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2024-09-19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精选8篇)

1.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一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稿

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六月初的天气清冷的反常,人们不得不穿薄毛衣或夹克。今年波士顿的天气变化无常,4月份有一两天气温高达32摄氏度以上,人们热得要开空调。随后的一个多月又冷得至少要穿两件衣服,但天气并不妨碍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校园里照例彩旗飘飘,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赠送鲜花,合影留念。主要庆祝活动集中在6月2日校长对毕业生的告别讲演(baccalaureate address),3日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告别活动(class day),和4日哈佛毕业生联谊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组织的毕业典礼(mencement)。

这是哈佛大学 你们离开校园时正好是经济风暴席卷全球,改变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时候。你们也目睹了哈佛的变化。你们在四年中经历了三位校长(萨默斯,代校长巴克(derek bok),和福斯特本人),你们经历了旧的教学大纲(core curriculum)的退出和新的教学大纲的引入(general education),和一些校舍的变化。福斯特然后列举了一些优秀毕业生取得的成绩(没有点名道姓)。

她说,很多过去四年的变化是四年前没有想到的:奥巴马入主白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流感蔓延等等,这些都使未来更加难以预测。‚我要和你们讲的不是如何追求优秀,在这方面你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而是要讲如何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去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哈佛毕业生选择了去华尔街工作。其中一个学生说,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不想进入‚真实世界‛(real world),而进入金融行业是最稳妥,最保守的选择。金融风暴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没有最保守的选择了。你们当中的一个学生说,因为金融公司今年很少招人,他准备去教书,而教书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今年的就业形势让他没有理由不做自己热爱的事。当然,有一少部分毕业生仍然会去金融公司工作。这也是好事,因为你们还年轻,有弹性和韧性承受金融界的动荡。与其在你们45岁时经历中年危机-自问: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还不如在20多岁的时候就反思这些问题。有一位作家描述和她先生去巴黎旅游的原因:不是有人要求我们去,也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去,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想去,这样我们的旅途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福斯特说,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这就是生活。

她说,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目的不是要训练你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是要让你们在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情形下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兴表演(improvise)。‚即兴生活(improvised life)是激情与平静,构架与自由,理性与感觉魔术般的结合。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uncertainty),更喜欢安定,但正是不确定性 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机遇‛。

最能概括福斯特讲演内容宗旨的话应该是她引用一位著名爵士音乐家的话,‚透彻的掌握你的乐器,你的乐谱,然后全部把它们抛在脑后,尽情地弹琴。‛现在的世界需要那些优秀的即兴表演家。

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重新投入进去不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机会。福斯特回忆自己1968年的大学毕业典礼。当时我们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觉得巨大的社会变革迫在眉睫,我们要结束战争,消灭贫困和种族歧视。渐渐地这种无所不能的乐观和激情消逝了,我们逐渐地变成了‚大人,成年人‛,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小天地,为自己个人的好生活而努力,那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境界和对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没有了。

但是现在又回来了。我们目前面对很多挑战--金融动荡,传染病蔓延,对内政策,对外政策都是困难重重。这些挑战和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仅仅使新的思想,新的投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须。

奥巴马总统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定义为重新振作和重新创造的时节(a season of renewal and reinvention)。重新振作,重新创造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我们一直坚持最好的教育是那种培养分析能力的,形成思考习惯的,能够把信息(information)变成理解(understanding)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受过教育的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学生聚会

class day的活动是在校园中间的露天草场tercentenary theatre,没有毕业典礼那么正式,形式上比较轻松。毕业生代表的讲话有对四年大学生活的认真反思,也有自嘲自讽的幽默。他们对最近四年的课业过重(over worked),睡眠不足(under slept)直言不讳,他们的脑海里只是被‚成就‛(achievement)这个词充斥着。‚为了重建哈佛形象,有必要提醒整个世界哈佛的毕业生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处处趾高气扬,只往上看,不往下看,永远觉得高人一筹。‛

哈佛校长演讲稿范文

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发生在1987年,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某报社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冼手,做错了事要道歉。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老者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他认为在学校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是深厚扎实的才学,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习惯和素养,也许这就是他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根基所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养成好习惯,要从小时候养成好习惯,别老是想着等到做事时才开始想着好好表现,等到需要时再认真学好习惯.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从我们生活习惯中的点滴入手.如果细看他的谈话,他告诉我们要学会合作,友爱,遵纪守法,追求完美,讲究卫生,眼里要有别,热爱大自然.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

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分为85,在学校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学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于成功来说也非常重要.要相信自己.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上最后有一篇文章有有意义:一个在并没启动的冰库中被自己心里的冰点冻死了,他就是缺少自信,缺少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或许最初提出这句话的并不是汪中求先生,但却没来由的喜欢着,只因它说到了人的心坎,清冽透彻。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着“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人生格言,从不怀疑。单纯地以为只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就会心安理得,就无愧自己的工作,现在看来,我只是“认真”,而少了那份“用心”。就象我给我的学生说:

“记忆是学习之母

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如果只是在认真的读背写,这是学习的基础,还要在接受时思考,只有思考过了,一个学习的人才能变成一个有灵气的人,才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或高度.我们要“认真,用心”的去做事,要夯实将来做人做事的基石-----良好的行为修养,遵纪守法,与人和谐相处,然后加上自己的的思考,才能演绎出自己的美丽人生.

2.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二

一、大学典礼和演讲概述

大学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表达”的学术圣地和思想源泉。大学的典礼应该具备一种富有多重意味的、对个人一生的成长都起到引领和启示作用的功能。在大学期间, 学生将亲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颁奖典礼等。

开学典礼常被誉为入学第一课。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在成年之后进入的一段新的学习成长时期, 面对大学生的开学典礼一般主要集中关注四年大学生活这一时间段, 在内容上更注重对青年自我价值培育、自觉意识培养、成长指引、人格塑造和专业学习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准备的启发和指导。

相对于开学典礼, 毕业典礼作为学子的最后一课, 更是受到校长、师生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典礼既是完成与开始的结合, 又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在西方, 毕业典礼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派对, 毕业生和毕业生的父母、亲朋好友都专程受邀盛装出席, 庆祝毕业生学有所成。在现代中国, 毕业典礼的主要内容和礼服都沿用了西方的规制, 一般会包含校长致辞、优秀校友致辞、学位授予仪式等, 但其在形式上更像是一个大型会议。不过随着高等教育理念与世界逐渐接轨, 中国式毕业典礼的氛围、主题也在逐步向西方靠近, 仪式感和个性化特色逐渐增强。

大学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致辞) , 根据大学类型、中外文化传统、演讲场合与身份以及演讲者本人性格特质的不同, 又可分为传统型、教诲型、温情型、励志型、经验型、寄语型、哲理型、务实型、畅想型、主题型等等。

二、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演讲的意义和功能

在大学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 传承与认同、成功与分享、激励与憧憬多种情绪并存, 多重功能并举。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这类带有浓厚仪式感的活动, 会让大学生在瞬间达到对自己新身份、人生新阶段的认同及由此带来的崇高感与使命感, 点燃他们追求理想、奋勇前行、投入生命新里程的热情。

大学校长是大学教育和学术的指挥者、领路人, 缘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大学典礼上校长演讲的意义和功能更为多元和独特,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校长治学理教思路的体现。办一所大学要有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治校要有校训, 校训乃一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且与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关系甚密。校长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 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校长的治校理念, 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发展路向和办学水平。

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作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仪式, 是大学校长可以集中阐释学校办学理念、治学思想的最恰当场合之一。近几年来, 各大高校在网上晒校长毕业典礼演讲已然成为了一种风尚, 校长的演讲不但体现了大学校长治学理教、人才培养的理念, 而且也成了各大高校的竞相展示精神风貌的窗口。师生可以通过这样一次集聚思想精粹的演讲, 更深刻地认识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秉承的特色与精神, 了解校长对学校办学的思考和实践, 从而更好地达到自觉融入和认同。

二是传达大学精神。大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 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有人说, 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 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 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而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 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样的校长, 他们有共同的追求, 有前承后继的使命感, 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这样象征人生里程碑的仪式上, 在这一神圣的时刻, 大学精神的代言人用演讲的方式让学子充分地体会感悟大学精神, 不仅奠定了他们未来学术追求的基础, 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学校文化。

三是承担育人功能。大学之道, 育人为先。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社会, 教育的本质已远远超脱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之上, 而更多地关注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培育。育人的重点, 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 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 以及爱心教育、培养崇高人格等等。

现代大学崇尚“环境育人”的理念, 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育人的基础。典礼的演讲作为公共演讲的一种类型, 也属于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校长演讲作为典礼上的重头戏, 能够在传承大学文化、向学生传授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价值理念的同时, 促成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和理念的认同, 对于建构其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启迪大学生成才的新征程。生命的历程, 由许多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组成。典礼象征着旧的行将结束, 新的即将开始, 是前后两个稳定状态交接的过程。它是一个缓冲带, 让心灵回首、铭记、宣泄、新生。典礼尤其是毕业典礼是一个契机, 宣告着对学生时代、对青涩年华的告别, 对十余年寒窗苦读完成之后社会角色的开启。一篇优秀的校长演说, 能够加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或者社会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增强自我认同, 认清自身使命;能为毕业生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人生转折提供帮助, 使他们提早认识自己所要担当和进入的新角色, 提前做好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和社会使命的准备, 启迪他们成才的新征程。

三、典礼的重要性对演讲稿写作的要求

大学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重要性如上所述, 那在典礼上最具分量的校长演讲稿应该怎样写作呢?怎样的校长才是学生爱戴的?怎样的大学才是他们留恋的?怎样的演讲才是台下的听者需要的, 能够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仪式和教化的功能, 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关键的指引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等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紧跟时代的要求, 不断深化改革。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向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部在2012年3月16日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简称“高教三十条”) 中, 提出高校的功能在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点的基础上, 增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需要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教育家群体将其贯彻落实在办学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 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为代表, 出现了一批渗透现代高校治学理念和创新精神, 与以往套话连篇、公文格调的校长致辞截然不同的毕业典礼演讲, 不仅频频使用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流行语汇和网络语言, 更是摆脱了以往说教式的演讲方式, 充溢着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和真挚诚恳的态度, 敢于打破单调乏味的官样文章, 真实生动、轻松活泼, 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评论普遍认为, 大学校长这种讲话风格的转变, 变的不仅是文字、语言, 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原来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一方面来说是大学校长群体对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关注趋向更为务实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学学术和思想自由、自觉精神在当代的复苏。因此, 要写好校长演讲稿, 要使演讲真正能起到传承大学精神、启迪人生新征程的作用, 首先必须要紧扣时代脉搏, 符合社会和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需求。

2. 结合听者的身份和场合的需求。

就大学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两种情况而言, 针对不同场合, 讲话稿的写作要围绕不同的重点, 达到不同的意图, 发挥不同的功能。

开学典礼的演讲对象是刚入校的大学生, 他们刚刚成人, 从繁重的高中学习阶段和紧张的高考中解放出来不久, 进入到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新环境, 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 其思想有初步的自主性和尚未成熟的不确定性。因此开学典礼的演讲, 要更多地针对学校历史与特色、校训精神与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介绍, 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自我培养、学术理想建树、人格塑造提出要求, 指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生活做一个目标明确的、科学充实且有意义的规划, 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更好地汲取大学精神的养分。

与开学典礼相比, 毕业典礼则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历练,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学习还是人格修养、世界认知上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他们即将告别青涩, 脱去学生时代对家人、对老师和学校的依赖, 成长为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独立社会人, 迎接他们的将是丰富多彩的职业角色、人生体验和社会洗礼。毕业典礼的讲话, 主要应围绕毕业生们未来的人生职业生涯、肩负的社会责任、做人做事的态度、坚守的理想信念来写作。

无论哪种场合的演讲, 最重要的一点, 是让学生觉得校长是在用心、真诚、平等地跟他们交流, 能够理解他们的心声, 表达他们的诉求, 解答他们的困惑, 给予他们在人生关键转折期的宝贵指导,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典礼的化育作用。

3. 占据高度, 对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和职业生涯提供指导。

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分别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为了达到启迪大学生人生新征程的目的, 校长演讲应当要占据一定高度, 对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和职业生涯起到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帮助他们建立人生的新坐标。

所谓高度, 不仅包括对专业学识和学术高度的要求与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在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综合修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备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对未来社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要有前瞻性的指导与判断。这就要求撰稿人不但要站在学术的高度、教育的高度, 同时更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对学生未来人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构和自我价值实现有启示和教导作用的演讲, 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演讲。

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三

我们之所以选择2010年这个时间点作为校长个性化毕业演讲的起点,是因为从2010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网络语毕业演讲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大家惊觉,原来校长讲话也可以这样子滴!5年来各高校校长的毕业演讲,未必都如根叔般以网络体见长,但是其中故事体、致歉体、诗情画意等也是各有所长,更有现身说法型校长以身作则、与学子们分享自己成长的经验,总之,如今,板着脸谈人生谈理想的校长,会被同学们迅速抛弃,同样谈人生谈理想,但是换了生动的故事、火爆的流行语,同学们听得心满意足,还不忘立刻拿来在社交网络各种晒:就这样各种哥、各种叔的经典语录旋即流行。这到底怎么解释呢?还是拿同学们自己的话来说吧:校长演讲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毕业!

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自己去就业,去闯荡。

时间: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

特点:网络流行语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杰哥(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四年里,我们一同成长

时间:上海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典礼

特点:套磁,使劲套磁

四年里,我们共同成长。我们一同在BBS上“潜水、冒泡”;一起参加VOS晚会,一起顶十大、一起上News版和joke版,一起观看《交大那些事》。一同拨过“饿了么”的外卖电话;一同为国之伤痛而落泪、一同为奥运传递火炬、一同为祖国60华诞欢欣鼓舞!我清楚地记得,在光明体育场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作为 “跑虫”中的一员,我和你们一起分享晨跑的欢乐;我也清楚记得,在世博园中那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你们亲手为我别上“杰哥威武”的徽章而带给我的感动。四年里,和你们在一起,我见到了绽放在交白、蓝莓脸上最美丽的笑容;和你们一起,我了解了你们为“天使之路”上从天而降的礼物而苦恼;图书馆中,为“推书团”和“清书团”的不期而至而尴尬;虽然你们是最后一届大一不开网的年级,同时也是最后一届没有享受到空调的年级;但是,你们可以自豪的跟学弟、学妹们说,这些事件进展的功劳里都有我们F07!因为交大,你们拥有了特殊的学生时代,拥有了别人无可比拟的,特殊的骄傲。同时,因为你们,我也拥有了难忘的四年回忆。因为你们,我拥有了一个永远青春的名字——“杰哥”。

李晓红(重庆大学校长):先埋头苦干,再提核心诉求

时间:重庆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

特点:故事+体验

临别之际,我不想用华丽的词语来堆砌赠言,只讲两个故事共勉。

第一个是关于不同大学文化培养出不同风格学生的故事。上司给下属布置工作,某著名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听完后,还没动手开干就给上司讲了一大通“理论”,建议上司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老板对此极为不快,影响了这个毕业生的升迁和发展;另一著名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等上司交代工作完毕,立马表态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才给上司谈他是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提了很多创新性的建议,所以这个学生得到了重用,并且这个高校产生了很多大领导、大老板、大人物;我们重大的毕业生呢,接到任务后,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循规蹈矩地完成了所有工作,但做完就完了,没有把如何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向上司讲,也没主动给上司提建议,所以重大的毕业生大多成了总工程师或副手,没有产生太多的大人物。我想提醒同学们,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为埋头而默默无闻,淹灭了你们的创新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我89年赴美国学习,刚去的时候每个月只有420美元的生活费,生活相当拮据。于是,我埋头苦干了1个月,完成了4篇研究报告,并且每天我坚持早起到实验室,导师每天晨跑的时候都看到我在工作。导师见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刻苦,问我在美国生活有无困难,我如实说:“钱太少了!”,导师觉得找这么个助手不容易,立马决定从第二个月开始再给我每月2000美元的补贴,使我在那个年代一个月就成了万元户。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什么呢?我想告诉同学们在任何岗位,首先要苦干做出一番成绩,有了资本后,要主动地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诉求,体现自己的价值。

李元元(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困难挫折神马都是浮云

演讲时间:华南理工大学2011届毕业典礼

特点:紧跟潮流不落伍

这些年,从听周杰伦的《简单爱》到欣赏陈奕迅的《浮夸》,你们变得深沉了。从信春哥不挂科到拜凤姐得自信,你们学会了自嘲……从姚明的暴扣,刘翔的跨栏,到小辉的追赶,李娜的奔腾飞勇,你们学会了执着。我知道,学校的管理还需要大力创新和完善,看到校园里风驰而过的外卖车,我知道也许饭堂的饭菜还不够给力。看到考试前你们焦灼的目光,我知道也许有些老师讲的课还不够到位。看到你们把非诚勿扰搬进校园,我知道也许华工的男女生比例还没有达到。看到你们为自行车被偷而生气,我知道校园的安全还有不少漏洞。母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或许你曾在BBS上对她发过牢骚,或许你曾在微博上建文字图片对他进行过小小的恶搞,或许你在收拾行囊之前曾说我并不在乎,然而,跨出校门那一刻,你心里明白,她的名字早已与你血脉相连。再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母校展翅高飞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从起航的始岸到幸福的彼岸,不可能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困难,挫折,神马都是浮云,经历是一种拥有。面对种种鼓励,最近网络上有个流行的说法叫伤不起,然而我要说,华工人伤得起!有一句关于离别的歌词很悲伤,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可是,在我的心里,你们的笑容永远不会泛黄。让我一起为毕业欢呼吧!请接受母校的祝福,在今后的岁月里,搏击长空,飞得平稳,飞得矫健,飞得高远!好样的华工学子,加油,给力!

王恩哥(北京大学校长):我的内心从无压力,因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演讲时间:北京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

特点:现身说法

希望大家抱定宗旨,坚韧前行。你们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困难,遭遇很多无法预料的羁绊,甚至忍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知道在同学们中间流行一个词,叫“搬砖”,大概是因为做实验、做论文时,需要从事大量的、重复的、甚至单调的工作,因此大家自嘲是在“搬砖”。这样说起来,我可能已经搬了半辈子“砖”了。我有段时间要求自己早上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甚至有点过分地把自己办公室门牌号也定为“711”。这样看起来很辛苦,但我的内心从无压力,因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李嘉诚(汕头大学校董):

如果成功是我的目标,驾驭一些我能力内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转逆境十分重要的关键。

演讲时间:汕头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

特点:个人故事+忠告

东坡先生曾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生活所需全部欠缺,我小时候比苏东坡这句话的生活条件更苦,在这艰难阶段中,我还能在品格个性、能力、情感与志趣的探索里找得快乐的滋味。

如果一切有机会从头再来,我的命运会如何不同?人生充满着很多“如果”,转折点比比皆是,往往也不由我们控制。如果战争没有摧毁我的童年,如果父亲没有在我童年时去世,如果我有机会继续升学,我的一生将如何改写?我对医学知识如此热诚,我会不会成为一个医生?我对推理与新发现充满兴趣,我会不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这一切永远没有答案,因为命运没有给我另类的选择,我成为今日的我。

人生的过程中尽管不无遗憾,但我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我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的。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70年前这问题每一个晚上都在我心头,当年14岁时已需要照顾一家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网络,我很怀疑只凭刻苦耐劳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让我渡过难关?我们一家人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纵使我能糊口存活,但我有否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迅速发现没有什么必然的成功方程式,首要专注的是,把能掌控的因素区分出来。如果成功是我的目标,驾驭一些我能力内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转逆境十分重要的关键。我要认清楚什么是贫穷的枷锁——我一定要有摆脱疾病、愚昧、依赖和惰性的方法。

陈吉宁(清华大学校长):

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坚守还是另寻它径?

时间:清华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

特点:讲故事 提问题

毕业是一个充满怀念,满载祝福、嘱托和期望的时刻,但今天我只想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两个我最近读到的故事。第一个是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字典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做什么?”此后,杨先生一直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当今美国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皮特?泰尔。年轻时,泰尔为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展开竞争,接着为取得在斯坦福法学院学习的机会而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泰尔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想要通过竞争,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书记员。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这次失败促使他放弃了成为书记员的最初设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贝宝(PayPal)公司,后来又成为包括脸谱网(Facebook)在内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资人之一。之后曾有人问他:“没有进入最高法院,你是否暗自庆幸?”这个问题让泰尔陷入沉思。他发现,人们总是认为竞争中的优胜者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在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错把最难达成的目标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把激烈的竞争看成是价值的代名词。他认为,我们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而应当努力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并完全掌控它,会更有价值。

在追求理想的抉择中,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似乎相互矛盾,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坚守还是另寻它径?我想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理想。

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追梦要靠内心的坚定

时间:北京理工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

特点:讲故事

最近,《北京日报》有一篇关于北理工毕业生创业的报道,我把它起名为“北理工合伙人”。

故事讲的是2007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在海淀北清路的一片荒地上,我校毕业生田刚印和满意把自己“捣鼓”出来的电子控制盒装进一架航模里。那天,他们历尽艰辛研制的第一架无人机终于颤颤巍巍地飞了起来。当时,这两位走出校园刚两年的男孩儿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盒子”卖出的近30万元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六年之后他们会成为我国无人直升机技术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去年年底,他们创办的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最近,还在试飞阶段的无人直升机已经收获第一笔千万元订单,而意向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田刚印和满意在我校学习的四年中一直是校航模协会的成员,他们一直有着一个自己造无人机的梦想。毕业后这个梦想一直在他俩的内心徘徊,最终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开始了追梦的过程。同学们,田刚印和满意这两位“北理工合伙人” 面对未来,内心无比坚定地去追梦。 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努力执着,成就了一番精彩的事业,成为北理工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希望同学们在追梦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记得出发时的目标。一旦坚定了信念,就要自信无畏地执着追梦。

许江(中国美院院长):“月台”的诗意

演讲时间:中国美院2014届毕业典礼

特点:诗情画意

眼下,我所站立的地方,正被设计成如站台一般。我们在这里举行名为“星出发”的毕业典礼。刚才,我们踏着火车的鸣响而来,那鸣响引出多少令人心荡的歌声和记忆。

站台又被称为“月台”。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正房正殿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这月台既是建筑之基,又是人行的通道,宽敞通透,举头望月,即成月台。而火车的站台,对于来客而言,是城市的前厅;对于离者而言,是亲人挥手相望之所。故而“月台”蕴涵着我们每个人都经验着的诗意。

2010年盛夏,我与王澍、周武等老师游日本北海道,来到一个叫“网走”的小小火车站。只有一间小木屋,楼上贴满了旅客的留言。这原是一个平常的小站,却因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而受到大量中国游客的惊扰。推开前门,同样窄小的站台,面朝大海,夏季花开。一条窄长的铁路横贯而过,在看不到的远方,是著名的能取岬。对于当地的乘客,这是日常生活的行走,对于充满想象的游客,这里仿佛地球的极地车站。今天的这个月台,我们发出的不是地球边缘的感叹,不是一般的远道辞行,而是美院新一届同学的毕业仪典,是对我们学院谱系的新星们人生出发的祝福。

仲伟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谁的青春没有被风吹过?

演讲时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

特点:致青春

回忆在广外的青春岁月,忘不掉开不完的“夜总会”、做不完的Presentations;忘不掉师兄师姐曾经告诫“在广外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苦力用”原来是真的,也忘不掉在女生如云的广外,如果不够优秀也很难找到女朋友的现实,忘不掉宅在宿舍美剧、电影看不完,微博微信刷不断,到招聘会才发现没,拿个工作offer却没有那么简单;忘不掉龟速的校园网、拥堵的选修课;当然你们一定也忘不掉在北校区“看过了海”还会有人送钱来,还有南校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空调。所有这些忘不掉,作为广外人,你懂的!

4.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四

2011年5月哈佛大学迎来了第360届毕业典礼。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1947

年9月18日-,美国历史学家)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福斯特1947年出生于纽约,1964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私立寄宿中学 Concord Academy,后就读于位于宾州费城郊外的一所女子文理学院 Bryn Mawr College;文理学院毕业后福斯特进入宾夕法利亚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攻读历史硕士学位,1975年获得了宾大美洲文明专业的博士学位,同年起留校担任美洲文明专业的助教授。后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她获任历史学系教授。福斯特是一位研究美国南方战前历史和美国内战历史的专家,在美国内战时期反映南方阵营思想的意识形态和南方女性生活方面都卓有成就,并出版了5本相关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创造之母:美国内战南方蓄奴州妇女》在1997年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美国题材非小说类最佳著作奖。

2001年,福斯特进入哈佛大学,并担任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首任正式院长,该学院的前身是拉德克利夫学院。2007年就任哈佛大学校长。

2011年福斯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届满四年,四年也是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时间跨度,所以Class of 2011对于福斯特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这篇演讲中谈到了她这四年的心路历程,同时对美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多次提到中国的教育发展。

Commencement Address Tercentenary Theatre, Cambridge, MA May 26, 2011

Distinguished guests.Harvard faculty, alumni, students, staff, friends.As we celebrate the Class of 2011 and welcome them to our alumni ranks, I feel a special sense of connection to those who just received their “first degrees,” to use the words with which I officially greeted them this morning.I began as president when they arrived as freshmen, and we have shared the past four years here together.Four world-changing years.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 a historic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the popular uprisings of the Arab Spring — not to mention earthquakes, tsunamis and tornadoes.The choices and circumstances these new alumni face are likely to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they expected when they moved into Harvard Yard in September 2007.And I hope and trust that they too are transformed — shaped by all they have learned and experienced as Harvard College undergraduates.Their departure marks a milestone for me as well.One that prompts me, as Harvard enters its 375th year, to reflect on what these four years have meant for universities, and what universities must do in this time of worldwide challenges when knowledge is becoming ever more vital to our economies, our societies and to us all.Education has never mattered more to individual lives.In the mids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less than half that for those with just a high school diploma.Those with bachelor degrees earn half again as much as high school graduates.Doctoral or professional degrees nearly double, on average, earnings again.And education of course brings far more than economic benefits.We believe that the graduates of institutions like Harvard are instilled with analytic and creative habits of mind, with a capacity for judgment and discernment that can guide them through a lifetime that promises an abundance of change.Bu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ndividuals.Education has never mattered more to human progress and the common good.Much of what we have undertaken at Harvard in these past four years reflects our fundamental sense of that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individuals who will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wisdom, who will pose the questions, and create the knowledge that can address the world’s problems, who can situate today’s rea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t even as we prepare for the future.Yet universities have been deeply affected, as events have reshaped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source of even greater anxiety for American families.At a time when college matters more than ever, it seems increasingly less affordable.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s a national priority, and at Harvard we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ur financial aid policies to make sure that Harvard is attainable for talented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financial circumstances.This is fundamental to sustaining Harvard’s excellence.More than 60% of undergraduates received financial aid from Harvard this year;their families paid an average of $11,500 for tuition and room and board.The composition of our student body has changed as a result, and we have reached out to students who previously would not have imagined they could attend.This past year, for example, nearly 20% of the freshman class came from families with incomes below $60,000.We want to attract and invest in the most talented students, those likely to take fullest advantage of their experience at Harvard College.(一名头顶阿拉伯-英语词典的阿拉伯学生)

Our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recognize a similar imperative and seek to ensure that graduates are able to choose careers based on their aspirations rather than on the need to repay educational debt.The Kennedy School, for example, has made increasing financial aid its highest priority;Harvard Medical School’s enhanced financial aid policies now assist over 70% of its student body.Like American familie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ace intensified financial challenges as well.At our distinguished public universities, pressures on state funding threaten fundamental purposes.The governor of Pennsylvania, for example, proposes cutting state appropri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by half.Lea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warned last week of a possible tuition increase of 32% in response to reduced state support.Some in Congress are threatening to reduce aid for needy students, and to constrain the federal funding that fuels scientific research at Harvard and at America’s other distinguished universities.By contrast, support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exploding in other parts of the globe.In China, for examp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numbers have more than quadrupled in little over a decade;India has more than doubled its college attendance rate and plans to do so again by 2020.Higher education, these nations recognize, is a critical part of building their futures.As battles rage in Washington over national priorities and deficit reduction, we need to make that case for America as well.Universiti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solution—provi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and mobility, producing discoveries that build prosperity, create jobs and improve human lives.An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in its dedication to knowledge in breadth and depth, beyond instrumental or narrow technical focus — has proved a generator of imagination, wisdom and creativity, the capacities that serve as foundations for building our common future.When I met last year with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China, they wanted to talk not about science or technology, where we all know they have such strength, but instead about the liberal arts and how to introduce them in their country.They believed those principles of broad learning had yielded the most highly regarded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world.This year,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introduced a new required course called “Moral Reaso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It is modeled on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s famous Harvard undergraduate class, “Justice,” and he lectured in that course last week.This is a time for us to convince Americans of what these Chinese educational leaders affirmed to me: that we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eveloped a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unsurpassed in its achievements and distinction, in the knowledge it has created and in the students it has produced.It must be both supported and adapted to help secure the future in which our children and their children will live.(这位老先生George Barner 是哈佛在世的最老的校友之一,1929届毕业生。按推算,老先生已经90岁以上高龄)

That future encompasses a second powerful force shaping higher education.When Thomas Friedman famously proclaimed that the world was “flat” in 2005, he drew attention to the ways in which ideas and economies no longer respect boundaries;knowledge, he emphasized, is global.Yet societies, cultures and beliefs vary in ways that affect us ever more deeply.If the world is flat, it is far from homogeneous.Universities must embrace the breadth of ideas and opportunities unfolding across th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stinctive cultures, histories and languages.(另一位年逾古稀的哈佛校友Donald Brown;1930届毕业生)

I am repeatedly struck when I meet with undergraduates at the intensity of their interest in language courses, which at Harvard now include nearly 80 languages.These undergraduates understand the kind of world they will live in, and they want to be prepared.One member of the class of 2011, who will be a Marshall scholar next year, told me about how she took up the study of Chinese at Harvard and when she traveled abroad recognized how speaking the language transformed her relationship to those she met.“When you learn a language,” she said, “you get goggles.My Chinese goggles.You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in their own language … we’re going to grow up in the world together in countries with such intertwined futures.We are,” she concluded, “an international generation.”

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五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时指出,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方重视同美方开展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哈佛大学是世界知名高校,同中国教育界、科技界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好成果。希望两国高校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更好服务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福斯特感谢习近平主席的会见。她表示,美中教育交流合作对增进两国人民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哈佛大学与中国已建立起长期的重要合作关系,愿继续加强同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为进一步促进美中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而15日,福斯特也在哈佛中国校友会上作了发言,她都讲了些什么呢?

“一个哈佛”的力量

由于现在世界的各种挑战需要跨学科、跨地域的力量,因此哈佛现在非常重视如何利用“一个哈佛”的力量,也就是如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在不同地域的校友整合起来,来解决科学、人文、政策、艺术等方面的挑战。福斯特说:整个大学就是一个大教室,现在这个大教室已经延生到伦敦、孟买、旧金山和上海等地的哈佛中心。

求贤若渴

哈佛正竭尽全力在全球招揽人才。哈佛每年的新生超过6000人,来自121个国家,哈佛攻读学位的学生中约22%的来自于美国之外,60%的哈佛本科生接受助学金,整个大学去年发放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为3.98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一给予了国际学生。

哈佛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

目前800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在哈佛读书,占所有国际学生的16%。福斯特还特别指出,在过去4年,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增加了44%。

中国古典哲学是哈佛第三受欢迎课程

哈佛本科第三受欢迎的课程是古典中国道德和政治理论(第一是计算机入门,第二是经济学入门)。上学期有近7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他们迫切地想学习许多个世纪前中国古代哲学家留下的经典。一位学生所说:“这门课改变了我看我自己、看我的同学、和看这个世界的角度。”

i-lab(创新实验室)成立三年成绩斐然

福斯特校长特别提到了哈佛的创新实验室(i-lab)。虽然它只成立了3年时间,但是成绩斐然。这个创新的孵化器常年开放,来自各个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包括波士顿地区其他学校和社区的人们)聚集在这里来做他们的创业项目。在这里,能源领域的创业家和熟悉政策领域的学生、创新的设计师和政府公务员可以在午餐时交流,工程师能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商业计划书。如今已经有3500人参加了i-lab的创业聚会、47000人次访问了这里,孵化出了500多个新企业或者项目。

如何使用技术?

技术让教育和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我们备受信息轰炸,各种信息充斥。我们试图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知识和智慧。技术能够给我们提供奇妙的工具。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技术?我们怎么去使用这些信息?我们怎么分辨这些信息?怎么知道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正义的?你如何培养点燃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力?我们如何理解我们自己?如何理解我们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福斯特最后说:哈佛要以身示范作为研究型大学使命的意义、价值观和创造性;她说,这考验我们让知识和智慧成长的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既依靠理工科也依赖人文科学,这其中包括实际的和超然的、可测量的和不可测量的方式。

最后附上哈佛图书馆墙壁训言,大家互相勉力!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6、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6.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六

业演讲稿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5年哈佛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送上演讲《这是一个自拍的时代》,说当代社会是一个自拍,自拍杆的时代,对于我们,我们应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成为国家有益的人,下面是这篇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2015年毕业演讲稿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2015年毕业演讲稿

当我们的开国先辈于1630年来到马塞诸塞州的这片海岸时,他们是作为持异见者而来的——他们摒弃了家乡英国的体制。但是一直令我惊奇的是,在

当时的这片荒地里,在如何生存下去还是个未解的问题之时,这些开国先辈很快就意识到了建立(哈佛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必要性。

自此以后,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哈佛的校园也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几间小木楼。但没有变的是,每一代人都充满信心,想要建立更好的社会,每一代人也都相信,这所大学将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正如一位早期创始人Thomas Shepard 所说,我们希望毕业生走向世界之后,能够成长为对国家有益之人。

而如今,将近四个世纪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如何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做对他人有益之事?我们是否培养出了以造福他人为目的的毕业生?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已变得对个人成就、机遇和形象如此痴狂,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的互相依赖,忘记了我们对于彼此和对于这所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大学的责任?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不要误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儿,而且在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我还特意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知道他们毕业后过得怎么样。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韦氏词典里,“利己主义”的同义词包括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和“自私”。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就像我们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去申请大学、申请研究生院、申请工作——借用Shepard 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不停的“自我放大”。

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我们生活中的很大

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

当然,适度的利己是我们的本性。正如我们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 Wilson 教授最近写道的:“我们是一个充满无尽好奇心的物种——只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知道或想知道的人们。”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不安的后果。

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正是Thomas Shepard 所描述的哈佛大学的使命:让毕业生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这种成长并非仅仅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这也是这所大学一直以来努力为之奋斗的使命。

我们的学生和教授已经通过服务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身体力行地践行这种使命。从为哈佛所在Allston 小镇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去利比亚参与缓解埃博拉病毒危机的工作,哈佛人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哈佛园的Dexter 校门邀请学生们“走进校门来增长智慧,离开大门去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今天,我们约有6500名毕业生将走出大门,愿他们每个人都记得服务的使命。

利己主义除了削弱了我们的服务意识,还有一种后果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过度的自我关注掩盖的不仅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还有我们对于他人的依赖。对于哈佛大学、对于高等教育、对于各种社会基础机构,这很是令人困扰。我们遗忘了高校和机构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使我们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学?批评家们问道:我们就不能全靠自学吗?硅谷创业家Peter Thiel 敦促学生们辍学,甚至还

给予他们经济补助,让他们辍学创业——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哈佛的一些本科生。毕竟,从逻辑上来讲,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辍学了,他们似乎都很成功。事实如此,没错。

但是请大家别忘了: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是从哈佛辍学的!哈佛是孕育他们改变世界想法的地方。哈佛以及其他像哈佛一样的学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商业分析师、律师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都是Facebook 和微软公司赖以生存的员工。

哈佛也培养了无数的政府官员和人民公仆,建设和领导国家,让像Facebook、微软以及类似的公司可以繁荣发展。哈佛大学还培养了无数的作家、电影制作人和新闻工作者,是他们的作品给互联网增添了“内容”。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大学是人类和社会技术革新的源泉,这些革新是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基石——从早期创造计算

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成功,到为如今无处不在的触屏奠定基础的样机的发展。

我们还被告知,大学将土崩瓦解,颠覆性的创新将使得每个人可以自学成才。人们可以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中选课,并设立DIY学位。但在线学习与大学学习并不相悖,前者可以拓展——但不会取代——后者。通过类似像edX 和HarvardX 的这样的在线课程平台,我们已经开始与全球数百万的学习者分享哈佛的精神财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世界各地的在线学习者中,有一个群体人数众多,那就是老师——他们正用这些在线课程中的知识来丰富他们自己线下的学校和课堂。

总而言之,主张大学已经没有存在意义的断言来源于人们对于机构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本在于我们对于个人权利和感召力的陶醉以及对于名人的崇拜。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都和大学一样,成为了质疑和批评的靶子。

很少有反对的声音来提醒我们这些机构是如何服务和支持我们的,我们常常认为它们的存在理所应当。你的食物是安全的;你的血液检查是可信赖的;你的投票站是开放的;当你拨动开关时,一定会有电;你所乘坐航班的起落都是根据航空安全规定进行的。设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停摆一周或一个月,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机构体现了我们与其他个体之间持久的联系,它们将我们不同的天赋和能力拧成一股绳,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同时,它们也将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维系起来。它们是价值的金矿——这些恒久的价值超越了每一个自我。机构促使我们放弃眼前即刻的快感,思考更远大的图景,更长远的全局。它们提醒我们世界只是暂时属于我们,我们肩负着过去和未来的责任,真正的我们要比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自拍照要广博得多。

而大学的责任正在于此——用我们共同的人类遗产号召大家去开拓未来

——这个未来将由今天从这里毕业的数千名哈佛学生去创造。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持续的承诺,它并不针对单一的个体,甚至不针对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它是对一个更大的世界的承诺,是一个对于正在等待它服务的时代的承诺。

1884年,我的前辈、Charles William Eliot 校长为约翰·哈佛雕像揭幕,并谈到研究约翰·哈佛——这位冠名了这所大学的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带来的启发。

Eliot 校长说:“他(约翰·哈佛)会告诉人们善行会流芳百世,会以超越所有计量方式的速度和规模繁衍。他会教导人们,在这个教育花园里播下的种子,如何迸发出喜悦、力量以及永远新鲜的能量,年年花开,随着时光流转,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花繁叶茂。”

所以,今天下午我们列队行进经过的那座雕像,它不仅仅是一座代表个人的纪念碑,更是代表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社区和机构的纪念碑。你们今天坐在

这里,就代表了一种对于哈佛这个社区和机构的认可,这种认可也是你对于哈佛驱使你超越自我、惠及他人的感召力的认可。我感谢你们今天在这里的许下的承诺,祝你们每一位都开心、健康且永远充满活力!

相关推荐:

7.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七

公共演讲是指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 借助有声语言 (为主) 和态势语言 (为辅) 的艺术手段, 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 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 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1]。教育启示类演讲有着公众演讲的一般特点, 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该类演讲的目的是教育听众, 使听众从演讲中得到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启示和激励,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未来。

本文试图以积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 从图式理论视角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以展现乔布斯演讲的个人魅力, 从而进一步展示出教育启示类公众演讲语篇的积极意义, 并为此类演讲稿的写作提供指导。

2、理论框架

2.1、积极话语分析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J.R.Martin教授在其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这一命题。Martin等人主张话语分析应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其目标在于通过这样的分析, 朝着“和平语言学”的远大目标努力, 最终建成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2]。积极话语分析企图从批评话语分析的消极阴影中走出来, 从解构的哲学思想朝具有建设性的建构方向发展, 并通过话语分析活动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这无疑是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转向[3]。

2.2、图式理论

“图式”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首先提出的。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指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 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4]。”Marcel Adam Just和Patricia A.Carpenter (1987) 指出, 一个图式的框架包括一个信息槽, 每个信息槽都有相应的填料[5]。根据Rumelhart的图式理论, 图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语篇内容及主题的熟悉度。内容图式是决定语篇理解的核心和关键, 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形式图式是“有关文本各种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 而修辞结构指文本的结构方法。形式图式是读者理解语篇的催化剂, 只有了解了篇章的结构特征, 才能把握篇章的重心和脉络[6]。

3、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

3.1、乔布斯演讲的积极内容图式分析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主题实质是构建“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教育启示的积极图式。下文即分析乔布斯为构建这个积极图式所选取的信息槽, 和进入这些信息槽的填料以及这些填料是如何构成连贯的整体语篇内容。

第一个故事的信息槽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其中的填料是乔布斯生命中经历的点滴过程。乔布斯介绍了自己因为看不到继续在大学学下去的价值, 于是他休学去学习书法。他学了衬线和无衬线字体, 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十年后, 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 乔布斯融入当时所学的东西, 设计出第一台有着漂亮排印的计算机。他在启示部分说道:唯有未来回顾时, 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 现在所体会的东西, 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以上填料填充了串连生命点滴的信息槽, 乔布斯经历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成就了他在计算机上的创新。

第二个故事的信息槽是“关于爱与失去”。填料是关于乔布斯如何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经历失去, 而又重新获得的过程。乔布斯在二十岁时和Woz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计算机事业。然而后来他却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 这令他不知所措。但他仍热爱自己做过的事情, 他决定从头来过。在苹果计算机买下了NeXT后, 乔布斯又回到了苹果。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 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 继续找, 别停顿。以上填料说明, 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爱做的事, 还未找到则继续找;如果找到就不能放弃。

第三个故事的信息槽是“关于死亡”。填料是乔布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听众如何对待死亡。他首先介绍了一则格言“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过, 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然后提到一年前被诊断出胰腺癌, 而后医生们发现那种胰腺癌可以用手术治好。于是他接受手术康复了。启示部分强调:你们的时间有限, 所以不要被信条所惑,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 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以上填料说明正视死亡能够让你抛开别人的信条, 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 成为你真正想做的人。

以上三个信息槽通过各自的填料来填充它们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 而这三个信息槽组合起来, 又为整个演讲的主题信息槽“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服务, 这就是乔布斯在演讲中构建的教育启示积极内容图示。

3.2、乔布斯演讲的积极形式图式分析

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听众更快的参与到内容的组织上来, 可以加快提高他们的理解力。针对乔布斯演讲语篇的形式特点, 本文将分析该演讲在衔接手段和人称代词上的运用特点, 从而对演讲的形式图式进行解读。

3.2.1、衔接手段的运用

语篇中合理地运用衔接手段, 可以使语篇的脉络清晰明确, 还可以提升听众对于整个语篇的理解。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合理地运用了一些衔接手段, 特别是照应, 连接和词汇复现关系三种衔接手段的运用, 加强了整个演讲语篇的紧凑性和连贯性。

整个语篇的照应随处可见。以第一个故事为例, 其中的照应词汇有:she, they, this等, 用上这些照应词, 可避免同一内容的重复出现, 而听众可以从这些词汇中明白它们所指称的内容。同时, 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乔布斯所表达的积极图式主题。

连接词的运用也是这个语篇形式图式的特点。由于整个语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达的, 因而表示时间关系的连接词频繁出现 (如:after) 。此外, 也有表示递进, 转折, 因果关系的词 (如:because) 。用上这些连接词, 整个语篇的关系脉络就非常清楚。

词汇复现是这篇演讲的一大特点。整篇演讲在多处用了复现手段, 特别是每个故事的启示部分和演讲的最后部分 (如: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这些词汇的复现, 增强了语篇的排比气势, 使乔布斯的演讲更具说服力。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语篇中衔接手段的运用, 在形式上达到了衔接语篇, 使语篇紧凑连贯的作用。同时, 衔接手段的运用也有助于语篇主题积极意义的深化。

3.2.2、人称代词的特点

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包括祈使句省略第二人称代词) 的频繁使用是这篇演讲人称代词上的特点, 也是这篇演讲积极形式图式的另一特点。因为整篇演讲是分享乔布斯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因此在三个故事的中, 第一人称代词I的使用很多。而在三个故事的启示部分和整篇演讲的结尾处, 第二人称代词you是一个标志。因为乔布斯的这些启示分享的对象是在座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 用you这个第二人称代词, 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 作为教育启示类演讲, you的使用也表明乔布斯用个人人生经历的感悟引导毕业生, 更具教育启示的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积极话语分析和图式理论为基础, 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从积极内容图式分析该演讲的信息槽和相应的填料内容;从积极形式图式解读该演讲衔接手段的运用和人称代词的特点, 从而得出该演讲的积极主题意义。通过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 展现了乔布斯演讲的个人魅力, 进一步展示了教育启示类公众演讲语篇的积极意义, 并为此类演讲稿的写作提供指导。

摘要:本文以积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 从图式理论视角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从积极内容图式分析该演讲的信息槽和相应的填料内容;从积极形式图式解读该演讲衔接手段的运用和人称代词的特点, 从而得出该演讲的积极主题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 展现乔布斯演讲的个人魅力, 从而进一步展示教育启示类公众演讲语篇的积极意义, 并为此类演讲稿的写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积极内容图式,积极形式图式,乔布斯演讲

参考文献

[1]、郭雪.英语演讲的多模态分析——以“21世纪联想杯”大学生英语演讲为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0 (4) .

[2]、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语研究, 2006 (4) .

[3]、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4]、焦建平, 李艳.论图式理论在现代语言应用中的有机架构[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5]、元丽娟, 张发祥.奥巴马宣布结束对伊作战讲话的积极话语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8.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毕业演讲 篇八

每当我想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我都会用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个信息来激励斗志。因为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无论别人对你有多大的期望,你有多么傲人的成绩,又或是你出过多大的丑,都不重要。那时,你真正需要考虑的是那些最重要的事。清楚知道你剩下的日子,你就会明白应该大胆尝试,无论这条路有多难。既然即将失去你最宝贵的生命,那为什么不趁机好好成全一下自己呢?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早上7点半,我做了一次检查,清楚地显示出胰腺上长了个肿瘤。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这种癌症几乎无法治愈,而我应该只剩下3到6个月的生命。他们建议我回家好好休息并安排好所有事,意思就是说我离死不远了。我需要把自己在未来10年想和孩子们说的话,在这短短几个月里全说完。也意味着我需要把家里的事情交代清楚,不会遗留下麻烦,同时,我也是时候和好友告别了。

傍晚时分,我接受了一次活组织切片检查。他们从喉咙插入内窥镜,通过我的胃进入肠子里,然后在胰腺上扎了一针,取出一些肿瘤细胞。我很冷静,但是当时陪着我的妻子告诉我说,当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他们兴奋地尖叫了起来。因为我所患的是一种极罕见的能通过手术治愈的胰腺癌。于是,我做了手术,现在康复了!

这是我与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也希望我这未来几十年里不要再有这样的事发生。经过这次磨难,我可以更加肯定地告诉你们,死亡是一个很有用且很考验人的讯息:没人想死,即使有人认为死后可以上天堂。但其实,死亡是每个人共同的终点。

这就是生命的规律。死亡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的促变者,它送走老一代,给新一代开出道路。如今,你们就是新的一代,但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成为老一代,被生命送走。非常抱歉我说的话有点悲观,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拥有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别把它浪费在别人的生命里。不要被教条束缚,因为那些观念不属于你自己。别让其他人的意见掩盖了你内心的声音,你要有勇气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引。因为,只有你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只是起辅助作用。

我小时候曾看过一本有名的读物《整个地球的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这本书可以说是我那一代圣经级的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Stewart Brand,住在离这不远的门洛帕克镇(Menlo Park)。他的生命里充满了诗歌般的写意。当时是60年代末,还没有个人电脑及台式印刷系统。因此,这本书是借助打字机、剪刀及偏光镜完成的。有点像谷歌的平装书,但要比它早35年。这本书充满了幻想色彩,并夹带了许多新奇的事物与想法。

上一篇:游戏主题班会下一篇:美术老师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