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

2024-07-21

生活中的哲学(精选7篇)

1.生活中的哲学 篇一

关键词:“留白”艺术,《生活与哲学》教学,新课导入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 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 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王船山在《诗绎》中写道:“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 书法作品的“飞白”, 绘画作品中的“留白”,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 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让欣赏者思考、补充发挥, 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因此通过“留白”艺术, 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 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留白, 被形象地称为课堂中的“断臂维纳斯”。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 并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 展示思维的行程。哲学是思, 是辩, 是追问。哲学的发展, 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 问辩人生, 思考运动, 问辩永恒”。哲学课的教学, 在生活与思维间, 旁征博引, 纵横捭阖, 神游宇内。我认为, 在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教学中,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是开放性的、多向性的、互动性程度最强的。由于哲学非常抽象, 需要学生去思, 去辩, 去悟, 有张有弛。因此,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注重“留白”艺术的运用, 可以较好地解决“你越说我越不明白”的尴尬, 从而取得“不教而教”的良好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留白”艺术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时“留白”———引生入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 是一堂课的“序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 抓住学生好奇心, 通过精心设计, 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课中, 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哲学《致同学们》时, 我引用了当时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的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到情况分析“×连跳”事件的原因。由于当时相关报道铺天盖地, 并且基本一边倒地批判富士康非人性化的管理, 学生也很容易从此层面分析。但我话锋一转, 追问学生:富士康“×连跳”事件难道仅仅是富士康的责任吗?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就此消失, 连跳者自己没有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学生沉默几分钟后, 立即展开热烈讨论, 由此引申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致同学们》, 结合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们很快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 由此推进了新课教学, 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板书设计中“留白”———举一反三, 增强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集中体现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内容, 能使学生有兴趣、有步骤地自主学习。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浓缩与升华, 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教师十分注重板书的设计, 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 但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 让学生填补完善, 归纳概括。其实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 让学生自己设计、填充,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例如教《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在讲解发展的普遍性时, 我引导学生回忆在前面讲解世界是物质的、规律的普遍性时是从哪些角度分析论证的, 然后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教材、自己概括、补充。结果学生仔细读书, 认真思考, 很好地把板书补充完整, 并且很好地理解了发展的普遍性。由此可见, 在逻辑结构类似的教材, 完全可以借用“留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提问后“留白”———无声胜有声,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美国有位教育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三秒钟, 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影响……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提问也就失去价值。”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个过程, 不能只注意结果,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 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就心满意足了。在“热闹繁华”的背后, 其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也不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谈不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的教育原则。因此, 我认为,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的时间,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这样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 课本的探究活动中有一幅漫画《敢剪吗?》, 这里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为什么想剪?他敢剪吗, 为什么?对于第二问, 学生很快回答:如果剪的话他也不能活, 揭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但对第一问, 很多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指导学生先认识看看教材相关内容, 反复思考, 联系背景回答。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 很快就明白:他之所以想剪, 是因为他与对方是矛盾的双方, 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至此我再追问:他真的不敢剪吗?在什么情况下敢剪呢?原本热闹的场面立即静下来, 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此问题, 一会儿学生就积极作答。这样就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四、在知识点上“留白”———可欲擒故纵, 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知识上“留白”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获得留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的或空白的刺激物时, 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 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欲望, 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 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 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 使之趋向完美, 构建一个完形整体,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获得感受的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 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发现。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

WENJIAOZILIAO

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让在杂乱无序中的思绪中, 历经静思而顿悟, 有如禅宗。此时的教学中含而不露、开而不达, 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空白静静地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中, 课本在讲解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时, 课本有一个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在讲解这一观点时我故意没讲,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讲解完后我回过头让学生看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这里的“一定意义”。我追问学生:“一定意义”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定意义”?不用行不行?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 最后终于明白:整体与部分同系统与要素是不能画等号的, 系统更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从而达到和谐的整体性, 而整体则不强调这些。这样的“留白”, 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 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 从而对知识理解更深入。

五、结课的“留白”———此情无绝期, 拓展学生的不同需求。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过程, 但如果虎头蛇尾, 就会功亏一篑,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 首尾呼应, 相得益彰, 而好的结尾使知识得以总结和升华,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 使之成为“精彩之幕”, 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设置空白, 弹好“终曲”, 以“不全”求“全”, 在有限中求无限, 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 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

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结束的时候, 我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矛盾、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成语、俗语。学生兴趣高涨, 收集了很多成语、俗语。第二天我在课堂上专门留出了15分钟让大家交流, 看哪些是与矛盾相关的, 哪些不是;如果不是, 就可以体现我们前面所学的哪些原理。就这样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也加深理解了前面所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 课堂教学中“留白”方法的运用, 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一切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 且不可为“留白”而“留白”, 否则会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素质教育, 2004.

[2]赖世兴.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留白”的艺术效果.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10) .

2.生活中的哲学 篇二

高与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人把自己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己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

上与下 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人生上坡要自谦些,下坡要自信些。

直与弯 再直的筷子,插进水里也是弯的,再弯的水流到水槽也会变直。

硬与软 牙齿很硬早掉,舌头很软长久。干事创业,战胜对手,善于以柔克刚;待人处事贵有宽柔之心。

脚与鞋 鞋只有适应脚,穿着才舒服;而有的人,却让脚去适应鞋,因为别人褒贬的是鞋而不是脚。

抓与放 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还能选择别的东西。

哭与笑 哭不一定表示痛苦,笑不一定就流露幸福,也有喜极而泣、哀极而笑的时候。

说与做 有些事能说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帆与桨 帆只能使船在顺风中前进,而桨却能在逆风中最终将船划向理想的彼岸。

前进与后退 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

幸福与不幸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己不幸;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他不知道自己幸福。

赶路与休息 你要赶路,就不要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要想得太多。

真话与谎话 说真话,你会心安一辈子;说谎话,你会心愧一辈子。

得意与失意 得意时,留一条退路;失意时,觅一条出路。

礼品与孝心 我们常把礼品当成了对老人的孝心,却忘记了,孝心本身才是最好的礼品。

人上与人下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失败与成功 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成功往往垂青失败过的人。不断从失败中走出的人要比从成功中走出的人辉煌得多。

朋友与敌人 有了朋友,你才会“安心”;有了敌人,你才会“小心”。

鲜花与果实 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做人与做事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做人讲过程,做事讲结果;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

快乐与烦恼 快乐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你计较的少;烦恼不是你得到的太少,而是你奢望的太多。

眼睛与眼光 “眼睛”對人体有多么重要,“眼光”就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有多么重要。

大目标与小目标 一些大目标看似难以实现,但把它分割成无数个小目标,实现起来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每天实现一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你就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大目标。

3.生活中的哲学 篇三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4.生活中的哲学作文800字 篇四

我拿起一张饺子皮,挖上一小勺软软的馅料,用做好的饺子皮包住,这时候想起爸爸曾说过包饺子皮时一定要捏严实,不然就会煮成片汤。很好,这句话派上用场了,学以致用。所以我就用力捏啊捏,不好了,黏糊糊的饺子馅从饺子里跑出来了,我赶紧再拿起一张饺子皮,迅速裹上了“伤口”。亡羊补牢之后,我又捏了捏,情况再次不妙,汁水从另一边流淌出来了,依葫芦画瓢,我再次用饺子皮包裹住,捏实之后没有露馅了。就这样,我的第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乍一看,这个饺子卖相有点不尽人意啊,胖的像个包子,虎背熊腰的,简直像个“将军肚”。

我有些不服气,爸妈包的饺子都是几乎大小一致,排放的整整齐齐的,就像正在行走方阵身穿白衣的士兵。我决定再次尝试一番,重新包一个。这个饺子我只放了一丁点馅料,包好时,却发现这是个“瘦子”,完全没个饺子样,瘦得“立”都“立”不住。

再转头看看爸妈包的饺子,还是这么整齐划一,大小一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包的像他们这么好。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万事开头难,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否则就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这也是生活中的“哲学”。

经过爸爸的一番教导,我又重拾信心,满怀期待地准备包第三个饺子,同时也在细细品味爸爸刚刚说的“度”是什么。就这样,我学着爸妈的样子,拿起饺子皮放在手心,取一勺和爸妈包馅差不多的馅料,用饺子皮一裹,再恰到好处地细心捏拿一番,一个饺子果然就这么包好了,我对这个饺子非常满意,还做了个记号,想看看蒸好了是什么样的。

爸爸说的“度”,对于包饺子来说,放适量的馅料,适当的力气捏饺子皮是“度”,对学习和生活来说,玩耍的时间要控制好,学习也要抓紧,这或许也是“度”。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也要把握度,比如说开车的速度,与人交往要把握尺度,还有许多方面都是要自己在心中度量,自己把握“度”的,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也都会经历。

我们的国家治国理政也有“度”,就像今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传染病,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这次新冠疫情始终保持在我们祖国可控的范围程度之内,做到了复工复产、发展经济和疫情防控二不误,这同样也是“度”。

5.生活中的哲学 篇五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用哲学去生活 篇六

当你试图去劝说一个正在处于焦虑状态的朋友会说“你要学会静下心来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现实中常常有人会问“那么哲学是什么”? 那到底哲学具体应该怎么解释呢? 哲学, 源于希腊语“爱与智慧”的意思, 是“爱智”之学, 在教科书里, 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爱”意味着探索、追寻、追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就是追寻生活中正确的智慧的世界观。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会认为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离得很远, 生活是日常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而哲学仅仅是一门高校里需要学习的学科, 就是一堆大道理堆砌出来的学问, 是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用他们看不懂的语句总结出来的哲理。而对于学哲学的人, 哲学则是一种智慧, 一门学问, 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殊不知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 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中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都会产生自己的根本观念和看法。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需要通过人们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引人们智慧的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哲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在这里, 将哲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用哲学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哲学才能实现其自身存在的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哲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怎么产生的? 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其实很简单, 哲学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也就是说哲学来源于生活, 哲学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后上升到一种理论层面。哲学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 古代奴隶制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们便开始探寻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 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就出现了。在古代社会,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繁杂的,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 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到了奴隶社会中期, 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等具体科学形成一门门独立的科学, 从哲学中分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缩小了, 并具体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 产生了近代实证科学, 各门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 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哲学研究对象又缩小了。恩格斯指出: “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存在的, 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其它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在当代, 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独立和飞速发展, 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领域的问题了, 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如世界的本源,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哲学的当代发展趋势是强调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

哲学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以深刻的生活为基础,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生活反过来也需要哲学, 在生活中哲学起指引和思考的作用, 哲学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培养和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的生活态度。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内在性的实质关系, 哲学必须与生活形成一种亲和关联, 才能使得自身取得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哲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哲学只有关注生活, 贴近生活, 才能使本身不限于固步自封之中, 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探索新的智慧之学; 只有关注生活的哲学, 才能对人类生活给予观念和信念的支持, 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引导生活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方向拓展。

三、哲学与生活的偏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晕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现象,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 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企业管理等方面都会产生晕轮效应。典型的明星经济就属于晕轮效应, 许多品牌产品大都会找名人代言, 因为名人有一定的知名度, 并且消费群众认为这个名人好那么对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必然也是认可的。从哲学角度看, 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 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 是很片面的。哲学便教会人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

然而, 现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哲学偏离了生活, 如何将哲学回归到生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哲学与生活的脱离, 必将致使哲学走向消亡和终结, 哲学融入于生活, 必将促进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也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境界。最重要的是, 哲学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否则, 哲学只是毫无存在价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现实中哲学渐渐偏离生活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 处世主观化严重。在现代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主张民主与自由, 所以人们的处世方式以自己的理念为主导标准习惯主观化, 相对于自我, 仅仅根据自己的内心主观想法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较于联系实际客观的去整理分析问题, 这样往往会造成双方之间的冲动与误解。然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这时哲学在生活便显得毫无作用。第二, 学科意识的主导。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归根结底是因为哲学本身已一种学科的形式存在着, 用教科书的存在往下流传着,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方式的流传, 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遭到了严重的概念化, 教条化, 哲学自我迷失在过于僵化的教科书之中, 学生们只是把哲学当作一门需要考核的学科, 听从老师的授课, 概念化的接受哲学基本问题, 教条化的背诵、考试, 完成一个任务, 以致于哲学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创造性意义。第三, 哲学的自我迷失。有位学者总结现今哲学存在的三种状态: 讲坛哲学—存在于领导讲话、官方文件报告、公共政治课讲坛上的哲学, 论坛哲学—学者们讨论的哲学, 处于学者之间相互交流形式间的存在, 应用哲学—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哲学。在90 年代末, 实践唯物主义要求系统化体系化, 试图建构取代旧教科书体系的新体系, 这样一种学术上的要求就蕴含着脱离现实生活的种子。一部分学者专注于学术研究, 甚至自居于纯学术范畴, 沉迷于史的挖掘, 耻于联系现实生活, 把学术性与现实性对立起来, 哲学自我迷失在纯学术之中。

四、如何将哲学回归生活

让哲学回归生活, 不是蔑视经典、回归平庸, 而是既要重视经典、更要重视生活。对于哲学偏离生活的现状, 如何将哲学拉回到生活,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大多数学者自己心里有了大致清醒的认识架构。所以把哲学研究转向了具体化, 哲学内部褚学科之间的壁垒日益被打破, 研究内容、视野、方法逐步实现贯通和兼容, 达成哲学的通达。一些学者把自己研究哲学的内容与一些现实问题相联系, 例如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效率与公平等, 试图用哲学的理论去解决那些现实问题, 研究不再按学科而是按问题立论。虽然作为学科存在于教材里的哲学基本理论概念化了, 但还是需要继续加强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的输入, 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授课时要结合实际简单明了, 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将理论通俗化, 先掌握了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才能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其真正内涵并将它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把哲学基本观点与自己熟悉的形象的东西想联系, 印象就会深刻也容易运用。其二, 将哲学趋于大众化, 把哲学融入到生活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引向深入, 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减少哲学对生活世界研究的“课题化”, 增加生活化气息。把学习与现实生活、与自己熟悉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从中理解理论较于易懂。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介要做好普及哲学的宣传工作, 使普及哲学的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其三, 加强全民的文化素质修养, 引导全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可以全面、客观的对待。推广学哲学积极分子的先进经验, 举办普及哲学辅导课和专题讲座等办法, 凡是行之有效的, 都要在坚持群众自愿参加的前提下。避免过于追求形式, 一哄而起和神秘化, 讲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哲学作为人的存在是为了人, 哲学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也是为了人, 是为了人的生成, 哲学的这两个方面都是哲学存在的目的。最重要的是, 哲学与生活要融入为一体, 使两者相得益彰, 哲学得到发展, 生活也可以更加有意义。

摘要: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阐释了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源自人们的生活。通俗表达哲学就是人们在茶余饭饱后, 开始思考人生, 思考世界的一种伟大观念、思想。真正的哲学是鲜活的, 是实践和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但由于哲学的自我迷失、底气不足等原因使得哲学逐渐偏离了生活, 哲学与生活的脱离, 必将致使哲学走向消亡和终结, 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境界也会下降。如何将哲学回归到生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哲学,生活,自我迷失,偏离,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阁.哲学与生活[J].教学与研究, 2004 (01) .

[2]雷德鹏.生活哲学引论[J].学术论坛, 2002 (01) .

[3]郁建兴.马克思与实践哲学[J].现代哲学, 2003 (02) .

[4]杨国荣.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J].哲学分析, 2014 (02) .

[5]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03) .

7.生活与哲学专题 篇七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命题预测

对于哲学的一般知识,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等一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可以结合有关时政热点问题,如神舟七号、地震灾害等进行复习。

例题精析

[例]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 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 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余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本题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在“神舟六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 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4.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5. 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 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 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 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 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6.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此句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点拨

1. A(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信息:王夫之是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BC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D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 D3. B(其它选项本身错误。解答该题主要是要解读材料中“在 ‘神舟六号 ……基础上”等信息)4. B(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改变自然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5. A(奥运理念、体育科技等属于认识范畴,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属于实践)6. C(都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 B

二、唯物辩证法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联系?如何正确认识联系?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 发展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命题预测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创新意识等,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会结合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政热点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1]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本身不准确。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联系,也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因此认为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部分依赖整体

B. 部分影响整体

C. 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 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D本身错误,整体居于统帅地位。C与题干无关。居民举止是部分,社区文明是整体。

[答案]B

模拟操练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大妥,是自私、不负责的表现,有损国家形象

B. 中国政府这样做符合国家利益

C.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

D.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特殊性表现出来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表明

A.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 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围魏救赵B. 舍车保帅

C. 擒贼擒王D. 杀鸡取卵

5.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足以挣脱绳索,但也不再挣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 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 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 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 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答案点拨

1. C(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的是做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的是看问题) 2. C(这里强调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A(B本身错误,只有复杂事物才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与题干无关,材料说的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 D 5. C6. D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命题预测

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评价,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结合神舟七号、抗震救灾、奥运健儿等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②④本身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法也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本身也是意识。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答案]B

模拟操练

1.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 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 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 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2.“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4. 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责任。人的素质高,能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的素质低,即使法律制度完善,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里讲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

A.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B.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C. 人的心理素质 D. 人的身体素质

5.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点拨

1. B(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指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意识) 2. D 3. D(解答该题关键是审题,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经过奋斗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4. B5. D(①②选项本身错误,金奖、银奖,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但不是全部。获得夸奖和口碑,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生价值)

上一篇:济南有名吃作文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教育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