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公民教育

2024-10-28

中学生公民教育(精选8篇)

1.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一

《公民教育课程》大纲

第一讲绪论:公民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一、开设公民教育课的背景:

1、梁启超:《新民说》——清末民初的公民教育历史背景

2、贺拉斯.曼:“建共和国易,造共和国公民难。”——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

例证1——米兰达警告;例证2——网络视频两则;例证3——网络图片及微博截图若干。

二、必要性与价值

1、人治转向法治的需要

2、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

3、政治文明和政治改革的需要

4、培养公民、振兴民族的需要

三、主要内容

1、公民知识

2、公民意识

3、公民行为

4、公民的伦理与技能

第二讲我是谁: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1、公民概念:公民、人民、国民、网民

2、公民(Citizen)与臣民

3、公民意识(Citizenship):概念及理论根源

二、公民教育

1、八个国家的公民教育特色

2、中国的公民教育

三、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天赋人权:常识与理论渊源

四、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自由

第三讲人 权

一、人权概论

1、概念内涵、性质、主体

2、人权的类型与保障

二、人权分论

1、自由权:

a.自由权概念

b.人身自由、财产权、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活动自由等权利。

2、社会权:

a.社会基本权利概念

b.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与文化权、权利救济权等权利

3、平等权:

平等的概念及含义

平等的种类

第四讲民主与宪政

一、民主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条件

1、理论基础(为什么需要民主)

2、政治条件:政党

a.西方的政党制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可根据时间选择讲的深浅度,或选择两个典型国家政党制度介绍)

b.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宪政:民主的制度保障

1、宪政概念:内容、基本价值与原则

2、中西方宪政起源及特征

a.宪政起源及美、英、法、德等国的宪政特点

b.中国宪政的历程及特征

三、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

1、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内涵

2、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内涵

3、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政治学范畴,可查百度及相关政治学理论书籍,网上有教学PPT,可资借鉴,根据时间可自己掌握深浅度)

第五讲法 治

一、法治的思想基础及历史渊源

1、法治与法制

2、法治与人治

二、法治的具体含义

三、中国法治的历史与现状

第六讲政 府

一、什么是政府:功能、责任与目的二、为什么政府是必需的三、公民与政府之关系——政府的权力与限制其权力

四、政府的类型

第七讲公民伦理与技能

一、公民伦理

1、公民的责任

a.成为社会独立成员,履行民主社会的公民义务

b.承担公民的个人责任

c.尊重个人价值与人类尊严

d.有效参与公民事务

e.促进宪政健康运行与不断完善

2、公民的道德

日常行为准则

个人道德准则

法律行为准则

二、公民的技能

1、批判性思考与分析社会的技能

2、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技能——比如:选举的技能等等。

第八讲公民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公民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

三、如何借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妥善融合与良性互动

李双建议的参考资料:

中国作者:

1、张千帆主编、肖泽晟副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2012年5月第六次印刷。

2、张千帆著《宪法学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3、林达著,三联书店1997—2006年出版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患》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

4、任东来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6月版《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5、刘瑜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民主的细节》 外国作者:

1、约翰.罗尔斯(美)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9年再版的《正义论》。

2、约翰.洛克(英)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政府论》(上、下)

3、托克维尔(法)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4、约翰.密尔(英)著,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论自

由》

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合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6、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霍布斯著《利维坦》,商务印书馆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2.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二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公民教育方面现状

1、教师没有在思想上对公民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现代的历史教学老师, 大部分还是受传统的应受教育影响很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于, 考试分数才是王道。不管是升学率还是平时评优秀先进, 分数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一切。因此, 大部分教师的思想着重点是教材知识点教学。尽管在讲述对外战争争取民族独立这样一些专题章节的时候, 教师也往往只是对公民教育置若罔闻。这种思想的根源是十分可怕的, 他往往决定了学生不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任何有关公民教育的信息, 紧接着学生对公民教育也便不会放在心上, 最终导致学生对法律上公民的权利义务都不是很明晰。思想决定行动, 重视决定细节。因此, 笔者认为, 端正一种公民教育的良好思想, 才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

2、教师没有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公民教育进行传播。

虽然有些教师思想比较应试化, 但是在传授教育的时候往往对公民教育有一定提及。有的教师一时间兴起, 还是滔滔不绝。但是不得不承认, 教师往往没有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灌输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往往只是传统的“一言堂”, 只顾着自己讲的兴起, 不会管太多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式其实是很关键的, 他是一种媒介, 这种媒介如果运用的好, 再枯燥的学科也可以讲的活灵活现, 如果运用不好, 再有趣的学科也会讲的学生昏昏欲睡。

二、在中学历史教育中, 教师有效传授公民教育的对策分析

1、抓住典型案例, 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 有很多典型的爱国英雄案例。这些爱国英雄, 大部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把自己的人格利益降低到了最低。这些爱国英雄, 在历史这样一个长河中, 不胜枚举。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公民意识。保卫祖国, 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尤其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战争的时候, 爱国主义思想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显现。教师在教授中学历史的时候, 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些典型的案例, 如实地陈述这些人物是怎么样为了国家的利益, 不顾自我的。诸如此类的案例讲多了, 公民意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里面扎下深根。

2、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这一教学方式十分重要。作为我国公民, 都会享受很多公民权利同时还会承担很多公民义务。这些权利义务不只是在课本上面进行单纯的宣传, 还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比如在历史课堂教育中, 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一个权利夯实的教育。在选举历史课代表, 在选举课堂任务分配人等一些活动中就可以考验这些权利。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当中, 教师也可以挖掘出与当今学生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一些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往往是真实可人, 栩栩如生。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3、开展课堂交流, 增强师生公民话题互动。

笔者认为, 公民思想教育虽然和实际联系的很紧密, 但是必要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出更大的思想火花。教师不要一言堂, 而是把更多公民的话题留给学生。公民的话题因为是比较崇高的, 学生讨论起来会比较严肃以及比较认真, 这样为取得更大的效果奠定了基础。老师要把握好话题, 话题既要和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义务相关, 同时还要和相关的历史课程相关。教师一定要把握平衡点。话题一方面要有趣味性, 另一方面还有悬疑性, 最为关键的是, 话题必须要有教育性。

4、运用多媒体教学, 定时观看有关公民话题的电影。

教师教学方式需要改进的一个良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多媒体。对媒体不仅仅是指的PPt, 还可以指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截止到目前为止, 这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的老师所采纳。老师总是喜欢抽取几堂课来放几场电影或者记录票, 让学生们重温历史的那个画面。这种电影就可以选择和公民教育最大限度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们更多的放松空间, 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直观和思考空间。学生完全被解放开了, 不再是看问题那么局限了。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历史人物演绎的模型更加了如指掌了。也会追寻历史人物的足迹去追寻了。

三、小结

在当代的中学历史教学中, 离开不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我国先行的教育体制下并没有完全展开。公民教育也应该从学生开始抓起。教师也应该利用中学历史教育这样一个契机, 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入手, 这四方面包括抓住典型案例, 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 定时观看有关公民话题的电影等, 只有这种多渠道同时进行, 才能够在公民教育上面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利民:《中学历史中的公民教育》, 2011年。

3.英国中学公民教育的评估述评 篇三

[关键词] 英国;公民教育;评估;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39-03

世纪之交,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焦点。1999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局(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宣布,从2002年8月起,中等教育阶段(key stage 3、4)开设公民课,并作为必修科目之一,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作为非法定科目配合进行公民教育。① 英国资格与课程局提出:公民教育包括社会与道德责任、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信,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在当地还是在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上,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起社会和道德责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② 自实施以来,英国的公民教育已有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公民教育作为一门国家法定课程在学校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公民教育的评估更成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文就英国当前的公民教育评估模式、方法进行简要的描述,同时通过对英国学者在三所学校调查的剖析,揭示了英国中学公民教育评估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期对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英国中学公民教育的评估标准

英国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估都必须按照资格与课程局(QCA)规定的标准进行。根据资格与课程局(QCA)颁布的中小学公民课程标准,其中第三、四关键阶段(key stage 3、4)包括如下内容。③

第三关键阶段(key stage 3,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技能、知识与理解方面的学习,广泛掌握和理解有关社会热点事件、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公民义务、志愿者团体的作用、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机构、刑事司法以及法律体系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学会搜集信息、组织与发表个人意见、包括如何使用媒体等,学会理解社会的变化。再者,学生应参加校内活动和校外社区活动,对己、对人、对学校和社区表现出个人责任心和合作愿望。

第四关键阶段(key stage 4,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继续通过技能、知识与理解方面的学习,广泛掌握和理解有关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公民义务、志愿者团体的作用、政府职能、刑事司法以及各级法律与经济体系,学会获得、使用不同的信息渠道,包括利用媒体搜集资料、能组织和表达个人见解,同时学会评估社会各个层面中的社会变化方式的影响。另外,学生应有效地参加校内活动和校外社区活动,积极参与一些重大事件的评估,对己、对人、对学校和社区表现出个人责任心和合作愿望。

二、英国中学公民教育的评估方法

英国中学公民教育评估中,教师是第一负责人,教师必须根据英国资格与课程局所规定的公民教育评估标准,评估学生在公民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成效。公民教育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④

1.运用学生的档案袋进行评价

目前英国很多学校正在发展运用以档案袋为依据的评估方式,用以搜集学生公民教育方面取得的进步。⑤ 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的学校都会为学生保留一份公民教育的进展情况和成绩记录,包括在关键阶段末教师评估的结果;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实践活动等相关的资料;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的书面作业如研究报告、观察报告等。这种档案袋评价方法既可以用于平时学生掌握公民教育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用于年终或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

2.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全面评价

英国的中等教育评价方式不仅运用档案袋,也考虑到学生的全面表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评估时,通过开展班级讨论,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在技能、知识和理解方面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利用多种资源证明学生在关键阶段取得的收获。例如,学生的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公民日记、网页制作;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关的照片资料、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的书面作业如研究报告、观察报告、思想汇报;教师的观察日记、会议资料、活动记录;同伴观察记录等。

3.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教师在给出公民教育最后结果之前,一般会安排学生自评和互评活动。首先让学生填写个人评估表,在师生面前做自我陈述,汇报在公民教育课程中的成绩和不足。然后,同学们对这个学生的陈述和实际表现进行评议,给出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情况,结合学生平时在公民课程中的表现给出最后的评估结果。

三、英国中学公民教育评估的具体案例分析

英国公民教育进入正式课程以来,很多学者、教师、政府主管部门都很关注其实施,也进行了多项研究。玛丽·理查森(Mary Richardson)于2005年10月对三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三所学校的评估方法如下:⑥

学校A:学校里8~11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个档案袋。档案袋包括:学生每学期末完成的书面作业;学生的个人陈述;参加社区活动、班级讨论的记录;参加志愿者工作的情况;教师的评估等。除此之外,学校为了更恰当地进行区分,还划分了8个等级。通过这些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他们在公民教育课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学校B:学校为学生保留了一份记录作为公民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SEC)成绩的证据。在第三关键阶段(key stage 3)的最后,学校并没有正规的考试,只有一份简短的个人陈述。在每学期末,学生们都会收到一张记录卡,且要求他们记录平时的实践活动是否与公民教育评估标准一致。

学校C:所有学生在第三、四关键阶段(key stage 3、4)都有一个档案袋,包括书面作业、考试、志愿者工作情况、参与社区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学校根据评估标准也划分了等级。学校重视学生的参与,利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公民教育知识、技能和理解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在调查中,玛丽·理查森发现教师对学生公民教育课程成绩的评估还达不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由于公民教育课的大多数老师是从其他课程中改行而来,虽然也接受过短暂的公民教育培训,但仍对公民教育准备不足;再者,教师习惯了原来的课程评估方式,对于公民课程的评估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不仅教师如此,学生对公民教育评估的认识也很模糊。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能够列举他们参与过的一些公民教育评估方式,如测验、书面作业、公民日记、参与社区活动、自愿者活动等,他们也乐于参加这些评估方式。但是对于有些评估方式,学生们却不能够理解。首先受传统评估模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没有等级的评估不能算评估,如班级讨论、观察报告等;其次,很多学生在评估中仍处于被动位置,在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措施不及,而且还不能独立地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目标。

四、英国中学公民教育评估的启示

我国的公民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前不久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其中有一个重要论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进一步确定了公民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为了尽快促使我国的公民教育评估走上正规,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教育评估的相关经验。

自2002年公民教育在英国被正式引入课程体系以来,有关部门就陆续出台了有关教师培训的规定,出版有关教材,制定相关标准以配合公民教育能顺利完成,并且建立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作为评估的标准。仔细考察英国公民教育的评估开展情况,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学校实践有如下启示:

1.确保公民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

成功的公民教育的第一要求是,必须拥有相应的地位和明确的课程时间。2002年英国中学公民教育正式成为了国家标准课程的必修科目,在学校课程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2.评估标准从知识性向活动性转化

英国的公民教育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外,更关注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水平加以评估。而我国的公民教育多采用书面考试,考查知识的掌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但是公民教育评估离开了学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估。

3.增大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状况。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也使得在活动中评估变得更加准确,因为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不一定了解,但同学却是一清二楚。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科评价基本上以教师的评估为主,学生没有参与的渠道。但公民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由老师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充分的。英国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虽然老师是评估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占很大比例,值得我们借鉴。

4.加大公民教育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公民教育课程的主导者,从计划、实施到评估,都必须能熟练地胜任。目前大学里并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只是在历史、地理、政治等专业里有所涉及,教师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知识,而对评估的方法、标准就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同时,公民教育的教师专业培训应该适当保持较高的标准,要求在国际规范、标准和期望方面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人权、积极的合作学习的强调。⑦

注释

①陈鸿莹:《英国公民教育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第39页

②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What is citizenship education?[EB/OL].http://www.qca.org.uk/qca_4855.aspx,2007-12-10

③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Attainment target for citizenship[EB/OL].http://www.nc.uk.net/accessible/tv_at_citizen.html,2007-11-18

④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Citizenship:A scheme of work for key stage 3-4 teacher’s guide[EB/OL].http://www.qca.org.uk/qca_4840.aspx,2007-11-10

⑤王淑芹,王爱霞:《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之管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9期

⑥Mary Richardson.“You’re a grade‘A’citizen”.Teachers’and students’perception of assessing citizenship[OB/OL].Reflecting Education,2006(2):104-118.http://reflectingeducation.net

⑦奥骓·奥斯勒,侯·斯塔克:《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年第2卷第4期,第27-40页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四

七(4)班作为我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试点班级,在上周四下午参加了区公民教育活动的听证会。这次活动整个过程历时超过半年,同学们在班主任潘雪老师带领下,在徐萍老师的支持下,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可喜可贺。这项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体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获得了领导、专家、听证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从选项、立项、制订计划,走出校门,采访家长、周边居民、机动车驾驶员、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学校领导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这些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同学们从开始时的不自信、不自然、不流畅到听证会上口齿清楚、仪态大方,问题回答清楚层次分明,这中间同学们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也献出了很多的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为社区的机动车停放的问题,作出了我们的贡献,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通过这次活动,也证明了我们的同学,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坚持不渝,就能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活动中,体现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迁移到我们的文化课学习中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上要有股钻劲,要有“钉子”精神,我想只要我们真正践行滨中我坚苦、我坚强、我坚持的精神,我们的人生一定成功,一定精彩。

5.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五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2、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道德能力的培养,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具有高度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它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成为趋势。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以刻板的规约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而是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以便使孩子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样受到他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3、遵循在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四个层次:

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内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的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等;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德育应是恒常的内容。当前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八荣八耻”的教育;还应重视加强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中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注重现实的务实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协调精神等教育,以发挥其凝聚民族、规范行为、陶冶情操等重要作用;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信仰道德的教育,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体制中的主要内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三、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

1、实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应当遵循学校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学生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应从公民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我们认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公民道德知识,形成公民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的过程。

公民道德知识是指形成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所必需的政治、经济、伦理、社会、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公民道德知识,一方面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形成公民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

公民道德意识是指个人对于公民地位以及由这种地位所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态度。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是在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和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知、情、意的统一。公民道德行为是公民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是否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公民道德意识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为此,教师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不仅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重要的是要导之以行,即抓好公民道德行为的实践和训练,防止和行脱节。

2、精心设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迫近,必将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以公民道德教育目标为总纲,改进高校现行的道德与社会性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学习和生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是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之所在。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课程目标、内容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如何体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既能掌握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等知识,又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和公民评价能力,是课程付诸实施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6.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六

来源: lunwen2.com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与存在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让中华民族腾飞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能否顺利成长不仅关系到个^的成才和发展,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也就被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整体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公民道德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门介方面。

l.公众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淡薄一部分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程度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缺乏社会公德心。公众道德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横穿马路;损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另外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对集体事务不够热心,对社会公益活动漠不关心,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逃避应尽的社会责任等等。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娇惯下成长,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极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过集体生活时,这部分大学生常常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缺乏集体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休息时间在宿舍喧哗吵闹、听音乐、打电话,在走廊上打篮球、踢足球,严重影响他人休息。在学校食堂吃饭不按秩序排队,饭后不主动收拾餐盘。

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吸烟占座,借书不按时归还,随意在书本上涂鸦等。

3.铺张浪费严重,盲目攀比炫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将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精神抛诸脑后。他们只注重从自己的需要与自我满足出发,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消费,使得铺张浪费、攀比炫耀等不良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在高校学生过生日请客吃饭已成风气,他们大多讲究排场,多则几百元,少则几十元。在校门口的饭店里,经常看到学生把父母亲的血汗钱随手花掉,丝毫不感到心疼。

4.道德诚信缺失,功利思想盛行个别大学生还存在着弄虚作假行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之风在学校蔓延,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已是家常便饭。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篡改成绩、虚构简历,伪造假文凭、假证书等现象也已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大学校园里还到处充斥着功利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那些抱着功利性动机入党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入党不是追求一种崇高的信仰,而是将成为党员作为牟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先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己,而不是服务他人。人党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好处,以便于在以后寻找工作时增加一个重要的筹码。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导致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和扩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腐朽、消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渗透到我国,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公民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判断能力较差,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限容易被混淆,是非黑白观念容易被颠倒。一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已较广泛地存在个别大学生头脑中。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g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奉“个人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等观点,金钱和利益成为许多人追求的首要目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地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多元的价值观以及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冲击与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准绳松懈,各种公民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盲目崇拜金钱和权力、损公肥私、腐化堕落等非道德行为。

3.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对学生智力上的开发,而忽视对其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塑造。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仅仅把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工作目标,把成绩与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忽视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从而导致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而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意识不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他们成长环境有着特殊性,在许多人身上表现出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群体观念淡薄、协作意识差,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不能顾全大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强调个人利益,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自我利益和个人价值。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当人民群众和集体财产受到损害时,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应挺身而出,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时时刻刻做到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自觉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行为的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个人私欲,导致某些社会不良风气抬头,反映在道德层面上,会带来引发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道德行为。

第四,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其中道德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促进其他方面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

四、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1.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保障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有着重大的影响。优化大学校园环境,还应做到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注重榜样模范的作用,杜绝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为。

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弘扬与建设公民道德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得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道德素质。

2.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还应建设一支学术精湛、品德高尚、能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惩处机制,加大师德师风的监督和惩处力度,规范从教行为,激励先进模范;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塑造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大: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被学生尊敬、家长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

3.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育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一向都是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没有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文化的作用,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tl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7.中学生公民教育 篇七

作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学校, 我们暨阳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小公民教育,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口, 深入贯穿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是培养高素质小公民的有效途径, 是解决当前德育工作难点的一个突破口, 是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纲要》的一个有效举措。学校在中高年级中开展了各项教育实践活动, 并把活动引入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有机结合, 使活动有效开展,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这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将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载体, 最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几年来,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作用。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公民意识。

我们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定位为:关心身边的日常小事, 关心社区, 关心社会, 关爱他人, 逐步增加小公民意识, 同时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 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 体验生活。通过实践的过程, 传播公民知识, 培育公民意识, 张扬公民权利, 呼唤公民责任;其次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小小年纪的他们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节水的, 有防污的, 有学生早餐学问的, 有关于校门口拥挤现象研究的, 有道路拥堵而引发的私家车情况研究的……为了进一步研究问题, 学生通过走上社会调查、向法律专家咨询、上网查询、到图书馆和书店找资料, 初步了解了国家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 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小小年纪俨然已成为一个个法律专家。学法而后知法, 知法就要守法, 随着社会知识的增多,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愈来愈越强, 公民素养越来越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 为他们开辟了更多融入社会的途径, 为他们创造了自我锻炼的良好机会。

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闪烁着学生无穷的聪明才智。

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也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 同学们在活动中, 既要发现存在的公共问题, 还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分析, 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最后还要就公共问题和现有政策提出解决的方案。因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编制解决社区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向立法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推荐该方案, 使它能够成为立法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解决这类问题的法规或公共政策。虽然我们的学生只是一群小孩子, 可是已经融入社会, 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为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献计献策, 渴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我校五 (3) 班同学对“节水防污问题”进行了研究, 学生就为什么要节水, 就家庭而言, 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节水, 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记录, 最后进行了分析, 为活动中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在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 学生具有无穷的智慧, 他们团结合作, 共同研究, 一起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五 (4) 班学生在研究校门口的拥挤问题时, 涉及到要寻找相关的政策条文, 并要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同学们发现平时常用的“查询电脑”已经不是万能的办法了, 我建议他们找相关部门了解, 于是很多同学动用亲戚关系, 找交警部门、城管部门、政府部门, 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快乐的健康成长。

公民教育项目正在校园里朝气蓬勃地发展,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盎然生机, 我们的学生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们的老师说:“经历了就会被感动, 行动了就会有收获”;我们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在研究中天天进步,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六 (3) 班开展的早餐学问的研究是由校园电视台的一则校园新闻引发的思考, 最终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同学们对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早餐情况进行了大量的了解、分析, 最后发现了学校学生早餐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的了解, 最后给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份餐单———理想的早餐, 为让每个学生能真正的吃上理想早餐, 该班学生还制作了营养早餐小报, 送给同学和老师, 还提出了建议。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使学生关注的目光触及到立法机构和政府关心的问题, 学生的研究方案可能不会被政府部门采纳, 但过程就是宝贵的成长经历, 因为这些活动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社区、对社会的认识。在共同的研究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品味着学习的趣味, 体验着探索的艰辛, 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成长是那么愉快!

总之, 公民教育实践的道路上留下了小公民们一串串快乐成长的脚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愿和和学生永远结伴成长, 不断收获成长的快乐!

8.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 篇八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6-02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承担义务和享有相应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自然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臣民教育和当前政府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的体会与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公民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时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自主性,民主制度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市场经济年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要有成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人格;市场经济要求公民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提倡自主的理性的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就是所谓的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治才能健康運行。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成员却不断暴露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比较低的问题,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导致的后果。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市场上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假酒使人中毒、地沟油流向餐桌等);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偷税漏税骗税抗税,缺乏纳税人意识;等等。特别是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如SARS危机),众多社会成员表现得自私(如哄抬物价等)、冷漠、严重缺少公共精神,更为突出地暴露了我国公民素质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表明加强公民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必须适应公民教育的新形势,渗透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道德教育

中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高一思想政治课中特别明确地指出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教育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如教师要有热爱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品质,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品质,军人要具备勇敢善战的品质,干部要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品质,等等。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遵守职业道德可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约束人们服从本职业的规范和秩序,鼓舞人们团结协作,争取集体的荣誉;明确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遵守职业道德与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事例,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尤其要遵守职业道德。

三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价值观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例如,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我国现阶段应该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同时还有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

高二思想政治课明确教育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用集体主义进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有序的经济形式。由于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关系,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相互联系、不可脱节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任何个人、企业、部门和团体的经济行为,必须遵守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除依靠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外,还必须用集体主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知识教育

高一思想政治课明确指出,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参与技能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公民感,对社会的关注不多,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明确“我们就是中国公民”。学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定,“我们”不仅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更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的。或者说,关注公共问题,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实例镜头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从而对学生有所启示。)努力使他们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公民。

六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公民意识教育: 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 ;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 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 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

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一代公民的成长,作为公民教育核心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课堂教育特色,激发学生的公民热情,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民生事务的讨论和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张小娴《长夜里拥抱》精彩文摘下一篇:温泉度假村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视频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