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2024-10-15

摄影基础教学大纲(共9篇)

1.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篇一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摄影基础 课程编码:NX114120B 学

分:2 总 学 时:32 适用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及其他专业。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摄影是美术学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摄影必备器材的结构、功能,聚焦方法,景深的调节技术,正确曝光和测光的重要性和技巧,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和运用技术,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构图基本程序和常见的构图形式,胶片冲洗及照片制作工艺技术,专题摄影介绍等等。本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除幻灯图片放映示范以外,学生也有机会在课外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利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积极参加基本技能的训练,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

讲授4课时,讨论2课时,学生作业26课时

(一)概 论

1、摄影的定义、特点、发展势力;

2、摄影技术的应用;

3、摄影的分类。

(二)摄影器材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及其种类;

2、照相机的附件,介绍摄影过程中必备或常用的辅助器材如闪光灯、测光表、滤色镜的性能、作用等等;

3、感光材料的基本结构、性能和用途;

4、摄影冲印器材,介绍冲洗胶片和制作照片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的结构和用途。

(三)聚焦与景深

1、几个基本概念,介绍聚焦、景深、焦深和超焦点距离的含义;

2、聚焦知识,即怎样使用调焦装置,怎样选定聚焦位置;

3、景深,介绍影响景深的几种因素,景深的调节技巧,景深的选定原则以及景深的计算方法,焦深的调节和运用;

4、超焦距与景深的关系,超焦距的实用价值以及计算方法等等。本章重点是掌握聚焦的方法和景深、焦深、超焦的运用。

(四)曝光与测光

1、曝光和曝光量的含义;

2、曝光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3、影响曝光量的几种因素;

4、怎样正确估计曝光;

5、闪光摄影的曝光技术;

6、测光的基本知识:内、外测光表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测光技巧。本章重点是掌握正确曝光的基本方法。

(五)光线的运用

1、光的基本特征:光的强度、光的方向性、光的颜色;

2、光的种类:自然光及其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特性,人工光的种类及其特点;

3、光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

4、自然光摄影基本技能;

5、人工光摄影的布光技巧。

(六)摄影构图

1、摄影构图的含义、目的和基本要求;

2、摄影构图的基本程序,即拍摄点(方向、高度、距离)的确定、画幅(竖式、横式、方形画幅)的选择、画面布局(即主体、前景、背景、环境和空间的安排设计)、主体和陪体的表现手法等等;

3、主体和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

4、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

5、彩色摄影构图基本知识。

(七)黑白摄影的暗房技术

1、暗房的设计、必备的仪器、设备及工具;

2、暗房操作注意事项;

3、冲洗药液的性能和作用;

4、胶片冲洗工艺及注意事项;

5、照片制作工艺,包括准备工作、底片的鉴定和处理、相纸的选配、画面剪裁、局部遮挡、照片反差的控制技巧、冲洗流程及照片的后期处理等等。

(八)彩色摄影冲印的技术

1、彩色摄影冲印和黑白摄影冲印工艺技术的差别;

2、手工冲印和机器冲印工艺上的区别;

3、手工冲印技术;

4、机器冲印技术。

(九)专题摄影简介

1、科技摄影的范围、器材、要求;

2、新闻摄影的含义、特点、原则、种类;

3、广告摄影的含义、作用、特点、技巧和器材;

4、生活摄影的范围、要求;

5、风光摄影的含义、要求、对象和基本技术;

6、艺术摄影的定义,与纪实性摄影的主要区别,艺术摄影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摄影的基本技法。

四、课程实习内容(安排两次,约30学时。)

1、光线的运用,练习对光线强度、方向和光的着色的判断,以确定曝光组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

2、构图练习,根据课堂知识,练习各种构图形式,包括拍摄位置、画幅、画面布局、拍摄手法的具体运用;

3、景深调节,练习使用照相机的调焦装置、聚焦位置的确定、景深的选定和调节,超焦距的运用;

4、专题摄影练习。

五、教学参考书 教材:《摄影技艺教程》颜尧刚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徐 枫:《新编摄影入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马棣麟:《摄影技艺构图》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4月版

3、徐国兴:《摄影技术手册》 吉林摄影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4、《美国纽约摄影教材》上、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

2.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篇二

美术学习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主要包含理论知识积累和技能知识积累两个方面。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不再是相互割裂的单纯技法教学阶段, 而是要突破其传统“天然鸿沟”, 在学生学习态度、教师角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创新, 使其更好实现有效衔接。

一、学习态度的衔接

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在对河北省五所高校 (邯郸学院, 邢台学院, 唐山师院, 保定学院, 石家庄学院) 进行的《大学生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中发现, 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到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转变后, 学生美术基础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升。其中, 对美术基础学习很有兴趣由高中的12.0%上升到55.8%;有66.2%的高中生表示不需要家长督促可以自觉学习, 在大学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中, 有19.3%的人表示如果没有人督促, 经常会主动学习, 68.7%的人有时会自觉学习。

因此, 对处于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 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 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激发起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用各种结构组织其画面。对于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 重点是要培养起美术基础学习信心和兴趣, 通过绘画技巧的学习, 为其进入大学进行美术专业基础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的衔接

由于我国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分割状态,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学生正常学习规律,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不合理现象, 有92%的学生表示, “大学中学习的许多美术基础知识之前已经学过。”

第一, 要从学生美术教育连续性出发, 合理安排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专业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美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传授和经验组织等各种因素, 形成美术基础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连续性, 有力地促进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其中,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学阶段, 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相互结合, 使学生在美术专业基础学习中, 体验到特定情况下的学习乐趣。而在高等专业美术基础教育阶段, 则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的训练, 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 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和专题性的课题培训,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打破学生原有的绘画表现手法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 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美术基础教育目标的衔接包含了横向衔接和纵向衔接两个方面, 其中美术横向基础教育目标的衔接就是要注重美术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互动, 美术纵向基础教育目标衔接则是各个时期教学目标要具有连贯性, 要从美术整体教育出发, 合理安排考前美术基础教学目标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使之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把两个阶段的美术基础教育都作为美术教育整体的一个部分, 更好完成两个阶段美术教育衔接, 不断促进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教师角色的衔接

教师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桥梁纽带作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育的衔接, 需要两个阶段的教师通力合作, 增强衔接意识和主动性, 确保衔接顺利实现。特别是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美术绘画技能快速提高, 比较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和技巧的培养, 但是却忽视了不同阶段学习的特殊性和阶段衔接的特殊性, 短视效果的拔苗助长, 往往忽视了学生美术基础教育。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阶段, 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转变和衔接, 可以综合运用户外写生、小组讨论、操作和观察等活动性较强的美术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术体验探究的乐趣。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情绪、主动学习态度,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自参与和实践操作, 获得较强的美术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等。

四、评价方式的衔接

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都是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 但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评价作为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和反思, 需要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和高等美术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确定不同的评价体系, 整体上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术知识技能持续提升为导向, 多角度建立衔接时期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都要体现多元化理念。

特别是在现代美术基础知识教育中, 不仅是绘画技巧的传授, 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因此, 在考前美术基础教育中, 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我意识的培养, 注重评价的可发展性, 不仅要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而且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提升的潜力, 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成为其美术基础知识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知识教育阶段,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的评价, 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一种评价, 使其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评价内容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实现两个阶段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 掌控构建;自主;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听讲、记录,然后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一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要讲授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以求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实行下来,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记忆机器,缺乏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抽象判断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之前学到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运用能力。长期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继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是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战略目标中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不符。因此,为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更好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下文将着重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论述该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初探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就如何激活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展开研究,提出了“颠倒教学”的概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铂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帮助缺课的同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少。

翻转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讲义、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自身情况花费不同长的时间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但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提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

(2)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3)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的两种区间,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过课堂上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侧重于老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课堂上讲述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的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保证特殊状况不断发生下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相关教育学者都必须着重考虑。

相比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将手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可忽视。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结束语

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现状。翻转课堂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互动,提高了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更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依据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完成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红.基于主题设计的反转教学模式时间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41-46.

[2]刘玲华.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3]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5]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6]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4.摄影教学大纲 篇四

一,摄影概论

二,照相机和镜头……照相机基本部件,种类,镜头,镜头速度,光圈,焦距,虚实与影像

大小,标准镜头,广角,远摄镜头

三,照相机的使用……取景系统,聚焦方法,景深,景深运用,快门速度及选择,照相机维

四,曝光……曝光,如何确定适当曝光量,测光表,如何使用18%灰板,高反差场景曝光 五,构图……通过布局突出重点,物体大小比例突出重点,汇聚线条突出重点,选择焦点突

出重点构图……景别选择……全景,中景,特写,远景,近景。方向选择……正面,侧面,半侧,背面。高度选择……平视,俯视,仰视。主体与陪体。对比,均衡。画面的分割……线,黄金分割,空间分配。背景……空景与虚景,实景,背景的选择与处理……前景……画幅格式,横,竖,方。

六,人像……基础用光

七,摄影室人像……人像用光……1,光的强弱2,光的软硬3,光的聚散4,光的方位 八,光质选择与处理

九,光比的选择与调节

十,灯光分布……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轮廓光,修饰光

十一,布光设计……主光应用,辅助光应用,背景光应用,多灯配合十二,婚纱摄影风格与布光

十三,常见婚纱布光样式

十四,不同环境与光照的人像摄影……影室灯光 室内现有光 户外自然光 闪光灯 舞台

灯光

十五,照片调性……高调,低调,中间调,软调,硬调,影调控制

十六,人物形象调整,脸型,表情,动作,姿态……手,腿,全身。

十七,商业人像布光设计

十八,服装搭配

十九,两个月(1,2,3,4,5,6,7,8,9,10,13,15,16)三个月(1,2,3,4,5,6,7,8,9,10,13,14,15,16,18)

5.基础口译教学大纲 篇五

英文名称:A Preliminary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基础口译》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通过讲授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同声传译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基础性训练,使学生能完成一般外事活动的同声传译工作,并为部分学生将来有机会进一步接受同声传译的系统训练奠定基础。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课外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的设备,将教师的技巧讲授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直接的讲解为辅,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我的练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和熟悉我国基本国情和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会“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以培养学生能基本掌握交替口译的主要技巧与一定的实践能力。目标应达到能胜任一般外宾日常生活口译,也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的工作。同时还应初步掌握外贸和商务方面的口译技巧并基本具备从事该方面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有志从事口译工作或发展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悉并了解交替口译的基本理论,掌握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口译的特点,技巧和基本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既要学习交替口译的技巧,更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4.课程学时:36学时 5.课程学分:2学分 6.课程类型:专业课 7.考核方式:考试

8.先修课程:《精读》、《泛读》、《英语语法》 9.适用专业与年级: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二、课程结构

第一课(学时数:2)知识点(教学内容): 1)口译概说

重点:口译中的记忆法

难点:记忆训练(1)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恢复 第二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待人接物

重点:记忆训练(2),分类、概括与比较 难点:常用问候语的口译 第三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校园生活

重点:记忆训练(3)记忆方法和辅助记忆手段 难点:介绍事物的表达 第四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观光旅游

重点:相关介词的搭配使用,以及在口译中的翻译 难点:旅游介绍常用语和标志的翻译 第五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购物美食

重点:各种特色食物和著名购物胜地的特有表达翻译法。难点:英汉口译中关于美食及商品形容词的记忆以及互译。第六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时尚运动

重点:口译中的笔记

难点:如何表达含和时尚或者运动相关的词语.第七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休闲娱乐

重点:使用符号和英文缩写记笔记(1)难点:各种场所的口译方法 第八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节日习俗

重点:了解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习俗和来源 难点:文化词及其相应的口译方法 第九课(学时数:2)知识点(教学内容):

1、求职招聘

重点:各类职位的翻译 难点:了解相关词汇和术语

第十课(学时数:2)知识点(教学内容): 1.商务礼仪

重点:了解在商务交流方面应注意的礼仪及其英语的表达。难点:笔记符号的使用帮助记忆长而复杂的商务流程.第十一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企业形象

重点:对企业介绍进行理解和翻译

难点: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传递的精神在目的语有所体现.第十二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经济发展

重点:掌握经济类的相关英语词汇和术语,能对熟悉的经济术语及政策进行通顺的翻译

难点:对复杂结构句子的分析和对长句的理解与口译 第十三课

(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环境保护

重点:学习掌握环境技术领域的词汇和术语 难点:环境保护英语的口译 第十四课

(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

重点:学习掌握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词汇及特有术语 难点:英特网及一些先进科技的口译处理方法.第十五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网络时代

重点:掌握和网络相关的词和一些热用语。难点:口译中如何有效的运用缩写记忆法。第十六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文化差异

重点:源语国家和目的语国家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难点:如何在口译当中避免一些因为文化不同带来的交流误解.第十七课(学时数:2)知识点(教学内容): 1 , 天灾人祸

重点: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专用词汇及术语.难点:如何更好更有效的记忆数字..第十八课(学时数:2)

知识点(教学内容):

1、社会问题

重点:了解国际政治组织的相关背景知识、功能,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难点:在政治社会问题材料的口译中如何避免敏感词.三、课程资料

教 材:

彭典贵,《实用英语基础口译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参考书:

苏伟,《口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冯建忠,《实用英语口译教程》,译林出版社,2002。

胡修浩,《汉英英汉经贸口译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雷天放,《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素描基础教学大纲 篇六

授课对象

10-16岁 1.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素描写生的观察方法、绘画步骤、绘画技巧、构图知识等,使学生理解美术术语的基本含义,提高在绘画过程中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为其他绘画专业课程打好造型基础。2.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解构图知识和美术术语,学会对形体空间状态进行分析,整体把握透视关系和色调。3.教学重点

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色调的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讲授和示例综合运用,代领学生多观察,以此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构图知识和美术术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用具

石膏几何体、石膏像、挂图、铅笔、橡皮、素描纸、画板、画架。5.教学内容

基本概念(讲授素描基础知识)

绘画方式(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手势、绘画坐姿)

素描构成(线和线组的画法)

素描色调(学习色彩学,讲授“三面五调”,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

几何透视(学习透视学,教会学生素描透视原理、基本术语,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程度,锻炼观察能力)

几何造型(通过描绘石膏几何体,合理安排画面)

组合写生(利用静物组合写生,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台阶,进一步加深学生从造型到色调的学习和理解)

人物速写(学习人体比例,“立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八格”,通过临摹练习,加深对速写的理解和记忆)

风景速写(教会学生把握空间的透视关系、虚实关系和线条的流畅)

室内速写(熟练掌握表现室内空间感,能够熟练灵活运用一点透视、两点透视来表现空间,掌握陈设在空间的表现)

静物组合和色调(掌握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方法,明确“明”与“暗”的色阶梯进关系,能够表现物体的透明和半透明效果,准确描绘出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刻画物体表面的高光和反光区域,反光区域能够体现出周围的环境)

7.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篇七

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team-based learning, TBL) 是美国教育学家Larry Michaelsen在优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 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1]。其有效性已在国内外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证实[2,3]。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 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设备, 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4]。研究显示, 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本研究将TBL与微格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课中, 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将我校高职护理二年级38班的32名学生设为观察组, 采用TBL联合微格教学法;39班的35名学生为对照组, 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其中两组学生的课程设置和任课教师均相同, 学生均为高中毕业, 年龄、入学成绩、前期课程考试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两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为期4周的研究性实训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即教师集中示教, 学生以小组形式练习, 教师再进行指导。观察组采用以TBL联合微格教学法。 (1) 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行设置课堂教学模块, 授课者选取吸氧、吸痰、静脉输液和心肺复苏4个模块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设计以护理程序为主线, 应用标准化病人, 针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和健康宣教4个站点进行训练, 涉及团队合作、临床沟通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训练[6]。教师在课前1周通过QQ群及微信群发放学习任务单, 自测习题 (包括基础知识、病例操作题、沟通练习等) 、操作流程图、微视频、PPT等, 并准备手机摄像。将观察组学生分4组, 8名/组, 尽可能每组都有优等生和差生, 设置组长、指导员、录像员、汇报员、记录员、监察员等, 每个组员都承担责任, 并予轮换,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老师发放的资料进行学习, 讨论互动, 了解自己的疑难问题[7]。 (2) 具体课堂实施:先完成个人闭卷测验, 检测学生课前阶段学习的成果。课堂小组讨论及汇报:将病例资料进行讨论, 针对病例需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 对病人进行什么样的宣教等, 并将所得结论进行简短汇报, 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反馈, 由教师进行解惑。课上集中示教, 观看电教片, 学生分组练习, 各组分角色对标准化病例进行4个站点的练习, 并对各自的护理操作过程进行摄像。回放录像, 小组成员共同观看、讨论、评议, 找出操作者在护理诊断、沟通、操作程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解决后再进行改进练习。最后每组进行展示, 各组之间互相评议,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学生自我反思, 再次反复训练。

1.2.2 评价方法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个人操作技能考试以及平时小组考核的成绩。 (1) 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8]:6个维度28个条目, 总分28分~112分, 得分越高, 表示临床沟通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 (2) 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9]:包含7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总分为70分~420分, 得分越高代表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 (3) 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10], 包含3个维度: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 共28题, 总分28分140分, 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分别在教学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每次发放问卷67份, 回收有效问卷67份, 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评判性思维、临床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 两组间比较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TBL联合微格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操作技能的学习必须理解与操作技能相关的知识、性质与功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11]。传统的示教-练习-指导的实训教学法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模仿, 不能深刻的理解操作的要点与难点, 且缺乏主动性, 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而TBL法联合微格教学法以团队为单位, 利用手机录像拍摄操作实况, 使每名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操作过程, 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 和小组成员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反思和自我完善。学生在相互观摩评议的过程中, 不断反馈、练习、强化, 深刻理解操作中的要点和难点, 从而使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更加规范、娴熟。老师围绕操作目的、适用范围为学生设置出需要应用相应操作技能的病例与情境, 并列出相关的思考题, 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病例, 积极思考解答, 并在此过程中理解了为什么要为病人实施该项操作。而在操作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操作目的、适用范围、步骤要点等进行讨论, 加深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 不仅知道如何做, 更懂得为何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11], 更好的实现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应用为一体。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学生个人技能操作成绩与平时小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同学理论考核成绩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是观察组理论考核平均分高于对照组。

3.2 TBL联合微格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护理技能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是当代护理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表明, 将TBL联合微格教学法用于基础护理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沟通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内容,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课堂上需要积极发言,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也可以自由提问, 表达自己的疑问与困惑, 汇报演示需要与组员之间沟通协调, 并需要与病人沟通, 回答“病人”的各种提问, 操作后需要进行宣教, 看完操作视频后有需要指出自己和别人的不足, 从而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信。 (2) 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观察组学生针对不同的病例不同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分析讨论, 明确为病人实施操作的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在操作练习时通过观看操作录像回放, 指出操作者存在的问题并纠正, 这种通过分析判断来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做法, 使操作者本人及其他同学都能在“质疑-反思-论证”中得到启发,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质疑, 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显示, 观察组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学生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 必须要去查阅资料、讨论、综合归纳知识,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有种急于求解的心理, 在课堂上就会格外的关注, 并且学生操作视频的录制不仅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学生课后也经常会去回看, 互相评价并促进操作技能的改进。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能够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有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快乐的学习。结果显示, 观察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4 研究的不足

学生人数较多, 实训课学时相对不足。改进后的模式比较费时, 教师感觉比起传统方法来压力更大, 且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比传统方法要少, 协调后安排了实验室开放, 以利于学生个体化训练。学生临床经验少, 对“病人”和“护士”的角色理解程度不深, 这有赖于今后教学设置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干预时间短, 效果欠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理性的思考,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制定更合理的教学方案, 以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评价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与微格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67名高职二年级护理学生列为研究对象, 按照班级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 (n=35) 采用传统教学法, 观察组 (n=32) 实施TBL联合微格教学法。[结果]观察组学生的个人技能操作考核、临床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TBL联合微格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增强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8.声乐基础教学有感 篇八

一、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位置

位置,即歌唱时声音的位置,就一般程度上的术语而言就是“高”位置,表现为呼喊时腔体的状态。这一说法,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都能提及到,但对高中学生来说,真正能够领悟并做到却有一定的难度。声音竖起来“说话”,涉及到各种腔体都要打开、团结协作。有的学生领会到了,也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但只考虑各器官该怎样怎样,而缺乏整体腔体的状态,这样出来的声音发死、发僵,声音也没有色彩。这种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演唱出的声乐作品没有感情交融的特效。基于这一点,我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没有声乐基础的情况下先不讲一些纯理论的东西,而是采用强制性、模仿式教学。例如,打开口腔,先让学生练习打哈欠,感觉气流通过,然后在此状态下自然说话,说得越自然越好,越到高音时,气息越下沉,就像生活中叫人名字一样,自然地说,不要想到唱高音,就喉咙卡死,气息上浮。在具体的练唱过程中,先要有兴奋的状态,包括身体的感觉,整个人像要往上飘似的,然后腰椎用力,脚踩住地,小腹有对抗的感觉,口盖打开,然后,大脑要有预判,先于旋律想出歌词,思考着要怎么“说”,做到这样,优美的声音自然流淌出来。我觉得,这样要比先对学生强调位置的效果好的多,如果先强调位置,学生就会死死的僵在那,出来的声音打不开,严重影响了情感的再现。

二、学生演唱声乐作品应情感大于技巧

现在的考生演唱都有了正规、系统的功底,但唱出的歌怎么就没有“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强调位置、气息和演唱作品的难度,却从未认真品读学生演唱曲目的真情实感,致使其在演唱时不能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是基层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抓住作品当中的音乐要素及对其的敏感反应,在分析处理歌曲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功夫。例如,在力度处理上,演唱《七月的草原》时,歌中的“啊”字,就不适宜用太猛的气息,应在饱满的状态下控制气息弱唱,这样出来的高音轻盈、飘逸,听起来具有仿佛来自天籁的声音。反之,用力过猛,刻意强调音量,出来的声音会很冲,音色也就不美了。还有,在演唱《悲叹小夜曲》时,也不适宜用很猛的气息来演唱,但这首歌曲没有气息是万万不能演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运用好气息。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考时,歌曲情感的再现有时比气息、位置等专业方面更重要。考生能正确地把歌曲的情感得以再现,技巧稍差一些,也会取得好成绩的,运用好娴熟的技巧可以为表达情感提供绝对的技术保证。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尤为重要。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力都是先天存在的,但也有些是后天环境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比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和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感知能力,学生学习时就要有灵感的萌动,从而激发二度创作。比如,我教授的一名女民歌学生,音色特别甜,但音域较窄,适合唱民歌,对一些老歌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珊瑚颂》等演绎得韵味十足,但唱不了常思思式的民歌。在演唱《枉凝眉》时她怎么也唱不好。我指导她读歌词、理解歌词,激发她的二度创作,然后我来范唱。几次下来,她深刻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把情感融入歌曲当中,演唱得非常到位。教师对于想象的理解更多是生活的回放,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而学生的二度创作更多是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二度创作当中。

四、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好作品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驾驭能力,盲目追求彪高音,觉得学生能吼那么几声就可以演唱大作品,结果留的作品比较大,使学生恨不得天天除了练一点发声,就使劲地喊唱。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高音区站不稳,底气不足,缺乏流畅性,缺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记得我的一个学生,个人条件非常好,音质干净、有音高,可是低音下不来,他特别喜欢戴玉强的《我像雪花天上来》,前半部唱得确实不错,可猛地喊上去了,中音区就回不来了,行话讲就是塌了,没有了支撑,剩下的部分就特别空,也没了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所以这样的作品就不适合他。今年我有一个学生,音质比较厚实,唱了《梧桐树》等歌,在一次小考中被后学的落下了,她自己找原因决定不唱大歌,最后在省内联考时演唱《孤独的牧羊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点给了我信心,给学生定歌曲时,切勿偏大,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自身音质、音色和性格特点选好适合的作品,这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声乐教学要求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人云“言之不足,歌咏之”,我会从实际声乐教学基础做起,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飞翔。

(责任编辑 史玉英)

9.基础和声教学大纲 篇九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音乐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传统和声学”为主要学习对象,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学习和弦的构成与连接、掌握和声序进的基本规律及配写与分析和声的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和声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用自然音体系中的各和弦进行四声部和声的写作,对半音体系的和声材料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对音乐作品(主要是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和声的分析。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用自然音体系中的各和弦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

2、在多调性范围内用各和弦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

3、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联系较为紧密,其学习效果对后续的高级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和配器等课程有直接的影响。

(五)、学时、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2学时,学时分配安排见课程教学大纲各章。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取大课讲授,课下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第一学期侧重属七和弦及以前相关内容四部和声写作等书面练习,第二学期侧重属七和弦以后相关内容的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

三、课程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

1、和声、和音和弦等基本概念 §

2、和弦外音的类别 §

3、复调结构与主调结构

第一章 大小三和弦与四部和声(2学时)§

1、大小三和弦定义 §

2、四部和声 §

3、旋律位置 §

4、三和弦的排列法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

1、调式与调式功能 §

2、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

3、功能进行的公式

第三章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4学时)§

1、声部进行

§

2、和弦连接中的不良进行 §

3、和弦的相互关系、共同音 §

4、三和弦的连接法

第四章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2学时)§

1、配和声的要求与一般步骤 §

2、为旋律配和声举例 第五章

和弦的转换(2学时)§

1、和弦转换及其作用 §

2、和弦转换的方法

第六章

为低音配和声(2学时)第七章

三音跳进(2学时)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2学时)§

1、作品结构 §

2、终止式 §

3、终止类型

§

4、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2学时)§

1、定义与标记 §

2、功能特点 §

3、声部进行 §

4、节拍条件与预备

第十章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4学时)§

1、原位及其六和弦的连接 §

2、不同根音和弦的连接

第十一章

正三、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2学时)第十二章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2学时)§

1、四、五度关系的六和弦 §

2、二度关系的六和弦 第十三章

四六和弦(2)

§

1、经过的属四六和弦与主四六和弦 §

2、辅助的下属四六和主四六和弦 第十四章

原位属七和弦(4学时)§

1、定义、结构与标记 §

2、属七和弦的准备 §

3、属七和弦的解决

第十五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2学时)§

1、转位的形式、转位和弦的解决规则与方法 §

2、属七和弦转位的应用 §

1、经过音和辅助音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应用的跳进(2学时)§

1、五音跳进 §

2、根音跳进 §

3、双跳进

第十七章

大调和和声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自然音体系(2学时)§

1、完全功能体系 §

2、副三和弦特点 §

3、和弦进行的逻辑 第十八章

II级六和弦与三和弦(2学时)§

1、II级六和弦的重要性 §

2、II级六和弦的重复与预备 §

3、II级六和弦的后续和弦 第十九章

和声大调(2学时)§

1、对斜

§

2、小下属和弦到D组个和弦的进行 §

3、双跳进

第二十章

VI级三和弦(2学时)§

1、阻碍进行 §

2、功能属性 §

3、声部进行

第二十一章

下属七和弦(2学时)§

1、定义与标记、音程组成 §

2、下属七和弦的准备 §

3、下属七和弦的解决

第二十二章

VII级七和弦(4学时)§

1、定义、结构与标记 §

2、导七和弦的准备 §

3、导七和弦的解决

第二十三章

属高叠和弦(2学时)§

1、属九和弦 §

2、属十一和弦 §

3、属十三和弦

第二十四章

重属和弦(6学时)第二十五章

重属变和弦(2学时)第二十六章

副属和弦(4学时)§

1、重属和弦的概念及其构写 §

2、重属和弦的应用 §

3、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

4、半音模进

第二十七章

离调(2学时)第二十章

近关系转调(2学时)

第二十一章 中国调式和声基础知识(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樊祖荫著《和声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杨通八编著《初级和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3)(苏)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4)吴式锴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5)(美)辟斯顿著《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简短贫困生申请书下一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