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精选8篇)
1.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篇一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思考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等等,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3、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臵,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4、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臵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
2.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篇二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 高效的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不但能在处理重大危机事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 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防患于未然, 减少甚至从根本上防止利用高校网络煽动群体无意识恶性事件发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以网络为主阵地, 是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延伸, 指导教师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 进而结合网络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是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 亦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二、高校现有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1. 传统“填鸭式”教育思维根深蒂固
在我国高校建设网络舆情机制的同时, “填鸭式”教学亦伴随左右:学院开通了微博, 强制学生关注;开通了微信, 给每个班级分配点击量……反观传播内容本身, 无非是学院官网的复制粘贴, 既没有照顾到移动媒体的阅读特点, 也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是机械地发布内容, 功利地追求点击量。显而易见, 这样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只会聊胜于无。更有甚者, 往往达不到日常维护的要求, 更不用说利用影响力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了。
2. 学生逆反排斥心理过重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特点, 其中就包括情感强烈、渴望关注、网络关系拓展等方面。随着网络传播代替电视传播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过分娱乐化与碎片化的网络传播形态也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固有化的教育理念早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之思想政治工作说教色彩较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3. 传播理念落后, 形式缺乏创新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过程中, 除“教”与“学”双方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心理外, 网络传播理念的缺失也是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收效甚微的又一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有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于网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 一味地教导学生“远离网络, 少上网, 多看书”, 并不能意识到网络对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笔者认为, 作为高校辅导员,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封堵学生自己认知世界的窗口, 而是应该尽己所能引导学生明是非, 辨善恶, 提升其对于网络传播及其内容的理解力与把控力,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他们成长为信息化时代的主人。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以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微信平台HBU外院为例, 从原来辅导员独自完成微信的制作与发送到现在成立专门的学生会部室分管微信平台工作, 仅用一年的时间, 该校便完成了由老师全权负责变成由老师主导、学生自主编辑的良性工作局面的形成。通过微信平台的运营与维护, 学生骨干深刻了解了网络传播的特性, 掌握了网络传播的一般技巧, 提前接触了社会, 锻炼了能力;作为普通学生, 微信平台的出现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学院工作, 增强了普通学生对于学生工作的参与感, 为其提供了与老师交流的平台, 有效避免了高校辅导员对于“中间学生”的忽视现象。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 掌握网络运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目标,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曾昭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篇三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和大众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并逐步跃升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将网络视作新闻传播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碰撞融汇的场所,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行为规范有着强烈的冲击作用,在这种社会情形下,依据网络舆情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稳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引导的关系
1.1 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传递、承载符合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的信息或者内容,同时可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掌控和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所要求的思想高度的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或中介桥梁。随着网络设备、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这一新领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网络舆情直观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心理状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新阵地,通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以及其中暴露的现实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绪、心态,并以此为依据,沟通思想、反馈调节、疏导矛盾,消除焦虑。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平台发布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正确的言论氛围和民主和谐的文化气息,促进高校健康和谐的发展。
1.2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网络舆情平台具有自由、隐匿等特点,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深受网络舆情影响。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暴力、色情、谣言等不良信息也充斥着高校校园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容易对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是非观念模糊。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尚不健全,有可能使得高校学生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发布者,严重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的复杂性赋予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大的困难性和挑战性,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教育对于网络舆情的渗入尤为重要。
1.3 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保障
网络舆情已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与之相反,如果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政治教育的成果将为网络舆情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利帮助。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为社会整体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批高质量的引导者。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及发展态势,是高校大学生内心思想的真实反映。教育者们应当科学地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效用,从热点问题的实际出发,主动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对高校学生思想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不良信息,通常采用堵的方式,然而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快速性的特点下,管理者却依然采取删除的管理措施,不认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更无视事件背后学生流露的真实诉求。很明显,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甚至会因为学生内心不满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观念应该主张在保持与上级领导部门统一的大方向上,从学生内心诉求的角度出发,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引导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消极信息的产生。
2.2 重视不够,制度不完善
网络舆情作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部分高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校方精力投入较少,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不完善的引导制度令相关工作者采取生硬手段制止消极网络舆情内容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内心不满不仅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而让消极言论的传播更加严重;另外不完善的应急机制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科学处理,也是导致事件情态的恶性发展的原因之一。
3 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探索
3.1 构建健康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舆情大环境
高校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都是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为高校学生构建健康良好的信息获取平台。借助网络舆论平台,弘扬正确的认知观念,以积极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思想;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高校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网络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健康网络舆情环境的重要环节。重视健康网络资源管理需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对于平台传播资源的选取应本着健康、积极、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原则,充分利用线上信息资源,筛选整合与党史教育、时政热点、道德教育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网络资源的更新、维护最终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2 增强学生主体角色,引导网络舆情总方向
作为网络舆情教育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应当增强其主体角色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乐观情绪。网络消极言论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及时排解、疏导压力,将会在消极言论的起点遏止其传播。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少数人员不顾及道德约束,发布传播不良信息,影响其他不了解真相学生的客观评判,造成信息误导。高校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用道德约束网络行为,呼吁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培养其道德自律意识。最后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尚不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威胁着高校网络环境的稳定发展,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放网络安全教育手册、张贴海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nlc202309011814
3.3 加强监督保障机制,监测网络舆情新动向
网络在反映大学生积极利益诉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负面舆情,这种网络舆情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将监督保障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高校网络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言行,避免在校内出现负面舆情源头。其次要建立有效地反馈机制,采用实时监控的手段,对于不良网络舆情内容进行监督、管理和反馈,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采用人工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人工方面指定专门老师或学生深入同学们生活,实时观测高校重要网站、论坛,及时监控校园舆情的发展动向;技术手段方面,在高校的网站、论坛建设中实施实名制等强制政策,以保证网络信息的源头可查性,同时要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手段,以保证网络敏感信息不在校园网络内传播。最后要注重加强舆情保障机制的资金支持、以及法律保护,网络舆情保障机制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制度保障,是高校进行技术升级、人员培训、制度改革的坚实基础,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保障机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条件,只有提供资金、法律以及技术支持,才能建立起长期发挥效能的保障机制。
3.4 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处理网络舆情突发情况
任何健全的监督保障机制都不可避免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加入紧急情况应急机制。在不良舆情内容出现后,学校要有能力及时应对,快速处理,控制局面,以避免不良信息的大范围扩散。首先,防患于未然,一个较为全面地预案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具体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建立尽可能全面的应急预案。其次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部门明确自身责任,依据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周密计划,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正常秩序,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最后,对于紧急情况的后续处理,要注意总结回顾,对于先前网络舆情紧急状况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以后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陈京辉,现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马红艳,现为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
何莉辉,现为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
1.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2.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4.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探析 篇四
周礼春
摘要: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教 代会、校内信访、党政群团组织、校园媒体和舆情调查等途径和渠道做好舆情汇集工作。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需要高校加 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关键词:舆情;高校;和谐社会;汇集机制
一、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舆情汇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一)坚持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舆情反馈职能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也赋予了它反映舆情的重要职能。教代会提案工作是教职 工通过教代会行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广泛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 发教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提案是高校教代会代 表在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学校的改 革发展和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规定程序,提请教代 会讨论或提请学校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教职工代表在深入师生广泛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意愿和呼声的基础上撰写提出提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收集舆情、反映民意的过程。而且教代会的提案大都是代表经过广泛调研、深思熟虑,综合各种相关因素之后提出来的,他们反映的问 题不仅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前瞻性,同时,他们提出的意见 建议也较具理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从舆情汇集的角 度看,高校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定期换届 和及时召开年会;改革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和名额分配办法,确保代表的素质及参政议政能力和教学科研一线的代表比例;保障教职工代表正确行使职权,完
善提案的征集 和处理制度,让教职工代表不仅能认真听取和正确反映群众 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敢于和善于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二)畅通高校信访渠道,强化基层舆情汇集
高校信访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和学 生、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向校方沟通信息、反映心声 的重要渠道,同时,它对妥善化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维 护 高 校 稳 定,创建和谐校园具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的 不断深入,高校也形成了许多信访热点。高校具有职工与学 生人数多、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的特点,反映的问题有涉及 面广、现实性强、矛盾易激化特点.为此,高校一是要高度重 视信访工作,不能把它看做一种边缘化的服务存在,要提高 稳定和超前意识,将妥善处理信访事项作为学校舆情工作的 基础,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条件上 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要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校领导接 待日、校领导电子信箱、设立意见箱信访电话等多层次全方 位的信访网络,让广大师生有利益诉求之处、有意见建议表 达之地,从而使学校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舆情,及时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初期;三是重视信访处理信息反馈 渠道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已颁布的《信访条例》中关于受理处 理信访时限的规定,及时把信访事项处理结果反馈给师生。同时也要抓住信访工作这个把手,定期对师生的思想动态进 行分析,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 政治工作,使信访工作成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凝聚
人心的重要渠道。
(三)注重对校园重点机构和关键环节的舆情收集,实现舆情汇集多途径
除党委宣传部作为高校舆情工作的责任单位外,高校舆情获取的重点机构一般有教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学生 管理、招生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学校一系列政策和规 定的制定、发布和执行,往往是广大师生民意集聚的焦点,而 这些部门的相关
政策、规定及做法又常常涉及师生员工的切 身利益,极易引起师生员工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稍有不 慎,很容易诱发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这些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作为高校舆情汇集的重点机构。除此之外,舆 情作为社情民意的载体,群团组织是高校群众性组织,它是 党委和行政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这一特定的身份 性质,使得高校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师生社团 等群团组织最容易接近师生员工,最能了解师生员工的真实 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动态,因此,高校群团组织中的舆情 也就成了师生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和最可靠的渠 道之一。高校党委和行政要支持这些群团组织的工作,要经 常深入校园的各个阶层,同广大师生员工保持经常性和广泛 性的联系,善于从他们街头巷尾的议 论、“小 道 消 息”、“传 言”中捕捉舆情信息,并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 舆情焦点。
(四)发挥高校传媒尤其是新兴传媒的舆情管理功能,开辟舆情汇集新渠道
媒体具有汇集舆情、反映舆情和引导舆情的功能。无论 作为表达意见的渠道,还是作为舆论的代表者或是认识方法 的提供者,传媒对舆论形成和引导的每个阶段的影响无时不 在、无所不在[2]。当前,高校校园新兴媒体的崛起拓宽了信 息传播渠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师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愿意 通过新兴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维护 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 情,也要高度重视校园新兴媒体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作用,关注校园 BBS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网页或博 客等网络舆论地带和手机短信中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 点信息,将其进行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 情,把握民意。
(五)开展舆情调查,提高舆情汇集的质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加强高校舆情调 研工作,是舆情汇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提高舆情 信息质量、全面准确把握舆情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高校 要充分认识舆情调查在学校决策和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把舆情调查纳入整个决
策和工作部署程序中,并进行必要的 制度规范;其次,要加强舆情调查的选题策划,要围绕学校中 心工作和阶段重点工作选题,要围绕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选题,要围绕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 题,切实提高舆情调查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最 后,要重视舆情调查方法的现代化技术建设,注意传统调查 方法和现代化调查手段的结合,据实际需要,可组织常规调 研、专题调研、民意调查、委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舆情调查。
二、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的舆情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专门的工作 机构,舆情的汇集、分析及引导才能顺利开展。同时,舆情工 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专业的舆情工作 者是舆情工作的主体,这支队伍力量的强弱、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舆情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成效。建设一支数量 充足、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 正、反应快的舆情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舆情工作 的重要条件。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舆情汇集及分析制 度、重大舆情报告制度、舆情目标管理制度、舆情工作考核奖 励制度、舆情工作者培训激励制度及舆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 系列制度规范,确保舆情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
舆情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长效性的工作,工作内容 涉及高校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舆情汇集机制的正 常运转,离不开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反馈、保障和激励等多 个环节,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多方配合、集思广益、齐抓共管 和协同作战。这种协作既包括纵向协作,即舆情工作体系内 部诸层级之间在汇集领域的协作,也包括横向协作,即舆情 工作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加强高校舆情汇集机制各 个方面的协作,需要确立强有力的调度指挥中枢,高校应赋 予舆情工作部门相应的工作职权,使其切实担负起组织、指 导、协调舆情工作的责任,在舆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和 主导作用。
此外,高校建立舆情工作部门内部合作网络及舆 情工作部门与外部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网络,形成主要领导亲 自抓、主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一个灵敏高效、团结协作的工作网络,齐心协力做好舆情汇集工作,确保舆 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 坚持点面结合、喜忧结合和质量结合是舆情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高校在汇集舆情时,要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 性,避免误导决策,使舆情信息具有全局性、真实性 和 实 用 性。既要收集个别师生、个别院系、个别事件的舆情信息,又 要充分了解大多数师生、多数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做好分析 提炼和概括,找出点与面的关联性、规律性;既要收集师生的 正确的思想、主流意识和合理的意见建议,又不掩盖问题,不 回避矛盾,高度关注师生的一些错误言论、非理性情绪和可 能危害高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注重时效 是做好舆情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要把握当代信息传 播和当前师生思想活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把传统手段与现 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以灵敏的嗅觉快速捕捉校园内的新情 况、新变化、新动向等最新出现的、反映潮流的、代表方向的 舆情信息,并迅速作出分析研判和信息报送,在第一时间为 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廖明. 对高校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 地,2008,(5): 203.[2]陈力丹.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 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4): 3.
5.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 篇五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连的一些网络载体上所形成的较为集中的意见、情绪和言论等,它与学生利益相关联,一般形成于与校园有关的网站以及学生关注的论坛,受众面集中,网络主体又较一般公众更为社会所关注,所以其影响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学校和社会上的突发或偶发事件;第二,国内外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第三,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总之,大到国际、国内新闻,小到吃饭睡觉,都会引起学生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对学生、学校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多元且分散。大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关注度很高,而这些内容大多与校园生活有关,与师生权益相连,具有涵盖面广泛的特点,学生的关注焦点又会随时发生改变,所以很难捕捉到下一个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这给预防工作带来困难。二是主体集中又广泛。虽然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真正制造舆情的主体主要是校园网上的活跃学生以及一些事件的当事者或知情人等。因为某一事件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触及他们的利益,所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信息公布后,又会吸引大量知情或不知情的学生参与讨论,随之形成了带有一定倾向性、影响力的言论或情绪。三是形成迅捷且突发。网络是目前大学生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交友联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一旦议题敏感,大学生就会跟风顶贴,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舆论,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转变成群体性的意见或情绪,形成突发性事件,导致学校在预防或控制上难以掌控。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渠道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发现,有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其中只有37.1%的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表示信任。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潜在危险性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开展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直存在很多难点,如: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难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对特定的高校舆情监控分析需求,难以找到突破点等。从根本上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 2.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担忧分别是“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占36%;“个人生活隐私的泄漏”占27%;“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引发信任危机”占26%;“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稳定”仅占7%。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基本上对高校内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问题要求等比较容易掌控,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可以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可以杜绝学校内不良言论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原有的高校舆情管理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学生随时都可以收集和看到,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意发表,在这种状态下光靠一些学生干部采取盯人战术是难以奏效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三个如何”的指导方针,即如何引导网络舆情,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反应,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不断总结高校近年来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创新。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通过调查,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相关建议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占38%;“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占3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占15%;“使用舆情监控系统”占10% ;“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只占4%。由此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十分紧要。为此,我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精神,规范学校新闻发布工作,由分管副校长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长任学校新闻助理,宣传部、党办、校办、信息中心为校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同时,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3.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4.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勇于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大力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氛围。
5.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有重大影响的话题进行监控,对有可能形成或正在形成舆情的论坛或主题进行引导,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进行过滤,对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登陆管理。此外,在大学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校园舆情危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可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妥善引导确保校园的舆情安全。
6.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篇六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
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7.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引导机制 篇七
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8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 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3.18亿人。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 特别是大学生, 95%的大学生都是网民, 可以说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的渗透和普及, 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 (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 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定义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 尤其体现为发表在互联网、校园网上的那些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看法和观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条件有三:主体、客体和网络。主体, 即大学生, 处在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 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强大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他们善于思考, 勇于打破常规向权威发出挑战, 追求个性的解放,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证;客体, 即社会中的公共事件, 它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事务, 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一件事情的发生后, 通过网络可以比光速还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社会法制不断健全, 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上的各种丑态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 这些都给舆情的产生提供了话题和材料;网络是传者和受者的连接渠道, 网络可以为资料提供搜索引擎功能, 为沟通提供聊天功能, 为信息发布提供网站和博客, 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传播方式的组合以求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并且在高校中电脑的私有率很大, 学校在图书馆和公共计算机室也提供了相应的设备, 这些都为舆情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 群体性。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年龄、文化背景的相似;空间的相近;情感的依赖, 使得他们在网络舆情问题发生时, 容易产生认同, 形成群体一致性的意见。
(二) 隐匿性。
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公开透明具有外显性, 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 但是发布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 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
(三) 开放性。
相比校园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着“把关人”, 网络舆论空间没有围墙, 没有“守门人”, 网络舆论参与者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自由出入。
(四) 即时性和迅捷性。
即时性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上。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迅捷性是指舆情传播的速度。相关研究表明, 热点事件一经发生, 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 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达到高潮, 36小时之内必然形成一次大高潮。
(五) 情绪化与非理性。
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 这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来说同等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难等问题, 使得他们浮躁心理流行, 心理结构失衡, 焦虑困惑不满等情绪浮动, 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 而网络则为其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场所。
三、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 整合资源。
1. 打造主题鲜明的网站。
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 即时更新其内容, 将网站或栏目建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 使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开网上文化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积极开展网上教育, 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教育, 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水平。
2. 广泛发挥各种校园媒体的作用。
要充分整合校园的各种媒体, 校内网站、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各种媒体相互补充,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校园媒体的立体式、多元化发展中共同提升主流舆情的引导力。
3. 运用快捷的通讯方式。
微博、人人、QQ (群) 、微信等都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学校要改变教育方式,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平等交流, 要针对网络舆情内容的特点, 及时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比如可以利用微博“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发布学校权威信息, 及时对一些重大事件发表评论, 引导校园舆情到正确方向;可以利用班级QQ群定期就社会热点和学校焦点以及自身诉求进行讨论, 由辅导员主持引导大家畅所欲言, 对一些肤浅认识、偏激理解做针对性的开导和说服工作。
4. 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 推进网络实名制。
针对高校网络这一特殊的思想阵地, 对于网上发布信息的规范、信息的审查过滤和监管、舆情预警和干预制度这一系列问题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大力推进网络实名制, 加强网络行为的责任感, 有效规避由于网络信息隐匿性的特点而造成的虚假信息和偏激言论。保证校园网络舆情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水平。
1. 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队伍。
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 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 变不利为有利, 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一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 培养“舆情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 就是指意见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受众, 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一般受众受到信息、知识、经的限制, 对某些社会问题不够敏感, 理解不够深刻, 需要别人点、引导。而意见领袖可以提供建议和解释, 改变他们的态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高校要选拔、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思想上坚定的学生骨干来充当“舆情领袖”, 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特别是当出现了一些敏感话题和不实言论时, “舆情领袖”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澄清, 在树立网络威信的同时, 避免了由于一味的删帖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 是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它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舆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工作者要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等方面采取及时、敏感、妥善、高效的干预, 这将直接影响大学校园的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研究、引导, 而且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配合与支持。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起步阶段, 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下去, 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展开,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条件, 传播特点和高校中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引导
参考文献
[1] .马凌锋.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李海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新特征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8.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篇八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
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控制以引导社会热点事件的走向,维护和促进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以网络社会推进现实社会的制度变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心理需求和表达需求,因此通常选择互联网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产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特点分析
1、形成的即时突发性。由于高校网络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使得大学生比外界更容易大学生针对相关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身意见,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经过传播和汇集形成公众意见,迅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影响和压力。[1](p78)其诱发因素往往在时间上具有偶然性,网络平台又突破了传统媒介在地域上的限制,高校舆情往往会随着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而突然爆发。
2、态度的理性缺乏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过程,缺乏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易受到外部负面因素的煽动。因此,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在表达自身利用诉求的过程中,希望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让其心中隐含的观点、态度、情绪得到更好地倾诉,但由于网络高度自由和开放性,他们个人言行较少受到控制,加上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催生了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辞和行为的非理性。
3、传播的主动交互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网站、校园BBS、手机QQ、微博和手机视频等是大学生发布和接受信息的第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了解和关注,随时上传、发布和分享所见所闻,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并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进行转发和评论以吸引更多的人对该事件的动态进行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得普通民众拥有更为广泛的话语权,引发舆情信息在网络平台中飞速传播和舆情浪潮的持续发展。
4、内容的广泛多元性。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当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焦点事件、校园公共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校园公共事件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联系,都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对其发表看法,引发集体共鸣,并希望借此把自身诉求反应给高校管理部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优势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了解分析,各自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激烈探讨,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理念分析
1、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很容易使高校网络舆情偏离正常轨道,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提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内化思考,将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变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以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引导教育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网络宣传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给大学生以正确导向。
2、角度定位上,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尽早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讯息进行了解、掌握,及时变“主动”为“被动”,以权威的信息和真实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是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的主要方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依托各高校党委宣传处、学工处和各类学生组织等政工机构,并设立舆情观察室,对全面收集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对高校网络讯息中的敏感词汇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并主动公布真相,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乃至误解。[2](p65)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在舆情危机发生之前定下讨论基调,并以理性说服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3、具体操作上,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舆情的封闭状态,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传播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诉求和表达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完全封闭的高校舆情系统不仅难以生存,而且一旦学生了解学校公共事务的渠道和诉求渠道受阻,将对高校的舆情引导甚至校园的和谐发展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只有对高校网络舆情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保高校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开透明,畅通大学生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对高校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开放性网络平台,才能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常、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日程上来,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总体安排。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涉及到所有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调动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联合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管理网络,以确保舆情危机发生时对学校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动。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建立长期从事高校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公关工作的高校舆情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继续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教授在高校网络舆情领域的顾问咨询作用,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学生广泛参与,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nlc202309041047
2、保证高校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畅通。对于拓宽大学生信息表达渠道,提高网络舆情表达中学生的“安全阀”机制,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学生舆情自主管理部门并培养学生骨干,以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收集高校舆情信息,以便获得高校舆情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及时对高校群体性网络事进行遏制,保证高校系统平稳的运行。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不透明和封闭性很容易形成受众的误解,因此开放、透明、高速、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按照管理信息透明公开的原则,建立开放、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达到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3](p168)同时,建立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方微博,了解公众的关注方向,通过网络及时发布相关动态信息,实事求是地将客观真实的信息告诉学生。将正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化解。事实上,主动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考验,不仅不会破坏大学的育人形象,而且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诉求表达的尊重与包容,增强高校管理者的公信力。
3、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支撑,以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在网络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适当的立法时效,当某类网络事件或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时,应在适当的时间区间内根据实时网络环境和实际情况实现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二,注重立法程序的整体协调性,在构建网络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网络法规与现行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第三,随着网络领域的不断扩展,法律法规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出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4](p2)面对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未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敏锐的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应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入手,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和净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的筛选与网络技术管理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在对网络安全管理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加大对大学生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的提供,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系统,以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和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4、完善高校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警,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对问题发生做出准确预警,因此,构建意见收集机制并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5](p55)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紧紧抓住与高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信息,通过建立系统的高校舆情收集制度,对收集到的高校舆情信息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性,既要注重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注重高校学生与普通网民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相关的法律,以提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始终把舆情信息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融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够系统的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3]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
[4]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4
[5]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作者简介
杨爱杰(196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社会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1220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网络民意表达视阈下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2013-Ib-074)的阶段性成果。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推荐阅读:
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07-12
建立全民参与机制06-28
建立决策机制制度07-13
建立廉政风险长效机制07-03
建立党员履行承诺长效机制07-25
建立长效机制促创争08-26
论税收预警机制的建立10-17
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11-12
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07-04
建立“四化”机制,促进学生自主管理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