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2024-08-04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共12篇)

1.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探析论文

小学 数 学 教 学 方 面 最 主 要 的 教 师 、教材、学生三者关系如何平衡和把握,这是需要具有领导者的教师,推陈出新,打破传统上自我 “陶醉 ”的 教学模式 ,把每 个 学 生 都应该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情况不一, 这要求教师拥有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因材施教。 特别在数学课堂上, 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研究, 研究教学工作, 就是研究教学方法策略。 在其教学方法上针对问题保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地设计高水准的“问题”.要求问题合理巧妙设疑,根据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如何在课堂上巧妙设计问题? 如何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气氛?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如何让教学和成绩成为衡量这一模式的标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现状

通过听课调研和数据整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想法, 和资深教师教学方法的讨论中,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思并解决相关问题。

1. 学生针对数学学习的困难 , 这个困难是学生课堂提问机会少, 教师不断讲解数学题 ,学生听 懂则过,不懂也则过 ,不 敢 去提问,教师又不积极反馈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不在课堂提问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 害怕 ”、拘谨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和成绩。 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有在课堂提问题,但是提及问题缺乏整体性,提问群体较为单一, 如提问题时提问的学生多为成绩较为突出者。

2. 课 堂气氛调动不足 , 在提问方面比较随意性, 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忽略问题本身是否足够符合学生回答时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时间,能否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3. 提 问时缺少其他学生参与性 , 学生对没有提 到自己感觉到 “庆幸 ”,反 而 影 响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提问时单一性。

4. 提 问时教师缺少创新性 , 提问的方式一问一答,提问方法过于老套,不注重学生回答时的思维,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甚至扼杀学生天马星空的思维。

5. 提 问时不注重难点 、重点 , 总结性较差, 提问不仅依靠问题来表达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要求, 这需要提问时也可以增加课下时间的利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思维缺乏运用。

二、课堂上的.提问方法策略

1 . 解 决上述出现的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问方法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帮助, 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提问方法中首先考虑的是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学习数学的主导地位,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亲近的和蔼的态度, 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也不会受到批评, 积极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带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师提问 的机会不是每 个人 都 可 以 回答 的 ,比如,数学问题: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1/2+1/3= ? 如 何换算分母 ? 用这些简单的理论概念,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不要担心问题过于简单,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问题自己可以很容易回答, 逐步深入下去,还担心课堂学生积极性差吗?

2. 巧 妙设疑 , 引起求知欲 . 巧设疑问 , 这要 求 教 师 拥 有 足 够 了 解 数 学 知 识 的 前 提下,才可以更好地讲授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需要逐步深入。 如针对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当计算一个物体面积,可不可以利用生活常见的物体呢? 比如,大家的课桌面积是多少啊? 怎么计算啊? 谁可以最快速度算出来啊? 这样巧妙设疑, 学生动手,求知的愿望增加,知识在这种巧妙利用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学生增长了知识,数学课堂 的提问不应局限 于 课 本 上的 知 识 ,巧妙设疑, 最终获得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提 问时需要把握重点 、难点 , 问题要突出 ,要明显,要简洁 ,数学是一个 严 谨的学科,他需要符合逻辑的数学运算,数学的重点要多次反复地提问, 让学生在脑海中加深记忆, 教师多次提醒和要求数学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重点、难点的练习和注意,在教师提问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提问,这是互相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没听懂都有谁? 什么听不懂? 告诉学生不要担心听不懂,听不懂多讲几次,直到学生完全听懂。

针对小学课堂上的呆板和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时代在大背景发展变革时期,跟随着也是小学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方 面 也 不 仅 仅 停 留 于 教 师 曾 经 生 活 的 环境, 只有深入学生的世界里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教学。

上述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是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 只有巧妙设疑,增加学生求知欲, 运用提问的多种方法是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2.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二

一、小学数学课的课前互动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课前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往往会成为影响教学互动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确保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有互动教学意识, 提高课前互动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 在课前备课环节多增加一些互动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强的数学教学内容, 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 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环节, 主要是体现在备课环节, 小数数学教师要树立集体备课意识, 多看到其他数学教师的优势和长处, 及时反思自身的不足, 这样才能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不断优化, 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如学校可以组织数学教师成立教研组, 具体到某一单元或课程的教学时, 要发挥各个数学教师的备课积极性, 做到集思广益, 发扬集体智慧, 这样的教学方案往往会更具科学性和积极性。

其次, 在课前师生互动环节, 要充分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 密切教师 “教”与学生 “学”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提前熟悉课堂教学任务和互动学习任务, 减少课堂互动环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真正让数学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 “学习共同体”, 为接下来的数学互动教学做足准备。例如, 在小学数学 “认识人民币” 的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多准备一些人民币和日常消费相关的教具, 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 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 掌握计算、找零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如有的教师就在课前准备了 “班级币”这一虚拟货币, 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币在课前进行虚拟性的买卖活动,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也提升了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的互动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的课中互动

小学数学课程的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的核心。对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前积极备课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 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个环节进行可中互动教学。

首先, 在师生互动环节, 教师要与学生互为主体,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反思空间, 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所以教师不仅要承担向学生传授基础数学知识的任务, 还要通过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从而确保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让学生在 “以生为本” 的互动教学模式下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例如, 在小学数学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单向性的理论知识灌输会让课堂显得过于封闭和沉闷, 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低,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裁剪游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让学生在互动与游戏中实现知识的获取, 增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其次, 在生生互动环节, 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互动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这样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 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注意力有效激发出来。例如, 在小学数学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的计算教学中, 计算教学本身就非常枯燥,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也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付出和努力, 所以此时数学教师不妨将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如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数学计算题的互动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之间检查计算的过程以及发生的错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 收获更多的数学学习乐趣, 同时在互动与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小学数学课的课后互动

为了提高教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教学意识, 实现小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 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提高对课后互动的重视程度, 这样方能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失误,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不断优化。对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后互动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 更要通过有效的互动观察和了解,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促进互动教学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结合, 提高教学评价和课后互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尤其是在过程性评价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在互动中做好教学反馈工作, 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得失、学习态度、互动热情等, 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方案, 积累互动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从而让小学数学的互动教学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一名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师,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 还要具备多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 将学生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 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艺术性, 有效集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 多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一改过去那种教师统领课堂的落后局面,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获取更多学习与互动上的主动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互动艺术

参考文献

[1]董严.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探究[J].新课程 (中旬) , 2013, (11) .

[2]郭志龙.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 (小学) , 2012, (01) .

[3]黄会玲.小学数学中的自主互动教学[J].考试周刊, 2012, (26) .

3.数学课堂上两种提问方式的对对碰 篇三

通过观察的数据显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教师提问的艺术,以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艺术。我们说,在不同性质的课程中,以及不同教学环节中,都存在着两种有着鲜明对比的提问方式,其效果也大相径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从课堂性质来讲数学课大致可以分为:概念教学课、定理教学课、以及例题习题的实践教学课、总结复习课等等。总的来讲,在这些课堂上提问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符合课堂问题指向的明确性原则

不遵守“问题指向明确性原则”的提问和遵守“问题指向明确性原则”的提问就是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提问方式。通过课例,其效果如下:

通过各级各类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在的课堂基本上都设计了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入教学可以起到中心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有这么一个情景引入的案例,xx教师开始上课,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

生4:我发现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

……①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观察发现:7.8分钟过去了,学生都没有把观察发现的内容扯到数学课要探究的“几个几”的数学乘法基本概念上来,而是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记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

我们说,如果老师展示课件后提问考虑了“问题指向明确性原则”,就会是后来专家们提出来的改进问法,采用启发式的问题组提问:⒈、图上有几种动物?(3种,即小鸟、小兔和小猪)它们每一种动物又是每几只在一起的?2、图中小鸟一共是多少?小兔一共是多少?小猪一共又是多少?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提问方式,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这些都在后来的课堂对比实践中得到证明。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是在问题线索下组织和开展的。问题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探究活动就越有效。

二、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符合课堂内容的需求性原则

在上定理教学课时,你是否这样问过学生呢?“定理记住没有?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像这样的问法与下面的问法,你觉得哪个好?“1、如何证明这一定理?这个证明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2、还有什么不同的证明方法?什么证明方法最好?”我们说,第一种提问对课堂内容来讲“需求性不强”可问可不问,久而久之,学生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于第二种提问,我们通过几何教学实践发现,凡是通过学生证明过的定理,其记忆保留的时间长度和理解的深度都要好于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其实,第二种问法还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和交流讨论的习惯。这些都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组织方式,即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本区“DJP”教学模式的一些教研成果中,研究生成了很多教学提问的示例,值得借鉴。比如说饶庆老师论文中提出的:

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先教会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出问题:

(一)对数学概念的提问

1、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如何定义这个概念?

3、这个概念里面,哪些是关键性的字眼?

4、有哪些等价的定义方法?

5、这个概念使用了哪些已有的概念?

6、能否举出这一概念的一般例子,特别是反例?

(二)对数学定理的提问

1、如何证明这一定理?这个证明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

2、还有什么不同的证明方法?什么证明最好?

3、减少或改变定理中的某一或某些条件对结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4、这个定理的作为一个命题,其逆命题是否也真?

5、这个定理些什么推论?

6、这个定理主要在哪些地方应用?

(三)对数学例题和习题

1、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这题所用的方法对解决其他问题是否有什么启发?

3、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最好?好在哪里?

4、解这一问题,除已知条件外,还用到一些什么知识?它们是怎样被利用的?

5、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做了这个题目得到了什么启发与收获?

6、做过的哪些题目与此是同类型的?②

三、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符合课堂提问功能中的启发性和激发性原则

从上面的那些好的提问方式我们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极强烈的启发性和激发性。启发性和激发性来源于哪里?我们说,来源于教师在洞察教学内容之间本质上的联系后,以多样的呈现方式来打破学生现有的思维平衡,从而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所以说,孤立的提问方式远远不及问题组的提问方式效果好!例如,复习用二项式定理求展开式中特定项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把下列问题同时抛给学生。

1、09年四川: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用数字作答)

利用通项公式 心算r=3可以快速解决,但是看到2题很多同学就懵了!

2、求 展开式中 的系数 ?

在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不妨提出:同学们,你能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解决1、题吗?如果能,怎么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

表示6个括号中选三个取 ,其余三个取 相乘可得常数项。

在讨论出排列组合的解法后(其实是复习了推导二项式定理的方法),布置解决2、题的任务。

答案: 表示6个括号中选三个取 ,2个取y,1个取z相乘可得相应项,算出系数填入即可。

当然,以上的具体原则都必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选择,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提问时要问“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平衡的问题”,但是又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能够刺激被教育对象把新事物与旧认知的图式相联系。根据皮亚杰假设,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是人的天性,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③。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是积极的同化,而不是无基础、缺图式的犹如初学婴儿一样的顺应呢?我们发现提问的层次很重要!教师的提问一定是在了解学情,或者在现场通过测试,把握了听众(受教育者)基本情况下的一种激发思维的刺激方式。

4.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四

宋顺华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老师来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很了解也不向老师提问,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差,学习固然被动。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方面,我有如下认识:

一、要让学生学会参与,首先教师自己得学会参与到学生中。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老师,还要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一起探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主持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就会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学生的顾问和朋友。素质教育强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以上各方面能力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教授人际交往的技能。

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积极、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能迅速地发现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培养学生信心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四、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五

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张树泉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1、提供话题,组织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在PPT上出现一个问题:小明和小亮各买了一个足球,分别标价40.2元和40.20元。你认为谁的足球价格贵一点?你有什么观点要表达?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我给出的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学生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认为40.20元贵一点,因为是两位小数。另一类观点是一样贵,都是40元2角。归类之后进行新课探究,课结束时,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提供了表格和三组小棒,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看哪一组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对比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果。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有效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教师指导,保证生生互动效果

在进行生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否则会

降低互动效果甚至会变成无效交流。如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和橡皮代表天平和物品,模拟找次品的过程,并画图表示。就过发现部分小组没有理解合作意图,在橡皮上放上铅笔来模拟天平,试图称出物体轻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得以正确合作。

4、改革评价,激励学生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的评价,往往出自教师之口。但如果评价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则是另一番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互评方式,比如:你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不但引起了关于知识的交流,而且,每个人都在关注课堂,善于倾听他人。此外,在家庭作业尤其是计算批改时,可采用让同桌互批的方式,提高效率。不过要注意,实事求是,还要注重同桌监督纠错。

6.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让两者相辅相成, 发挥各自的优势, 组成统一体,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营造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立异、学有特色,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问题, 就得先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体现, 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促使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学数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问题——艰苦思考——找到答案的过程, 学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我能自己学习了”, 同时也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望, 从而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引取兴趣——探索新知——问题解决——再激兴趣”的良性循环。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情境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优化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对于小学生而言, 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可以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 在讲述或者表演生动有趣的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 再加上多媒体等教育设施的辅助配合, 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 优化课堂教学。

三、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 让数学贴近生活, 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训练学生关注事物时, 除了事物本身外, 还要从中发现事物的数字特征, 这一点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处处留心皆学问。说到数学生活体验, 强烈推荐购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承担家庭采购员角色, 每次购物前统计家里的物品需求清单, 根据价格制定预算、核对账目、回家清点物资再复核等。

四、加强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动手操作活动, 定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操作, 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这样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又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培养其创造精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也更容易地发现自己的问题, 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 那么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口算接龙、分组比赛、争当小老师等活动, 这样既可促使学生重温已学过的内容, 又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此外, 游戏也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办法。小学阶段数学游戏有很多, 比如数字绕口令—青蛙跳水 (适合1-3年级, 训练数感) , 巧算24点扑克牌游戏 (适合2年级以上, 口算训练) , 抢数30 (或数火柴棒, 适合2年级以上, 训练数感和推理) , 移动火柴棒 (适合2年级以上, 训练口算和数感) , 拼七巧板 (适合1年级以上, 平面空间训练) , 拼立体七巧板 (又叫索玛立方体, 适合3年级以上, 立体空间训练) 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模式,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勇于创新数学。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 使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六、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的活动, 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 就必须要让他们爱上数学。数学是抽象的,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枯燥无味, 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摘要:数学一直是我国低年级小学生的基础课程, 地位无可替代, 只有把这最重要的基础打好, 房子才能结实牢固。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 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学科, 故而, 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文章详细论述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期对广大教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燕.提高小学数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分析[J].读写算, 2015 (12) .

[2]谢佩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教育革新, 2005 (4) .

[3]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

[4]艾静.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 (10) .

[5]平先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 2011 (5) .

7.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兴趣培养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兴趣培养

学生智力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而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兴趣浓,喜欢自己的数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般情况下,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所以教师应以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教师的亲切、和蔼、真诚和幽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愉悦。会让学生觉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赞许,一个亲切的笑容,甚至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学生在课堂上的意犹未尽会使其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增强教学直观,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但好奇心强烈,这是小学生普遍具有的重要心理特点,也是赖以引发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最忌空洞,书面化,应千方百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并能将知识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化形象化的揭示出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除所必须的教具外,老师还应备有供学生实践操作的学具,诸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清楚地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高昂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有目的的让学生观察并亲自操作,让他们联系教材去独立思考,而且还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摆一摆、 画一画、 折一折、分一分,这样学生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极大地学习乐趣,感到轻松而快乐,意义重大并有成就感。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亲自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使问题顺利地得到解答。这样的教学,课堂没有紧张气氛,而是充满活跃,充满乐趣,充满轻松。学生积极性高,老师与学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益, 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也极为深刻, 掌握牢固, 为进一步解决问题,迁移运用知识,进而形成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转移学生注意力,发散学生思维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四、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具体生活,在具体实际中产生,同时,学到的数学知识又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实践当中。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在自己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数学知识,找出一些数学现象,再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口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道理,进行学习目的教学;同时结合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向学生阐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相当广泛而经常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指导学生把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当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发现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去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一步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形成浓厚、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兴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对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成功的甜头,就会有自身的成就感,也会更加努力的去做好,这样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连贯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循序渐进,遇到困难不畏惧,不妥协,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在,慢慢地一步步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发现自己的力量,增強了学习信心,这样才能让学生越来越热爱数学。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兴趣不断提高,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综上所述,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同,潜能不同,兴趣也不同,教师应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变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愉快、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我们只要在平时教学中长期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并且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成刚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2008(1)

[2]蓝俊洪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6(4)

[3]颜景安 寓教于乐,以趣激学 2008

[4]邹梅,尹云兰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7

[5]郑金泉 略谈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考试周刊2009(18)

8.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46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家庭作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不应该总是把家长绑架在一起,把本来属于教师的责任向家长分担。课堂教学固不可少,但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容易陷入单调和重复中,让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以至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调动各种手段,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教学小策略,和同仁一起探讨。

一、让学生碰出火花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较真”阶段,他们总是坚持自己是对的,甚至是错了也不认错,总要驳倒对方。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碰撞难免会出火花,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性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形势。对于那些表现为固执坚持己见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使用合理的论据,形成清晰的线索分明的论证过程,从而实现“坚持己见”到“据理力争”的转变。这样,尽管他们会对最终的答案存在不同结果,但是在这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可以进行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的辩论形式,小组内的讨论要求同,最终形成统一意见,而小组间的辩论则是存异,指出对方的纰漏,树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课堂怎样激烈,学生们的思维怎样碰撞,又是如何地各抒己见,仁者见仁,但是到了最后,教师都要进行总结概括,还要进行方法性的引导,避免学生陷入个人情感的对抗中。

二、多种多样的鼓励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学习都不能离开学习兴趣的参与。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这种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他们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鼓励则是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最好的催化剂。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尤其多给予学生鼓励,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公开的口头表扬,也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接受大家的掌声,还可以把优秀的试卷或者作业张贴在教室里,这些都属于精神奖励。当然,我们也还可以进行物质奖励,把学习本、橡皮、图书等作为奖品。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象征符号化的荣誉奖励,比如颁发锦旗。

比如,在一次口算比赛中,我随手拿起一个小木棍,并说:“这就是胜利的锦旗,只有又快又准确地算出所有试题才可以得到它。”结果,学生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其中的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孩得到了第一名,当他把小木棍拿在手里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他在拿着一面红旗。他妈妈后来跟我说,他回家就很高兴,说他得了第一名,一个晚上都手舞足蹈的。可见,奖励并不局限于形式,也和物质的多寡没有丝毫联系,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重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重要的体现。在很多家长看来,数学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会算数。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小学数学成绩最有效的方法。

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是注意力集中,小学生思维虽然灵活却过于发散,很难集中注意力。而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高水平的脑力活动,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话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注意力也离不开耐心的训练,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里帮助孩子锻炼耐心,充分利用一些儿童思维训练的书籍,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受到耐心训练,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二是独立完成。许多小学生对于自己不够自信,自己算出来了还要问其他同学,一看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就立刻否定了自己的答案,这是小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都要善于鼓励学生,肯定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三是要养成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不能够独立完成计算的学生往往没有验算的环节,算完就忙着和他人对答案,在答案不同的情况下,又很容易地否定自己,这也和他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有关。如果学生能够养成复查和验算的习惯,就能认真地核对自己的每一个步骤,从严密的计算中找到自信。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在这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为学生良好的示范,在板书的时候不要乱画乱写,保持整洁,在写到计算步骤的时候也要严格地按照计算规范来,不可以因为自己是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任意挥洒,这些小细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

四、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凭借其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的优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仍然有许多专家在讨论多媒体的使用,笔者对此也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多媒体教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利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只是不赞同过度夸大多媒体教学,如果每堂课都毫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小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反而会因为教师的缺位而分散。适当使用多媒体才能物尽其用,才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否则,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 张绍英.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若干基本途径[J].中学数学,2009(8).

[3] 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科学出版社,2001.

[4] 郎正松.中学课程辅导[J].教育研究,2011(14).

9.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九

首先做好教材内容分析, 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 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 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详尽的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

关注“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特别注重如何学习, 以学定教,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 注重实效。提问要简洁明了, 有思考价值,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从“听、说、想、练”等方面入手, 培养学会倾听, 会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结构科学, 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 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 及时调节, 练习要有梯度、层次, 适应绝大部分学生,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3.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中, 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整体把握教材, 合理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双胞胎兄弟聪聪和明明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公园玩,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妈妈为俩兄弟准备了什么? (课件显示: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 提问题:妈妈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了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请你们帮助兄弟俩想想, 该怎样分公平呢?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故作停顿:是不是这样分 (课件出示匹萨饼一大、一小图片) ?学生否定老师的分法, 重点突出“平均分”。这样一来,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 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接下来再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 建立1/2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片当成是“匹萨饼”动手折一折,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只有“平均分”才能分得同样多。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1/2来表示一半, 并介绍了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分数的读写法。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教师的引导明确:把一块“匹萨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块“匹萨”的二分之一。

4. 关于教后反思的撰写

用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式来备课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全面的更新, 必定会让我们产生许多困惑、迷惘与问题, 可能有成功的体验, 也许会有更多的失败的教训, 应该及时将这些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记录下来, 形成教后反思, 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

三、学习效果测评以及作业布置

作业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改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作业布置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量与质相结合, 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倡导分层布置作业。从作业本、课本练习精选或自行设计作业习题, 要体现“适量, 灵活, 针对性强”的原则, 除书面作业外, 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作业;注重减负提质, 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作业要统一格式, 统一用笔、字迹工整, 行款整齐, 无乱涂乱画, 教育学生爱护作业本, 基本无卷角。一二年级统一用铅笔, 三年级统一用钢笔或圆珠笔, 四至六年级统一用钢笔。

数学质量检测评价的本质要义就是要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测评, 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 要十分重视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评价的深入研究。

1. 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注重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生活经验的考查

关注对学生学习六大核心问题的考查,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命题要科学, 难易适度, 题量适当, 注重层次性、开放性。要紧扣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 防止随意性。

2. 数学测评的内容应全面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 注意难度适中、内容科学,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3. 测评形式应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需要, 灵活采用闭卷或开卷、统一或分层、规定或自选、口试或笔试等测评方式。创新方式, 重视对学生口算、估算、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查。

4. 认真细致做好命题、监考、阅卷等工作

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不允许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总之, 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就要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提倡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艳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10.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十

一、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老师们发现,平时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有的人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许多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愿发表见解,有的是因为不会说,有的是因为以前答错被批评过,有的是害怕答得不好被嘲笑,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使学生敢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比较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多点耐心,多点鼓励,使其充满信心,大胆陈述.从简单容易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体会到说的成功和乐趣,学生也就慢慢爱说了,这些“胆小”的学生说了以后,我们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说得好要表扬,说得不好,鼓励下次说得更好.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说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的说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会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该放在卖文具的地方.”也有学生马上说:“衣服应该放在卖衣服的地方,这样买东西的人就比较好找.”瞧,孩子们其实是会说的.学生们在说和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和多样性,还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奥秘的乐趣.

(二)联系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让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练就一身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的“慧眼”,注意挖掘、运用教材中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在教学“节日礼物”时候,引入语文的一首诗,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一个学生说:“老师,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从不同的地点观察物体,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一句话一语道破了这节课的重点———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孩子说得多好啊!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又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三)创设矛盾冲突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说

课堂上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小学年段的学生,对于某些错误的资源,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这是我上课最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上同学们做错的题目,我会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题目错了吗?错在了哪?”我会经常这样问学生.在讲“游戏公平”这节课,在黑袋子里面摸球,摸到红色的女生胜,摸到蓝色的男生胜.摸球过程中,同学摸到的都是红球,这时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质疑,“老师袋子里的球该不会都是红球吧!如果是的话,那男生怎么可能会获胜呢?”看,这样的预设,想不让学生说都难呀.

三、讲究训练方法,让学生多说

(一)加强训练,让学生善说

由于数学有不同于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独特的语言特征:简洁、抽象、严密、准确.因此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简洁明了,语言不拖沓,用词讲究准确.课堂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说,学生说多了,自然而然就出口成“章”了.比如在讲计算题时,我先让学生练习,再叫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最后请这几位板演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说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学习老师的样子在讲台上介绍自己的做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训练了学生的说的能力.注意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说得完整,说得清楚.

(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说

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小组活动正是给每一位学生说的一个好机会,因为有些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对于熟悉的同伴,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这也是课堂训练学生说的一个好方法.

(三)使用鼓励语,让学生从说中得到乐趣

当学生说出时,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亲和对待:“不要紧,慢慢想你一定能说的.再给你点思考的时间.”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教师应帮助并鼓励说:“不错,如果你能注意到某个地方,答案就更完整了.”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更应该给予鼓励:“你真肯动脑,有新意.”如此坚持下去,学生“说理”定能更大胆、更完整、更具条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真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

总之,数学课堂中“说”的训练,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训练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个“有心人”,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敢说、爱说的孩子.

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十一

一、善于引导,培养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全,在判断事物上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耐心地倾听,不随便否定同学的发言,能够婉转地表达不同的见解。

我在课堂中提出了“课堂上要学会五心”。所谓五心,一是专心,就是善于去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善于倾听,要听得进去,听得明白。二是耐心,由于学生年龄小,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不等别人发言结束就要发言,这是不对的。三是细心,在善于听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别人发言的失误和不当,由此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四是虚心,自己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争取不断地进步。五是用心,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并判断答案的对错。

二、调动兴趣,乐于倾听

对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而言,让本性活泼的学生“枯燥”地听他人讲解,是很困难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关注和参与,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1.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这其实是学生这个年龄层次正常的心理需求。教师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上课的表现与自己所喜爱的老师相联系起来,喜欢哪个老师,就在那个老师的课堂上表现积极。所以,教师应当学会低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谈。可能教师一个关注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试想,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教学应当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走进生活。如在教学“估算“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准备了很多黄豆,让他们自己随便抓抓,自己估一估,然后数一数、比一比,看看哪个同学估算得更准确。如此,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开心,倾听的欲望就更强,学习的效果就更明显。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化

数学课堂不应是死水一潭,而应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会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听欲望。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装扮成木匠,让他们来修理椅子。在实际动手操作时,有的学生是成功的,有的学生是失败的;有的学生做得繁琐,有的学生做得简单。这时候,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斜着钉成三角形的椅子不会摇摆,而其他钉法的椅子修补后还是会摇摆呢?”“钉椅子”这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倾听别人的看法。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倾听的习惯

倾听他人发言,关注老师讲解,甚至是教师出示教具时,都要做到关注如一。当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时,应当学会以点头或者微笑的方式来肯定;当不同意同学的发言时,应当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要善于激励倾听行为

高尔基曾说:“有一样东西,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它就是语言。”一个学会使用、善于使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言,并会运用多种多样的生动的肢体语言的教师,必然让学生产生共鸣。

1.小组比赛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每个小组的分栏上写上六十分,并告诉学生比赛规则,说话、做小动作等扣分,发言积极、认真听讲加分。下课时,评出“最棒”“好”“一般”三个等级。我发现,在比赛中,学生都很认真地参与。每当我开始在小组名下写分数时,他们就开始互相提醒了。当某组获得“最棒”或“好”时,就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我就继续激励他们:“比赛还没结束,只要大家都做好了 ,就有机会获胜。”

2.多样的激励话语

当学生对教师经常使用的几句表扬习以为常时,教师的表扬就激发不起他们倾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多样的口头激励话语。如:“你听得最认真,眼睛都会发亮!”“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好厉害啊!”“你懂得从他人观点中取其优点,完善自身不足,真棒!”……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鼓励他们,及时地表扬注意倾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倾听者,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并适时地引导,就能逐步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责编 杜 华)

12.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 篇十二

一、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到“浅尝辄止”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是给他们遇到疑问的机会, 如果学生都没有机会遇到问题, 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对事物产生疑问呢?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的讲解都是非常详细的, 他们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了进去并且在课前备课笔记上都拟定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然后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虽然说这样的数学教学很详细, 但是它却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学生可以从教师那边直接得到需要的答案, 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再去思考了, 质疑能力自然也就不会被培养出来。在如今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显然不能再实施了。教师需要“浅尝辄止”, 不能够将所有的问题都帮学生解决了, 在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对学习产生疑惑, 这样才能够逐步地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章的学习为例, 教师详细讲解的就是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定义、区别以及与两者相关的公式, 这样做很显然会让学生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而“浅尝辄止”的做法就是只给学生讲解这两者的定义, 其他的内容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会奇怪为什么两者的形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是面积公式却完全不同。因为学生有太多的内容不理解, 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就会对这一章的内容产生质疑, 等学生产生质疑之后, 我们教师再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教学的效率会更高。

(二)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学生认为有疑问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他们认为这是自己无知的一种体现, 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心理, 所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对事情有疑问, 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疑惑埋在心中, 然后自己找时间去解决这些疑惑。这种心态是不对的, 如果学生持有这种心态, 那么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会阻碍他们质疑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们教师不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埋藏在心中, 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只有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 学生才能够提出更多的疑问。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乘法”的时候, 学生发现分数的乘法与整数的乘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只要经过适当的化简就可以快速地得出答案。这个时候笔者还未给他们介绍分数除法的概念, 所以许多学生在想分数的除法是不是也是这样。他们心中有这个疑惑, 但并没有说出来, 于是笔者就鼓励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笔者的鼓励教学让学生觉得学数学非常开心, 因为笔者可以引导、帮助他们解决许多问题, 所以他们很乐意去思考, 长此以往, 他们的质疑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三) 构建适宜学生质疑的学习环境

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如果身边其他的学生都在对数学问题质疑, 那么这个处在中心的学生也必然会去学习他们, 去认真思考问题, 去提出自己的疑惑, 这就是环境氛围的力量。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习氛围对学生的重大影响, 所以他们没有刻意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氛围。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我们教师必须注重创造课堂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锻炼他们的质疑能力。

1.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为了构建一个好的质疑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们教师需要培养一些模范代表, 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提问, 让这些模范代表来点燃大胆质疑的这根引线, 从而带动其他的学生去提出疑问。笔者觉得模范代表应该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比其他的学生更自信, 所以他们可以很流畅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样可以给别的学生做好榜样, 激起别的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整个班级都积极地开动脑筋, 提出自己的疑惑。

2.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

质疑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 才能知道自己理解哪些内容, 不理解哪些内容。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那么他们肯定不会轻易地去质疑,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能会理解那些没看的内容, 所以在课堂上不会轻易地说出自己的疑问。笔者觉得这些思考的时间是必需的,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只有学生做好了充足准备, 整个课堂的质疑气氛才能够被创造出来。

(四) 借助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今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传播迅速的高科技社会, 许多高科技的产品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我们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 将科技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习题, 可以将这些习题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去解决这些习题。学生在解决这些习题的时候肯定会产生疑惑, 他们会再次思考刚刚学习的数学概念,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且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减少抄写例题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多做几道习题, 感受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题型中的考察方式,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二、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注意事项

在掌握了以上几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之后, 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只有将注意事项与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策略结合起来, 教师的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一) 严格控制好质疑思考的时间

数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学生质疑思考的时间不受限制, 教师就可能来不及解决学生的疑惑, 那么学生的整个质疑就没有任何的价值, 学生的努力得不到收获, 他们的信心就会受挫, 积极性也会降低。但是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 他们的思维也不能够得到训练, 自身的质疑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 这样做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教师来说, 严格控制好学生质疑思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二) 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解惑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二个重要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迅速解决这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 他们就不能够静下心来继续质疑, 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些疑惑, 学生心中才能没有顾虑, 接下来的学习才能够更加顺利。笔者每次指引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时, 都会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质疑获得了肯定, 从而提高他们上数学课的积极性。

(三)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有些学生表现得好, 有些学生表现得一般, 还有学生表现得很差。学生的表现不一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用不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如果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数学学得差的学生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甚至会放弃数学。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好数学, 教师需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鼓励所有的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并认真地解答这些困惑。

(四) 限制学生质疑的范围

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系统性, 彼此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数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直去拓展质疑,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限制学生质疑的范围, 不要让学生去进行过深的拓展。小学时期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很薄弱, 过深的探讨对他们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益处。

三、结语

上一篇:地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下一篇: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