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2024-07-16

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共9篇)

1.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一

后来,我们和孩子们做起了游戏。我们先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和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接下来。我们又玩跳长绳的游戏,孩子们跳的可欢了。特别是一个小女孩,胖乎乎的,协调性却超好,跳长绳的时候还能翻跟头,简直是精彩之极。这是个有着先天性智障的孩子,福利院的老师说过一段时间她就要代表中国参加一个国际上的残疾人交流会呢!谁说智障的孩子天生就需要人们的照顾,他们同样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为我们的国家增添荣耀。

我们与孩子们交流的的时候,孩子们有时也会出现不耐烦,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发呆,露出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的想,他们也是有心事的呀!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突然问我: 哥哥,人再怎么样才能不死?人可不可以不死? 我怔住了,那么小的孩子,居然在考虑这种深奥而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位教育学家说过,人一旦考虑生与死的问题,他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生命的思考。

2.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职工福利费的会计与税法差异性

1. 职工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

会计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 应当纳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税法规定, 企业为职工交通所发放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2. 职工住房补贴。

会计规定,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为职工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而税法规定, 企业为职工住房所发放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3. 职工通讯补贴。

会计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通讯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通讯补贴,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税法对此没有明确, 因此, 企业申报纳税时应该依照会计规定, 将其作为职工工资总额。

4. 节日补助与午餐费补贴。

会计规定, 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税法对此没有明确, 企业申报纳税时应该按会计规定, 将其作为职工工资总额, 但职工因公在城 (郊) 区工作, 确实需要在外就餐, 根据实际误餐顿数, 按规定标准领取的误餐费除外。

5. 职工困难补贴。

税法规定, 企业为生活困难职工所发放的职工困难补贴 (包括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 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费范畴;会计对此没有明确, 因此, 企业进行会计处理和申报纳税时都应该依照税法规定, 将其作为企业职工福利费核算。

6.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会计规定,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 是职工福利费;税法认为, 虽然离退休人员已不再为企业提供劳务, 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 企业支付统筹外费用, 实质属于延期支付福利, 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

二、职工福利费处理的风险防范与协调

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该单独设置账册, 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 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1. 有些企业, 对尚未分离的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

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费、维修保养费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劳务费等, 没有通过职工福利明细账单独核算, 隐匿或转移职工福利费, 形成没有超支的假象和偷税事实。

2. 企业按月按标准为职工发放或支付的职工交通补贴

或者车改补贴、住房补贴, 会计认为是企业以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住房补贴名义发放劳动报酬, 具有工资性质, 所以规定其应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但申报纳税时应该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增, 以控制纳税风险。

3. 企业按月按标准为离退休人员发放或支付的统筹外

费用, 虽然可按照职工福利费规定在税前扣除, 但要符合企业相关制度、不以避税为目的。企业为离退休人员发生的其他费用, 均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 不得税前扣除, 并依法纳税调增, 否则就是偷税。

4. 倘若企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职工困难补贴, 并且是人人有份的, 这种普惠制的“职工困难补贴”具有工资性质。

其实, 职工困难补贴是企业按规定发放或支付给本企业困难职工的, 无论会计如何处理, 企业申报纳税时都应该按照职工福利费的相关规定在税前扣除, 以防范纳税风险。

5.《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 (财税[1995]82

号) 规定, 误餐补助是指按照规定, 个人因公在城 (郊) 区工作, 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 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 根据实际误餐顿数, 按规定标准领取的误餐费。误餐费不属于工资性质的补贴, 计入当期收益, 不征个税, 但超标或借误餐费名目发放的补贴除外。

3.关于企业福利优化的分析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福利计划;整体报酬;弹性福利;人力资源;激励;价值

1.企业福利现状分析

1.1薪酬福利和整体报酬的关系

企业薪酬福利体系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框架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策略、定位和构成等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手段。

企业一般采取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的策略,建立一个由固定薪酬,变动奖金以及非现金福利组成的薪酬福利结构。现在已有很多企业将工资、奖金及各项福利结合起来给员工的综合性薪酬福利以整体报酬的概念来发展其薪酬福利体系,直接现金包括固定工资和津贴补贴、绩效奖金以及其他激励计划等;非直接现金包括法定福利(如社会保险、公积金等)和非法定福利(如公司福利、培训发展、工作、生活平衡计划等)。

1.2现行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85/90后新生代陆续进入职场,薪酬已不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有主见,讲个性;加之公司其他不同年龄段的员工也有不同的需求,使企业统一的薪酬福利体系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多元化需求,从而使得企业在薪酬福利上的投入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与此同时,企业在薪酬福利上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以上海为例,过去五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每年增长8%左右,直接影响公司法定福利成本的上升;而且随着公司平均年龄的上升,医疗开支逐年增加,导致公司福利部分如补充医疗保障费用逐年攀升,目前,公司在福利项目上的支出已近一半左右,并有上升趋势,考虑到薪酬部分相对刚性,如何以创新思维优化企业福利成为面临的挑战。

2. 企业福利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为福利优化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员工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福利项目,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让员工体验到个性化福利带来的愉悦。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表明福利是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保健因素,它的满足虽然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如不当则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较高的离职率。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还指出,一个人获得的报酬与他对组织的贡献成正比,统一模式的福利难以达到公平。所以,企业福利优化要从员工需求、激励和公平性出发。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需求也是因时而异,随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对福利的不同需求,一般来说,员工随年龄增长,对福利需求的变化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对现金奖励、培训、汽车、购房、交通的要求;第二个阶段表现在对职业发展、健康医疗、子女教育的要求;第三个阶段对养老计划、医疗保健、工作生活平衡额要求。

如此看来,如果有一个成本预算固定,允许员工自行在预算范围内选择福利项目的方案,岂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兼顾企业对费用的考量和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福利优化的趋势分析

3.1弹性福利的概念和形式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TRW公司率先提出了弹性福利的理念,形成了弹性福利的雏形。随着弹性福利的推广和实施带来的效用,这种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弹性福利也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指员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组合。这种福利计划可以保障员工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福利,从而促使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政策效用最大化。

按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弹性福利大致有3种形式:

(1)套餐式:公司提供若干(一般2-3套)套成本类似的方案,员工在其中选择规定数量的方案;

(2)核心自选式:公司提供1套核心的必选方案,员工在预算范围内可选择其它公司提供的方案;

(3)自助餐式:员工按需在预算内选择公司提供的方案。

3.2弹性福利可优化福利,控制成本

弹性福利让员工在预算框架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福利项目,提高福利计划的适应性,使员工真实感受到自己获得的福利价值,减少企业在员工不需要的福利上的投入,实现福利整合,提升福利投资的效益,有助于管理福利成本。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寻求各种控制成本的方法,弹性福利的成本可控性,也是人力资源部门期望达到的目标。

3.3弹性福利可利用大数据,科学决策

由于弹性福利既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势必增加人力资源工作的复杂性和行政管理的工作量,况且,薪酬福利工作又是基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弹性福利的推广应用就会受阻。今天,随着网络信息和移动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从技术上解决了弹性福利在实施中的难题,方便数据收集和信息分析,在大量数据信息中提炼出重要和关键数据,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和精确性,对资源配置和福利成本的投入、管控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帮助企业科学决策,提升企业和自身的价值。

3.4弹性福利可提高满意度,形成有效激励

弹性福利满足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尊重自己的选择,强化了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一般来说员工都认可自己选择的福利项目,在整体报酬框架内,配合直接现金报酬與不同员工之间差异化的福利组合,将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形成有效激励,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4.企业福利优化的操作性分析

弹性福利是企业福利优化过程中的创新,在企业内推行弹性福利是企业的一项变革。任何变革在推行的过程中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变革阻力,弹性福利也不例外。为了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推行弹性福利,可采取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4.1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企业的弹性福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会涉及调整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和诉求,因此,如果一次性全面改革的话,存在的阻力、困难会很大,有必要按照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行。一方面,企业可以从简单的方案上入手或者在实施的范围上循序渐进,投石问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经验与不足,并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完成整个企业的福利变革。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分阶段进行推行,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设计出计划的前期、中期、后期。例如前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于福利项目组成的要求;再比如在实施的后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征求员工的改进意见等。

4.2实施福利外包

福利外包是指企业与其外部服务提供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专业机构负责企业福利的日常管理工作。福利外包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公司员工工作的专业化,使他们集中精力解决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的事情。就企业而言,选择将本企业的弹性福利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需要定期交纳一定的服务费用,从而避免了自行构建福利系统时一次性大量的现金支出,在有效控制福利成本的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来自外包公司的技术资源和专业的服务和咨询意见。因此,从“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观点来看,这是企业的良佳选择。对员工而言,可以真正做到按个人需求挑选福利组合,充分体现出福利设计中的“弹性”,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4.3建立合作供应商

企业实施弹性福利会涉及较多的福利项目,需要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企业在实施弹性福利时,应注重评估供应商的能力和经验,从企业角度,应该在降低管理管理成本,减少日常行政负担,提供有竞争力的费率和条款等方面考量,协调和建立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使供应商针对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高质量和多樣化的服务,这样就更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企业的信誉度,起到人才吸引、保留和激励的作用。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流合作,促进企业间相互发展,达到共赢的管理模式。

5.总结

优化企业福利,提高投资效益是企业和员工一直关注的共同话题,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和员工需求的满意程度,尤其是近年来,弹性福利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热点话题。它在内容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企业福利优化、整合和创新更具有挖掘潜力,同时也考量着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上述企业福利优化过程中各方面的分析,说明企业的福利优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趋势,值得企业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人才策略,并利用相关政策,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福利计划,体现出企业和员工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小花.弹性福利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2]曾桃,黄瑞琳.弹性福利计划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现代化,2012,01

[3]钟丽华.弹性福利计划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11,06.

4.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阅读《福利国家的矛盾》的读书报告

《福利国家的矛盾》这本书由克劳斯·奥菲(Claus Offe)所著。克劳斯·奥菲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得过柏林,1965—1969年,任教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系,并于1968年以《成功原则与产业劳动》的论文获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来曾经任比勒费尔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之后任柏林洪堡大学政治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专业教授。同时,他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当代英美的学术界,他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被誉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成员,曾师从当代著名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他对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所做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曾启发了哈贝马斯、吉登斯等当代西方学术巨擎。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一些章节与福利没太大关系,我就只写关于社会福利一些章节的读书报告,另外它是一篇一篇的论文,下面我也就以各篇论文分开写。第一篇是“现代福利国家的矛盾”,二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社会矛盾的政治解决方式而被赞誉和广泛的效仿。但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剧烈消退,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得到强有力复兴。他们批判:福利国家没有有效的调和市场社会所产生的冲突,实际上加剧了冲突。其中的原因是福利国家强加于资本之上的管理和税收负担抑制了资本的投资动力,另外,福利国家所认可的要求、权利邮寄工人和工会所拥有的集体权力,抑制了工人工作的动力。在经济衰退的时候,福利不能倒退,而且还要不断的提高,经济和政治的负荷无法承受。作者认为“与其说福利国家是提供各种收入、服务等社会福利措施——它们作为公民权利的的体现——的独立和自主的源泉,不说它本身就高度依赖于经济的繁荣和持续的利润。”以前上课的时候郑老师就说过“要把中国建成福利国家”。我当时心里就想,要不要把中国建成福利国家,当然我心里的答案是否定的,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波动剩下的真正称为福利国家的也就北欧几个了,稍作了解就是知道,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人口少,可以轻松的提供巨大的财富维持整个福利支出。而对于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中国,要想成为像北欧一样的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实在是太大,我个人并不赞同。我认为,社会福利的健全是为工人提供生存生活的保障,以让其在工作时无后顾之忧,而不是让其产生依赖。另外作者认为“尽管福利国家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影响很可能是破坏性的,然而废除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将简直是毁灭性的”。这些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来理解,虽然当面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重新把英国带入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但英国的没落并没有扭转。另外现在的希腊债务危机中,希腊的债务已经无法承受,政府想削减福利开支,于是各种罢工游行兴起,削减福利就像割肉流血。论文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左派对福利国家的批判我就不写了,提一点就是他们认为资本家用福利收买了工人。矛盾总是会存在的,要么进步,要么变迁。

下一篇与福利有关的论文是“竞争性政党民主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首先他对“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完全依赖阶级权利”和“阶级权力与民主政治的权力之间是完全独立的”的两个观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中提到的一个罗伯特·米歇尔的一个观点“‘寡头统治的铁律’将无情地成为组织发展趋势的历史必然性”,我认为这句话更好的解释了当代世界无论什么养的政体,都是少数人在统治,这是事实,无关于形态。作者说到,大众竞争性政党是慢慢发展而来的,但我认为,大众性政党到现在都还未形成。论文最后作者提到了凯恩斯福利国家及其崩溃,其实福利国家崩溃的原因还是当时经济的衰退,这是福利国家的特性所决定的,政府在市场配置中并不能使之达到最优,更不能说服工人安心的工作。作者在自己的结论中提到“经济停滞会破坏集体行动者相互合作的关系基础。”“未经制度性调解的社会和政治冲突在不断增多,它们无法通过政党或其他代表途径而得到疏解,而其根源也无法通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而得到有效消除”。进一步说就是福利国家根本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意味着政府功能的全面扩张,福利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调节,但这些旨在维护资本主义交换关系的福利国家措施,却越来越导致其悖谬性的后果。破坏了市场机制,减少了工人的动力。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依赖于福利国家,但资本主义又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所以,在这次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表明政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我也觉得这也绕过了福利国家的矛盾,中国走上的是自己的特色的发展道路,福利国家模式并不适应

中国。

最后一篇是“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反思”。这篇是作者与戴维·赫尔德、约翰·基恩的对话。开头写了谈论中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系统论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得过的一个理论传统,美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其贫乏和扭曲,他认为系统论是一套非常有用的概念工具,它与系统管理者们的设想的方式相一致。他认为福利资本主义不具有市场无意识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福利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矛盾性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一套非商品化的维持体系对于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使用的经济系统而言是必要的”。其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劳动力商品形式的维持必然依赖于一套飞商品化的维持体系,这种旨在维持和促进劳动力商品形式的维持体系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通过劳动市场上的交换形式来发挥作用。福利是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慈善的原因建立起来的,相反,福利制度是劳动力商品化的前提条件。我个人认为,劳动力商品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必须有一套非商品化的维持体系,这样劳动力在可以理解为是商品化的。另外资本主义对那些接受福利的人采取了压制,只有那些“有资格的人”才被认为是合法的福利接受者。国家社会主义政体是及其压制性的,苏联人民对其近代历史一无所知。“系统越是复杂,它越变得脆弱”这个我只能部分赞成。简单的系统可能就只有一个支撑点,一个点倒塌整个系统就倒塌,当然,复杂的系统点多了,点上出问题的概率也就大,导致连锁反应,最终系统倒塌,可是也许有几个点能坚强的支撑。所以我只能部分赞成。他们针对一些观点相互交换看法,也许并没有对错。

读了这本书,有很大的困难,其中有许多我不懂的内容,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我都不行,以后必须研读许多经典著作,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总的来说,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资本主义依赖于福利国家,但又能与福利国家制度共存。其中我有许多思考,福利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吗?还是也可以属于社会主义?就像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方法。哪如果也可以属于社会主义,那么是否和社会主义共存?读书之后我发现,此书基本上是围绕工人工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处理,也许这些管理是执政者应对的主要任务,它关系着政权的稳定,也意味着许多我们看到的热点问题是其矛盾的转嫁。最近闭幕的三中全会被寄予厚望,其中说到的就是市场机制和收入分配,市场机

5.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五

1、公司福利房哪些人可以住?()

A 全体员工B 家在仪征以外员工C 仅集团内驻外人员D 其他(选其

他者需给出意见)

意见:

2、福利房中有两居室房和独身公寓,你认为两居室的房子应该给哪些人居住?()

A 已婚员工且夫妻双方均居住在本地B 单身员工

3、你认为公司福利住房提供员工使用时间几年较为合适?()

A1年B2年C3年D3年以上

4、你认为公司福利房是否应该免费提供员工使用?()

A 免费B收费

原因:适当收费

5、如果公司收取房屋租金,你认为收取多少合适?()

A仅收取物管等费用B 除A以外,收取300元/月以下C 除A以外,收

取300元至500元/月D 除A以外,收取500元以上/月

6、如果员工符合居住福利房条件,但是主动放弃居住权,在本地租房居住,公司是否应

给予补贴?()

A 应该B 不应该

原因:

选则A的认为补贴多少合适

7、如果员工符合居住福利房条件,但是主动放弃居住权,在本地购房居住,公司是否应

给予补贴?()

A 应该B 不应该

原因:

选则A的认为补贴多少合适

8、你是否有居住公司福利房的需要,需要两居室的房子还是独身公寓?

是否有需要需要需要哪类房子独身公寓

6.关于走访福利院感受 篇六

第一次去福利院,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去福利院,跟着同学们步行走到第三福利院,在福利院门口我们都很兴奋的拍照,留念之类的,后来等了一会负责人出来带我们走进福利院,大家都四处打量,负责人告知我们因为去的时间段不是很对,那时候老人们还在午休,还没醒。所以让我们先帮忙打扫院内的坏境,在打扫的过程中,大家都很认真,很快我们就扫的差不多了。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样子,负责人把我们召集到一起,简单的和我们说了些去看老人时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和老人聊天时要注意的问题,因为我是第一次去福利院,所以心里一直有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同时还有那么一点的害怕,和紧张。害怕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交流,紧张怕自己做不好这样一件与老人聊天的小事情。接着我们走进了老年部大楼,走上楼梯上到二楼,去的那天天气是很好的,有着明媚的阳光,楼上的通风以及采光条件都很好。所以刚进去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很舒适,很温馨的感觉。有的老人坐在楼道晒太阳,有些稍微年轻些的老人则在麻将室里大家欢快的搓着麻将,有声有笑,大家都感慨这里真好,以后老了也要住在这样的地方。一直往楼道里走,然后同学们依次走进了老人的房间,我和我的伙伴都是第一次来到福利院,所以看着逐渐走进房间散开的同学们,站在楼道有点不知所措。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看出来我们的窘迫,便顺带的把一个老奶奶交付到我们手上说让我们带她去散散步,聊聊天,就这样我们才破解尴尬,顺利的和老奶奶搭开讪。

通过和老奶奶的简单聊天中得知老奶奶已经九十三岁高龄,已经在福利院入住很多年了,她有一个很健全的家庭,已经是五世同堂了,家人对她也很好,但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以及老人身体的疾病,便把老人放在了养老院代为照顾。每逢节日也会把老人接回家去,不过老人似乎不是很喜欢在养老院的生活,可能是老人老了落叶归根的思想观念,也可能是老人心里对家人牵挂的缘故。老人在交谈中老人竟然提出要为们带她打的回家的要求,幸好我们及时的转移了话题。

在陪老奶奶散步的过程中,因为楼道是四方形的那种,中间是一个大天井,用透明玻璃隔开楼道的那种,所以整体的房间的布局是一个四合院形状的,在楼道里看见了两个腿脚不便的老爷爷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我有试图和其中一个老爷爷交谈,喊了好几遍的爷爷,他都没反应,只是迷茫的望着我。后来旁边的一个老爷爷告诉我他耳朵不好,听不见,我才知道。两个老爷爷眼神中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那一瞬间给我感觉心里很不舒服,更多的是同情,或许他们想趁着阳光四处走走,可是他们的家人不在身边,没有人会有那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陪他们说话,走动。也或许他们想找个自己亲近的人说会话,可是在哪里他们也找不到亲近的人,所以他们只能坐在轮椅上,无奈的坐着,不能和方便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突然改变了自己刚进楼时候那会以后老了就住在这里的想法,因为从老爷爷的眼神中透露出那种神情,以及和老奶奶的谈话中慢慢的改变了我最初的想法。或许老人老了更多的希望还是和家人一起共度晚年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短暂的相处,很快就结束了,很快就到了离别的时候,把老奶奶送到房间,简单的道别,走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奶奶和我的伙伴们牵着手,特别不舍的我们走,还一直把我们送到楼道口,一直目送着我们,那瞬间我是感动的,被老奶奶的热情所感动,我又是忧伤的,忧伤着老奶奶,老爷爷们内心的孤独。忧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经常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也预想着自己以后遥远的老年时光。

7.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 基本理论

福利主义理论基于公民的权力, 是一种平等的福利权益观。在福利制度下, 所有公民相互之间不存在身份、等级和人群的不同, 也不会因此享有不平等的福利权益。当然, 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和福利主义制度发展的道义基础是基督教民主文化的民主观、平等观以及生态平衡伦理等。基督教民主文化在社会保险上的发展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民主的社会援助, 它的本质一面是追求社会公正。

(二) 模式典型

福利主义模式强调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扶贫功能, 必须服务于穷人中的最穷人。小额贷款公司的这种模式的代表是孟加拉乡村银行 (简称GB) 。运用联保方式代替抵押担保, 降低贷款人在资金方面的压力, 同时, 以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的小组平台的建立, 不仅能使贷款人互相学习, 也能够大大降低银行在管理运营方面的成本。同时, 孟加拉乡村银行运用的这种联保方式也被认为是小组贷款模式。主要面向贫困农民, 特别是向妇女提供存、贷款以及保险等综合业务。该模式实行的是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管理。

整个GB小额贷款公司的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即发放贷款机构和接受贷款机构。其中, 发放贷款机构分为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在内的四级;接受贷款机构分为中心、小组、贷款人在内的三级。目前为止, GB共有1个总行, 12个分支行, 108个支行, 1195个营业所, 12万名员工。通过实现商业化运营, 该机构为6万个贷款人中心, 40万个贷款人小组, 312万贫农提供金融服务, 还款率超过98%。GB模式的核心是自愿原则下的团体贷款机制。2

1. GB的运作方式:

(1) 资金来源。成立初期资金由创办人自行注入。1984至1996年, 主要由国际社会和国际农业发展银行和基金组织提供资金。1996年开始, GB以自身市场化运作方式作为资金来源, 实现了自身的稳定发展。

(2) 客户群体。将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女性作为主要对象。GB的创始人尤努斯认为, 女性在改变自己贫困状况方面比男性困难, 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3) 层级的组织结构。GB运行的基础是乡村中心和借款小组。设立之初, 借款小组由5个村民自愿组成, 乡村中心由6个小组构成。它的第二个层次由各地设在总行的下属机构即分行构成, 分行包括10-15个支行。GB的基层组织是支行, 它在财务上实现自运营, 同时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 拥有2-3个培训员、6-7个工作人员、还有会计和经理各一名。

(4) 风险管理与监管机制。GB采用一些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接受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制度。GB起先是采用小组联保的方法制度, 如果一个成员有违约现象, 很可能导致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发生违约现象, 即“风险扩散机制”。2000年左右, GB在总结过去经营的基础上, 提出并开发了“广义化推广模式”。和以往的管理制度不同, 该模式通过道德约束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 小组成员之间不需要承担连坐的担保义务。

(5) 利息规定及其放贷与还款制度。GB的利率一般为20%左右, 是比较高的, 它由GB根据市场状况自行决定。小组贷款优先贷款给到小组内最贫穷的2个人, 然后再贷给另外的两个人, 最后是小组长, 这样的贷款次序就叫做“2+2+l”。

2. GB模式的主要特征:

(1) 贷款给穷人, 但不是与单个的贫穷农户发生直接的联系, 是与项目实施的基层中心和小组发生联系。一般情况下是一个中心由5到6个小组组成, 一个小组则由5人根据自愿原则组成。

(2) 提供比较小数额的短期贷款, 每年扶持。一般52周作为一年的贷款期, 第二周就要开始还贷, 根据每周偿还1/50的本金的原则, 在50周之内全部还清。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贷款的金额是1000元, 若借款人能够按照规定准时还本付息, 那么第二次就可贷款1500元, 以此类推, 一次最高可贷的金额是3000元, 连续的扶持直到脱贫。

(3) 贷款由小组内联保代替担保向个人自负过渡。贷款一般优先贷款给其中的两个成员, 进行两周的观察后再向另外的两个成员贷款, 完成后, 最后才贷款给到小组的组长, 即“二二一”顺序。每次的借款都必须有所有成员的保证或共同担保。

(4) 妇女作为小数额信贷的主要对象。这只是强调主要的牵头人是妇女, 当然, 不排除有男人参与的情况。

(5) 中心和小组会议的制度。一次中心会议约15天召开一次, 一次小组会议约7天召开一次, 进行收款的活动是会议召开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要交流致富信息, 传播科技知识等。

(6) 可强制执行的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或抵押品不是基础, 而是“信任”。在这种商业模式下, GB银行贷款给穷人并不是没有利息的, 其利率甚至比一般的商业贷款还要高。如孟加拉国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大约在15%左右, 乡村银行的最高贷款利率是20%。当然,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利息并非完全都是很高的, 如给乞丐的贷款利率就是零。

二、制度主义 (商业性) 模式

(一) 基本理论

制度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公平观, 它是一种基于制度主义分析的公平价值观。它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系统和运转良好的道德维度和基本的行为准则。直接主张制度主义的公平观就是规则的公平, 即对个体行为通过一些没有歧视的相关规则来加以约束, 这是在个人和他人自由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一种过程上的公平。没有歧视的原则或者主体平等的原则是公平最中心的原则。

通过没有歧视这项规则的约束来保证过程的公平, 并且结果公平必须在规则公平基础上发展起来。原因在于规则是强制性的, 并且制定规则的过程必须是公共选择过程。减小起点差异的目的是减小结果不平衡幅度。政府是缩小起点差异和实施结果公平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等策略实现结果公平, 并缩小起点差异3。平等原则是统合公平的第一原则, 也就是说主体在特定范围内的没有歧视原则。

在对公平的保障方面, 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显然可能会忽视弱势群体, 它只能使社会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收敛于结果公平。因此, 赫波特·施皮戈尔伯 (Herbert Spiegel berg, 1944) 提出了补偿原则4, 在该原则中他认为, 社会应该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 实现真正的公平, 制定改善弱势群体的长远目标。

(二) 模式典型

制度主义模式, 也被称作是正规金融机构模式, 其主要强调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性。他们认为一个最好的小额信贷机构 (达到了财务上的可持续) 才是最能减缓贫困的机构, 因为只有可持续的项目才能被推广和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口。5这种模式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代表是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 (简称BRI) 。

BRI-UD主要采取的管理模式是:总部对央行和财政部负责, 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村银行。其基本经营单位是村银行, 实行独立核算, 通过贷款权力下放, 村银行拥有贷款的决定权, 即可进行自定的贷款规模、期限和具体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实行内部激励薪酬制度, 每年经营利润的10%分配给员工。贷款利率实行商业化, 同时, 通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了运营成本, 确保了BRI-UD的可持续发展。

1. BRI的运作方式:

(1) 资金来源。BRI已经实现商业化经营。其经营资金既不需要政府拨款, 也不依赖于国际捐赠。BRI的主要资金来源:自有资金, 即机构获得的收入;社会存款;到资金批发机构融入资金。

(2) 业务范围。BRI提供全面的金融业务, 在吸收社会存款和放贷的同时还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和外汇业务, 这和其他信贷机构是不相同的。其他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这么复杂的业务范围, 相对来说很单一, 它不提供外汇和支付清算服务。

(3) 贷款对象。BRI的贷款对象主要有农村人口、城郊和城市的中低收入水平群体以及年经营收入约为1万美元的小企业, 而不仅仅是针对贫困人口。商业贷款、营运资金贷款、房屋贷款、农业贷款等是其贷款的主要种类。

(4) 货款期限及利率。小额贷款的贷款金额通常不超过5000美元, 且最长贷款时间为1年。在实际中, 80%的乡村银行贷款时间都在3个月以内, 年利率通常都达到20%-40%。

(5) 还款方式。采用分期还款方式, 客户在贷款发放一个月后就需要分期还款, 通常的还款方式是按月偿还。银行对能够按时还款的借款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信贷员还为偏远的农村客户提供登门办理还款业务服务。

2. BRI模式的主要特征:

(1) 对村银行和其贷款储户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印尼, 农村银行是经营最基本的单位, 它采用独立核算模式。

(2) 增加盈余空间的另一方法就是通过采取鼓励储户储蓄的措施和增加存贷利润差的方法。在19世纪80年代印尼当地政府允许银行自己来确定利率。存款数额作为印尼银行存款利率的标准, 存入的数额大, 利息就高。并且对存款期限没有做明确规定, 可在任意时间提取金额, 利息也是每月根据储户账户上的最小余额来计算。

(3) 简单的报告体系和较低的贷款管理成本。借款人通常第一次贷款从申请到通过只需要7天左右, 以前合作过的客户的审批周期更短。

三、制度主义模式与福利主义模式的比较

制度主义模式与福利主义模式的根本性区别在于:

1.认为机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

2.商业性融资。

表1表示的是福利主义模式与制度主义模式的比较。

结论:国外小额贷款成功模式对中国小额贷款公司有借鉴意义, 但是中国国情和相关政策法规又决定了中国小额贷款的特殊性。中国城市乡村发展差距大, 不同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借鉴意义。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汪三贵.中国的小额信贷[J].农业经济问题, 1998, 4.

[2]孔德蜻, 肖潇.求解中国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1.

[3]顾自案, 王伟宜.制度主义的公平观:一种“统合公平”[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4]赫波特.施皮戈尔伯.保卫人类的平等[J].哲学评论第2卷, 1944, 53.

[5]Hossain, M.:“Credit for alleviation of ruralpoverty:the Graeme Bank in Bangladesh”, Washing-ton, DC:IFPRI, 1988.

8.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贫困家庭学生 心理特点 双资助

随着近年来,高中的普及,大量的初中学生升学进入高中。而有一部分是家庭环境比较差的,即是本文所说的高中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的机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产生不健康的问题、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面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在我们这里,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例如《国家助学基金》、《广州乐助会》、《佛山同乡会》、《协同福利机构》等各种政府的或者民间的基金,从经济上去帮助贫困学生。但在我们教学教育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帮扶,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近十年来,本人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达百户以上,对我县的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因何而贫困有比较深的了解。我从香山中学高中三个年级60个班级中,分层次随机抽样100名贫困生和100名非贫困生,采取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与所在班主任座谈等方式,再结合历年来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的经验,进行分析。从家庭访查可以看出,一般的家庭如果父母双亲都健在并且有劳动能力,是不会怎么贫困的。而家庭贫困的原因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因为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有的是父母双亲年纪大了劳动能力低下;有的是家庭成员中有重大疾病导致贫困;有的本来是个幸福家庭,而出现了突发事件例如车祸等而导致贫困;而有的是因为超生,生育了七八个儿女,只顾着逃避计生问题而荒废农活导致贫困。

协同福利奖学金项目的受助人中,女生占的比例较大。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女孩子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好学,在奖学金项目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我们也发现,她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不自信甚至有的辍学。经济上的贫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对自身和未来的不确定都是她们压力的来源。基于这种观察,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对这些女孩子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她们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协同福利希望通过课外的课程项目的设计实施,借助教育和培训给予她们更多指导和支持,使她们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知识、拥有一些基本的技能,在未来更好的应对压力并发展自己。

二、如何对贫困生在经济及心理上双资助

(一)、在经济上,协同福利机构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问题,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并且每个学期都会送一些文具等小礼物给学生。

(二)协同福利设计了协同女性发展的课外的课程项目,作为她们课外学习的补充。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接受协同福利资助的女生,以培训的形式展开,今后有扩展到少数非受助学生的可能。培训包括态度和认识的转变、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处理压力和情绪、计划未来与目标设定等。通过这个项目的培训,学生将变得更为自信,有更强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更易成功。

我们希望,协同女性发展项目的学员,即是说,贫困受资助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凭着培训中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增强自信心,将来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这将是改变她们自身和家庭命运,解决困扰她们祖祖辈辈贫困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暑假和寒假各有一次强化培训。强化培训可能针对提高某一技能,同样也可能是一个服务的项目。这些培训也由协同福利安排,辅导员和其它相关培训人员都将参加。例如,协同福利机构会安排香港的一些热心学生组织过来学校开展夏令营,主题是英语夏令营,目的是提高受资助学生的视野与英语水平。期间会带学生去孤儿院,去老人院,或者去探访独居老人,或者去探访智障儿童学校。去了解更加贫困与困难的人群,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4、学生互助项目,即高年级学生给予低年级学生帮助指导。每年暑假,协同基金会的教育干事将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互助指导培训。这个项目将帮助高年级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其领导能力

9.关于福利院的调查报告 篇九

寒假社会实践主题:社会福利院义务工作 社会实践参与者:我

社会实践时间;20**.**.**-20**.**.** 社会实践地点:****市**县社会福利院

利用寒假在家的机会,我志愿到县福利院做了为期七天的义工,感觉很好,因为认真对待一件事情,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快乐。爱心,是美的化身。因为它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爱使人感到温暖,使人得到光明,使人更有力量去面对苦难。

县福利院是1994年建立,到1997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的。虽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院内的设施较齐全,四处可见的石凳、石桌、健身设备,还有供观赏的假山,随处挂满红灯笼的树木,环境优美怡人。福利院的建筑规模较小,仅有三栋建筑,一栋办公楼,两栋宿舍楼。室内硬件设施较齐全,室内配有电视机,每间房住两位老人,地方宽敞。房外还有若干椅子,老人们可坐在那聊天,看报。听廖院长介绍说院里目前收留有一百多位孤寡老人,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生活较为冷清。还记得我刚到福利院时,恰巧碰上一位姓张的爷爷在读报,其他在旁的爷爷、奶奶们时不时地笑出声来。县福利院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宗旨,给老人们创建了另一个家,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爱与关怀。

跟**院长沟通后,我的工作基本定下来——打扫卫生。在员工阿姨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擦玻璃、擦窗台、扫地、拖地等工作,之后我又跟随员工阿姨到厨房清洗餐具以备午饭使用。忙完这些。我便好奇地跑上二楼,就在二楼转角处第二间房门前,独自坐着一位老奶奶。我主动过去向她问好,然后同她聊起天来。在闲聊中得知,这位奶奶姓李,家住在镇上,因家里孩子生意太忙无法顾及到九十高龄的自己,才搬来福利院住的。又因自己刚来不久,眼睛又不太好使,加上近来天天下雨,气候较冷,想出去走走也没办法,只好在门前坐着。对于这一百多位老人来说,福利院的规模挺大的。但是,每个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只能躺在床上,所以有时院子里很冷清。每天做完工作后,我就迅速跑上二楼,陪李奶奶聊天抑或是听李奶奶讲故事。在交谈与倾听中,领悟时光赋予我们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敬畏,活着而感动。

当然,除了陪李奶奶聊天外,我还给隔壁楼层的张爷爷读报,讲解有关新闻信息。同时,我还有幸听张爷爷讲述我县民俗文化,比如壮锦、炮龙节等。炮龙节是从乾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喻为“东方狂欢节”。近年来,我县的炮龙节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他们纷纷到我县观看。而今年的炮龙节恰好是2月2日,张爷爷看我一脸兴奋样,笑着说:“看样子,小谢你应该看过不少炮龙节吧?”。我顿时涨红了脸,长这般大还真没到过炮龙现场,只因我受不了那刺鼻的烟味。不过,今年的“百龙舞**”炮龙节,我一定会到现场观看。五千万人的狂欢夜,虽说天公不作美,下着朦朦细雨,可**人的热情高涨,涌动的人群,热闹的鞭炮声、锣鼓声,浓烈的炮烟味,在这喜庆祥和的节日里,我们为来年祈福,我们为节日狂欢。

2月3日,是我做义工的最后一天,那天上午,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张爷爷,将昨晚我的所见所问所感向他倾诉。时间过得好快,吃过午饭后,我的义工生涯该告一段落了。在这期间,我接触到很多人,当然和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要数李奶奶、张爷爷,还有员工阿姨了。李奶奶天性善良,热爱生活,喜欢亲近大自然,在她身上还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让人觉得很和善、很好相处;张爷爷心系国事,待人真诚,为人憨厚,思想前卫,同他聊天,比较轻松自在,有很多共同话题;员工阿姨善良朴实、心细,照顾老人无微不至,尤其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饮食方面很了解。

其实,同老人交谈是一种阅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们的人生,一本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同样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不一样的经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聆听其中的静谧与安详。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人世间的聚散离合,看惯了世事的变迁。他们不再为花落而悲,花开而喜,不再为月圆而感、月缺而叹。因为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往日的激情。他们平静地看日升日落,安详地面对匆匆时间。他们只是在细细地体会着生活的真味,他们只是在品味着生活的咖啡,他们只是逍遥地将陈年佳酿自斟自饮,体会生命的真谛,品味生活的滋味。而今李奶奶的安详的姿态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每次翻开手机相册看到她的相片我总会沉浸很久。虽然老人的话常常支离片语,啰嗦重复,甚至语不达意,但是如果你耐心地倾听,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会是一次巨大收获的旅程。

从这次在福利院做义工的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领悟很多人生哲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很感慨。同时,在做义工期间,我也有相对性的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爷爷奶奶他们按摩,帮助他们消除失眠的困扰。总之,很感谢县福利院给予我这次做义工的机会,感谢学院教会我的知识,让我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篇二

今年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2.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配班随笔下一篇:公司部门责任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