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语文小题练习

2024-09-19

江苏高三语文小题练习(共6篇)

1.江苏高三语文小题练习 篇一

学习目标:

1.作文的审题训练。2.作文的立意训练。学习时数: 2课时 重点与难点:

1.标题作文中标题“虚词”的审读。2.标题作文的立意。学习过程:

一、概述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标题是写作的要害,标题是审题的重点,标题中的虚词的作用,绝不亚于实词和形容词。有时候,虚词直接决定写作的高度与深度,甚至成败。所以,本课时意在提醒同学们审题要全面,不可偏废,一定要重点突出。

二、真题解析

虚词不“虚”

——浅议高考作文题目中的虚词的作用

浏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这里指的是命题作文),我们发现一个有趣而且极有价值的现象,就是一些作文题目中嵌入了虚词,仔细审读,可以发现,这些虚词的作用非同小可,几乎可视为题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副词不“副”

高考作文题目使用副词的频率比较高,先将这些题目列举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这也是一种 》(2009年福建卷).2.《春来草自青》(2008年山东卷).3.《不要轻易说“不”》(2008年广东卷)..4.《有句话常挂嘴边》(2007年天津卷).5.《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上海卷)..接下来分题解析。

1.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副词“也”是一个关键词,考生只有注意到了这个字,才能写出好文章。它可以理解成一种递进(比如,那是一种勇敢,这也是一种勇敢),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转折(比如,金融危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或者尽管未达目标,这也是一种进步),还可以理解成一种假设或让步(比如,即使乌鸦失败了,这也是一种可爱)。横线上的词不论填什么,行文时都要注意阐述清楚“这也是”的原因,譬如“这也是一种幸福”,暗含“那是一种幸福”,既要说明白那是怎样的幸福,更要说清楚“这也是一种幸福”的内涵,详略处理要得当,“那是”略写,“这也是”详写。

2.“春来草自青”,源自佛语,意思是春天来了,草自然变得葱绿,表现宇宙无言独化.的生趣。该题重在一个“自”字,“自”即自然,是一种完美的自性范本,凸显了外界万物自生自长、周而复始、与人无关的意趣,也是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而然”之境的反映。只有了解了这些,立意才能契合题意。比如,“野火烧不尽,春来草自青”,倡导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如,“功到自然成”,张扬顽强追求的品质;甚至,可理解为道家崇尚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或者禅宗推宗的万物唯心、自性为本的思想。题目所包含的寓意和高中政治中的马哲原理相一致,即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了解自然,利用其规律。所以,严格一点讲,将“草自青”与“春来”视为因果关系,是不确切的。当然,这个题目难度之大,是已成定论的。

3.“轻易”一词,审题时切不可疏忽大意。“轻易”的近义语有“草率、鲁莽、随便、轻浮、轻视、浅薄、不假思索”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几乎都是负面的;而它的反义词是“谨慎、小心、重视、睿智、深思熟虑”等。所以,“不要轻易说‘不’”的关键是“不轻易”,不是不要说,该说的还是要说,不能优柔寡断;而是不要“轻易”说,换言之,遇到困难或挫折,不要轻易退缩,不要轻易拒绝,不要轻言放弃,而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说”但不要“随意说”,正是“轻易”一词的规定。弄懂了这两层含义,才算把握了题意。

4.“有句话常挂嘴边”,初看平淡无奇,细品意味悠长。该题关键在于一个“常”字,“常”是相对于“不常”而言。“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定是“常用的”、“通俗的”、“简练的”,若选用的那句话是“不常用的”、“晦涩的”、“繁琐的”,立意再新颖、文采再绮丽、思想再深刻,也必然与高分失之交臂。这是高压线,是原则。

5.“必须”是题穴所在,审题的准偏、感发的深浅、文品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系于此。

“必须”凝聚着感性与理性的决断,先声夺人,气派非凡,旗帜鲜明且极富力度地限定了作者面对“这道坎”的情感态度:不是“要”(一般表态)跨,不是“努力”(主观设想)跨,而是果敢坚定、毫不犹豫地“必须”跨。如果抓不住“必须”,很可能重心偏于“要”“努力”上,文章必然少了豪壮与大气。“跨过”蕴含的不是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一种昂扬的姿态、一番拼搏的过程、一种超越的境界。为何“跨”,怎样“跨”,是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智慧的直接考量,也是对考生体验积累和表达技能的有效测定。把握不准“跨过”一词蕴含的力度与厚度,写出来必然是轻飘飘的浅散之文。

助词有“助”

题目中也有强调助词的,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试作简要解析。

这个题目中的修饰语“诗意地”暗示了这里的“生活”不是一般的平淡的生活,而是具有一定审美要求的高品位的生活(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题中的要求(请“注意‘地’字”)对标题本身的立意重点给予了必要且重要的提示,这里的“地”字对考生准确地审题立意极为关键,因为这个“地”字,前面的“诗意”就只能充当修饰性状语,表状态而非形式,后面的“生活”就必须是动词而非名词;因为有了“地”字,作文的重心偏在了“诗意”上,而非“生活”。“诗意地生活”呈现的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或者一种追求的动态过程。考生写作的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就要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并有深刻的思考。

要之,作文命题中的虚词的作用,绝不亚于实词和形容词,它或显或隐,或正或侧,教师与学生当用巨眼才能明察。(作者:袁夫石)

三、题目的虚与实

⑴有些题目,虚与实都具备。如《怀想天空》、《站在 的门口》;

⑵有些题目,只能实写,不能虚写。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品味时尚》; ⑶有些题目,只能虚写,不能实写。如《心灵的故乡》、《踮起脚尖》。

四、课堂讨论

标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之要点:  明确标题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了解标题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弄清标题词语的实指、虚指和泛指。

 关注标题中的虚词用法,重视要求或注意中的限制或启发。

四、作文实践

请以“花落春犹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审题与立意指导】

这道题考察作者思想的敏锐性,以及对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究、观察、感受、判断。两个关键名词,其一“花”,要达成由实到虚的转化,花只能虚写,不能实写,取“花”的比喻物,如生命、时光、美好的记忆等;其二“春”,也要用比喻义,可以是意境、情感、精神、理想等。一个虚词——“犹”,“还”的意思,与花落前相比,没有丝毫变化,甚至有了升华深化,但不是简单的复制,它直接体现文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选准一个立足点,以情理为文,正确看待失去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写情:历久弥坚、难以忘怀;叙事:变迁后的相关性,前人对后人的深刻影响;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陈代谢、天道运行的永恒;„„

2.江苏高三语文小题练习 篇二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3.高二数学小题练习50 篇三

5.命题“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的否命题是()

A.“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B.“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

C.“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D.“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

9.已知函数f(x)x33x,若过点A(0,16)的直线方程为yax16,与曲线yf(x)

相切,则实数a的值是()

A.3B.3C.6D.9

10.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m,n,定义某种运算“※”如下:当m,n都为正偶数或正奇数

时,m※n=mn;当m,n中一个为正偶数,另一个为正奇数时,m※n=mn.则在此定义下,集合M{(a,b)a※b12,aN,bN}中的元素个数是()

A.10个B.15个C.16个D.18个

5.不等式x3<0的解集为()x2

A.x2x3B.xx2C.xx2或x3D.xx3

4.高三语文练习(四) 篇四

(四)

一、阅读现代文湖王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和清澈。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③那时侯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一次去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和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接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994年4月

1.第一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本文第五段似可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

□□□□□□□□□□□□□□□□□□□□□□□□□

□□□□□□□□□□□□□□□□□□□□□□□□□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斯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都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本文第四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的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音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10题。

人生与碗

(1)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糠来了她吞下糠,白开水来了她咽下白开水,什么都不来时她吞下寂寞。(2)她把一切统统咽进肚里,她不是“宰相肚”,她连将军肚也不是,可她的心理状态好得让现代人望尘莫及。自从经历了火的洗礼后,她就变得分外坚强了;再不像从前,别人想把她揉捏成什么,她就乖乖地成为什么。她永远都感激火(她从不忘恩负义),火使她获得了新生。

(3)她当然也有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这一般是在冬天,周围的寒气和心底的寒气双双夹攻过来,久违了温存的她要被冻僵了。此时,假如有什么东西(比如说水)带着火辣辣的激情汹涌而来,往往会打动她。这时如果你听到“啪”的一声——这一声很细很温柔,这就是她打开芳心的声音。就在她芳心打开的一刹那,她成了不能修复的残品。

(4)成了残品的她注定还要成为“弃妇”,或是降级去做猫食碗。流放了,发配了,也醒悟了,可也永远沦落了。

(5)人生多么复杂,人生又何其简单,简单到只是由两个动作组成的一条线。一个动作是捧起碗,一个动作是放下碗。在捧起碗与放下碗的过程中,生命一点点地绚烂,又一点点地枯萎。当那只碗最后一下放下,永不被捧起的时候,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生命的线也因不再延伸而拥有了可以丈量的长度。

(6)此时的碗便成了俞伯牙摔碎的那只古琴,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像找不到躯壳的灵魂。

(7)是的,碗是有心的,一个碗就是一个生命。

(8)老禅师向小和尚宣讲轮回,宣讲世上一切都有生有死。有一天,小和尚失手打碎了老禅师珍爱的一个茶碗,小和尚悲悲切切,去向禅师报告:“师傅,您的茶碗死了……”(9)也有不死的碗。(10)不死的碗是一个媳妇给她哆里哆嗦的婆婆定做的。有一天吃饭,小孙孙看到奶奶又要哆嗦,便咿咿呀呀地说:“当心奶奶!可别把碗摔破了,还可留着给我妈用呢!”(11)女人是男人的碗,男人也是女人的碗。大地是万物的碗。哪个生命不曾受过碗的哺育?哪个生命不曾在碗里投下丝丝涟漪?

6.第(1)(2)两段写出了“碗”的哪些特点?

答:

7.第(3)(4)段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举一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答:

8.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9.为什么说第(10)段中提到的碗是“不死的碗”?

答:

10.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选择“碗”这个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器物作线索,歌颂了多种人生美德,也对人类的某些行为提出了警告。

B.现实生活中的碗有的高雅精美,有的粗陋破旧;有的上过宫廷御宴,有的只见过破灶寒窑。作者开篇就说“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这不符合艺术真实。

C.“碗”在全文各层中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第(6)段写“碗”在伴随了主人一生之后,似乎有了灵性,主要是为下一层老和尚宣讲“一切都有生有死”的轮回思想作铺垫。

D.最后一段写男女两性相互包容、依存,写大地对万物的包容、滋养,从前文对人类生命的思索发展为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E.本文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整散句式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平实凝重,含蓄隽永,如陈年老酒,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1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1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四.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5—20题

张俭①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②,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原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重熙五年③,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紬帛④,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⑤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选摘自《辽史·卷八十》)

①张俭(961一1052)辽国人,圣宗时为左丞相,兴宗时为太师,中书令。

②统和十四年:辽圣宗的年号,即997年。

③重熙五年:辽兴宗年号,即1036年。

④紬(chóu)帛:粗布衣服。

⑤尚食:宫中主管皇帝饮食的官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易:调换。

B.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讽:用含蓄的话暗示、劝告。

C.上怜其贫,令恣取内府物 恣:放肆、肆意。

D.会宋书辞不如礼 如:依照。

1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进见(帝)不名,赐诗褒美。

B.(帝)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俭)却之。

C.(帝)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

D.(帝)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17.下列各句中加黑的“之”,都指代同一对象的一组是()

①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②乃从之。

③尚食先往具馔,却之。

④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⑤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A.①③④⑤B.②⑤

C.②③④⑤D.②④

以下18—19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8.①性端悫,不事外饰

②由此顾遇特异

A.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B.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C.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D.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19.①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②使得归葬,足慰存没矣。

A.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B.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生存下去了。

C.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了。

D.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俭生性正直诚实,很有才华。皇上在云州围猎时,当地地方官把他作为财宝献给皇上与皇上初次见面,张俭就显露出智慧和谋略,深受器重。

B.张俭善于讽谏,仗义疏财。为了制止当时奢侈华靡的风气,他故意穿上三十年前的布袍来劝说皇上崇尚俭朴;对于皇上赐给他的财物,他都周济给了亲朋故旧。

C.张俭严于律已,直言进谏。皇上要给他五个弟弟赐给进士头衔时,他坚决推辞;而有关官吏错杀无辜的事件发生后,他再三请求再审,直到皇上最终采纳他的意见。

D.张俭作为两朝重臣,即使退休回家以后也深受皇上的器重。在皇上准备兴师讨伐宋朝时,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分析了利弊,终于使皇上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高三语文练习

(四)答案纸 _______班 姓名_______ 2001.10

一、阅读现代文

1.(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各种感情。

2.用排比句更突出地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3.不宜删去。因为此段与第六段相互补充,表明自己对大湖、小湖都喜爱。(体会到湖脉脉流动的深情)没有此段四、六两段不连贯,不衔接。

4.不超过40字

只要好好地做,更近人情一些,更善良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是那么困难。

5.B D

二、6.①心怀宽广 ②坚强,不任人揉捏 ③不忘恩负义,懂得感激。

7.人在内外交困时,会因对温暖(温情)、渴望而扛持不住自己,铸成难以补救的过错。

8.托物言志(象征拟人)将抽象道理讲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9.(这里一碗是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即使碗碎了,这种态度也会传给后代)

10.A E

三、阅读

11A 12C

四、阅读古文

5.江苏高考语文考前练习题 篇五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去年1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大盘一直处于调整阶段,中间出现的几次大幅 ,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 的过程,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一生都不会被 。

娱乐节目《最强大脑》凭借其独特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以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显得非常突出,给观众带来了 的审美感受。

A.振荡 循序渐进 摧残 耳目一新 B.震荡 潜移默化 摧毁 耳目一新

C.震荡 循序渐进 摧毁 焕然一新 D.振荡 潜移默化 摧残 焕然一新

2. 中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下列名与字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

a1.晁补之 b1.尤袤 c1.朱熹 d1.张九龄

a2.元晦 b2.子寿 c2.延之 d2.无咎

A.a1/d2 b1/ c2 c1/ a2 d1/b2 B. a1/a2 b1/c2 c1/b2 d1/d2

C.a1/c2 b1/ d2 c1/b2 d1/a2 D. a1/a2 b1/d2 c1/c2 d1/b2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大海, 。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

①喜欢读什么书②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③再热中的书迷也是不可能穷尽的④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⑤读书时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⑥我们只能尝其一瓢,品其一粟

A.⑥⑤①④②③ B.③⑥⑤①④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⑤①④②③⑥

4. 阅读下图中的信息,根据连贯得体的要求补全图下的话语。(不超过40个字)(3分)

有研究者对某省高考作文进行了抽样分析,对考生作文失分情况作了如下统计:

考生高考作文失分的几种因素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修辞 49.4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6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90% 其 他 书写、标点 5.90% ……为了表达我的一点什么“意思”,会有所夸大,有所削减,有所改变,会加入我的假设,我的想象,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主体意识。但我的主体意识总还是和某一活人的影子相粘附的。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三、古诗词鉴赏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①

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

得乐天书②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白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时好友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尚在翰林院任职的白居易连续上书施救未果后而作。②元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那年三月元稹被贬谪到通州(今四川达县),而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斥江州(今江西九江)。

(1)白诗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2)元诗围绕“得乐天书”描绘了哪几个场景?(3分)

(3)请分别赏析“欲封重读意迟迟”和“远信入门先有泪”的表达效果。(5分)

四、现代文阅读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6.高三语文月考练习 篇六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寄语:分分必争,高考成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对上上下下四面八方以学术文化或文学为名的哄闹,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有所 ▲。在他看来,当今的文化和书籍崇拜是商业垄断和精神规训合力制造的偶像崇拜。表面上读书做学问 ▲,其实全民抱着电视收看文化节目的现象乃是 ▲ 的文化奴役,确切地说是被人为制造的应景文化、快餐文化、伪经典、伪高雅、伪博学、伪文化所奴役。

A.质疑 风靡一时 名副其实 B.质疑 蔚然成风 货真价实 C.置疑 风靡一时 货真价实 D.置疑 蔚然成风 名副其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

B.在围棋人机大战中,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大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这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C.梁金辉临危受命,成为古井集团的掌舵者。他注重市场需求,拒绝盲目跟风,以独特的产品设计与创新的营销方式盘活了销售困境。

D.李克强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3.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

①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②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③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④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⑤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

A.①②④⑤③ B.④②①⑤③ C.②③④①⑤ D.④③①⑤②

4.情境不同,“月”在古人笔下承载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下列诗句中,不是借“月”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一项是(3分)()A.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B.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C.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像屈原这样置个人成败利钝于不顾,执着一念,勇往直前的志士仁人。

B.“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在时代的召唤前,青葱少年当志存千里,自强不息,为开创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发展之基。

C.“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人生在世,惟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你才能真正拥抱一份随缘自适、泰然自得的洒脱与从容。

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俗世红尘中的我们与其喟叹年华匆匆,不如珍惜现有的光阴,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赵瞻云传(明)陈继儒

①瞻云子者,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龄而丧父,又七龄而丧母,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诵。

②顾独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琅玡殁,王文肃公解相印归,与公日益昵。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文肃巾车过园,辄物色赵翁在否。在则相与把臂入林,分兰艺菊,举觞斗棋,率抵暮以为...常。而他若单赤贫,委苍庳屋,必侧身趋视之,去亦不复问报谢。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音。性慷慨,重然诺。人以缓急告,虽酣极燕笑时,辄愀然舍去。凡为人经营劝导,宛转词色间,不啻身当之。贫..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与人交,坦直无他肠,所谈皆道义风雅节侠,未尝以俗务经怀。独不耐龊市人态,甚则内呕,至义形于色。虽富贵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当文肃鼎盛时,坐无公不欢。公抗言无忌讳,退亦罕所干请。文肃每叹曰:“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④及文肃父子相继捐宾客,物情炎冷,邅几百变,而公以一布衣,始终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肃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门吟咏,老而不衰,其感报知,勃勃须发胸抱间,则又古高渐离、侯生之流何亚也。惜里中知公者鲜,故于七十有五时,为作《瞻云子传》。

(有删减)

【注】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锡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肃公:王锡爵,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

②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辄物色赵翁在否 物色:访寻 ..B.分兰艺菊 艺:欣赏 .C.人以缓急告 缓急:困厄 ..D.退亦罕所干请 干:请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锡爵赏识赵瞻云,甚至到了坐席上没有赵瞻云就不快乐的地步;罢相归田后,他与赵瞻云的关系更加亲密。

B.赵瞻云虽生性喜欢独处,但在酒酣耳热之际,也会一展歌喉,凭借着他那曼妙婉转的歌声征服所有在场的人。

C.赵瞻云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劝导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常做帮助贫穷的人、安葬暴亡的人这样的善事。

D.赵瞻云懂得感恩,他感报琅玡兄弟、王锡爵父子的情意,与古代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4分)

⑵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4分)

9.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

【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⑵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第八》)⑵孟子曰:“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⑶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⑸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⑺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⑻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这是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⑤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⑥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15.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书法闲话 雷抒雁

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举世闻名。不说别的,且说汉字;也不说汉字象形的美好,只说汉字书写的“奇妙”。

②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书写,使汉字有了真、草、隶、篆诸体;又因各体的书写,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

③市场经济,利益是一把酵母,把一切沉睡的普通面粉都能唤醒,让它蓬蓬勃勃膨胀起来。书写也不例外,动辄挥毫的书法家,自晋、隋、唐、宋、明、清以来,于斯为盛。只要有文人聚会,便有纸张笔砚侍候,会写不会写,都来挥洒几笔。只要有上级领导视察,便有留写“墨宝”一项,是宝不是宝,都要装裱供奉起来。如果说,只是一乐,当作雅事,也还罢了,最多不过是附庸风雅;但一旦沾上铜臭,便不能不令人作呕。

④每每游览书画店,常见有熟人的“墨宝”在卖;看那字,不过刚过涂鸦,标价却不菲。一问,道是价因名列,说那是“名人字”,卖的就是那名。

⑤但是凭写字出名不易。你得下那童子功,三日一点,五日一捺;门前先得有一池水,预备洗笔;屋后也得有一块地,留作笔冢。可是,今日之人谁又下得那苦心,耐得那寂寞。如此练来,要等到能上市卖艺,大约先已饿成菜色。

⑥没有童子功,怎么办?当代人长于编故事,要成名,先得有一套奇异履历。速成的书法家,也会编故事,说自幼家学濡染,三岁学颜柳,五岁习二王;年长之后,又是某某书法家入室弟子,得了真传;之后,再编些何处发表,何处展览,某馆收藏之类。未见其字,先吓你一个跟头。其实,现今说是喜爱收藏书法的,究有几人真懂其奥妙?大多是跟风扬尘的。先前,嘲笑写诗之人比读诗的多,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诗人。近些年,我倒看见每片树叶上都站着两个书法家。

⑦“书法”作品完成较快,一幅字,慢写,十多分钟;快写,三五分钟。如以时间论值,其单位时间创值仅次于西方拳坛的拳击手。时下,有作家以写字代替写作,说是写字之润笔,高于快于写作之稿费,可以为证。

⑧字写得不甚好,被某人收了私藏,见仁见智,或生或死,也还罢了。可恨的是一些风景名胜地,将那“鸦”作“涂”到山石之上,污人眼目。山石何辜,蒙此羞辱!无论是何等领导人,要想将字刻进石里,先去练好再写;依仗权势,将自己涂鸦之作,勒石于公共景区,就有侵害公共利益之嫌。

⑨毛笔书写,虽已过时,退出了普通书写的行列,但作为一门艺术当会长远存留下去。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毛笔,练习书法,用以陶冶性情,应是好事,自应鼓励。但一拿毛笔,便自诩书法家;一写字,便想到卖钱,令人忧心。

⑩我偶得作家沈从文先生一幅字。章草抄写着几首宋人诗词。先生那时已七十又四岁,笔力遒劲,用心专一。让我震撼的是先生于落款处写着的一段话:“七十逾四书尚不及格也。”这一段话,或可做注,洞见他的为人。

⑾练练书法,可以;若卖字数钱,得先运运气,摸摸胸口。16.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汉字书写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8.文章第⑩段以沈从文先生为例,有何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中国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语 文 Ⅱ(附 加 题)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由选考历史方向的考生完成。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 曲 应 酬 者 十 六 七 而 又 徇 请 者之 意 袭 常 缀 琐 虽 欲 大 远 于 俗 其道 无 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1.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3分)22.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3分)

二、名著阅读题(30分)2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甄士隐是贾雨村的恩人,贾雨村本有机会报答甄士隐,但他却为一己之私胡乱断案,不仅让凶手逍遥法外,而且将英莲断给凶手。

B.宝钗生病,黛玉前去探望,与先她而到梨花院看望宝钗的宝玉不期而遇。黛玉心生不悦,借雪雁给她送手炉一事,当面奚落宝玉。

C.秦可卿暴亡,尤氏因犯病而请凤姐协理丧事。针对宁国府的种种弊端,凤姐杀伐决断,大展其敏锐干练、雷厉风行的办事才能。

D.刘姥姥带着板儿以及瓜果蔬菜,二进大观园。因在酒席上多喝了几杯,以致在大观园中迷了路,误入蘅芜苑,醉卧在宝钗的床上。

E.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她的孤芳自赏以及清高洁癖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24.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钗追扑蝴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的隐私,为免“生事”和“没趣”,她灵机一动,使出“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

B.初秋季节,探春忽然雅兴大发,致信李纨提议结社作诗;恰在此时,贾芸给宝玉送来了两盆白海棠,于是,海棠诗社应运而生。

C.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袭人“不觉流下泪来”,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一样是流泪,但泪中包孕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D.为达到收鸳鸯为妾的目的,贾赦利用邢夫人、鸳鸯家人对鸳鸯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可鸳鸯宁死不从,当着贾母的面剪发明誓。

E.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了科场失利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削发为僧。25.简答题。(20分)

⑴傻大姐在《红楼梦》中仅出现过两次,但她的每次出现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简述。(4分)

⑵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上面这段判词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归宿?她在抄检大观园的**中有怎样的表现?反映了她什么样的个性特点?(6分)

⑶宝玉忙笑道:“你说,哪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红楼梦》第十九回)

上面选段中,这个让宝玉满口应承的“你”是谁?她让宝玉应承了哪三点?宝玉因为什么而应承她的要求?(5分)

⑷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我回老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晴雯听了这话,不觉又伤心起来,含泪说道:“为什么我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出去,也不能够。”(《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宝玉为什么扬言要赶走晴雯?后来他们是怎样和好如初的?请简述。(5分)

周练15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B 2.(3分)A(B.“担心„„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合逻辑。C.“盘活„„困境”,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应在“相关„„”前补上“对”。)3.(3分)D 4.(3分)B(借“月”抒发的是“游子思乡”之情。)5.(3分)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3分)B(艺:栽种,种植。)

7.(3分)D(赵瞻云如何感报琅玡兄弟知遇之恩的,文中未述及。)

8.⑴(4分)佛寺道观,每次有引人快意游览的活动,赵公一定在他人之前去(去得一定比他人早),一定在他人之后回(回来得一定比他人迟)。(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4分)我见识过的(结识的)人多了,像这样口中没有花言巧语,腰间没有谄媚之骨的人,大概只有与我比邻而居的老翁赵瞻子了吧!(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9.(4分)①孝悌仁爱;②坦荡高雅;③敢于直言。(答对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⑴(3分)①执行媾和的屈辱使命,途经京师;②国土沦陷,故国衰败;③自己年事已高。(每点1分)

⑵(4分)将神京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1分),将自己当年目睹身践的欢乐与而今两鬓飞霜、徒留嗟叹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国破家亡之痛、人生迟暮之悲(2分)。

⑶(4分)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8分)⑴士不可以不弘毅 ⑵恻隐之心 ⑶扈江离与辟芷兮 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⑸.......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⑹周公吐哺 ⑺以手抚膺坐长叹 ⑻歌窈窕之章 ....评分建议:一空1分。若该空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多字或字迹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不得分。

【友情提醒】批阅时,请特别留意句中加点加粗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无误。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6分)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

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③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顺序不论。)

14.(4分)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每点1分,三点4分。)

15.(6分)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6分)首先指出当今盛行挥毫,接着列举挥毫的现象,最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①汉字书写衍生出了多种字体,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2分)②练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1分)③书写汉字可以附庸风雅,沽名钓誉,获取金钱。(3分)18.(6分)表现了沈从文先生为人的谦逊;与上文没有真才实学却一味自诩、铜臭味十足的书法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自己对沈从文先生的敬重,对所谓书法家的反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19.参照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分等赋分。具体细则另订。

语文Ⅱ(附加题)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4分)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

评分建议: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到0分为止。21.(3分)司马迁(1分),姚鼐、刘大櫆(2分;姓名写对一个,1分。)

22.(3分)既承认其“肤庸”(肤浅平庸)的应酬文很多,也赞美其“气韵”高迈的文章。(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名著阅读题(30分)23.(5分)C、D(C.“请凤姐协理丧事”的不是“尤氏”,而是“贾珍”。正确的表述应是“贾珍因尤氏犯病而请凤姐协理丧事”。D.刘姥姥误入的是怡红院,醉卧在宝玉床上。)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24.(5分)B、E(B.错在探春“致信李纨”。E.错在“又遭遇了科场失利的打击。)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25.⑴(4分)

一、“误拾绣春囊”,引起了抄检大观园的轩然大波;

二、误泄“宝二爷要娶宝姑娘”的机密,使得黛玉如雷轰顶,产生了惟求速死的念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⑵(6分)惜春。(1分)表现:①主动要求惩罚私藏钱财、物件的丫鬟入画;②主动说出私传东西的“必是后门上的张妈”;③派人叫来尤氏,逼迫她带走入画。(3分,每点1分)个性:胆小怕事,冷酷自私。(2分,每点1分。)

上一篇:财务会计出纳年度工作评语下一篇:新版GSP药品质量保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