财务的监管力度。高校由于涉及财务部门比较多,学校在处理财务信息时主要依靠各部门上报的数据,这样就不可避免出现数据上报信息质量出现问题,不能保证学校的财务报表符合学生财务管理的真实性。而通过校园一卡通可以统一学校的财务信息,减少财务信息输入次数,避免出现人为失误导致的财务信息漏输入或者各种原因的财务信息数据不准确。

2.2 加强学校的收费管理,规范学校的经济秩序。在实行校园一卡通之后,校内的相关部门在提供与财务有关的活动时不再收取现金,而是通过校园卡实现资金的划拨,避免有关部门的现金收费现象,通过一卡通收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于有经营活动或者学校的科研经费项目的收支情况的监督,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避免一些财务部门或者系校出现私设“小金库”的现象。

2.3 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财务管理手段,增强了学校对资金的调控能力。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对促进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校园一卡通可查询个人的消费支出情况、个人的收入情况、学生收费情况等。并利用校园一卡通为学生交纳电费、水费、杂费等,提高了财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由于校园一卡通的卡部管理中心挂靠学校财务部门,所有校内有偿服务的部门单位的消费资金的往来均在卡部管理中心设立资金结算账户。因此,对这部分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学校统一调度,增强了学校对资金的监控能力。

3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财务管理者意识到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重视程度仍存在不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数字化财务管理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数字化建设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高校的数字化财务管理工作进展不顺利,分析原因主要就是财务管理者缺乏对于数字化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管理意识还停留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阶段,不太愿意花大力气加强财务信息数字化建设,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同时财务管理者也害怕依托数字化进行财务管理会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安全等。

3.1.2 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数字化财务管理依靠的就是校园的网络实现财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对于高校来说就有好处也有坏处,实现财务信息化就可能会为高校的财务信息带来网络的不安全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网络控制高校的财务信息,擅自篡改高校的财务信息,结果给高校的财务造成巨大的损失。

3.1.3 财务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校园数字化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具备既懂财务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但是高校现在的现状就是相关人才的短缺,他们不是没有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就是没有较强的财务能力,同时高校把数字化财务管理仅仅看做计算机管理系统,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训数字化财务人员更多的集中在计算机使用能力方面,而忽视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的整合知识培训。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高校财务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大大降低,影响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发展。

3.2 完善校园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校园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入手,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①提前高校管理者的信息化建设意识,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应用范围,以及一卡通与校外银行等金融系统的融合程度。②要加强高校的信息专业技术力量,保证网络安全与稳定。构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依托校园网络,因此需要保证网络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做到校园数字化建设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对待网络安全方面要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提高高校的网络防御能力,避免黑客、病毒等侵犯高校网络。③加强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建立健全数字化体系下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财务专网,结合财务系统的通用功能与现代信息化财务需求,不断开发新软件,实现财务系统整体化,推动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的制度、理念、技術和管理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毛良玉.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体系结构浅析[J].科技信息,2010.3.

[2]魏惠妮.浅谈在高校管理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J].科技信息,2010.5.

12.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篇十二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1]。通过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应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1]。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 (OA) 、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 (OA) 、校园网站 (属综合门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 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 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 (如图1所示) 。

2.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4]。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 (见表1) ,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有4个层次:第一层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第二层是办公与网络基本运用,第三层是网络平台基本运用技能,第四层是信息核心技能。4个层次构成教师信息能力结构 (如图2所示) 。

持有技术消融观的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网络基本运用这三方面也属于同一个层次。笔者认为,恰恰是不少专家和学者太少接触一线,不了解教师的现实困难在哪里,把苗拔得过早、拔得太高了,需要加强的技术未消融的认识以及处理技术消融的过渡工作还有很多。

3. 各能力层的技术应用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应用点,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与广大一线教师有较长时间的磨合,基本上与大众达成共识,笔者在此不再累述。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是教师应用网络的必经门槛,还需要加强培训。

(1) 网络平台的运用技能。第三层次的网络平台运用技能,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中,网络平台系统多、更换多也是常事。例如区域办公平台、学校办公平台、学籍、人事管理系统等,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平台时依赖固化习惯,因此,基于工作进行的常用项,如注册、登录、平台菜单功能逻辑及其人机交互过程都是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师容易出错的是:利用网页编写器发布文章,对于图片、音视频的插入,经常将图片与音视频作为附件上传。

(2) 信息能力的核心技能。第四层次的信息核心技能,是教师经常用到的,也是核心关键的技能。具体指信息搜索、获取、交流、加工、利用和表达6个方面。同时,笔者将根据实际应用,将六大信息核心技能划分为3个模块,其应用点具体如下。

模块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技能点上侧重于利于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掌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同行、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技巧。除了因特网的公共邮件系统、博客、论坛,还有基于校园网的OA系统、邮件系统、校讯通系统、师生博客系统、学科论坛等。

模块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主要指教师基于因特网,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信息的 (如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格式的信息) 检索 (重点是百度和Google的搜索技巧) 、评价和下载的方法,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源库应用,在资源中检索和获取相应类型的信息。

模块三: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主要指教师要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类型、特点及作用,能使用简易型多媒体工具小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表达主题信息 (例如数字故事、学科教学课件等) 并形成资源重构的观念和能力。特别对于建设校园视频点播应用模块的学校,教师的多媒体素材加工能力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策略

1. 通识部分的培训策略

(1) 实施分类分层策略。首先根据教师信息能力层次,对学校教师进行层次诊断,划分到对应类别里,再结合年龄特点,组织学习培训小组,逐层过关。例如,面向中青年组的信息核心技能培训,面向老年组的系统平台操作培训。还有面向不同学科应用需求的培训,例如文史类学科教师,他们用到视频资源的几率较大,对他们进行互联网视频资源下载与基于学校资源库学科资源的集结、下载和点播培训;对于理化类学科教师,实施swf或fl v文件资源的采集和重构方法的培训。

(2) 实施阶段性晋级策略。根据学校教师信息能力现状,开展阶段性培训和测试晋级工作。培训和测试内容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常规操作与应用。测试时可以围绕各层次的技术应用点设置内容包,进行分包测试。如邮件发送测试、网络公文发布测试、图像基本处理测试、信息搜索测试等。

(3) 实施积件式策略。积件式策略,既可作为资源建设的策略,也可作为培训内容划分的策略。

PPT是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课件形式,教师喜欢将网上搜索到的学科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认识和习惯进行重组。因此,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划分积件包,进行积件式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下载、拆解、重组PPT和再分享。

培训内容设计的积件式策略,指将大技术模块划分为小技术模块进行培训,笔者将其称为技能积件式培训。以技能积件为概念进行资源建设和使用培训,有利于教师积跬步以致远。例如图像的像素处理、音频剪辑、视频文件压缩、文件格式转换、多媒体文件插入到PPT等的技术运用等,制作截图步骤或屏幕录制媒体,积累成可视化的操作帮助库,供教师供他们自主学习。

2. 专长部分的培训策略

教师信息能力的专长部分,在技术和意识方法上具而有一定的门槛,不要求全体教师都能发展起来,而要适合特色教师或专项团队的学习和深入。同时,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机制方面要紧密配合。

(1) 标兵模式策略。根据学校数字化应用模块实际和教师个体特长情况,建设特色模块,鼓励有余力的教师发展,让一小部分人先“强”起来。例如,本区景泰小学的数学和信息科组,利用Moodle进行混合式教学、网络教研,方圆实验学校利用Wiki进行网络教研,钟落潭镇竹料第一小学利用师生博客系统进行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些模式实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培训、示范、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应用。

(2) 网络联盟策略。加强教师网络教研的意识和实践,建立网络联盟团队。联盟团队可以是基于校本的,如果是校际、区际甚至国际的则更好。联盟的内容可以面向教学案例的文本研讨和在线写作,可以是面向实验课视频的研讨分析,可以是面向基于视频点播的重难点微课研究,可以是基于主题的团队协作 (如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开发等) 。

(3) 借东风策略。中学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较大,小学对数字化校园的校园文化协同、师生竞赛、数字图书馆等的应用需求较大。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可以挖掘学校应用的特色模块,发起应用培训和应用比赛,引入更多专家资源及展示的机会,拓展教师应用的视界,激活创作潜力。例如,竹料第一小学的学生博客平台建设得不错,可以发起小学生现场主题博文的跨校联赛;本区开展的教师能力系列赛事,如教学资源搜索比赛,可以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及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推广。

五、结束语

由上至下的培训开展十多年了,教师也经历了很多,而技术始终要在自家使用,而且符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才可能成为常态。有常态才有技能可言,有技能、有方法、有应用生态才有能力可言。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建设已经走了较长的一段路,应用系统及应用生态的建设,还需要依照中国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特点去建设,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深入,促进技术消融、技术无痕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张光明.以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宁波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4:45-48.

[4][5]龙丽嫦.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评价研究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2007, 9.

[6]龙丽嫦.中小学教师I C T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4.

上一篇:工作组工作方案下一篇:投资公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