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

2024-10-02

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共3篇)

1.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 篇一

贺州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贺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20生态赤字达到了0.912889公顷,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途径.作 者:乔厦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期 刊:现代经济信息 Journal: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X3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贺州市

2.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 篇二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 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 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秦岭山区开展生态旅游, 主要分为山地型旅游资源开发和森林型旅游资源开发两种。其中山地型旅游资源是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而森林型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也包括大面积竹林 (竹海) 等区域, 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 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 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石, 是旅游区管理者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生态旅游文化伦理形态。它对生态旅游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2 秦岭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 西起甘肃南部, 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 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 呈东西走向, 长约1 500km, 南北宽约150km, 海拔多为1 500~2 500m。为黄河支流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山区山地型旅游资源和森林型旅游资源都很丰富, 这是因为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特点决定的, 在中国版图的正中央, 秦岭是自此向东最高的一座山脉, 也是唯一呈东西走向的山脉, 在地理学家眼里, 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 秦岭讲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 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交汇、融合;在气候学家眼里, 秦岭是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 秦岭和黄河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 秦岭还被最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因此, 2009年, 陕西省提出了陕西旅游的主题是“山水秦岭, 人文陕西”。

(1)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 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 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 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旅游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 遵循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原则。

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 不论是景点再造, 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 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 遵循互惠互利的消费原则。

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 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3 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自古就有秦岭七十二峪的说法, 秦岭七十二峪指秦岭北坡东起潼关, 西至宝鸡较大的峪囗, 大多河水源于分水岭, 有比较长的川道, 自古有小路通行, 最有名者有蓝关道、子午道、骆傥道、陈仓道等。至于较小的峪囗、沟囗多达数百, 不计于此。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 高3 763.2m, 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第一高峰 (号称群峰之冠) 。陕西境内秦岭的第二高峰目前所知是“鳌山”简称“西太白”, 高度3 740m。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 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品种, 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 其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

在秦岭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 它既得益于旅游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 反过来又要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 进一步促进景区事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 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 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应将之放在建设国家生态旅游5A区域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 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 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 使之成为辖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观光地的一服强有力的助推剂。

(2) 建设绿色的旅游区、人文的旅游区、和谐的旅游区。

生态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景区”的建设步伐, 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提高辖区绿地面积, 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 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 把景区的山水石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 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4 发展对策探讨

十一五期间, 是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段。同时也是秦岭山区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提升阶段, 单就陕西省商洛市为例, 2005年, 商洛市共接待旅游者73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 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 270万人次, 收入48.26亿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33倍, 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一举突破15%, 创历史新高。2011年前8个月就接待1 213.44万人次, 收入48.5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3.6%和47.6%。旅游产业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应该把目光放远, 保持清醒头脑, 把重心放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要维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4.1 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提升旅游区管理水平

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 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 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植树造林, 加速林区改造, 加强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 保护好现有森林面积, 重视水体建设, 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全面优化旅游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 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 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促进生物多样性, 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 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 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 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 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保障力度, 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 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 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 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加强生态知识宣传,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积极开展种类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 普及生态知识, 增强生态意识,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互补互进。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与作用, 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将景区建设成为该区域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的重要阵地, 推动该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制造和谐的生态伦理, 用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弘扬旅游区博爱精神, 推进特色服务文化,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一切活动, 使人们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而自觉遵守。

4.3 积极发展生态文化, 完善生态旅游体系

通过发展森林文化、兰花文化、竹文化、草甸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在景区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 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 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 融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精神, 倡导文明的旅游形式,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的色彩与自然色彩的融合;通过完善生态景区, 对旅游区进行分类设计和管理, 对景点建设导入特色生态文化背景, 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 2006 (9) :140~141.

[2]燕乃玲.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生态文明[N].解放日报, 2007~10~24 (11) .

3.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 篇三

本文利用RS、GIS技术,基于DEM将河北太行山区划分为22个小流域,根据PSR模型,选取对山区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29项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AHP结合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加权和法确定各小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状态,进而深入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提出改善建议.

作 者:刘欣 葛京凤 赵艳霞 LIU Xin GE Jing-feng ZHAO Yan-xia  作者单位:刘欣,LIU Xin(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16)

葛京凤,GE Jing-feng(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16)

上一篇:公司庆典活动邀请函下一篇:我的家乡的作文