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2024-07-29

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9篇)

1.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企盼”、“殷殷”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美好”这句话的意思。

4、了解吃汤圆是过年的一种习俗以及吃汤圆所代表的意思,体会家庭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幸福。

预习:

1“汤”的第四笔是( )。

2、“沸”的第六笔是( )。

3、查字典,理解“嗔怪”、“糅合”和“企盼”的含义。

4、收集新年的有关习俗,并说说具有怎样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新年的有关习俗,并教大家收集之后整理资料,然后根据一定的句式摘抄重点句。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各种各样庆祝新年的习俗,虽然每种习俗代表了不一样的含义,但是都包含着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企盼。

板书:企盼

3、理解“企盼”。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吃汤圆。

板书:啊,汤圆

(看老师写“汤”这个字,第四笔是……一起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具体是通过一件事来介绍吃汤圆的习俗

1、让我们先一起来了解吃汤圆的习俗,吃汤圆到底有哪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划出有关规定的句子。

2、交流出示:

9岁那年的年初一早上,我一起床就往厨房里跑。

父母不让我一个人先吃,说要等弟弟妹妹和外婆到齐了才吃。(合家)

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的。

3、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这几个要点连起来介绍一下“吃汤圆”的习俗和所代表的含义。

4、指名交流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6、7节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回忆了九岁时合家围坐吃汤圆的一件事。对作者来说,合家吃汤圆时感觉非常美好,而且这份美好的感觉直到长大了仍旧是挥之不去。那么吃汤圆时,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一句直接描写作者吃汤圆时感受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

3、指导读句。

(1)自读句。

(2)理解“合家”。

(3)那么对作者来说,全家人指哪些人呢?

(4)指名读句

(5)师读句,指导质疑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一小节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可以大声地读出来。

出示(第7节):

不仅汤圆好吃——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而且吃汤圆时气氛温馨:每人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蕴含着殷殷期望的语言;外婆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还有我和弟妹之间相视的微笑……

5、自读第7节,体会原因。

6、交流,随机板书:

好吃 气氛温馨

7、体会破折号。

作者是怎样写汤圆好吃的呢?和老师配合着来读一读:汤圆好吃,那是因为(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

你们看,作者在这句句子中只用了一个破折号,就表明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再读一次来感受一下:汤圆好吃,那是因为——

8、理解“糅合”,指导读句。

课前,老师请你们查字典,理解了“糅合”的意思。谁能够根据部首的不同来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出示:糅合 揉合

9、理解“洋溢”,指导读句。

作者又是怎样写气氛温馨的呢?你们看……你们听……兄弟姐妹之间又在干什么呢?

8、体会表示递进的关联词

那么,这两面方的原因在作者心目中是一样重要的吗?再和老师配合着来读读句子: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是因为不仅……而且……

“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表示的是递进的关系。那么作者在句子中加上“不仅……而且”更要强调的是什么呢?

板书: (不仅) (而且)

9、体会温馨气氛

你们体会得非常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这温馨的气氛。

(1)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是殷殷期望的话语。

板书:父母 殷殷期望

A读词。

B理解词语。

C写父母的殷殷期望。

师:你们看,一边吃汤圆,一边感受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这气氛怎么会不温馨呢?这感觉怎么会不美好呢?

(2)再来看看外婆,外婆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

板书:外婆 讲故事

你们想不想也来听听这样的故事?好,请同学们认真听。

播放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因为思念亲人,终日以泪洗面。有位名叫东方朔的大臣得知此事后决心帮助她。于是东方朔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在正月十五这天要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这天晚上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再让所有臣民进城一起点灯、放烟火,这样就能消灾解难。汉武帝同意了。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师:你们看,外婆就是这样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汤圆,一边把一个动听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家人真是和乐融融,多么温馨甜蜜啊!

(3)那此时,兄弟姐妹们在干什么呢?

板书:兄弟姐妹 相视微笑

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刚才他们听了什么呀?对呀,听了动听的故事相视微笑,还听着父母的殷殷期望相视一笑。这微笑传递的是亲情啊!

四、理解课题

1、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此时感受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汤圆时有着怎样的气氛?

对啊,你们都体会到了。这就是中国年的气氛!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汤圆,感受着父母的关怀,听着外婆的故事,兄弟姐妹之间有着说不完的开心话,那么的温馨甜蜜、那么的和乐融融。难怪(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小作者把千言万语都融合在了这个题目上,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再来读课题。

对美好生活企盼的情感还不够强烈,再读——

2、这个题目里可是蕴含着无限的亲情、无限的美好、无限的企盼,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作者还没说出来的话说下去。

出示:啊,汤圆! 。

3、你们真聪明,既读懂了课文,又读懂了作者。作者用这个“啊”字表现的是作者在享受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汤圆时的其乐融融,享受家人间那份互尊互爱的亲情。要知道,这是人世间何等幸福、美好、温馨的事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出示: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的。

4、等到来年过新年时,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和你的家人合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去感受一下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板书:

2、啊,汤圆

父母 殷殷期望

(不仅)好吃 (而且) 气氛温馨 外婆 讲故事

兄弟姐妹 相视微笑

2.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二

班主任老师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讲课,主要是按照教材进行,然而一本大约只有四五十页的教材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表面。教材实际上是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学家共同编写的,期间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博弈、讨论与校对。可以这样说,一本教材不会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没有任何一句没有意义的话。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每年都会重新修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

在我们简单了解了教材的编写后,就应该知道为什么教师需要提前备课。也许一些知识点在教材上只用一两句话交代,但是这一两句话是给已经系统学过这些知识的老师看的,学生阅读后不一定能明白,或者说了解得不会很透彻。所以,老师要提前准备讲课的内容,根据教材的顺序,慢慢准备每一个知识点。按照教材的顺序也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想想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个知识点上提出哪些问题等,提前做好准备。

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一般主要教数学或语文,如果教师资源缺乏,也有可能二者兼顾。对于数学来讲,老师要准备好精炼的语言,尽量不要运用过分口语化的语言,还要注意捋顺思维,讲解、思考一定要有逻辑。因为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逻辑清晰才能让学生听懂。此外,知识点之间的区分要明确,应想办法不让学生弄混。经过这样的准备,学生会听得更加清楚明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将知识联系起来,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对于语文来讲,老师则需要在课文上多花一些时间,首先课文一定要读熟,在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卡顿、误读等错误,否则学生的听课热情会大大降低。其次,表达一定要清晰,发音咬字要准确。最后,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好思考题,并注重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等。

二、利用多种途径或工具

老师以前在备课时,教案是主要的参考资料。老师主要是按照教案的内容来准备,但是教案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够灵活,对于一些不太常见的知识点并没有过多提及。所以老师也会辅之以学生所做的练习册、辅导报等来准备,在那里面会有一些更加灵活或超纲的知识点等,对于巩固学生的基础与提高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而如今,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也颠覆了几乎所有的行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也异常明显。从之前的三尺讲台、朗朗读书声到如今的电子课件教学、网络远程教学;从以前的缺少资料到如今的信息爆炸;从之前的讨论备课到如今的电子集体备课。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所以,老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便利来进行备课。

老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于教材或教案中的困惑与不解可以及时查阅,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向学生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如今的多媒体软件种类繁多,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与应用,比如说最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软件进行备课,制作PPT等,这样不仅可以省去写板书的麻烦,而且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也可以增加新鲜度,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的时候,也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如今网络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齐,教师需要仔细去研判,挑选出正确的信息并加以好好利用。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从学生的眼神中去判断其是否听明白,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去判断学生的听课状态,并时常进行反思。比如,学生眼神空洞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听明白,或者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形式等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本节课程的重要性等。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备课方式、备课内容。也可以在下课的时候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如果学生当着老师的面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让班长收集一下学生的意见,然后统一汇报给老师。老师要总结每一次讲课的经验,来为下一次的备课打好基础。

总之,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比低年级的学生要高一个层次,对于知识的获取也比低年级学生灵活一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自己的主见,自然希望接受知识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一些。因此,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否则因为其他的事有所耽搁,在课堂上将会语无伦次,没有逻辑,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师还要利用好各种教学工具,如互联网等。最后,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兴趣、意见等不断调整自己的讲课风格与备课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超群.从教师备课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成功:教育,2012(12):34-36.

3.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4.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四

1. 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山河壮美。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长江三峡就是其中的风景名胜之一。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出示多媒体图片)看后讲解,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600千米,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大家看了图片觉得三峡美不美啊?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他们的根也永远扎在了家乡,难怪诗人要写下如此优美的诗——《三峡情》。(出示多媒体带课题图片)

2. 板书课题(25 三峡情)

3. 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的喜爱之情,齐读课题。

二、我会读,我理解

1.复习生字词语

2.出示“叶笛 竹篙 巫山 痴迷 锦绣 夔峡门”

3.抽生认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4.抽生演示叶笛。

5.生齐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了解主要内容及体会感情。

2.集体读,指名读,师纠正字音及指导读出感情。

3.读了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写了三峡的美丽风景,以及三峡的儿女对三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作者思念三峡的思想感情。)

四、美读美诵,理解感悟。

1.这首诗歌共几小节?分组朗诵诗歌。

2.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第一小节。

1、诵读第一诗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三峡云雾缭绕、细雨蒙蒙的美景,感受在云雾中一个口吹叶笛的儿童在云雾中放羊,在细雨中撑船的无限乐趣,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三峡雨量充沛,常常阴雨绵绵,云雾缭绕。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学习第三小节。

1、“几时......几时......”想象一位头发花白,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已移民到祖国各地的三峡儿女正站在遥远的地方,向着三峡的方向极目眺望的情景。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体会诗人回乡的迫切心情,思乡的强烈心情。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第二四小节

1、指导读好“细如丝、柔如锦”,宜读得慢而轻,边读边想象三峡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蒙蒙细雨中,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美。

2、找出比喻句,出示题(把三峡雨比作-------和--------,把三峡云比作------和--------)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昔日的三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龄期流连忘返,今日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自由发言,出示图片)

六、播放MTV《三峡情》。

七、生自由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三峡情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云 渴望再回故乡

5.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五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 80多个国家,20亿人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6.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六

设计者第课时/总课时设计日期

教学目标1、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2、尝试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口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改进建议

11、口算练习

2、老师出示主题图,提问:谁能把图中展现的情景给同学们说一说。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列式解决这道题

4、如组选代表汇报结果。

5、指导完成“做一做”

6、让学生在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老师把不同的估算方法展示在黑板上或用投影打出。

7、让学生看课本第62页的第10题,请一个学和把第一个题读一读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老师板书。

8、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数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是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因为估算得出的不是确定值,所以估算的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出现不同。1、说一说口算方法再口算。

2、350名同学要到学校的会议室听课,小华、小明和小红他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会议室能不能坐下350名同学,小华和小红数了数,每排是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

3、22×18或18×22 4、指导完成“做一做”

5、打开课本第59页看“做一做”并说一说图意。

6、学生注意观察与自己解决问题方法不同的估算方法,加深对估算的理解。

7、然后让学和按照板书的书写格式在书中完成。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兴趣。

使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

由学生算一算导入可能更好

7.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漫谈 篇七

镜头一 :和往常一样,教室里除了几个因家长晚下班还没来接的学生外,别的学生都回家了,老师正批改着学生的日记。不知什么时候一位家长站到了老师的身后 :“瞧, 这个孩子日记写得多好,我们家的孩子如果作业里有日记,总是拿着笔耗费好几个小时, 哎,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我们家孩子也是这样的,每次一到写作文总是跑进跑出地过来问,写什么呢?该怎么写呢?真是头疼啊!”还有一个家长附和道 :“是呀,每次写作文,他累我也累,管他吧,写作文就变成我的事了,不管他吧,写出来的作文看都不能看,哎!”

镜头二 :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老师花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开始写的时候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老师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双眉紧锁。 于是老师上前关切地问道 :“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没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老师一时语塞。

镜头三 :又该到作文讲评课了,这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因为他们又可以欣赏到班级中的优秀文章,他们一边听一边猜测着文章的作者,那心中的喜悦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眼色中互相传递着。作文讲评前,依照惯例先把作文本发下去。学生们争着拿自己的作文本,争着翻阅老师的评价。“我是优三颗星!”“我是优五颗星!”“我是优一、二、 三……八颗星!耶!”得到八颗星的孩子眉宇间充满了自豪和得意。这时老师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头埋得很低的B,只见他偷偷地翻着自己的作文本,偷偷地看着作文本上的评价,然后把作文本合上了。旁边的同学凑过来问他 :“你是什么?”“我,我是一个良, 我觉得自己写得很好,可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优?”B轻声地说到……

二、习作教学透视镜

自从升入三年级,一涉及学生作文教学, 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 :新教材的作文难教! 笔者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原因一 :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教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空间越大,教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教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 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有些教师就简单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变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

原因二 :教学方法不当

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 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面对质疑,这些教师还头头是道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放得太开了,以后面对考试怎么办?这样至少不会跑题。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相反,还有一部分教师面对宽泛的作文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 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

原因三 :教学评价滞后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教师, 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也许是“忙” 字当头,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 粗略地写几句评语(有些连评语都没有),发还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几句泛泛的评语。单一的评价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每次作文教学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习作教学广角镜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能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一 :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叶澜教授说过 :生活、 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过高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辞不达意、 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 就应该给予肯定。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

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

笔者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加四颗星,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 :“你观察得很仔细, 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在你眼里,热水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 如果你把茶叶掉下去的样子观察得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的这篇文章会更精彩!修改好了以后别忘了和老师一起分享哟!”

后来,这个学生回家又重新泡了一次茶, 经过修改,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 :

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 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 茶叶们一个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啊,我上当了!其实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有一些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还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摔了个大跟头……

看来,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其实,我们只要能放下架子,蹲下来, 就会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同样精彩。蹲下来,还自己久违的童真 ;蹲下来,给孩子一片释放童真的晴空。

策略二 :春风放胆来梳柳

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都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 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教师们在教学中用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互生成。

随文仿写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 :“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啊翻啊, 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 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啊招啊,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随文续写 :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与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 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点拨一下 :“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写一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

随文拓写 :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主人公的同时, 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 在课接近尾声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

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 ;

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 ;

掌声,是……

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 :

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 ;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 ;

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 ;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如《可贵的沉默》,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写几句话 ;《燕子专列》 一课也可安排几次小练笔 :“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一句 :“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 在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想象,你就是燕子专列里面的燕子,你要向谁致谢呢……都不失为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作文究竟是什么?此时我心中顿时豁然, 作文,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 如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能够坚守那份真, 那份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 生机盎然 !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习作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高兴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可是,尽管如此,习作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8.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八

关键词:教师;教材内容;学生;对话;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1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无从谈起。

新教材的难度虽然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听课、访谈中发现: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与编排意图把握还有困难,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学习方式的研究。很显然,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对学生的了解,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教师急需掌握新课程合理实施的新方法。

在几年的摸索中我们不断思考:能不能建立一套可操作、有实效的备课模式。我们为此进行了新的探索。

强化备课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此项研究。

在校本教研工作阵地前移、重心下移的前提下,我校逐渐加大教研组课前教研工作的力度,在教研中发现:教师在参与组内教研时存在着“对教研价值认识不够,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主题不明确,教研质量低水平重复”等误区或现象,直接导致教研低效。当我们重新审视一些常规课或组内研究课时,教师凭借“教学参考”、“现成教案”上课的痕迹依然很严重。然而《教学参考》给教师留下的思路、模式,以及那些现成的教案也不能适应当今的学生。为了了解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瓶颈所在,我校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各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组访谈。在对全校97名专任教师的无记名问卷中,有89人(占91.8%)认为,“教师对教材不能正确、深入理解”是影响其备课、上课的主要瓶颈。一部分教师表示没有主动研究教材编者意图、作者写作背景的意识。教师们都很羡慕名师对教材的灵活驾驭,敬佩其精深的解读教材能力,赞叹其高超的教学机智和其与作者、作品的深层次对话能力,同时又自叹自己没有那样的水平,缺少可借鉴的方法,认为名师那样的水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问卷和访谈中还反馈出近50%的教师存在“缺乏对学生学情正确进行调查、分析的意识或能力”的问题。以上调查研究表明:我们急需建立一套“操作性强,既能为教研组进行有序、有效的集体备课提供参考,又为教师分析学生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提供指导,从而实现助推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保障教研效益、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能力”的体系,来作为我们改变现状的抓手。

倡导团队备课研究。在积累了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校成立了备课研究小组,要求教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充分开展文献研究,探索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途径,重点指向“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备课能力”。研究小组成员收集并列举出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50多个教师备课需要涉及到的问题。研究小组成员对所列问题进行收集、分类、对比、修订,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教学内容理解、教材编者意图、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应用”等,并组织教师结合教研、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修订。经不断总结提炼,2005年6月初步形成了开平小学“三对话、三确定、一选择”备课模式,简称“331”备课模式,并交由全体教师对其继续进行论证,并在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其中,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备课模式参照见下列的表,其他学科备课可参照使用。

备课研究初见成效。2005年9月,我校研究小组对全体教师进行“331”备课模式应用培训,印发了该模式操作指导意见,教师教研活动和教学设计全面进入实践验证阶段。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教师们普遍认为该备课模式对教师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关注学生学情、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均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研究小组结合教研组教研实例对“331”备课模式进行讲解,以教师具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备课模式分析,定期进行研究反馈。教师逐渐对教材的把握有了抓手,对教材的解读、领会编者的意图能力均有所提高。

“331”备课模式不仅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研、备课、讲课、作业处理的根基。只有对文本解读到位,编者意图、背景理解透彻,对学生学情摸清才可能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渗透。现在各教研组开展的教研实践中,都有确定的内容、中心发言人和备课分工,使围绕备课开展的教研直指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的设计,研教一体,既对备课、上课提出了指导意见,又给教师留有自主发挥空间,以往耗时低效教研得以改变,备课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围绕确定下来的模式,我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反思与总结。通过这一有效抓手不断提高我校每位教师的教研、设计教学、课堂教学水平,使其在推动我校持续发展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我校还坚持“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提升”五环节循环的做法,不断将教师典型的备课资源积累起来,逐渐建成这一备课模式下丰富的优质的动态校本资源库。

9.小学三年级备课教案 篇九

(青岛版)

一、第一部分“说标”,(一)(先说)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对数学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同时,又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三年级处于第一学段,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解读本单元的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笔算方法。

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2会独立思考,表达想法。

问题解决目标:

能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有关知识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

2知道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能在他人帮助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再说)内容标准

下面,我就来阐述本单元的内容标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应用其知识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第二部分“说教材”

(一)(先说)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是XX年审核通过的,经过修改与XX年审核通过的同册教材相比,内容更生活化,知识衔接更紧凑,过程更具探索性,本单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素材选取将广泛性与生活性有机结合。

本单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身边熟悉、新颖、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本单元选取了学校生活素材——“快乐大间”。让学生通过参观丰富的大间活动从中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从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安排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第二方面)渗透思想,优化知识结构。

本单元彻底改变了“小步子”编排方式,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将旧教材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单独抽取出来,分成两个独立的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知识衔接更紧凑,更容易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第三方面)改动情境图,使“情境串”更科学、真实、可操作。

本单元与旧教材相比,情境图的变动较大,“情境串”所反映的主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旧版以“富饶的大海“为主线的个信息窗,更改为以“快乐大间”为主线的3个信息窗,更改后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提升算法。

(第四方面)多样化方式,重视个性发展。

本单元特别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可以摆小棒或方块、也可以口算、估算、笔算,然后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方法,总结出正确地计算方法,以此体现个性化的学习。

(二)(再说)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诸多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独具匠心、特色鲜明。这些栏目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就对它们进行逐一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合作探索:就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练习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视野,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聪明小屋:培养学生思维周密性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思想,增长智慧。

丰收园: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便于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与之前03年审核通过的青岛版同册教材相比,又增加了智慧广场栏目,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体现数学价值。

(三)(接下来说)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编排了三个信息窗。信息窗1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笔算;信息窗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信息窗3学习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问题。

(四)(最后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本单元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本册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本单元,是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表内乘法及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三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总之,本单元在编排上既总结、利用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今后继续学习更复杂的内容作铺垫,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第三部分“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先说)教学建议

下面我就“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经历过程,在情境中体验、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本单元以学生喜爱大间活动为素材,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算法,总结出正确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知识、思路解决问题。在学习本单元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探究计算方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适时关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本单元时,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参观体育大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

(第二方面)评价建议

结合我对程标准的理解与“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研读,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上我通过让同桌互相考一考;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做题,然后同位交换角色;下自己制作数学手抄报;自己动手画一画知识树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2.注重计算中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要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组,采取小组加分制,根据每组学生在算理与算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数奖励,如能正确笔算并说清算理的1次+1分;笔算错误不加分,如果本组同学进行了补充,讲解的合理+1分;讲解的精彩、表达到位1次+2分。下时评选出优胜队进行奖励,如:一个本子、一块橡皮等。这种学习评价方式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我校一直实施前2分钟口算练活动,在进行此活动时,我每节都会评出班级口算大王,从班级口算大王到校级口算大王的评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算素养。在批改作业时,我采用不一样的等级评价,如:做题的对错用甲乙丙丁、书写是否工整用ABD、整体非常好时我会在本子皮上画上五角星、笑脸等。到了学期末我会对得五角星、笑脸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这些评价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方面)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教材,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巧用生活资源: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一时,我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摆一摆、分一分,像小棒、小方块、小圆片等。在形象直观的操作中,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了竖式计算方法,达到一举双得之效。

2.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如教学“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问题”时,精心制作,上网查阅资料,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将本内容及重难点做成时知识树呈现,使知识形成网络,让学生更为轻松地获取知识。

上一篇:童话:寻宝下一篇:2016年青海省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营业税的兼营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