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运算的教案(共11篇)
1.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一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5月3日)
教学目标: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极限的极限。教学重点: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求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如果limf(x)A,limg(x)B,则lim
xx0
xx0
xx0
f(x)g(x)
___
xx0
lim
f(x).g(x)
____,lim
f(x)g(x)
____(B0)
xx0
二、新授课: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类似: 如果limanA,limbnB,那么
n
n
lim(anbn)ABlim(anbn)AB
n
n
lim(an.bn)A.Blim
n
anbn
AB
n
(B0)
推广:上面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况。例如,若an
..
则:lim(anbncn)limanlimbnlimcn
n
n
n
n
,bn,cn有极限,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lim(C.an)limC.liman
n
n
n
二.例题:
例1.已知liman5,limbn3,求lim(3an4bn).n
n
n
例2.求下列极限:(1)lim(5
n
4n);(2)lim(n
1n
1)
2例3.求下列有限:(1)lim
2n13n
1n
(2)lim
nn1
2n
分析:(1)(2)当n无限增大时,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无限增大,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上面的极限运算法则不能直接运用。
例4.求下列极限:(1)lim(n
3n
1
5n1
7n1
2n1n1)
(2)lim(n
1242139
3n1n1)
说明:1.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成立的前提的条件是:数列的极限都是存在,在进行极限运算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当n无限增大时,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无限增大,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上面的极限运算法则不能直接运用。
2.有限个数列的和(积)的极限等于这些数列的极限的和(积)。3.两个(或几个)函数(或数列)的极限至少有一个不存在,但它们的和、差、积、商的极限不一定不存在。
小结:在数列的极限都是存在的前提下,才能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是对有限的数列是成立的。练习与作业:
1.已知liman2,limbn
n
n
13,求下列极限
anbn
an
(1)lim(2an3bn);(2)lim
n
n
2.求下列极限:(1)lim(4
1);(2)lim
2。
n
n
3.求下列极限(1)limn1;n
n
(3)lim3n21n
;n
4.求下列极限
已知limn
an3,limn
bn5,求下列极限:(1).lim(3an4bn).n
5.求下列极限:(1).lim(7
2n
n);
(3).lim1(34)nnn
n
5
3n
(2)lim
nn
3n2;
(4)lim
5n2n。
n
3n2
1
(2).lim
anbnn
anbn
(2).lim(15)n
n
1
(4).lim
n
n1n
1
(5).lim(7).lim123n
2n
n
(6).lim
75n6n11
n
n1(8)lim(2
14n2)
n
n2
9
1
(9)lim
2142nn
1
1113
n
n
n
1n
10).已知limnana2,求limnn
nnan
(
2.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二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要求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不仅仅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中学数学中的运算能力, 是指在运算中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很高。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初中学生在数值运算、根据题目找到相关运算、代数式的运算等能力方面比较差, 从而影响了其他能力的形成。在对2008届六年级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时, 发现学生因为计算性错误而失分占了总分的54.7%, 另外在平时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中, 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性方面的错误占其作业错误量的比例为62.36%。学生运算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表现在运算心理的四种品质, 即运算的正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合理性上。因此,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必须从培养、训练、协调、发展运算的各能力因素入手。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为此以六年 (1) 班和六年 (2) 班为研究对象做了一个学期的计算能力培养的对比实验。
二、实验过程
1.实验的准备
采用分析法、谈话法、作业追踪分析法了解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概念方面:
由于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运算法则理解不够深刻, 记忆不牢固是首要错误原因。
(2) 计算技能方面:
对所要求的常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 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便捷的解题途径而导致运算量加大出现错误。
(3) 心理因素方面:
由于马虎大意或者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对烦琐运算的畏难情绪导致计算错误。
2.实验的计划
(1) 实验目标:使学生不仅能明确运算结果, 而且也能明确运算步骤, 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运算、基本方程和不等式的变形求解, 对于复杂的运算则适当取舍。
(2) 实验对象:2008届六年级 (1) 班和 (2) 班81人为研究对象, 以六年级 (1) 班 (42人) 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级 (39人) 为对比班级。
(3) 实验时间:2008年2—6月。
(4) 从学校题库中改编两套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相当的试卷A、B, A试卷在实验前由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测试, 并进行数据上的分析, B试卷在实验结束后作实验测试效果的分析。
3.实验的实施
实验在对比班和实验班同时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 对实验班更多一些强调和注意的是:
(1) 基本概念和公式的学习
1) 在进行概念、公式、法则的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发现概念, 让学生在知识上有一个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在讲授“分数的除法”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在讨论和自主思考中得出“除以一个数 (零除外) 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 概念公式的总结不再由教师来作, 而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分析总结, 或者让学生自己列图表, 自己撰写对概念或公式从不同角度的认识。例如在讲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通过教学, 让学生来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和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分母化为1”。
3)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利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中, 可以将解题步骤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2) 基本运算方法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运算的常规程序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按照“套路”熟练地进行这一智力活动, 积累运算经验。比如在方程组的学习过程中, 就需要注意这样的基本步骤:消元→求解→代入再求解;消元过程:三元→二元→一元。
(3) 基本训练的强化
在运算训练的环节上, 对实验班重点安排一些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变换以及解方程等内容的练习, 而对复杂的数的运算则适当取舍, 在训练过程中, 要求学生既要动手, 更要动脑, 让学生先对要解决的问题学会分析, 选择解题的方向, 其次在运算过程中, 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减少错误, 同时要求学生对做好的题目养成回头“看一看”的习惯, 这样, 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同时运算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具体来说:
1) 在课堂练习中, 努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比如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 学生互相检查作业, 规定做题时间等, 另外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问题, 教师绝不要去帮忙, 这样学生就能在及时纠错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及运算的速度。
2)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3) 结合教学内容, 对前面已学的知识进行后置性强化, 同时及时讲解共性的错误, 个别错误采取面批的方式予以纠正。
(4) 重视运算的正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合理性,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心理
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不敷衍学习, 正确对待每一个计算性问题, 认真仔细, 克服马虎大意的坏毛病, 让学生树立把会做的题做对做准就是优势的理念, 同时对学生运算中出现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和进步都要大加鼓励和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B卷, 进行测试比较, 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 实验班学生在运算能力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期末的考试中, 学生错题中计算性错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54.7%下降到40.3%, 这也说明了实验措施的有效性。
三、实验的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1) 培养学生的审题训练能增进运算方向的正确性。
(2) 重视操作性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3) 数学运算最重要的根基在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学习,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概念的教学, 让学生能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衔接, 为运算方法、运算步骤的选择提供条件。
(4) 抓好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抓好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可以促进运算的灵活性。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的核心是识别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各种表达形式的本质, 迅速抓住运算的主旨和实质, 以迅速联想、形成策略、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比如勤奋、坚强、仔细) 的学生, 其运算能力也较强, 相反则较差;另外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兴趣、情绪) 也影响着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6) 其他能力的培养促成运算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在实验中, 我们认识到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培养过程需要长久的时间和科学的方法。同时发现运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思维活跃、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好的同学其运算能力也很好, 所以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这几个能力的协调发展。
摘要:数学运算能力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中学数学教师的重任。在问卷调查、作业追踪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 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运算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宪芳, 等.数学教育学[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刘明.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实验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2) .
3.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三
关键词:计算 数学思维 逻辑体系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涵义以及特点
数学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计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并能进行近似的计算。数学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迅速、合理。运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记忆力、理解力、数学思维能力紧密相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要培养正确、迅速、合理的运算能力,除了要养成耐心、细致地进行運算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专门训练。
二、高中数学平时运算中常见的问题
1、是算前审题马虎。不认真审题,是影响学生解题质量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是影响学生解计算题质量的重要原因.不认真审题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解题习惯,然而,有这种不良习惯的高中学生不是个别的。下面从两个例题,看看学生在审题这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解计算题时,急于求成,题目没看清就开始做,这样就难免把条件看错.类似的差错还有:把圆的直径当成半径、把椭圆的长轴当成长半轴等等。
2、是算中程序混乱。倘若认认真真观察一下学生是如何做数学计算题的,那么会发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不良的解题习惯,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解题时毫无章法,乱碰乱撞,涂涂改改,看上去总是手忙脚乱的,你说,他怎么能准确而迅速地得出正确答案呢?据我多年的观察,学生不良解题习惯最突出的表现是不会合理地使用草稿纸。正确的解题程序是,根据一份作业量的大小,先准备好一份相应的草稿纸,然后将草稿纸对折,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一题题地做下去,给每道题以足够的演算空间,当你认为计算结果准确无误或完全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之后,再将答案或解题过程填写在作业本上,这样做就不容易出差错.在高考阅卷已改成网上阅卷,对学生的答题空间有严格的限制的大背景下,合理地使用草稿纸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下面几种情形你一定会看到。
3、是算后忽视检查。几乎是所有学生都没有做完一道题之后马上检查的习惯,这就大大增加了差错率。相反,如果每做一道都能及时检查的话,那就能大大减少差错率。其实,解计算题最好的做法是:根据一份试题量的大小,先准备好一份相应的草稿纸,然后将草稿纸对折,分成不同的区域,给每道题以足够的演算空间,当你认为计算结果准确无误或完全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之后,再将答案或解题过程填写在作业本(或答题卷)上。同时,将演算过的题目编好号,那么检查起来就方便多了.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对策
1、指导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公式、法则的同时,掌握它们的使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概念、公式、法则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就不能进行合理的运算,因此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尤其显得重要。通过定期的复习、习题训练等各种方法巩固所学,让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避免在重大考试中,由于概念、公式、法则记忆不清丢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它们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头脑中具备了这些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用来解决运算问题。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数学公式做到正确熟练地写出,非常重要。这句话咋看起来象废话,但大量事实是,有很多学生,比如文科的某些学生(其实很多理科的学生也如此!),连三角函数公式中的诱导公式都写不出,这样的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运算就不奇怪了。在这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是对他们的爱护,否则他们很快就成为数学课的失败者,在痛苦中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
2、加强公式、定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忽视公式、定理的前提条件,滥用公式、定理,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平常教学的着力点不够全面,或着力方法不对,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和谐,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在设计问题、组织内容上下功夫,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把死的知识讲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填鸭式地硬灌,应用时才不会断章取义。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仅放在公式、定理主体上,而且还要放在公式、定理发生的条件及特殊情形等错误多发区上。
3、要求学生亲自做足够量的习题。运算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要靠亲自练习才能获得的,所以运算能力的获得也离不开足够的练习。那种希望将课讲的精彩而学生只做很少习题就能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运算能力做法,注定要落空的。这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两码事
4、解题时注意分析,寻找合理、简洁的计算。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因此,数学题目中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便很难找到简洁的运算途径。
5、增强学生反思运算过程的观念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为什么”,而且能知道“有什么”和“如何用”。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的用来解决问题时,才算是“有效”获取。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运算经常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运算过程中所用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
虽然运算能力的提高,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永不放弃,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抓起,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熊川武[著].
[2]《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胡炯涛[著].
[3]《数学教育学报》2000.11.涂荣豹 《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
4.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篇四
练习三 P11P1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5.运算数学教案 篇五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四、课件设计意图:例题一道,习题10道。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 :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2.解答题 : 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4、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 :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2.解答题 : 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4、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6.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篇六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7.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七
一、学习难点分析
例3题目为:“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例题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分别求出两人的速度。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回避分数除法计算
由于例题要求判断“谁走得快一些”,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多种,这里的分数除法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上这些学生的方法,回避了分数除法计算,也解决了比快慢的问题,新知产生的必要性就不是很突出。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及调整反馈的策略。
(二)数量关系分析错误
例题要求速度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尤其同时出现求两个速度,难度过于集中。一部分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式子,来解决比较两个速度的快慢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求速度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用大数除以小数,或者时间用整数表示才是合理的。尤其在第一次出现分数除法时,这种错误更明显。
(三)数字干扰产生理解错误
由于前一个分数的出现,干扰了一部分学生的理解。结合线段图,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将千米看成一个具体数量,并表示5个小时行的路程,÷5×12求出1小时行的路程。“这和例题选取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探究材料、将整数除以分数与分数除以分数合并在一个例题中教学,都有一定关系。学生的这个学习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比较突出,后面的推导就更有困难了。
(四)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对于解决问题,学生一般觉得能解决就好。用份数关系(2÷2×3;÷5×12)很快比出了谁走得快,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为什么接下来要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学生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只有一小部分优生有兴趣探究“颠倒相乘”的原因,对于大部分学生最后还只是记住这个结论,没有真正参与探究。从例题求速度的两道除法算式得出的“颠倒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不是能推广到所有的分数除法?对真正爱思考的学生来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教学策略思考
(一)策略提出的依据分析
1. 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2. 分数除法“颠倒相乘”相关研究
分数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可以推导出颠倒相乘的法则。张奠宙教授认为,小学生对分数除法是颠倒相乘的法则,先是了解其意义,接着就是重复练习,将这一法则完全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分数除法拿来就能做了,做了不会错,变成一种不加思索就能行动的“数学直觉”。至于原始的意义,因为已经接受了,倒是可以放在一边,甚至可以遗忘。
(二)具体策略分析
1. 课前补缺,降低学习难点
从“分数除法”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人教版选取的题材“求速度”较为抽象,而且同时求两个速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例3前,可以先安排准备题,如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练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利用这一关系列出分数除法算式做好准备。还可以针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填空题,如小时有()个小时,1小时有()个小时。通过练习,为推导做好铺垫。
2. 异中求同,沟通算法联系
在解决例3“谁走得快一些”的问题时,学生出现多种解题策略。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较谁走得快些,也可以求出他们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或者都转化为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等方法,虽然学生没有列出2÷,的式子,教师也不必为了研究分数除法,就采用求每小时走多少千米的方法。可以在反馈时,先教学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新课后,再来沟通这些方法,都能成为算法探索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适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颠倒相乘”的算法探索。
3. 改编例题,实现知识建构
“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是一节新课,教师应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如果学生对“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有困难,就算加入线段图的帮助,学生也无法参与到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来。所以,在例3教学前,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例题改编。①选取直观性较强的题材(分饼、剪彩带……);②逐一呈现,缓解难度,分先后求两个速度。在教学2÷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转化得出“颠倒相乘”法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算法的转化。
教师对例题的改编或选取,都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都参与到算法探索中来,理解为什么要“颠倒相乘”。
4. 练习巩固,加深法则理解
在教学完“颠倒相乘”法则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对不理解的学生进行知识补缺,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比如,设计这样的练习:
8.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八
关键词:提高运算能力;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38-01
运算能力是一种集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而且要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并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第一要求。现就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对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所做的初步探索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慢”是一种历程,“慢”中力求运算正确
准确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在平时运算中常急于求成,以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上应该坚持“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这里的“慢”,着重强调学生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
1、明确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理解是前提
运算的正确性来自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把概念、定义、等讲清楚,要十分注意学生运算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上的缺漏,不要把解题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于粗心大意,或是方法、技巧问题。例如,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首先要使他们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即正数或零的算术平方根,还要掌握有关运算的各种公式。
2、弄懂算法、算理、算律是基础
运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算理”的理解,以及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有效的运算途径,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求。比如,数学运算是有层次性的,要求学生在运算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练习,切不可轻视那些简单的、低级的运算。
3、养成验算习惯,掌握验算方法是根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在进行题目求解的运算过程中或结束时还须对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以便及时纠正运算过程或结果中出现的错误,并掌握验算方法。例如,解方程,可以把解代入原方程检验。
二、“快”是一种能力,“快”中提高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是运算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些教师在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只重视作业量及练习题的精心选择,而忽视了练习题的时间(即速度)要求。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解题时没有紧迫感,不注意速度训练,不讲究解题效率,考试中难以按时完成答题任务。因此,提高运算能力,必须重视在正确理解“慢”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速度。
1、强化训练、在对中求快
提高运算速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勤练、反复练,只有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对中求快”的目的。因此,课堂上应当安排些限时运算的训练,多安排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题组训练。
2、掌握技巧、在巧中求快
数学运算只抓住一般的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应通过练习有意识地去发现、归纳一些技能和技巧。如“换元法”、“形数结合”、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通晓运算的通法通则。通法通则既利于运算定向,又利于提高运算的迅速程度。因此,要掌握基础数式的变换,形成一些基本技能。如用乘法公式简化数字计算等。
二是熟悉一些心算、速算的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不管是寻找解题思路,还是进行运算过程,都要加强心算的训练,并传授一些速算的方法,这是提高运算速度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是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和重要结论。如,1……25的平方,1……10的立方,构成勾股弦的简单整数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从而扩充知识的容量,增加思维的跨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锤炼思维,在思中求快
把思维训练渗透在运算训练之中,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需强化数学方法及思维方法的训练,如掌握一些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熟悉一些常用的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逆向法、归纳法、等;掌握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三、“巧”是一种技巧,“巧”中力求运算简捷
运算的合理性是运算能力的核心。一般一个较复杂的运算,往往是由多个较简单的运算组合而成的。如何确定运算目标?怎样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算是否符合算理?运算途径是否简捷?这是运算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运算能力的体现。
1、要正确进行运算中的推理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必须提高其推理能力。在教学时既要使学生了解“怎样运算”,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运算”,这样才能保证运算的合理性。如,对运算过程提出严格而又规范的要求,每堂课必须有一道题写出它的规范的解题过程,在作业批改、试卷讲评中应加强对解题过程的评价等。
2、重视运算的简捷性和灵活性
运算的简捷是运算合理性的标志,是运算速度的要求。要提高学生合理进行运算的能力,“一题多解”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因为通过“一题多解”,就可比较哪一种解法既正确又简捷,从而确定合理的解法。
9.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篇九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 4 4 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 5 5 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10.与数学运算的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通过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四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_,如有括号,就先算__________.同级运算按照从___往___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理数的运算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p66,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作业
9.用符号“>”“<”“=”填空.
42+32________2×4×3;
(-3)2+12_______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1.浅议高中数学的运算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运算能力
高考考试大纲把运算能力考查排在各种能力考查的第二位,可见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中要求培养的重要能力。纵观历年的高考,考生由于运算出错而失利的情形屡见不鲜,毫不夸张地说,考生高考“成也运算,败也运算”。基于此,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数学运算教学、落实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现就高中数学运算能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导致学生运算能力普遍较差的成因分析
1.从学生学习的外环境来看
首先是初中课程改革削弱了运算要求,而且从小学到中学对减负、愉快教育等阻碍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计算器的广泛运用削弱了学生的运算意识;最后就是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对于运算的教学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差。
2.从学生学习的内环境来看
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储备,不重视三基,不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体现在公式、性质记忆差;代数恒等变形常规方法不熟练;识别、驾奴图表的能力差;检验、反思、总结的意识差;审题不仔细、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差;运算习惯差;心理素质差,这些问题积弱已久,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差。
二、运算能力解析
高考大纲指出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
(一)运算的合理性
运算要符合算理:运算过程中的每一步变形都要有所依据;运算的目标要确定:运算的目的是要得到化简的数值结果或代数式等,有时还是完成推理和判断的工具;运算途径的选择要合理: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合理选择运算途径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
(二)运算的准确性
考生根据算理和题目的运算要求,有根有据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运算,在高考中重点强调的是:在运算过程中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无误,使用的公式要准确无误,使用的法则要准确无误,表达结果要准确无误,最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
(三)运算的熟练性
在高考中考查运算能力,一般不是增大每题的运算量,而是通过控制题目数量、运算量,增加思考强度和思维深度来实现的。考生实际计算量的大小往往反映出考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运算的熟练性不完全是“熟能生巧”的问题,它是运算方法与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四)运算的简捷性
运算的简捷性是指运算过程中所选择的运算路径短、运算步骤少、运算时间省。运算的简捷性是运算合理性的标志,也是运算速度的要求。高考对运算简捷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运算过程中概念的灵活应用,公式的恰当选择,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使用。
三、关于培养运算能力的建议
如果仅仅加强运算训练只是治表,治本还是在于加强对数学运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对运算的完成由懂到会,由会到对,由对到熟,由熟到变,由变到通。
(一)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加强基础技能训练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入概念、公式、法则、性质,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公式、法则、性质的发现推导过程,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各种算法。
那么,又该怎样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呢?主要有下面三个要求:
1.练习要有梯度,不要一步就想到位。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模仿练习阶段:在老师的例题示范下进行练习,选的习题变化不大,难度也不高,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解题的步骤和法则。第二,理解掌握阶段:习题难度适当提高,形式多有变化,督促学生对运算过程、依据、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第三,综合运用阶段:习题选择要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训练学生确定运算方向、灵活运用法则的能力。
2.练习的时间和量必须适中。任何技能训练在初始阶段,练习效果与练习的时间和量一般会成正比,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现象。因此,练习的时间和量要适中。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技能还反复进行类似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运算难度,准确把握每个练习阶段的训练量。
3.加强变式练习。学生的技能要达到熟练程度,必须进行变式练习。对数学运算来说,变式练习就是改变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保留其结构成分不变。具体方式有数学语句的表述变化,条件与结论互换,问题背景的变化等。
4.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纠正出现的错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是提高练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学生一方面根据反馈信息了解问题所在,调整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为争取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
(二)立足课堂,加强运算教学
1.教师示范:揭示算法,算理,即板书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要进行引领和指导,并作出相应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和实践。
2.加强学法指导:加强运算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归纳与总结。学生不要一味算题,要掌握好知识点,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思想和方法,概括出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算法原理,才能从容应对考试。切莫动脑不动手,动手不动脑。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例题和习题中的算法。
3.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算的整合:学生普遍反映数学试题的运算量过大,其实运算量过大并非考试本身所导,是系解题方法不当和学生算法意识差所致。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历来是高考数学考察的重中之中。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试题的特点,所以要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算的整合。
总之,提高运算能力,掌握运算要领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成绩至关重要。高中数学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好学生的运算能力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关键。
【与数学运算的教案】推荐阅读: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06-20
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9-29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测试习题08-21
六年级下册运算律数学08-25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练10-06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08-03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07-16
连除的简便运算教案09-01
有理数的运算整章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