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教学

2024-06-23

生物新课程教学(共8篇)

1.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一

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其教育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活动。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块尤其重要的阵地。如何搞好这块阵地的建设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就此发表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本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毕业考试,更不参加升学考试,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就造成老师不重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严重,于是生物这门课就成了课程里的“豆芽”。但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初中生物里介绍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学习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应当重视这门学科,搞好生物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三、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全盘教与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了。整个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机会,受到压抑,学生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热情,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更别谈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打破陈规,创新教学,与新的教学理念保持一致,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应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植物类群这一节时,我把这节理论课改为了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来当“小林奈”――制作植物检索表。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面教材,然后把学生带到河边,选定一片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我把学生分为了八个小组,要求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分工合作,根据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对所选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同时观察相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并交一张植物检索表;评选“小林奈”。作好布置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他们在那里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二十分钟后,他们完成了。我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结果,由大家来根据结果评选“小林奈”。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心思还停留在这个活动里,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没有安排好,有的认为是自己观察不够细心……整个过程,我所做的就是在一旁采取一些他们采不到的标本和照顾他们的安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了枯燥的说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其学习的效果也不错,他们还期待着下一节生物课。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的学习行为这一节时,由于教材上的涡虫在我们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于是我就把这个实验活动改为一个生物课外活动并提前两周布置:学做“训兽师”――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训练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设计一个“训兽计划”,按照计划施行操作,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训练的动物驯服,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两周后,在这一节学习时,很多的同学由于有了此次活动的经验作基础,都踊跃发言,学习的热情很高,其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就行。

2.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二

知识教育第一位,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导致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狭窄。

生物实验不重视, 做实验变成讲实验。而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经费投入, 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生物教学无实验室, 无实验器材, 无实验材料, 严重影响生物学的教学, 使生物课显得枯燥、无趣。

教学评价单一。注重定量评价和分数评价, 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和肯定, 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缺乏必要评价体系。这样一来,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概念的理解、对术语和词汇的记忆及使用能力较差,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单一, 对多媒体的运用较少, 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 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重视生物教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生物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生物课的教学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这就要求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 改变教学现状, 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 提高对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生物的认知能力, 增强对自身身心发展需求的认识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课中学会如何生活, 如何增强体质, 如何爱护和保护环境, 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奋斗目标。

(二)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生物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科思维, 培养学生的健康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应有的舞台, 让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意识, 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合作、信任, 相继获得成功和价值的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 引进多媒体改变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过程智能化、现代化, 使生物教学真正让学生为学习感到有兴趣, 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平等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 图、文、声并茂, 把难以说清和不好演示的抽象重点、难点, 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直观展现,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互动效果。因此教学手段现代化,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

应用多媒体还应注意几点: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的功能选择、应用多媒体;二是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媒体;三是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四是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学生疲劳, 分散注意力;五是多媒体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 以引起学生注意;六是多媒体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 以提高识记效果, 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 教学模式多实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兴趣, 富有新鲜感,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善于启发、诱导,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性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主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思考, 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自主学习, 活跃课堂气氛。

(五) 制定辩证的评价机制

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在评价中要有科学的机制。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对一个学生学习的评价, 不光是分数, 而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以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健康成长为标准。让广大教师懂得培养人才是多渠道的、多层次的, 不是一个固定模式。

(六)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

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 不能默守陈规, 要有创新和改革的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 不要局限于陈旧的教育理念, 借口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 忽视系统学习、不注重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 都是不理性的。应当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生物教材深入研究, 积极参加学科培训, 在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知识, 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一名生物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素质, 更新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也就是“三个转变一个提高”:

1、转变教师角色。

2、转变教学模式。

3、转变教学能力。

3.生物新课程与教学变革 篇三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选择。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边演示边讲解,演示讲解都很仔细,反复强调操作要领,强调严格按照课本操作步骤,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已创造能力的空间和余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明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是单纯要学生做某一个实验,不只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借助具体实验这一载体,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的是精心组织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加强实验方法、仪器操作的指导。实验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发现教学法,采用“课前问题导学,课中症结释放、多位老师释疑,课后交流得失”的教学模式。课前问题导学,指实验课前提出几个重点问题,由学生课前看书预习或查资料完成;课中症结释放、多位老师释疑则指实验课上老师只演示实验中最关键的可能影向整个实验成败而又不通过示范学生难以完成的步骤,同时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应完成的变式内容,多位老师分别负责几个实验小组提出的问题;课后交流得失指交流实验设计思路,交流实验成败关键,交流实验报告(含变式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学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集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满足学生在生物学上进一步发展的愿望。进一步挖掘“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还应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开放生物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包括开放实验仪器,开放实验场所,开放基本实验,开放课外实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自己的实验课题,自己的实验设计提出申请,由实验室提供仪器、场所,课任老师、实验老师协助完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在生产、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等均属这方面的事例。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例如,“讨论克隆技术的社会意义”、“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等,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开设虚拟生物实验

4.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新课程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一、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应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

三、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应依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类型

五、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第三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模式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案例

第七章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三、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础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二、实验课

三、复习课

第三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拓展教学模式

一、活动课

二、研究性学习

三、综合能力培养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第八章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第一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创新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六、问题原则

七、活动性原则

八、激励性原则

九、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第三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途径

一、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二、加强实验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三、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四、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五、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第九章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评价的含义

二、评价的定位

三、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评价

一、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第三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三、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四、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四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材评价

一、国内外中学生物教材的发展趋势

二、对我国中学生物新课标教材建设的认识

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图版)编写目的、指导思想及其特色

第十章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

第一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师生关系的重构

三、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五

陕西省宝石中学生物学教研组 翟绍军 2009.10

内容摘要: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1.教学理念的转变2.教学方法的转变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但在实施中存在着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误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解决矛盾,创建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

正文 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无论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成效提高等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探讨,摸索出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优教学模式。

从2011届高一新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我有如下体会:

一.要想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如果对课标吃不透,或理解不深,教学过程就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必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学就会偏离课标的要求,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目的必然不能很好实现,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要由教师的主体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教书转变为教学生学,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有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了解结论为主转变为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总之是为引导和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讲述法为主,教师的传授水平对学生影响极大。其基本模式就是: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探究、验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少采用,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获得、知识的达成情况、调查研究等探究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方法死板,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许多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唱主角”和“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或者协调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仍然存在,但不应该

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化身”,教师要组 织学生,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要参与,直至成主动学习,充分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和体验。

三.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实际,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历史、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建立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科学发现的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生命,运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有助于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从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经过从多个方面反复的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例如,关于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

度的实验,我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完成,如加热、有无机催化剂(Fe3+)、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等条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等,正确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步骤;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实验的讲述,分析讨论实验设计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实验探究的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实验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又如,在我校超大班进行实验课时,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活动非常难,管理控制不严,容易造成混乱,实验课往往就成为走过场,只是一个形式,组织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保证实验课的有效和有秩序,教师可以事先培训小组长,将基本技能教授给这些小组长,由这些小组长充当小先生,分别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实验,并与大家一起探究,提出一些实验中的出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法,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然后,各个小组推选出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小组发言,与大家交流和反思。最后又同学自评、互评,造出最优方案,得出可信的结论。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懂得了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又大的提高。总之,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五.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

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的手段,不论怎样改变,主要看能否取得教学成效,只要有成效就是好方法。而取得好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上都要抓落实,从备课、教案、学案、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作业、辅导、监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保证正确的实施,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狠下功夫,夯实基础,力争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减少错误的发生,使学生质量有大的提升。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上狠抓基本功、狠抓落实是质量的保证,这也是我校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不论教改如何进行,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搞好落实都是万万不能放弃的。

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上存在差距。许多县区初中时期没有开设生物课,初中的生物学基础极差,学生听课时好像听懂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加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完全消化吸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导致教师顾头不顾尾,忙了探究导学,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只能反复讲解,耽误了时间,在一节课中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退回去走老路。一节课课时有限,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各项目标,心中充满失败阴影。

2.班级人数太多,开展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管理难度太大。我校都是超大班,人员多,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互相评价等,场面热烈,有时争执不下,难以说服对方,教师难于管理,会造成场面失控,白白浪费时间。

3.课时少,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

目前各学校面临的极大地难题就是课时少,教师人员短缺,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第一,如按每学期授课20周计算,生物课总课时数是40节,除去节假日和大型考试,要用30多个课时讲完大纲要求的内容难度很大,而且我校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安排习题处理、单元复习及检测等时间;二是高一生物学知识和初中生物学知识跨度较大,学生们初中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有些听懂了,有些实际上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讲解,学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将会给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三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有些知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方面有赖于教师做弹性处理,如蛋白质结构的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分析计算、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计算,遗传病概率计算等等。细胞分裂中DNA和遗传的关系等知识内容不补充,将来这些部分的学习难度会跟大。

4.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太少,没有找到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较好模式,需要摸索和探讨。

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听懂,好像会,但不会做题,考试成绩上不去。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如果只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忽略考试能力的培养,将来无法应对高考,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找到平衡点。

(二)一些思考和对策

1.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突现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如怎样开,开设条件缺乏,开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开设某些活动等,而且认为忽略知识体系,教无章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的一些做法是这样的:

(1)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其次是不必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完整性,学生懂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能看懂的内容先自学,课堂上只是解惑和训练,指导学习方法,以保证完成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3)调节教学进度,难度大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知识可以延时处理,容易掌握的知识在注重成效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课标要求不高的就不再精讲、细讲。

(4)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彻就行,这样就能较好的化解课时与内容之间的一些矛盾。

(5)加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学习,积累自己在新课程学习和教学中的经验,摸索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教学相长。

2。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当然不一定需要对上述问题全部进行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因此,我以为,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废除“高考”制度,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和“高考”制度。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6.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六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 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7.新课程下如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 篇七

一、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概念

生物学基 本概念很 多 ,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概念变得通俗呢? 笔者认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因为生活实际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如“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现象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这与神经调节中的反射有 关 ;“一猪生九 子 ,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 生物的种内斗争,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有关等等。在备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 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以及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 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得出答案,并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归纳光合作用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 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可有效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得过宽或过窄。

三、将相近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

对比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 使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达到融会贯通。例如 ,对“神经调 节”和“体液 调节”可 以从作用 途径、反应速 度、作用范 围、作用时间等几个方面举例列表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知道神经调节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体液调节是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同时也可加深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以及理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基本概念用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达知识的工具, 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 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概念的辨析,也可用在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 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 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这一过程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8.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八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着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只有真正落实了,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是“因材”,首先要承认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我们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不能使所有的“材”都发展成栋梁。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层教学,如采用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方式。教师应努力使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到实处。

(五)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绊脚石。所以,评价是否公正也是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的试金石。

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所以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我们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2.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等第。学生要想获得进步的信息,常常是看这些分数。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有所创新,要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比如,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①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③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④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⑤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⑥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上一篇:淮北教育考察团下一篇:常用的普通员工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