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7-12

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11篇)

1.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与国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化也取得关键突破,但由于初始条件、文化传统、国情企情的差别,其路径、方法以及问题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世界主流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概括而言,以外部控制型为主的英美模式和以内部控制型为主的德日模式是发达市场国家治理结构的主流模式。

1.治理理念特点。英美模式基本理念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德日模式基本理念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不仅关注股东利益,还关注客户、供应商、员工以及金融机构的利益。概括言之,英美模式注重资本化,甚至将人也“资本化”,而德日模式更注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和谐。

2.治理制衡特点。德日模式注重分权制衡,董事长除行使规定职权外,有权越级调研、听取汇报,但一般不越级指挥。而英美模式则往往采取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合一以权力集中行使的方式提高效率,将监督权力交给股票市场,但由于股票市场的反应具有滞后性,所以,英美模式下更容易出现大的治理危机,比如安然、世通事件等。

3.治理结构下经营者行为特点。英美模式下公司经营者的选择、激励往往与公司股票挂钩,但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更愿意从心理博弈的角度而不是基于公司实际做出判断,很容易造成股票价格与经营者的经营绩效不一致,这就导致经营者更愿意去管理“股票”而不是创造业绩;德日模式更关注管理过程,认为股票是经营业绩的自然体现而不需要管理,这就使得德日模式下的经营者少了些投机心理,企业经营相对也就更稳健一些。

究竟哪种公司治理模式更有效率目前还缺乏定论。但不管怎样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必须考虑企业所花费的治理成本以及企业出问题后所带来的“溢出”成本和社会成本。

二、构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实现路径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既要遵循世界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规律,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特色,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寻求创新性突破。

1.明晰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责,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责任体系。解决权力高度集中、实现科学管理是国有企业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决策机构,董事会要负责企业“三重一大”事项,保证国有资本功能有效发挥;经理层是执行机构,负责企业重大决策组织实施,承担企业经营责任;监事会是监督机构,行使对董事会决策行为、经理层经营行为的监督,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2.建立专门工作机构,为科学决策、有效监督提供基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实践表明,董事会、监事会缺乏有力的专门机构是影响董事会、监事会职责履行的突出问题。在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由经理层组织机构支撑的情况下,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信息不对称,董事会、监事会作用虚化,更多充当“审议会”、“咨询会”角色,无法保证决策科学和监督有效。因此,必须建立专门工作机构,一般而言,可以建立战略与预算、投资委员会,提名、考核与薪酬委员会和审计与风险防控委员会。同时,还要做实内设机构,为提高董事会、监事会履职的独立性,维护日常运转创造条件。

3.加强董监事队伍建设,为科学决策、有效监督提供基础。打造高素质、职业化董监事队伍,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功能的根本要求。在结构配置方面,要加大外部董事比例,原则上应占到一半以上;在选聘方面,注重专业知识、商业经历和职业素养是世界知名公司选聘董监事的重要标准,也是国有企业选择董监事的重要标准;在考核评价方面,要制定基于董监事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从素质、能力、业绩、认可度等角度进行考评。

2.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目前我国深处于全球经济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借由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而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 经济的飞速提升和延展则意味着不断壮大的企业规模和增长的市场需求, 所以为了拓展市场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取代传统的地区代理, 更倾向于在企业所在地之外的省市地区开设分公司进行经营。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成立初衷, 分公司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经营成果上, 而总公司对于分公司的管理有所欠缺。近几年来, 知名集团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当而最终破产的例子不在少数, 而财务管理的失败是经管管理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分公司的这种跨区域经营模式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总公司不能准确的认识到分公司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财务风险没有引起重视, 伴随着分公司人员的增加和业务的增长, 企业异地经营所处的大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来自于同行的竞争压力和外界的监督压力都使得财务风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健全分公司的有效财务管理体系, 降低这种经营异地性和复杂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从而提高分公司自身财务管理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对于集团化的企业来说, 规模的扩大和异地的经营使得重要的财务管理更为的繁琐和复杂, 所以优化企业财务控制体系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那么厘清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成为首要步骤。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发现, 异地经营财务管理的风险可以归纳成外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这两大内容。探讨下异地施工的财务风险。

首先是外部环境直接带来的外部风险。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行业, 只是集中在一块区域进行, 现在很大的机遇可以将某项项目的业务广泛的向外发展, 有些是跨越多个省份, 更优甚者将项目拓展到了国外。施工环境的多样性就代表着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不再是单一的外部环境, 而是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法律和市场环境, 这无疑加剧了财务管理的困难, 增大财务风险。另外就是当前我国整个市场大局所表现出的高风险和低规范的特点。紧张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 比如说在“僧多肉少”的情况下, 为了抢占项目而签订不规范合同, 其中有可能包含不合理的条款项目, 而为了完成合同的约定又需要借贷大额资金, 企业的财务压力很大, 这种财务风险往往会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

其次是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所造成的内部风险。分公司多是由于拓展市场而成立的, 所以其定位的重点更多的倾向于经营而不是管理, 所以一些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就是不够完善的, 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多是体现在成本费用的控制不当。在进行项目的施工时需要大量的设备和材料等, 而异地就会造成不能合理节约的共享资源, 会使得每一个异地项目在运行初期就有大量资金的流出。另外, 异地的管理方法不完善, 有一些分公司不具有向总公司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大多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 没有意识到对于分公司财务风险对总公司的危害。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对企业的全面视角下的把控和管理, 不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再者就是异地的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没有强烈的道德规范, 仅仅追求最大的个人利益。

总之, 分析了异地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后可以发现这种跨地域经营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在异地的情况下, 权利是相对分散的, 并且公司所有者和分公司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很有可能存在偏差, 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利益追求, 严重的话会损失公司整体利益。分公司的内部控制也较为欠缺, 大多关注于经营收入而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 所以导致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沟通等一系列方面较为薄弱。

三、分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

财务风险是威胁企业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 而异地又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和薄弱的财务管理, 所以加强分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是当务之急, 被动的等待问题出现再着急弥补不如积极的应对风险及时防范。当然也要注意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所以不要误入零风险的怪圈, 而是要通过实施一些可行有效的措施将分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大致范围内并持续关注动态灵活应对。根据上面的分析, 主要从管理体系、信息共享以及人员安排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5]。

首先是要实现分公司和总公司的财务统一管理。分公司在处理财务管理时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独立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权利的分离, 也可能出现两者利益冲突的地方。比较好的做法就是, 对于这种情况, 采取与总公司一样的管理方针和原则,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不可以违背各项规章制度。当然也可以适当权利下放, 分公司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对本身的制度和管理进行允许的小范围的更改和变动, 以保证自身最好的发展。总体来说总公司要做到统一集权管理, 对各个区域分公司的财务进行统一核算, 确保掌握各分公司的财务状况, 降低财务风险。并且要对各区域的分公司实施定期检查和管理评估, 及时发现并排除财务风险。

其次是要加强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有效沟通。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 分公司不会完全及时地了解总公司的动态和方针, 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滞后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 要加强对分公司的宣讲和传递, 将新的规章制度及时传达, 方便分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掌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上下信息的传递, 可以专门成立沟通绿色渠道, 以方便两者之间的反馈。当分公司在处理财务管理时遇到了难题的时候要及时反馈给总公司的管理者, 并且可以通过他们得到相关的回答和解决办法。这样从表面上看是总公司为分公司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问题指导, 深层去看, 这种方式有利于总公司对各个地区分公司的监管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为了解决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总公司应该尽可能地为分公司提供人才资源。分公司在进行该项目时, 大部分的人员来自于当地人才的输入, 缺乏一定的经验。而总公司的员工在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资历等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较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业务, 所以可以输入一定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员到分公司, 以加速分公司的发展速度, 促进发展。

摘要:经济的飞速延展导致企业规模的壮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分公司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内外部因素的多样性和跨区域经营的复杂性加大财务管理的难度。

关键词:分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赵汝云.关于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136.

[2]黄莎莎.我国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的探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4.

[3]石永东.多项目异地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沈鲲.中国铁路货币资金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李萍.一体化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摘要:首先总结了当前集团公司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并对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研究的焦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也已成为多数企业集团的共识。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集中表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和资金管理的分散,各子(分)公司重指标、轻监管、弱化财务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周转不畅,效率低下。企业集团出现了高存款、高贷款的“双高”现象。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说明企业集团缺乏一套严谨、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企业集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财务手段,使集团内部的生产、营销、采购、投资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控制。

资金集中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大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就是通过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统一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金,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保障企业集团日常经营和快速发展的资金需要。

一、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主要模式

1高度集中模式

该模式是资金管理模式最初采用的管理模式。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权方面,如主要原材料采购等资金实行统一使用。这种模式主要是用于集团内部成员公司地理位置比较集中,各子公司之间关系密切,集团总部领导层决策手段先进,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情况。另外,采取集权模式需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和有效的监控手段,以保证集团总部管理层反应灵活,快速决策,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保证资金决策的准确性。

2相对集中模式

在该种模式下,集团总部集中控制重大投资、对外融资及税收筹划,每个成员企业都在集团公司统一开户,但资金使用权相对分散,即各成员企业对存放在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的流动资产的使用完全负责。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各子公司在生产经营上有较大差异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3松散型模式

在该模式下,不要求集团成员企业把现金形态的流动资产全部存入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心,而是采用类似银行往来结算中心的做法,仅在资金管理中心开立结算账户,存放结算准备金,以保证集团内部结算的顺利进行。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成员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当成员企业需要在内部贷款时,可采取不同于将资金全部集中在资金管理中心的成员企业的利率来计算利息。

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失真,难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集团管理的根本是信息管理,企业集团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集团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集团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信息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科学决策,也影响政府宏观管理效果。

2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

很多企业集团内,由于对成员单位资金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各单位资金流转自行其是,集团整体资金运用散乱无序,并由此导致集团总体资金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各成员单位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忽视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和资本需要,一方面会使集团整体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投资项目缺乏合理规划,投资失误多,很多项目长期见不到回报,投资资金沉淀严重。在缺乏有效监控管理的情况下,很多成员企业库存占用比例过高,应收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大,周转缓慢。

3管理失控,资金风险大

在集团总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成员单位财务信息,总部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成员单位资金收付,很容易造成集团整体资金失控,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成员企业不按制度规定的乱借款、乱担保、乱投资、乱开支都是管理失控的结果。由于管理失控,各分公司财务混乱、资金流失严重并进而导致集团走向灭亡。

4资金管理不善,影响企业运营

由于资金管理不善,很多企业集团战略执行、经营发展得不到可靠资金保证,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只能是更加捉襟见肘。一方面资金成本的加大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另一方面资金的紧张更加影响企业运营。

三、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1统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载体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是集团母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的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四个统一”来描述,即:

(1)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内部控制最关键的环节。为强化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可在健全货币资金基本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撤销集团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金融机构的多余账户,保留使用唯一基本付款账户及多个上划资金专户,实现资金的收支两条线。可根据本集团的实际情况,由母公司定期划拨子公司所需的运营资金,所有的收入资金则按规定的途径定期上划至母公司的账户内,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资金收付的统一、集中管理。另外,还可在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子公司可在财务公司内开设收付账户,为与集团公司内部单位间的产品劳务结算提供支持,并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以内部往来结算代替货币资金结算,实现集团内无货币资金的流转。

(2)统一资金调度,强化资金运作监管。为满足生产经营与建设的需要,统一重大资金调度权,尤其是统筹规划、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引向高回报低风险的地区。同时,给予子公司日常的资金管理权限,实现集团对下属单位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防范资金结算风险。集团公司根据子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确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规模,要求子公司按照年度资金预算编制月度资金预算,甚至将资金使用额度分解至每天,集团公司据此划拨资金。子公司的所有资金流入则通过收款专户统一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使用,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所有资金的有效控制,降低资金的外流及沉淀风险。据此,集团公司还可规划使用资金,将富余资金采取有效的运作模式,取得较好的使用收益。

(3)统一资金信贷管理,确保筹资效益和资金安全。统一内部信贷管理,通过集团财务公司集中对成员单位实行内部贷款制度,合理调节集团内部资金流向,优化资金信贷结构,为集团内部提供高质量的贷款支持。统一对外筹资职能,根据集团资金结构优化以及各单位发展的需要,统一向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筹措资金。同时,作为信贷管理的延伸,强调由集团统一对外担保,未经集团批准,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对外担保,以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或有负债的发生,防范担保风险,确保筹资效益和安全。

(3)统一资金过程控制。在资金目标控制上,每年编制年度资金占用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挂钩。通过预算的跟踪考核,对资金从物资采购、存货的盘点和处置、产成品销售等全过程实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加强外资利用的过程管理,在引进外资时加强对有关贷款政策和利率水平的研究,把握好利用外资项目的决策关,合理确定贷款有效使用方案。注重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利用货币调期、利率调期、提前还款、远期外汇买卖等多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1)要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完善并推广企业结算中心制度,强化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将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把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

4.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学风建设,就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虽说学风一直是是高校建设的重点,但是学风存在的问题依旧非常之多,所以对于学风的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风包含的范围很广,影响范围也很广。一所大学的学风不仅会影响到大学教师的教书育人、科研创造的态度和成果,而且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合我院目前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习动机。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积极开展马克思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以各种形式的教育加强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不断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

2、深化教学改革,抓教风促学风。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并组织各类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全院上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确立“爱党爱国、献身教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追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要遵循教学规范,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奖优罚劣,优绩优酬。经常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教研成果评比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选拔骨干,铸造名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严肃考试纪律,抓考风正学风。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强化班级管理,抓班风建学风。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学风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干部的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室、寝室、图书馆的管理,加大对学生到课、自习和早锻炼的考勤和巡查力度。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创建求知上进,生动活泼、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各系各班级都要以创建优良学风为抓手,扎扎实实地推进班集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5、加强学生奖惩制度改革,以典型带学风。进一步加强学生奖惩制度改革,将学风作为学生奖惩的重要指标。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风先进集体”、“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专业学习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强化学生钻研理论知识的意识。

6、营造学术氛围,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的文化品位。经常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通过举办读书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增长才干。要加大学生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力度,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施展才华。要组织学生到城乡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探索新知。美化校园,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和育人环境,使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提起学风建设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自习教室、想到通宵教室、想到图书馆、想到阅览室,想到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工地上隆隆的机器声,四环路上呼啸而过的汽笛声,想到丰富的社团活动、想到多样的社会兼职等等会影响我们学习的事情。

上了四年大学,大概有一百多个同学,单纯凭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来分类,我认为大学生可以分为如下四类:态度端正不断努力且小有收获者、态度端正不断努力但无甚收获者、六十分万岁者、一切皆可抛者。一个系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是一直努力学习的,而且他们的学习总是会得到回报,这些人是少数;还有少数人总是努力学习,就像过高中生活,不过可悲的是他们的疲惫并不能换来好的成绩,这种人更少;有的人平时活得很潇洒,课可以不上,作业可以不作,每日的主业好像就是踢球、逛街、旅游之类的,可是他们考试的时候一点也不潇洒,那个时候他们很忙,有的可能会忙着复习,有的则是在老师不给布置考场的情况下他们亲自去布置考场,把强人安排在自己周围,或者说把自己安排在强人周围(毕竟强人少啊),这种人为数众多,但我觉得可悲;这最后一种人就是大学一直很潇洒,潇洒到毕业都成问题。这种同学我也是有的,他前三个学年都没怎么学习,挂了众多课程,到了大四的时候不得不全部重修,累得他一把把的掉头发。

鉴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所以我认为学风建设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有针对性,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上述第一种同学而言,他们应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多做贡献,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还要指导同学怎么学习;第二种同学精神可嘉,但方法尚有不足,需要学校对他们多加指导,多给他们提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对第三种同学而言,他们是逃课、抄作业、作弊的中坚力量,如果把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过来了,那么学校的真个风气都会焕然一新;第四种同学,我总感觉他们游离于学校边缘,大学对他们来说好象不是那么重要,对他们我认为应该从心理上纠正他们对大学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分类方法不同,学风建设的途径就不同。学风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分类方法就不同。比如说,今年学风建设的重点是学以致用,那么对学生采用上述分类方法就不大合适了,而应该把学生分为为赚钱而广泛兼职类型、为锻炼而广泛兼职类型、较少兼职类型和不兼职类型,进而再针对不同类型制定不同措施。

对于学风建设,我们任重而道远。一个良好学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大力倡导,更需要大学中教师、学生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4、对策

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体制,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更新教学内容,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统计结果中,有77.5%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可见课堂和教师是导致他们逃课上网的首要因素。建立或改革并健全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居主导地位,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学生的思想。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沿用传统的方式,虽然高校的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但是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潜意识影响仍然存在。许

多老师由于自己以前接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无形之中将应试教育的思想运用在课堂上,缺乏教学之开拓精神使高校教学改革步伐依然滞后社会需求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能力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学生普遍认为知识渊博、讲授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分析透彻、逻辑严谨、敬业勤勉、风趣、诙谐的老师最为他们接受,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比例比较小。随着新技术地出现和学科地交叉发展,这种当时能够体现效果的机制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逐步暴露不少问题,如学生教学意见反馈不及时,教师接受意见是否改进跟踪不到位或错过等等。这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教师教学意识的加强和教学思想的改进。把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效果监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基于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激情,以深深吸引着大学生,让同学们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启迪和收获,很多教师追求教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照本宣课,而忽略了课堂管理,只要求学生顺从和狭隘的遵守,而互联网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这样的发泄窗口因此灵活、有效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将会积极培养学生的民主心态和潜意识,从而使他们的对课堂有一个健康心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总结

无论有多少正当的理由,逃课成风毕竟不是正当的,它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情绪,也打破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就是说,对于逃课不管肯定不行,关键在于怎么管。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教育的目的。现在的考勤制度都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还逼得学生们想出了种种应对之招。为了应对考勤,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代答,甚至人帮忙上课的情况屡有发生。至于在课上看与教学无关的书,甚至打瞌睡的更是大有人在。在教育理念上,大学本身需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固有观念,完全可以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他们研究和学习。同时,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机制,让学生有渠道针对教学提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关于建设美好乡村的几点思考? 篇五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这里,我就我镇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定位问题:

我认为,每个村都要有其自己的品牌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发动脑筋去思考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盲目,避免重复建设,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也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如:诗南主打“南安第一村”,高盖利用“泉三互通口”,高山专攻“高盖山文化”,码四念好“山水相连”经,南冬打好“诗溪两岸”牌,丰联主攻“菜篮子工程”,坑内做足“少数民族村”,铺前“土楼笑迎四方客”等等。

二、建设规划:

从我们参观永春县几个美好乡村试点村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美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

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三、营造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谁都说好,很少有人会说反对,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入户宣传、举办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

四、老宅古厝:

农村中的那些老宅古厝,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如何改造这些破旧老房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治理这些既占用土地,又影响观瞻的破旧大厝,永春县的一些做法值得探讨,是补贴一点钱让其修整粉刷,还是用活现有的政策扶持进行退房还耕?我认为后者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镇政府可以出告示,明确提出补贴标准和条件,让那些愿意将房产按政府的补贴标准拆除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政府统一处理,这既符合政策,又让村民得到实惠。

五、资金筹集:

一说到美丽乡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头头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做什么事情资金都是第一要务,说到资金筹集,就一个头两个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筹资方法可以尝试:

1、既然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那就要活学活用现行政策,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

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具有商住价值楼群或小别墅用地,其中小别墅用地按有偿使用原则让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自行建设,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

2、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3、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争取华侨捐资兴建公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做好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工作,让这些事业有成者投资家乡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精神建设:

人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人的衰老和寿命的长短,搞好人的精神层面建设,对一个村来说,特别是对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镇兴起的广场舞是一个好现象,但这还远远不够,甚至由于经常性地比赛,让本来的全民健身活动变了味,成了少数人的俱乐部。因此我认为:不仅广场舞要普及中老年群体,而且还要多元化地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康乐球、老人气排球、户外集体行走、南安美好乡村一日游等等,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图,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6.关于证券公司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一、制作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的内容应该涉及到公司简介、企业文化、工作纪律、人事管理、假期管理、客户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公司大事记„„员工入职时发放给员工并让员工签收,以便新员工对公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培训。因为在现实中,员工经常不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有些员工甚至违反了公司的制度,自己还不清楚,也给公司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制作员工手册不仅仅体现了我公司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也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

1、通过与原国电员工李亚钦的劳动纠纷以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人事制度上存在的严重漏洞,希望以此案件能够完善我公司的人事制度,以免今后一些不地道的员工利用人事制度不完善而砖这方面的空子。而人事制度方面主要是员工带薪年假和加班工资给付时间以及司机入职交纳押金的问题,按照新《劳动法》的规定,我公司现有的人事制度在这几方面都是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因此,今后公司在修订人事制度的时候能改进。

2、改进招聘渠道和招聘方式。此项工作已经在落实中,已经申请了深圳较好的网站“中国人才热线”,招聘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制定制度和办法。

3、人员的管理方面,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和约束性的同时,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三、建设更加完善的企业文化,打造国电物流品牌

1、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

企业文化要出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局域网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扬和阐释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

2、企业文化要让员工“感受到”。

文化要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具体包括领导风格、职责权限、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工作流程、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

3、企业文化要让我们员工“自己做”。

7.关于建设和谐军营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弘扬和谐文化, 努力培育和谐共进的军营文化

和谐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反映, 而且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军营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谐军营的建设中担负着智力支持和精神武装的重任, 所以构建和谐军营, 必须大力培育和谐共进的军营文化。

(一) 必须保持正确的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军营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军从创立到现在,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 军营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先头阵地和堡垒, 担负的使命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态度必须鲜明, 信念必须坚定, 必须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坚决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二) 必须保持军队的本色, 切实筑牢我军军魂。

营造和谐军营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它是贯彻军营文化的主线, 是我军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大力加强军魂意识的宣传和灌输, 做到在任何情况下, 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 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 必须保持优良传统, 继续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

我军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军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经过军队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变成了军人特有的优良传统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 我军官兵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先后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性和军队特殊性的精神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 要创造更富有时代特征、反映军队实际的文化精神,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倡导创新。军营文化建设要树立排头兵意识, 与时代同步, 努力走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前列。

二、树立和谐理念, 积极建设和谐共赢的军营环境

和谐理念就是要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起来, 做到统筹、合理、可持续。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也是指导军营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树立和谐理念, 可以使广大官兵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条理化、清晰化, 正确理解当前存在的困难, 恰当处理矛盾, 解决切实问题, 有助于营造和谐共赢的军营环境。

(一) 要积极构建和谐纯洁团结友爱的内部和谐关系。

把密切内部关系作为构建和谐军营的核心内容, 不断优化平等友爱、生动活泼的和谐军营环境。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态度, 正确处理官兵矛盾, 努力创造友爱互助的浓厚氛围。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正确解读官兵的时代特征, 及时调整工作视角, 站到前沿去理解问题,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官兵之间要打破沟通壁垒, 丰富沟通载体, 填平思想代沟。维护公平, 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嫌贫爱富”、厚此薄彼, 进一步纯洁内部关系, 处事公平公正, 行政公开, 真正保证内部关系的牢固。

(二) 要牢固树立军民一家共建共荣的外部和谐思想。

必须牢固确立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观念, 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也是我军战胜各种困难和强敌的重要法宝, 更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内在要求。随着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军要肩负更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军民、军政之间接触的渠道越来越广, 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这势必要求我们要妥善处理关系, 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引导官兵学法、知法、用法, 通过与社会共同的约束条款来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 可以最大化地避免矛盾, 缓和纠纷, 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响应党的号召, 自觉参加助农、兴教、医疗活动等与地方密切的活动, 和谐军民军政关系。

三、注入和谐元素, 健康催生和谐共荣的军营氛围

和谐不是不能有其他声音, 和谐不是否定个性, 和谐是“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军营建设中, 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要构建和谐军营,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和谐不是墨守成规, 必须在创新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不适应的东西必然要淘汰, 军营也是如此。如果固守传统, 拒绝改革, 势必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建设。所以要敢于创新, 自觉突破, 改革老制度,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军营发展实际。

(二) 和谐不是趋炎附势, 必须讲原则。

军队保持一致是职责和使命所在, 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无原则的做好人, 跟领导走, 跟大家走。有时候怕得罪领导, 有时候怕当出头鸟, 一味趋同, 不说真心话, 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收集部队建设正确信息的渠道, 甚至会产生误导, 也严重干扰了军队民主建设。在军营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讲原则,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问题, 才能树好风气, 这才是真和谐。

(三) 和谐不是面面俱到, 必须会集中。

8.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八

1 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生产要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发展才是硬道理;生活要富裕,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满足物质文明需求;乡风要文明,包括行为上、思想上的文明,精神文明程度要高;村容要整洁,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特点,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管理要民主,包括生产、生活、政治、经济上的民主,政治文明要同时具备。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新转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所有内容,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章节,是农村工作的一条主线,是推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纲,牵涉到农村衣食住行婚嫁丧娶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2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应当由多种力量推动。知识分子、市场精英、民间组织、商业银行、各级政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前四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小分队,后者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王牌军。小分队有理论有资金,但综合资源缺乏;王牌军有思路有资源,但行政执行路径依赖难以摆脱。无论是小分队还是王牌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力量,而广大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小分队的作用是推波助澜,王牌军的作用是激励引导。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更取决于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同时保证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和权利。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一定要让农民参与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在媒体宣传上,也不要局限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农村外部群体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要搜集来自于广大农民的心声和建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理论上是农民,在实践上也是农民。

3 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形式

在新农村建设路径的具体选择上,很多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和城市化同步进行,解决“三农”问题,重点是通过城市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居民比例。但在新农村建设的秩序和发展重点上,专家学者也未能达成一致,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优先发展文化;是优先考虑村容政治,还是优先考虑生活水平等,工作中心和重点要尽早确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逐步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版,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必须有先有后。事实上,在新农村战略实践的一年多来,各地新农村建设活动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规划、建房、修路,美化、亮化、绿化,试验效果非常明显,但总体上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而新农村建设难以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4 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村容整治,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个人住房,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鉴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国家投入多,但范围广,“财政支农几千亿,农民受益毛毛雨”,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投资主体也应当是农民。

5 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时效

9.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法院文化制约着审判决策的形成,决定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影响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支配着法院工作人员的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是法院群体的灵魂。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企业单位探索企业管理文化浪潮的兴起,一些法院也就如何建设法院文化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2010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国法院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时期。可以说,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当前各法院在对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优秀法院文化应具有的功能作用、法院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及如何抓好法院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在这几个方面的几点浅显的想法。

一、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推进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必然趋势。经过改革开发以来三十多年的健全、完善和修改,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当前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主要是执法和司法环节存在的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问题。法院作为重要的司法部门,加强其文化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核心价值观深入法院体系每个人心中,不断提高法院管理水平和法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善司法活动,提高司法水平,推动整个司法系统的司法文明建设,进而维护法律权威,推动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十七大提出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对如何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提出了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更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深刻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社会从政治上讲是一个法治社会。法院作为重要的司法机关,是整个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机关部门,决定了其文化建设必然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法院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决定了法院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 的地位极其重要。

(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如果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甚至会使党丧失执政地位。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解决矛盾纠纷的机关,通过加强其文化建设,使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和执法为民的宗旨进一步深入法院工作人员内心,落实到每个案件,必然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法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有效途径。先进的法院文化氛围,能提高法院工作人员自我管控能力,激励他们敬业、创新,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能将法院工作人员身心凝聚到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能加强法院体系与群众的互动,进一步树立法院良好形象。

二、先进法院文化应有的功能作用

(一)约束管理功能

先进法院文化应有的约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约束功能。相对于法律、纪律、制度等主要针对法院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法院文化更偏重对人员思想的约束。关于这一点,最高院王胜俊院长有一个重要论述:“文化约束相对制度约束而言,是一种软约束、一种内在的约束、一种无形的约束、一种更高层次的约束。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无论法律还是制度都有达不到的地方,文化却能起到全方位的作用。”二是凝聚功能。先进的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的粘合剂、润滑剂,它一方面会增强干警对法院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它能增进法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从而扩大整体效应。三是激励功能。先进的法院文化一方面会增强干警的职业荣誉感和崇高使命感,另一方面能在干警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比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拼搏奉献,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干警个人作用。

(二)纽带桥梁功能

先进的法院文化不应是法院系统内部的封闭的文化,而应该是法院系统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文化。通过互动,法院系统把自己的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在长期

审判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现到群众面前,增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虚心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吸纳好的意见建议,实现法院自身的发展。

(三)引领导向功能

法院是法律工作的第一线单位,法院干警是最接近法律的职业之一。相对法律条文的抽象难懂,群众对法律的认识首先是直观的,就是看法院对涉及这一法律的案件是怎么判的,司法干警(包括法院干警)是怎么做的。从这一点来讲,先进的法院文化不仅要使全体法院干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更应该做好宣传鼓动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其榜样标杆作用,做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引领者。

三、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和规律特点

当前,尽管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都把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臵,加大了建设和发展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个法院系统来看,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是相对滞后的。这个“滞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法院文化建设进程相对于法院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所滞后。如前文所讲,法院文化应是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引领者。就这一方面来看,法院文化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二是相比其他行业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来说,法院文化建设起步晚、水平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我国的历史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文明的国家,过长的封建历史导致我们缺失现代法治的历史渊源和积淀,没有真正法院文化的历史传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英国从十七世纪末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美国、法国等也于18世纪末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最晚的德国、日本也于19世纪下半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而我国直到20世纪初清王朝覆灭时,仍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虽然建国后我国及时提出了“以法治国”等方略,但传统封建社会的“人治”思想仍然影响深远,法院文化建设所需“法治”思想的“土壤”贫瘠的状况还未得到彻底改善。

法院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要把握其规律特点,否则就容易走弯路、犯错误。

(一)长期性与艰巨性

法院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一种文化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同样,建设法院文化,不是最高院下个文件,各级法院开个会学习一下、开展几个活动,然后总结一下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法院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几年才可能见成效,十几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规模。特别是法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法院长期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精神层面的东西,然后还要把它应用于实践,用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成效,如此反复,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行业特殊性

法院文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目的差别性。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每个行业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学校发展文化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究学术真理;企业发展文化是为了加强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建设法院文化是为了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是由法院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法院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担负着居中裁判、维护公平正义的任务,这决定了法院文化不但不同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行业文化,甚至与其他国家机关(如检察院、公安局)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三)相似性与差异性

我国是实行统一律法的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决定了法院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某一地方的法院文化在搬到其它地方后基本还是能适用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建设法院文化时,可以借鉴吸收法院文化建设好的单位的经验。就这一点来讲,我国法院文化建设与美国等实行联邦制国家的法院文化建设是不一样的。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一些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对某些法律进行变通实施,这决定了法院文化建设存在地区、民族差异,要求我们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民族文化差异,不能照搬照抄。

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措施

同其他所有文化一样,法院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体要经历物质基础建设、制定完善制度、形成行为习惯、深入内心思想以及发展完善等几

个阶段。下面,笔者将依据法院文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就如何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目标特色是前提。如果法院文化建设没有科学的定位,毫无目标,就会导致随心所欲和盲目混乱。在建设法院文化之前,法院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者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对本院文化建设的目标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目标特色定位的内容有很多,如有的法院比较注重学习型法院建设,除了办好图书馆、阅览室之外,还鼓励工作人员考取在职研究生学位,并举办学术论坛,每年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少篇等;有的法院比较注重廉洁性建设,多年来无一人在廉政方面发生违纪问题;有的法院比较注重业务质量,案件按审限结案率高、发回重审率低;还有的法院比较注重便民服务方面等。在进行目标特色定位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突出其中某一项或几项作为重点推进。目标特色定位可以采取开讨论会、调查问卷、举办论坛或开展辩论比赛等方法进行。

(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基础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法院文化中比较直观、比较感性的内容,也是法院文化建设在短期内就可以见效的内容,更是形成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氛围上要充分体现法律威严庄重的特点,无论是法庭等办公场所的建设还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都要注意这一点。从2000年开始,最高院对法官制服进行改革,取消了肩章和大檐帽等军事色彩较浓的服饰,将法官制服改为法官袍和西服式制服,就是法院物质文化在配套设施方面的一大进步。二是要注意抓好信息化建设,建好局域网、开通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监控系统把法院、法庭与法官之间联成网络,实现庭审远程监控、观摩学习异地化,不但能节约资源,更能促进庭审透明规范。三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法院工作人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长期在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工作,不可避免会造成精神上的压抑,这就需要法院搞好蓝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多功能健身房、卡拉OK室、棋牌室、心理咨询室等场地建设,缓解他们压抑的精神。

制度文化建设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好激励机制。通过健全完善绩效考评标准形成优者奖、差者罚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形成能

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通过了解关心干警身体、家庭等基本情况形成人文关怀机制。二是要健全职业培训机制。通过引导干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干警自我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庭审观摩、研讨会、法官论坛等形成法院培训机制;通过鼓励干警考取在职研究生学位等形成依托国民教育的培训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宣传机制。通过发工作简报、办文化走廊、宣传栏等加强内部宣传;通过邀请相关机构、相关人员参加旁听,参加相关活动加强定向宣传;通过向互联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稿,举办面向社会的普法宣传,扩大在全社会的影响。

(三)外化于行是必经阶段

行为文化是建设法院文化的必经阶段和关键环节。法院文化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功能作用,不是看其物质基础是否完善,也不是看那些写在纸上的制度是否优越,而是要看法院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看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要求只有落实到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中,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其功能作用。至于如何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经验。一是领导垂范。一个组织的文化往往刻有领导风格的强烈印记,其成员的行为习惯也往往反映着领导的习惯与作风。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所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还在建设中的法院文化能否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是否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二是典型启迪。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一种强大的辐射力,可以使人产生敬爱感,能吸引人、引导人去摹仿。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三零法官”、“人民放心的政法干警”等活动,发掘典型事例,树立典型人物,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颁奖典礼以及发布学习倡议等引导法院干警去学习典型。三是反面警示。通过组织观看本院审理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组织学习上级关于违法违纪人员事例的通报,教育法院干警心中要始终有一盏警示灯、有一条红色高压线,不该做的坚决不能做。

(四)内化于心是核心工程

内化于心是指法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深入法院干警内心,对法院文化所要求的,干警发自内心地支持。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讲:“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形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文化建设的最高标准,只有内心思想境界达到由“要我怎样”变为“我要怎样”时,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才算“圆满”,文化建设才达到最高标准。而让文化深入内心是最难做到,也是文化建设最核心最关键的,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要让全体干警的思想都达到“我要怎样”的境界,就要加强督促引导,督促的方法可以采取对工作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举行理论考试等。这样可以强化干警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直到文化在脑海形成思维定式。

(五)不断创新发展是应有之意

法院文化并不是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发展、随着法院实际情况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发展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才可能是先进的文化,固定不变的文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向消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就会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时,法院文化就要适应社会需求,自觉把新的要求吸收进来,形成新的法院文化。

作者:文广源 参考书目:

陈维福 胡卫平《当前法院文化建设探究》 卢富茹《对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法院文化建设:构成、意义及运用》(作者不详)《对如何提升法院队伍管理水平的理性思考》(作者不详)唐时华《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困难及对策》 《法院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不详)《法院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心得》(作者不详)王萍萍《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思考》

《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 提升法院发展软实力》(作者不详)徐某《浅析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廖策《我国企业管理文化发展途径探究》 《新时期法院文化建设之我见》(作者不详)《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10.关于党内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

建党89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共产党人的心灵,像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方向。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党内文化建设,都会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文化长廊中镌刻下不朽的画卷,都会满腔热忱地用自己先进的党内文化团结教育人们、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不渝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和发展党内文化。面对新形势,如何丰富党内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提供发展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新时期赋予党内文化新内涵

党内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党员或部分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以及全体党员对政党所具有的情感态度,是一个政党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党内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执政能力的高低。党员理论素养则是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决策水平、执政水平的现实需要。同时,党内文化建设为党员理论素养的提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理论理论建设时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理论正确和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心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没有先进思想理论武装的党,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把党内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紧密联系党内外形势的新情况、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重点要树立三种意识: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力量。二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进入决策、进入工作,指导实践,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三要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认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着眼于新的实际新的发展,以足够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进行新探索,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这是新时期对于党内文化建设赋予的全新内涵。

二、新时期党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内文化建设是党内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党的建设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党内文化的新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赋予了党内文化新的活力。党内和谐孕育升华着党内先进文化,党内先进文化促进党内和谐,因而,党内文化建设是党内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党内文化建设是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党内文化;党内文化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党内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群众文化是基础,法治文化是保障,廉政文化是要求,和谐文化是目标。党内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形象与载体功能、整合与导向功能、辐射与传递功能、凝聚于激励功能、兼容与调适功能、约束与教化功能。进一步讲,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队人类实践具有积累和导向功能,对民族复兴具有内核和激励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提升和教化功能,对后进文化具有改造和引导功能,对反动腐朽文化有抵制和批判功能,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融合和吸收功能,对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突破和超越功能,对多元文化具有扬弃和整合功能,对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具有促进和保障功能。

(三)党内文化建设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应对不良外来文化的必然要求

而今是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多元文化已客观存在,在文化渗透无孔不入、文化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状态下,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为是否需要建设党内文化而争论不休,无疑是犯了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幼稚病。加强党内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需要,是向世人展现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需要,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加强党内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强劲的在中国社会中居主流地位的党内文化,并通过党内文化来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延续和保护中华文化安全、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用党内先进文化来范导引领中华民族的文化取向,从而确保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期开展党内文化建设的方式

党内文化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应该“化西”而不是“西化”。即在全球化过程中,党内文化与传统文化、党内文化与党外文化、党内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应该是传承中扬弃、冲突中融合、学习中创新。

第一,培养奋发有为的文化意识。当前要认真学习《党章》,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章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要提高从政人员的道德修养。保证他们的政治忠诚和行为规范,构建每一个从政人员的高尚的政治品格。同时加强政治诚信建设,提高民众对政党、政府的政治信任度,构建一个诚信、高效、廉洁的政府。

第三,要培养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要形成以和共事、以和某事、以和成事的浓厚氛围。在党内文化氛围建设中,多修理解的路、多搭沟通的桥、多拆隔阂的墙、多堵争斗的路,倡导宽容融洽、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的基本原则。

第四,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作用。针对目前腐败的高发阶段,要从每一个公民抓起,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普及力、覆盖面,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政治参与权与监督权,构建一个渠道畅通、氛围浓厚的民主参与系统。

11.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思想。学校没有形成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思想,这样就不能从整体上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指导。

2.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量化评估体系没有建立。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师德师风评估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这就不能为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这样也不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意识不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3.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学校没有形成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仅仅停留在靠经验或者是学生的反应,没有建立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管理机制。

4.没有把师德作为衡量教师评聘的标准。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以及教师职称的评聘均没有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相应的考核,把教师的考核仅仅局限在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上,忽视了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思路

1.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大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2)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

(3)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4)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

3.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向上、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

(3)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2.加强师德宣传。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3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3.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工程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及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