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

2024-06-30

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精选6篇)

1.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 篇一

简答题(每题5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4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1分)、2、为什么我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2.5分)。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2.5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5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2分)。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1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1分)。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分)。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1.5分)。第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5分)。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1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1分)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有哪些?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分)第二,全面深化改革(1分)第三,全面依法治国(1.5分)第四,全面从严治党(1.5分)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5分)。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1.5分)。

8、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分)。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1.5分)。第三,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1.5分)。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1分),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4分)

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1分)。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2分)。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2分)。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分)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分),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分)。第二、采取了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1.5分)。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5分)。

1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分),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1.5分),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5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1分)

14、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分)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5分)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5分)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1.5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5分)。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分)。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8、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1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分),坚持改革开放(1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分)。

19、什么是我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党的最高纲领(2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党的最低纲领(2分),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1分)

20、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1分),发展生产力(1分),消灭剥削(1分),消除两极分化(1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分)。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5分)。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2.5分)。

2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5分)。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5分)。

23、如何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分)。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1.5分)。第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1.5分)。

24、“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5分);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5分)。

25、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2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分)。

26、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分)。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分)。

27、我国改革的性质

(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5分)(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分)(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5分)

28、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分)。

29、为什么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一,对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1.5分)第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1.5分)第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1分)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分)30、如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1.5分);(2)以开放促发展(1.5分);(3)借鉴其他文明,推动中国文明(1分);(4)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1分)。

31、什么是“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经济建设(1分)、政治建设(1分)、文化建设(1分)、社会建设(1分)、生态文明建设(1分)

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论点有哪些?(1)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2分);(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5分);

(3)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1.5分)。

33、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1.5分)第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1.5分)第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

34、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3分)、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分)。

35、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5分);(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5分)。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分)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1.5分)

第三,劳动还存在差别,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1.5分)

37、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1分)。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1分)第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是我国的政体(1分)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1分)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党解决民主问题的基本政策(1分)

38、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分);(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2分);(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分)。

3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2分)、互相监督(1分)、肝胆相照(1分)、荣辱与共(1分)

4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原则(3分):(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1、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分);(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分);(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1分);(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分);(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分)。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1.5分)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5分)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1分)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分)

4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2分);(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5分);(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1.5分)

44、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2分)、顺应自然(1.5分)、保护自然(1.5分)

45、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分);(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1分);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分);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分)

46、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分)。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1.5分)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5分)

4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核心和基础)(1分)

第二、两制并存(1分)。

第三、高度自治(1分)。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1分)。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1分)。

4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分)。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1.5分)。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5分)。

49、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

第一,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5分);

第二,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1.5分);

第三,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1分); 第四,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分)。

5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

5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1.5分)。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1.5分)。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1分)。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1分)。

5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2分)第二、实现共同富裕(1.5分)

第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5分)

5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5分)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5分)

2.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 篇二

一、注意基础知识的回忆

例1 (2009年漳州) 学习化学后, 我们可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1) 家用燃气热水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主要有毒气体是_____。

(2) 今年我市加大对九龙江水质的整治力度, 请你说出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之一:_____。

(3) 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空气受SO2和氮氧化物的污染, 酸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有_____。

(4) 某校九年级学生到郊外野炊, 负责烧饭的同学引燃枯枝后, 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 结果燃烧不旺, 并产生了很多浓烟, 原因是_____;活动结束后, 同学们及时用水把火熄灭, 其主要灭火原理是_____。

分析:该题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水污染的原因 (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污水) 、大气污染的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损害建筑物等)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等基础知识。回忆相关知识要点, 能顺利解决问题。

二、注意现实问题的分析

例2 (2009年长沙) 2008年初, 长沙市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其中, 道路结冰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快速消除道路上的冰雪, 交通部门使用了大量的融雪剂 (主要成分为NaCI、NaNO3、CaCl2、MgCl2等) 。一年过后, 小仪和同学们对桥梁、道路设施及周边植被进行了考察。请回答:

(1) 使用工业盐作融雪剂对环境有无影响?_____ (填“有”或“无”) 。

(2) 如果有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至少答两点) ?

(3) 你对使用融雪剂有什么建议?

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大量使用工业用盐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如, 增加土壤的盐分及有毒物质;影响树木或农作物的生长;增加水中的盐分;破坏水质;加速铁的生锈等等。减少上述影响的建议:将使用融雪剂和动员人工铲雪相结合, 以减少融雪剂的使用;用化肥替代工业用盐作融雪剂等。注重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是中考化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之一。

三、注意思维角度的变换

例3 (2009年德州) 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1) 通过比较, 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 请你写出其中两点: (1) _____; (2) _____。

(2) 以上化学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请你写出其中一个与另两个的一点不同之处:_____。

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能得到不同的思维结果。从反应条件的角度看, 三个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从反应物的角度看, 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中都有氧气;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看, 三个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从基本类型的角度看, 三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从生成物分类的角度看, 三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等。

对于三个反应不同点的寻找, 则需要再次变换角度:从三个反应中可燃物的类别看, 第三个反应中的可燃物CO是化合物, 前两个反应物中可燃物是单质;从反应物状态的角度看, Mg与O2反应是固体与气体反应, 另外两个是气体与气体的反应等。

四、注意问题认识的延伸

例4 (2009年烟台) 目前, 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 我国已发现多例输入性病例。

(1) 消毒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某机场要用4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过氧乙酸溶液消毒, 则需要用_____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配制。过氧乙酸能杀灭病毒的主要原理是_____。

(2)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0.08~0.12微米, 带有病毒的飞沫直径一般为1~10微米。常用的三种口罩过滤孔径如下: (1) 普通16层纱布口罩在100微米左右; (2) 单层无纺布口罩在10微米左右; (3) 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右。上述口罩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最有效的是____ (填序号) 。口罩的作用是过滤, 由此你对过滤有何新的认识?_____。

分析:该题以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为问题背景, 所提出的问题有基础性的, 如第1问的第1空 (600) ;有认识迁移性的, 如第1问的第2空 (由酒精的消毒原理, 可以推理出过氧乙酸能杀灭病毒的主要原理是过氧乙酸能使病毒中的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 ;有阅读应用性的, 如第2问的第1空 ( (3) ) ;也有认识延伸性的, 如第2问的第2空, 教材中的过滤, 是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 由口罩的作用是挡住大颗粒放过小颗粒的事实启发, 倒过去审视原来对过滤的认识, 就会发现, 固液分离实质上也是将固体大颗粒和液体中的小颗粒 (溶剂的分子、溶质的分子或离子) 分离的过程, 从而使过滤的含义由原先的“固体液体分离的过程”延伸为“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

3.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 篇三

(简答题有答案,论述题标页码)

五、简答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道路?8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我们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现实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说……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9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其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理论体系。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方位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理论成果所包含的时代价值来看,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15页

答: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的说就是,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批判是建立在对其物质根源的分析上的,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彻底的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实现了有空想到现实,有乌托邦变成科学。

所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4、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页

答: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42页

答:中国共产成立之前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是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1)从对外关系看,西方的、东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求战中国领土,或者

通过不平等条约租借中国领土,搜刮中国资源和民财,把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奴

隶。

(2)从当时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发达的传统农业文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造就了绝大多数人相互隔绝和封闭的居住、生存方式,对土地的依赖和人身依附

把人们牢牢的锁在家庭、村庄、土地这些天然的共同体或直接环境中。

(3)从当时的思想文化来看,面对着处于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4页

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和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是农民战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7、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66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第二,必须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第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想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85页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注意;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9、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105页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10、如何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09页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须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基本国情,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被超越阶级的论调所迷惑;坚定不移的从国情出发,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

(2)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和创造性,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3)坚持实事求是,避免重犯超越阶段的历史性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科学 的合理的“度”,既不能“左”也不能“右”。

11、简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15页

答:⑴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⑵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必然性是什么?123页

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认识,新概括,它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1)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应对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3)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13、简述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原因。138页

答: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顺应时代要求的自觉选择,有着深刻的理事和现实依据。它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曲折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主题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清醒认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所以当前阶段,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我国把推行开放政策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153页

答: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1)历史依据: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挫折的原因也是因为被迫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2)时代依据: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离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世界潮流,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不可能成功。就会被边缘化。

(3)理论依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指出,“世界的发展不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主义要吸收人类

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

(4)现实依据:1978年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被动到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国家。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正确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在开放的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5、简述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163页

答: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党长期以来对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二: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为“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16、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8页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五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17、简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含义和特征。201页

答:所谓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 “好”,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益好。二是社会效益好。三是环境效益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 “快”是指在效益好的基础上,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快”以“好”为前提,好中求快,“快”也是好的必然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均衡;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协调发展;四是资源节约;五是生态良好;六是民生改善。

18、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14页

答: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它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制度保证,更是实现民治政治规范化、程序化的保证;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和实现途径;程序化是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制度化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做保证才能实现;规范化则是用制度去对民主行为进行统一和规范,使民主主体能严格遵守民主制度及其程序;而程序化则要求将民主过程中要坚持的程序设计和方法步骤,尽可能地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只有正确处理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稳定发展

19、简述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内容。246页

答 :有理想:是指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治纪律观念自觉的遵纪守法。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64页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的劳动机制和整合机制等多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所做出的精辟解释。

2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276-282页

答: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2、“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9页

答: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3、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15

胡锦涛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重要意见:一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是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是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是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4、中国为什么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40页

答: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概括地讲,是通过对外开放并参与经济全球化来实现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要兼顺本国经济发发展对别国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协调发展。

(1)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谋求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理念和时代潮流。

(2)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结晶,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它的成功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必须实现于同世界其他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竞争之中。

(4)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25、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351页

答:现阶段中国的工人阶级的状况与 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队伍不断壮大。伴随着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人阶级的自身结构得到优化,自身先进性得到发展。第三,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知识化,工人阶级科技文化素质和其他素质也不断提高。

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对生产材料的占有情况复杂化,除和其他社会

阶层一起共同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部分的生产材料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作的工人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凭借自身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并且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从上层建筑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的领导阶级,而且其思想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基本知道思想。因此,工人阶级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从长远看,这些变化更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26、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61-363页

答: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和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在增进团结、凝聚力量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统一战线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二,统一战线要广集民智、广求善策、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统一战线要尊重多数、照顾少数,畅通表达利益渠道;四,统一战线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7、为什么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375页

答: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讲法治,即强调法律在社会管理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法律调整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为:(一)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全国人民的意志。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把一切机关个人和组织都规束到法律直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对党的行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界限。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允许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

(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定型化、法律化,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党既然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它,保证它的实施。

(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去活动,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危害。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能更好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39页

2、试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47-50页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78-79页

4、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100-101页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17-120页

6、试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45-147页

7、谈谈怎样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174-184页

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页

9、谈谈应当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0-222页

1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52-256页

11、如何理解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73页

12、如何正确理解“一果两制”理论和实践的世界意义?322-326页

4.社会保障学概论简答题 篇四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及其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社保制度特征:公平性、社会化、强制性、福利性、多样性、刚性。3.社保制度功能:保障、稳定、调节。

原则: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4.现代社保制度萌芽于19世纪的英国,正式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全世界形成了以福利国家型、投保资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四大类社会保障模式。思想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构成:A国家财政支持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B国家法律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险。C商业保险有益补充:单位投保、个人投保、互助保险。三支柱:国家、企业、个人。

6.财政体制的变迁。健全→功能财政(资源、收入、经济,职能是配置、分配、稳定)

财政支出的变迁: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发展支出下降,国防支出下降,科教文卫支出上升,社会性支出上升,以及其他支出。首要原则是公平。7.税收包括A微观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B宏观效应:调节、税收乘数即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8.财政政策的变化:扩张型、中性型、紧缩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时期: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至今。

9.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社保制度完善,则社会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②经济增长,能够使社会保障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10.社保制度对储蓄的影响:①挤出效应(良好的社保制度下)②挤入效应,导致提前退休。两种效应是并存的,主要看其力量大小。

11.社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助于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刺激劳动力生产的积极性,容易增加劳动力的惰性,降低劳动供给。②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质量得到提高,需求下降,则成本增加。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诱导流动,但容易导致循环累积。12.社保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①社保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丰富和健全了资本市场的内容,同时也刺激了资本的运行,增大了资本存量,健全和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基础,丰富了大家的投资选择。②资本市场对社保基金的英系那个: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载体。

二、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2.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的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

3.特征:普遍需求、地位特殊、长期积累、管理复杂。

4.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制。特点: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校而费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优点:短平快,成本低,缺点:没有积累经济储蓄费率波动大,劳动者代际之间矛盾激化。②完全积累制。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预防老龄化冲击,使资金收取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个体养老责任凸显。③部分积累制。(我国的创举)特点:费率具有弹性,可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优点:满足一定时期养老保险金支出,又有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实践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5.企业年金制度

特征:一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二是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三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内,将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四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金融创新突破。6.我国养老保险资源框架: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是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个人储蓄、财政补贴、养老救助体系。

7.工龄: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工龄为常人的1.3-1.6倍。缴费年限为15年,未满15年需要①补缴②将缴纳的钱一次性偿还给员工续保,达到15年以后,每多缴一年,政府多补贴1%

养老金=个人+企业+政府(地方、中央)+养老基金分红 基数:缴费截止期上一职工日/年平均工资 养老金=基数*2%

专题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思路

1.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特征:地域化和地区化。

老龄化测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总人口>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7%

2.月计薪日21.75天,月工作日20.83天

3.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高龄化特征显著。

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保体系的挑战:①对养老方式的挑战②对医疗保险的挑战,总体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工资)③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挑战

5.应对思路: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专题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析

1.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单方负责,封闭运行,先收现付,制度分立。

2.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成就:单位化向社会化发展,单一的责任制向责任共担发展,单一层次保障到多层次保障发展,覆盖面持续扩大。

问题:分散决策与分割管理,转制成本的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配套措施不足。

总结:包含问题很多且复杂,养老保险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专业视角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2.特点①普遍性②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③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④涉及关系非常复杂⑤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稳定性和被动型。3.相关概念

A疾病风险 具有典型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B基本医疗保险 △!

定义: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根据经济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国家或地区基本健康保障范围内,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基础性,必不可少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C社会医疗保险特征:直接成本补偿 D统账结合4.世界各国现行医保模式简析

(一)国家或政府型英、俄

优点:保障水平高,可从宏观角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点:财政压力大,相关医疗机构缺乏活力

(二)社会保险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优:强制缴费,责任明确,互助效果显著。缺:减少公民现实支出,受外界经济波动影响,强制缴费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三)市场或私营型美国 橱窗保障

优:灵活,效率水平高,保障模式透明。缺:公平不足,效率有余,医疗成本支付压力大。

(四)储蓄型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账户联通体系。

优:家庭为单位强制储蓄,避免社会相关风气的代际转移。缺:对相关社会成员的排斥作用明显。

5.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累积制、混合制。

支付方式:按人头支付,按单元支付,总额预付制,按病种支付,按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偿付,按服务项目付费。6.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分析:

①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②医疗保障救助标准提升③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④药品采购,降低药品流通价格⑤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改善⑥公共卫生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齐公立试点改革初见成效。7.中国特色医保道路解析“七个一”

一个本质,公益化;一个方向,为人民服务;一个方针,三方面工作,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一个体制,医药要分开,盈利和非盈利分开;一个保障,强化财政扶持,加大投入;一个重点,基本医疗保险;一个目标,方便,有效,共享。

框架:一个本质,公益化;四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体系,保障体系,药品流通体系;八个环节,管理,投资,运营,监管,人才,信息,法律,价格形式。

8.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起:健康维护组织,优先医疗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

四、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

1.失业:在市场经济下,在劳动年龄内,由劳动能力并有求职要求的劳动之未能找到或丧失就业岗位的社会现象。

特征: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退休,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积极的就业意愿,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一周工作累计不超过7个小时),非本人意愿。

类型:摩擦性: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周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下行期;技术性: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季节性:自然环境影响;结构性:复合型失业,经济社会结构紊乱。

2.失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的使劳动者因失业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是,在法定的期限内获取失业保险金给付的维持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原则:强制性,统一性,公平与效率兼顾,适时调整,适当积累,适度。目标:

(一)与失业者个人有直接关系的目标:对非自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提供现金补偿,维持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水平,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的时间。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目标:争取实现反经济循环的效果,改变失业的社会成本的分布,改变劳动力的使用,保留熟练工人,鼓励雇主稳定雇用。功能: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下岗与失业的区别:劳动合同是否保留;管理单位不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下岗职工坐在单位的托管机构;待遇水平不同,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有托管单位办理社会保险

体面就业:稳定的收入和保障;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 社会福利制度 内容:职业福利、津贴

历史演变:剩余型福利、制度性福利、发展型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特征分析:典型的混合制度、典型的就业关联制度、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典型的收入补差制度

改革趋势(一个转型三个结合):补差型到适度普查型、居民社区结合福利机构、政府主导结合社会参与、法制化加专业化加标准化 对象:是否具有生活来源、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贫困地区 弱势群体

特征(三低一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政治影响力低下、心里敏感性高

代表性人群:贫困者、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

社会扶助:强化政府职能、强化非政府组织的辅助功能、强化社区只能 低保制度

基础认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选择性救助制度、动态化管理体系、低水平收入补差制度、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延伸认识:积极效应(覆盖面广。救助水平逐年攀升。与其他制度协调不断上升)存在问题(标签效应、稳定语气和制度依赖、获取稀缺资源的投机行为、强制执行与变通操作、成本扩张)

社区功能:社会整合(调整协调不同因素的矛盾纠纷以形成凝聚力)、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化(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社区管理模式:自治性管理模式、行政导向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社区扶助/、非营利性组织形成主体、社区教育、财政基础、社区文化

贫困特点:贫困人口在持续增加、贫困状况在持续恶化、贫困差距持续扩大、贫困全球化趋势

5.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简答题汇总 篇五

从观察者扮演的角色的角度看,观察法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

定量研究:是指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定量研究具有科学讼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人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公允,但不够深人,看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也多是感性知识。它比较适用于对某些公共场所或某些公众活动中人们行为和表现的观察。

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答: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第五,观察手段。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第二,人为的假象。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大小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影响。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本准确。

简述调查报告撰写的步骤。答: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主题、形成观点。(2)精选素材。(3)拟订提纲。(4)起草报告。(5)修改定稿。简述调查报告撰写的步骤。答: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主题、形成观点。(2)精选素材。(3)拟订提纲。(4)起草报告。(5)修改定稿。简述调查资料分析。答:资料分析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定性分析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定量分析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即统计一分析。

简述概率抽样的类型及其含义。答:概率抽样依照具体抽样方法的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

有单位中直接抽取n个组成样本。(2)系统抽样。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是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方法。(3)分类抽样。分类抽样也叫类型抽样或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即为一类,然后从每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称为分类样本,它们的集合即为总体样本。(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或集体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群体,每一个群体为一个抽样单位,再用随机的方法从这些群体中抽取若干群体,并将所抽出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集合为总体的样本。(5)多阶段抽样。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就是把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多个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

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答: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具体准备。调查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调查研究方案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总结阶段是社会调查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

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答: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都应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及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抽象过程。伦理道德规则,是指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使调查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

简述探索性研究。答:它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查阅文献、咨询和实地考察。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简述问卷的基本结构。答: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篇幅不宜过长,以两三百字为好。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卷中指导语则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请指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都有哪些?答: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就是现实社会,所要面对的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社会调查研究具体的、最基本的对象即调查研究单位大致可分为八类:个人;社会组织;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行为;社会产品。

社会调查研究的墓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所谓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

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类型?答:根据不同的要素(目的、时序、范围、性质等)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描述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2分)依时序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依调查的性质,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依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全面调查即普查,非全面调查则分为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两类。

社会调查研究中有哪些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答: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

社会调查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怎样的?答: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指变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非因果关系的一定联系和一定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变化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从变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正相关,也叫直接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负相关,也叫逆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

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直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曲线相关。

什么是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成它们的关键是什么?答: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人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什么是对照组实验?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答: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由于对照组虽然不接受自变量激发,但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实验者的因果关系假设毫不相干,因此只有从测量结果中排除这些成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设置对照组的意义就在于此。

为什么说文献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答:之所以说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任何社会调查研究前期的课题的选择、确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设计,都必须先从文献调查人手,以使调查目的更为明确和有意义,使调查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和新颖。即使进人了具体调查阶段,也往往仍然需要进行文献调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收集到或者没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诸如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资料,对它们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则是用一些通用的专门方法来完成的。文献法却不然,它可以独立完成某些课题从搜集资料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那些旨在再现或分析历史现象的课题,以及时间跨度大的纵贯性课题,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献法来完成的。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

文献搜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搜集则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文献搜集概念。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文献搜集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和文献搜集两个环节。文献检索有人工文献检索、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参考文献查找法三种。文献搜集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

文献信息的摘录工作应当如何进行?答:摘取信息一般有以下步骤: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就是把在精读中确认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

问卷的问答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答:有三种类型。(1)开放型。(2)封闭型。(3)混合型。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指标与所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结果与变量值的相关程度。测量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特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对测量效度的检验很重要的是对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三种。

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出若干个不同的样本。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工作往往是通过样本来完成的。样本的调查结果可以推论和说明总体。应当怎样选择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答: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从理论方面看,课题应有助于促进当前理论和科学的发展。从实际的需要看,调查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从可行性看,一是要选择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的课题;二是要根据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选题还应该考虑先从简单、具体开始。在选题时,最好能够有专家指导。

怎样进行问卷调查?答:问卷调查的实施步骤包括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等过程。设计问卷是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原则,认真设计问卷的问题与答案。这项工作的传统作法是卡片法和框图法。选择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问卷内容和难易程度,针对调查总体的不同情况,对调查对象加以认定,努力选择最适合的、较单一的社会群体。至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如果总体规模不大,则可把它的全部成员都作为调查对象。如果总体规模较大,则可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有多种方式。采取何种方式对问卷的回复率有重大影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电话问卷、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提高问卷的回复率。回收问卷首先必须作到前面提到的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调查课题、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采取回复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等工作。此外,还应注意: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支持;尽可能通过宣传,增加调查的吸引力;对问卷的回收进行主动的追踪;认真研究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现象,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还必须认真审查每一份问卷的质量。

6.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 篇六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单选, 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第二节为判断, 共5小题, 每小题1分;第三节为简答, 共5小题, 每小题2分。简答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短文 (长度在220~250词之间) 内容, 回答其后5个问题, 各题回答词数不得超过10个单词。由以上信息可得出两点:第一, 简答题是阅读理解中最有价值的题型。第二, 简答题的答案来自于原文, 只要考生依循原文, 找准细节, 自然可得出答案。因此, 如果考生能熟练地掌握简答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夺得此题高分是不难的。

现以2015年真题为例, 简析简答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一、解题步骤

(一) 先题后文, 审出题眼

答题之前不是先读文章而是先读题, 读出题目的主要要求, 即审出题眼。然后带着题眼去阅读文章, 从而可以避免文章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既可以使阅读更有目的性, 又能节约阅读时间。

【真题再现】81.Whatpresentdid Monicagetfromhermotherat the end of her wedding party?

【方法应用】81小题的题眼为Whatpresent? (什么礼物?) 那么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考生就要重点关注有关Monica在自己婚礼最后得到来自母亲礼物的句子。

(二) 快速阅读, 定位信息

阅读文章时, 要注意取舍得当, 对与题目无关的信息, 应一扫而过, 切不可纠缠不清, 耽误时间;而对和题目有关的信息, 则应仔细阅读, 并将关键信息圈划出来, 作为答题的依据。

【真题再现】84.In her mother’s opinion, how should Monica deal with the money in the passbook before getting divorced?

【方法应用】84小题的题眼为how should deal with the money? (如何处理这些钱?) 文章中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在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Her mother said, “Just do whatever you want to.But before that, take out all the money in the passbook and spend it.”此句中的关键信息是take out all the money in the passbook and spend it. (取出存折中所有的钱然后花掉。) 因此要把这一句圈划出来, 作为84小题的答案来源。

(三) 处理信息, 精准作答

通过阅读文章, 信息已定位, 关键信息已圈划出来, 结合题眼, 将关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得出答案, 注意答案词数不能超过10个。

二、解题技巧

(一) 相同相似词法

相同相似词法即从文章中找到问题中出现过的相同或相似词所在的原句。答案就在原句当中, 可直接摘抄。

【真题再现】82.When should Monica put some money in the bank according to her mother?

【方法应用】问题中的put some money in the bank和when这些词在原文中也可找到, 原文第一段第二句:She advised her to put some money in the bank when they had happy things in their life and...由此句可直接摘抄答案:When they had happy things in their life.

【真题再现】83.Why did Monica and Nick agree to divorce years after their marriage?

【方法应用】问题中的agree to divorce在原文中也出现过, 在倒数第三段第二句:One day Monica told her mother that they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any longer and agreed to divorce.由此句可得出could not live together any longer (再也无法生活在一起了) 从而导致了agree to divorce (同意离婚) , 直接摘抄答案:Because they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any longer.

(二) 合并化简法

有的事实细节题, 原文描述得较详尽细致, 远超过10个单词, 这就要求考生转变表达方式, 用单词或短语代替句子, 用简单句代替复合句等。

【真题再现】84.In her mother’s opinion, how should Monica deal with the money in the passbook before getting divorced?

上一篇:普通话口语训练上下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