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共11篇)
1.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一
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马山县林圩镇林圩村小学 农银玲 ***
摘要: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攻克难关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 动手操作 实践 思维 理解 兴趣 体验 创新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显著的特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互动”“合作”“参与”和“技能”中,很明显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必须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 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具体形象、生动的材料作用于大脑,可使大脑积极分析与综合,有效地接收与学习内容 相关的信息,所以,我在数学 教学时,主要通过操作与实践,把数学 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中,浅谈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儿童的思维多以直观形象为主,而数学 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因而教师应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部分,老师就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学生参与程度高了,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像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可以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求得;在解答解决实际 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图解,使问题形象化,借助线段图进行思考,使问题简单化。在小学中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数学广角”、“打电话”、“植树问题”等内容都是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画示意图、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 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中,“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完全离不开实践活动,数学的实践活动能有力推动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实践活动。例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我首先让学
生边摆图片,边想:要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种树?有几种算法?再引导学生横着可以怎样摆,坚着又可以怎样摆。学生边想边操作,再借着摆出的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很快,学生借助图形与算式得出:交换因数据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的规律,这样的操作将形、数、式溶为一体,便于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迁移。
三、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那些特有情趣的模具,图形进行操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热爱数学,努力学好数学 的决心。目前农村教学很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历来是老师灌输的比较多。因而课堂结构显得比较单调,整节课气氛不活跃,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对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 概念的内涵较为困难,尤其是教师对概念的内涵直接陈述出来,学生很难听进去,更不用说理解透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很重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厌静的习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准备侧面开展图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圆柱,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斜着剪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然后互评,圆柱侧面
展开图形一事实上是长方形吗?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时,面积怎么算?为什么?当侧面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呢?这样由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出计算方法,而且延伸学习了圆柱侧面展开图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比让老师灌输的要感兴趣得多,而且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动手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的重担就落在教师身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做起,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思维,他们对某个问题,就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可能不太完美,有的可能出现错误,可是有的却能产生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发现 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
五、动手操作可以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例如: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操作
一: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二分之一纸张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是正方形的六分之一。操作二: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张纸的三分之二,图上颜色,在折出涂色部分的五分之一,口述:把三分之二张纸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十五分之二,推出四分是原长方形的十五分之八。操作三:观察“折”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六、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和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手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闹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儿童教育专家也一再强调:智慧之花在手指上开放。动手操作:手闹并用,必然会使小学生手巧心灵。动手操作能力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例如:一年级就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3 = 6 +(),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不能直接填出结果,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动脑筋想: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学生说出这道题相加的结果相同后,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把它摆出来,学生可以摆出了不同的答案:3,0;5,2;6,3;4,1;7,4。这样学生动手促进了动脑,动脑思考也促进了动手,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还知道有时一道题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为以后做思考埋下伏笔,做好了铺垫。也使学生享受到了动手操作攻克难关的成功乐趣,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思维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
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能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强调动手操作, 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 就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建构在想象思维上, 这种做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对知识刚刚接受、似懂非懂的时候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发展必然离不开实践活动。清大学习吧作为一个中小学生创新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们都有着朝着新课改方向走创新教学道路的激情, 他们主张放开学生的双手, 增加学生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 力图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 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 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具体教学而言, 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大胆想象, 积极思维, 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 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培养发展各种能力, 不断提高创造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很多,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式情境, 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也可以使学生大胆提问, 不仅向老师提问, 而且要鼓励学生互相问答, 为他们创造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应教学生知识, 而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过去的教学, 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 很少有选择余地, 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 没有注意开发学生潜力,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得到的知识全是教师“灌”进去的,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就开始攻作业“山”, 语文教师上完课布置一大堆, 数学教师上完课又布置一大堆, 学生放学回家就是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学生有讨论、交流、思考、练习的机会, 着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就没有发明创造, 没有发明创造, 社会就停滞不前。
三、优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1. 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 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 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操作过程要有序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要始终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为主要形式, 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共同实践。教师深入学生中间, 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指导, 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评选, 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 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表扬鼓励,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快乐, 继而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于到课堂教学中去,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3. 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点燃他们的智慧火之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 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多样性,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四、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教育
低年级学生智力、思维都处于低级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有顺序地观察, 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特别是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一些制作、栽培、饲养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让学生动手用盆载大蒜, 教师首先讲述盆栽大蒜的基本步骤,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叙述自己动手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重从简单知识入手。低年级学生,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的能力, 先训练用眼睛认识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然后再训练他们用耳、鼻、舌、手认识物体的气味、冷热、软硬, 来对事物作进一步认识, 当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进一步学习事物的不同和相同, 学习比较同类物体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3.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三
【关键词】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53-02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在学生的生活中,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已被人们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家庭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欣赏着,夸耀着,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发挥潜力,在科学的趣味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认识事物,在与自然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演示、操作,验证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活动,让孩子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快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動,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正对我班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特点,利用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归放各种物品……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学生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
4.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篇四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有的父母更甚,孩子住校了,家长担心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每周都要去学校2、3次帮助孩子洗衣服或者是收拾内务。这样其实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家里尽量让他们做家务,煮饭,或是其他的,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就会一直坚持,这对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让他们做,这样容易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什么都依赖别人,离开了别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小学生有更好动手能力,应该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锻炼一段时间,改掉不好的习惯,培养自主的动手能力,人不能只为现在活着,还要为将来而奋斗,一辈子的时间很长,如果你不现在就开始努力,以后就要从零做起,那时候会很难做,趁着现在还年轻,时间也比较多,就抓紧时间,为以后做准备。
5.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五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本着明确目标以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分析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要围绕着“目的”“意义”“做法”“效果”为中心,教师多引导并巧妙纠正,学生多动手实践建立独立解决问题意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第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4]。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新旧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知识的牢固与灵活离不开实践的探索,正确的引导来源于教师,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师给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启发。第三,教师也要是时代的“弄潮儿”。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科会议掌握时代前言,经常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新信息、新理念,经常观摩学习紧靠社会岗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兴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已延伸与社会,服务于社会健身人士的运动需求。
2.2见习管理
首先,建立见习管理制度。明确课程见习、专业见习和就业见习的任务、要求,正确选择相应见习场所,落实见习指导教师,按照课程、专业和就业需求有的放矢的设置见习岗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单位相结合。其次,加强调研工作,广开渠道,建立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媒体,发挥网络作用,借助辖区资源,广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建立见习基地,为学生构建切实有效的见习近平台。最后,引导学生见习思想,打造见习品牌。让学生明确见习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感受见习在“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沟通,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目标的确立与见习的积极性,积累见习的经验,增强学生见习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增进见习学生与见习单位的联系,打造见习品牌。
2.3实习管理
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密切结合。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摇篮,实习单位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社会实用性人才。同时,学生也能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实习考核方式。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5]。针对学生所选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学生管理,制定实习流程,增加指导教师或委托单位的管理职权,共同督导学生。再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调节学生就业心理。学校需要多层面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6]。从招生—入学—课堂教学与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就业等建立多点一线指导模式,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学校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学校或学校实习管理教师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建立常联系常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督导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矫祯玉.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方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4):65-67.
[2]矫祯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12):67-68.
[3]田应福,张丽芳,李会明.“轮动实习”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7-71.
[4]矫祯玉.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类“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6):184-185.
[5]于芳.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6):82-84.
6.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六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一些实验课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人人在动手,个个在参与,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若问到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开展这样的实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这些学生对开展实验的目的性还不明白,对实验的兴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因为做实验很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看的层面上,玩得高兴但收获却很少。
我觉得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鼓励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领。我们是提倡民主、开放、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因为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设想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讨论,在交往中质疑,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2、鼓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尽可能地贯彻鼓励为主的原则,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潜能。鼓励学生人人都要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3、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时,要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小组的互帮互助、合作竞争、相互督促等意识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情感性原则:积极的情感体验能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从而提高人的认知效率。因此,在实验中一定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使教学情感化,使之成为促进主体性发展、激发小组自主学习的支柱和动力。
四、基本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基础上一确定,我们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主体性教育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四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
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利用,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
4、灵活运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 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初中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们将开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优化教学研究。
四、实验成果和体会
经过近半年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已显示出如下优越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知识性。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同伴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2.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教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半载,略见成效。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7.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七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单凭思维的碰撞、博弈只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而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需要实际的行动,即实践。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理论,从而达到认识的新高度。
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有哪些体现呢?
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课程中。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对于老师的权威无条件服从,老师说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真理,所以老师在课上讲什么,学生就相信什么,哪怕是老师出现明显的错误时,学生也只会怀疑自己,而不会质疑老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中的数学应用题,经常会出现一些计算速度的应用题,假如一道题的计算结果是一个人正常每小时可以步行15千米,这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但老师如果单纯地认为这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常识而没有明确指正该错误时,学生就会比较迷惑,因为人应该不会走这么快,但老师就是这么讲的,老师是不会错的。那该怎么办?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学生自己步行走一走试试,这样就可以明确知道老师讲得对不对了。经过自我尝试,知道了一个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4~6千米,即使是快步走也不会超过8千米。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疑惑,自己亲自尝试后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其次,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时,虽然老师是这样讲解的,教材上也是这么说的,老师在课上也亲自进行了实验。但是学生还是要发挥动手能力,自行用木板和钉子等制作一个三角形,施以一定的压力测试其稳定性,也可以制作几个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分别测试进行比较,看看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否强于其他四边形。通过动手制作可获得长时间的记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动手的兴趣。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生并没有认识世界的确切方法,而老师所教授的方法会成为小学生日后学习以及与外界互动的基础,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难以撼动。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动手能力,那么学生在日后遇到问题时就会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完成,从而培养习惯性动手思维,练就熟练的动手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世界最好的,而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只是过分注重书本上的计算与知识的掌握。欧美国家的学生通常更加注重个人的感觉,比如,在纸飞机大赛”中,选手们在起点抛出自己的纸飞机,滑翔距离最远者取胜,中国的选手在设计飞机时通常是先画草图,然后分析材料、抛出瞬间的方向以及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综合考虑后再按照草图制作飞机;而美国的选手是如何做的呢?拿到纸之后又要了更多纸,然后开始折,折完一个试飞,从飞行姿态、落地滑行距离以及自己抛出飞机时的姿态等要素不断感觉、不断调整,到最后,用最后一张纸折出的飞机一定是飞得最远的。事实也证明,在这场比赛中,经验的确比理论更有效。
以上实例说明,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很好地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觉动手练习,不用局限于教材或老师的讲解。对于有些东西,尽管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依旧可以通过动手或实践来学习、来感知。我国的学生对于未知普遍是恐惧的,不掌握相关的知识似乎就没法研究,这就缺乏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理科学科中,所以学校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科技大赛、模型建构比赛等,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理论并不是绝对的,动手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总之,学校和老师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一定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的培养,掌握了实践的思维才能练就动手的能力,而动手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或研究提供便利。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要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杨民,白冬青.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J].教育研究,2000(9):31-33.
8.浅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八
关键词:动脑;动手;练习
一、动手的方法和技巧
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他们动手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动手训练。看别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似乎很简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动手的方法和技巧。
1.多动手勤练习
杂技演员的手脚何故如此灵活?毫无疑问是练出来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我们带领学生狠下功夫认真练习,何愁练不出手上的功夫来呢?在学习中,只要多动手勤练习,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2.巧动手多思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无目的、无原则地盲目训练,而应该精心设计动手方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之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要做到巧动手、多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二、动手能力训练举例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训练。
1.动笔能力的训练
动笔能力,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动手能力。有的人写一手好字最终成为书法家,有的人善于作画,成为赫赫有名的画家,有的人爱好写作成为知名作家。学校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地方,教师就是动笔能力的先导者,训练好学生的动笔能力是教师的责任。
2.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格外喜欢,尤其喜欢科学课中的实验环节。一到上实验课,学生的注意力甭提多集中了,可见学生是多么喜欢上实验课。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3.动手制作的能力
小学生中现在都提倡学生小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社会中去,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9.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九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81-02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工,各自处理不同的信息,但在完成心理活动时又是协作统一作用的,左脑和右脑具有互补性和整合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一方面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另一方面学生的感知建立在操作活动基础上。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增强学习效果。
心理学的智力活动内化理论也认为:外部的活动、操作是“内化”的前提。在充分的外部活动的基础上,配合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能使外部操作的内容较为顺利地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而且操作活动也符合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将中学生的年龄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学习。
一、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如:在进行“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一节教学时,教师建议每四人一组,每人在自己的纸片上各画一个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在了解了多边形的外角与外角和的概念之后,让每组学生画出各自多边形的外角,画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要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你有什么方法吗?学生们积极动手,量的量,拼的拼,量时,量角器如何正确摆放,怎么读刻度?剪角时,角的两边都要剪直,拼图时,注意做到不重不漏;同时注意记录下每组每人所得的结论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动手操作过程合理、有序,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注重动作操作的实效性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地去获得知识。要避免把数学课上成手工课。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等腰三角表纸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两个底角的关系进行直观地猜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反应马上得到“两底角相等”,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声中,师追问,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学生们又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拿出了量角器来进行测量,有的通过对折来看这两个角能否重合,有的干脆把两个撕下来放在一起比看……在学生动手操作完后,教师及时对各种方法进行表扬,并且分析比较它们的优劣性和误差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明白操作的真正目的,即验证自己的直觉,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猜测――验证――应用。
三、重视动手操作与相关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手段,一旦这个过程完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并应用新知识,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使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教师在新授“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时,如图所示: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搭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搭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4)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前(1)(2)问学生们饶有兴趣地马上动手去搭,到第(3)问时,学生自己手里的远不够搭100个,这时,有一个学生提议把全班同学的火柴棒集中到一起去搭,教师点头同意,学生们兴趣大增,像一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快乐地你搭我递,齐心协力地也能很快地完成,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忙。搭完后,让学生各自回到座位上,教师接着问:200个、300个……更多地你能这样去搭吗?学生一脸疑惑再齐声答“不能”。那该怎么办呢?教师建议分组讨论,在搭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积极讨论,并得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路,最终解决了第(4)问,在这个操作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操作不仅感受了代数思维的独特性,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的习惯。操作完成后教师及时的提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十
1、你觉得你自己动手操作来解决数学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A很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
2、当遇上难题时,你通常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
A、不管它。
B、向老师、父母、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C、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D、认真听老师讲解。
3、你喜欢你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传授知识?()
A、多让学生动手操作。B、教师讲,学生听。
C、少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他比较费时。
培养学生快乐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1、你觉得你自己动手操作来解决数学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A很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
2、当遇上难题时,你通常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
A、不管它。
B、向老师、父母、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C、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D、认真听老师讲解。
3、你喜欢你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传授知识?()
A、多让学生动手操作。B、教师讲,学生听。
C、少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他比较费时。
培养学生快乐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1、你觉得你自己动手操作来解决数学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A很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
2、当遇上难题时,你通常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
A、不管它。
B、向老师、父母、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C、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D、认真听老师讲解。
3、你喜欢你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传授知识?()
A、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11.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和原来的《自然》相比它所包含着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更加的丰富。在这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各方面学习中都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科学课的教学与实验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教态自然,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每多一些鼓励,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和氛围变成愉快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出问题,把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集思广益,积极倡导并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让他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还乐于思考问题然后去亲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的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器材和实验器材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述、操作、实验以及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实验性强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投身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图片“三支蜡烛”,一支没有罩杯子的蜡烛,一支是罩着小杯子的蜡烛,和一支罩了很大杯子的蜡烛,老师同时提问:“同学们猜一下哪支蜡烛会先熄灭,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在自己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情况下猜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说完后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实验证明第二支罩小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由演示实验三支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引出“空气中有什么”。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兴趣已经很强烈了。老师讲清实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亲手进行试验操作得出结论,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在教学中强化科学实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标准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潜能会有极大展现、调动、开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疑虑、惊讶,问题解决时的愉悦之情,这些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设计,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亲自实验,在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更好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学习。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明确操作流程;③注意操作事项。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一课中出示一棵圣诞树上面点缀好多小电珠,灯光忽闪忽闪的,光彩夺目,引出情境圣诞树是怎么亮的,是怎么做成的,如果同学们有小电珠,你们怎么能把它连接亮?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同学们很兴奋,自己亲自动手的想法强烈,快速并积极地动起手来制作。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并主动在一起讨论其中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其中的奥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自行设计操作过程并讨论,在亲自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很好地去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科学中处处都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这门课程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07-2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复述能力08-18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总结10-27
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10-09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07-13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09-30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09-12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0-25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09-17
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专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