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8篇)
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 篇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624575606
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 篇二
1. 中学音乐教学现状
1.1 音乐教学方式
从目前我国音乐教学方式来看, 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师拿着音乐书照本宣科;二是音乐教师将音乐课变成了音乐欣赏课, 根据学生喜好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 音乐课变成了播放音乐的自习课。由此可见, 目前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是可以有效提高音乐审美的教学方法, 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兴趣详细的设计教学方案, 使学生从主观上提高对音乐课的兴趣。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乐谱知识教学, 也可准备一些音乐作品, 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一些特点, 通过对音乐课的讲解和认知, 有助于学生了解并学会感受音乐。也可在多媒体教室, 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 对于感知音乐的能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音乐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2 音乐教学目标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 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 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 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 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 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 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 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
2.1 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 音乐随处都在, 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 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 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 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 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 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 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 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 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 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 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 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 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 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 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 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 多去用心感知音乐, 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 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以及后天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会时, 才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喜爱;音乐审美的意义在于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 有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存在, 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音乐是有声语言, 在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可以通过听唱体验不同旋律的音乐, 了解音乐的背景和时代,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提高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
参考文献
[1]王海宾.浅议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621.
[2]陈涛.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J].教育研究培训院, 2008 (10) :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刘琨.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路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5]王莉.中学音乐教育的调控与放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和谐社会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时代赋予的课题,也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和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义不容辞地投身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之中,积多年实践经验,深深体会到作为物理这门学科,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其中也蕴含了大量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本文从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物理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大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物理学中的实验就是实践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够有效地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教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强烈的意识到智力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基于这种认同,世界各国也都十分关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更是不惜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
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在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人造卫星的发射升空、大型水电站、核电站的建成、伪科学的识别等都是以物理知识为原理,那么学好物理学就尤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所以,物理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参与更多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探究过程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家们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更让人震撼。比如物理学家法拉第十年如一日,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科学家焦耳花费近40年时间,以400多次实验为代价,才得出热功当量的物理理论。教师如果把这些动人的故事有机地融入物理教学中,这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唤起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奋发图强的决心。
在人的科学素质结构中,科学思想、科学作风和科学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一个特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个性与共性。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尽量拓展哲学视角,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 篇四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利用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之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追求完美的思想。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6、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5.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开展器乐教学 篇五
民勤五中邱成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学生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的确如此,器乐教学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口琴是课堂器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因其体积小、价格便宜、便于携带且有固定音高等优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2001年起,响应“口琴竖笛进课堂”的号召,我校将口琴作为教学乐器引入课堂。几年来,在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口琴,不仅能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开拓音乐视野,促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还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并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口琴学习中体验、探索、发现、求知?我认为: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音乐兴趣,积极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感的养成,以培养学生主体对器乐的表现创造能力为目标运用以下几点策略来进行班级口琴教学。
一、在听赏体验中学会聆听,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口琴课堂教学中,我会先教几个音,让学生机械式地跟着
练习。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能适应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好奇心强,尤其喜好新生事物。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就要把听赏体验放在第一位。在看一看口琴的外形后,让学生吹一吹,体验口琴的音色。教师适宜地演奏一首学生熟悉的乐曲,学生在认真聆听后,对乐曲的节奏、旋律、情绪、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畏难情绪降低,愿意投入到口琴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材《小星星》的学习中,旋律的流畅性和呼吸学生较难把握,听赏体验显得由为重要。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乐曲时能够专注地聆听,学会捕捉每一个细小的声音信息不仅锻炼了敏锐的听觉感知,也为有呼吸的演奏打下了基础。
口琴学习并不难,关键还是熟练的过程。教师要多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者是世界名曲来聆听、感受,接着哼唱、试奏,渐渐都能感受参与口琴学习的愉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做更多的音乐积累,丰富内心的听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记忆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口琴将音乐主题表现出来,多表扬敢于尝试的同学,让美妙的音乐大家一起分享,学生的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
二、运用模仿演练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感受音乐形象过程中提高演奏技能。
最初的训练基本以按谱找音的方式,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体现,时间一长,学生吹奏的东西缺乏音乐节奏的整体感,把音乐当作机械式的技能去训练,使一些学生与生俱来对音乐的敏感和领悟渐渐削弱甚至磨灭。为了让学生能自如地演奏,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点、演奏技巧渗透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模仿是学生直接将欣赏感受到的音乐表达出来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口琴学习中,既有视觉上的模仿,它来自于教师的示范,如演奏姿势、演奏方法等;又有听觉上的模仿,它来自于学生听赏体验中仔细专注地聆听,以及教师范奏时由于不同的演奏方法产生的不同音色变化与效果。因此在口琴学习中要进行模仿演练。例如:在教材《小星星》的吹奏学习中,我充分运用了模仿演练。完整听赏乐曲后,教师范奏11 | 55 | 66 | 5-|和56 54 | 31 | 56 54 | 31 ||学生感受八分音符,观察教师的连奏,并试着吹一吹。在师生的模仿演练过程中,学生跟着感受。就这样,学生掌握了吹奏八分音符的技能技巧,由此可见,模仿演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口琴教学手段。
三、在合作中表现,并自主进行探究创造。
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欣赏水平,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音乐,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而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当孩子们合奏一首刚学会的乐曲,往往会各吹各的,音色上也有差异,听起来显得杂乱。其实只要引导孩子们逐渐养成用耳朵的习惯,学会倾听他人的演奏,倾听自己的演
奏,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乐器合作,并能够在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演奏,形成“音乐的耳朵”。同时,根据乐曲所表达的内涵、情感和风格,积极展开联想、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创造;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创意的机会,以达到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和音乐创造力。
例如在练习乐曲《彩云追月》时,先让学生在表现中合作,分声部进行演奏,要求学生聆听他人演奏效果,在合奏时使学生能够听到两声部和谐、均衡的和声效果。同时结合音乐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月夜静谧、清幽的美,启发学生思考表现月夜所需要的力度、速度,再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情境自主对乐曲进行处理:配打击乐、转调、轮奏、更换主奏乐器,学生的所有想法我都尽量满足,都让他们去尝试。学生将乐曲所描绘的皓月当空云彩相伴的美妙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都有种满足感和喜悦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参与合作的愉悦和探究创造的快乐。
此外,在口琴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一、学生的演奏姿势要正确,教师应严格把关。特别是吹奏时的嘴型要统一,切忌出现嘴唇与口琴接触过紧或过松,过紧容易造成嘴唇破裂;过松就像金鱼吐泡泡一样,影响演奏的连贯流畅,影响气息的处理。以自然放松状态最佳。
二、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聆听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积极投入的习惯;认真练习的习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以保持音乐课堂动静结合的合理状态。
三、注意口琴的使用卫生。每一次演奏前后均要清洗口琴,使用清洗完后用小毛巾包好,严格做到一人一琴。
6.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 篇六
中山市三乡镇初级中学
汤广建
[2006年03月02日]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的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语文课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其中的佳作。如杜甫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样的例子在古文当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出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
此文在“中小学德育如何为末来培养人才”研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龙潭中学 陈丽芹
[论文摘要]:重视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于学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渗透
当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产生危害自身或社会的种种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关注孩子的知识成长、身体成长,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成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现代社会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做健康人的两大并行标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如培养学生宽厚的性格和合作意识:《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则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牺牲精神,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整体主义精神。
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可以搜寻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会比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
2、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的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曹刿论战》可让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加以改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知识,忽视文化知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没有兴趣,他们学的积极性就没有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就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如果依据初中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如教学可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 “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方法。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易吸收课文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4、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5、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对于这株新苗,不少老师还不太重视。其实,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对待人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学生能愉快地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 现代出版社,2001年7月
2、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认识初中教育》 《教育参考》2005年第5期
4、《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5、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6、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秀洲区南汇中学 胡代勇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转变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和谐发展观。转变教师的角色,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合作学习。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融合 引导 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探索的彷徨中,尽管在形式上反复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心任务却一直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达到升学的目的。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部分,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点缀品,相关活动的开展常常流于表面,从而严重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作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这些形式外,大量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杜威1902年就提出了“教材心理化”。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是儿童生长的自然源泉。违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他们的学习必定是一种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演绎,必定成为一件压抑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大量的学习材料就会像无数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海中,成为“妨碍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动机和兴趣,并养成漫不经心和因循拖延的习惯。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记住规定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就不能的大充分发展,并且还会“厌恶智力的运用”。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理论的学习,笔者逐渐认识到: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融入”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来安中学 王守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提出那么多的期望与要求,他们承受着无比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笔者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语文学科教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其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多。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确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现择其主要,简述如下:
《七律 长征》、《长征组歌》、《老山界》、《草》、《长征》节选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精神和坚强意志。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等——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恋家之情。
《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人的至爱亲情,教育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苏州园林》等——可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美丽多娇的江山,教育学生爱我中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处处暗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语文的这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升华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我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目标分享,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定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备课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
全文:3349字 定价:0.20元 阅读全文请先登入/注册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 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 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 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 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 ”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 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 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 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 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 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 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 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1〕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 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 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 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 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2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 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 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 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 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 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 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
初中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 安慧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悄然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很多家庭结构也在迅速发生着改变;同时中学生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一切活动都是与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教学活动无不与学生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当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时,无论在教学目标、内容或是方法手段上都不能不触及到心理这样一个领域来探索。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科教学则是其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学科又是学校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占据教学资源最多的主导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善,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予以足够重视,相对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比较少见,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以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为中心,通过对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优势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初中 语文教学 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33.3 【DOI】:CNKI:CDMD:2.2006.094039 【目录】:
中文摘要6-8 英文摘要8-10 引言10-11 第一章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11-19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1-16(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11-13(二)心理健康教育13-16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16-17(一)特点及标准16(二)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6-17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和区别17-19 第二章 初中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19-23
一、初中语文特点及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阐释19-20(一)初中语文特点19(二)初中语文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阐释19-20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0-21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21-23 第三章 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23-33
一、实施的目的23
二、实施的原则23-25(一)语文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23-24(二)课堂教育与课外渗透相结合原则24(三)面向全体与针对个别相结合原则24(四)疏导性原则24-25
三、实施的途径和方法25-33(一)通过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5(二)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5-29(三)通过作文、阅读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9-32(四)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32-33 结束语33-34 注释34-35 参考文献35-37 致谢37-3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8 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韶关市翁源县周陂中学 何志平
文章摘要: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韶关市翁源县周陂中学 何志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它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几年来,我校论,对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有较好效果。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详细的测验报告分析。以便当我们掌握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详细情况。总之,老师、班主任、学校通过反馈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给家长反馈主要是帮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爱护孩子必须遵循的一般教育规律。(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是对学生认知行为的测量,要求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它,但是往往有康的C、B证的培训,这些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它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几年来,我校在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于二00四年二月正式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站——心语室。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主要关心的是发展性问题,兼顾少数有一般心理障碍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要求很强烈,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们初步构建了一套心理辅导工作体系,使我校心理辅导工作初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工作的内容既要符合这一目标,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实际需要,并且要着眼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我校的心理辅导站心语室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是为科学育人提供依据。“建档”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我们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设计了三大类别:个人情况(包括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读书习惯、爱好与娱乐、你心理有什么困难)、测试情况、家庭情况(与家人关系、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其中个人情况与家庭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清楚的部分可询问家长。测试情况由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完成。心理测验是一种对行为样本所做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这是件很复杂的工作。目前我们用一套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测验系列,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标准化心理测验,我们主要在初一年级进行学习、生活适应性测验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主要目的是让新进校的同学尽快适应环境,让老师、学校更快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动机诊断测验的进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让老师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心理测验之后,我们把有关的结果分别反馈给老师、家长和学生。如学习适应性测验后,我们把班级分析表给班主任老师,把个人诊断卡给学生。反馈结果的同时,我们给班主任讲解如何根据测验结果评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测验结果可相信但不可全信,是有的,但不可完全依靠它”的原则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我们还有目的地选择实验班组作结果对比分析,如去年我们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后,选了两组不同群体的学生作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所得结论,对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有较好效果。
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详细的测验报告分析。以便当我们掌握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详细情况。总之,老师、班主任、学校通过反馈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给家长反馈主要是帮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爱护孩子必须遵循的一般教育规律。(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是对学生认知行为的测量,要求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它,但是往往有相当部分同学在考试前,尤其是高考前表现出强烈的紧张情绪,出现一系列症状:焦虑不安、心跳加快、头昏头痛、记忆减退等等,以致许多同学不能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初三学生开展考前心理辅导。我们编印了《考前心理调节》的小册子发给初三全体学生,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正确看待焦虑情绪强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并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放松练习。通过团体辅导,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同学的焦虑过度的问题。对个别较严重和较典型的学生,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辅导。例如,我校一学生,小学毕业成绩是名列前矛,可进入初一后,第一次考试为全年级前二十名,按说也是优秀成绩,但他自我期望值过高,心绪变得低沉,又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最低时仅有200多分,心情更加抑郁,导致失眠进而神经衰弱,经多方求医,虽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到初二上学期,也是我校心理辅导正式工作时,经班主任的介绍,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写信给心语室(当时,成绩只能达到300分左右),我们通过系列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一个多月后她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善,慢慢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成绩逐渐上升,期末考分数过了400分,人也开朗了许多。
(3)开展个别咨询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回学生信件或谈话方式随时热心接待前来求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宽松、和谐气氛的场所,辅导老师在咨询中注意变换老师角色,使学生感到这种方式充满了人情味和亲近感,能轻松、乐意地接受。在个别咨询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同学交往出现困难的,有与异性关系处理不当的,有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失眠、心慌的。我校接待过这样一位女生,她的求助心理很强烈,在信中,她主动谈起了自己的情况。之后我们老师主动找她交谈,了解她本来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上等的女孩子,因为一位以前要好的女同学不与她讲话,她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当晚便失眠,心理恐慌,莫名其妙地害怕,之后的半个月情绪一直低沉,觉得活着没意思,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神经失常,学习时思想不能集中,成绩下滑,父母安慰她,她自己通过听音乐调节情绪,都没有效果。我们首先对她提出的几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答复,消除了她心理的疑虑,坚定了她能让心理恢复正常的信心。然后以理性--情绪疗法,让她慢慢消除了心中对自我的否定。并让她每天早晚做良好的心理暗示。第一次会谈后,她自己感到心情好多了,笑着走出了心理辅导站,几天之后,她写信说心理状态完全恢复了正常,表示非常感谢。
学生的个别咨询这项工作虽然十分辛苦,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但我们抱着“牺牲享受,享受牺牲”的态度,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对于一部分急切需要帮助的同学,这项工作确实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们正计划把这一工作逐渐规范化,还因此特意派出老师参加心理健康的C、B证的培训,这些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政教处利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系统的心理辅导工作培训,使广大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能自觉地借鉴现代心理辅导技术,采用与学习讨论和协商的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进取,帮助学生完善积极的自我意识,推动个性发展。我们还注意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很多,而且教师又是学生认可的教育者,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依赖常常会超过对其他人的。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教学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辅导原则渗透其中,对学生采取尊重、期待和激励的态度,就能形成很好的师生密切合作的氛围,教书育人必将更上一层楼。
(5)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7.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 篇七
西方心理学家把中学时期叫做“严重危机时期”或“困难期”。因为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 会引起心理上的种种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本人就以上两方面利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渗透
例如, 在“皮肤”的教学中, 日光浴对身体的好处, 冻伤、烫伤、皲裂如何防治。在学习“运动”时, 坐、立、行的姿势对体形及健康的影响, 扭伤、跌伤应如何处理, “抽筋”的原因及预防。在“体内物质的运输”、“呼吸”教学中, 介绍喝酒、吸烟、吸毒及随地吐痰的危害性。在“消化和吸收”的教学中, 介绍刷牙的正确方法, 了解我国“爱牙日”及其意义, 了解狼吞虎咽的危害, 了解俗语“早吃好, 午吃饱, 晚吃少”的道理……
二、课外引导
由于中学生青春期的提前到来,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女孩的初潮和男孩的遗精, 伴随而来的就是心理、感情和性格上的变化, 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感到困惑。面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以下四种引导方式。
1. 举办专题讲座。
对女生重点讲什么是月经, 月经的形成, 月经期的卫生, 月经期常见病的预防。对男生重点讲什么是遗精, 如何防止频繁遗精, 为何要杜绝手淫恶习, 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的区别, 早恋的危害性, 怎样建立正常的男女关系。
2. 开展宣传教育。
例如, 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学生虽然对艾滋病有一定了解, 但主要侧重于艾滋病的危害, 而对其他知识了解较少, 因此, 对学生应加强三方面的教育。
(1) 加强青春期教育, 在青春期, 他们对性机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情感上愿意接近异性, 而行为控制能力较弱, 一旦处于较为适合环境中容易发生性行为。由于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性行为, 这时候加强青春期教育非常重要。
(2) 进行吸毒有害的教育,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是吸毒, 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为主。有关资料反映, 因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毒的占50%以上, 对学生进行吸毒有害的教育势在必行。
(3) 在“世界艾滋病日”进行宣传教育, 每年的12月10日“世界艾滋病日”, 利用这一天大力宣传教育, 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 进行各种竞赛活动。
征文比赛, 如“让健康伴我成长”;健康知识比赛, 如“吸烟危害知多少”。
4. 指导参加公益性活动, 抓住与健康内容有关的各种纪念日开展健康教育。
如在“世界卫生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禁烟日”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校园甚至到社会上参与宣传活动。
8.如何在中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篇八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08-01
德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在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抓住时机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认为,对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中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团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团队组织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团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团队组织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在团队组织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
四、结合自身,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意识
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中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五、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论文06-24
美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0-04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7-07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1-12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08-26
@@@---浅谈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06-29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