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苏轼

2024-07-05

百家讲坛 苏轼(共10篇)

1.百家讲坛 苏轼 篇一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 “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 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2.百家讲坛 苏轼 篇二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传媒,文化消遣,文化普及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品牌栏目。从它艰难辗转的转型, 到阎崇年、易中天、于丹时代的风光无限, 再到近期的收视下滑, 从主讲人动辄数万的图书影响, 再到主讲人在各地的各种遭遇, 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宣讲所, 还成为了新闻的制造地。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质疑“百家讲坛”的学术品质了。

那么, 站在电视节目的立场和角度, 应该如何认识“百家讲坛”的成功, 以及它所经受的诘难呢?

作为一档极具本土特色电视栏目, “百家讲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向受众成功传递了知识, 密切贴合央视科教频道这个平台提高素质、传播文明的宗旨, 而且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和产业运作模式。

央视科教频道是一个讲究打文化牌的媒体平台, 这个频道为软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供了一条电视媒体渠道, 这在大陆诸多电视媒体中具有强烈的开创精神。“百家讲坛”在这个电视频道中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取原型于高校的学术讲座, 不以常规电视栏目惯用的视觉形象取胜, 而是侧重于营造亲历亲临、耳提面命的现场氛围, 强调学术的讲座本身的表演性、鼓动性和感染性。需要注意的是, 学术讲座本身不同于学术著述。相较而言, 学术讲座观点更加鲜明, 逻辑更加简洁, 推演更加直观, 表述更加口语, 换句话说, 它要利用最为经济的篇幅, 达到最佳的学术宣讲和推广的效果。因而, 普及性的学术讲座, 本身就包含了大众化、通俗化、表演化的内在要求, 在这一点上, 也就具备了与电视媒体结盟的可能。

电视媒体是视听的媒体, 视觉语言在其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只有努力丰富电视画面的镜头呈现才可以取得成功。实际上, 诸多脱口秀节目的成功, 恰恰说明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之间比例的不同侧重, 都可以制造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一方面, 我们有国外丰富的成功脱口秀节目的制作范例, 另一方面, 大陆电视媒体一般具有传统曲艺的录制经验, 如电视评书等, 所以策划与设计这类以听觉语言见长的电视栏目, 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与今天侧重文史类选题的情况不同, “百家讲坛”在2001年开播之初, 坚持“百科百家”的思路, 聘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重量级专家, 介绍本学科的相对前沿的问题, 其受众定位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在当时, 文史类选题只是全部栏目选题的一两个门类。栏目初期设置的较高规格的接受门槛, 限制了很多观众对栏目的收看, 尤其像那些理工类的高尖端话题, 更是其和弥寡, 严重影响了该栏目的收视率。其后, “百家讲坛”调整了思路, 将全部选题转移到文史门类上来, 推出系列专题, 像“名家解读《红楼梦》”之类, 读者定位也适时调整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这一调整, 显然为“百家讲坛”打开了思路, 赢得了观众和栏目进一步生存的空间。从这一时期开始, “百家讲坛”开始大面积与出版传媒联姻, 诸多讲座内容结集成书, 同时也开始在社会上掀起以某一选题为核心的文化热点。这一时期比较成功的个案是刘心武。

然而, 名著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这一时期的“百家讲坛”基本奠定了文史类选题的大的格局, 但是有限的名著资源面临着因被过度开采进而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伤害收视率的尴尬局面。该栏目一度重陷入低谷。

2004年阎崇年的出现, 无疑标志着该栏目策划和经营思路的又一次调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 (2008) 》 (1) 显示, 阎崇年的清史系列讲座, 曾经一度使“百家讲坛”在十大央视栏目中居于首位。“百家讲坛”此次的调整, 将接受群体锁定在中低文化程度的人群, 将内容定位在文史知识的通俗化解读。于是, 阎崇年讲清史、纪连海讲纪晓岚、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心得《论语》等连续推出。“百家讲坛”不仅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品牌, 而且在相当的社会范围内, 掀起了国学热潮。

“百家讲坛”的成功, 使它接受着来自更广泛人群的注目, 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对该栏目的收视期待。然而, 矛盾在于, 一个成功的品牌, 既缺乏完全打造自己成功经验和品牌形象以求创新和改变, 进而刺激新的收视的勇气, 又不甘心在自己既有的类型、模式、思维定势上平行滑动, 制造着观众新的审美疲劳。因而, 随着那些适合电视演说和长于在镜头前煽情的主讲人的退出, 那些电视意识较差、镜头感不强、表演性不丰富、现场感染力较差的主讲人, 必然使观众形成强烈的审美落差, 势必会挫伤观众的收视期待, 影响收视率。

“百家讲坛”的不断转轨和修正, 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学术讲演或曰知识普及与大众传媒之间的沟通。与其认为这是一场学术的降临, 毋宁把它厘定成一次媒体的运作。它的身上, 成功垂范了大众传媒的诸多品质。

首先, “百家讲坛”的成功, 深谙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精神。与选秀节目青春洋溢、激情四射的丑小鸭变天鹅的理想实现不同, “百家讲坛”并不以活力无限、敞开怀抱的形象示人, 它的气质持重而严肃, 深厚而睿智。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线就是要摒弃电视媒体的快餐属性。“百家讲坛”要做的, 是板起脸来严肃地娱乐大众。它所依据的受众心理基础, 不是无处释放的过剩的青春力比多, 而是我们这个物种强烈的猎奇心态, 具体落实在“百家讲坛”中, 就是观众普遍的历史窥视欲。它源源不断地提示给观众历史就是疑团丛生的信息, 并尝试解开这些所谓的谜团, 使观众仿佛在芜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一条明晰历史真相的捷径。比如易中天讲《三国》,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做足文章, 不断地对三国历史进行陌生化, 挑逗大众的关注度。历史窥视欲的满足, 不仅仅带来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还带了受众内心因获得知识而产生的膨胀感和强大感, 带来了一种虚妄的精神茁壮, 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满足, 产生了精神的愉快感。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心理巅峰体验和酒神精神。娱乐精神的本质, 就是全民的情绪癫狂。

其次, 尽管披着学术的外衣, 但是“百家讲坛”终究还是归于大众传媒的明星制造。大众传媒娱乐精神, 最主要的实现渠道是偶像树立, “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偶像的树立, 是娱乐精神的具体人格化, 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投射, 引起很好的共鸣和精神寻找。与其他娱乐形式一样, “百家讲坛”也很注重文化偶像的制造。“百家讲坛”对于主讲人的筛选, 资历背景不是第一位的, 是否适合电视传媒的加工才是被看重的。那些在“百家讲坛”中走出来的文化明星们, 大多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阎崇年的多知、易中天的睿智、于丹的亲和、王立群的老成……文化明星形象的细分, 将“百家讲坛”这个文化快餐栏目所蕴含的内在性在不同的侧重上实现了人格化, 而且符合包装偶像的一般策略和原则。之所以是明星制造, 还体现在, 一经“百家讲坛”的制作, 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远远超越其参与节目之初, 迅速膨胀和增值, 为其他栏目乃至其他领域带来巨大的拉动。在眼球经济时代, 关注度的高低就是价值上行空间弹性的大小。一个很浅显的例子, 就是“百家讲坛”主讲人对图书产业的拉动。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 的不完全数据统计, 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单册动销就在50万册左右, 在图书市场中, 这是一个带有天文数字色彩的销量。

最后, “百家讲坛”并不以学术的纯度作为卖点, 而是强调内容的通俗性、趣味性、故事性及实用性。过于艰深和晦涩的内容, 会伤害节目本身的亲和力。所以, “百家讲坛”的选题着眼点才会不断向文史门类倾斜和靠拢, 原因很简单, 文史类的选题容易出故事, 容易丰富趣味性。节目要对症, 要切合目标受众的文化品鉴。所以, 有人戏称它是“学者说评书”, 多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 本文引用这个论断, 并非贬义。电视本身就是快餐文化, 就是大众媒体。用面向大众的媒介载体、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 制作一档纯粹的服务小众的学术节目, 显然是对电视资源的挤占和浪费, 是一笔成本投入和利润产出不成比例的赔本生意。

有人指责“百家讲坛”不是真正的学术。其实, 这是对电视媒体的属性、电视节目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的。归根结底, 大众传媒推销的是信息的娱乐和娱乐的信息, 为绝大多数人群提供咨询、休闲和度过时间的方式。这里面的两个关键词, 一是“绝大多数人群”, 一是“度过时间的方式”。前者, 是电视媒体所要面对的受众对象, 不是某个团体, 也不是某些个人, 而是最普遍意义上的大众, 是绝大多数的人群;而后者, 则是在强调电视传媒的周期短、迫近性强、信息更新快, 如果希冀电视媒体积淀太多的真理性价值, 这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意义上, “百家讲坛”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消遣。它要做的不是给学术研讨提供场地, 而是陈列自己的电视文化产品, 丰富电视产品消费。

尽管“百家讲坛”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消遣的电视产品,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种文化产品在其针对的中低文化程度的受众群体中所起到的文化普及作用。也许, 在专业人士看来, “百家讲坛”的内容仅只是常识, 或者仅只是一家之言, 但这样的学科浅表或一家之言, 恰恰向最普遍的大众透露了一丝知识或者学术的面貌, 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面貌柔和的研究。比起冰冷严肃的尖端争论, 向大众展示这样面貌柔和的初级普及, 又有何不可呢?所以,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作为大众娱乐传媒的“百家讲坛”, 在茶余饭后、枕畔睡前的消遣中所做出的文化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法, 肖鹰, 陶东风等.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年.

3.父亲的“百家讲坛” 篇三

父亲平时酷爱古代诗歌,没事情的时候就吟上几句。一天我问父亲,听说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吗?父亲居然完整地背出了这首篇幅不算短的叙事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字不差。接着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首诗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连母亲和妻子也凑过来听。父亲讲完后笑着说:“我肚子里面装的诗还多着呢,以后有时间再给你们讲。”

过了几天我来看望父母,父亲不在家,母亲打趣地说:“你爸正在小区里开‘百家讲坛’呢!”原来父亲自从上次给我们讲完诗后还真上了瘾,早上在小区锻炼完身体后就顺便给一起来锻炼的老人们讲诗。父亲不但讲诗里的故事,还评诗、品诗,大家对此都饶有兴趣。据母亲说,一位老太太听得起劲,还耽误了送孙子上幼儿园。正说着,父亲回来了,他说今天讲的是《孔雀东南飞》,明天准备讲李白的《将进酒》,得好好准备一下。父亲说着就进了书房。

父亲就这样经常在小区里讲诗,不但和他一起来锻炼的老人们喜欢听,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一些学生也来听。每个星期天,父亲都要在小区的大花园里开讲坛讲诗,几十个居民围坐在父亲周围,此时的父亲满腹经纶,口若悬河,颇有易中天的风范。父亲因此在小区人气指数迅速上升。

4.百家讲坛 篇四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1日 15: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CNTV

首播

重播

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销售

销售电话:010——68507900或68507902 每片光盘15元

节目名称 规格 主讲人

永乐大帝(上)8片装 商传

永乐大帝(下)7片装 商传

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5片装 王树增

蜀地探秘 5片装 王启涛、梅铮铮、孙华、张擎、莫砺锋

身边的礼仪 3片装 金正昆

我读经典 8片装 易中天等

千古中医故事 8片装 王立群等

解读中医 3片装 王新陆

清十二帝疑案(上)5片装 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下)6片装 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5片装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一部)7片装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二部)6片装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三部)5片装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四部)6片装 阎崇年

康熙大帝(上)7片装 阎崇年

康熙大帝(下)7片装 阎崇年

汉代风云人物 6片装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之魏武挥鞭 6片装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之孙刘联盟 6片装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之三足鼎立 6片装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之重归一统 6片装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之历史回眸 5片装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第二部)6片装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三部、第四部)6片装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第六部)6片装 易中天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一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二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三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一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二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部)6片装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四部)6片装 王立群

吕后 6片装 王立群

项羽 5片装 王立群

风雨张居正(上)6片装 郦波

风雨张居正(下)6片装 郦波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9片装 鲍鹏山

新说《水浒》之林冲 8片装 鲍鹏山

新说《水浒》之武松 鲍鹏山

新说《水浒》之李逵、鲁智深 11片装 鲍鹏山

战国说客双雄 5片装 姜安

胡雪岩的启示 8片装 曾仕强

易经的奥秘 8片装 曾仕强

孟子的智慧 傅佩荣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 5片装 马未都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上)7片装 马未都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下)5片装 马未都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 4片装 马未都

马未都说杂项收藏 6片装 马未都

新解三十六计(第一部)6片装 乔良

新解三十六计(第二部)6片装 乔良

长恨歌(上)12片装 蒙曼

长恨歌(下)8片装 蒙曼

武则天(第一部)皇后之路 8片装 蒙曼

武则天(第二部)一代女皇 8片装 蒙曼

太平公主 9片装 蒙曼

金戈铁马辛弃疾 4片装 赵晓岚

李煜 5片装 赵晓岚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 6片装 段怀清

弟子规(上)5片装 钱文忠

弟子规(下)5片装 钱文忠

班墨传奇 2片装 钱文忠

玄奘西游记(第一部)6片装 钱文忠

玄奘西游记(第二部)6片装 钱文忠

玄奘西游记(第三部)6片装 钱文忠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部)11片套装 钱文忠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部)11片套装 钱文忠

慈禧(上)7片装 隋丽娟

慈禧(下)6片装 隋丽娟

慈禧陵寝之谜 1片装 赵英健

康熙陵寝之谜 2片装 赵英健

道光陵寝之谜 1片装 赵英健

嘉庆陵寝之谜 1片装 赵英健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8片装 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秦可卿身世之谜 6片装 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贾元春与妙玉 5片装 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林黛玉与薛宝钗 5片装 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贾宝玉与史湘云 6片装 刘心武

周岭解密曹雪芹 5片装 周岭

红楼六家谈 6片装 胡德平、周思源、刘心武、蔡义江、吕启祥、梁归智

红楼梦里的配角 3片装 周思源

红楼梦里的配角(Ⅱ)2片装 周思源

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2片装 周思源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正说和珅 2片装 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正说和珅(Ⅱ)2片装 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纪晓岚 5片装 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多尔衮 9片装 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鳌拜 3片装 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吴三桂 3片装 纪连海

于丹《论语》心得 4片装 于丹

于丹《庄子》心得 5片装 于丹

于丹《论语》感悟 4片装 于丹

破解幸福密码 4片装 毕淑敏

苦命皇帝咸丰 5片装 喻大华

道光与鸦片战争 7片装 喻大华

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 5片装 喻大华

两宋风云(上部)7片装 袁腾飞

两宋风云(下部)8片装 袁腾飞

回首开国大典 3片装 江英

水墨齐白石 3片装 吕立新

白居易 3片装 莫砺锋

诗歌唐朝 5片装 莫砺锋

老子 2片装 姚淦铭

老子(Ⅱ)2片装 姚淦铭

老子(Ⅲ)2片装 姚淦铭

汉代国策风云 2片装 方尔加

孔子 2片装 方尔加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2片装 周汝昌

玄武门之变 4片装 孟宪实

贞观之治 6片装 孟宪实

唐高宗真相 5片装 孟宪实

吕不韦 3片装 孙立群

李斯 3片装 孙立群

范蠡 3片装 孙立群

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 2片装 毛佩琦

明十七帝疑案第一部 8片装 毛佩琦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3片装 毛佩琦

梅兰芳 3片装 翁思再

京剧大师程砚秋 1片装 胡金兆

中国电影百年 5片装 张颐武、戴锦华、尹鸿

爱的四重奏 2片装 周国平

二战人物 9片装 马骏

红旗渠的故事 2片装 李蕾

杨子荣 2片装 张望朝

抗日名将杨靖宇 2片装 张望朝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1片装 易中天、陈毅明

智商与情商 2片装 曾国平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 3片装 李晓东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7片装 孔庆东

鲁迅 3片装 孔庆东

经典中的爱情 1片装 刘扬体

地域文化 2片装 葛剑雄

楹联的故事 1片装 孙丹林

唐伯虎 2片装 孙丹林

陆游 2片装 孙丹林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柳宗元 6片装 康震

诗圣杜甫 3片装 康震

苏轼 5片装 康震

诗仙李白 5片装 康震

李清照 5片装 康震

英雄史诗 1片装 赵林

探秘中国汉字 1片装 赵世民

亮剑中的英雄——李云龙 1片装 徐放鸣

身边的经济学 1片装 韩秀云

说聊斋(Ⅰ)7片装 马瑞芳

说聊斋(Ⅱ)5片装 马瑞芳

莺莺传 2片装 李昌集

西厢记 1片装 李昌集

晋商成败之谜 1片装 粱小民

焦裕禄 1片 周文顺

5.百家讲坛讲稿 篇五

让学生在美术中焕发生命活力

——学习生命化课堂理念随想

期初,战战兢兢地接受了百家讲坛的任务,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给各位老师讲课,酝酿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听了熊校长关于生命课堂讲座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并请大家批评指正。

现代生命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一种浸透“生命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突显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下探索知识,师生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又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外在的规定,而在于他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把生命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反对教育对生命的异化,倡导教育要“返璞归真”。道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回复自然本性,所以他们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约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把握自然的能力。

历经千年后,在教育面临变革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归这些纯朴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也是对生命个体的审视。

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变革的需求,将美术课堂构建成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润泽灵魂、发展完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求生命价值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从“尊重学生生命自然成长”想到——该不该报美术班?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该不该报美术班去进行学习呢?我的回答是,如果特别喜欢画画,就在家里画,不报美术班。因为喜欢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与探索,他们眼中的画画与游戏没什么区别,他们眼中没有《蒙娜丽莎》、《向日葵》,没有达芬奇、梵高、齐白石;而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画画是艺术教育,不自觉地会以当代的名画、名画家去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不断暗示孩子学画要以他们最终目标。艺术的终点真的是达芬奇、梵高、齐白石所创造的东西吗?它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谁都无法预料,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现在大多数美术班是把成人知识直接教给孩子,儿童是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只要是老师教的,都认为是好的。而老师教的就是把老师认为将来有用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到儿童那里,教就是“填鸭”、“告诉”、“复制”,这样的教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一扫而光,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毁掉了孩子的感受。生命课堂教育理论认为,美术技巧对于儿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画画的生命原动力,即兴趣和表达想法的冲动。让孩子更自由、更随意、更快乐地画,才更符合他们的天性,才更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想到的——美术课不作示范画或出示示范画。

传统美术课堂中,老师一般都要在引导后作示范画,再出示示范画,让孩子看看人家是怎么画的。这样经过教师示范与解析后,学生画的更完美些,比如画面效果会更好看些。其实,儿童画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画面效果好的不一定就有想象力,反之,有想象力、有个性的画不一定画面效果好。

如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作范画展示,就等于给学生树立了“形象”样本,在他们的画里会少有自己的感受了,很少有看了范画又不被范画所影响的学生。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是常见的,学生不是照着老师的画,就是照着书上的画。我在美术课堂中极少去示范或出示范画,并反对学生临摹书上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引导,分析事物的结构,交流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这有点像进行语文课里的作文教学。我和多位语文老师交流过,辅导孩子画画更像是辅导写作文,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上,文学是用意念化语言表达,美术是直观式的图形表达,两者的作品都是为了描述事物或表达情感,并且它们创作过程的重点都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总之,给学生设定了某种“样本”或“标准答案”,讲方法,讲步骤,这种看似规范、完整的教学,其实扼杀了好多学生的想象力和

主见精神,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

三、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想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生命化教育关于课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美术。美术教师应从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现有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研究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如画一盆花,可用三种方法去画。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也易见效,就是让学生直接跟着教师画,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这样做的结果是画得最像。因为学生自己没经历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结果,画虽是学生画的,画的思维过程却是教师的。第二个方法是,让学生直接画生活中的花,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或直接把观察结果告诉学生,如花的茎、叶、形态、颜色、纹理、样式等。这个方法比第一个方法好,毕竟是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但这个还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学生虽不是直接接受的画法,但画的画却是教师的观察结果,作品并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三个方法,教师只作引导,不直接告诉儿童任何有关花的造型信息。可这样引导说:“请大家看看,这盆花的茎、叶、花、颜色、形态、气势与别的花有较大区别,到底怎么不一样需要自己仔细观察和比对,然后,把你看到和感觉到的形象画下来。”这样一幅画的完成,从初始到结束,都是学

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导、协助作用。在画的过程中,即便是教师眼看着学生画“坏”了,也先不要声张,随他去“折腾”,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失败”比直接告诉他“要失败”了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把一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去发现,去表现。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自由探究,促进个体生命自由之发展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四、让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自然生成

课堂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不是完善得象一场精彩的演出似的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的表演。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一切都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到一些非计划的形式,来顺应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所产生的 “意外”。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生成,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融入生命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背教学大纲或教案,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得他们的头脑得到解放,从而对美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使得他们的手得到解放,以便能更多地创造和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得他们的眼得到解放,更多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美;使得他们的嘴得到解放,说出内心对美的真正感受;使得他们的学习的空间得到解放,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常常提起这样一句话: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的确,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

来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和经营整个的教学过程。

五、生命教育理念与美术课程性质的一致性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

1、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体现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教学相长。

给学生更大的体验空间: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内容入手,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气氛。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去体验和感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美术课对于生命教育的独特性

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美的感受和感动,这种美的感动是最自然的动力,可以引发学生美的心性,它能够促进心灵成长、达到心灵洗涤的目的,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的心性与感情的具体表现,美术课能够使学生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感情。

6.《百家讲坛》后感 篇六

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收视饥渴”。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叫做“全民送暖”,春天是被春风送来的,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也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因为学习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只是粗略了解了其大概。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因为它不是什么“疑案”,不是什么“之谜”,加之舆论哗然,对之赞赏有佳,才买来读的。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心得”不无道理,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1月份的一次新闻联播,以及紧随其后的焦点访谈,主要是对2006年一年里中国的娱乐传媒作以总结,其中特意提到于丹和她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到处签名售书,这本心得狂卖60万册等等。我买了一套光盘,决定亲自看看这位所谓“美女学者”。看过之后,我的感慨颇多,真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丹谈不上漂亮,但绝对能看出她是一位受过国学熏陶的学者。于丹说话有她自己的魅力,从最基本的说,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她不说错字,妙语连珠,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先不论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她的语言就可以留住一批观众,这就是许我迩者做不到的。中国的历史上不缺乏研究《论语》这本儒家至上经典的学者、专家,他们语言的精僻,理解的深入,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是因为她兼容了这两者,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有了这多方的融合,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

再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第二部说蜀。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比如“美女”、“帅哥”随处可闻,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长得也只是五官端正,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但效果不同。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让历史有了亲和力。

《百家讲坛》称不上学术,它是以普通百姓为听众的一种文化传媒。于丹讲论语是以“现代视角”,易中天讲三国站在“平民立场”,就凭这点他们的讲座搬不进学术殿堂,也使得不少学者哗然惊呼——于丹“将海拔有1。93米的山东大汉孔夫子竟然萎缩了,将一名与柏拉图齐名的人类思想巨人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生活传教士”。于丹说孔子是和蔼可亲的,他的理论是在今天仍

可照亮我们的心灵的。这话不假,她让有中学文化的我可以听懂,让哪怕只会识字的农民可以听懂,让监狱的犯人们也可以听懂。这是悲哀还是喜悦?这些人能听、爱听的是于丹以《论语》引出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在中考阅读中常可以见到的故事成了于丹讲座的主体。这些人听完后会觉得《论语》很有趣,而使他们忘记了《论语》除了有大海的广度外还有它的深度,怎能几个故事了得?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这话虽然不假,但孔子被称为圣人总还是有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大智慧。易中天的“给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通过现代视角,以三维结构”的个性语言,让不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三国》的少年忘却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他个人与时代大潮流相悖的思想,占据了少年们思想的主流。妈妈的一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朋友说,复旦大学的教师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挖掘《百家讲坛》的弊端。他们认为《论语》是在封建统治下诞生的经典,是帝王将相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法宝。也就是说,没有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提,《论语》就不会生效,《论语》就不能被推崇,因为《论语》中透着的“君命不可违”的封建专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行不通了。而于丹权权引用了512则《论语》中的几十则,她忘了告诉我们《论语》中有些东西以“现代视角”来看已退出了舞台。《论语》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的确是好的,然而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今天再将《论语》奉为至尊,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7.百家讲坛 苏轼 篇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电视?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它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它会产生怎样的文化??首先, 电视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标志着“读书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 或用波兹曼的话来说, 由印刷机时代到电视时代的过渡。印刷机时代思想诉诸的是文字, 而电视依靠千变万化的图像。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媒介本身对所传播的内容有重要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不需要思考, 他们只需要等待着被主持人的解说、画面的迅速切换、背景音乐的及时烘托给喂养。这里拒绝思想, 拒绝深度。因而从基因上来说, 电视与深度没有亲缘性, 与高雅文化存在内在的深刻的排斥性。电视人试图逾越这道鸿沟, 殊不知, “钢琴无法与吉他合奏”。《读书时间》想恪守坚定的文化立场, 走精英路线, 是投错了门第;《百家讲坛》从精英路线向平民路线的转变, 深谙电视的本质属性。但问题是, 当讲坛上的文化精英们津津乐道于宫闱秘史时, 高雅便变成了四不像。

二、被消解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总是说不清, 道不明。一方面他们借助媒体, 从象牙塔走到了聚光灯下, 获得了话语权。他们在电视上指点江山, 说古论今, 俨然文化的代言人。但很快便发现, 当他们云山雾绕地传经布道时, 观众纷纷扭转了视线。他们不得不摆下架子,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采取喧哗的方式夺取观众的注意力。他们也发现, 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没有经济学家站上去讲房价、讲拆迁问题, 讲民工问题, 这些涉及国计民生议题都被过滤掉了, 因为没有戏剧性。

电视讲堂确实容易给我们它在兴办一种大众教育的假象。汉娜·阿伦特有过深刻的洞见:大众教育的危险在于它可能真的变成一种娱乐。有很多过去的作家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销声匿迹, 如今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但我们不知道, 他们的作品除了娱乐版还能不能留在人们的心里。这种所谓的公众教育的本质是, 市场经济要求电视台追求收视率, 知识分子只能降低文化深度以迎合公众。

当知识分子处于边缘时, “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 而这些是足迹从未越过传统与舒适范围的心灵通常所失去的”, 正是远距离的观望给了知识分子更客观更广阔的视角。但处于公众视线中心的知识分子丧失的是他本应有的独立性, 而一个丧失了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又怎能取信于观众?陈平原说, “当客卿而不是雇员, 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 可能是知识分子介入大众媒介时应采取的姿态”。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精英知识分子对学术深度的恪守与市场逻辑相抵触, 而若自降身价又为文化逻辑所不容。知识精英们入主追求商业利益的电视无疑是“嫁错了郎”。

三、如何安放收视率低迷的《读书时间》

有没有一片地方可以安放收视率低迷的《读书时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公共电视的缺席。公共电视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以服务公众为原则, 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二, 以制播具有教育性、文化性节目为主, 节目内容一方面要反映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 另一方面要兼顾多元化和少数族群;第三, 由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和管理。欧美的公共电视事业经营得很成功, 如美国的公共电视网PBS, 收视率不高, 观众也不多, 但是影响巨大, 因为社会主流人群都在关注。但在中国没有纯粹的公共电视, 有的是四不像的电视。中国的电视台往往在求得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的平衡之间举步维艰, 如《百家讲坛》力图在精英与大众间搭设桥梁, 行使类似公共电视的神圣使命, 但商业产品的本质决定了它们迎合观众趣味而导致娱乐化。批评者们认为于丹除了能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外, 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未能作精妙阐发, 另一方面, 以商业电视的标准来看, 娱乐性又不足, 于是《百家讲坛》成了这样的四不像。一个真正承载文化深度的节目在商业电视上难有容身之地。但《读书时间》这样的节目如果放在美国, 它可以有维持生存的一方天地, 收视群体不大, 但很稳定。在中国, 公共电视的建立无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遗憾的是, 尽管公共电视的提议已经不是新鲜话题, 却一直未见实质成效。

四、小结

电视本身的特性磨平了高雅文化的深度, 电视知识分子被消解的独立性令其遭到学者和观众的遗弃, 此外最根本的一点即公共电视的缺失造成了《读书时间》的“死亡”和《百家讲坛》的困境。我们期待中国早日有真正的公共电视, 由一批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守护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汉娜·阿伦特.《人类的对话中的社会和文化》.自由出版社.1967

8.《百家讲坛》燃起“一把火” 篇八

很多人是在知道易中天之后,才知道《百家讲坛》的。其实,《百家讲坛》的创办远早于此。

2001年7月9日,基于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的想法,《百家讲坛》正式创办,当时的口号就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开播伊始,担纲主讲者皆为各学科顶尖学者,比如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童庆炳、叶嘉莹、莫砺锋等名家都相继到节目做客。专家讲课的内容也比较杂,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常识、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都进了“讲坛”。

“其动机很好,不想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收视率极低。”《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

为了提高收视率,《百家讲坛》开始在形式上做一些变化,将主讲人由一个变为好几个座谈。“但效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好在那时央视领导对其收视率要求不高,权当它是一个公益性栏目。”万卫说。

《百家讲坛》创办初期是没有收视率指标的。2003年央视开始用收视率作为衡量栏目的指标,实行末位淘汰制,《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不行被淘汰了,眼看就要轮到《百家讲坛》,编导们有些急了,开始研究观众,研究市场。2004年,在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的主持下,《百家讲坛》推出了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迎来了较高的收视率。

在这种变化的节点上,《百家讲坛》迎来了它的第三任制片人——万卫。面对着收视率这把高悬的长剑,万卫开始重新定位《百家讲坛》。他觉得当时节目的方向是百科,打造的东西不明确,所以他上任的首要任务是着手打造拳头产品。在研究了过去收视率高的几期节目之后,万卫将栏目的定位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并将读者划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四十岁左右爱学习的女性。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他们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一辈子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比较杂,缺乏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这些人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不是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头传说,这些传说跟历史真实不一样甚至相反。

在将“大众”放在首位,将“学术通俗化”这个方向下,《百家讲坛》栏目组开始四处物色合适的主讲人。《百家讲坛》一共有四个栏目组,每个组都到大学去找主讲人,他们请校方推荐、通过学生推荐,由双方推荐他们学校的名嘴。然后栏目组跟这些名嘴见面,给他们录像。回来之后他们根据录像研究面对镜头时这些人的表述能力、人格魅力,之后再看他研究的学科有没有目前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然后他们敲定一个试讲的选题,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编导和主讲人不断地沟通和交流。《百家讲坛》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2005年4月,被栏目组在凤凰卫视节目中发现的易中天正式登上《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语言风趣幽默,《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而随后开播的《品三国》,更是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也创下了《百家讲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2005年7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走上《百家讲坛》,创下了该栏目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率。而他,更是因此也成了全国名人。

2006年国庆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于丹出现在《百家讲坛》。从一个不为很多人知道到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于丹只用了7天时间。

人气也带来了图书市场的火爆。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首印55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据说销量已近200万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起印数为60万册,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销售100万册。这些明星学者的受追捧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9.观《百家讲坛》有感 篇九

观《百家讲坛》有感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长期受到妈妈的熏陶,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我现在是个学生,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才能让我们的班级进步。如果只是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下工夫,就算他们成绩再好,我们的班级也不能进步。《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们在《百家讲坛》中尽情地畅游,细细地品味吧!观《百家讲坛》有感 我这个人酷爱历史,一有历史节目就爱不释手,有一个节目就是让我更深一层了解历史的,这个节目就是《百家讲坛》。我酷爱历史是因为一本书,那就是《三国演义》,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看了《易中天品三国》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阎崇年的《正说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读史记》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觉得,如果是仅仅喜欢历史,而没有打算钻研历史的人,那么《百家讲坛》对他就没有多大的作用,而我不同,我想当一个名噪一时的历史学泰斗,并且登上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所以我就要尽量的多读历史书、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我现在的历史知识好比是深不可测的海洋里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渺无人烟的沙漠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海阔天空的世界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无比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一次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看书来增长知识,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十分局限,那也不行,因为那样就成了一个井底之蛙。《百家讲坛》这个节目除了让我了解更多的历史,还让我明白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学无止境!观《百家讲坛》有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10.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篇十

——于丹教授

一、孝敬之道

1、百善孝为先,孝为行、敬为心。

2、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美德。

3、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表达方式很重要;最近的人最伤不得。

4、对父母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顺者为孝;真正爱父母就是要尊重和包容他所有的习惯。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心灵之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灵的勇敢。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三、处世之道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4、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5、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6、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世界上不缺锦上添花,只缺雪中送炭。

7、慎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四、诚信之道

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人生顺达,而小人的人生也可能免于祸害,但只是侥幸而已。

4、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5、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观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五、交友之道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聞;损者三友:友便辟(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ni(心怀鬼胎的人)。

3、过分的苛刻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更长久。

4、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想一二”。

5、人生有三个坎:青少年时,戒之在色、壮年时,戒之在斗、老年时,戒之在得。注:青少年时的坎在婚姻上、壮年时的坎在与人争斗上、老年时的坎在因所得的失去而抱怨上。

6、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六、理想之道

1、我们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达理想的切实道路。

2、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表面上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七、人生之道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知天命(知命、知理、知言)就是内心有一种力量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八、天地人之道

1、孔子带给我们的是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九、学习之道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学习。

2、一个人要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学习时要确认消息是真实的吗、确认消息是善意的吗、确认消息是真的这么重要吗?

3、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4、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5、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十、治世之道

1、“德政”是儒家思想。

2、真正的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社稷、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3、为政的“五美”、“四恶”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之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4、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教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5、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十一、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省——认知;宽容源自于理解;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5、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6、“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8、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9、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上一篇:教师班级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写景作文600字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