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024-07-28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精选8篇)

1.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篇一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MBA作业〕

OA协同管理系统

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增强企业战略竞争力、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被看作是一种战略资源,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来源,是击败和威慑竞争者的战略武器。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根本改变企业的目标、产品、效劳以及内外关系,建立此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之保障企业生存和繁荣的有效手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要求企业具体的各种工作业务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以适应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并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一、主要硬件设施

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都要依托于网络,实现网络办公、资源

共享,而强大的硬件设施建设,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公司网络建设主要以硬件为根底,兼容强大的软件系统,有效地发挥无纸化办公优势。

我公司办公终端节点达296个,根据用户不同的办公地点划分了12段VLAN〔虚拟局域网〕,主体网络接入为陕西省广电公司光纤专线网络,带宽为百兆。光纤入口接入防火墙设备一台,型号AG300。是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保证了公司办公系统的平安性。公司网络的主体,是H3C核心交换机设备,型号为H3C

S7500E,搭配专用路由引擎型号H3C

S7506E-S

Salience

VI-Smart、千兆入侵防御系统模块H3C7500E及万兆以太网SFP+光接口模块,配合内部三层交换机型号为H3C

S5210-EI,构成企业千兆局域网,架设效劳器交换机型号H3C35800,与效劳器型号万全R520G7搭配,形成后台数据库、防病毒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网站建设的平台。主要拓扑结构如下:

二、OA协同管理系统的应用

我公司办公系统,由致远A8协同管理软件构成,应用于全公司范围内办公场所。其功能主要如下:

1、集团化应用:实现组织内协同到跨组织的产业链和组织群协作的集团管控;

〔1〕集团化组织架构:支持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各种应用支持完善的权限控制,提供大组织、多业态的组织支撑。

〔2〕各单位独立运营的IT部署:各单位可以独立实现完整的组织、行政和业务应用,是一套独立协同软件应用模式。

〔3〕跨单位协同:统一的信息平台治理结构、制度框架,跨单位的行政、财务、人力、和业务审批,跨单位方案、任务下发和结果上报。

〔4〕公文流转:集团下多单位的多套公文管理,包含公文下发、上报和水平发送的公文交换,完整的签报系统,完善的公文档案共享

〔5〕集团化文档管理:集团文档和各单位文档的自动沉淀、积累、共享、发布和主动推送,内部多级文档的有效利用,成员各单位间文档管理严密,分级管控。

〔6〕公共信息发布:实现全集团的新闻公揭发布,人事任免等信息可设置发布范围。

〔7〕企业文化:集团文化的门户展现,口号、色彩、精神、制度差异

2、协作管理中心:敏捷组织,快速响应

协作是组织内最常见的工作行为之一。然而我们现在还是依靠E-Mail、QQ、MSN等工具在沟通,当需要多人协作处理事情时信息对称就出现了问题;一旦事情推进中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脱、扯皮的现象就出现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协作模式来弥补现有模式下如:请示汇报、任务下达、信息的互通、团队协作、任务互助、工作协调等事件处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1〕全程管控:所有协作信息均被完整记录,为跨单位和部门的查询和跟踪提供方便依据,从而减少了推诿、扯皮的出现。

〔2〕时时反应:及时提供任务执行全程各状态、变动、结果等信息,确保任务执行全程管控,帮助领导随时了解协作的瓶颈,实现动态优化。

3、公文管理中心

公文是组织在其工作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标准性文书,是组织管理中传递信息、交流情况、商洽工作的重要工具,是组织内外日常办公不可缺少的重要应用。电子公文管理是指以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公文收发、交换和存档的管理。集团公文管理支持集团实现电子公文一体化运转,支持单一组织内以及多组织间各种形式的电子公文交换,并最终与公文档案系统无缝衔接,实现电子公文的平安保存和管理。

遵循标准:遵循各项国家电子公文管理标准,提供平安有效的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形成、交换、处理、归档等全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确保电子公文的合法性、权威性、平安性和有效性。

贴近应用:提供从公文单、审批流程、套红格式、领导审批界面等全面的自定义设计和人性化的处理策略,方便领导工作。系统特有的电子公文督办功能,可时时监控公文运转情况,简便的异常情况手工调整,在方便进行公文督办管理的同时,显著提高公文的流转效率。

公文自动交换:系统支持分布式部署方式下的公文封发后的自动交换,同时提供标准化公文交换接口,为异构系统间的电子公文交换提供了根底保障。

4、辅助文化建设中心

信息化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辅助手段,是加速、深化、标准组织文化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新闻、公告、讨论、调查等手段推动组织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协同和工作流表单实现组织行为文化建设,通过网站、企业识别系统等推动组织物质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通过制度、行为的双重约束,形成组织内的精细执行文化。

组织凝聚力:多角度、多方式的信息推送,增强组织的融入感,提升组织凝聚力。

文化特征:通过长期的使用,循序渐进导入管理思想,形成组织文化气氛,树立组织文化特征。

传导文化:借助协同系统,倡导和传播组织的理念和价值观。

5、整合平台

将组织现有信息系统和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等进行快速关联整合,从而实现对集团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整合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通路访问其所需的信息,把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产品化的高度稳定和成熟的统一信息资源管控平台上,通过多维信息空间门户科学地管理、控制、检索和共享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扩展应用的需要。

数据整合:统一的数据视图使数据得到有效利用,提升数据利用的深度和范围,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控的作用。

流程整合:整合跨单位和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通过整合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连续化,保证数据传递的快捷、完整、真实。

界面集成:实现统一的入口和界面。用户只需要登录一个系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日常应用,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

正确地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公司创造了快捷、方便、平安的办公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企业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2.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篇二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对策

煤炭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信息化也是煤炭企业在新时代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套系统性的工程,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留有不少问题,如何对症下药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1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大型煤炭集团已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操作的目标,但总体而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程度仍然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笔者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其中三点问题。

(1)企业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项大工程,它包括硬件设施购置、软件开发、人才引进、外部环境匹配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都需要花费企业巨额资金,这对煤炭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压力。我国煤炭企业受制于历史包袱以及现实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短缺的压力,很多企业现在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根本无法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充足的投入。由此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周期过长,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过程不在同一步调上,缺乏系统性;二是企业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因为投入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标必然落后于国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因此也不会太高。

(2)管理经验欠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早出现在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是经济、技术、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换句话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更换硬件设备、装上软件系统而已,它需要全面调整企业的管理模式、方式以及制度,甚至可以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滞后,不少企业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粗放型管理式的弊端,而小一些的企业家族式管理又比较盛行。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煤炭企业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不相协调,进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3)应用水平低下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经济效益尚可的国有煤炭企业将信息化视作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惜斥巨资购买、安装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然而,相比于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速度而言,其应用效率并不高,这和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信息化操作人员的实施水平有着重要联系。这种“重建轻用”的模式不仅难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力,还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经之途,为了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煤炭企业必须立足现状,做好针对性地整改,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的战略,决定着煤炭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有眼光的管理者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延缓企业的改革之路。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金储备出发,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投入,包括外部设施、运行软件等的购入、安装以及维护;二是软件投入,它指企业为了提升信息化系统的运作水平而开展的员工培训、企业文化重构等。企业只有在广泛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规范管理就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传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的共享制造了壁垒。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建设,煤炭企业还要做好管理模式的变更工作,打破以往那种随意性较大的不规范管理模式,重新营建一种以信息开发、资源共享为主题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做到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3)落实应用信息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它是为了企业的现实利益以及长远发展。当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重建不重用的弊端,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而言,无疑是舍本逐末。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将实际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效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首先,企业要树立以用为主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以应用规模、应用效能等要素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其次,企业要以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依据。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对煤炭企业而言,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出发,通过投入、管理以及应用三个角度来逐步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德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52-353.

3.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对策

1 概述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中小企业经历30年的发展后,已经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朝着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十七大、十八大”中明确指出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思路,作为主力军的中小企业也应该加大信息化的投入,相比较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存在若干问题。

基于此,本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1 重视程度不够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信息的作用越来愈明显,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存活,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很多中小企业仅仅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往往忽略了信息化作用,中小企业整个决策水平受信息的制约。

2.1.2 应用偏离主体

虽然,我国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相比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大型信息工程的建设,虽然中小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其建设仅仅局限在办公系统和财务系统,这样的信息化建设缺少全局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出现不畅通现象。

2.1.3 建设和维护成本过高

当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过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软件开发上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软件维护和利用相对的落后,多数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购买现成的信息化软件,通常情况下,购买现成的信息化软件不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需要,需要对软件的性能进行重新的调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2.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2.1 存在错误观念

中小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通常情况下,管理层认为一旦企业使用了先进的办公软件、财务ERP软件、拥有了企业网站就实现了信息化。虽然在软硬件设备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目前,缺乏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此外,部分员工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是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与自身无关,这些错误的思想会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2.2 需求观念模糊

每个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都有所区别,往往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有跟风的习惯,别的中小企业购买什么样的信息化软件,自身企业就购买什么样的信息化软件,通常不关心自己的需求。

此外,部分中小企业为了尽快解决管理上的某些问题,仓促的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盲目性的购买往往导致人财物的浪费。

2.2.3 信息人才匮乏

21世纪的竞争取决的是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自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此外对信息人才的激励措施欠缺,一些优秀的信息人才纷纷选择离职。

2.2.4 资金匮乏

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融资,资金一旦不到位,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每年信息化硬件的维护费用占建设费用的20%左右,仅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民间贷款和员工的集资来解决此问题。

2.2.5 环境保障薄弱

据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仅仅有7.5%左右的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系统、ERP,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实现基本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此环境产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这与中小企业管理层管理观念有直接的联系,管理层首先要明确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仅加强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应该将信息化建设上升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效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由内到外,由上及下的一项重要工程。

3.2 构建科学的信息化决策组织部门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由内到外,由上及下的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科学的决策组织部门进行配合建设,该组织部门不仅仅需要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还需要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见,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当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是全员参与,除了信息化决策组织部门,不仅仅应该引起管理者的关注,还需要技术部门、财务部门等的配合,毕竟信息化的建设是满足整个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一旦信息化工程建设成功,企业中的任何部门都会受益。

3.3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也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培养即懂得信息专业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从社会上挖掘企业所需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挖掘具备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借助学校中信息化的复合人才帮助建设信息化。

3.4 扩大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还需要政府增强支持的力度,此外,债权融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以及民间贷款等融资机构也应该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只有扩大了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4 结论

“十七大、十八大”中明确指出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思路,作为主力军的中小企业也应该加大信息化的投入,相比较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存在若干问题。

基于此,本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斌,袁清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

[2]袁清文,高斌.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优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

[3]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

[4]李玉梅.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赵立新.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风险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4.企业信息化现状 篇四

31企业信息化现状

——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周经纬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学号:0918131)

摘要: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二者结合而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运作与竞争中地位愈发重要。然而在我国企业大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初步给出了解决我国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息化建设必要性认识不足,实施规划时存在一定盲目性,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适应性不足。

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和理念在我国形成时间并不长,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较晚,ERP、MRP思想传入我国一段时间未能得到重视,企业迟迟没有建立起对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这几年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ERP、MRP等软件在国外的成功实施,国内各家企业也纷纷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掀起一股企业信息化的热潮。然而,信息化浪潮的背后却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跟风问题,许多企业领导对ERP、MRP等软件缺乏足够了解,以为信息化软件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事实却大多事与愿违——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两次企业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MRPⅡ应用上已经投资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只达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廖廖无几。此外,还有大批企业组织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甚至中途流产。造成这一现象大原因大体是:大多数企业缺乏对信息化实施的整体规划,把买来的软件拿来就用,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相契合,结果非但没能药到病除,反而折了夫人又赔兵。

2.采用分权管理制的企业内部形成许多利益团体,各个利益团体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伪造传递虚假信息,造成信息失真,造成信息化建设效率底下,作用减退。

我国许多企业内部采取分权管理体制,这种制度虽然能激发各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因为各部门的积极性来自于他们各自业绩带来的既得利益,由此形成的各分权管理部门更像一个个分离的利益团体,每个利益团体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难免出现选择性发布和控制信息的问题,从而在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过程中,带来信息失真的问题。例如,为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我国企业采用一种叫“纵向逐级承包”的承包管理方式,然而各级承包者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生产和经营信息进行隐瞒或造假,这种经过篡改的数据和信息一旦输入计算机,是很难被系统分辨出来的,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注:周经纬学号:09181

311 1

3.资金短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环境不完善,软件市场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如软件市场、基础设施、相关制度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大企业资金雄厚,想走信息化道路自然不成问题,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昂贵投入却常常让它们捉襟见肘。软件市场的不规范不仅给小企业,也给许多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阻碍。大多数软件供应商仍然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大多数企业在前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时资金可以及时到位,但随着对信息化程度要求的提高,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困难。软件供应商也往往不能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另外,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引导和支持机制也不够全面有力,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的滞后等瓶颈问题的存在,还是制约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在更高层面的进步。

二、针对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

1.加强认识,转变观念,选择适应自身的相关管理软件。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应消除认识误区,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的认识。不能认为信息化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更不能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简单的购买一些设备,上一些项目就能实现的。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一步步的精心准备才能实现的,需要扎实地从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基本程序做起。在项目上马之前,企业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明确企业的具体需求与不足,吸取其他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到有的放矢。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理结构和运作流程不尽相同,在购买软件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购置。另外,配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自身的内部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要的是保证具有强烈责任心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培养一位真正的、了解企业和社会情况的CIO,加紧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企业的管理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信息化的骨干队伍,成为企业信息化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成功的持久动力。

2.规范软件市场,不断完善社会和市场系统,扶持“本土化”软件的开发。政府应加快研究和建立软件行业的规范和制度,建立和维护开放高效的行业环境,保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软件知识产权的扶持和保护,促进供应商开发出适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的通用信息化管理软件,并鼓励和监督供应商加强软件供应的后续服务,及时对相关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以减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另外,还应建立高水平的系统应用的咨询机构,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给予系统规划、流程重组、软件选型、风险控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帮助,给企业系统规划实施以正确的指导。

3.加强政府相关引导和支持机制,直接倡导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社会认识、人才建设和激励机制,完善相关培训的信息沟通系统的建设。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实施者和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者,采取相

5.中国烟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路 篇五

作者: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烟叶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及中国烟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当前烟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提出我国烟叶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烟叶 信息化 现状 思路

一. 烟叶信息化系统构成及功能

烟叶信息化常见的有以下系统构成:网络销售系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材料采购平台、卷烟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CRM、MES、3G系统、讯敏烟信/烟叶E通[2]、烟叶WEB系统、烟叶信息数据库等[1]。

3G系统:包括GIS,GPS,GPRS系统。使得全球定位系统,地里信息系统和数

字化传输系统有机的结合.CRM系统:即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网络、通讯、计算机等信息技

术能实现烟草公司前后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能够协

调管理者更好的完成客户关系管理的两项基本任务:识别和保持

有价值客户。

烟叶信息数据库:基于计算机数字化功能的软件,将烟叶有关的各个因素转化

为数字化纪录、传输。

讯敏烟信:基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讯网络平台。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

烟草公司的营销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互,终端用户在终端上可以

实现订烟、订单查询与跟踪、卷烟数据查询、防伪识别、到货确

认、投诉建议等业务的一种通讯系统。此项系统解决了当前烟草

流通领域中订烟配送低效率、低准确度的问题,同时也为加强专

卖执法力度、杜绝各种非法交易和假烟,私烟外循环等问题提供

了有力的帮助。

WEB系统:烟叶Web系统不但可以在整个烟叶生产过程中为烟农提供生产指

导、管理、咨询服务,而且也可作为烟叶栽培科学知识普及与教

学的多媒体教材。系统的结构特点在于采用B / S3 层结构,数

据与推理机相分离,方便实现知识库的扩充;后台维护可以授权

进行在线信息管理,实现了分布式知识点信息的添加与更新;利

[5]用多媒体技术使得网上信息咨询和诊断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

二. 我国烟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烟叶产区各县级烟叶部门的收购站点基本使用微机收购,实现了对烟农的IC卡管理,签订电子合同,卖烟所得金额通过银行绑定用户直接打款到账,提高了户籍化服务(管理)水平.实现了对收购站点、县级公司等部门单机管理和网络传输.实现了利用电脑准确记录烟叶的购进日期

和数量,能够督促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由于烟叶放置时间过长,造成烟叶损耗、等级下降的现象;实现了烟叶的生产、种植、收购等环节全部由信息、系统统一记录和管理,使管理者能及时得到清晰的资源、畅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烟叶成本,提高了烟叶质量。[4]但是,由于各地企业的烟叶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加上烟草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烟叶信息化建设遇到了很多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高。很多公司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仅仅局限于应付上级的检查,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不快,资源利用率不高。

2、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维护方面有待加强。由于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枝术人员和技术能力相对都要弱一些.因此本身的建设很多都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安全和维护也不例外。、烟叶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强度不够。目前,烟叶生产环节专业的软件进行管理和计算不充分,软件应用重点放置于烟叶收购数据采集、汇总、上报和烟叶销售方面,要全面实现烟叶生产软件化管理和计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烟叶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没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烟叶生产经营环节复杂,不仅要解决好育苗、移栽、收购、调拨、复烤和销售等环节,还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烟农关系、物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管理面宽,生产工艺复杂,给烟叶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带来很大难度。、资金投入乏力。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资金以及一些软件开发与维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近几年,虽然加大了烟叶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但资金缺口仍很大。

三. 我国烟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背景: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的生产、贸易、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烟草这个作为垄断行业种的特殊行业更不能例外。在面临更加广泛的机会的同时也担负着巨大的压力。我国烟草行业要发展就必须走“信息化、数字化、一体化”的道路。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各个行业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也案例屡见不鲜。全球IT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也为我国烟叶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将更加顺利的完成我国烟草行业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数字烟草发展纲要》,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信息化要求。

发展思路: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满足烟农对农业信息的个性化击求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优化信息采集手段,进一步丰富烟草农业信息的来源,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加强烟草农淞信息资源的科学、及时采集,不断丰富完善信息资料,提高利用价值。随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以及生产管理组织的探索,针对烟叶产区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应该对烟叫信息内容小断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6]。

2.注重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二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烟草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烟叶生产中,试点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积极鼓励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3.健全烟叶信息化体制:建立健全烟叶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推动烟叫信息化有序发展。

4.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做好烟叶信息的发布工作。烟草行业要规范信息的管理与使用,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烟区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络二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加之目前烟农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烟农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搞好对烟农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优势互补,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架道[7]。同时,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同区域之问加强合作,推动互动互通的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烟草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胜和权威性;另外,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完善烟叶生产的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做好烟叶供求市场的预警、病虫害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预警、生产资源环境监测等,促进烟叶厂区的持续发展。

5.针对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高单位以及个人,要给以教育和引导,使其在思想上真正认识信息化对烟叶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力度。烟叶信息化建设软件的智能性应不断提升。烟草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烟叶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以烟草企业为龙头,政府为支柱,通过引导社会各方而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在烟叶产区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烟草农业信息体系。[3]

四. 烟叶信息化建设的前景

除了信息化系统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缺陷外,信息化技术还是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当前,我国烟叶生产技术力量不足,深层次研究和推广型人才匾乏,既无法满足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也难以适应零星分散种烟和农民文化层次较低的状况。通过烟叶信息化建设提供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发布烟叶生产技术成果和新技术资料,有助于广大烟叶技术工作者和烟农进行信息资料传递和查询,通过在网络上采取远程教育的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烟农进行管理和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有助于提高烟叶生产整体人员的素质.通过在网络上实现与国外烟叶公司的互通,有助于国内的烟叶技术研究者和工作者开展与国外跨国烟叶公司的技术交流,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运作方式,全面提高烟叶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促进烟叶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又使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烟草行业,烟叶是基础,必须加快烟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烟叶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烟叶企业整体素质,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行业的长期平稳发展。烟叶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烟叶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其发展过程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而烟叶信息化是解决烟叶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9]可以预见,烟叶信息化建设对未来烟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采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动烟草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以省为单位的生产、收购、调拨、复烤和仓储的大管理系统,从而促进烟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现代化烟草产业

[8]。

参考文献:

[1]《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培训资料》

[2]《烟叶E通》

[3] 陈杰,贺立探,徐胜禅,黄魏,马文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0)基于Web的烟叶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6,32(4):2-4

[4]王金亮.烟草信息化的大集成出路 EB/OL.,2003.[5] 《以信息化为载体加强专卖管理工作基础》。云南烟叶

[6] 王秀敏 烟叶产区如何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效益 [EB/OL] 子风文化

公司.http://ny.yntsti.com/view.aspx?id=140 2008.[7] 张玉香.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助扩现代农业发展[N ] 农民日报,2007

-10-25。

[8]杨祝军,闹宏伟,韦建玉 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J] 广东农业科

学 2009,9:228-230

6.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篇六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2.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新医改步伐,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总体计划》等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2011年12月13日,酝酿已久的居民健康卡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7000万新农合参保农民将可以方便地持用居民健康卡进行补偿结算及预约挂号等,城市居民同样可申请办理。

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河南成为卫生部唯一省级试点,发卡仪式上,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居民健康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河南省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将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设尚存在较多的工作要做。

为进一步深化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就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如下分析:

2.1.已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基本业务的业务条线较为普遍的是医保结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就诊结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尚未实现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联,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的。

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化开展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采集不是基于基本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务的开展而搜集的,而是直接手工录入的,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复录入、数据造假”的情况极难避免;随着健康服务数据的逐渐增多,“无效数据”必将对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医保结算工作中,结算项目不是从诊疗科室自动带入,而是完全靠手工录入实现,这样的现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很难保证结算项目的有效录入,同时,也必将使套保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2.2.未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商丘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业务大部

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业务监管、业务指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商丘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下辖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领域,极少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及财务核算等相关领域;然而仅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监管职能也由于终端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而使无法持续推进,基于此,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及时完善化、规范化;尤其在相关的绩效考核功能实现方面,必须实现基于国标要求下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的自定义或本地化设置,方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监管。

7.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篇七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缺乏主体意识

从企业自身来看, 企业信息化建设, 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体制改革, 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 企业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 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 在实际操作方面, 缺乏主体意识, 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 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 没有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意识, 仍愿意停留在原来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 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

(二) 需求分析不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源头, 这个源头直接决定了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工作量。由于企业领导人工作繁忙, 且对信息化的实施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又缺乏足够的了解, 难以清晰地描述企业需求, 企业经营者与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明确, 由此产生双方的配合难以默契, 势必造成需求界定不清晰, 开发盲目。故导致从一开始就留下隐患, 等到发现需求不清晰引发大量返工的时候, 为时已晚, 不是项目拖期就是严重超出预算。

(三) 应用偏离全局性

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 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 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 譬如财务、库存等方面的应用比较广, 而另一方面, 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系统应用基本上是空白, 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 两头小的格局。这就导致信息系统只能片面地解决某一管理环节或局部的问题, 而不是从整个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系统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果开发出来的软件模块之间互不兼容, 无法实现系统的统一和衔接, 造成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各节点间无法实现信息畅通, 企业的所有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四) 相关软件市场建设滞后

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价格普遍较高, 对环境要求也高, 超出相当数量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且市场上大部分管理软件都是通用的, 软件商为企业量身定制的能力较弱, 其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 软件商“以我为主”的服务理念使企业需要的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而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的缺乏更使软件市场建设呈现滞后状态。

(五)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现阶段,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 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 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 到方案的实施, 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 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 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规范, 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 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 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 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动员, 尽快提高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 深入宣传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宣传国家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方针政策, 营造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让企业领导层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 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管理现代化, 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效降低成本, 加快技术进步,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 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 必须实现信息化。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二) 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1. 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 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 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 分析需求, 明确目标, 细心听取多方意见, 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 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 落实企业信息化建

设资金。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 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 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 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 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 使资金落实到位,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 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 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 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 计量管理等, 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统都是人机统一的系统, 它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 也知晓管理知识的综合性的信息人才。开发者在实施硬件、网络、软件安装调试的同时, 要为企业培养熟练操作和具有一般系统维护知识的技术力量, 其中包括各个岗位的熟练操作员、系统硬件网络简单故障维护人员, 以及熟悉本企业实际业务、具有相应文化知识的信息数据管理分析人员等。另外, 企业还应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 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公开招聘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 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 另一方面, 还要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等方面多做文章。

(四)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 并通过组织企业管理者参加先进管理系统的培训、宣传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建设等各种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 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可通过行政影响, 整合资源、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并积极扶持高水平的咨询机构,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主体意识、需求分析、应用、相关软件市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从加强宣传动员, 尽快提高认识、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信息化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邹洪芬.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6) .

[2]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科学出版社.

8.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专门记录,在人类历史文明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档案管理体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从分散到分管,从分管到集中,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高校成立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合并建立综合档案室和档案馆、21世纪初大档案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等管理体制三次飞跃,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在体制的不断变革中,档案的管理始终与当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技术革命密切相关。就高校来讲,档案管理也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成为继劳动力、资本之后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应用,网络化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快捷、高速的档案利用,对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求不断增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档案管理水平进行了一次质的提升,随着高校档案管理从物质化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管理过渡,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并开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对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没有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会议,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学校党委行政的议事日程,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制度文件;没有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和专门的组织结构;人员编制在信息化人才引进上没有到位等情况。而其中最核心的是学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尚处于非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与档案管理人员思想守旧、安于现状而没有开发性建设有关。他们对档案管理的认识欠缺,管理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2.资金、技术、设备保障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的投入,硬件设备和专业软件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主要是计算机、扫描仪交换机、网络设备,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处理系统、档案信息数据库以及相关软件和程序等。这些技术和设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初步完成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如局域网等,但是对档案的管理信息化普及率不高,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等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很多情况是,由于资金没有到位,导致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配备不够或者欠缺,直接影响档案的信息化工作。

3.档案信息化利用程度不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校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把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从进行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向全校及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达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把馆藏的纸质档案变为数字化的档案是当前所有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容易。一是高校没有相应的设备,二是没有专业的人才。这就造成一种情况,很多时候高校经济条件有所改善,领导也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多渠道融资,购买设备、软件,但是开发起来不到位,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摆设或者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等。

4.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着档案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缺乏的情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要么是转行做档案管理工作,要么是兼职做档案管理工作,导致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档案和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交流学习,笔者结合自身20余年的高校档案管理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建议和思路。

1.加强行业管理和目标考核,从顶层要求促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高校不断适应的过程,在当今高校发展事务繁忙、大事要事不断的情况下,要引起领导关注并支持档案室信息化建设,有时候是不现实的。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高校的档案员到顶层的政府管理部门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以高校档案管理来讲,就同时归于省档案局和省教育厅双重管理。这就要在上级任务部署和目标管理上,进一步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上级要求,敦促高校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充实信息化技术设备和人才引进。因而,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就要制定合情合理的适合学校实际的目标管理体制。

2.强化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好档案管理制度。要真正按照高校档案管理校长负责制的要求,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发展和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要通过学习上级精神、档案管理法规制度等真正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要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清晰的认识,要目光长远,理清思路,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强化档案管理意识。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文件要求,组织全体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大讨论,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新管理观念。引导档案管理人员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管理好档案,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发挥好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工作去落实。在设备配备上,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适当购置适合的先进设备。档案检索的自动化和传递的网络化,需要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通信线路等硬件设备,真正体现出学校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和支持。

3.加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配齐人才。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现实表明,高校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人才机制配备不合理或者高校条件不足的环境下,除积极主动地向上级部门要人才、要编制,引进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和信息化人才之外,各个高校要采取积极主动的人才调配政策,真正选拔那些懂技术、会管理、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来,通过人才调配实现良性运行。对于现有的人才,加强培训是搞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必要程序。要采取走出去政策,及时安排管理人员到外校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也要鼓励现有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文化程度,提升团队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4.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努力工作,争取主动。档案管理不能等、靠、要,不能单纯依靠上级领导的重视来促进工作,必须切实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服务理念、服务技术、服务水平上有所作为,靠实力赢取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因此,作为档案室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完成传统的档案管理归类、档案借阅、档案查询等服务之外,要加强学习,对信息化的设备进行认真考察、学习,学会后能够熟练地应用,要结合学校档案实际情况,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支持,做到有为而后有位。

参考文献:

[1]梅琼,熊珊珊.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1,(2).

[2]谭燕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12,(8).

上一篇:断了的弦作文700字下一篇:平安树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