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女教师》读后感(共9篇)
1.《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篇一
《乡村教师》是刘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说,同《三体》相比《乡村教师》无疑是正能量的,文中的银河系文明并不像《三体》中的那样内卷到极致。相较于三体中则是冷酷的黑暗森林,《乡村教师》这部小说处处渗透着的神级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尊重和对“广义”生命的珍惜。
图片“他们将活下去,在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希望”这是《乡村教师》一书的结尾。小说中一个乡村教师带来的希望,是孩子们的未来,同时在宇宙银河碳基联盟和硅基联盟的战争下也是人类的未来。
在现实中有数不清的乡村教师在边远的山区支教,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们只知道他们像小说中一样为这偏僻的山区带来了一丝希望。这希望就像是一簇星火、一支蜡烛虽然微弱但却坚强的燃烧在人们的心中。这一丝的光明就像一枚种子,虽无法破除根深蒂固的愚昧和迷信,但总有一天会发芽和成长。用原文中的话来说“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那么的渺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除了脑力体力劳动,更在于对心灵的塑造、知识文化对的延续和对精神文明的传承。
小说中以偏远乡村与银河系种族、几个小孩子与整个地球人类文明、平凡与伟大对比之下形成强烈的反差,文中的教师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让学生们记住的知识成为了拯救人类的关键,体会文中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种意境,并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升华到了极致,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
人类个体在整个地球文明下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而人类文明在整个宇宙下也是微乎其微,在其他强大文明面前,我们就像是一个襁褓之中的婴儿。在世界上我们看不到的山区角落中,仍然有着这个一群人,为人们带来火种带来希望。
2.《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篇二
吴卫东教授可能就是赋予自己使命的一只“喜鹊”, 因为, 她发现了一条横亘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银河, 并矢志要去弥合这条银河般的鸿沟, 而不论自己臂膀的长短。她把这种弥合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的互译”。
“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译中, 研究者感受着来自两端的精神震撼, 理论以其超越一切具体的洞察力, 让思维在高处穿行, 它穿透着现象与事实。实践以其丰富与变化承载着存在的意义, 让被理论遮蔽的具体与过程得以张扬, 并永远充满着研究与创造的品质。研究者就这样肩负着编织连接两端纽带的使命并获得重生。”
吴卫东教授是一位有着大学背景的学术研究者, 由于“十五年前被安排从事小学数学教师省级培训工作”, 而“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群体。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为他们并没有机会走进象牙塔, 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 而是默默地耕耘于教学第一线, 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挑战, 他们的本体性知识是如此的匮乏……”
这段独白, 让我们看到了吴卫东教授之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被”式, 她是硬生生地被一个时代从“象牙塔”中拽到了一个繁花而率性的原野。她目之所及, 无不充满生命与清新;心灵所致, 不免漾起丝丝悲悯。当这种悲悯与使命糅合在一起的时候, 就变成了力量:一种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望;一种通过促进教师自身的草根成长以至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力量。为此, 她选择了一个视角, 一个因时代而产生, 时时被时代念叨着, 却又被忽视着的视角———教师个人知识。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心被温暖了。因为我是小学数学教师, 是中师毕业生, 18岁走上教学岗位。我以及和我一样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们, 有幸成为吴卫东教授的研究对象。同时, 我们浙江省的小学数学课堂有了一位理性而多情的守望者。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 使我认识到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帮助, 帮助主体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而这种帮助必须基于对主体的深刻了解。现在, 很多的教学失败都是缘于教育者自以为是地以爱为名义的帮助。
吴卫东教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数学教师, 她的使命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理论修养。为此, 她克服重重困难, 记录课堂观察的点点滴滴, 开始了以小学数学教师为对象的个人知识研究。显然, 这个研究是中医的望问闻切, 其指向是辩证施治、培本固元和培训的有的放矢。
吴卫东教授的研究是深刻和细致的, 具有哲人的深刻和母性的细致。她的研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这种寻找有时细致到一个概念, 一个科学“术语”与教师“行话”之间的对接。她希望小学数学教师们能够顺着她的对接滑过实践与理论的鸿沟, 不再对理论感到神秘, 使理论富于活力、富有亲切感, 从而塑造出有理论修养的实践者, 或塑造出能够表达自己理论的实践者。
每一位想了解教学实践的理论工作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每一位想成长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细读这本书, 以自知及自胜。
钱学森先生叩问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温家宝总理呼唤着“教育家办学”。
我们中国目前的教育界, 不乏高端的理论工作者, 更不乏基层的实践工作者。但是, 高端的理论工作者在大学、在研究机构, 他们缺乏对中小学生深切的了解。而基层的实践工作者却只会用自己的“行话”阐述自己的经验。而一个教育家, 一定是实践的厚实与理论的通透所融合而成的。
吴卫东教授的研究显然指向于这种融合, 在她的内心深处, 对小学数学课堂有着深深的眷恋,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充满殷切的期待。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她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钱学森先生的叩问和温家宝总理的呼唤。
这种回应是单薄的, 却是嘹亮的。
因为, 她可能只是一只喜鹊。
3.《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篇三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道“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先生把学科教学形象地比作车轮的辐条,而教育就是车轮的轴,显然离开了车轴,车轮就不能旋转。可以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先生又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当前的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科本位主义。教数学的一味地抓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为了学好数学不惜“贬低”或“排斥”其他学科。为了提高学科成绩不少教师采取“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另外就是教育的功利主义还很严重,一切向学员成绩看齐,一切向升学率看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当然不考的就尽量不教或尽量少教,“挤出”时间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和复习。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上,不少先进的理念其实都能在老一辈教育家已有的经验中都有所体现。所以我认为,再读经典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朋友
叶先生在对小学教师的看法上说得很好:“我如果当小学教师,绝不将投到学校来的儿童当做讨厌的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为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接下来,叶先生又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小学教师的几点要求。一是“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化为习惯,才能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应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地,“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地,才認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经过这样细心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儿吗?
二是“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三是“我还要做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
另外,叶先生又说了两件不能做的事儿。其一是“我绝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其二是“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因为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我有什么样的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
叶老先生倡导小学教师要做小朋友的好朋友。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要做家长的好朋友。不要“满堂灌”,不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一切,在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是,当教育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教育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育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教育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不会服从的。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 “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希望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公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我劝戒学生不要抽烟卷,我一定不抽烟卷,决不说“你们抽不得,到了我们的年纪才不妨抽”的话”。
先生说这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去做坏事,然后才去责备做坏事的 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见,作为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决不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教师要教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首先,“满堂灌”是滑稽和残酷的。叶先生说“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又多么残酷啊!”先生说的滑稽是指教不得法;先生说的残酷是指学生被动地听讲要连续四五个钟头无疑是一种惩罚。
其次,“满堂灌”是无效和应该禁止的。叶先生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绝不专做讲解工作,从跑进教室开始,直到下课铃响,只是念一句讲一句。……因为他们要一辈子读书看报,必须单枪匹马、无所依傍才行,国文教师绝不能一辈子伴着他们,给他们讲解书报。国文教师的工作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或综合。”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做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地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地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
社团活动要名副其实
自从2008年山东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构成,为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校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成立各种社团。诸如足球、篮球等体育社团,流行歌曲、民族唱法等音乐社团等等。据报载某某学校成立社团100余个,开展活动多少多少次,取得成果多少多少项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活动逐渐地冷了下来,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的复习阶段,社团活动更是无条件地为之让路。总的看来,各种社团活动多数是一开始轰轰烈烈,到后来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我认为社团活动必须名副其实。先生说“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设立学生自治会了,组织学艺研究社了,通过了章程,推举了职员,以后就别无下文,与没有那些会和社的时候一个样:这便是有名无实……。”“做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比不做还糟糕;如果学生习惯了,终其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这样有名无实,种种实际事务还有逐渐推进和圆满成功的希望吗?”先生不但列举了很多像现在不少社团一样的有名无实之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危害之深。同时又告诫我们“我只是说哪那些事都必须认真去干,必须名副其实。……项目不妨简单,作业不妨浅显,但凡是提了出来,必须样样实做,一毫也不放松。”
可见,我们的社团不在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做得名副其实。要先从最基础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高中教育才能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4.《乡村教师》读后感 篇四
有些快,这种感觉也许就像自己弄饭:花了一个小时,可吃的人只用了5分钟!于是颇有些抱怨,怎能不好好享受?得到的回答是,好吃才会食欲大增呀!仔细想想,我读书也是这样:好看的书,就会一直撇开日常琐事,一个劲儿钻进去!三天内解决四五百页的书不在话下!如果不幸遇到有些个,那么,有可能一两年它都会始终在那里,不论我在哪里,而它就在那里!
这样想着,喔,我的弄饭烦恼一并交由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解决了!
购买这本书,时间段刚刚好!此时,我处于无书可读的状态,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做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致!在当当闲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书名中的“突围”,而且是乡村教师,于是火速购入!
曾经,我因了这两个词,“想入非非”!乡村教师的境地,怎样突围?
一、“明师”!
太喜欢这样的注解!“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我无数次的为自己的将来幻想过,可是眼下的境况是的确不可能成为自己想象的那样的老师:舌灿莲花、思想深刻、板书精致、学识渊博……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自我的消逝!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工作的价值的话,真是太令人绝望而停滞了!
吴老师的“明师”的标准,甚是让我欢欣,这样慢慢地走,一路向着阳光,一路收获花香,多好!
二、“理念”?
“诊断―假设―论证”,一直在寻觅着教学的真谛!
在教了四年小学一二年级后,我调入了中学工作。工作中要面对的窘境实在太多,回想起来,那第一本中学教材上被我写满的备课笔记密密麻麻就可见我内心的苦闷,当然更多的就像是无头苍蝇似的乱撞!
怎么办?
遇到了新课改,培训,遇到了网络各家论坛的兴起!最初接触到的人教社语文论坛和k12,让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亮了”!
其间做过太多“傻事”,有幸的是,那时学校的教研的氛围也同时浓浓地燃烧着我!
吴老师的总结真是精辟至极!
套用书中他引用的余映潮老师送给他的话:“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正因为没有经受多少磨练,所以不要在工作之余埋怨自己的肤浅!这应该是对我的鞭策!
三、“贴地而行”!
“贴地而行者,是首先有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有着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还有着把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世界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即是说,他们能够让思想接地气,感地温。”
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糟糕,幻想着教育的“桃花源”,而不对现实工作中的细小问题一一研究,可想而知,所有的未来不过是空想而已!
有了这样的前提,所有的目标不再开始要求“高大上”,而转而的低姿态说不定会让自己一点一点累积,至少可以让自己找到现实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成为真正的自己!
一本好书,让人有了新的憧憬,它曾带给我的愉悦体验也必将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也许执著,会让荆棘中花香满径!
5.最美乡村教师读后感 篇五
系别:社会科学系专业:教育学班级:2011级本科一班学号:20110302011姓名:刘梦楠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位,每年拿着固定的工资,教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是众多职位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他们坚守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论外界是无何变化他们却守在自己的三尺教台上。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说教师的蜡烛。然而,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让我们敬重?今天我们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简陋的校舍,淳朴的语言,崇高的师德深深震撼了我们的的心灵。宋玉刚、邓丽、徐德光、肖山、于勤贵、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城、阿里甫夏 依那亚提汗、......这些名字如此普通,他们的生活如此平淡,也许平时他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清贫老师,但当我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的时候,这一个个平淡的名字却给我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动,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大家都说老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是老师,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在偏远的高原小学,邓丽老师用自己的青春改变了老山区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落后的境况,让大山的孩子们也能受到先进教育。在环境恶劣的西藏高原,宋玉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捍卫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在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阿力甫夏老师您冒着风雪,冒着被巨石砸昏的危险,趟过湍急的河流,翻越几千米的雪山,把孩子一个个安全护送回家。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无怨无悔,只要孩子安全,你就欣慰。
你们像那默默无闻的蜡烛,给黑暗带来光明,让教育之光笼罩着孩子,却默默燃烧自己没有任何抱怨。你们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你们给了学生们一杆生活的尺,让他们自己天天去丈量;你们给了学生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他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您总是不计报酬的付出,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其中令我最为震撼的是马复兴老师,他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1981年3月,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开始尝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
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老师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为了备课,马老师要付出比别人都很多倍的努力和汗水,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付出很大努力。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我们知道,您一定也有追求优越生活的梦想,但为了孩子们,您放下了一切繁华,甘愿躬耕三尺讲台。铸就了人生的美丽!我们将从“最美的乡村教师”身上汲取力量,不断完善自我,做孩子们希望的坚守者和播种者。
看完《最美乡村教师》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感动上,我们应该深思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一群孩子和老师。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同,有发达先进的城市,同时也有贫瘠落后的山村。《最美乡村教师》中孩子天真纯朴令观看者动容,看了之后感动加心痛。我们都知道根据以往经验,凡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的为该校的办学努力改变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上节目的几位老师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的付出会赢来社会的尊重和关注。但疏不知还有千千万万个落后的山村和小学。
城里的老师,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悟,现在老师收礼很普遍,已经约定俗成。但不乏有那些令我们尊重的好教师。同样身为教师,我们不说每个教师都做到上面那样,但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师德。
6.《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篇六
教师读后感:《我们为什么做教师》读后感
阅读了美国尼托主编的《我们为什么做教师》一书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在向我们阐述教师的重要性的同时更是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工作的动机,以及关于这一职业本身的一些想法。虽然他们的经历迥然各异,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都是高涨的,对于他们而言教师不只是一份单纯的职业,而是他们人生为此不断付出努力付出,努力奋斗的事业。
这本书中提到:要成为对所有学生有影响的教师,一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即深厚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沟通技巧。日常教学中,要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对所有学生都应该抱有较高的期望,那些别人已经放弃的学生,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对学生的责任感,要坚韧不拔,运用灵活生动的方法,关心、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爱是一切的中心,“教育之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其实爱并不是简单的`情感,特别是在学校的环境中来界定它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会换化、外显为“责任”,所以,面对调皮、贪玩、反应较慢的学生,我们教师,唯有树立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思想,并运用灵活生动的劝教方法,从关心、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入手,把“学困生”拉到前进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是对社会负责,对学生的真爱。当然,尊重和欣赏亦是教师对待学生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有了尊重就可以实现平等沟通,使学生容易向老师敞开心扉。如果老师能顺利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教育好学生应该就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7.《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篇七
面对崇敬的目光, 越淑丽总是真诚地鼓励朋友、同事和徒弟们:“其实我的起点很低很低, 不但没有高深的学历, 而且是从乡村民办代课教师做起的……”朴实的话语总会引来这样的疑问:您是怎样从一名民办代课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每在这时, 越淑丽又总是恳切地回答:“热爱, 是热爱让我选择了坚守, 是坚守让我的梦想成真。”是的, 整整30年, 对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全身心的热爱, 使这位乡村女教师在坚守与奉献中成长, 在学习和磨砺中成熟, 在思考和追求中梦想成真!
一、热爱——矢志不移
1.用勤奋创造奇迹。
曾经, 越淑丽是大连小学教育界的一个传奇。
生长于偏僻而贫瘠乡村里的越淑丽, 在刚满18岁的时候, 在还没太明白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的深刻含义的时候, 就已经在自己的母校里做了一名教师, 一名代课的民办教师。或许因为她自小登台帮老师当小先生的经历?或许因为在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缘故?1982年的8月26日这一天, 看着她长大的老校长信心满满地把一个一年级的教学班交给了她, 同时断言她必将成为一个好班主任、一个好语文老师。
30年了, 越淑丽始终忘不了她的第一任校长——那位脸膛黝黑、心肠火热的东北汉子陈德金。是他给了她最初的信心, 给了她梦开始的舞台。乡下孩子吃得起苦, 乡下孩子还有一种朴素的责任感。在那间低矮逼仄、没有后窗的教室里, 她带着32个刚刚走进校门的孩子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
初为人师, 一切都在懵懂间开始,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都在本能的模仿中进行。那时, 越淑丽最怕乡亲们说她误人子弟, 于是, 她拼得很辛苦。学校仅有的一本《辽宁教育》和一份《中国教育报》成了她的阅读专刊。但是, 对于她这样一个小老师来说, 那里的文章显得太空太大了, 让她感觉遥不可及。她又寻找一切机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然而村小里的老师都是邻家的大哥大姐, 长期生活在闭塞和散淡的乡村中, 似乎也给不了她更多的东西。所幸不久后, 八十年代那股浓郁的教研之风及时地吹到了夹河, 吹到了她所在的老虎峪小学, 使她遇上了职业生涯的恩师——原新金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徐忠茂和陈庆富二位老师。两位恩师悉心辅导她如何备课上课, 经常给她带来一些教学研究刊物, 其中不乏那种油印的教学经验专辑。于是, 她像一只奋勇的行者, 贪婪地吸吮着来自前方的养分。于是, 乡村午夜的最后一缕灯光一定来自她家的庭院, 清晨校园的第一声师生问候一定来自她的班级。为了一份满意的教案, 她曾经修改誊写了十七次;为了一个孩子的改变, 她曾经家访二十多回……
执著的汗水, 终于创造了奇迹。
从教不到三年时, 越淑丽首次代表新金县参加大连市优秀课评比, 便在当时的十一个县区中以满票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 大连市内四区的教研员们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消息传来, 新金县教育界一片欢腾。是的, 一个乡下丫头初出茅庐, 便创造了县区小学教育史上的奇迹, 殊荣难得!
然而, 在越淑丽看来, 荣誉不过是她努力工作的“副产品”, 她孜孜以求的, 就是不“误人子弟”。正是凭着这份朴素的信念和勤奋的努力, 短短三年, 她就成了一位全县境内声名显赫的“教坛新秀”, 并在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代表全县教师发言。第四年, 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并被评为大连市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更破格转正为国家正式教师。第五年, 她荣获了大连市模范教师称号, 接受了市政府颁发的“大连市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员”的晋级奖励, 并作为大连市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首届优秀教师夏令营,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六年, 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同年被上级领导机关保送到大学进修学习。作为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 大连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人民教育》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那一年, 她刚刚25岁。
2.用坚守捍卫承诺。
短短几年时间, 越淑丽已跻身于省内外闻名的“新秀”之列。县领导非常爱护这位本土成长的优秀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她是县里的劳动模范、党员模范、三八红旗手标兵、五四青年突击手标兵, 同时还是县人大代表。市领导也十分重视这位年轻人的成长, 作为全市教育界的代表, 她为市长和市政府多位领导展示课堂教学, 也代表过全市优秀教师接受市长的节日团拜。一时间, 荣誉伴随着机会蜂拥而来, 令外人看上去欣羡不已。而与此同时, 对于越淑丽本人, 改行或升迁的诱惑与疾病的困扰接踵而至。是啊, 频繁的公开教学和各地巡回经验介绍, 大量透支了她的精力和体力, 使她年纪轻轻已患有肾底部积水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改行吗?去做自己喜欢的播音员?去做自己暗羡的记者?抑或去做人人向往的行政工作?
然而, 每当这种念头掠过脑际, 便引发一阵难以名状的心痛, 这令她惶愧不已。她不能忘记那张可敬可爱的面孔, 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庄重承诺——
还在越淑丽初露头角的时候, 当时已经退居二线且患有心脏病的著名教育家冷冉先生听说了她的事迹, 考虑她成长的需要, 毅然带领大连教育界诸多知名人士, 一路辛苦跋涉, 赶到她所任教的老虎峪小学。就是在那间灰瓦石墙的教室里, 越淑丽第一次聆听了来自城里专家们的谆谆教诲。冷冉先生认真地评价了越淑丽的阅读教学, 认为她和学生们的教学行为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认为“这就是情知教学”。从此, 在领导和专家们的呵护和指导下, 越淑丽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本能走向自觉, 从感性走向理性。而冷冉先生则将培养越淑丽这样的青年才俊当成使命, 经常给予思想和生活上的帮助与关怀。老教育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扶持, 不仅使越淑丽在业务上有了持续的提升, 而且使她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爱与追求。
“你要努力, 做大连的斯霞。”临行前, 冷冉先生殷切地嘱咐越淑丽。
越淑丽则郑重承诺:“好, 请冷老放心, 我一定争取!”
时至今日, 越淑丽仍然感慨于自己当初的承诺。她承认, 如若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如若没有冷老的激励和自己的承诺, 如若没有众多教育前辈的悉心呵护, 她的人生或许早已改写。然而幸运的是, 她始终没有背叛她的爱, 也始终没有放弃她的承诺……
2007年, 冷老逝世。越淑丽在她的纪念文章里写道:“我这只‘丑小鸭’正在不断地蜕变, 我从不企望变成什么白天鹅, 我一直在努力地向‘大连的斯霞’迈近。如今, 我已步入不惑之年, 回首往事, 虽感慨良多, 却无怨无悔。冷老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面旗帜, 一直在默默地引我前行……”
就在冷老去世一周年之际, 越淑丽光荣地被辽宁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
二、坚守——不断成长
1.用学习弥补不足。
“学, 然后知不足。”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 越淑丽越来越为自己的学历浅薄而深感不安。如今的教师, 再有如过去所说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了。
记得在大连开会与两位教育专家接触的短暂时光中, 她的所见所闻令她十分惭愧。一次是借住在张娜琴老师家里。张老师是搞教育科研的, 爱人是大学教授, 他们的每个房间里都有大大的书橱。越淑丽看了看, 都是些看不懂的厚厚的大书。面对两位年过花甲的老者, 年轻的她一下子自觉矮了半截。还有一次是跟随薛殿会老师去某图书馆查阅资料, 竟发现已经六十多岁的薛老师在翻看世界语方面的书籍。越淑丽知道薛老师通晓日语和英语, 什么时候学的世界语?薛老师说他刚刚开始学, 又说其实各种语言的学习方法都是相通的, 不难。越淑丽不禁愕然:那么博学的老人, 已年近古稀, 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呢?
从此, 读书学习成了越淑丽更加自觉的生活内容。她求妈妈给她制作了一只简易的书架。每次进城, 她从没想给自己添一两件新衣服, 而是专跑新华书店。她几乎把每月仅有的18元民办教师补贴费全部用来丰富她的书架了。她订了教育、文学和社科类刊物, 还参加了《鸭绿江》杂志社举办的文学创作补习班。多年来, 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三十多本工作与生活日记, 记录了她孜孜以求的学习历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着勤恳的学习, 她的教学思想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 她的教学语言越来越清晰流畅, 她的文字水平也越来越自然大气。尤其是随着对情知教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她的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越来越凸显她“用教师的激情唤起所有孩子学习的情感, 达到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双线并重”的教学特色。在从教最初的五六年时间里, 她做各级公开课60多节, 这些公开课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优秀课。当时的市教育局局长、普教处处长等领导多次走进她的课堂, 盛赞她的语文教学“把所有听课者带入了美好情感的体味中, 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佳统一……”的确, 不论是20年前影响广泛的《雨》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 还是如今做教研员后多次公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伯牙绝弦》, 越淑丽的语文教学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至今, 许多教师还清楚地记得越淑丽的“名言”:“要像爱情人那样爱语文教学。”是的, 早已痴痴情深的越淑丽, 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更多的教师去热爱语文教学……
2.用笔耕提升素养。
大凡优秀教师, 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这样的共同特征:他们不仅是勤奋的教育实践者, 更是勤奋的经验提炼者, 越淑丽亦然如是。勤于笔耕, 长远积淀, 这正是越淑丽教师生涯中浓重的一笔。还在村小工作时, 越淑丽就发表了自己的经验文章《情知教学初探》, 文章还成为大连电视台《教育天地》栏目开播第一期拍摄的原始脚本。凭着在乡村小学积累下的心得体会, 越淑丽的班主任工作日记得以在《大连教育》上分期连载。做教研员后, 面对基层老师不会写、没有时间写等畏难情绪, 越淑丽常常现身说法, 鼓励大家勇于实践, 超越自我……
就笔耕而言, 越淑丽堪为楷模。为了完成一套丛书, 越淑丽规定自己每晚必须完成3000字, 否则不准睡觉。二十几年来, 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100多万字。她于2005年主笔编写的《大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一本论述翔实、易于操作的指导性著作, 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她参与主编的《感悟过程方法——与子女同行》一书, 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家庭教育问题, 见地深刻, 颇有新意, 历经近十次再版印刷依然深受读者欢迎。而她个人编撰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60篇精讲精读》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强化训练》系列丛书则是她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供的最贴切的帮助……
善于积累, 笔耕不辍, 这正是越淑丽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唯其如此, 在人到中年之时, 越淑丽又被评为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小学优秀研训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系统先进工作者, 并被辽宁省推选为第一届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
三、追求——形成风格
1.用奉献超越自我。
越淑丽认为, 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好, 无论原因有多少种, 归根结底还是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出了问题。越淑丽坚信, 只有不好的老师, 没有不好的学生, 再差的学生在好老师的引导下也会得到基本的提升。所以, 对于那些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的老师, 她写下这样的从教感言以激励他们:“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 更不是单纯的教学组织活动, 而是教育热情与教育使命的对接, 是语文情感与生命智慧的释放, 是全部精神力量的奉献……”是的, 课堂教学, 尤其是富有感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形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土壤, 只有那些视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 才会仔细捕捉孩子成长的信息, 才会适时给予学生准确深刻的点拨。
为此, 越淑丽率先垂范, 用自己每一次严谨、精细、务实、高效的研训活动, 去影响和启发身边的教师。如今, 越淑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教研员, 听评课2000余节, 举行各种研训活动近200次, 做各种讲座辅导近100次。尤其是工作在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十年里, 她努力遵循“出精品, 创精品”的理念,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每一次研训活动, 认真操作每一个研训环节, 既注意给教师以学科教学的引领, 又注重促进教师队伍本身语文素养的提升。每次研训活动过后, 越淑丽的电话就成了热线, 老师们经常意犹未尽地与她畅谈研训体会, 将研究活动延续到家庭中、饭桌上。在QQ群的互动中, 每次都得她这个群主再三“下命令”, 教师们才肯退出热烈的研讨活动。教师们说, 每次参加完越老师的教研活动, 就如同打了兴奋剂一样, 那种难以名状的亢奋与憧憬将持续很久很久……
2.用人格砥砺他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老话, 但也道出了越淑丽在自身发展同时关注教师群体成长的行为准则。在研训教师的平台上, 越淑丽认为自己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教师, 建设队伍, 推动区域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多年来, 她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语文骨干教师, 引领他们长足发展。
首先, 越淑丽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的生活作风。大到生活趣味, 小到穿衣戴帽甚至化妆修饰, 她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大家, 也用她的喜好影响大家。她说, 教师这个职业更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要舍得为职业而牺牲个人的一点小爱好, 使你更具有教师形象, 从而也使你更具有教师的内涵。
其次, 越淑丽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她看来, 无论何时何地, 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守时、守纪、负责、尽力应当是好教师的基本品质。老师是学生的样板, 老师的丢三落四散漫无序, 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她的教研活动中, 很少有人窃窃私语、迟到早退。因为他们知道, 越老师绝不会姑息这样的“小错”。
再次, 越淑丽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问题一是一二是二, 来不得半点虚假, 光唱颂歌不行, 光看进步不行, 要找差距, 要不断改进。课上, 越老师的看课是最细致、最严格的;课下, 越老师的点评又是最中肯、最严厉的。老师们早已习惯了她的严格和严厉, 因为他们知道这正是越老师为自己的进步搭建起的阶梯。
最后, 越淑丽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的规律意识。课改初期, 很多教师对课改理念的错误理解一度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候, 越淑丽频频发表学术文章, 如《关于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再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等, 呼吁教师们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尊重语文教学特点, 及时矫正形式主义泛滥等问题。一段时间之后, 甘井子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在市优、省优评选中屡屡获胜, 而且夺得了全国阅读教学大奖赛的一等奖, 越淑丽功不可没。
8.乡村女教师之歌 篇八
你走上三尺讲台,所有的“调皮鬼”都凝神静听,体会文字的古老与厚重。乡村的孩子没听过演说家的慷慨陈词,但是你的每一个字,都将他们深深打动。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演说家,你的话语,就是汩汩流动的清泉。
假日里,你带着一群小“燕子”在田野飞翔,旷野的诗章中,新添了跳动的音符。课堂上,你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五千年的文明史,你列举出的灿若星辰的伟人名士,给这些幼小的心灵树立了生动的榜样。你是春的使者,你是爱的播种者,你给孩子开启了理想的大门,让他们徜徉在知识殿堂,放飞对人生无限的遐想。
你和孩子们一道在校园种下花草,让他们感受幼芽拱出的新奇,感受幼苗茁壮成长的希望,感受花朵绚烂绽放的欣喜。在春种秋收的过程中,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播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发芽、萌发、茁壮成长。
你和孩子们一道练字、读书、出操、歌唱……孩子的金色童年里,你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们亦是你的希望。一个愿意付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被爱心所包围,而一个执著耕耘的人,金秋就在不远的前方。
美丽而善良的乡村女教师哟,你是孩子们的知心人、大姐姐,也恰恰是这群活泼的小精灵,给你的生活带来无限灵感。与孩子为伍,就是与青春为伍,与昂扬的诗句为伍。今天,你努力谱写的乐章,明天,将唱响在五谷丰登的田野上!(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孙建平
9.《做个幸福的教师》教师读后感 篇九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权利,但幸福并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牛顿苹果树上的苹果,不偏不倚地恰恰落在你的头上。幸福要去追寻、去争取、去感悟、去经营,才能得到。
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一个简单的细节中,只要你有一颗灵动、敏锐而又细腻、柔软的心去感受它、捕捉它。曾几何时,职称、论文、薪水、地位、房子、车子……这些枷锁将我们缠绕,我们在为自己漫无目的的忙碌而迷茫,为照顾孩子、工作分身乏术而抱怨,“幸福”在生活、工作等琐碎小事中磨得再不似从前。
读了华阳老师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这本书针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众多案例和深入的剖析,从修身、修心、修业三方面解析了教师的幸福人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戒骄戒躁,不再攀比,放松心情,努力工作,乐在其中,幸福就在你身边。
这本书告诉我:阳光心态成就教师的幸福;有爱才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淡泊名利执著于理想之园……它让我知道:孩子的世界,他做主,孩子的心灵,我们呵护,孩子的未来,随他去;“改造世界”,从三尺讲台做起……它还让我去寻觅:“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优等生”的内心世界以及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的心声。
“再高的职称抵不住学生的笑颜”这一章节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一个老师不能因自己的职称和学术研究而忽视学生,而是要用心教导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热情是无价的。培养学生是教育中的根本,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学生的传承,他的学术生命和精神追求很难继续。所以,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教育环境,是老师们至高无上的职责,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可能仅仅是平凡没有一点波澜的生活;幸福可能仅仅是工作中小小的改进与变化;更可能仅是至亲好友一句鼓励的话。全书按修心、修身、修业顺序讲述小故事,大道理。作者用心良苦。其实作为一名幸福的教师,首先修好心,修好身,才能修好业。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幸福”是一种感受,再多不幸只要你善于发现都可以变成幸福。更多时候交流让人变得快乐。当我们感觉不公平时,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你就是幸福的。当你用细心、耐心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你就是一名快乐的、幸福的教师
《做个幸福的教师》教师读后感2我有幸拜读了陶继新专家的著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翻看了几页,我就被陶老师平实却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所深深吸引,不觉看至深夜,还不忍将书放下。一本好书的确能启迪人的心智。与陶老师平静如水的心境相比,我感觉到自己的浮躁,与陶老师的“取法乎上”对比,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是幸福的,也从中读懂了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感恩生活,享受幸福教育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以前我曾抱怨过教师职业的无聊乏味,曾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乐趣。其实幸福是一种心态,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教学生活,在平凡、琐碎中,寻找快乐的种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们就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岗位是幸福的:当我们坐在舒适宽敞的办公室里工作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多少人为了生计正在不辞辛苦的劳作着;当我们抱怨福利待遇差的时候,我们要想着,还有多少人在为找不到工作而愁眉苦脸。在这样一个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荣的岗位上工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耀,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课堂,享受学生带给我们的快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温馨;长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回想在教学的生涯里有多少次这样的情景出现:感冒咳嗽时,学生将含片递到我的手中,“老师您嗓子不好,含着它会舒服很多的。”因为批改作业这肩膀不舒服,“老师,我给你捏捏肩膀吧。”多少次,刚准备到处翻找红油笔,给学生批批作业,一只红笔已经出现在我眼前,“老师,给你用!不用再找了。”这样的事例真的是举不胜举,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激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只有懂得感受教育事业的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
二、取法乎上,提升精神质量
陶继新老师特别注重读书,注重读书的质量,“取法乎上”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仔细想想这话多么精辟,以前我也很喜欢看书,可更多的是把书当成一种休闲方式,我喜欢看《知音》《女友》《小小说》之类的书籍,而对于《论语》《压根就从来没想过去读,觉得那样的书籍太枯燥无味了。在陶继新看来,读书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获取文化最关键的途径之一,正像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必须且必要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深感惭愧!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想法、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校经常鼓励老师读好书,然后写读后感,后来我逐步意识到,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会对所读书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会一本书读过后很快就淡忘,对于书中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就应该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好,那样的知识才会深入心灵之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们就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及早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储存一些文化食粮,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里留下了多少幸福的回忆,才能做一个身心都倍感幸福的教师。
《做个幸福的教师》教师读后感3做教师的好多年来,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着,那就是同事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做老师,你快乐吗?你幸福吗?”
当我把《做幸福的老师》读完了,也想了很多,希望从书中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不知为什么,思考了很久,总觉得好像还没有读!当再次把这本书放在枕边,伴着那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入睡时,梦中的我插上了翅膀在蓝天中翱翔;当伴着梦中的惬意醒来时,随手捧过《做幸福的老师》,再次重温“微笑教学——亮出最佳的名片”,微笑便荡在脸庞、溢在心间,就这样,为一天的幸福生活和工作拉开了心驰神往的序幕。
终于,现在,我有了一个使自己都感动的结论:“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自尊、自信、自强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只有幸福地做教师才能让学生幸福。我想,很多人往往是在人生路上,在行走的途中,错误地把行走当作目的而忽略了观赏沿途的风景,造成人生的错乱。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思维,每当早晨早早来到学校,有人会问:“你不觉累吗?”也许有时会有身体的疲惫,但是,我觉得幸福,因为我可以早早享受校园的宁静,可以早点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体育课的时候,陪着孩子们一起练习广播操,累着,但是快乐着,因为,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进步,感受的是他人所体验不到的做教师的幸福……
幸福地做教师,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育是用心去经营的事业,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可是我周围一些同事精神的沮丧令人担忧。教育是唤醒灵魂的事业,是塑造人格的事业,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心残者”,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个人生命的需要。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不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我们不要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不要“催命”的分数,不要使人窒息的无休无止的考试……否则,于学生于教师,哪里还有幸福的立足之地?如果学生们的心灵和情感已“沙化”得刮起“沙尘暴”,大家都把幸福预期在将来,把希望寄托在高考,于是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操练,挫伤了灵性,挫伤了创造力,不仅使得校园成为“失乐园”,而且也使教师和学生们成为被幸福遗忘的人。
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我们不能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幸福与生命是水乳融合的,没有了幸福生命也就失去了依托。
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想象的拓展,思维的升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乐趣。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材”,其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教师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会感染到学生年幼的心灵。
毋庸质疑,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本书其中的一个章节——《没有孩子是差生》,更是让我感动的泪花闪闪。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优秀是有标准的,“差生”几乎每个学校都存在。班级里差生多,许多老师就多了烦忧,幸福感大打折扣。“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又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也就很自然地有所不同,甚至老师看他们的眼神也截然不同。
我曾试图多方面了解美国的教育,源于我想弄明白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挑战,那么善于冒险,而且这挑战和冒险是充满了无限的睿智。读了很多书之后,终于明白:美国教育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国家恰恰相反。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的回答也许令他很失望:“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那还会有那么多对差生的无奈,对教育的失落吗?
不过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大多数教师正是以一颗爱心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聪明的孩子!
“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我在想,读了《做幸福的老师》,我应该将其有价值的思想和探索付诸行动,从而更大程度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动,达到提高自己,推动自己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你还等什么呢?
愿天底下所有的老师用您的微笑、信任,赏识我们的学生,用微笑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用微笑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播撒阳光照耀心灵……
【《乡村女教师》读后感】推荐阅读:
刘慈溪乡村教师读后感09-18
乡村教师项目培训计划08-01
征文 最美乡村教师 郭兰芳08-31
乡村教师节的发言稿06-17
参加上海“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有感10-10
202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关注乡村教师08-04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08-06
邗江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简报09-18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07-10
2020最美的乡村电视剧观后感心得感想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