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精选4篇)
1.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 篇一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习主席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 篇二
教科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文本, 在中学教育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编写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向、价值选择。因此, 各国都很重视教科书的编写, 将各种先进的理念应用其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 西方史学发展迅速, 研究成果精彩纷呈。日本在近代努力“脱亚入欧”, 对欧美研究得比较多, 并模仿美国的课程模式设置了社会科。历史课程是以分科设置的形式隶属于社会科, 作为核心必修课之一。在至关重要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订上, 日本吸收了西方新史学的不少研究成果。
日本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有日本书籍、东京书籍、大阪书籍、教育出版、清水书院、帝国书院、日本文教出版、扶桑书社这8个出版社的, 其中扶桑书社等近年来在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下反复修改教科书, 篡改侵略史实, 不公正对待历史。对于这点, 我国学者已写了多篇文章抨击这种现象。[1]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本文在此不讨论日本右翼势力在教科书编订的一些遭人唾弃的做法, 以帝国书院、清水书院、日本书籍新社2005年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 从新史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历史教科书编订, 以借鉴他人经验, 更好地编订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二
新史学是相对兰克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而言, 运用多种手段研究问题, 强调对历史的解释, 关注社会生活和普通人的历史, 重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1. 在史学研究领域上
新史学强调要把历史研究扩充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扩充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研究正朝着众多的方向发展……史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宽广, ”[2]内容包括了从政府决策与咨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到婚嫁、饮食、衣着、娱乐等琐碎的小事。
(1) 社会生活史
日本初中课标突出社会史, 在“内容”部分的21个子目中, 关于“生活”方面内容就有7个, 占1/3, 其中包括“生活变化”、古今“生活联系”、“国民生活”等。教科书中也同样有体现。
【例1】英国纤维工厂童工的证言 (1832年)
繁忙的时候早晨几点钟去工厂呢?
——早晨3点钟去工厂, 工作结束时已经是夜间的10点钟了。
在19个小时的劳动时间里, 能够休息多长时间呢?
——早饭15分钟, 午饭30分钟以及喝水的时间15分钟。
如果迟到了的话, 会怎样?
——会被四分之一。
什么是四分之一?
——工资被扣除只剩下四分之一。
迟到多长时间被四分之一呢?
——5分钟。[3]
【例2】在工厂做工的孩子们
…… (图) 烟草工厂的工人年幼的孩子们也混在大人中劳动……
我进入制丝厂之后马上12岁的妹妹就也进了同一家工厂做工。干了2年, 患了腹膜炎倒在了工厂。那时有30多人患病。妹妹回家不久就死去了, 才13岁。她曾立志当一名优秀的女工让母亲高兴, 她苍白的面孔离开工厂时, 那悲痛的目光, 我终生难忘。 (山本茂美《啊!野麦岭》
决不能忘记, 近代日本发展的身影中, 有这些孩子们的苦恼。[4]
在历史学习中, 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主要依赖于已有经验, 依赖于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关注焦点的历史材料。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选取材料时, 选择了不少反映各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的生活与感受的材料, 这样便于建立现实中的学生与久远历史人物的直接对话, 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段历史,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这一套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比比皆是, 这是该书的最大亮点。
【例3】战争与民众
在太平洋战争中设想转移首都机能, 在长野市松代附近的三处地方挖造了大约10km长度地下防空洞。据说有大约7000多朝鲜人参与了这些工程。工人当中有志愿者, 也有被强制带到日本被迫从事劳动的。在这个地下防空洞里, 可以看到这些朝鲜劳动者的笔迹。另外, 居住证地下防空洞附近的居民, 为了保密被命令强制迁居。[5]
社会史涉及现代社会的前沿, 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民众, 以便更深入地发掘传统史学所无法触及的层面。日本教科书中大篇幅强调了社会史, 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对“不光荣”的二战政治史采取少谈不谈的做法, 也是受到了新史学的影响, 重视社会史。
(2) 生态环境史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 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生态史观认为, 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两者的关系。同时认为, 评估历史上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 (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 、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4】深刻的公害问题:
随着高度经济成长, 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 同时, 公害问题渐渐发生。因为经济生活最优先考虑到是利益, 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缺乏考虑 (专栏) 。其中, 被称为四大公害病的水俣病……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并设置了环境厅, 积极对待这些问题……这种被害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发生, 开发和环保两立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课题……[6]
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 引导年轻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 是历史学科的责任。[7]教科书中增添了不少生态史的内容, 关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将课本中的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 帮助学生树立“地球是我家, 环境靠大家”的意识, 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日本除了关注环境生态史, 还关注扎根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罗列了四大目标, 有三大目标是关于文化方面的要求, 如思考“文化与传统的特色”、理解“文化发展、文化遗产”、加深认识“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等。[8]课程的21个子目中, 有7个子目直接与文化发生联系, 占全部内容的1/3, 地位相当重要。
(3) 注重整体史
日本教科书加强了本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教科书既可以看成是日本通史, 但不仅仅是通史, 它是以日本史为主线, 中间穿插与日本有联系的外国史的合编体。其中联系最多的是中国, 在内容部分的21个子目中, 就有5次直接提到中国, 约占1/4;在“内容处理”部分又多次以中国为例, 讲解古代文明、对外关系等。[9]此外, 还多次将本国历史与东亚、亚洲、欧洲等联系起来。
2. 在史学研究方法上
历史学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 在战后蔚为风尚, 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史学研究新方法, 比如运用了计量方法、心理方法、比较方法、田野调查法等。
(1) 口述的方法
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口述史学家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 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口述史研究方法在日本教科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科书的史料选择上采用了口述史的内容;二是在学生的活动中, 训练学生用口述史的方法去寻找材料、解决问题, 布置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 拉近与历史的亲近感。
【例5】探求我们身边的历史, 采访战争体验——以大阪市为例
战争结束已经60多年了。直接体验战争的人们不断年迈, 听取他们的体验一年比一年难。于是, 我们决定展开下述活动, ……
采访记录卡 (之一)
1) 姓名2) 年龄3) 战争时的住所4) 战争中受害的经历……
首先, 确立采访计划。大家一起商量……并且, 在反复之前, 事先访问图书馆或附近的大阪国际和平中心……
我的战争体验…… (采访记录)
调查一下身边地区有没有地下防空洞或军事工厂等战争遗留物, 并通过采访记录整理一下战地各地方人们的情况。[10]
【例6】向熟知这一时期的人, 询问冷战期间与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 采访他们并写出报道。
一次口述活动就是一次对学生社区意识的熏陶, 因为他们开始探索“故事”。同时, 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了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发展。
(2) 多元解释的方法
历史解释不是唯一的、绝对的,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历史, 历史解释就不一样了。日本教科书试图摆脱“定论”的写法, 追求解释的多元化。
【例7】“外国的教科书中描述的日本统治 (略:列举了印度尼西亚等国的)
列举几个日本的殖民地政策, 试做卡片。针对每一张卡片, 从两个以上不同立场 (比如日本政府、当地住民、向殖民地的移民等) , 填写意见展开讨论。”[11]
【例8】你认为对于日本人打入朝鲜, 朝鲜人是怎样感受的?试写出来。假如你分别以日本、欧美、清、朝鲜记者的身份, 编写报道日清战争结果的报纸标题。[12]
【例9】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讲到了日本对各国的侵略, 建议学生们在课后研究调查:在亚洲其他各国的课本里, 对于战争是怎样记述的?[13]
这三个例子都来源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练习题, 强调从不同立场来看问题, 在比较中多角度思考历史。
三
更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吸纳先进的史学研究成果显得相当有必要。但史学研究领域日新月异, 发展得相当快, 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可能吸纳所有的新史学理论, 而是要有所选择。
(1) 注重历史解释的多元化。传统史学追求客观,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的做法我们不能抛弃, 在此基础上要更新史学理念, 与时俱进。我国的教科书要改变“定论式”的陈述基调, 提供可行的学习情境 (比如真实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 , 以开放的文本与学生、教师平等对话, 方便彼此的交流。
(2) 注重教材内容的丰富化。我们在编写教科书时, 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 选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走综合化之路。笔者认为, 现在试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另外, 在初三时可考虑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合编, 贯彻全球史观思想。
(3) 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时也要与时俱进, 有意识向学生介绍一些新史学的研究方法, 多设计需要采用调查、口述、演讲、计量、写作等方式的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记载、思考他人的历史论述, 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获得在生活中做出明智决策所必需的学识。对于口述等新型学习方法时, 教科书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中难免出现的夸大、缩小、虚衍和否定等问题。
强调新史学的视角, 并不意味着就抛弃传统史学。笔者提倡的是在坚持传统史学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新史学的思想, 使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变得更完美。
摘要:用什么理念来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新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订, 分析了日本帝国书院、清水书院、日本书籍新社2005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新史学应用上的亮点, 并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史学,日本历史教科书,国内历史教材
参考文献
[1]详见赵亚夫.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逆流[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6) .金美星.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之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李秀石.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剖析 (1947~2002) [J].历史研究, 2002, (5) .刘海涛, 秦霞, 李莉, 张小菲.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及其实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4) 等.
[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324.
[3]中学生的历史·日本的步伐与世界的动态[M].帝国书院, 2005:第5章.
[4]我们的中学社会·历史领域[M].日本书籍新社, 2005.第4章.
[5]新中学校历史改订版·日本的历史与世界[M].清水书院, 2005.第5章.
[6]中学生的历史·日本的步伐与世界的动态[M].帝国书院, 2005.第7章.
[7]冯一下.生态史:历史高考的新内容[J].历史教学, 2008, (9) .
[8]赵亚夫译.日本最新历史教学大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1) .
[9]李莉.中日初中历史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8) .
[10]中学社会·历史领域[M].大阪书籍, 2005:第3章.
[11]中学生的历史·日本的步伐与世界的动态[M].帝国书院, 2005:第6章.
3.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 篇三
[关键词]洋务运动 历史教科书 两岸三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9
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有识之士警觉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内忧外患,清廷内部开始寻求国家富强之道,推动模仿西方的自强运动,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大陆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本文拟以大陆“人教版”(下文简称“人教版”)、香港“教育版”(下文简称“教育版”)和台湾“翰林版”(下文简称“翰林版”)三本教科书为蓝本,对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一、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编写的概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该版本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将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洋务运动属于《历史》(必修②)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内容。[1]
“教育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遵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价局于2007年联合编订之《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编印。本课程主要分为历代发展(必修部分)和历史专题(选修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历代发展)基于2004年9月实施的中四至中五中国历史课程,分为上古至19世纪中叶以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两大时段。[2]洋务运动属于甲部课程,是单元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课题二《改革与革命》的主题内容之一。
“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系依照“民国九十四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暂行纲要》编写而成。本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由近及远原则,必修课程分为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供高一、高二年级使用。选修课程为文化史,采用历史专题的形式。[3]洋务运动在高一年级下册《中国史》第四篇《近代的冲击》第十章《现代化的开端》中讲述。
由于大陆和港台学术界对“洋务运动”价值取向的差异,三种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概念表述存在分歧。一般来说,台湾历史教科书表述为“自强运动”,香港称之为“洋务运动”,而大陆习惯称“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本文比较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包含台湾的“自强运动”和香港的“洋务运动”。
二、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编选的比较
1.史实叙述的比较
首先,在叙述框架上,“人教版”洋务运动属于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个部分,从经济史的角度进行描述。“教育版”以一节课的内容对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翰林版”关于洋务运动的内容,分为倡导人物及其言论、自强运动的开展、外交现代化、早期工业化、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五部分。总体来说,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的描述各有侧重点,其中“教育版”和“翰林版”描述得最为详尽,“人教版”最为简略。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人教版”主要是以核心人物的影响为重点叙事内容,所以整个历史还是没有回归到社会,回归到普通民众,呈现的还是宏观的直接叙事方法。“翰林版”在叙事方式上,注重对具体史实的叙述,重在微观层面的解读,少有宏大评论,尤其是在对重大事件的评价方面更为明显。如“翰林版”在呈现对洋务运动评价时,更多在于对基本史实的叙述,而没有进行纯学理的分析。“教育版”则采取了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对具体史实的叙述,又涉及意义和影响方面的评论。
再次,在叙事视角上,“人教版”和“教育版”均以核心人物和国家层面作为重要的叙事视角。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叙述框架和叙事方式上观察出来。“翰林版”不仅关注大人物和国家层面的叙述,而且也侧重于对小人物和地方史的解读。比如在自强运动的影响方面,关注早期工业化对台湾的建设和工人阶级的出现;对守旧派的批判中,也关注人民群众对洋务事业的反应。根据同一事实给出的不同叙述,可知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内容处理上有不同的标准。
2.史料运用的比较
首先,从史料呈现的方式和使用效果上,“教育版”比“人教版”和“翰林版”更为灵活多变,选取的材料更为丰富多元。“教材史料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形成清晰的历史认识和较强的历史体验,而这种鲜活的历史感的建立有赖于史料选用的立体感,也就是选取材料要多角度、广度和深度。”[4]“人教版”仅在洋务运动内容的介绍中使用了四幅照片,且方式千篇一律。“翰林版”以图片史料为主,图片趣味生动且制作精美。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材料角度单一,内容简洁且材料过于单薄,缺乏相应的历史感。“教育版”不仅呈现了文字、图表等史料,而且在史料呈现过程中都有相关的解释和资料探究;还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分布图下方提供了地图阅读策略。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呈现,便于学生正确地解读历史。
其次,在将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方面,“教育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或不同观点的比较,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人民版”则侧重对教材观点的解读,相对忽视了历史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史料的出处注明问题上,“人教版”和“翰林版”在引用图片史料时均没有注明出处,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图片名称。“人教版”史料大都作为阅读资料出现,在呈现史料的过程中,又没有相关的能力探究,在史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比较欠缺。而“教育版”则较好地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不仅每则材料都有来源,而且提供了很多和教材内容不同的观点,注重史料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材料的深度阅读。
3.历史评价的比较
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都把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但在吸收史学研究成果方面,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人教版”认为,“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5]。”接着又从人才培养和经济角度解读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翰林版”则表述为“自强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可惜徒具外表,不切实际……甲午战争又是一场残酷的考验,淮军与北洋舰队为日本所败,自强运动的成果受到怀疑[6]。”又侧重于从外交现代化、工人阶级的产生、专门职业的出现、城市化等角度说明自强运动的影响。“教育版”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从开创近代军事、推动近代工业和兴起近代教育三个维度对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化的开端进行解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洋务运动失败问题上,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其失败的标志,也从官督商办企业被淘汰方面进行了分析。[7]纵观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虽然有所改观,但角度仍然比较单一,而且结论性内容太多,缺乏渗透史料探究理念。相较而言,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还是教科书呈现的知识侧重,“教育版”和“翰林版”在某种程度上,既采纳了当前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又摒弃了一家之言,既紧跟学术动态前沿又适度保持距离。
三、对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反思
从“人教版”“教育版”和“翰林版”关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三者的异同。我们不能说哪种史实叙事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 “教育版”和“翰林版”有很多值得“人教版”借鉴的地方。比如,在史实叙述方面,“翰林版”不仅关注大人物和国家层面的叙述,而且也侧重于对小人物和地方史的解读。“教育版”在史料运用方面,史料呈现多元且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史料的认知。“翰林版”和“教育版”在历史评价方面,不只是单纯地下结论,还有相关材料作为结论的支撑,且较多引用了学术研究新成果。当然,港台教科书并非乏善可陈,主要是过于强调故事脉络的完整性,且台湾教科书过于强调本土意识。香港和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既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又不同程度地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染,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港台教科书的编写更有特色。因此,笔者希望大陆历史教科书能在编写理念上做出某些尝试,更多借鉴港台的优秀经验,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将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 注 释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中国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五)[S].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2003.
[3]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委员会.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暂行纲要[S].台北:“教育部”,“民国九十四年”.
[4]王静.中学历史不同版本教科书史料选取对比[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琪,王健文编著.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二册)[M].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7]杜振醉,区达仁,梁国雄,胡志伟,甄锦棠编著.新理念中国历史(中四下)[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
4.继承与创新高中作文 篇四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教、墨家、法家和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以青铜器、陶瓷和丝绸为例。他们都排在世界前列。以发明创造为例。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其他国家赶不上的“四大发明”。
我们来谈谈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塑、书画于一体,给人一种古典之美。俗话说:食物对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很有名,如海棠饼、梅花饼、豆腐干等。这些传统小吃让人垂涎三尺,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决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上慢慢消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继承民族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后裔,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认为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弘扬民族传统的优秀部分,就可以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期的民族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许多刺绣大师将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进行刺绣。他们巧妙地运用苏绣来宣传奥运会,从而弘扬刺绣的传统文化。前一阶段,苏州平潭去了进入许多中学,这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 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单元07-29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7-21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设计07-17
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07-17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07-11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故事随笔07-26
高中历史事件分析的方法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