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2024-09-29

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共10篇)

1.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一

陈妙云: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一、作文题型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写作题型。

材料有两段文字,第1段文字是汤因比曾经说过的话;第2段文字是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中说过的话。

引出的写作范围有两方面:

其一是“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其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二、关于材料的解读

1.材料第1段,汤因比的话,表层包括了两个意思:其一,汤因比选择出生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他愿意选择的出生地点是中国的新疆。其二,汤因比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汤因比的话,表面在谈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深层是要表达他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更深一层是要表达他对文化的重视。汤因比为什么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因为他“醉心于古文化研宄”。汤因比为什么重视文化?因为他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文化之于生活的重要影响。人的生活,需要物质,更离不开文化。所以,他向往能生活在文化丰富的时代和地方。这是汤因比所说的这段话的深层意蕴。

2.材料第2段,表层包括了三个意思:其一,涵娜愿意选择生在一世纪以前。其二,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其三,居里夫人并不在乎出生在哪个时代,因为她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涵娜、伊雷娜都选择出生的时代,而居里夫人却不选择,为什么?因为居里夫人认为,生活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时代,生活是由人主动去创建的。这就是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深层意蕴。

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这个材料主要是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和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怎么样的时代,就会有怎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三、关于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1.题干中“上面的材料”明确指示了材料与写作范围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脱离材料的表层意或引申义作文。但可以将材料引入文章,也可以不引入文章。

2.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因此,可以从材料的第1段自选角度,或从材料的第2段自选角度;也可以将材料的第1段和第2段结合起来自选角度。

3.可以在材料的表层意中自选角度;也可以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表层意”角度与“引申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例如,“表层意”角度有:“选择出生的时代”、“选择出生的地点”、“选择出生”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愿意出生”在“以前”、“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例如,“引申义”角度有:

①由汤因比选择的结果与原因,引申出“文化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申出相关的角度。如:针砭当下人们重物质轻文化、谈人类生活为什么不能缺失文化、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生活,日子一定有趣,等等。

②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③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4.不能只选材料中的某个词作为“自选角度”。

例如,只选“选择”、“文化”、“写信”等词写文章。

5.不能脱离材料表层意任意引申出角度。

例如,享受生活、中国文化璀璨,等等。

四、考生应试作文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平均分37.8分,比往年低。很多人问,为什么低?这确实值得分析思考。

(三)从考生作文看平均分低的原因

有些同学因没有接受过材料作文的训练,以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两段文字,只好继续沿用“导语”的应试方法,简单挑一句话来写。水平差的考生,竟糊涂到只挑某个词来写。„„不少同学不知道可以从材料引申出话题或标题,不敢超越材料生怕偏离题意,以为贴紧材料挑“原话”写保险。更普遍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向来就不愿意花时间阅读与理解材料,把审题异化为“审套”,只关注自己“宿构的文章”,“口袋的材料”怎样与作文题的那句话联系上。这种应试“技巧”干扰了原本具有读懂材料水平的考生却写出了读不准材科的应试文章。而这种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应试水平的比拼,首先就在材料阅读和理解水平的区分上。

从考生自选的角度,可看出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粗浅。将近1/4的考生自选了偏离题意的角度。将近3/4的考生选“表层意”角度,其中“选择出生的时代”较多;其次是“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选“引申义”角度的少,能从“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深层义去展开思考的考生很少。

从考生作文的内容看,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很少„„难道高中毕业生对“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话题感到生僻和玄幽?更让人不解的是,选择生活在当下的考生,竟连活在当下的体验和感悟都写不充实,连为什么要选择活在当下的理由都写不清楚。这很值得反思。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思维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那些写“活在当下”的文章,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就能紧扣材料,将应试的文章思路,扣紧在“为什么”选择活在当下或“怎么样”让当下的生活“有趣而且有用”去展开思考,建构出清晰的论述思路,从容地写出“立意深刻”或“内容充实”的高分作文。而思维能力差的考生,虽然选对了“活在当下”的角度,但写出的却是偏离题意或若即若离的文章,例如“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当下人喜欢‘穿越”’等等。还有些文章,思路是松散的,混乱的,导致全文中心不突出,中心不明确,东拉西扯,让人不知所云。文章思路不清,不仅仅是结构技巧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主体思维能力差的问题,想不清楚必然写不清楚。写不清楚的文章,肯定分数低。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论证水平仍需要培养。今年,95%的考生自选议论文体。议论文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是论证要好。目前不少考生误以为论据多就好,因此普遍以堆摆论据代替论证。从文章交流的目的看,议论文不可能以论据数量竞高低,而以说服他人的质量评优劣。现在考生写议论文,无视论据贴切不贴切,写上去OK;无视述与论的比例,写够字数了事。不少议论文述多论少,搞得文体特征模糊。不少议论文主体的三段,是断裂的互不“干涉”的“独联体”,横式排列,但这三个主要段落,究竟想构成全文

一个什么中心,通俗地说,全文想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却浑然不清不楚。这样写议论文,得分肯定不高。

„„

2.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二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广东省高考实验题在化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 分值每年都在20%以上, 特别是2007年占43.3%。高考复习中, 对实验的复习必须特别重视。

二、2007-2013 年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主要知识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某些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 (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 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 根据实验现象, 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

(2) 根据实验试题要求, 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3) 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内容。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8.探究性实验。

三、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 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 高考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中, 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 又有实验基本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了解, 也有对错误操作的辨认。高考有时是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 或某些“学生实验”的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例题, 借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将实验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而进行设问。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般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 一是要求直接报告数据;二是进一步要求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 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以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既有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处理, 又有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处理, 如2012年第33题等。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十分明确, 要知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如,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怎样除去尾气, 怎样检验气体的纯度, 怎样防止倒吸等。

四、广东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

广东高考实验题多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 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坐标图、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 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 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 该类题目意在考查信息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

1.突出实验的基础性与实践性, 着重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功 (如, 仪器的使用与选择、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基本操作的运用与设计实验的技能素质) 。

2.突出考查化学实验与其背景化学知识点的联系和交叉的多重性 (如,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相结合) 。

3.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的能力 (如, 以实验方案设计、评价、改进, 以实验的拓展、推广为特征的探究性实验) 。尤其可以看出, 2010年高考实验题命题在形式上体现探究性实验题成为主流题型;内容上以无机实验题为主阵地, 落脚点则为填写化学方程式、选择仪器装置、评价实验方案、简述操作步骤、阐述操作目的、描述实验现象及作出结论;在原理上, 源于课本, 不同于课本, 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在类型上, 有性质探究、化学原理探究、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探究;情景实验设计综合、制备实验综合、定量实验综合等。在设置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五、学生解答实验题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目的不明确, 对实验原理不清楚, 对实验仪器的作用不了解。

2.文字表述不完整、不规范。如, 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不到位, 答非所问, 不按要求答题, 有时还有错别字出现。

3.知识体系不够完整, 审题能力差, 阅读理解题意不清, 对重要信息提示不敏感, 难以发现突破口。

六、实验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与新课标教材实验理念的变化保持一致, 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树立教材是范本,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理解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中结合个人的理解认识, 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 使用教材, 不唯教材, 来源于课本, 但要超越于课本。教学中应该注意注重课本、基础, 考查体现综合性。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素材选取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 重视学生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能力) 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 试题的考查方式由浅入深;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应该注意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命题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探究环节和要素的考查将得到体现 (如新情景、问题意识、假设、推断、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 。

平时训练时应该重视以下情况:

1.解题格式力求规范, 书写工整清晰, 卷面干净整洁。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力求思路完整, 体现过程, 计算力求结果准确。

3.针对解题错误、习惯性错误查找原因, 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3.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三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高考实验题在化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分值每年都在20%以上,特别是2007年占43.3%。高考复习中,对实验的复习必须特别重视。

二、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主要知识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某些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3)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内容。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8.探究性实验。

三、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高考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基本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了解,也有对错误操作的辨认。高考有时是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或某些“学生实验”的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例题,借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将实验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而进行设问。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一是要求直接报告数据;二是进一步要求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以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既有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处理,又有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处理,如2012年第33题等。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十分明确,要知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如,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除去尾气,怎样检验气体的纯度,怎样防止倒吸等。

四、广东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

广东高考实验题多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坐标图、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信息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

1.突出实验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如,仪器的使用与选择、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基本操作的运用与设计实验的技能素质)。

2.突出考查化学实验与其背景化学知识点的联系和交叉的多重性(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相结合)。

3.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的能力(如,以实验方案设计、评价、改进,以实验的拓展、推广为特征的探究性实验)。尤其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实验题命题在形式上体现探究性实验题成为主流题型;内容上以无机实验题为主阵地,落脚点则为填写化学方程式、选择仪器装置、评价实验方案、简述操作步骤、阐述操作目的、描述实验现象及作出结论;在原理上,源于课本,不同于课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类型上,有性质探究、化学原理探究、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探究;情景实验设计综合、制备实验综合、定量实验综合等。在设置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五、学生解答实验题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对实验原理不清楚,对实验仪器的作用不了解。

2.文字表述不完整、不规范。如,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不到位,答非所问,不按要求答题,有时还有错别字出现。

3.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题意不清,对重要信息提示不敏感,难以发现突破口。

六、实验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与新课标教材实验理念的变化保持一致,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树立教材是范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理解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中结合个人的理解认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使用教材,不唯教材,来源于课本,但要超越于课本。教学中应该注意注重课本、基础,考查体现综合性。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素材选取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能力)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由浅入深;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应该注意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命题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探究环节和要素的考查将得到体现(如新情景、问题意识、假设、推断、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

平时训练时应该重视以下情况:

1.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卷面干净整洁。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

3.针对解题错误、习惯性错误查找原因,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陈宗申.近三年高考理综化学(新课标卷)试题分析及2013年备考建议[J].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12(Z2).

作者简介:高存勇,男,1972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黄石二中,研究方向:高中化学。endprint

一、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实验试题分值及比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高考实验题在化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分值每年都在20%以上,特别是2007年占43.3%。高考复习中,对实验的复习必须特别重视。

二、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主要知识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某些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3)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内容。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8.探究性实验。

三、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高考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基本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了解,也有对错误操作的辨认。高考有时是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或某些“学生实验”的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例题,借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将实验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而进行设问。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一是要求直接报告数据;二是进一步要求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以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既有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处理,又有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处理,如2012年第33题等。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十分明确,要知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如,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除去尾气,怎样检验气体的纯度,怎样防止倒吸等。

四、广东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

广东高考实验题多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坐标图、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信息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

1.突出实验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如,仪器的使用与选择、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基本操作的运用与设计实验的技能素质)。

2.突出考查化学实验与其背景化学知识点的联系和交叉的多重性(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相结合)。

3.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的能力(如,以实验方案设计、评价、改进,以实验的拓展、推广为特征的探究性实验)。尤其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实验题命题在形式上体现探究性实验题成为主流题型;内容上以无机实验题为主阵地,落脚点则为填写化学方程式、选择仪器装置、评价实验方案、简述操作步骤、阐述操作目的、描述实验现象及作出结论;在原理上,源于课本,不同于课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类型上,有性质探究、化学原理探究、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探究;情景实验设计综合、制备实验综合、定量实验综合等。在设置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五、学生解答实验题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对实验原理不清楚,对实验仪器的作用不了解。

2.文字表述不完整、不规范。如,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不到位,答非所问,不按要求答题,有时还有错别字出现。

3.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题意不清,对重要信息提示不敏感,难以发现突破口。

六、实验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与新课标教材实验理念的变化保持一致,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树立教材是范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理解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中结合个人的理解认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使用教材,不唯教材,来源于课本,但要超越于课本。教学中应该注意注重课本、基础,考查体现综合性。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素材选取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能力)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由浅入深;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应该注意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命题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探究环节和要素的考查将得到体现(如新情景、问题意识、假设、推断、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

平时训练时应该重视以下情况:

1.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卷面干净整洁。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

3.针对解题错误、习惯性错误查找原因,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陈宗申.近三年高考理综化学(新课标卷)试题分析及2013年备考建议[J].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12(Z2).

作者简介:高存勇,男,1972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黄石二中,研究方向:高中化学。endprint

一、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实验试题分值及比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高考实验题在化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分值每年都在20%以上,特别是2007年占43.3%。高考复习中,对实验的复习必须特别重视。

二、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主要知识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某些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3)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内容。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8.探究性实验。

三、广东省高考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高考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基本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了解,也有对错误操作的辨认。高考有时是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或某些“学生实验”的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例题,借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将实验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而进行设问。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一是要求直接报告数据;二是进一步要求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以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既有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处理,又有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处理,如2012年第33题等。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十分明确,要知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如,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除去尾气,怎样检验气体的纯度,怎样防止倒吸等。

四、广东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

广东高考实验题多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坐标图、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信息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

1.突出实验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如,仪器的使用与选择、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基本操作的运用与设计实验的技能素质)。

2.突出考查化学实验与其背景化学知识点的联系和交叉的多重性(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相结合)。

3.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的能力(如,以实验方案设计、评价、改进,以实验的拓展、推广为特征的探究性实验)。尤其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实验题命题在形式上体现探究性实验题成为主流题型;内容上以无机实验题为主阵地,落脚点则为填写化学方程式、选择仪器装置、评价实验方案、简述操作步骤、阐述操作目的、描述实验现象及作出结论;在原理上,源于课本,不同于课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类型上,有性质探究、化学原理探究、制备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探究;情景实验设计综合、制备实验综合、定量实验综合等。在设置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五、学生解答实验题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对实验原理不清楚,对实验仪器的作用不了解。

2.文字表述不完整、不规范。如,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不到位,答非所问,不按要求答题,有时还有错别字出现。

3.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题意不清,对重要信息提示不敏感,难以发现突破口。

六、实验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与新课标教材实验理念的变化保持一致,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树立教材是范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理解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意图,教学中结合个人的理解认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使用教材,不唯教材,来源于课本,但要超越于课本。教学中应该注意注重课本、基础,考查体现综合性。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素材选取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能力)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由浅入深;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应该注意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命题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探究环节和要素的考查将得到体现(如新情景、问题意识、假设、推断、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

平时训练时应该重视以下情况:

1.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卷面干净整洁。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

3.针对解题错误、习惯性错误查找原因,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陈宗申.近三年高考理综化学(新课标卷)试题分析及2013年备考建议[J].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12(Z2).

4.对近三年广东英语高考试卷的分析 篇四

刚看了和做完近三年广东英语的高考试卷,给我的感觉是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还很符合现在英语科的课改,注重语言综合运用和注意实际交际能力。以下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

高考英语试卷共六大题型:英语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书面表达,总分值150分。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始终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始终坚持了“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命题原则,听力的语速更高,而且增加了图片,干扰项的设计更加灵活;单项填空题着重考查了在语境中的语法运用和对词义的正确理解,不拘泥于单纯的知识点,而加强了对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完形填空更加注重篇章结构能力的考查,加强对“预阅”能力的考查,要从前后句和前后段的综合理解、推断中才能作出选择;阅读理解直接从文章中找答案的题目逐渐少了,主观推测的题目逐渐变了,出现“推测作者意图”的题目:改错题逐步弱化语法,增强篇章综合分析能力;书面表达,广东已经连续三年考查的书面表达题均为看图作文,并且提示给得较少,更多地要求学生去思考。

(一)听力

该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正常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查内容主要有:(1)理解主旨、意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能作出简单的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设问的重点主要放在what,where,who,why,how这些事实上。高考NMET听力理解题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主旨是检查考生在语篇层面上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听力试题在选材上突出了多样化,涉及学校、家庭生活、个人爱好、天气、问路、时间、数字、地点、健康、购物、文化娱乐、体育、租房、旅游、交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比较全面地检查考生对不同生活情境下的语言接受能力。设问的内容大体有以下八个方面:(1)对话发生的地点;(2)对话发生的时间;(3)谈话人的职业和身分;(4)谈话人之间的关系;

(5)谈话的主题及谈话人的行为状态;(6)简单的数字计算;(7推论题;(8)原因题。还有在06年的试卷中,听力题,1~3题均为图片题,要求学生听懂文章内容后,还要对各个图片做以分析,再以解答,相对新颖的命题方式,不仅给试卷带来了新的气息,也无疑在心理上减轻了考生的压力,在视觉上减轻了考生的视觉疲劳,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中,不再考查简单的单个项目的语法知识,再也看不到纯粹的考查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的题目。而更多地在语境中考查英语知识的运用,并且许多题将多个语法知识综合到一道题目中考查。另外越来越多地考查情景交际、动词词组、固定搭配等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我们在平时学外语、用外语中最经常使用到的内容,就拿06年的试卷分析,非谓语动词2题,从句4题,倒装句1题,情景对话两题,时态一题,情态动词1题,动词副词用法4题。从知识点分布和命题风格来看,结合广东独立命题的2005,2004两套试卷,对于语言知识考查的趋势已经一目了然。对于纯记忆性,技术含量低,偶然性高,科学性弱的纯粹的考查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的题目,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依然执着地希望渗入对这些知识的考查。也更多地在语境中考查英语知识的运用,并且许多题将多个语法知识综合到一道题目中考查。所以,考查方向的改变,也预示着,大量考生痴迷于记忆各种生僻语法点,以做单项填空题目为乐的备考习惯,必须扭转。语言知识的内涵,必须在应用中体现。

(三)完型填空

完形填空共有20个小题,计分30分,旨在全面考查考生英语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识词能力、阅读及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本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考生具有独立分析、对比取舍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广泛,它涉及了日常生活、文史知识、科技小品、政治、经济、人物、社会、故事等。从最近几年的完形题来看,绝大多数的小题都需要从全文角度甚至逾越句子通篇理解才可找到答案。平常训练时,我们一定要强调对文章的大意的理解、句子结构的掌握以及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把握,确保选出从文意、词汇意义与用法甚至语气都能经得起推敲的“最佳”答案。

(四)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是历年高考英语试卷的重头戏,它集中、全面地检测了考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的准确性。该大题约占全卷分值的三分之一,考生能否在英语科目中获得高分,该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都是五篇,其所选短文材料的题材、体裁多样,均取材于英文原版书籍,语言地道,内容时新,文化韵味浓厚。既有地理、历史方面,又有关于人文、社会现象及科普内容、信息技术变革。它们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内容既生动有趣,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词汇量相对稳定。但统计表明,短文词量逐年有所下降。这样可使短文、题干与选项更加言简意赅,使考生相对多一些时间体会文意。语篇结构较为复杂,试题的设计发生了变化,表层意义理解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试题有所增加,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还有,时代气息浓厚,例如06年的阅读理解中,A篇讲的是科技性的文章,极具时代性。而书面表达讲到的是一个通信方面的变化。手机、网络等是广大学生都知道的,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件。这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对于了解身边事件的学生来说,了解得很多。所以,这种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一点。

(五)短文改错

一般短文篇幅都不长,但考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判断、纠正短文中用词、词的搭配、句法及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错误。

改错文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冠词用错,平行结构,动词非谓语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主谓一致,漏词,多词,单复数形式,转折,关联词,动词的时态、语态等。

(六)作文

书面表达旨在测试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广东已经连续三年考查的书面表达题均为看图作文,并且提示给得较少,更多地要求学生去思考。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所给的图画,用英文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它是一种融内容、形式、文体三位一体的试题。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英语试题,给出我们的提示是它突出了对英语学科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利用所学英语各项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语言运用,在情景语言交际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后英语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5.广东省高考报名时间2023年 篇五

1、应届毕业生原则上在学籍所在地高考报名,高考报名点一般为所读的中学;往届毕业生和高中阶段户籍从外省迁入的应届生在户籍所在地报考,高考报名点一般为本人户?所在的县(市、区)招生办公室。

2、网上预报名。网上预报名期间,考生通过考生号及初始密码登录普通高考报名系统。

高考报名报名时,考生须认真阅读报考须知,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按系统指引,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含报考信息、简历信息、家庭情况等),绑定个人手机,采集和上传相片,并交纳报考费。

3、到高考报名点办理报名确认?续。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持身份证、户口簿、学籍学历等证明材料到市县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办理确认报名手续。

高考报名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高考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哪些人员不得高考报名?

(1)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普通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经核准的少年班等经教育部批准的特殊类型招生考生除外);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6.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六

一、善用历史“时间尺” 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 “没有足够的时序感———事件何时发生以及事件的时间顺序———学生即不可能考察事件之间的关系或解析历史的原因”。[2]318但由于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呈现的, 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特定的历史时空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 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始末, 理解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是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关键一步。善用历史“时间尺”, 以历史阶段为划分, 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 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历史模式和历史因果关系的有条理的方法”。

【例1】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 (3) 小问: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 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 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如果教师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能指导学生以“时间尺”的形式梳理“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历程” (详见图1) , 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 采用“点—线”结合方式呈现的“时间尺”, 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探索”为主线, 把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个阶段,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点列每个阶段在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助于学生明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其次,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有助于学生把握建国以来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洞察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从学习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为指导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与相应的时间段相对应, 让历史的时序思维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并推导出合理结论的基本方法。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序概念的理解, 不但要让学生明了它始于什么时候, 还应透过该时序概念去理解那一段的历史, 领会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由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 整体把握1992年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年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

二、巧用历史“时间尺” 建构历史时序思维的主题与网络

历史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只是时序思维的起始, 或者只是一个线索。“史家面对过去时, 如何将散布于时间之流中的一个个事项串联成有意义的网络, 赋予言之成理的因果说明、连续或变迁的关系, 形成一套有效的解释, 才是职责所在。所以, 学生在历史课程中不能只止于娴熟事情的先后顺序, 更要了解这些顺序之间的关联性, 以便于学习建立前后一贯的解析。”[2]322也就是说, “架构历史或解析历史时, 绝不单单依赖时间顺序, 而应运用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方面的主题, 建立具有问题意识的脉络, 赋予过去时间意义。”[2]326因此, 在梳理历史事件先后时序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时间尺”建构历史时序思维的主题与网络才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益的关键环节。

【例2】对人教版必修I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和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进行整合, 以“时间尺”的方式构建历史的时序思维网络 (详见图2) 。

布鲁姆曾说, 有组织的和有联系的知识比具体的和孤立的知识要来得好学、好记。通过图2用主题建构的历史时序思维网络, 学生既看到了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及其表现, 也能更好地透过世界的大背景, 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去理解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适时调整的内外因素。如学生可以通过该时序网络, 非常清晰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了战后对手, 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实行经济封锁、政治敌对, 苏联对华进行经济援助。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之下,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实行“一边倒”政策,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处于孤立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 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以建设和平的外交环境, 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依据以“时间尺”建构起来的时序思维网络来思考历史问题, 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重要抓手,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时间结构想象历史, 从时序中发现简单的因果关系”。[3]

【例3】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试卷第38题第 (3) 小问:

材料三:2005年底, 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 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 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 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分)

参考答案: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 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4分) 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 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分)

运用时序思维网络进行知识的建构, 就能发现其中的历史因果关系, 并正确解答本题。

总之, 以一定的主题建构起来的历史时序思维网络, 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次、中外关联地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并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活用历史“时间尺” 锁定解答历史试题的落脚点

“时序思维是解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的前提, 也是阐述历史的基本思维方法。”[3]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也是需要训练才能形成的。高考文综试题重视对时序概念的考查, 高考真题的训练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主要抓手,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时间尺”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例4】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试卷第39题第 (3) 小问: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 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 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 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 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生如能熟悉地运用历史“时间尺” (详见图3) , 就能锁定本题解题的落脚点, 答案跃然而出。

依据图3“时间尺”, 学生可组织以下答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 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实行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历史的时序思维不但有利于学生明晰历史的时序性, 而且有助于学生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理解当时的人和事, 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解读, 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例5】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试卷第39题第 (2) 小问: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2) 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解答本题, 学生可以结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内容, 通过运用“时间尺”, 点列出1918年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与巩固, 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冲击;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 以及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德国等走向法西斯道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等知识要点, 从而理解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年) 那段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只有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时空中, 考察和审视其发生、演变的过程, 才能恰当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基于时序思维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其.美国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启示[J].历史教学, 2012 (1) .

[2]林慈淑.历史, 要教什么?——英、美历史教育的争议[M].台北:台北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2010:8.

7.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七

2009年是广东高考实施 “3+X+文基/理基”的考试模式的最后一年,高考命题要充分体现“依据考纲,兼顾教材,适当创新,平稳过渡”的指导思想,所以求稳考基础会显得更为突出。分析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考生物科试卷,的确可以充分体现出命题的“依纲靠本、体现基础、适当拔高、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主要特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和总题量适中,难与易的比例控制得较好,大部分题目能够符合考生的学习实际。

1. 依纲靠本。

2009年高考的大多数试题仍然是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其中有不少试题直接来自教材知识,题型也比较经典和常规,并有一定数量的送分题,如第1题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辨识,第2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第9题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第21题涉及到的脂质的生物学功能,第30题涉及到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识图分析,第31题涉及到的物质代谢的识图分析等,这些题目均非常基础,比较容易拿分。

此外,在选择题中有5题共11分考到了实验内容,全部是来自课本的实验,包括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生物组织细胞内常见化合物的鉴别、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图象的分析等,体现出高考命题对教材素材选用的重视。

最后,总结本次试题,考查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细胞代谢、免疫、遗传、调节、生态等基本内容,其中在必做题的140分内(参考下表),必修三有55分,占必做题总分的39%;必修一有47分,占必做题总分的34%;必修二只有38分,占必做题总分的27%,而近年来广东高考的命题内容中必修三占的比例都比较大,这应该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引起关注。

附,必做题各部分(共140分)的分值分布表:

2. 重视实验。

重视对实验的考查是生物高考命题的重要特色,本次考试对实验题的要求,尤其对课本实验、对实验设计的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其中对于课本实验的考查情况已在前面有所叙述,所以对实验的复习首先要做好课本实验的完成和复习。

同时,本次高考题的第34题是一道分析实验结果的题目。第36题则是一道纯粹的实验设计的题目,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题目如下所示)。由于题目要求考生完成完整的实验设计过程,而这类题目,已有多年未考,值得关注。但从考生答题的总体情况看,得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种考查方式未必会持续。

例1.(2009年广东生物第36题)小王发现黑暗中生长的大豆幼苗比阳光下生长的大豆幼苗高得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豆种子(200粒)、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范围0~10000Lux,温度、湿度等均可自行设定)、培养皿、直尺等。

⑴实验方案:

⑵实验结果测试:

答案:⑴实验方案(6分)

①实验材料:选出180粒大小一致的种子,分成6组,每组30粒,在培养皿中培养。②培养条件:光照强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Lux;温度25℃,培养一周。③测定指标:用直尺测量植株高度,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注:要求至少分三组(三个处理),每组有一定种子数量,光照强度必须有0Lux(黑暗)。

⑵实验结果测试:随光照强度增加,植株高度下降(2分)。

3. 适当拔高

试题的考查内容源于教材,源于基础,但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一直以来的一大特色。如第11题考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问题,属于教材的小字内容(即旁栏知识,题目如下所示);如第27题考到了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等更细微的图像辩识,这在中学通常是没有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又如第32题涉及到的珠江流域人工湿地水体治理工程中的重金属的二次污染问题;第36题有关鸟类ZW性染色体类型的分析,等等。

例2.(2009年广东生物第11题)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 B为种群数量特征,非空间特征,其它选择才是空间特征。

答案:B

例3.(2009年广东生物第27题)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 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 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 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解析:图中显示的染色体分散分布在细胞中,属于减Ⅰ前期的特征,即应选A;图中减Ⅰ前期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既联会配对期)、粗线期(可发生交换和重组)、双线期(互换重组的结束阶段,往往存在残留的交叉点,如本题图所示)、终变期,显然符合题图的选择是C而不是D。

答案:AC

这种拔高,通常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部分,也往往是高考生物教学的盲点。这就对高考生物教学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要在完成教材常规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做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和拔高,否则,将无法适应这种命题的要求。

4. 关注热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方面的课本知识内容、对身边热点问题的考查,一直是广东生物高考的重要特色。如第28题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题目如下所示);第13题涉及到气象预报中的“紫外线指数”的内容;第4题涉及到的种子、果蔬的保存;第22题对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分析;第32题涉及的治理水污染的人工湿地建设问题;第34题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现象的分析等。这就要求生物科的教学,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例4.(2009年广东生物第28题)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解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毕竟是不同的病毒,当然应属于不同的抗原,所以应排除,其余选择均正确。

答案:BCD。

本次高考命题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

⑴部分题目超出了中学教学的要求,像上面提到的11题、27题、32题等题目,考生很难依据平时正常学习来正确完成这些题目。

⑵部分题目的设计与中学教材不太吻合,令考生回答起来无所适从,如第29题,中学教材涉及到的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是包括三类细胞,即在抗原的刺激下,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给T细胞, 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再激活B细胞,但试题中抗原的刺激到B细胞中间只有一类细胞,到底填“吞噬细胞”还是填“T细胞”,让考生无从下手;又如,第39题的第⑴小题,涉及的是蛋白质工程的内容,按教材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基因进行改造时,必须经过“①设计预期蛋白质的结构、②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③找到并人工合成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即相应的结构基因)、④最后合成出相应的蛋白质产品”,但本题在合成出相应的蛋白质产品前只有两个空格,考生不知如何取舍前面的三个阶段。

例5.(2009年广东生物第39题)饲料加工过程温度较高,要求植酸酶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了解植酸酶的_____,然后改变植酸酶的_____,从而得到新的植酸酶。

答案:空间结构(1分),氨基酸序列(1分)

补充答案:第一空填“氨基酸序列”,第二空填“决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也可得分。

⑶ 在体现考纲要求的能力方面仍不够理想。如考纲中“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要求,除了文字描述外,其余基本没有体现,除了有一道连线题外,没有其它的绘图题,更谈不上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构建等更高层次的题型;又如考纲要求的“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在本次试题中体现得也不充分。

二、2010年高三生物备考复习基本策略

2009年广东高考实施的仍然是“3+X+文基或理基”的考试模式,而2010年将实施的是“3+文综或理综”的新考试模式,两者间有较大区别,所以2010年的生物高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做题时间减少,考题减少,考点相对集中,某些考点的深广度的要求以及综合性的要求加大等,所以2009年的高考对2010年的高考参考价值不算太大,只是广东省生物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的“依纲靠本、体现基础、适当拔高、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命题特征相信仍将延续。所以在新的一年的高三生物的备考复习中应顺应以上特点进行备考,其基本策略应该有以下几点:

1. 认真钻研教材、狠抓基础是备考复习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无论高考试题如何变化,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是不会变的。

重视基础知识就是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复习。课本知识的复习不仅要认真看书(不仅是文字,还包括图表、公式、数字以及实验、练习、旁栏内容等),而且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建立简洁的知识系统网络,整体把握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和关系。课本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教材、通读课本、突出重点、重视实验、适当拓展。课本学习与做题之间,课本学习是第一位的,这也是生物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基础。

提倡同学们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知识联系网络系统图(概念图),如蛋白质、水、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基因、内环境稳态、植物激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等。提倡开展专题复习,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巩固基础,强化重点,挖掘联系,构建网络,明确考点。课本学习的成效可以通过知识清单的填空、画或填概念图、背书、甚至是简单的问答等形式来检测。

同时,由于新的高考模式下,考题减少,考点相对集中,要重视对课本的重点知识和主要考点的复习。如09年高考中重点考查的细胞代谢、免疫、遗传、调节、生态等基本内容。

2. 提升能力。以知识作为载体,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当前高考的基本要求。复习阶段要参照考纲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应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实验能力等。由于这些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各种题目的完成来体现的,所以提升能力的要求简言之就是提升解题能力的要求。

切记,解题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利用题海战术就可以达到的,要善于整理、总结、归纳。如解题能力包括会判断选择,会分析解析,会准确、全面、规范(科学)回答,要努力达到最后最高的要求;要精选试题,多做高考题,争取“做一道题,会一类题”;各种题型的解答都会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要重视解题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多选题、识图题、绘图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解题能力提高,还体现在要严格答题标准,培养准确、全面、规范、简洁的答题习惯,特别是生物学专用名词与术语的正确使用。另外,每次高考中都会暴露出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失分情况,所以务必要加大审题的训练力度。

另外,还要高度重视实验,考生最好独立完成高考大纲所规定的所有实验项目,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析实验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而且要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3. 适当拔高。试题的部分考查内容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同时又由于生物高考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课本之外,所以有较广博的生物知识,对于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从而正确解题,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适当在高考生物课本的重点知识基础上扩展生物课外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生物学》就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酶、光合作用、植物激素、神经系统、免疫、体温调节、基因的本质、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学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等内容可在教学中做适当拓展。

4. 关注热点。生物高考命题中,会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是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应多关注教材中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的知识内容,如光合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细胞的衰老和癌变、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等;应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传染病等;并引导考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来解决解析生产、生活、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8.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八

今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依然稳中有变,反映出语文科 “年年有新”的命题特点。试卷结构相对稳定,让考生拿到试卷便感到“似曾相识”,个别考点和题型略有变化,既对考生产生新鲜刺激,又是考生“预料之中”的事,不至于引起考生的焦虑。试卷中未出现偏题、怪题,内容上也没有超纲。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界乃至社会的反响正面。

纵观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是广东语文科一贯的命题特点。今年试题继续突出这一点。例如,第一大题依然考查考生对字、词、句、段的基本把握能力;第二大题取消文言句读而加大文言翻译,既符合古文阅读重在理解的正确方向,也突出了文言阅读力的考查。这一变化还减轻了句读评卷过于机械、事倍功半的弊端。

二是重视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语文学习重在应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义语文课程为“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今年语文科试题突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例如,论述文阅读中的第15题,让考生依据选文文意分析袁隆平的事迹,这既考察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符合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三是探究题的命制有新的探索。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8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21题,都要求考生深入分析选文的关键之处,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既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而又不止于文本,联系自己的经验解读文章的考查,对于引导中学现代文教学,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有积极意义。

四是现代文阅读题选材规范适当。选文是命好阅读题的重要前提。今年,现代文阅读题的文本选取,从文体上说都很规范,文体特征比较鲜明,内容难度也符合考生的阅读水平,篇幅长短也适中,因此,考生不会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这有利于考生更好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五是作文命题方式的变化有积极意义。自2007年广东高中课改后的高考以来,作文的命题方式大同小异,尽管在开启考生思维,让考生有话可说等方面提高了作文考试的真实意义,但在思维的高度、作文的提升等方面略有不足。今年作文考试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既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又考查考生因材料而“引发”的“思考”,虽然审题的难度有所增大,但考生不易套作,可以考查出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这对选拔人才是有利的。

从评卷情况看,不少考生作答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应该引起中学的重视:

一是考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知识教学不能放松。

二是阅读鉴赏能力不足。今年阅读鉴赏类题目考生答卷表现一般,反映目前中学生的平时阅读量偏少,中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加强阅读,同时加强阅读教学,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范围,让学生融入作品之中,提高审美水平。

9.2021年广东省高考分数线查询 篇九

2021年广东省高考分数线查询

由于2021年吉林高考分数线还未公布,各位同学可以参考2020年和2019年的吉林高考分数线呢。

2020广东省高考分数线

(一)本科各科类

文科类:总分430分。

理科类:总分41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15分,体育术科19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260分,美术术科203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250分,音乐术科19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210分,舞蹈术科180分。

二、专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专科院校)

文科类:总分160分。

理科类:总分16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200分,体育术科18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190分,美术术科15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180分,音乐术科15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160分,舞蹈术科150分。

2019广东省高考分数线

(一)本科各科类

文科类:总分455分。

理科类:总分39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00分,体育术科190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280分,美术术科205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255分,音乐术科19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210分,舞蹈术科175分。

二、专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专科院校)

文科类:总分170分。

理科类:总分16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190分,体育术科18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170分,美术术科15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180分,音乐术科15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160分,舞蹈术科150分。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打完高考这场硬仗之后,许多家长和同学就感觉彻底解放了。等分数下来准备填报志愿的时候,开始手忙脚乱,毕竟每年都会有填错志愿的新闻上热搜。

殊不知,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学弟学妹们和各位家长一定要明确相关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这场几百万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

填报前准备:

1.正确估分:分数出来前对一下答案,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估分;

2.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

3.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

10.2024年广东省高考分析 篇十

摘要:根据2014年9月4号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2016年广东省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地理高考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入改革的范畴。这一变革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进行对比分析,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和地图、图表题的角度,得出广东卷与全国卷在试卷结构、知识内容以及命题立意上的差异: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更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考察学生对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能力、简单预测的能力、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全国卷对理性知识的考查多于感性知识。

关键词:地理高考,广东卷,全国卷,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1 引言

自1952年地理作为必考科目被划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以来,地理在高考的舞台几经废兴,经历文革的停滞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纳人文科类考试科目中。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科目全部实行“3十2”方案,即在高考科目中,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生物和政治。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由高校自主选择。至此,地理科目重又出现在高考科目的队列中。2005年,广东省实行自主命题,至2014年刚好走过十年的历程。根据教育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称,2016年广东省将重新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

关于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与全国卷的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和全国1卷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地图、图表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及差异,为一线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对比分析

根据全国地理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必修2、必修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考点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五大模块的内容。其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为必修内容,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

2.1 自然地理模块

自然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大部分内容。

从考点分配看,2010-2014年地理高考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五部分的内容上的分配不均,五年都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对气候的考察,每年都有涉及。而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这考察的相对较少,只在2014年出现了两道选择题,其他年份都没有考察过。

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对比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考点分配的差异表现在:广东卷较全国1卷在考点上每年的分布较为平均,虽然广东卷也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但在其他四大部分内容基本每年都会有所涉及。可见广东卷的涉及考点更为广泛。而无论是广东卷还是全国卷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基本都是每年自然地理考察的重点。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比重较其他几个模块比重都是最大的,占全卷分值比重的40%~50%。而具体到每一年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都是比全国1卷要高的。可见广东卷比全国1卷更加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全国卷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而广东卷则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重点考察了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内容。如2011年40(2)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气候类型及成因,2011年41(3)石羊河的气候类型判断,2012年40(1)加拿大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都是以主观题或者是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2 人文地理模块

人文地理模块主要包括人口和城市、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部分内容,对人口和城市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内容涉及较少。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五年的试题都有涉及到这一知识点。2010-2014年广东卷人文地理考点分布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和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两部分内容。两份试卷在近五年内都没有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考察。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差异较大,占全卷分值比重的24%~38%不等。全国1卷比较注重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分值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最高的是2011年一共出了38分的题目。相对于全国卷来讲,广东卷在人文地理的考察分值较少。总体在25分左右,但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高峰值,出了34分的題目。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都有,而且分配较为平均。差异不大。主观题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主。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人文地理的重点,同时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2.3 区域地理模块

区域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在区域地理的考察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模块都要少。考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从单年来看,考题叫较少,考点集中。2010-2014年广东卷区域地理考点在三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但总体集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从分值比重上看,总体上全国卷比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较小,全国卷区域地理占全卷比重在10%~20%之间,广东卷占全卷比重在16%~30%之间。可见广东卷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区域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的。多出现在最后两道大题上。偶尔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总体考察不多。

2.4 分值分布差异

在近五年的分值变化特点,就自然地理而言,全国卷在自然地理模块分值的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40分上下的水平。而广东卷则波动较大,有近10分的波动值。就人文地理而言,分值比重处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广东卷增加了区域地理的考察,所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都有所下降。说明广东卷越来越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

2.5 图表差异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上有无图不成文直说。地理试卷的图表形式非常多,主要包括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全国卷的图幅数量要比广东卷的多,但是因为全国1卷多了三道选做题,选做题基本都会有图形出现。所以从总体上看,全国卷与广东卷在图表总量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全国卷的图表在选择题和综合体的分布都比较平均,有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样式丰富,承载信息准确,清晰,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全国1卷与广东卷在图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统计图类数量上,全国卷的统计图类数量较少,而广东卷的统计图数量较多。统计图表多出现在选择题上,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图表的信息直接得出答案,所以难度较小。

2.6 题型差异

在试卷结构上无论是全国1卷还是广东卷在近五年来的试卷结构都没有改变,但是两个地区的试卷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全国1卷只有两种题型,即选择题和客观题,而广东卷出了这两种题型外,还有填空题,填空题出现在最后两道的综合题中。在题目数量上,全国1卷包括11到选择题,2道综合题和三道选做题。其中必做题一共90分,2道选做题每道10分选做其中1道计入总分,全卷总分100分。广东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总分100分。

3 结论

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的的文本为研究主体,从试卷的考点分布、试卷结构、试卷图形图表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考点分布上,全国卷更加注重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的考察,关注区域间的联系及发展。注重基础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其题目的情景设置新颖和题目入题的视觉独特。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的发展。

(2)通过地理图表的分析可知,全国卷关注学生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趋势体现“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并贴近生产与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在地理课堂上要善于挖掘社会的地理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学习地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卷结构上,全国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三道选考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试卷的试卷结构体现出主观题目的难度下降,学习内容凸显选择性。教师在地理教学应关注双基知识,避免钻研偏题难题。

参考文献

[1] 徐海群. 高考地理试题的地理学科能力体现状况研究[D]. 延边大学,2011.

[2] 刘金龙. 我国2012年地理科高考试题的命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工程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下一篇:邀约技巧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