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10-21

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共9篇)

1.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一

依据职教特点, 我们可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实践相结合, 兼顾学生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 创造出实际的“工作情境”, 关注“协作学习”, 使学生能主动在团队条件下完成课程任务。同时对原有课程, 根据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 进行修改及创新, 围绕专业应用和职业教育特点来开设新课程, 课程突出应用专业结合、行业结合等特点。

电子商务教学创新

1听取多方建议, 本着实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电子商务课程

首先, 积极开展毕业生回访工作, 根据毕业生建议来完善优势项目, 删减不足项目。通过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我们对一些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 如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商品学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次, 开展校企合作, 与企业密切合作, 征求行业专家、企业技术员的建议, 设置实训项目, 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和实训指导老师座谈会, 分析实训的问题和不足。在商务类课程的筛选过程中, 不断吸取一线专家和毕业生的反馈建议, 同时结合高职课程体系, 与时俱进地创新课程, 培养贴近企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2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 老师讲课, 学生听, 课堂缺乏互动, 学生积极性很低。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我们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选择一些开放性、与电子商务企业贴近的真实性的任务。实训过程一般由这几个环节组成: (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 效果评估—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的评价中不仅有成果评估, 还需要过程评估。

3积极挖掘互联网资源, 不断创新教学环境

电子商务基本教学项目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实验环境, 设计性教学项目也有免费资源可以利用, 如网络广告这一章节, 首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网络广告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旗帜广告, 按钮广告等内容;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网络广告作品, 使学生对于网络广告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课后分工自己拍摄一段网络广告短片, 并上传到优酷网上。大家就用手机摄像头来拍摄, 组员分工充当演员, 拍好之后用flash或者光影看看进行后期编辑, 加入文字, 音乐。这个过程比单纯的上课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网络广告。同时对于拍摄技巧、flash剪辑技能都能再次加强提升;而且通过团队进行实训活动增强了合作意识, 也为自己大学留下了一份美好的青春纪录。

实训实习创新

1毕业设计的创新

早期学生大三实习毕业设计是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完成毕业论文。而我们高职以应用实用为主, 培养适合一线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学生无论实习还是日后的工作都是强调应用, 学术性毕业论文对于专科层面来讲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的毕业论文形式改为毕业调查报告的形式。

2实训模式创新

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第三年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 完成实训报告, 实习完毕直接进入社会。但是通过这几年毕业生回访反馈的信息: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 亲身感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 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不足, 非常强烈地意识到需要进行回炉学习深造的时就要面临毕业。因此我们将2+1模式, 改成1.5+0.5+0.5+0.5模式, 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半的理论知识, 即去企业实习半年,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自己会做到心里有数, 内心有体会有感悟, 这个时候再回学校学习半年, 最后半年带着自己的学习体会再进入企业进行技能实习。

3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57—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革的焦点。中国高等教育虽然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无论从观念层上还是制度层上都存在一定缺憾,致使收效甚微。

一、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包涵至少两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措施与方法

(一)夯实基础,教研相辅

1要抓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引进,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为学生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条件,从而不断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稳定的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比如,将教师送到各大企业锻炼培养,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赴国内外学习考察等,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感知,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据了解,美国大学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开设大量的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面对的技术和工艺更加复杂,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抓好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

(二)校企合作,凸显创新

1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2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和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旨在培养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技能,“改造”专职教师。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应用本科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四)突出专业技术教育特点,遵循创新性思维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的“四性”教学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变通能力、应用能力强,善于从新观念、新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灵敏性、渗透性、综合性、独特性等四方面训练。

1灵敏性。充分利用各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对其基原理的应用能力、连动能力以及结合行业特点的分析能力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段的结合实际的锻炼。例如,利用竞赛、参观、现场指导,典型结构的观察力培养等多种形式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渗透性。尽力做到平时信息和即时信息的密切结合,要鼓励同学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要擅于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的信息经常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既要防止生搬硬套又要十分注意照顾到年轻人的兴趣广泛,易接受新事物的性格特点。

3综合性。教学上特别注意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密切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和训练。更多角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积极结合生产实际综合选题,要结合实习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要结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学生的知识有机结合和整体化。

4独特性。为锻炼学生随机应变、思维流畅的能力应进行多方面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能力训练。例如,利用智力

竞赛、速度竞赛、专题辩论、课题分析、综合作业竞赛等活动来发掘学生的开拓和创新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而总想在原有基础上搞点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强烈欲望,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创造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周旋。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学生创造欲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地注意某个认识对象。即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

要让质疑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小结

3.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三

1 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德育工作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普遍将对人才的定位由过去的以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拓展为对人才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我院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省内外优秀院校“取经”、参加国内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到本科院校考察学习并多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到我院举办高等教育理论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队伍建设为保证,促进德育工作

我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建立健全了《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暂行办法》、《教师工作规范》、《关于在学生中实行考试免监承诺的规定》等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力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文明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等,使德育逐渐制度化、常规化,并初步建立起日常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

坚持“德育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党委书记为中心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学生、教学和行政三支管理队伍,形成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三位一体,日常管理、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交织成网络的管理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尽其责、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在整个校园形成共同关心与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建立起“三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在人才培养中全方位、全过程贯彻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 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德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中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一是将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二是把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或教学实习列为必修课;三是把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卫生服务活动、军训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四是在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体现德育内涵。学生达到各项德育活动的考核标准后方可毕业。

(2)加强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德育“三进” (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工作,发挥“两课”的重要作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教育讲座。

(3)将德育贯穿于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对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能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便于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4)努力拓展课堂教学外的有效途径。一是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通过开展“科技医疗下乡”、“学习雷锋精神、呵护校园树木”等主题活动,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院报设立大学生记者团、开设“道德教育”栏目等方式,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责任,努力在校园内外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大学生思政网、心理健康网、校园文化网等,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院是“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坚持以“科学化教育、人性化管理、个性化评价”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整个过程,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为特色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该模式在2008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专家组确定为我院的办学特色。四是加强就业服务指导。我院每年定期召开招聘会,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5)坚持学生主体和学生骨干相结合。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既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又要大力提倡学生自治、自主、自律,既重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的作用,又要重视共青团“推优”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我院先后有227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39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40名学生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1 726名学生上交了入党申请书。

4 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办学

注重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社区德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开展德育基地现场教学、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平时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丰富的德育活动,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形成学校、社会互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我院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德育应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把握好正确方向,让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用人单位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注重将德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开创新的局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蒉

摘要: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从制度建设、管理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入手, 构建网络化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以学生主体和学生骨干相结合、党团组织和学生群体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多形式、多途径教育模式, 将德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四

摘要:本文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通过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以及改进现有评价体系等相应措施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国内各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效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但是,目前的总体效果还不理想,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授课内容狭隘,授课方式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设计能力有限;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甚合理等。因此,本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和能力。

1.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融入创新意识

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的资源或提供给学生实验的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能应用相关基础和专业课的知识理论、实验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做到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潜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改革和丰富现有专业课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利用足够的课时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保证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考虑到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地介绍专业课程的新发展、新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其发展方向;另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当地进行调整,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最后,授课内容的调整还应以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添加在生产实践中广为使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新内容。授课内容的调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之对将长期在生产实践中工作的学生有所益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鼓励和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促使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博采众长,捕捉更多的创新机遇。许多学科都正在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该课程与现代科技和高新技术是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发展并进的,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3. 与时俱进改革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仅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又会出现信息量大、讲课速度快、学生无法记笔记及理解受限等缺点。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4.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实验课程的内容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内容外,还应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非常强而且具有紧迫感。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参与完成生产任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练出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同样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科研,参加该领域的开放和创新实验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相关的科研项目,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写出论文式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极大地强化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更能教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

5. 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阶段,鼓励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联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制,加大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力度。论文题目采取双向选择。论文题目以实际课题、实际应用为主,尽量避免虚拟课题。同时,毕业设计开始后由学生自己亲自去查找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文献综述。在毕业设计中可将整个课题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可以指出完成的思路和方法,并最后检查完成情况。在设计中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指导教师引导指出设计的方向和思路,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師都要严格把关。通过做毕业论文,提高学生文献查阅和文献综述能力,加强计算机使用和操作能力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6.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创新研究平台和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充分吸纳社会优质导师资源和科研资源。通过各方面联系,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一些研发项目拿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我们的课堂,参与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考试的出题、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培训;我们的学生多走进企业,无论是课程实习、认识实习还是毕业设计我们都增加学生在企业的时间,让学生多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解决实际问题;聘请优秀企业家及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习顾问,培育长期的、稳定的产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实行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充分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适合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

7. 改进现有教学效果评价体制

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应加入一定数量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及时完成,同时设置随堂测验,及时评价、考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态度。通过课堂作业,随堂测验等综合考试成绩一同计入期末综合成绩评定,而不仅是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分数。综合评定成绩不但能在平时督促学生学习,而且也能较公平反应不同学生学习情况,避免了很多平时不学习只靠考试期间突击复习的同学也能通过课程的情况。在考评形式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同时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形成。

总之,通过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评价体系各个方面不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育管理, 2008, 2(3): 6~11

2. 马廷奇, 史加翠.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教育科学, 2011, 5: 104~107

3. 张向阳, 王海军, 吕延勤.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27~29

4. 马廷奇, 史加翠.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成才之路, 2013, 21: 3~4

5.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五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创新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近10年来,许多高校和研究所、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1]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面对大量的工程实践问题。高校和工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应用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知识的差别,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实用化;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在考核学生过程中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3]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教学实用化,并以创新来引导产业,以实用化来适应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现有教育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4]

因此,根据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及素质要求,围绕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已有的学科建设、本科办学规模、师资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良好办学条件和多年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要求,提出校企结合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方案,以培养“强化实践、擅长应用、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平台的工学交替为手段,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及与企业长期合作办学的经历为保障,以期将校企合作教育的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融为一体,让它们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代替。以完整宽泛的理论课程体系为理论教学模块;以长效规模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企业课程和实践学习等为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研立项及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等为创新训练模块。进一步强化本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着力提升工程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夯实和拓展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目标

1.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并且积累具体的实际操作经验、教训和知识,用于实践与课堂教学。

2.对常规的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深入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合作创新机制和团队创新机制,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个体的潜力,以创新机制加速科学研究的发展,实现人才的优势融洽组合。

4.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仅为地方经济作贡献,而且经济上的回报也能够保障高校相关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展开。

5.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为出发点改革教学,充实和完善学生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创新性。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具体的实践工作,如何建立一套评价、考核和分配具体工作的方案,采用何种形式将具体实践经验用于教学过程。

2.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共同的力量来实现创新氛围的营造,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来改革考试和考核形式和内容。

3.在建立创新平台与创新机制的过程中,如何让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并保障合作的公平性和实效性,以及如何以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强化对创新团队的约束和协调,如何建立有效的奖励措施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4.通过与研究所和企业合作,如何完善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从创新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以进行应用的源头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而能够保障相关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的顺利展开。

5.如何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以实现教材、教案、课件的实用化和创新化,如何利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教训,充实和完善目前教材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通畅透明,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通过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让企业了解到学校的科研实力,促进双方更加积极的合作。同时在学院的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创新教育。例如通过给学生布置创新作业、在考试过程中增加能够体现创新能力的题目的方式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认知力和相应的创新能力。

通过设计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工作,对学生的科技发明等小制作成果进行积极鼓励,即使是不成熟的成果也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型显著的成果要集中广大师生的力量加以突破。同时通过参加全国机械专业慧鱼机构创新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项目将有价值的科研、实践生产经验总结出来,并加以宣讲。此外在科研和具体实践方面,与兄弟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地共享资源。

建立创新团队机制和创新分工合作机制,既能够发挥团队的创新功效,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对科研的半成品和潜在成果加以充分肯定。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建立新思想、新点子、新产品的有效交流机制。从理论上对学院教学、科研的产出给予衡量和综合评价,让地方经济发展反哺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得校企合作在经济上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从创新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让高校在产业上起领头作用,同时也通过创造新产业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以创新型和实用化为出发点来改革教学,改进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

本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毕业设计指导和学生竞赛指导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同时也通过新建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加强了与研究所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应用的专业主要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主,以机械电子专业为辅。具体列举几项实践应用如下: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来调整课程的具体讲授内容。而且,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需求,预先给自己的未来进行定位,依据社会需求来完善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提前关注社会和实习单位,通过自己主动联系和老师介绍等方式加强与企业沟通。

2. 在教学和考试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创新激励。在教学中通过示范、启发和激励等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在课后布置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强的作业,并且在考试和考核过程中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想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针对校企合作背景,思考一些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例如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直接采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如果不能,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鼓励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教师自己在研的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

到项目的研究中来,有效发挥科研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充分总结科研经验和研究心得,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并且将这些传授给学生;以科研内容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其逻辑关系和脉络,二者相辅相成,尽力提高教学水平。

3.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科研创作和创新性能力的畏惧心理,积极采取鼓励和开阔眼界的方法来激励创新,另外对部分学生严格指导,要求学生谨慎思考以及通过与学生积极讨论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新潜力,但是绝对不能打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资料和具体经验与学生分享,并且以此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和申报学生类科技创新项目。在鼓励学生创新和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创新的弊端,采取鼓励学生自我摸索、与科研人员探讨和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4. 在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比如,加强和实训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他们的项目和事务,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在暑假、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到相关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合作外,教师还可以搜集合作单位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供学生参考了解情况。并且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尝试联系企业单位商量合作和实习事宜,为日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基础,发挥学生的力量畅通校企合作渠道。

五、结语

立足于学院的应用性工科背景,围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针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社会需求,提出了新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经过本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初步实践,证明该培养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是培养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伟民. 以实践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9): 44-45.

[2] 尤祖明, 迟强, 潘明财, 等.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2, 25(4):108-112.

[3] 刘德仿, 王旭华, 阳程.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09, (11):85-87.

6.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六

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许多高校都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 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够使专业性较强的大学生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专才与通才有机结合而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创新能力正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一点已为全社会所接受。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占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正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

由此可见,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我国大学素质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不足, 使当前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

1.对素质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些高校对创新教育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还在坚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体的“封闭式”教育理念, 坚持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即便是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也只是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几次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是使学生多获得几个创新学分而已, 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真正内涵, 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受到限制, 实践能力差, 创新精神缺乏。

2.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反映教育的全部效果, 只强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 更没有对学生创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检测。这种重知识评价、轻能力检查的评价激励方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把蕴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

1.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为全面配合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将素质教育纳入议事议程。申请立项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校教研项目, 并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提高大家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造成一种人人关心, 人人重视的氛围。

2.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

(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利创新”为原则, 构建课程内容新体系。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各模块皆具有自己的独立功能, 并能够有机地组合。

(2) 注重课程建设, 全力打造优秀课程

精选优秀教材, 规范教学文件, 倾力打造精品课和优秀课程。

(3) 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第一, 独创“同步交叉教学法”。

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成小班同步交叉上课, 采用同步交叉教学后, 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每节课的课堂上只有本届本专业一半的学生, 使同学们都能够看清零部件的结构, 也增加了动手的机会。

第二, 自制特色多媒体课件。

构建了以省教育技术成果奖为主干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自制课件体系。几年来, 制作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及原理》、《汽车运用基础知识》、《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技术》、《汽车文化》、《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及《汽车安全技术》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其中, 《汽车发动机结构及原理》多媒体课件获得了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汽车运用基础知识》、《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技术》、《汽车文化》多媒体课件分别获得了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课件获得吉林省教师优秀课件大赛高等学校组一等奖。

(4) 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 注重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依据“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思想, 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形成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为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专业在学院的领导下,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5) 发挥自身优势, 拓宽素质教育渠道

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高校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 制定了适合于本校的实施细则。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考取四六级外语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项目之外, 我们还多方拓宽素质教育的渠道,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长期不懈地努力, 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只有实施素质教育, 开发丰富多彩的适合大学生的创新项目, 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郗波.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2]许晓鸣.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4) :29-30.53.

[3]朱清时, 方建华, 丁伟红.创新人才培养与我国当前教育的改革[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16) :3-8.

7.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七

1 拔尖创新人才理论提出的背景

动物生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用性学科,但长期以来,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动手操作能力差、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现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结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实施,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专业充分利用农业与动物生产的优势,决定构建以动物生产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可以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现代畜牧生产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畜牧生产中的问题、对策及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在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拔尖班”的实施,集中优质生源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实践训练、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科研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且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2.1 培养具有丰厚专业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源头,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基础培养,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就的人才。通过通识教育的基础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通晓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创新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同时,大力推进专业知识培训,增设社会实践课程,使学生提早接触科研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知识,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专业素养。

2.2 培养具有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独立思维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点。拔尖创新的能力、原创性的能力皆源于独立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超越书本知识与现有经验,从而发掘知识与经验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只有正确而且创新的思维能力才能带动实践发展。在“拔尖班”的探索中,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为激发学生创新独立的思维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培养具有正确政治观的拔尖创新人才

思想政治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情商的开发与挖掘,以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关系,为社会带来创新动力和源泉。

3 拔尖创新人才的遴选与培养方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是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2],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科学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3]。实践证明,这些研究主要从实验班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的选拔、培养定位、课程内容与建设、相关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与构建等方面探讨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针对专业特点,成立两种形式组成的拔尖实验班,一种是根据高考成绩直接招收高分数高考生,成立“拔尖创新人才班”,每班20~30人,小班教学;另一种是针对在校生,综合考虑衡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在保留原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培养,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本学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农业与动物科学专业优势,对如何培养农科核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对动物生产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

3.1 实行“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度是对传统的学生思想工作的有力补充,是把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的尝试,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4]。导师制分为“一对多”模式和“多对多”模式[5],本学院经研讨决定施行“1对1”或“1对2”导师制,从一年级开始,为拔尖创新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若干名教授(副教授)为导师。导师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顺利完成各项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课程和学术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相互配合,克服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散浅薄性,导师与学生频繁的接触有利于加强其思想引领,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充分将自身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结合到一起,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拔尖创新人才。

3.2 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方式

本学院对拔尖人才通过施行“2+1+1”计划,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三个模块进行培养。拔尖班级采取小班授课方式,人才培养的前期(前2年),重视对专业基础的培养。学生通过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养成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第3年起,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修读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修读的选修课程打下基础;进入大学的第4年开始为其个性化发展进行培养,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特色,同时为尖子生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继续研究生学习或者投身入农业高等人才的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3.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尽早参与研究工作

在拔尖创新实践教学中,本学院主要组织学生赴实验区集中实习,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科研院所或本学院实验中心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项目研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研方向、学生的兴趣,提出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并要求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拟好开题报告,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做到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学生边观察、边实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同时为了提高实训实习质量,本学院制订了严格的学生参与科研实习的考核制度,计入必修学分,避免实习活动以参观为主,走走过场,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科研活动的组织安排、团队协作以及科研氛围,尽快进入角色,并能在实验设计、仪器操作以及数据分析等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2013年,本学院共有16名拔尖人才参加黑龙江省及学校的1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名拔尖人才参与教师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名拔尖人才参加5项学校实验中心开放项目,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4 重视培养国际意识,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

一是部分课程选用国外原版或影印教材授课。二是通过聘请国际知名学者讲学、授课,以及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营造国际化与多元化文化的校园氛围,从而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语言交流能力。此外,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本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学习,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化的学术会议,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三是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研习等方式,每年选派拔尖班的1~2名尖子学生到美国等一流大学学习、交流,拓展国际视野,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在国际交流方面,五年来学院共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9次;学术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多人次,并多次主持或在大会做学术报告;专业教师队伍成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选派8名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出国讲学、访问和学习;同时邀请10名国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通过与高层次专家的交流,极大地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了本专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还获得国际合作科研项目4项。

3.5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叉、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错进行,实现了校企互动,创新拔尖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目前,本学院已与哈尔滨青禾科技有限公司、成农股份哈尔滨远大牧业有限公司、长春科菲特饲料有限公司、中鼎华润工贸有限公司、哈尔滨普凡饲料有限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海城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的总经理、理事、地区经理等高层企业领导人达成共识,聘请他们为拔尖人才班的校外企业家当创业导师,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由于创业导师绝大多数是本学院毕业生,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任何一个传统的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2008年,学院《动物科学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同年7月23日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本学院创业导师创新教学模式。

4 考评机制的探索

考核内容以学习成绩与科研实践考核为主。凡参加国家级、省级有关竞赛获奖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研究成果得到实际应用或取得专利的学生,参加学校立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验中心开放项目并按时完成的学生,可获科研高学分。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交换生、各类企业奖学金评奖评优等方面,对该班进行政策倾斜。具体办法分为奖励学分和基础学分。奖励学分包括:

1)凡参加国家级、省级有关竞赛获奖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研究成果得到实际应用或取得专利的学生,每项可获得0.5~3.0学分。

2)参加学校立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验中心开放项目,并按时完成的学生,每项可获得0.5~2.0学分。

170学分(学时总量控制在2700学时以内)中,理论和实验教学总学分为140学分左右,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学分30学分左右。见表1。

5 总结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动物生产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班”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的新培养模式,培养了基础宽厚、专业过硬、富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管理,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且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全国同类院校创立“拔尖班”奠定了基础。

摘要:动物生产作为动物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实际生产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文章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专业为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途径进行探讨与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农业生产类人才,帮助提高生产效率,指导实践创新。

8.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八

摘  要:西北工业大学数学系教学团队围绕培养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基础为本,实践为魂,素养为翼”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基础—实践—素养” 融合发展的“二三三”培养模式,探索出“实践引兴趣,兴趣带学习,学习提素养,素养促发展”的培养经验,成效显著。

关键词:大学数学;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工程科技要求工科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数学应用能力,而目前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常常呈现“学而无趣”“学而无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教学问题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数学创新实践环节,缺乏数学人文素养培养。

为了将数学基础理论、数学创新实践和数学人文素养三者融合起来贯穿于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建设优质的实践平台(基础)→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构架)→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实施)→提高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效果)。在实施方案指导下,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此成果荣获2014年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创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完善教学资源结构,优化创新人才个性成长环境

1. 建立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数学实验室

为了培养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在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分别创建了多功能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基地是集“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数学实验、创新研究、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300名学生上机实习,配备了一流的设施,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践、创新、研究等需求,有效使用基地的所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同时,我们又建立了两个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实验室,统计与数据模拟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和多种数学计算和优化的专业软件。实验室承担了高性能计算和仿真模拟等任务,为学生深化数学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2. 编写出版注重培养数学创新实践能力的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坚持以问题驱动为主线,以大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内容简单有趣,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同时,该系列教材还能够满足多个层面学生需求。其中,《实用数学建模与软件应用》、《基于MATLAB和LINGO的数学实验》适用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简明教程》适合数学建模专题讲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精选与点评》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解析与研究》适合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使用;《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数学基础》等教材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素材,架起了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与数学实践的桥梁。

3. 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大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建立了“数学建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概率论基础”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网站。这5个课程网站和1个竞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成为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的基地。

二、以“基础为本,实践为魂,素养为翼”为理念,构建“基础—实践—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为本;在实践教学中,以“知识融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为魂;在文化熏陶方面,以“数学文化熏陶推动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为翼,以实现“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会用”。

“基础—实践—素养”融合发展的“二三三”培养模式是由“两级课程”(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三类实践”(数学实验、数模竞赛、创新项目)以及“三重熏陶”(数学讲坛、数学沙龙、数模讲座与论坛)构成,其培养过程概述为“加深数学基础理论?强化数学创新实践?提升数学人文素养”,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践行“二三三”培养模式过程中,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支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数学创新实践深化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理论学习涉及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以培育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数学创新实践丰富学生数学人文素养内涵。数学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数学人文素养激发基础理论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基础—实践—素养”相互融合,在人才基础培养上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1. 将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两级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开展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本主义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质,全面提升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等能力。

一是以建模的方法讲授数学定义和定理。通过直观分析、抽象思维、逻辑推导等过程,建立起数学定义、数学定理与自然现象和规律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讲授定义的形成过程以及定理的内在意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二是将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解答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以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是将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简单建模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四是开设分层次系列数学建模课程,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相统一。例如,为部分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为其他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为参加竞赛学生开设培训课,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开设讨论课,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举办讲座,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等等。通过分层次教学,满足了各个层面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需求。

五是依据教学目的、效果、对象选择教学手段,广泛采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一对一讨论、集体讨论、网络答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前提下,为了巩固和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又设置了适量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课外数学建模创新项目、各级各类竞赛、数学实验等内容。

2. 开展系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培训,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跨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体制,保证80%以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数学建模竞赛。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良好手段。参赛学生从2000年的240余人增加到2014年的4800余人,累计参赛学生达30000余人,是全国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全国大学生和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机制,包括队员选拔、课程培训、赛题培训、专项培训、专题讨论、强化训练、分组协作等手段。经过这样的培训,西北工业大学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斐然。

3. 开展数学实验和系列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我们以培养知识理解、知识应用、数学计算、创新和实践为指导,设计了8个基础实验、4个选做实验。通过基础实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其掌握常用的工程数学的应用方法。选做实验立足于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提取问题的数学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各种数学工具、软件工具的能力。

近两年来,共开设系列大创项目113项,参与学生400余人。通过自选级、校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大学生数学创新项目,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 举办“三重熏陶”,丰富教学内涵

我们通过延伸课堂教学,举办数学讲坛、数学沙龙、数学建模讲座和论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历史、文化、美学、应用的认识,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无缝链接,丰富了数学教学内涵。

例如,在数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做过“从科学计算到数字工程——漫谈数学与交叉科学”,“杰青”王瑞武做过“合作的演化——数学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一个问题”,美国密西根大学J. Liu做过“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等报告。另外,也举办过“几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及钱学森的科学人生”、“科学巨匠——赫伯特·西蒙和冯·诺依曼”等数学沙龙。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数学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数学文化修养,扩大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和能力。

三、以“能站讲台,能教实践,能开论坛,能做科研”为标准,构建一支全能型专业化师资队伍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年龄结构合理化、教学水平专业化、科研成果效率化的40余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成员具备“能站讲台,能教实践,能开论坛,能做科研”的能力。其中,12名教师被推举为“本科最满意教师”,8人荣获省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近四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建成了“随机数学”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两个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9.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九

一、注重方向引领, 实现群众工作手段现代化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现代化传播手段, 做好舆论的宣传和导向工作, 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 并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一是切实净化办学理念。通过成功的群众工作, 引导群众、特别是党员和一般干部, 树立为民的办学理念。各高校充分利用党委主办的校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 以及网上公文传输系统、校园官方微博、网上书记或校长信箱、短信联络、博客、飞信等载体, 结合适时举行具有针对性的形势报告、工作通报专题会、科以上干部会、教代会与工代会 ( “两代会”) 等, 及时正面地传播国内外、校内外的各种信息, 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和政治倾向; 及时快捷地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宣传各高校发展阶段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宣传学校每年度、每学期的重点工作、先进典型; 及时有效地发布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招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的工作动态, 针对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或干预; 及时沟通和处置广大师生员工十分关心的热点、焦点及敏感问题。

二是正确引导网络行为。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严峻形势, 大力推进高校红色网络联动工程。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各级单位上下联动、多渠道互动, 着力抓实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 实施网络阵地管理工程。2010年以来, 组织开展了高校校园网建设评估, 通过国家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项目、示范高等学校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 建设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硬件设施, 年均投入经费在1亿元以上。实现了四川教育网与全省高校网站链接, 实现了全省高校教学区和生活区校园网的全覆盖。建立了高校网上舆情分析研判系统, 定期收集分析高校师生思想动态, 准确把握网上舆论态势, 积极应网上舆情事件。其二, 抓好红色网站联动工程。依托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逐步建立了省内高校红色网站联盟, 实现红色网络联动。2011年成都理工大学在全国建立首个“红译党建翻译网站”。网站设有“红色理论”“双百人物”“红色文艺”“红色旅游”“红色词汇”等栏目, 采取“金字塔”型质量控制模式。其三, 强化思想文化阵地把关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 加强课堂内外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各种学术活动的管理; 严格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境外基金会在四川高校活动的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严肃教育教学传播纪律。通过上述三项工程的实施, 弘扬了主旋律, 有效地预防了网络学术交流失范、网络交往行为失范、网络价值取向失范的问题。

三是过细指导学生就业。充分发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力量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一, 针对学生就业, 除了常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外, 也对教师、干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对学生就业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其二, 建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专题网站, 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栏等多种途径为毕业生提供了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就业联系信息, 为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提供便利。其三, 积极探索毕业就业新模式, 比如成都某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经过多年成功实践, 建立了“缴费上学、学生负债、银行贷款、企业还钱”的上学就业新模式, 解决了“部分地矿油等单位效益好, 对毕业生的需求大, 但要不到毕业生”和“贫困生上不起学”两大难题, 从2004年3月开始推行这个新模式, 8年来先后解决了近4000余名毕业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经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评估, 荣获2011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其四, 高校联动, 采取“大型双选会”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就业宣讲会”相结合、“综合性人才交流会”与“分行业供需见面会”相结合的方式, 邀请广大用人单位来校与毕业生直接面对面, 取得了良好的应聘 - 招聘双满意效应。其五, 顶岗实习, 首创VPE就业创业模式。成都某高校深入挖掘长期在地矿、石油、核技术等方面积累的社会资源, 动员企事业单位加盟“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前期平台直接搭建在校内, 并与地方政府合作, 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大学生VPE思想政治教育成才创业就业模式” ( “社区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就业实习—创业就业”相结合的大学生人才成长、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 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习到实习、再到就业的过渡, 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创新创业岗位。近五年来, 四川省相继毕业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120余万人, 其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对高校和四川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注重党建统筹, 着实推进群众工作体系系统化

四川高校坚持以党建为龙头, 以“四好班子”、创先争优、各类先进评选等活动为载体, 推进各类课程、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科教学评建、各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以及大学生就业等工作, 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投入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实施党建“六三”工作系统。各高校划分了党委组织部、学院党委 ( 党总支) 、党支部“三级责任”, 为学校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建设了组织员、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三支队伍”, 为学校党建工作提供人员保证; 实施了入党积极分子基础教育、集中教育、提高教育“三级教育”, 为党建工作提供思想保证; 执行了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制、测评制、公示制“三项制度”, 为党员队伍提供质量保证; 实施了党建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三个载体”, 为党建工作搭建工作平台; 建立了党员对学院分党委 ( 党总支) 、学院分党委 ( 党总支) 对党支部、学校党委对学院分党委 ( 党总支) “三级评估”, 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构建党校四级教育培训体系。各高校着力构建了新生入党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发展对象提高教育以及入党后继续教育的“党校四级培训工作系统”, 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三是明确党建目标管理要求。各高校对各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团社团工作、宣传统战工作、离退人员工作、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实施目标管理, 为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师生员工的先进性教育提供了目标保证。

四是加强高校惩防腐败工作。各高校落实了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一项重要职责”, 建立纪律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三种机制”, 形成一岗双责、干部成长、权力制约、预警防范、问责追究、组织保证“六项重点工作”, 为高校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纪律保障。

五是抓实干部队伍配套机制。各高校完善了年轻干部的选拔机制、处科级干部的正常晋升机制、非领导职务提升的正常到位机制、向社会输送干部的常态机制、各级干部的日常培训机制。这“五大”干部队伍建设机制, 为高校开展各项群众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六是全面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各高校围绕我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的“三基地一窗口”建设,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展示灾后重建效果,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义工学分制”; 开展了优秀毕业生评选、校园文化成果评选、灾后恢复重建和“感恩·奋进”、创先争优等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11年度全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 近年国家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险事中, 广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爱国情怀、精神风貌、法纪观念, 受到社会的赞誉。

三、注重差异服务, 实现群众工作方式精细化

高校群众工作的对象非常复杂, 有领导岗位、教学或科研岗位、管理岗位, 还有普通工人和广大学生等, 他们的素质、性格、修养和兴趣、爱好彼此相异。因此, 高校在开展群众工作上, 在方法选择上因对象不同区别性或层次性就有所不同。比如, 针对有些年轻教师或一般工人, 工资低、住房困难、经济拮据的情况, 通过实施高校党政工团工会联动的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针对有些干部面对激烈的岗位竞聘, 不但需要努力工作, 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或改变既成的学历、学位, 忙得不知所措的情况, 各高校均建立了内部各单位岗位协助支持机制; 针对有些教师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 甚至有的还要兼行政工作, 难免顾此失彼的情况, 各高校确定主要岗位和兼任岗位的不同要求并在绩效考核上给予充分考虑; 针对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 即使靠贷款上学, 日常生活仍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困难的情况, 实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确保所有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对于师生员工中的不同困难情况, 各高校结合自身校情想办法、出实招, 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不断地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

目前, 四川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显得特别突出。截止2012年底, 全省高校专任教师68000余人, 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总数的46%;40岁以下教师占总数的63%。在3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人数占其61. 5% 。以“80后”为主体成为四川高校教师的特点。各高校常抓青年教师工作, 在思想上引导、政治上看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培训上加强, 使其并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总体而言, 四川高校在群众工作方式精细化方面, 基本做到了: “精简管用”, 以“管用”为基础, 决不可牺牲“管用”而盲目求“精”; “细致入微”, 建立立体网格化管理, 以确保群众工作质量不受损。

四、注重主体互动, 实现群众工作方法客体化

在高校群众工作中, 强调群众工作是一个双主体互动的工作。一方面, 群众工作方法要尽可能符合对象“口味”, 不能仅凭工作者的主观感受来选择工作方法, 而是做好换位思考, 站在对象角度即广大师生员工角度, 来确定开展群众工作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 要求高校群众工作方法能够为师生员工所接受和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以利于广大师生员工能积极配合和直接参与。

比如, 就目前高校创新方面而言, 主要通过群众工作方法帮助师生员工确立四方面的创新意识: 一是办学创新意识, 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师生的实际情况, 在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功夫。二是教学创新意识, 并把重点放在调适教学内容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上。三是科研创新意识, 鼓励师生充分挖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性劳动, 瞄准前沿, 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四是管理创新意识, 着重改革人员管理和物质调度方式, 特别是探讨加强师生思想行为管理的运行机制, 提高管理效益。

强化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 在任何时候都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意识培育的本身也是一项工作者和群众之间双主体互动的工作。因此, 在具体的群众工作中, 群众工作者和群众之间所进行的双主体互动活动, 其效果就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客体化, 表现为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对高校发展促进作用的程度。

上一篇:2010下学期二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下一篇:市妇联领导班子及主席整改方案落实情况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